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5 09:57:19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1

金地格林小镇是全国首批健康住宅试点项目。针对居住健康问题和满足未来高品质的居住需求等课题,思考如何去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的质量、如何去营造住区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问题。规划设计组成员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与开发商,对住宅及社区发展问题提出不同方法,还完成了技术与组织系统的开发。金地格林小镇健康住宅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探索,是积极推动并实践居住健康理念的结果。

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1.健康住区的规划设计与方法

健康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规划布局、绿化配置、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促进居民全面健康的设计理念,对问题全面研究、系统分析,并综合性地加以解决。金地格林小镇的规划设计从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其问题出发,结合建筑环境的关系等营造层面,来制定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以指导规划建设。

金地格林小镇的的居住健康强调前期的研究流程,针对该地区特点,研究出相应的基本目标。前期操作步骤是:

①趋势预测:

②进行地区环境资料搜集与调查:

③资料的系统分析与开发前期的评估与研究,并提出问题方面、潜力方面与限制方面的框图:

④问题发掘与目标主题确立;

⑤基本构想的提出与发展预测及规划设计手法的建立;

⑥方案比较研究模拟与方案选定。

健康主题的规划设计包含4个内容(见表1和表2):

表1一览表

表2一览表

①健康主题的规划设计;

②健康主题的环境设计;

③健康主题的住宅设计;

④健康主题的产品与技术。(见表1、表2)

2.健康住区的规划设计理念

力求建设新郊区主义的、强调“人性互动”、邻里人情味的空间低密度社区,达到自然、休憩、简洁的居住环境氛围的高品质社区、以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生活。金地格林小镇定位于北京品质超前的低密度住宅开发项目,为追求高品位近郊居住环境的居民提供一个满足其生活方式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居住家园。项目主要的设计理念是:

①小镇人文风情的氛围营造。结合地域特色、借鉴欧洲北部的小镇整体人文居住基调:现代简洁的建筑格调、宜人的道路与庭院尺度,强调讲究步行生活空间,其基础是尊重和结合北京人生活方式的地域特色:

②居住街区的多重景观整合。建立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之上,具有独特丰富而有机的景观内涵,并着力为住户提供各具特色的近宅景观,强调密度比较高的社区建筑环境、并为街区景观做贡献:

③基于居住意象的“生活空间”的建构。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强调社区空间为居住环境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邻里关系,以实现持续长久的居住生活。

3.健康住区的特色

本项目规划设计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特色鲜明的自然、休憩、简洁的整体结构。以用地自然条件为资源;围合型结构与空间层次内涵;居住区域与生活空间有机联系;对城市空间和整体景观结构的呼应与氛围塑造。

②高品质,具有活力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公建设施。社区外向的广场中心区;精细的院落空间与场地;铺地、雕塑、水景、小品等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内与外的配套公建区分对待。

③步行为主导的多样性景观空间。步行健身主轴和线性绿化设施;沿路景观和内部街景设计;内部道路采用弯曲的步移景异的景观与空间;围合型对城市景观的贡献;整体空间结构与风格基调。

④具有鲜明风格的健康与舒适性住宅。强调主题风格和品味感;适应性住宅;满足多样性和多元选择的经济性住宅;加强住宅与自然的联系住宅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具有北欧风情的住宅;吸取北欧文化精髓、强调温馨和谐,典雅尺度,营造温暖的宜居氛围。住宅考虑与自然高接触性、尽可能方便住户与室外环境绿化的沟通。健康型的居住环境,应保证其居住性能的舒适性,满足居住生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加强住宅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并且为住户提供多种户型,可选择性强。

构建舒适健康的社区环境空间

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空间与环境,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规划设计应推动支持性健康环境的相关方案,并制定系统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落实社区健康环境与空间建构的措施。在金地格林小镇的规划设计中,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为儿童提供游戏和捉迷藏的空间,为老人提供休闲和交谈的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1.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

以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以及联排别墅和叠拼别墅多类型混合布局.空间结构组织分为5个层次;住户―住栋―院落街区―居住社区。将多层小高层街区沿布置,低层于中心布置。各街区采用围合型的手法,围合型街区与院落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为居民创造了高品质的环境。院落围绕绿地布局,空间序列清晰,既有可识别性强的特点,又有便于管理和居民使用的好处。住栋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天际线。组团通过不同的主题意向,结合建筑和室外环境来表明其特征和区域界定,创造了特点鲜明的空间环境。

2.社区空间的组织及户外空间

社区内户外空间的总体脉络和层次。整个住宅小区中各个户外空间组成部份,展现一种连贯的协调风格。当中的主要空间组成部分为:主入口广场、带状居民公园、水景花园、弧形步道花园、住宅区庭院及花园、环形道路及居民用车道。社区的中部设置了会所,在两侧入口广场及南部入口处结合住宅底层设置商业店面街。“人车分行”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宁静的高品质室外活动空间,形成了良好的步行网络。体现了以步行者安全为出发点的方式。设线形绿地、院落绿地二级绿化系统,线形绿地有3条,分别为东西、南北向及弧线绿地。线形绿地内设置小区入口主题景观广场,喷泉、浅水、浮桥以及各种景观元素等,结合主轴步行道及健康步道构成丰富生动的景观效果。住栋间绿地空间为就近使用的专用空间,通过精心的坐凳、石桌的设计,有着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

(1)主入口广场。

主入口广场是一个开阔的户外空间,沿广场的建筑物首层作店铺之用。广场的空间布局着重与建筑设计相互呼应。突出广场北沿较开阔的特性,同时在东面则以树木配合园椅,提供有树为荫的户外咖啡座式的空间环境。长条形水道式特色水景位于广场的南面。商店街根据性质分为休闲性及功能性商业两类。功能性商业包括超市、小型商务中心等,休闲性商业包括

咖啡厅、专卖店、鲜花店等。商业设施结合住宅底层设置,包含购物、金融、邮电等内容。

(2)居民公园

居民公园由沿着中央轴线上大小不同的半公共空间组成,连接小区内各部分。沿居民公园有水景围绕,提供不同性质的户外休憩空间及行人漫步走廊。各个休憩空间都经过细心设计和处理,适合不同年龄层的需要。行人漫步有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如儿童游乐场,户外运动场及较幽静的休息处。中部设置了休闲会所,会所内设置游泳池、健身房、阅览室、多功能厅、咖啡厅、老年人及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等。

(3)水景花园

水景花园乃从小区北面贯通小区中心,并延伸至小区南面的水体,一连串景点包括蜿蜒的清溪、串连水景花园、中央水景及喷泉。水景花园除了提供住户一个自然绿化的居住环境外,还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并起到了区分不同部分的居住空间的作用。

(4)弧形花园

这是位于小区东面的主要居民休憩区。设计成弧形的花园,建筑辅以弧线形态而种的小树林,无论在视觉上和地形空间上都连接起了邻近的小社区。在弧形花园内划分有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小广场和小公园,为不同需要的居民提供各具特色的休憩、活动和游戏空间。

⑤住区庭院

住栋间之庭院及花园都经过细心设计,每个庭院及花园都各有特色,展现出统一的空间层次感。每个次分区都由半公共空间再引到私家花园的格局层次。设计上强调不同空间在功能及视觉轴线上的联系,使建筑空间能更有效地融汇于景观中.并强调现代生活中户外空间明快及简洁的感觉。而在此统一的基调上,则以布局和装置手法各异的庭院设施,如:草坪、花卉绿化、遮阳架、水景和园椅等,来展现出别具风格的分区住宅庭院和花园。住户的私家花园作个别处理以提供空间上的私密感和显示其独特的个性。

⑥步行空间及车行路

车行以外沿的环型道为主,可更有效地利用景观用地,又可增加步行道系统。区内贯通西南面和北面的辅助车道,通往各联排和双拼别墅。地面铺装采用较粗糙的表面处理,既可减低行走于住宅区内车辆的速度,又可使小区更添怡人、闲息的居住环境。在带状住宅公园与车行道的交接点上,使用方格地砖作为缓冲区。

健康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实施

健康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工作是金地格林小镇的健康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施落实健康社区性能指标,针对我国居住健康的相关问题,北京金地公司与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签订《健康住宅试点项目协议书》,确定了金地格林小镇的健康社区的重点研究课题为:

①楼板隔声专项科研课题;

②景观环境专项科研课题;

③厨房排烟道应用及实测效果和改进措施;

④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

⑤住区原有植被的保留专项科研课题;

⑥住区健康心理环境和文化养育体系建设。

上述6个课题的实施性研究,把观念创新、规划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引导健康住区的理性发展。

从住宅的基本性能看,我国住宅的室内声环境等普遍较差。住宅的隔音性能非常突出,室内“隔墙有耳”的现象普遍存在。规划设计的缺陷、施工建设、技术与规范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基本性能不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建筑室内噪声来自电视、音响等家庭影音设备,室内谈话及给排水卫生设备,这些噪声都会对附近住户产生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楼板的撞击声,楼板撞击声隔绝不好也是住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楼上住户的动静影响楼下的住户,严重降低了室内的居住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室内居住的舒适度,经过反复地试验和研究,在格林小镇住区中采用了国外集合住宅中普遍采用的“浮筑楼面”做法。完工后经清华大学建筑物理环境检测中心检测,未做隔声处理房间数据为76dB,楼板隔声自理后,数据为57dB;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性能实验室检测,未做隔声处理房间数据为74dB,楼板隔声处理后.数据为55dB。在没有装修的情况下,楼板的撞击声压级从未铺玻璃棉的74dB降低到55dB,对撞击声的隔声性能大幅度提高,优于3A级商品住宅性能标准的相关要求。

为了给健康住宅试点项目的验收提供更有效、可靠的数据,北京金地公司还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性能实验室对空气声隔声(分户墙、分室墙、外墙、楼板、户门)、楼板撞击声隔声、小区环境噪声、住宅气密性能、住宅采光、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住宅排气道性能等方面性能及其配套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其住宅性能均优于当前的同类项目。

促进交流的社区环境

居住区不是简单提供居民居住的一个物质空间,而是具有复杂社会功能的空间,住区应同时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提供行为上的约束,提供闲暇的消遣和健身、保健等设施。住区健康心理环境的形成离不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营造适合交往的空间场所这个硬件设施,属于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而培育良好的交往模式和人文环境这个软件设施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开发商和住户长期共同的建设。

居住健康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必须与非物质因素结合起来,融空间、社会、环境等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设计。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

1.社区交往与活动组织

金地格林小镇的社区发展非常活跃而且富于成效,基层社区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不同年龄、不同道德规范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有助于建立社区精神和社区归属感。基层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活动,为提高大多数人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公众的积极参与对自身利益的争取必然会推动社区更好的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如在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圣诞老人在格林小镇逐户“送圣诞礼物”,给小朋友们带去了温馨的祝福和惊喜。举办元宵游园会.居民参加了猜谜等传统游乐活动,整个活动充满了热烈而又祥和的气氛。在植树节格林小镇组织居民在小区种树,植树活动受到业主们的极大欢迎,这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既促进了居民交往,又加强了金地格林小镇的社区文化建设。

2.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金地格林小镇建立了制度化的开发商、物业部门和居民交流沟通的体系。为了与客户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物业公司完善了每月的住户例会制度,每个月负责人都会与居民代表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获得共识。为了更好地监督和保证格林小镇的建筑质量,金地公司支持居民自发组织的业主工程监理会全程介入格林小镇的工程监理。

通过焦点房地产网在销售之前就建立了“金地・格林小镇论坛”,由小镇居民自任版主,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并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内刊《新空间》,与广大消费者达成文化认同和精神交流,加强金地地产与居民的交流和联络,使住户享受到专业的置业服务。物业公司与住户的沟通交流形成了制度化、多手段、全方位的构架。

通过努力,金地和小镇业主共同缔造的社区文化而形成了亲和、自然的风貌。据调查统计,格林小镇比传统社区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居民在互相串门、家中小聚、周末出游、酒吧聚会、相约观看影剧及演唱会5个方面的交往明显增多。通过居民上述活动的广泛开展,格林小镇的社区文化有了一致的家园认同。家园认同不是一幢楼,不是信件投递的地址,而是人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的不灭记忆,先是通过外在的,如建筑、景观.再加上社区文化的凝结,化成一种情感的自觉.在邻居、环境、伙伴……中投射出永远的亲情。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24 56ha

总建筑面积:30万m2

总套数:1 755套

建筑密度:22 6%

容积率1.21

绿地率:46 7%

主要规划设计人员:刘东卫 何鹏 曹东东 许彦淳 师亚新 蒋莹吴超

作者:刘东卫,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总建筑师

摄影:杨超英,《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2

【关键词】渗透性教学:教学实践,工程制图

1 引言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学的初级阶段,注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科研岗位和基层职业岗位的科研型、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全职型人才。为了达到目标,各大学校对每个专业设置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和适当的基础课程。教师要做到有效传授知识,学生能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就得研究和采用渗透性教学方法。

2渗透性教学的意义

渗透性教学即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这个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各学科的知识本来是有内在联系的,传统的专业划分人为地隔断了这种联系,人们习惯认为理科过于强调科学精神,文科过于强调人文精神,而工科偏重于动手与实践。实际上文、理、工知识相互渗透,有利构成宽泛、厚实、互补的知识网络,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难学易忘的状况,促进学间、专业间、课程间知识的相融与协调应用。

3《工程制图》课程渗透性教学实践

《工程制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始终坚持以交叉学科为立足点,联系自然科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美学、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知识,以及景观生态的知识。通过知识传导,培养学生自然、人文、工程、艺术等综合思考能力。

3.1外延性渗透

外延性渗透是以本课为“支点”,向相邻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范畴进行拓展。实质上就是来扩大从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沿:画法几何――观赏植物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的脉络,以景观工程的基本要素为“支点”,向以生物学为主体的“观赏植物学”与“景观生态学”进行外延性拓展。教师采取典型案例与实践项目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真实展现,并以提问方式激发参与及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点评,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共享。

3.2交叉性渗透

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也是本课教学主要特点。如城市规划专业的平行课程――“居住区规划”,其中绿化规划设计是小区环境设计的重点,是与《工程制图》课居住区种植工程交叉切入最近的课程。城市规划专业教师重点讲授居住区选址、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局方式,以及公建服务设施等,《工程制图》可以结合居住区绿地系统中的实际情况,从功能性绿地、景观性绿地、宅旁与庭园绿地、树种选择与种植设计等,进行深入分析。

3.3互动式渗透

互动式渗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也不同于将学生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按照学生提问要求,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进行施教,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本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链接”,并在链接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综合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来与学生互相对话,如城市绿地景观的调查抄绘――植物景观设计技法――城市绿地设计。调动美术生擅长图面表达的积极性,将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通过与规划设计的结合,更科学、更完美地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课程作业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渗透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要完成渗透性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必须不断知识更新、知识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英,王启明.“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52―54.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3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三、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成效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4

关键词:人居景观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5

小区景观设计更多要折射对应居民的心理上的满足,景观的观赏不如物理层面的直观视觉享受,不能用声觉和触觉来感知,只能用心理来进行感知,这种感知是经过人的大脑理性加工过的结果。这一过层当然必须先通过视觉来观察实现对景观的初步感知,经过思维加工后,人感由信生,因此,关注人性化景观感知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实现人与景观的天人合一。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二、国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化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带西方国家,由于工业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这促使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环境设计。日本和英国出台的居住环境政策比较典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是最早推行居住环境政策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的设计要符合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等要求。英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中提出了新的设计原则,即强调“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这种原则引发了社会的共鸣,被广泛应用在建设领域之中。我国从二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外居民社区的规模绿化的理念,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兴起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在买房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社区的绿化建设,以便人们更好的开展户外活动。

人们的环保和绿色意识的态度观,必然要求建筑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需满足人们的休闲与养生需要。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居住社区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绿色景观成为人们购买住房的主要条件之一,这种情况下,居住区域的景观设计在我国设计界成为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并得到一定发展。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开始崛起,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除了社区的居住功能以外,居民的休闲和运动需求也应该得到关注,在其的建筑代表作马塞公寓中,在屋顶平台设计了一条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绿地设计在楼底的空地上,最大层度的合理利用空间,将景观区域设计实现最大化,为居民休闲的场地,最终满足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于现代化的建筑,往往都是高层建筑,人们居住的位置远离地面,必然使人们出现不舒适感,这就必须要求高层建筑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建设运动场所和休闲的绿色园林。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

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那么居住区域进行设计的适合,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也是对设计者的设计能力的考验,所以设计的思路是底本,没有设计思路是不可能有好的设计结果,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在设计思路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区的整体布局,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故,研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才能迸发出设计的火花。接下来设计的定位是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设计就会刻板无趣。因为社区居住的主要是居民,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是居民,因此,景观的设计要先去关注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首先在规划设计的准备阶段要对居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听听居民们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这样避免了设计者的主观臆断,使得小区景观设计更接地气。不管是何种流派艺术,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原则及时与时俱进的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流派为人们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这也是包容的时代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硕果。因此,建筑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既不刻板也不过于冲动,在激情的创造中坚持合理技术的运用,作为一种设计的参照,艺术景观的表现张力,不受到条框的过分约束。

三、结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为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6

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的作用

1美化环境水景景观配以现代技术如音乐、灯光等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静态美,更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动态声光立体水景造型,结合地坪植被、水生植物、假山置石、桥亭花廊、雕塑喷泉等景观,可以起到装饰、烘托居住区的艺术效果和气氛,加强居住区环境及建筑物优雅的环境。

2美化心灵亲水设计可以拉近居住者心灵和优美环境的距离。嬉水可以给青年人以心灵的释放,减少生活的压力;嬉水可以给老年人以恬静的品味人生,释怀一生的人生感悟;嬉水可以给儿童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让儿童有一个健康开朗的心灵世界。

3调节温、湿度水是调节环境温湿度的天然空调,水景景观可增加居住区环境内空气的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景还可以降低居住区空气中粉尘的含量,降低居住区污染指数,改善居住区环境,尤其在炎热干燥的地区,居住区水景的作用更加明显。水景可增加附近空气中的负离子的浓度,减少悬浮细菌数量,改善空气的卫生状况。

4提升楼盘价值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艺术素养也越来越高,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要求也有了新的高度。在房产项目之中,有了水景,则能够直接提升项目的档次,提高房价,增加开发商的利润。

居住区水景景观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

1因地制宜,人文地域

1.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首先要对住宅区现有水域进行分析,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分析居住区水景规划区域在所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地形中天然河道、洼地、湖泊等形式的水土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持原有自然形态,尤其要把握好水景设计的形式与尺度,依据原有地势结合园林学、环境学、心理学等知识,创造出动静、曲直、聚散合理结合的形式,避免设计形式的单调化和呆板化,使水景与周边环境形成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恰当宜人的居住空间。同时,还要利用原有地形合理安排供给水及净化循环系统,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强调的是,如果是临水住宅,一定要合理开发滨水岸线,反对忽视原有地形进行盲目过度的不合理开发,尊重滨水岸线的原始风貌,尊重地域自然风貌的延续。总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达到合理布局。

1.2人文风情、地域特色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不仅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还要注意居住区的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如今在楼盘开发红红火火的大背景下,开发商为了提升居住区的销售价值,抓住购买者的好奇和崇洋心理,配套水景景观设计开始大势宣传,生搬硬套国外欧式宫廷风格或者中式古典景观,满足了市场的一些不成熟价值观需求。但是这种过于追求形式和风格,贪大求洋,一味追求场面的壮观或者复古是对资源的极其浪费,其实经典的中式古典风格或者奢华的欧式宫廷风格都是需要巨大的耗资和极其讲究的设计,但是所见的很多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却是过于欧化的几何造型、呆板的叠水或者局部设计草草模仿古代水榭亭台楼阁,然后取个十分洋气或者古典的名字(当然某些高档别墅除外,因为投资大能够保障设计的精良)。这种不健康的文化观,缺少“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是缺少地域文化内涵的表现,居住消费主体大部分都是普通国人,设计应该是针对国内国土风情和文化背景进行有本土化特色的设计,要适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水平,要尊重地域文化,在尊重的基础上发掘中国园林的精髓,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设计出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国人的高质量的现代居住水景景观,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设计应该是不断自我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粗制乱造的模仿是有悖于理水造景、有悖于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以人为本,安全亲水

2.1亲水设计纵观现代水景景观设计,亲水景观具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居住区亲水景观作为居住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亲水是人的天性,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有着爱水、亲水、嬉水的欲望,所以设计时要注重居民的高度参与性,将水景设计元素与其它景观设计元素合理结合,设计出合理的公共景观空间,如戏水平台、浅水沙滩、亲水设施等。亲水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欲,更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及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宗旨。

2.2安全设计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在注重亲水设计的同时也要保障亲水的安全设计。设计时要全面而充分的考虑不同使用人群,尤其是要多考虑一下居住区内儿童、老人、残疾人这些弱势群体,不论是在设计上,如水的深度、驳岸形式、配套娱乐设施,还是设计材料的应用上,都必须考虑这些弱势群体亲水时的安全性,这些都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宗旨。居住安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前提,水景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是居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居住区的居民有居住的幸福感,才能得到居住者的认同。

3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3.1生态设计绿色、生态,是时展的要求,“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1]。所以,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必须做到水景的生态设计。居住区水景生态设计指居住区的水景设计必须与居住环境的生态条件及其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减少水景景观设计对居住场地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其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同时要做到以水景景观的设计对居住环境原生态予以补偿的要求,尽最大程度以设计的形式对环境生态达到改良。可以说,生态设计工程是一项能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3.2节约设计节约用水早已成为当今时代节能环保的主题。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地球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水域污染越来越多,水资源缺乏越来越严重,人类可使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因素。因此,如何在居住区设计出可持续性的水景景观是每个设计师和开发商必须承担的责任,未来更是如此。为此,我国园林界在2007年已经把“建设节约型园林”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取,水景设计采取的节能措施也越来越多,目前常见的有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中水属于再生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和污水、废水之间,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在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的利用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正在积极引导。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便器、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水、工业用水及其它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所以在居住区景观用水和植物养护用水方面要大力提倡中水的应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就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4个阶段: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这样初期雨水经过4个阶段的多道预处理环节后保证了所收集雨水的水质。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小区物业、绿化、喷灌等方面,如用于绿化灌溉、洗车、街道洒水等,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经过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以再次补入湖体,所以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大力建立雨水收集系统。#p#分页标题#e#

4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4.1注重可行性与经济性任何设计首先都要考虑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居住水景设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缺水严重的地区,居住区水景设计要量力而行,不可强行,不妨可以借鉴学习一下日本风格的“枯山水”,或者增大景观设计中的其它设计形式,降低水景设计面积,多发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综合形式和设计师的创造力。越是水资源缺乏的居住区越要鼓励保留原生态、天然质朴的水景设计,反对脱离实际地域环境,一味追求大场面、盲目求荣的高耗水、高耗能的水景设计。可以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等,也可以实现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可行性,但要兼顾经济性。

4.2注重科学管理“三分在于设计,七分在于管理”,居住区水景景观的设计至关重要,但是其后期管理也不容忽视。如果没有后期的管理维护,再好的设计也会失去应有的光彩,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浊的雨水、周围的污染物、水中大量繁殖的藻类,这些都是构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加上居住区水景景观一般为封闭水域,水体流动性小,自净能力必然低下,所以居住区水景景观会很容易遭受污染。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性,在居住区物业必须设专人负责水景景观的管理,对水景水面漂浮物等及时清除,严格控制外界污染物的排入,同时要采取化学净水等方法,控制水体中藻类的快速繁殖,使水体达到净化,展现其应有的设计美感,使美感得以延续。

4.3注重科技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建筑材料及声、光、电等新技术、新产品将逐渐完善,性能不断优越,这有利于水景设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现代新型产品和技术使用越来越便捷,简化了原始的设计程序和手法,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也不断得到加强,使得现代居住水景景观设计效果越来越好,后期维护管理越来越容易,同时还不失时代特色。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7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 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景观设计要配合小区规划、建筑风格与地产企业文化等来进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是绿色生活, 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1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本文以某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城市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

2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小区占地面积约1.8万m2,内有五幢高层住宅。景观设计本着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小区内有限空间,实施植物绿化、水景、环境设施相融合,力求营造出具有人性和未来感的家居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型居家环境。住宅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满足人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性,同时还要注重景观的养护费用及其生态价值。住宅区是人口高密度地区,从生态角度考虑,应尽量利用当地的特色、信息、材料,使用自然光,风、水。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既要考虑景与人的关系,又要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环境形成一个能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以光,气、水、温、湿度,负离子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营造舒适宜人的理想居住环境。

3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3.1 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化景观环境。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方成,使他们在交往、休闲、

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3舒适性原则居民有生存需要,更有心理追求,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还有休闲保健、争取阳光、氧气、陶冶情操、回归自然、扩展知识的要求。因此,城市的居住区在注重景观形态的创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以使居民能够感到心理、生理、感性、理性舒适。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包含对自然美、社会美和人为美的审美需求,环境景观是否便利和安逸,将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3.4文化原则。景观设计不是为景观而景观, 应注重其文化性, 如每个空间的小品应各具相应的文化内涵, 琴棋书画各不相同, 但串起来可能是一首诗、一首歌、一个故事, 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 燃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4 居住区景观的组成元素

4.1 植物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1)植物绿化中乔,灌,地被相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2)平面绿化与立面绿化相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为水平和垂直相结合。(3)绿化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与硬质景观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4.2园路设计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具有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4.3水体运用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水体的各种造型,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水体设计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动态水体主要为喷泉、涌水、瀑布等,可增添空间的活跃气氛,静态水体以不同深浅的水池形成平静的水面,增添空间的宁静气氛。水体与植物、园林小品一样在改善环境小气候,丰富景观、增加视觉层次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4.4建筑小品园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空间构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建筑小品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是构成游园空间活跃的要素,起到丰富空间和点缀、强化景观的作用。常见的有凉亭、花架、雕塑、景墙、园桌、园凳、栏杆、园灯等。

5景观设计手法

景观设计讲究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且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该地块本身特征及建筑风格,再结合整体环境、考虑景观采用德国造园风格——简约主义,简约主义具有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最洗练的造型.最纯净的表面的特点。运用直线的组合构筑了园林的框架。直线是一种风格,是简约主义思想的代表者。直线的巧妙应用,划分了丰富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分布,不同的艺术品,使之注入文化气息,能使人们在简单的生活里感受到丰富的内涵。这就达到了绿脉、文脉,人脉三脉自然合一的境界。(1)绿脉。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构筑了小区的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健康,为人们生活带来生生美好,世世希望。因为树木、花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文脉。小提琴、鱼尾狮、目式亭,无不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她给人联想,给人深思,给人探索,同时起到自身的陶冶。(3)人脉。景观的设计服务于人,而人本身也是景观的组成部分。道路的引导、小品的吸引,把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景观中去,形成了动态的景观效果,给原来静态的小品,雕塑注入了生气,使人与自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住房的销售及建筑成本之间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低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于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对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的不断需求,以及对健康的不断追求,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功能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

构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的现代的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就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冲,浅析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设计[J] 北京农业;2009 年15 期

[2]张衡,人居环境与园林设计[J] 广东建材,2009 年01 期

[3]张挺,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的设计营造[D] 中国美术学院,2008 年

[4]张慧兰, 赵素莲,浅谈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农业, 2011,(06)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篇8

关键词:居住 环境 规划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 进步,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渴望绿色、健康的田园生活,作为运用艺术和技术等综合手段营造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的景观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日益收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居住小区作为与人们平时生活、休闲密切相关的活动场所,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休闲、文化、交往等多种功能的更高领域递进。如何营造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于人们交往和休闲,学习和娱乐的多功能复合人性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的好坏。香樟花园小区的环境设计方案从场地条件入手,以创造舒适、优美、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体现时代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最新颖的观景小区为指导思想,营造出具有鲜明风格和宜人环境的人性空间场所。

二、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行为的需求:户外休息,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人车分行将形成新的景观,考虑到老龄化,残疾人的需求,设施必须安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满足心理的需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私密性,舒适型和归属性,环境设计要提供相应的环境气氛,可以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组织优美景观:居住环境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对环境各要素的组合时,不光要注重形式产生的自然美,还有注重深层之美,让人在景观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贴近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水体,绿化等自然生态条件.如在多山的地方,就应随坡气势,筑台逐层,重叠跌落,创造山地居住环境,在滨水地区,应充分利用水的特色,布局形成对水的向心性,增加水的亲和力;保持文化特色:居住环境的文化特色是通过空间和空间界面表达出来的,并且通过象征性体现文化的内涵.在居住环境中可以适当引入国外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但是如果把他们的文化照搬就会不伦不类,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居民生活方式来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三、居住小区景观综合塑造

总体环境。小区总体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当尊重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并依据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设计,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多种手法,使内外环境协调,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和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光环境。小区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注意光环境的营造,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小区的休闲空间应具备良好的采光环境,以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小区夜间室外照明也应营造出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

声环境。在城市中,居住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不大于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于不大于40dB.在进行小区声环境营造时可以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建筑屏障等手段防止噪声,同时,通过植物种植和水景造型老模拟自然界的生环境,如林间鸟鸣,席间流水等,还可以适当选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环境的情趣。

视觉环境。以视觉特征来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小区景观设计采用对景,寸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的设计手法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同时,多种色彩宜人,质感亲切的视觉景观元素通过合理搭配组合,也能达到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的双重效果,由此提升小区环境的景观价值。

嗅觉环境。小区内部环境应当体现出舒适性和健康性的原则,在感官上给人的感觉应是比较轻松安逸的,整体环境氛围应安静,空气清新,可以适当引进一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的植物,同时应当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嗅觉环境。

人文环境。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是提升小区整体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通过挖掘原有场所的人文精神,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从而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四、结语

上一篇: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人事工作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