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6:34

智慧城市理念

智慧城市理念篇1

毋庸置疑,比较中国和日本,两者在人口、国土面积、政治体制和各种制度、文化、历史和民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和时间差,但或许日本的以往经验、今日举措及未来趋向会对分析预测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和将来有所参考。

再者,近年来世界飞速普及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效率提高和创新革命,同时也造成了日中相似性方面的巨大变化。 “智慧城市”的兴起

最近,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城市建设中,流行“智慧城市”。有关“智慧城市”的概念尚无明确定义。究其特征有如下方面,在交通、水、能源、信息通信、垃圾处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育儿、老龄化对策(看护、医疗)、治安、国际化等民生基础方面,也就是在各项城市功能和活力方面,通过应用ICT,来实现城市和地域的管理机制的高度化和高效化,并达到提高市民、企业、政府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之理念。

开展类似“智慧城市”,并侧重城市各项功能和活力工作还需要的是,与综合掌握城市空间以推进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相互协调。

因此,要想很好了解日本的智慧城市举措,需厘清日本城市建设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政策动向以及各项城市建设工作。

在日本,除了要应对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和相关财政制约外,同时还迫切需要破解资源和能源的制约,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增大等全球性课题。当前,旨在破解这些课题及维持城市的未来可持续性,日本各地正在对运用ICT与城市资源和人才的有机结合等的“城市智能化”努力尝试,这也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比如柏叶园的智慧城市建设,其特点是,主要实施主体涉及地方公共团体、房地产开发商、厂家等多个方面。反映出智慧城市举措在政策上对担当城市建设主要角色的地区和市场的自主性的尊重。所以说,所谓智慧城市概念也具有城建相关者的市场性的一面,对提高城市的价值、竞争力和产业活力是有益的。 日本城市建设的背景

为便于了解“智慧城市”的相关举措,关注日本城市建设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首先是日本的人口趋势。日本人口在2004年达到顶峰,预计在今后的100年间有可能回落到100年前(明治时代后期)的水平。如此剧减在此千年间是绝无仅有的。据推算,30年后,日本总人口将减少16%,老年人口增加31%,劳动人口减少29%。在地方城市,人口高峰大约出现在10年前,如今虽然老年人口增加缓慢,但劳动人口却在大幅减少。

其次是居住趋势。迄今一直侧重高增长期搞新城建设,稳定期搞据点城市和地区重点建设,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房地产价格高涨,致使市区不断向郊外延伸。从1970年至2010年,地方县级政府所在地的人口增加了约20%,市区面积扩到了1倍。许多学者认为,今后随着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加剧,空巢、空地也会越来越多,进而难免出现市区扩大但包括老人在内的人口密度却走低的问题。

第三是财政状况。虽然日本未来有待观察,但一般预测今后仍将延续国家和地方的公债余额增加,财政收支恶化的趋势。未来需要巨额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资本)更新费用,而且有可能出现连维护管理和更新的费用都拿不出来的情况。

与此相关,看一看城市结构和行政成本的关系。市町村的人口密度越小,相应每个人的行政成本则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地方的中小城市,其特点较为显著,即人口减少、市区扩大等带来的是空屋和空地增多。越是土地利用呈现低密度的市区,汽车的保有量就越多,并且旅客运输部门的CO2排放也会增加。

纵观日本,人口减少和超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今后的城市建设应注重把日常生活所需的机能积聚到身边,不过度依赖私家车,而尽可能利用公共交通出行这些便捷条件,同时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还应有针对性地致力于提高生产附加值,持续技术革新,创造高附加值的财富和服务之旨在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建设。 日本最新城市政策动向

鉴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如下方针。“在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加剧的地方城市,利用民间的智慧和资金,基于各地的地区战略,实现和扩展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同时充实公共交通、改善住房以使老年人等安居及其他行动。”(《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的基本方针》,2013年6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实现安心、健康、节能以及无障碍的可步行城市建设(智慧健康住宅和城市)》日本复兴战略,2013年6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

同时还有若干日本政府与此相关的政策。

第一,注重环境(生态)的城市建设。,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能源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国民对能源和地球变暖的意识提高。基于这些种情况,在谋求构建低碳和循环型社会的同时,通过促进在市区等地区的民间投资,积累成功事例,出于对其进行普及,以及活跃住宅市场,地区经济之观点制定本法律。本法律是基于保护地球环境的生活等新的视角而迈出城市建设第一步的基本法。同时,根据本法律,地方政府依照中央政府(国土交通大臣、环境大臣、经济产业大臣)制定的基本方针,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功能的集约化 (医院、福利设施、联合住宅等的集约建设、步行生活圈建设、民间等的集约停车设施建设);促进公共交通工具利用;建筑物的低碳化;促进绿色和能源的区域管理。

第二,向小型城市方面引导。为了应对今后可预见的地方城市延伸市区的人口剧减和大城市中的老龄人口剧增,要推进纵观整个城市构造、使居住者生活得到保障的小型城市建设(多极网络型小型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为达到住宅及医疗、福利、商业等居住相关设施的选址恰当,首先制定出把这些设施用地引导到一定区域的市町村的选址恰当规划,放宽纳入该规划中的居住相关设施的容积率和用途限制。对建设引导设施的单位予以财政支援,实行接受住宅改善民间企业对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提案的制度。

第三,强化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为加强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需强化与国内外主要城市联系和高度积聚城市功能,因此对必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予以辅助。

第四,城市交通政策的综合化和战略化。在城市交通政策的定位方面,不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将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多样通模式纳入其中(推进交通流对策与促进公共交通工具利用),旨在推进与城市建设(实现集约型城市构造目标)相协调的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的措施。

第五,对地方城市(市町村)的环境城建设予以支援。建设环境样板城、未来环境城。其目的是,由地方公共团体创造出能够解决环境和超老龄化问题,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成功事例,并通过在全国推广以推进可持续经济社会建设,把日本的先进做法介绍给全世界。

环境样板城主要面向实现大幅度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等的低碳社会,选择具有高标准的率先展开挑战的城市和地区作为样板。国家从侧面对地方公共团体的自主事业予以支援。截至2013年,已经选定23个城市。未来计划选定40个-50个城市或地区。

未来环境城市主要是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优势,以及较高水准的可持续城市,并有望成为先进事例在国际推广。从环境样板城市中严格选拔。2011年,有11个城市或地区当选(神奈川县横浜市、千叶县柏叶市、福冈县北九州市等)。

第六,着眼于医疗、福祉的城市建设。通过环境改善,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多代人一起交流,安心地健康生活。目前全国已经启动这一举措。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超越现有“高龄者应对”概念,建设和改造出一种采用ICT,具有节能、无障碍、生活据点集约化等特点的能够安全、安心和健康生活的住宅(附带服务面向老年人的住宅)和城市;对老年人所拥有的住宅或土地进行有效利用(促进房屋的改建和流通)。通过能够灵活使用公有财产或公有土地PPP(引进民间活力)来实施重点工程;为拓展下一代住宅和城市建设产业创新和资金来源,在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方面进行改善。充实公共交通,发展和普及超小型机动车。在老年人医疗、福祉的软件政策与居住为基本这点上方向是一致的,被认为有助于社会保障费用的合理化。 注重“智慧城市”的活力

运用ICT手段的着眼点各有不同,诸如注重城市各项功能和活力的“智慧城市”,注重城市构造和规划配置的“小型城市”,注重节能、低碳、与自然共生的“环境(生态)城市”,注重医疗、福祉的“智慧健康住宅和城市”。总之,在通过ICT的运用来提高城市功能、城市规划(小型城市)、重建公共交通网之城市相关政策,以及旨在依据社会和经济状况创造可持续城市方面,二者是共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取其一而不顾其他的话,即便从城市或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角度看可能会有一时的效益,但却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之目标。例如,不是仅采用节能的机器或设备就会实现“智慧城市”的,而是要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制定阶段就把ICT纳入考虑。理想的构架是,依照城市的发展水平、地理、文化、历史等特色及所面临的课题,俯瞰城市的构造,谋求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统合、体系化,开展具有系统和综合性的附加价值高、个性丰富的城市建设。

为支援涉外的交通和城市开发的本国企业,在日本成立株式会社海外交通和城市开发事业支援机构。该机构将针对在海外的本国企业与当地企业联合实施的各种交通项目、城市开发项目、住宅完善项目等,与日本企业、民间金融机构等形成一体,提供项目出资、项目参与和融资等支持。

此外,约50家房地产开发商、商社、厂家、建筑承包商、建设咨询商、金融机构等日本企业,于2011年共同发起成立了“日本海外生态城项目协议会”(J-CODE)。其目的在于综合提供日本城市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和技术,谋求推动从城市建设构想、规划到开发、管理运营阶段的项目发展。

智慧城市理念篇2

与其他城市概念相比,智慧城市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名词。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主要思想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具体而言,就是把传感器安装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设备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根据IBM的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支撑地球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

但一般认为,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才是智慧城市的发轫,就这样智慧城市从IBM走向了世界各地。实际上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实践工作要早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比如韩国政府在2004年3月就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力求将韩国城市乃至全国提前推入智能社会;欧盟于2005年7月就开始实施“2010战略”,致力于发展最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新服务,并在2007年提出和推行一整套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此外,奥巴马政府也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振兴经济的关键性支撑之一。以上举措不仅加快了智慧城市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也勾勒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轨迹。

自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之后,就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谓风生水起,各地政府部门都对智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显身手,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恐怕正应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说:“智慧城市是工业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来说,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教育、医疗和公共福利,企业只需在公司就可以完成行政审批,政府通过视频就可以了解现场情况,这些都只需轻点包括手机在内的传感器即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智慧城市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更有智慧,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它并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物质需求,更是要满足人求知、求乐、求富、求安的整体性需求。

而欧盟的智慧城市理念则认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是单一地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上,而是取决于软实力,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早在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研究机构就开始了对智慧城市的理论探索,他们认为智慧城市可以从6大坐标维度来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生活和智慧管理。这6大坐标由细分的31个因素和74个指标作为评判标准,其中智慧经济包括创新性、创业性、经济形象和地位、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国际性6个因素,智慧环境包括自然条件、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资源管理4个因素,最后根据指标及总成绩来量化考评。该机构还根据这个标准对欧洲中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进行了“智慧”排名。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概念比较模糊,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者、公司、政府部门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但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政府决策部门、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 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高级总监王剑告诉《经济》记者。

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人侃侃而谈,有人沉默不语,有人避而不谈,有人不屑一顾,有人说是偷换概念,有人说是城市创新。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莫衷一是表明,智慧城市依然概念模糊,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必苦苦追寻,自会水到渠成。

对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而言,2013年1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了规模推广的阶段,也使得智慧城市的概念日渐明晰。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将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8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据国家信息中心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也正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智慧城市理念篇3

关键词:城市经营;智慧城市;品牌;路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economy and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the concept and strategy of‘urban management’is demonstrated greater vitality in urban governance. Smart city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Meanwhile smart city is a new concept of urban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es smart city concept, many government try to brand it recently. However, some cities have failed in branding du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timeliness. This essay outlines the brand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smart cities and briefly introduces smart city pilot projects in China. It moves on to the branding building case study. These lead to conclusions in some suggestion of smart city branding which aim to improve smart city as a soft power in urban new engine.

Key words: urban management ; smart cities ; brand ; path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11(5)

伴随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进程,以城市管理等为标志的城市治理成为城市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1]。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治理之中的发展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思维,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2]。从主体角度出发,城市经营涵盖城市所有的参与者,是权益、责任、目标和使命等的共同体。城市经营的核心之一是致力于实现城市内外各个主体的共赢、社会治理的和谐和产业经济的持续繁荣[3]。依托城市经营,不断促进城市基因和精神的凝集,核心的标志是城市映像的沉淀与品牌的实现[4]。国内学者逐步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并且在城市形象、定位和营销等方面重点聚焦,但对于城市品牌形成过程和动因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5]。从实践角度出发,我国城市政府重视各类城市品牌的建设,如放心农场(山东德州)、品质厦门(福建厦门)和荷美贵港・祈福之旅(广西贵港)等。

1 智慧城市的品牌内涵与价值

智慧城市品牌内涵在实践当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它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融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有效载体,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城市文明延续和复兴的效率、水平、范围。自2011年以来,我国从学习了解国外传播过来的概念,到逐步从国家政策高度引导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并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历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范围内探索智慧城市的有效模式方兴未艾。智慧城市,这一名词快速被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所了解,并成为城市品牌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在信息化行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下,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政务改革等相结合,一举成为全行业的热词,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经历近五年的探索,以277个智慧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地方城市,正在致力于让新理念落地,编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和若干意见等;成立由城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和智慧城市办公室;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智慧城市工程建设等。“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标准和实施路径等在全行业得到广泛探讨和界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超过27个部、委、办、局和行均将智慧城市的治理理念融入到了行政工作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城市政府相应委、办、局智慧城市应用思考和行动的同步。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认识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是认识城市,把握住城市规律,再是了解智慧,做到因地制宜架构智慧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应坚持不断的基础创新、跨界创新和适用性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于概念和说辞创新。面向城市真需求,智慧城市才有生命力。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不到三年时间,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和实践的启示中,快速进入吸收借鉴、融合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新范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试验场。中国的最新实践得到美国、新加坡、欧盟和其他金砖四国等的高度关注。2016年伊始,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业已启动。

智慧城市品牌化价值能够促进城市要素的高效整合和成效放大。2016年5月,总理在贵阳大数据峰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是推动信息化社会、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的关键性动力。世界已进入“大数据经济”时代,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数据量在2020年之前会增长50倍。大数据经济与“五化”融合,将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催生出“智慧经济”。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信息化探索到回归城市本源认知,对于深耕智慧城市并建成、出成效,至关重要。下一个五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因此,加快新兴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缓解城市问题,并进而挖潜智慧城市动能,实现城市智慧转型的关键。

2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概况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超过300个。试点城市陆续签订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标志着这些试点城市进入了实质创建期。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根据赛迪方略统计,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达到248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截至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在全国推进了三个批次共计约277个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试点工作(表1)。2015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预计为2303亿元,增速约为20%,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其中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从建设内容出发,试点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库建设进度过半,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绿色建筑、数字化城市管理、无线网络、智慧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和智慧交通等其他重点项目完成度也在50%左右。

3 智慧城市品牌建设的路径建议

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城市自我纠错和不断自主完善的持续性状态。广义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实施是科学、高效、公平的,就是智慧城市。形象地讲,一个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城市,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够自我感知、进行学习,并解决感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要尊重该规律。

3.1 深刻认知问题,规避失败的品牌设计

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务必建立在对智慧城市现阶段发展问题准确认知的基础之上,保障品牌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生命力。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状况,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九大核心问题:(1)重视软硬件投入,市民沟通参与不够;(2)将关联性不强的建设项目归入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疑问;(3)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力度有待加强;(4)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引领性的智库体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识的创新能力较薄弱;(5)跨界思考、有效整合和成效导向不充分,个别甚至存在理念背离和局部技术应用放大等问题。(6)建设模式多样性不强,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欠紧密,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探索有待加强;(7)少数城市存在“大而全、难落地、难运营”等情况,方案宏大作用微弱;(8)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9)部门间信息孤岛局面改善水平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渠道、机制和水平有待提高。总之,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标、对现阶段的真形势、真问题和真任务,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剖析、理解和陈述。以上问题直接导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导性、操作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执行效力欠佳等现象或态势的出现。

3.2 坚持跨界融合,传播有效的品牌内涵

跨界创新,将其作为今后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思维之一,已经具备条件。在智慧城市基础研究当中,注重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特别是公共管理、法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交通与车辆工程等;在智慧城市落地建设当中,注重各委办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和杠杆机制的形成,特别是强调“庖丁解牛”的策略,而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动作等;在智慧城市实际运营当中,注重从交叉需求导向出发,促进新型互联网和通讯产业应用的有效创新,从基础理论研究之中提炼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精华,从落地建设政府职能的交联地带培育出面向刚性需求的有效应用。注重研究和尊重城市自身的规律,构建有效的城市模型,依托智慧城市思维、技术、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现有城市“工具”效率和科学性的提升。如,城市总体规划,以往的做法是经过有限的资料和实地调研,就开始空间规划。而现在,可基于海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构建城市模型,对编制的规划进行情景分析和预评估,如发现路网等设置不够合理,可快速在规划环节全面优化调整,趋近科学理想化。有效解决传统调研中无法掌握足够样本量、无法将跨界大数据整合分析、无法量化计算、无法呈现和分析规划后的可能场景等缺陷。

从顶层设计出发,智慧城市必须是融合了“五化”的智慧创新复合体,从理论基础、技术研发到创新实践都处于萌芽阶段,不是单项技术、管理和政策创新,而是系统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展示出全面、统筹和集成等特征。因此,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在跨界创新思维的启示下,应当具备:懂城市(规律)、懂政府(职能)、懂信息化(技术)、懂产业经济(动力),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促进有效落地和长效运营)。因此,将能够反映如上内容,作为品牌的内涵进行有效传播[6]。

3.3 善用传播策略,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推进,应坚持三个传播策略:(1)国际新视角。在实施自身智慧城市创新的同时,应动态把握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动向、开发思维、产业生态和协同创新策略等,充分借鉴和吸收经验、规避问题。与此同时,促进在非数据敏感领域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策略和技术创新;(2)真问题导向。扭转产能驱动并调整项目、产能驱动的粗放思维,精准针对城市问题和服务城市决策治理,逐步实现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严谨程度来提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的质量与权重。围绕城市问题开展智慧治理创新,提振智慧城市战略的治理魅力与作用;(3)智慧微应用。突出智慧城市+的思维,对单项领域实施智慧创新,充分在跨界的交接点、接触面上创新,再逐步促进“信息孤岛”内核之间的互动融合,审慎、积极地推进智慧应用,补充城市空间思维短板,高效率地实现智慧城市在城市决策治理和城市四生(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应用当中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三坚持,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地传播。

3.4 聚焦创新软肋,做大做实做强宣传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也存在部分共性问题与不足,为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充分识别行业软肋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应当坚持平台思维先行,微智慧落地;跨委办局谋划,扶持单项实践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城市跨界创新与产城融合示范区。结合对智慧城市当前困局的剖析,围绕城市总体战略,识别九条应做大做实和做强的宣传单元:(1)从城市细胞入手,着力发展智慧建筑与小区,为智慧社区建设奠定基础;(2)在城市核心区(重点开发区域)设置智慧城,推广产城融合概念,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孵化器,营造双创基地;(3)培育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整合落地力量共同参与,缓解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4)加大人才创新力度,构建创业之城,建设“智城”,创新人才引进与居住配套的重大实施策略;(5)与建设进度相配套,加快编制一批技术导则、纲要和指南等,全面统筹城市的智慧化建设;(6)充分考虑城市边界、人口、产业等的复杂性,充分用好建设实施的有效要素资源,加快构建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化平台,并根据建设进度,逐步升级为城市运营综合平台;(7)对城市功能进行诊断分析并予以完善,实现规划信息化创新;(8)率先构建服务于城市决策的动态、可视化和量化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9)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开放资源数据优势与条件,构建全社会能够充分访问、查询、下载、调用和二次开发的智慧应用创新平台。

4 智慧实践与品牌化建设案例

自2010年以来,多个城市将智慧作为品牌的重要“标签”,把“智慧”作为城市的定语。当前,北京市朝阳区的移动电子政务(全区各单位开发政务应用纳入政务应用商店,并安装APP,建设“智慧朝阳”)、房山区长阳镇推行“微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养老;重庆两江智慧总部基地,通过智慧应用集群(公众服务、产业云服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观、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重庆永川率先用PPP模式创新支撑试点建设;贵阳将大数据云服务和智能终端等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核心战略之一,着力打造中国“数谷”;浙江嘉兴乌镇规划建设“互联网智慧小镇”。这些智慧应用和智慧战略正快速改变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升级提供基础,以上都是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改变的例证(表2)。

城市智慧化建设务必要有标杆性项目、行政体制或业务服务创新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抓手和引擎建设。不同时期,要成功实现智慧城市的品牌化需要标新立异的思维和做法。自2011年起,“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等概念被逐步引入国内,国家政府、相关部委和地方城市等迅速开始思考如何将概念与城市发展理念相结合,理念-顶层设计-规划-实施等路径在逐步展开。湖北武汉快速将理念与规划相结合,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了全国智慧城市规划创新的咨询思考。此后,将简政放权、行政体制改革等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北京海淀、宁夏银川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实施智慧政务建设。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特别是行业围绕数据开放共享的沉淀,地方省市探索成立大数据的专门行业管理机构,如广东省、广州和沈阳等。与大数据管理的行政性创新相对应,大数据市场化交易创新同期也在国内得到有效落地,标志之一就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表3)。

5 结语

品牌化需要具象的传播主体,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核心问题与创新主轴,应从:既有建筑智慧化改造、绿色智慧小城镇、智能建筑与智慧小区、智慧城镇产城综合体、智慧城市辅助决策、城市管理与城市公共品智能化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商品化、城司转型智慧城市运营、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测、智慧城市立法、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城市医院诊断技术开发与标准化、基于3S等技术三级城市开发精细化监察预警平台、面向城市政府的智慧城市能力建设方案开发、智慧城市增量成本概算与政府激励政策设计、大数据盈利性平台设计与开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双创交易所设计与PPP合作模式、基于城建档案等实施城市仿真建模与应急管理技术、既有规划展览馆智慧化更新综合技术路径与示范和智慧城镇群区域要素协商统筹调度机制与协作平台等入手。

城市的智慧化与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是辩证统一的协同体,智慧城市的创建是实现品牌化的过程基础[7]。“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继续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各地政府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城市经营应当重视和加强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既实现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促进智慧化建设要素的集聚和进程的加速。城市经营如成功实现智慧品牌的建立,将势必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生态位和品质优势,形成“正磁力”效应,有效整合城市内部和吸取外部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要素资源,进而促进城市事业的高效运行[8,9]。

参考文献:

[1]徐振强.“十三五”以五大理念统筹中国智慧城市科学发展[J]. 建设科技,2016(10):66-69.

[2]郭国庆,刘彦. 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06(2):5-12.

[3]徐振强.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 城市住宅,2016(3):6-10.

[4]何国平. 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13-17.

[5]张D,张锐. 城市品牌论[J]. 管理学报,2006(4):468-476.

[6]于涛,张京祥. 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J]. 城市问题,2007(9):96-101.

[7]徐振强. 基于28个关键场景思维助推建设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J]. 中国名城,2016(4):11-24.

[8]徐振强. 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城市管理、服务社会治理的关键路径[J]. 上海城市管理,2016(2):24-29.

智慧城市理念篇4

关键词:无锡市;顶层设计;智慧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从总体建设进展来看,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较成熟完备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尚处于研发阶段。在具体构建上,存在着多角度出发的各类模型。到目前为止,无锡市还没有明确的建设主题和框架结构,换言之,就是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存在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各自为政、条块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二)面向市场与产业。首先,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智慧旅游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充分利用市场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智慧旅游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其次,要避免项目静态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从产业体系层面进行设计,拓展智慧旅游空间,催生智慧旅游产业链,拉动智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希望早日建立无锡市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模式借鉴。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四、结语

智慧江苏的统领下,无锡市将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旅游工作,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和行业建设规范标准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基于“互联网+”的无锡智慧旅游产业提升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7-60.

[2]梁留科.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3]无锡市旅游局http:///doc/2015/12/17/ 830974.shtml.2015年江苏智慧旅游推进大会在无锡召开时间,2015-12-17.

作者简介:陈 颖(1981-),女,汉族,安徽固镇县人,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智慧城市理念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0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病”越来越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公众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幸福感,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尝试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本文通过查阅和检索大量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献资料,试图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为今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1 概念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概念外沿宽泛,至今并无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欧盟2007年10月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Caragliu(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这样的城市:通过参与式管理,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智慧管理的同时,对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投资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Harrison等(201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广泛连接物理、IT、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的城市。除了相关学者对智慧城市理念的研究外,IBM公司(2009)依据其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认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伴随着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2009)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国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2 战略和方法

2.1 基本战略

依据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传统城市管理改造提升与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相互适应阶段;

阶段2: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逐步孕育出新的管理方式,两者之间培育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阶段3: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新兴项目和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态势。

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崛起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之间衔接比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承接问题尚未真正提上议程,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在很多城市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也应因地制宜,目前有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以供选择:

(1)缝隙型战略。尽管智慧城市是未来的潮流,也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能全面推开;可以采取缝隙型战略。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项目,使这些项目融入整体城市管理中,为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2)圆弧拱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产业、即将孕育的产业尽可能地共享信息价值,使信息对称,使沟通畅通。因此实施该战略的城市政府不仅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致力于构建并维护一个平台,使新旧两个模式能够很好地交融,从而使智慧城市更好地发展。

(3)主宰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政府通过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或者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智慧城市平台直接控制和管理整个运营系统,将传统的产业和智慧城市孕育的项目很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可以主宰、引领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成本,提高效率。

这三种战略,并不互相排斥,可单兵推进,也可混合使用。地方政府在使用过程中,可自发的组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机制组合的过程中成的战略。

2.2 诊断和评估

国外对智慧城市的诊断和评估方面,欧洲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六个方面分别是指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其中每个维度包括了33个要素,具体细分共有74项指标,其中48项为国内指标,26项为国际指标。另外,国际智慧社区较早定义了智慧社区的五个关键成功要素,即:宽带连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与宣传。它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一个城市或社区在宽带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按照评选程序,国际智慧社区要求申报“年度智慧社区”的城市或社区就以上五个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说明,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说明。

国内方面,2011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如果一座城市的两项指标达标率超过80%,那么它将迈入“初级智慧城市”的门槛;如果核心指标100%达标,那么将被称为“成熟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诊断和评估指标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3 国内城市的实践情况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新一轮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正逐步迈进智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北京、广州、宁波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上海。

上海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国内较为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为其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目前,在“光纤到户”、无线互联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宽带等方面,上海领先全国。在卫生领域,市民在家能通过互联网、电话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交通领域,由于有了覆盖全市的路况信息采集系统,市民出行前能通过手机、网络、电话等规划行程,尽可能避开堵车;在教育领域,正在建设覆盖全市高校、中职学校和区县教育机构的教育网络,它将把原本分散在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输送到百姓家里,帮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2)宁波。

2011年4月19日,宁波市出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根据已排定的实施路线图、计划书、时间表,未来5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共包括31项工程87个项目,总投资约为407亿元 。截止到目前,宁波已斥资100多亿元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应用体系建设。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已建成“区域影像集中诊断系统”,覆盖了宁波八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与此同时,宁波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络上直接预约挂号全市16家二甲、三甲医院,并通过手机实时付费。宁波已在全国率先建起生猪、水产、蔬菜、牛肉、家禽等10类大宗食品的数字化“购销路线图”,至今年底,将完成建设宁波肉菜流通追溯系统。

(3)北京。

2012年3月16日,北京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同时,作为拥有全球家喻户晓的著名旅游景点如故宫等的城市,北京在智慧旅游领域也上马了一批示范工程。5月10日《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同时“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也即将启动。

(4)广州。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立近万个“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同时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2011年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目前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按照方案计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4 总结

通过感知设备的充分感知和数据获取,利用网络互联,在云计算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涵盖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总体来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地称之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实现真正地造福于民才是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处。本文仅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紧跟时代的步伐,继续加以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Giffinger,Rudolf;Christian Fertner,Hans Kramar,Robert Kalasek,Nata,a PichlerMilanovic,Evert Meijers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Vienna,Austri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2]Caragliu,A,C.Del Bo,et al.[M].Vrije 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3]Toppeta,D.The Smart City Vision: 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Livable”,Sustainable Cities[R].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Foundation,2010.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J/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

[5]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5660.

智慧城市理念篇6

关键字: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而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而雾霾天气、酒驾醉驾、街头暴力、私人信息泄露等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对传统城市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智慧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单向命令和服从的管理模式,拓宽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阐释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它不仅包含对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协同运用,也包含更多的知识利用、环境建构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以及对人本价值理念的承载。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智能协同、全面感知、市政结合的城市治理运行方式,达到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益,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智慧城市的突出内涵是赋予了城市以生命体属性,并以城市生命体属性为基本视角来完善社会治理。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应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是长期发展战略与中短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结合;第二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的网络通信系统;第三是适宜的产业创新投资环境;第四是完善的医疗救助和社会福利系统;第五是健全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娱乐设施。智慧城市是一个融合了人文属性、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的整体概念,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由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内涵所决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必然选择。第一要体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柔性化。即要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人情味,通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互动,促进人的自律自控和自我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充分运用既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智慧城市管理所主要依托的管理模式。对城市各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关键点。第三要坚持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当为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渠道,降低市民参与城市决策讨论的门槛和成本,推动城市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完善城市管理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改变以往静态城市管理的状态,将每一个城市构成要素的运行情况都能被实时感知和记录,做到由被动不救到实时处理的转变,实现城市的动态化管理。

2、优化政府组织体系,改革政府工作结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变革,首先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变得更为透明和开发,形成一种在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交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化城市管理模式,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与时代适应性。其次要进一步变革政府权力体系。变革政府权力体系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有效社会治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直线式权力关系的弊端,重点处理好集权与授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管理政策的有效运行。再次要着力改革政府工作结构。要实现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智慧化办公手段和智慧政务系统,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业务效率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

3、引导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行为,更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主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政补充作用。企业通过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局限和不足,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管理参与度。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成熟度。再次,要充分发挥公众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人公作用。公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智慧城市下社会治理的开展要建立与公众的合作关系,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结语

智慧城市是和谐社会理念下,伴随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便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拓宽了公众作为城市主人公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渠道。对于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城市的幸福感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端.建设智慧城市 助推社会治理[J].科学论坛,2014(12):69-71.

智慧城市理念篇7

着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就此,《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

万碧玉表示,他注意到近期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调整,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新概念。“近期,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从早期的数字城市,发展到后来的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目前,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超智能社会’这一概念。”同时,万碧玉向记者强调:“不管怎么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是要聚焦在城市上。”

二是新研究。智慧城市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重视并加以实践,相关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紧密。在综合借鉴了各国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很多国际组织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法上有了突破。“当前,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概念。什么是公共品呢?”万碧玉向记者解释,“这里的公共品指的是针对不同城市共有问题的标准制订。比如交通拥堵,不论是北京还是西雅图、伦敦,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公共品。研究如何解决国际不同城市的公共问题,是智慧城市国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是新范围。智慧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线城市的建设目标,对二三线城市来说也是如此,甚至包括城市和农村间的过度地带。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与特色小镇两个概念彼此呼应、相辅相成。“论及特色小镇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等成已为新风口,对已完成初期建设的智慧城市,特色小镇将有望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万碧玉对记者表示。

四是新指标。新型智慧城市怎么建?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合格的新型智慧城市?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对此,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予指导。万碧玉肯定了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他表示:“尽管有些专家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绝不能否认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以点带面,以评促建,这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推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2016年年底,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连续第三年《智慧城市年度大事盘点》,对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诸多大事做了总结和概括。万碧玉向记者强调了其中的一些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数超过500个,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在千亿元级别。如果再加上上下游产业链其他环节,如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整个市场规模将有望扩容至一万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据统计,参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超过5000家企事业单位。”

智慧城市理念篇8

【关键词】 智慧 城市 建设

一、简要概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智慧城市就是一种以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及治理城市问题,除此之外,其还能为城市的新颖式发展、时代性发展及飞跃式发展创下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智慧城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下只有坚持建设智慧额建设,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这一白皮书中,把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定义如下:其书认为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就是能够合理、科学、高效的将信息化形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步骤及环节的实践中,然而,就能通过这种科学、创新、智能的形式对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环境、城市设施、城市安全、公共服务、各类活动等方面起满足性的作用,由此为城市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带来空前的变化,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再者,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将城市的自身看成一个源源不断的发展系统,其是由人、事务、运输、信息、自然资源等方面组成的,然而这些方面是不断改进、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系统循环,才叫做智慧城市。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提倡技术是核心。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其就是将城市里的先进技术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组成一个以“智慧”来形成的综合技术城市,其中包括:计算机、人的活动、通信网络等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需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手段及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模拟人类的各种活动,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替换人的智力工作,由此来实现城市智慧化。从技术本质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新时代下普遍存在的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综合组成部分,是实际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结合体。于是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将智慧技术应用到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这样的建设方法方式,才能有效的建设智慧城市,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

2、城市本身是基础。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把城市本身当着一个综合的整体,重点在于培养其的管理、学习、应变等能力。于是,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接受、感应、输出、掌握、解决和使用等设施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之基础,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不可忽视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与很多技术将城市组成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物质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特征。首先,将整体全面联系在一起是其特点之一,其就是通过智能的传输机器将城市里的全部设施相联,并将这些部分用网络连接起来,由此对城市活动的主要部分进行准确、按时、高校的感应与监督。其次,就是要使各方面互相协作。面临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就是要将城市里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与之相关的步骤进行高效的合作,并提高多方面、多点及多形式的写作能力,才有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智慧化的建设。

三、在建设的实践中分析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来说,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及爱关注的问题,于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承办的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了《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和2012年典型城市“智慧化水平”评价结果。报告显示,从经济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调整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及改进其发展方式。其次,建设智慧城市还能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节约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等,这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最后,其的建设还能带动城市里新事物的产生,能让城市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不仅能为城市开拓前途无量的市场前景,还能做到资源浪费最低、各行各业效益最大及综合发展最全面的实际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在开展的过程中找准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帮助,才会打造出一座无与伦比及与众不同的智慧城市。

参 考 文 献

[1] 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 中国信息界. 2011(03)

[2] 巫细波,杨再高. 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1)

上一篇:智能物流未来趋势范文 下一篇:内容营销形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