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居住习俗

时间:2022-07-31 06:33:50

湘西苗族的居住习俗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有差异。对苗族居住习俗的了解,对于深入理解苗族文化的特质有着特有的价值。

黔东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多数为瓦房,也有少数草房。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中间一间为堂屋,设有神龛祀奉祖先,两端为开间,各分为前后两间,后为卧室,前为厨房、休息用餐之所。平房之上有矮楼,作贮藏粮食等用。楼房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在坡度较大的山腰,多半建“吊脚楼”。湘西、黔东北苗族的住宅多为平房,形式和使用情况同黔东南的平房大体相似,条件好的人家还另建“偏厦”,作厨房或牲口圈。云南省文山州有些苗族住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抿上泥土,屋顶盖草,有些地方因常起大风,都建平房,盖草后再糊一层泥土,以防吹翻。昭通一带苗族还搭“杈杈房”。海南岛苗族住宅为长而窄的草房,多为三门,大门开在正中,屋檐较长。

民国时期,湘西苗族地区的房屋有瓦屋、茅屋、杉木屋、“人字棚”等四种。据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茅屋多为三柱竖立,即房屋上面用长木两根,木条端凿开公母之马口,以穿上木栓而相互套住,成剪刀形,架于柱上。剪刀架上安行条,行条上横系以竹条或藤,使之成蛛网状以铺草于其间,盖屋之草多选用黄茅草,亦用稻草。茅屋四周夹竹壁,糊稀泥、稻草、石灰,或夹木壁、草壁,以避风雨。

“人字棚”最为简陋,不需工匠为之。只要办齐草料、木材,即可架势竖起。结构样式上锐下阔,形成“人”字形故得名,又叫茅棚子。“人字棚”矮小低窄,除一门而入内,其余封闭无窗口之孔。杉皮屋多在盛产树的地方才有,其屋以杉皮盖之得名。杉皮宽而长、薄而轻,组成内外两层,雨雪不易透入,经久不致破坏。

“茅草房”“人字棚”以及“杉皮屋”在解放前较多,现在多已改为瓦房。然而现代的瓦房与古老的住房不仅在外表上,而且在房屋内部的结构上都一致,只是内部的宽窄和外部的高矮有所不同。古式房屋矮而窄小,屋脊最高为5米左右,一般为4米;现代的房屋一般高为7米左右,最高达8米。苗族住房的最大特点是为木质结构,经济条件好的也有砖瓦结构,但仍多在木质结构之外砌成,并设法使之连为一体。如是三间房屋,则木柱四排。起屋多是一层楼,中柱居中,次为二柱,再次称无柱。木柱竖成,上挂防接楼枕,安横条,钉椽皮,盖瓦即可。周围筑土墙,或垒石壁,或装木板,或编竹等。

苗族村寨根据地形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依山型、傍水型和平地型。依山型的村寨,是依山麓的形状修建房屋的,苗语称为“皋”;傍水型的村寨是沿水流曲折为村落,苗语叫“佳”;平地型的村寨是将村落散布于平地的一端或中部,苗语叫“垌”或“排”。此外,随着交通的发达、城镇的兴起等,苗族村寨的择地与坐向测定也有所改变,但基本上仍保持坐北朝南的坐向。

苗族住屋的外形,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其外表形式只有两种,一种叫全平式,一种叫内窝式,或叫倒凹式。

全平式是指房屋的外表是“一”字形,即房屋大门的设计与房屋南面从东到西的房屋板壁形成“一”字,中间没有凹或凸的现象,这种房屋的檐较宽大。这种全平式的住房,其大门为六合门,即中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旁门与中间相连,三个门的高度与宽度一致。中门苗语称为“明株”,即大门之意,大门左右两侧的旁门分别叫“竹诺”“竹最”。另在中门两旁还各开一个窗户,窗户距中门的距离是相等的。其窗框可以全是空的,也可以安装有规则的格形花样,以饰其美观。倒凹式住房即是在房屋中间的前部要向内退去一个柱子,其格式为东西扭抖,或叫左右扭棍,向屋里凹进去叫左右扭楠,或称东西扭楠,使之成倒“凹”形。这种房屋的大门只有两扇,两边无旁门,门的位置设于左右扭楠。在东扭枓和西扭抖的东西两侧各开一个门,这两个门的名称是以主人家的夯公的方位所在地来定名的。夯公在东面的门苗语叫“竹对”,西边的门苗语称“竹左”。这两个门的高矮、大小和宽窄都完全一样。东门的户枢在西,其门向东开;西门的户枢在东,而其门向西开。不论是竹对还是竹左,均面对庭院,庭院苗语称“果吉”,即晒坪之意。如果在东西扭抖的左右房屋板壁上不开门,那么,竹对和竹左就开在德德排放(小坪院)的左右,也就是在沿东扭楠向南或沿西扭楠向南的板壁上各开一个门。这两个门枢都设在南面,门向北开。另外,在房屋的外形上,不论是全平式还是倒凹式,在屋顶上都有瓦脊。在房屋的正中,瓦脊中间有顶,其形态有堆成古钱的,也有堆垒成“品”字形的。在瓦脊的东西两端,既可以做成翘棱形,亦可以做成羽翼形,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垒上一叠瓦即可。

湘西苗族房屋是有一定讲究的。就一般的三间屋而言,中间一间汉族称为堂屋,而苗语叫“曹邶”,堂屋的东西两间分别称“夯公”与“芭贝”。夯公与芭贝的方位是根据主人家来定的。夯公意为祖先的方位,在苗族房屋中是最神圣的部位。夯公一般都铺有地楼板,这个地楼板苗语为“宗”或“吉宗”。夯公的对面为芭贝,芭即末端,贝为房屋之意,合起来意为房屋的末端,苗语又名“吉左”。

在夯公的中间(以中柱为中心)设有“火堂”,苗语称为“库吉道”,火堂中央放置三脚架,苗语为“果钢”。三脚架是铁制的,扁形,外口大内口小,呈斜坡形,外口背面按比例铸有三条腿落地。这三条腿苗语称“果专钢”。火堂呈四方形,四边镶以石条,地楼沿石条铺设。冬天,家人常在此取暖,也在此烹饪饭菜,时常还放一个鼎罐在旁边热水。鼎罐煨于上方为生水,即活人吃的水,煨于下方为死水,因为苗家老人去世时,煨菖蒲水浴身时总放于下方,故谓之死水。于是,通常煨饮食开水,均于上方煨之。

火堂的东边或西边是夯公,夯公以中柱为中心,中柱离火堂约1.5米。中柱南北各1.5米的范围是夯公的核心区域。在这区域内除了放置有灯座用来照明外,还放有三个碗,用以表示祖先神位。夯公的南边,以扭楠为中心的地方称“夯碗”,是放锅、鼎及碗柜的地方。夯碗的南端,沿扭枓向北有一个小推拉门,苗语称“德德竹”。夯公是主人家祖先灵位的集中地,因此,夯公所在方向的座位是老人和长辈坐的,年轻人是不允许坐的。家庭中的女性,只有祖辈于此就座,母辈也不能坐在此方向。凡坐此方向的人,不论任何人都不能放屁。如果客中老辈偶有失误,客人会因羞见主人而自动离去,主人如果知道内情也不挽留。因为这种失礼行为是对主人的轻视或歧视。但如果客人出现此类现象后,可以立即向主人表示歉意,并将座位从夯公移开到他处就座,或者客人长者离去后托人在其他时间向主人赔不是,以恢复和好。如果客人离去后又不向主人表示任何歉意,以后这位客人就不再受欢迎了。

火堂的北面,苗语称为“壬不”,是尊贵客人的座位。壬不的北面沿着东西扭楠向北到东西扭棍,可以隔开组成一间房。这间房为主人父母的卧室,如果主人的双亲辞世了,它就是主人的卧室了。火堂的南边,苗语称为“夯不”,也是客位,是一般客人的座位处。靠中堂的那一面,苗语称为“杯宗”,是主人家的座位和活动的地方。

客人进屋后,必须按方位就座,不得坐错或有失误。除此之外,还要观察这家的夯公是否有标志,如果有标志的话,除了上文讲的座次及不许放屁之外,还应该注意如下一些禁忌:如果主人家在火堂中烹饪食物,当主人正在操作时,吸长烟袋的人,在用火点烟时,千万不要将烟锅头往三脚架上碰,也不能动手弄火。如果客人碰了三脚架或帮助拨弄火,主人当时不说什么,但这一锅饭菜主人家是不会食用的了,将全部端给客人食用;客人吃不完,主人家用东西包好,待客人走时让其带走,这时客主双方都难为情,特别是客人更为难堪。关于苗家的夯公,湘西苗族有的姓氏有两处。凡有两处夯公的,一处即是上文所言的位置,另一处则在从扭楠到扭枓即扭棍处设有祭坛,祭坛也放有三个碗,这是老祖先的所在地。这个方位一般放有杂物,如专放有箩筐、背笼等来拦住以免他人在此就座。如果进屋后发现有此设施,而且这家人现在的夯公就是朝东的,这就是“冠那的住家”,便可确认这家人乃是石姓中大哥家的后人。逢年过节,对这两处的夯公都要祭祀。也正是这样,“冠那人家”的后人的住屋必然是全平式的。

此外,有的人家还把夯公的位置设在中堂北面的板壁上,苗语称为“相佩”或“宗登”,即汉族所称的神龛。逢年过节,与其他处的夯公一道祭祀。在中堂还有一个设施,称为“板柔戎”,即龙石板的意思,也是主人家的龙神所在位置,这也是不容许他人去踏踩的。

上一篇:“炸”字的变迁 下一篇:河湟花儿映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