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38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1

关键词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001-01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1 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个性化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家电控制等技术,将家庭电器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3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06).

[2]李峰.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外的发展趋势[J].国外公路,1999(01).

[3]王立谦,朱明清.浅谈智能电网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4]李建功,唐雄燕.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12(02).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2

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新型战略模式。2012年,154个城市明确计划要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这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二级城市。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年至5年的创建期,期满后住建部将组织评估,试点城市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等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大力提倡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模式和做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扩大国民经济内需的最重要拉动力量,这在业界已成为共识。

来自赛迪顾问的调查和评估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1智慧城市相关投资规模为1728亿元,2012年为1975亿元,2011年至2015年每年均可实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如此庞大的投资下,围绕智慧城市跨部门、跨产业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大数据业务,从众多新技术中脱颖而出,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有大智慧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智慧处理,事实上,在以往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遇到智慧城市产业中这样跨部门、跨区域和跨类型的数据复杂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城市可以看作一个大数据系统,城市要实现智慧的职能,必须要有大数据做支持,实时、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实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成熟的智慧城市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大数据、公共安全、公众民情采集与服务、政府管理、整体智慧城市的运转。前三个是从事、物角度进行管理,后两个是从政府角度管理。

国务院于2013年2月5日出台的《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正式把大数据纳入到物联网产业领域。大数据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将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物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相较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智慧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处理感知层数据的必然选择。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市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好几GB,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点燃信息引擎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再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智慧化”或“智能化”。

首先,大数据为政府管理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能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打击违法犯罪。在安防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其次,大数据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智慧应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安防等,这些智慧化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民众生活空间,引领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智慧人生的到来。大数据是未来人们享受智慧生活的基础,将改变传统“简面”的生活常态,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服务将使信息变得更加泛在、使生活变得多维和立体。

最后,大数据处理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控数据就可以支配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投资回报。过去很多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业务信息层面,缺乏对客户需求、业务流程、平拍营销、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如果决策者只依靠业务现状与主观经验对市场的估测进行决策,将导致战略与决策定位不准,存在很大风险。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挖掘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预测市场需求,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有研究显示,在美国公司,数据智能化提高10%,产品和服务质量就会提高14.6%。

两大“拦路虎”亟待扫除

大数据是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引擎,但从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推动来看,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其实不仅仅是智慧城市,其他各个行业也都开始了数据整合;其次是数据的挖掘,这也是大数据管理的重点所在,需要软、硬件的高度配合与协作,也是当今IT企业争相角逐的“赛场”;最后就是需要把大数据变成可操作的行动,从而指导决策和运维。如果从大数据的内涵来看,国内数据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或者智慧城市的目标,目前还只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旦进入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阶段,才意味着智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不过,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种瓶颈与矛盾也随之而来,尤其是信息孤岛、信息安全等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亟待解决。

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由于我国城市、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分散实施的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成为系统无法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根本原因。而且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信息孤岛在我国是一个普遍问题。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若不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智慧城市将变成一个个“行业示范应用”,无法真正全面推广。

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也将成为大数据应用推广的“拦路虎”。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难题。当前,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也开始增强,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该决定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数据上升到极其重要的法律保护位置,同时对惩处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客观来看,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相对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一些核心软硬件产品依然被国外巨头控制。未来国家的扶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发展机遇。

高效推进方为王道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在专家看来,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可以先在城市内部推进,再在城市之间推进。首先,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大数据用云计算和云存储先集中起来,创造一个能够就近使用的物理环境,大家摆在一起,比如这个区域是交通局的,那个区域是自来水公司的,各自是各自的区域,虚拟存储,有各自的数据库。然后,各级政府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由,把能公开的先公开、先拿出来,一步一步把有限开放的信息通过云平台进行开放。

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大数据形成机制。强化对大数据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打破地区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联合共建、广泛共享。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以政府数据公开共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数据收集和信息感知,提高城市感知水平。加强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主动采集,建立政府大数据库。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据采集,形成覆盖生产过程和商业各环节各流程的数据库。推进无线识别技术、传感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

推进大数据应用,提高经济社会智慧化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的管理方面依然有捷径可以走,那就是政府跟IT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共同研发与协作来让城市更加智能、更加先进。

总之,智慧城市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要有实效,要注重结合实际,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创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必须是有效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建设而建设;要尽量简洁便利,必不可少的必须建,能用简洁符号标示的就不用文字,能用合同形式约束的就不用文件,能通俗正确表达的就不用专业技术术语等等;要注意全面系统性,全面系统地进行,逐项逐流程地梳理;最后,必须要合法、合理,这是智慧城市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最根本的原则,在合法的前提下,合理性原则是最能广泛调动被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积极性的最经济实用的原则。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3

关键词:用户体验研究;智慧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4):141-142.

[2]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J].硅谷,2014(1):1-1.

[3]王晰巍,王维,李连子.智慧城市演进发展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141-146.2011:19-22.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4

关键词:PPP模式;智慧城市;项目分类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积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大力推广PPP模式,以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PPI数据库显示,1990年~2015年间中国私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1 285个,位居全球第一,投资总额139 272百万美元,位居全球第六。中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统计,截至2016年6月,入库PPP项目共9 285个,入库PPP项目金额达106 127.50亿元。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城市项目涵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众多公共服务领域,“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 000亿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PPP模式被认为是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局的一剂良药,成为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然而,智慧城市领域的PPP项目在我国方兴未艾。虽然政府部门鼓励采用BT、BOT等模式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实践层面鲜有典型成功案例。那么,与一般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类的PPP项目相比,智慧城市项目具有什么特点?其产品特征和经营属性如何?适用怎样的PPP方式?这些是开展智慧城市PPP项目首先要解答清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基于复杂系统、公共产品、项目区分等理论,对智慧城市的产品特征、经营属性进行合理界定,并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恰当分类,据此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实施PPP项目。这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成功实施智慧城市PPP项目的前提条件。

一、 文献综述

1. 关于PPP模式的研究。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应用公私合作模式推进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学术研究方面,PPP一词在1982年已见于一些文献(Fosler & Berge,1982);世界民营化大师E.S.萨瓦斯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E.S. Savas,1999)。此外,联合国培训研究院、欧盟委员会、美国PPP委员会、加拿大PPP委员会等都对PPP做过阐释。概括来说,PPP是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由政府与私营投资方签订协议,政府授权给私营投资方建设、运营和管理项目,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PPP的认识及解释一般借鉴国外释译(叶晓d、徐春梅,2013;伍迪、王守清,2014)。实践层面,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行PPP时往往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创新,从而衍生出许多更灵活的模式,如外包、租赁、特许经营、O&M、DB、DBO、BOT、BOOT、LOO等(AusCID,2005)。当前阶段,PPP模式因其在资金和效率上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电厂、供水或污水处理厂、通信、公路、隧道或桥梁、铁路、地铁、机场、港口等建设领域。

2. 关于智慧城市投融资的研究。自哈佛商学院“智慧城市宣言”以来,全球开启了关于智慧城市的广泛研究和实践(Rosabeth M. Kanter &Stanley S. Litow,2009)。许多组织都对进行过诠释,如MIT、Vienna UT、ICF、ICMA、URENIO等研究机构,以及IBM、Hitachi、Siemens、Cisco等世界知名企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推进,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其投融资与运营模式。由于受传统投融资体制的制约,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资金困境问题,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让金融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器(林园春,2015)。智慧城市建设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巨额的投资资金,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贷远远不够,还要引入社会资本并创新融资模式(梁毕明,2015)。只有建立合适的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才能让政府、企业、用户及其他机构等形成合力(蒋明华、吴运建,2014)。智慧城市的长期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创新公私伙伴关系可以支持智慧城市建设(Laurent Dupont & Laure Morel,2015),PPP模式是优化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之间交易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案(Nguyen Thu Ha & Takao Fujiwara,2014)。

3. 现有研究简要评述。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城市和PPP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实施智慧城市PPP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然而,由于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1)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领域PPP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当前阶段更多地是实践层面的探索;(2)由于智慧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其他领域PPP模式的研究成果很难适用于智慧城市PPP项目;(3)智慧城市集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现有文献缺乏对智慧城市PPP项目的分类研究,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 智慧城市项目特点

与传统公共基础设施如收费公路建设、收费停车位管理、与房地产有关的市政建设、客运运营、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不同,智慧城市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在智慧城市领域,不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用平台建设,还是智能应用体系建设,都属于信息化项目,其特点是建立在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要素之上,并依附于这些要素。

2. 从广义来讲,智慧城市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更加智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

3. 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涵盖面广,种类繁多,关联复杂,属性多样。项目的经营属性决定了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所以智慧城市领域的PPP模式更为复杂。

三、 智慧城项目TPO分类模型

钱学森院士于1985年提议研究建立城市学,倡导将全国的城市体系当作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来研究。智慧城市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属于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应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基于智慧城市项目特点的分析,本文从技术架构(T)、产品特征(P)、经营属性(O)三个维度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分类,简称TPO模型(如图1所示)。

1. 技术维度。智慧城市可被视为一个由传感器、物联网、互联网、专业网组成覆盖全城的感知神经网络,体现为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智能应用的特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遵循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智慧城市总体架构通常包括感知基础设施、智慧共用平台、智慧应用系统以及标准、信息安全和管理运维体系等。

以“智慧北京”为例,其行动计划被分解为51项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包括:无线城市、政务信息网络、便民服务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政务服务共用平台、社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智慧共用平台项目;城市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管理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城市安全智能保障等城市智能运行项目;市民卡、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市民数字生活项目;智慧企业、电子商务等企业网络运营项目;公共集成服务、政府决策支持等政府整合服务项目等。

2. 产品维度。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中存在的物品和服务可以按照其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来进行整理和分类,其结果是四种理想类型的物品:私人产品、可收费产品、共用资源和公共产品。

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涵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众多领域。这些产品和服务大多数落在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构成的连续体内,通常被称为准公共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对其产品类型的划分非常困难。图3抽象地表示了智慧城市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划分方法。

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变量构成了图的两个维度,并且被表示为两个连续的变量,其最大值限定了图的边界。从智能家居到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消费或使用逐渐变得更加具有共同性;排他性从公开信息到专题信息再到收费信息逐渐变得更为可行。

3. 经营维度。根据项目资产的收益特性,可将智慧城市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三类(如表1所示)。

城市运营理论将城市的各种资源视为运营客体。智慧城市运营的内容主要是指城市的信息化资源,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涵盖各类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关于智慧城市项目,政府可根据其经营属性通过建立收费机制或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不同的PPP模式。

四、 典型智慧城市项目PPP模式建议

1. 制度安排。按照私有化程度和对市场的依赖度划分,用于提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有多种形式,政府、私营部门和消费者在这些安排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表2所示)。

其中,合同承包(Contract, or purchase of service)、特许经营(Franchise)、补助(Grant)方式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分别作为安排着和生产者参与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符合PPP模式的定义。

进一步分析,PPP项目有多种运作形式,在完全公营和完全私营的连续区间内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服务外包、合作组织、LBO、BTO、BOT、BBO、BOO等。从我国官方文件中涉及到的PPP运作方式来看,主要有O&M、MC、BOT、BOOT、BOO、ROT、TOT等,当前阶段大力推广的PPP模式是以基于特许经营权合同为主的体系。

2. 参考模式。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投资主体、管理模式和权益归属等。

(1)从技术维度看,智慧城市IT架构不同层次的项目都需要委托专业的IT公司开发和维护,面向政府管理需求的无收费机制项目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存在用户消费或使用基础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可引入社会资本投资。

(2)从产品特征维度看,智慧城市中的私人产品和可收费产品能够由市场提供,公共部门在其中扮演者较弱的角色,但有时也提供私人物品和可收费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智慧城市项目可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政府必须提供对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产品,但其他制度安排也能够提供,政府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产品。

(3)从经营维度看,准确界定智慧城市项目的经营属性是困难的,因为同一个项目本身在不同的环节是不一样的。以智慧交通为例,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整合路政、运管、轨道、港航、城市客运甚至交警、气象等信息资源为交通组织、运行、应急等提供决策支持,这类项目多是管理需求而产生的,属于政府付费模式,基本上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建设; 公交智能化/出租车管理信息服务主要是面向政府和企业管理需求的,可能的PPP模式是将车身、场站、电子站牌、出行信息服务APP的所有广告打包,作为运营环节的组成部分;停车管理/收费联网、公共自行车、出行信息服务等,都直接面向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者付费运营设计出很多的PPP模式。

五、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繁杂、涉及面广、投入资源大、科技含量高和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将逐渐从资金支撑角色转变为有限的技术设施,甚至是政策支持。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必然走向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的多元化投资主体趋势。

本文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城市IT框架下各子项目的PPP模式与其产品和服务特征相关,可运营与否依赖于投资项目有无收费机制,即是否有资金流入。(2)智慧城市项目分类复杂,可采用的PPP模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等方式,项目的收费机制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3)智慧城市PPP模式适用于可收费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公共信息网络、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高速公路等领域的智能化工程。最后,本文就智慧城市项目分类提供了理论方法,基本上划定了可采用PPP模式的智慧城市项目覆盖范围。然而同一智慧城市项目可用的PPP模式并不是唯一的,这与具体的项目特点、运营环境和相关的法律政策有关,还有待开展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晓d,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27(6):6-9.

[2] 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3,28(6):75-80.

[3] 吴运建,丁有良,孙成访.基于复杂产品系统视角的智慧城市项目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 (4): 83-88.

[4] 毛艳华.智慧城市建设运维的SOP和PPP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6):315-316.

[5] 刘禹,何佰洲,武文婷.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公私合作制模式的新探讨――基于价值集成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2):98-103.

[6] 徐静.智慧城市运营及其投融资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3,(32):142-143.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5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环境;学习资源;智慧资源;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4-0027-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04

引言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个性化、智慧化、远程化、定制化、差异化、分散合作、扁平式组织结构等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数字制造技术、新型交互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加速了智慧教育发展的进程。智慧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其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核心业务,每个业务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大量的智慧资源或数据的支持。传统的数字资源尽管形态多样、数据海量化,却难以无缝地支持具有泛在性的智慧学习活动、深度互动与智能开放的智慧教学活动、基于学习分析的智慧评价过程、可视化的智慧管理和服务,不利于智慧学习者的培养。传统数字学习资源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情境感知性:难以在多种终端设备上自适应呈现;有限的开放共享,缺乏深层整合;进化缺乏控制,散乱生长;杂乱、冗余,难以动态联通。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应改变目前传统数字资源的状况,实现资源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创新智慧资源的使用方式,以满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智慧化转变的需求,服务于智慧创造者的培养。

一、智慧资源内涵与特征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境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

智慧资源应为智慧化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必需的支撑,弥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满足学习者智慧化的发展需求。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得符合个性需求的学习资源,走出封闭、僵化的教室,自由徜徉在情境化和社会化的真实环境中,实现个性化学习、共同体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智慧资源具有如下七大核心特征:

1.语义聚合与联通性

与Web2.0理念下传统数字资源的协同建设及机械化地导入导出的管理方式不同,智慧资源所采用的语义网技术和本体技术能实现资源的智能化组织、汇聚、联通和管理。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学习元平台引入了语义技术,建立起各类资源之间动态的语义关联,实现资源、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动态连接,形成开放、动态、联通、进化的资源网络、社会认知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初级“智慧”。

2.深层开放与共享性

以发展学习者智慧为根本目的的智慧教育需要全方位开放共享资源的支持。智慧资源的深层开放和共享性表现在五个方面:①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实现最大规模的开放和共享;②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达到跨地区、跨省市、跨国甚至是全球领域的规模,实现资源的深层整合与共享应用;③资源的使用者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其产品是可供开放和共享的优良资源;④在保留资源原作者版权的基础上,任何具有权限的人能够获取、使用、修改和共享资源,促进资源的持续进化。

3.进化与再生性

智慧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而智慧资源是该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具有“有机体”的核心特质,即生存、发展、繁衍、进化,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智慧资源能够智能地添加语义描述和标注,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动力,以外部资源、用户消费资源过程中的生成信息和根据语义相关度自动汇聚而成的主题资源圈为养料,实现进化和再生。

4.多终端自适应性

智慧资源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智慧”地自动识别各种终端设备,并做出相应调整:①自动识别智能终端性能并相应地调整内容;②根据终端的运算能力与操作的便捷性,适应性地呈现学习活动,实现交互学习的自适应;③根据网络状况,自动连接服务器获得反馈,或在本地数据库中获取满足需求的资源信息;④对地理位置的自适应,发现周边学习者,满足实时交流互动的需求。

5.海量与泛在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情境感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智慧资源呈现出海量化、泛在化的特性。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被各种传感器和物联网便捷地获取,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语义关联和存储。资源需求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所需资源。

6.个性化智能推送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逐渐模糊。无论是发生在教室、博物馆、海洋馆等室内场所的学习,还是发生车站、交通工具及田野等室外场所的学习,都可以利用GPS、RFID等情境感知技术和传感技术,智慧感知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偏好、认知特征、学习风格及所处的物理位置、周围环境,智能分析学习者潜在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并进行个性化推送。智慧资源的个性化推送特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方式。

7.多维交互与人机合一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微型化发展,人与资源之间不再是通过简单的听觉、视觉和触觉通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语音、动作、神态与媒体、系统和资源进行更加自然、轻松、健康地交互。交互不再局限于工具有限的功能,而是由人完全能动地主导工具,交互自然而然地发生,实现人机合一。资源之间的交互突破了以往发生在简单、静态的独立系统之内的局限,改变了资源和知识之间的简单树形上下位关系,形成了语义关联和网络联通的动态交互关系。

二、智慧资源建设体系框架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智慧资源建设体系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化的系统,由“三库+六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三库”指处于教育云端的学习资源库、开放课程库和管理信息库,是构成智慧资源体系的基石。学习资源库和开放课程库中的内容,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教程等都将通过智能化的处理(如自动添加语义描述信息、智能分类和转换、智能汇聚和进化),实现智慧性转变;管理信息库不仅存储完备的教育基础信息,而且能以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智慧管控。“六系统”用于实现资源内容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是智慧资源体系的核心部件。

此外,智慧资源的建设和运行还需要以多元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自主建设、共建共享、公建众享、购买商业资源)和创新的资源保障与推进机制(管理机制、知识产权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和需求动力机制)为保障,协同资源建设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保障智慧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建设。智慧资源体系的资源系统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化的必备条件,包括以下六部分:

1.智慧资源门户系统

智慧资源门户系统可以高效汇聚和存储海量的优质数字资源和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①建立安全可靠的用户数据中心,提供终身教育身份权限认证和资源需求服务;②门户下所汇集的资源如同现实世界中柜台上的商品一样,排放有序、门类齐全、便于检索;③智慧资源门户系统支持多终端的自适应与同步登陆:④动态记忆和更新用户的生成数据,支持教育资源的在线制作、编辑和共享;⑤面向各年龄段、学科、学历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家长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和资源子门户,并支持残障人士通过手势、语音等动作神态获取服务。

2.智慧检索导航系统

资源需求者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时,资源检索和导航服务系统功能是否精确、便捷和智能决定了能否为需求者检索到最合适的资源,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智慧检索导航系统的智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提供多种检索导航模式:如快捷检索导航、语义检索导航、语音与手势检索导航、个性化定制导航等;②人性化设计:支持多种语言的检索与导航,语义相关的英文和中文资源能被同时识别和检索,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资源需求者提供便利;为残障人士提供语音和手势检索功能;通过图形图像检索信息;智能记忆个性化检索,通过语义关联推荐资源等提升检索导航的体验性;③高精度检索:智能保存通过身份认证用户的所有历史检索信息,通过历次检索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动态语义聚合形成个性化的资源网络,提升检索精度。

3.情境感知与个性化智能推送系统

智慧资源库的情境感知与个性化推送系统,主要依据资源需求者的个性化认知风格、学习偏好、认知特征,通过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智能芯片对学习者的位置信息、活动信息、环境信息进行收集。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匹配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形态、语义关联的资源,然后通过智能推送平台向用户推送正在需要或潜在需求的个性化资源。该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最近一段时间所处的环境、活动信息和推送的资源,构建出短期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资源库。通过资源推荐、订阅、分享、关注和快速检索的方式,精准、迅速地实现资源获取和有相似个性需求的群体间共享。

4.资源动态语义汇聚与进化系统

智慧资源在数量上必须呈现海量化,在质量上必须能持续地语义关联和进化,在共享上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开放,以保证为广大用户提供和共享高质量的资源。资源动态语义汇聚与进化系统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①自动采集和汇聚数字资源:包括将用户对资源的操作进行分析和采集,动态汇聚有用的资源和信息;②智能添加语义描述:引入资源的语义建模技术,构建开放的学习资源本体,对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标注;③动态语义聚合:在对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语义建模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语义聚合技术,对语义相关资源进行自动聚合,构建联通的主题资源网络;④可持续聚合进化:为避免资源的散乱增长和进化,引入学习元平台所采用的资源有序进化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聚合进化。

5.资源智能转换与分类系统

目前,数字资源建设遵循多元化的规范和标准,这不仅造成海量资源大范围共享困难的局面,而且导致用户在不同地域或使用不同终端获取、使用资源存在障碍。智慧资源的智能转换与分类系统从以下三方面可以解决现有问题:①对教育资源进行异构存储和数据转换,能够根据用户智能终端的硬件配置、操作系统、浏览器、文图声像播放软件等配置信息,对资源格式、大小的智能转换,实现资源多终端的自适应,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扩大开放共享;②根据先进、完整、统一的数据标准库,采用KNN算法等技术,对各种形态的资源进行智能分类和存储;③智能地对转换和分类好的资源内容进行编目,不仅减轻资源管理者的负担,而且用户可以通过智慧检索导航系统精准、快速、高效地获得和管理所需的不同资源形态内容。

6.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

智慧时代下的资源处理、显示和管理是完全可视化的过程,直接体现了资源的智慧性。通过智慧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可以对资源进行以下的管理:①通过各种传感器、智能芯片、物联网等感知和传送的数据,能够以可视化的、实时的、动态的方式监测各种情境中的学习活动、人员信息、环境信息等;②通过可视化检索技术,以图形界面的方式,清晰、直观、全面地向用户呈现各类所需的资源和服务;③通过Flex等资源进化的可视化系统技术,直观地呈现资源进化过程、路径,以及成长过程中不同用户对资源的贡献;④通过资讯可视化技术,使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通过图表、仪表盘和可视化面板等直观的形式呈现;⑤用户终身使用信息的网络可视化呈现等。

三、智慧资源的建设策略

智慧资源的建设需要以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为指导,以人本化的建设理念、多元化的建设方式、智能化的建设技术、创新化的建设机制为策略,共同为智慧资源的建设保驾护航。

1.人本化的建设理念

智慧资源的建设要求改变以往以“技术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取向,转向“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更加关注人的体验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教育平等,满足人的自由发展。这体现的不仅是资源建设形式上的智慧转变,更是人类价值理性的回归。

2.多元化的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扩大了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然而,从根本上而言,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理念所尊重的仍然是协同建设者的利益,优质资源难以突破利益的围墙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由此,陈琳教授提出了政府为投资主体、全民享用资源的“公建众享”建设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人人享有优质资源的权利。但该模式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从我国目前的国力及教育财政支出来看,有较大难度。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资源建设人才、先进的建设理念和管理运营模式,而且商业资本能够促进资源的结构重组和优化。因此,智慧资源的建设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即以“共建共享为主,商业建设和公建众享为辅”的资源建设模式。保证需求大和基础性强的优质资源实现公建众享,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推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特殊需求资源的共建共享,满足区域差异的需要;鼓励商业化建设和运作,丰富资源形态、激活资源建设活力、提高社会资源建设的质量。

3.智能化的建设技术

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变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智慧资源的建设应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以实现智慧资源的规范化建设和更大规模的开放和共享。智慧资源的进化需要数据挖掘、语义描述、本体技术、资源的动态语义聚合技术、有序进化控制技术、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资源语义基因提取技术等。智慧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智能检索可为不同的用户智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服务,需要的技术有情境感知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协同过滤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推理搜索、知识发现等技术,实现将“智能信息推送”和“智能信息拉取”相结合。此外,智慧资源的分类管理还需要智能分类和智能转换等技术。

4.创新化的建设机制

智慧资源的建设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建设理念、智能化的技术,还需要创新和完善的建设机制,关乎于所建资源的智慧性、对智慧教学活动的支持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管理机制和知识产权机制等。

质量监控上应从两方面实现对资源建设的评价和监控。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建设模式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将专家评审、用户评审和建设者自评三者结合,实现对资源的人为评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的客观性,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资源共享程度、被检索量、生命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智能量化,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资源管理上,应通过建立区域内语义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和区域间语义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对资源索引目录进行分布式存储管理,对资源数据进行语义关联汇集和云存储,实现资源及其应用的动态化管理。在知识产权上,我国需要吸取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知识共享协议的成功之处,将其本土化,建立智慧资源的知识产权体系;建立健全智慧资源知识产权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各方权益;开发和使用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维护知识产权等。

四、总结与展望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6

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我们期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打造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

自2012年开始的学校数字化一期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统一身份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融合、公共通讯、智能流程、硬件集群的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平台,称之为“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该平台以“创新、融合、开放”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个人门户(统一信息)平台;集合了教学教务、办公OA管理平台等功能。2013年又深化应用,在完善原有数字化校园整体架构基础上,并新建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网络选修课管理平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档案,并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逐步构建“智慧e校园教学云服务平台”,积极借鉴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形式,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展“MOOC”研究,开发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和微课系统,开发网上互动和评价功能。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一流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我校通过该平台逐步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交流时空限制,变革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平台的一个必要支撑就是资源库建设,学校逐步推进建设“智慧e校园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单一的校本资源库同样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必须构建一个让社会各类资源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早在2006年,该校已与中学学科网、中国知网等多家社会教学资源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校本资源的有效扩展。今年以来,加强与多家社会资源提供商之间深入合作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将不断拓展资源合作的种类和数量,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借助类似超星、书生、知网等专业公司技术支持,校企合作,打造师生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主要通道。并通过广大教师积极响应,逐步添加适合该校师生的备课资料和学习资料,建设校本精品课件库、精品视频(微课)库、精品习题库、精品教学设计和学案库等。

新一代“智慧教室”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随着触控技术以及屏幕制造技术的提升,基于大屏智能交互一体机建设的“智慧教室”越来越成熟。2015年9月,浙大附中丁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丁兰校区配备了基于84英寸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又可以分为多媒体教室和个性化互动教室。

智慧教室构成:智能交互一体机、教师移动授课终端、智能笔、学生智能终端、折叠式双摄像头视频展台、推拉式黑板、多功能讲台、无线功放设备、多媒体音箱、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无线互联工具、互动教学系统等 (个性化互动教室需要师生均带智能终端)。

每个智慧教室为智慧e校园的主要构成单元,教师或是在教室中进行传统教学授课或新型的移动互动授课,或是建设个性化互动课堂,基于大小屏拓展更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

智慧e校园中的每个教室都连接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教室之间、教师之间互联互通。教师在家或学校备课时所制作的课件、素材、微课都能同步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授课时即可以直接调用。除了资源外,课前、课中、课后所产生的教学数据将全部汇集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清晰的数据图表,供管理者、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云平台支撑,能有效的串联起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形成了教学闭环。

除信息化教学外,智慧校园还能够对每间教室的智能交互一体机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并借助智能交互一体机进行音视频广播,实现教学外的丰富应用。通过校园中心控制台,一方面能够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统一的远程控制及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推送各类校园信息到智能平板上,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校园音视频直播,让交互智能平板成为教室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体中心。智慧e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实际应用于下列教育教学各个场景中,帮助学校解决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总体来说,新型智慧教室这种基于云+端一体化的、互联网形态的教学环境体系使分散的教室、分散的教学、分散的教务、分散的资源、分散的管理和服务、分散的设备设施和运行维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符合互联网形态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环境体系,满足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

反思与方向

首先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硬件环境发展较快,中小学教师经过普遍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利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意识薄弱,实验研究能力欠缺,应用的效果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只流于表面,有时并未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学生范围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我们要继续贯彻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用户的真正需求来设计信息化模式。

其次是由于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分步实施的,势必会有多个系统各自为政,在专业应用上都各有优势,但存在着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综合应用的问题,同时也没有一家厂商的软件产品可以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都适合学校的需求,因此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尝试平台+模块的模式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学校建立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个人门户,保持平台的开放性,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性模块,通过模块化建构,实现了不同功能模块间的互通互联,提高了建设和管理效率。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7

要“智慧”不要“麻烦”

今年8月,武汉汉口中山大道利济路路口的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箱因遭遇高温天气而“中暑”,频频出现跳闸问题。因为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箱“中暑”,不仅该路口所有红绿灯停摆,拍摄交通违法的电子眼也变成了“睁眼瞎”,路口往来车辆与行人乱作一团。为了让其“恢复工作”,交警们不得不打伞、浇水帮其降温。有多少人能够想到,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箱的铁皮表面温度达到了48.5℃,就能让“智慧交通”的监管功能失效。

当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智慧医疗”工程中重点投入的“移动医护”,本是希望借助无线应用的便捷性,让医生、护士在日常巡诊过程中更加方便地查看病人病例,确保医护人员对病人用药和诊断、治疗的正确性,提升工作效率并做到对病患负责。但很多医院在部署相应的系统后,医生、护士却“不愿意”启用。原因很简单,多数是因为医护人员从一个病房走到另一个病房时,无线网络的信号常常会出现短暂的断线问题,随之造成一些“移动医护”应用出现“使用故障”。对于一天几十个查房任务的医护人员而言,如果常遇到这样的麻烦,一定会对系统本身有抵触情绪。

如果大笔投入换来的只是信息化的“摆设”或更多的麻烦,智慧城市的建设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对于今天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锐捷网络智慧城市专家江红杰博士认为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思路,“要真正发挥智慧城市的功能,必须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智慧城市所涉及的不同场景和行业定制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特殊的方法和具体的产品解决具体问题,从而让智慧城市落地,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

化解智慧城市症结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信息化系统,但目前如何保障“智慧”系统各部分稳定、可靠运行且功能行之有效,将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整个产业界都在探索出路。

“从我国多个试点城市反馈的问题中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很多规划设计对网络复杂性的预判还不到位,也由此带来了不少教训和挫折。”江红杰告诉记者,智慧城市的建设必然将经历一个细分化、层次化的过程,锐捷网络认为只有通过差异化的网络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产品,才能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例如,如果“智慧交通”系统基于传统的商业交换机构建控制系统,红绿灯“中暑”将成为常态问题。因为商业交换机在设计上就难以满足在高温、潮湿、灰尘等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要求。目前,锐捷网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交换机都是采用工业级芯片、无风扇设计和铝合金高效散热外壳,可支持-40℃~85℃宽范围工作环境温度,做到了耐振动、防尘、防雷等,在恶劣环境中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即使在可以将鸡蛋煮熟的高温下工作,交换机也不会受到影响。江红杰表示,在“平安泉州”等项目中,锐捷的工业交换机已被广泛采用。

“移动医护”的大多数应用都是网络敏感型应用,能否解决Wi-Fi网络的漫游问题已成为保障“智慧医疗”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锐捷网络已经通过一

种“零漫游”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零漫游’方案是我们针对‘移动医护’需求特殊定制的,在一个病区内,无论医护人员走到任何一个病房,其设备都不需要切换网络,可以实现无缝漫游,顺畅使用移动医护所需要的所有应用。”江红杰表示,在辽宁百姓医院,这一方案已经被成功部署,该院的医生和护士现在非常满意他们的“移动医护”系统。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8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实时传送和挖掘处理,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旅游服务智能化和旅游体验个性化。

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但大多存在着系统独立建设、数据共享程度低、整体智慧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因此,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基础的公共平台、感知网络体系和统一的服务门户,为各地的智慧旅游提供公共的技术支撑,进而实现各地智慧旅游相关信息和应用的互联互通。

年3月起,在全国较早地展开了智慧旅游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年5月,国家旅游局同意在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平台和窗口,将成为国家智慧旅游的数据交换中心、运营维护中心、呼叫服务中心,这也是当前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的核心。概括起来,的“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包含了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个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一个智慧旅游感知网络体系、一个智慧旅游联盟、一个智慧旅游产业谷等建设目标任务。

二、方案征集内容

目前,服务智慧旅游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在建设之中,并将很快投入使用。本次活动主要是征集三个方面的内容:

1、智慧旅游示范市的整体建设解决方案;

2、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方案;

3、智慧旅游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方案设计要求

1、总体要求:

(1)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2)标准规范,接口统一,便于扩展;

(3)充分体现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带来的超出预期的体验和服务;

(5)要充分利用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

(6)要兼顾技术架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旅游业生产经营要素;

2、具体要求:

(1)关于《智慧旅游示范市的整体建设解决方案》

a)方案描述:智慧旅游示范城市的建设是运用高性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以实现精确化管理、全程服务、互动体验为最终效果,逐步构建集旅游品牌营销、行业管理、商务运营于一体,面向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景区酒店等旅游资源提供单位、组织、个人的多层面全方位的智慧旅游公共平台;以景区、酒店、交通、饭店、商场、休闲娱乐场所、旅游局、旅行社等为实施单位,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资源,结合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为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促进市旅游行业规范管理,带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使旅游产业真正成长为市战略支柱产业。

b)方案中旅游相关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挖掘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流要流向清晰、易于操作。

c)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资金结算方式要多样,资金流要安全、可行。

d)建设方案应尽可能采用行业已有的相关标准,并对接“智慧”建设相关规范,预留第三方标准化产品接口。

(2)关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方案》

a)方案描述:平台要兼顾游客、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各自需要,并根据游客类型(实名、非实名)提供不同的、贯穿旅游全过程的智慧服务,如游客的游前虚拟体验、计划制定、服务预订,游中的交易服务,游后的点评、投诉服务等。

b)方案的技术平台要符合智慧旅游的总体平台架构,并充分考虑未来的市场开发和运营平台的拓展,预留第三方标准化服务的相关接口。

c)门户网站的设计风格要美观、大气,架构要清晰、合理,并易于扩展。

d)鼓励平台建设单位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参与门户网站的运营。

(3)关于《智慧旅游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智慧旅游示范市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全面梳理相关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为全国的智慧旅游支撑体系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请投标单位结合本次项目方案的有关思考和过去实际操作案例,一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方案。

四、征集要求

1、所有方案投标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相关规定;

a)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b)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c)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d)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e)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f)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注册资金不少于贰仟万元人民币;

(3)方案提供单位应具有从事相关项目的实际经验和成功案例

2、方案要求

(1)本次的智慧旅游示范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只需做到逻辑设计即可,但设计方案应能够直接指导下一步相关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2)建议拟参加方案投标的单位,根据所附联系地址直接到市经信委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充分了解项目建设背景。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也可及时向主办方提出咨询。

(3)投标单位需一次提供全部三个方案,否则视为方案不完整,并不予参评。

五、方案递交地址和时间要求

1、纸质文档一式三份按挂号信方式,请寄至市“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筹备组”收,(请注明“智慧旅游方案征集”字样)(省市丁卯南纬四路36号2号楼4楼),邮编:212001。

2、截止时间:年7月20日。

六、奖项设置

方案评审委员会将对送交方案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情况确定一家中标单位和两家入围单位,分别予以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奖金发放前相关单位需提供正规发票。

七、有关声明

1、有意参与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技术和运营方案的团队及企业在规定日期内将方案通过指定方式送达主办方。

2、方案一经评选入围,则视为同意主办方拥有对方案的使用和处置权。方案入围者需在下一步的项目招标工作中全力协同制作相关招标文件。

3、设计人必须是方案的原创作者,设计人保证提交的设计方案不会侵犯任何其他人的知识产权。若发生由此造成的任何纠纷,一切法律责任及给主办方造成的损失由设计人承担;

4、凡参加本次方案设计的投稿者均被视为同意并接受本声明,无须书面或其他方式予以确认。获奖设计企业在领取奖金同时还须签订相关承诺书,以书面形式对上述事项再次作出书面声明;

5、本次活动所有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并在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6、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上一篇:城市绿化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