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54

智慧交通治理

智慧交通治理篇1

一、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含义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环境、交通、能源、通讯、安全等方面都出现了各种新问题,从而产生庞大、关系复杂的数据。智慧城市就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所建立起来的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就是从这些繁杂的数据中挖掘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提取有效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科学建模,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运行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城市资源的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强城市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二、认识到大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智慧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汇聚城市人口、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等数据信息,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新方式。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处理、整合、共享、挖掘、分析和应用,不断了解城市运行情况与发展态势。通过创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做到:

1、加大前端智能感知设备的建设部署。例如智能水表、电表、路灯、垃圾桶等等,拓展城市数据来源。

2、建立大数据开放机制。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应用等环节,建立端对端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政府数据开放,交换访问接口、安全保密等共享标准的制定。

3、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一方面针对开放交易的数据,经过清洗、脱敏处理,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另一方面在政务、企业云、旅游、交通等具体应用上进行自主运营,通过画相建模、人工智能学习等进行大量的应用。

4、推进城市互联、构建智慧城市群。通过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智慧园区、智慧旅游等应用,加快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交流,以数据流带动信息流、文化流,促进智慧城市群发展。

5、打造大数据的生态圈。加强各行业顶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大数据分析领域,建立从数据源、大数据基础设施、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到数据运用的大数据生态圈。

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五点建议:

一、提升我区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的基础,并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区应立足当前网络建设现状,充分调动通信运营商积极性,加快城市光纤建设和农村地区宽带改造,不断拓展无线网络覆盖面,打造泛在、高速、安全的无线城域网,探索部署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同时支持电信运营商在宁河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外提供云服务能力。推进政务内外网改造升级,提高政务主干网络带宽,加快政务网络向14个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延伸。扩大4G网络覆盖范围,提高4G网络服务水平。通过推动宽带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和支撑我区信息消费水平,探索信息消费在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新发展。

二、注重民生领域,打造我区智慧应用体系。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区应面向医疗卫生、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需求,探索建立物联网应用试点,深入推进我区重点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推进民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制造”计划,促进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打造绿色安全生产模式。建设开放共享的宁河基础信息资源库,有效提升产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部门协调,跨部门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议全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促进各部门资源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将物联网技术融入镇域改造和城镇化建设中,建立全区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手段实时、动态管理城镇民生的方方面面,实现我区运行的全面和谐。考虑到我区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等状况,建议可以循序渐进,先选择基础好的芦台、潘庄镇等区域先行启动试点,结合民生服务建设社区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和运营管理中心,首先让“微城区”区域实现“无微不智”的管理服务,继而推广到全区。

四、加强自主研发,突出我区特色,体现我区个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吸收其他城市的有共性的解决方案,根据自身基础优势和实际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努力打造建设智慧宁河的特色牌和创新牌。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树立智慧宁河应用项目标杆,引进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做到智慧城市核心技术可控,确保信息安全,同时提高科研水平。

五、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我区产业发展,实现智慧产业化。紧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全市五大战略叠加机遇,充分把握宁河撤县设区重大机遇,发挥宁河自身长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天津、京津冀、全国乃至全球发展大格局,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培育相关智慧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转型新路径

治理创新”培训班心得体会

赴滨海新区参加干部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

大北涧沽镇 冯学芬

7月6日参加了区委组织部安排的赴滨海新区党校第四期的学习培训,培训课程是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龚维斌主任讲授的《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听了龚主任的课,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进一步的上网查找资料学习,认识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工作要与时俱进,需要转型,需要新的路径。

党的十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理论新的探索。

“互联网+”的出现给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全方位地变革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和治理方式,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实现合作管理、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是治理转型的新路径。如何以“互联网+”的思维来构建具有宁河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型现代治理体系,切实“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是推进“政社互动”的形势所需。结合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一、变革治理理念

新时期社会治理转型面临思维上、方法上、技术上和体制上等多方面的挑战,只有不断增进对“互联网+社会治理”的认识和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是强化“有限政府”理念,规范站位。实施合理的“权力让渡”,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市民等“多元参与”复合共治新机制。二是强化“责任政府”理念,职能归位。梳理“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明确教育、公共就医、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慈善救济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事项,通过构建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来服务社区群众,实现政府职能归位。三是强化“服务政府”理念,群众本位。强化民本意识,建立各类自治组织,健全收集了解社情民意的“情报站”;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畅达民意,切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二、夯实治理基础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对由政府行政主导或“单中心”模式的公共服务带来新挑战,打破现有管理模式、明确部门权力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势在必行。一是实现政务服务垂直下沉。按照“民生首位、方便群众、功能下放、管理下移、人员下沉”的原则,将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司法、调解等民生服务和社会服务职能“下沉”至乡镇、社区。增设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等办事类服务中心,将政府服务、便民服务、社会化服务直接送到居民“家门口”。二是实现管理服务扁平运行。区、镇政府的内设科室按照社会、经济“二元制”进行调整,专设以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的社会建设科、社会管理科和公共服务中心,提升了服务居民的精细化水平;将经济发展职能分离、设立镇级投资服务中心,提升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双加强”;新增设“大联动”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构建“扁平化”的运作机制,彻底打破过去“社区-镇、街道-区政府(部门)”层层上报的管理模式,使各种社会事务集中在镇、街道或社区一级的“大联动”服务管理机构得到有效处理和回复,实现居民“诉求、要求、需求”不出社区。

三、提升治理能力

“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支撑,整合区域信息化平台,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努力实现电子政务转型升级。一是打造集成高效的“政务服务云平台”。将计生、民政、社保、综治等业务办理系统统一纳入平台办理,创新政务事项“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办理-前台督促办结”运行模式。通过与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信息共享,实现居民凭借身份证办事“一证通、全区通办”,切实将居民“重复跑路”办事集中为“一窗式”受理办结、“一站式”内部流转、“一网式”共享信息。二是打造专业个性的“社会服务云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基于“互联网+社会服务”,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主导作用和兜底功能,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扩大社会合作,设立“互联网+社会治理服务”联合实验室。加强各种实用、好用、管用的应用系统预研究研发,为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开放端口,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依托镇政府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服务网站、自助服务终端等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网上服务咨询、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为居民就近提供便民服务,着力推进“社会服务专业化可选择”“社区服务适时化可在线”“政务服务个性化可定制”,开创“全域社区、全域服务”新局面。三是打造精细可控的“社会治理云平台”。按照“信息共享、大数据挖掘、科学使用”的原则,规范技术标准和参数,建设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技术为一体的中央指挥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加强大数据的沉淀、挖掘和使用,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建立社会治理GIS地理信息平台,构建包括人、房、危险源、重点场所“大数据”基础信息库,直观动态查控社区及各个网格各项基础数据,全天候监控各个院落、社区公共安全、重点区域治安综治及接待点情况,实时定位城管人员、联防队员及执勤车辆状态,及时对各类事件作出GIS分析。

智慧交通治理篇2

日前,一项由IBM“企业全球精英志愿服务队”的6名顶尖专家组成的IBM“智慧城市大挑战”佛山公益项目团队,于今年7月初连续三周在佛山“蹲点”,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为佛山智慧城市建设“把脉”,并于7月26日向佛山市政府提交了“智慧佛山”建设终期报告,建议佛山市将建设“人本佛山”、“智慧佛山”的目标与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几个领域切入,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孵化培养佛山的高端服务业能力,进而推动佛山经济的转型和成长。报告还推荐佛山市把握城市管理体系转型和大数据分析科技这两个关键抓手,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在此次项目中,IBM结合佛山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面临的实际挑战,把前沿、完善的智慧城市研究和管理方法带到佛山。探索“人本佛山”的智慧发展之道是一个持续的历程,佛山也将继续深入研究项目成果,同时系统地构建智慧城市整体战略,打造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

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

佛山市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制造业城市,在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佛山市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建设人文宜居、经济发达、产业竞争力强的人本城市。佛山市政府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人本佛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理解,也有着在国内领先的实践。政府对于把佛山建设得更加智慧的承诺十分强烈。正是这些原因,使佛山成为了今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战”项目的城市。

当前,在佛山这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走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不但是势在必行,而且为佛山市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过考察,IBM团队认为佛山可以从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几个关键领域切入,大幅度的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居住满意度和民生水平,并在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IBM大中华区华南区总经理郭仁声对此总结说:“食品、水、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四个关键领域,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是包括佛山在内全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关键民生挑战,而且也蕴藏着激发创新和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能量。佛山具有特殊的基础和禀赋,完全可能在这几个领域先人一步取得成就,建立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并为其他城市的民生建设和产业转型树立范例。”

“人本佛山”升级之路,可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和智慧交通为切入点,以产业转型为手段,在建设智慧佛山的同时打造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链。具体来说,报告建议佛山市通过在水源地部署水质监督设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统,协调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报信息及事件,比如从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生产企业、社交媒体、摄像头等地传回的信息,以此加强总体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市民对水质的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预测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处理能力,优化交通控制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减缓交通堵塞问题。

IBM团队相信,在这几个领域的突出成就能够帮助佛山大幅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树立“人本佛山”的品牌,与此同时吸引人才和高端产业来到佛山,从而帮助佛山建立更为繁荣活跃的市场经济,打造更强大更绿色的新产业结构。

高价值服务业是支撑城市升级的关键

高价值服务业,特别是高端IT服务业是支持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报告提出了一种政企合作模式(P3,即在市场机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合作),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优势,能有效孵化和推进佛山高端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积累,支撑IT整合、业务分析和ERP,从而进一步支持核心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种在国外有成功实践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方面的强大能力与民营企业创新和高效率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合作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下取长补短。专家相信这种合作制模式能够给一直以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做大蛋糕、做强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报告最后建议佛山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人本城市为目标与落脚点,以实现关键成果指标为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以标准化的共享数据、商业分析工具及便于操作的数据门户作支撑,确保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智慧城市大挑战助力“智慧之都”

据介绍,智慧城市大挑战项目始于2010年,是IBM单笔投资最大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IBM科技力量、全球实践以及高管志愿专家的智慧和专长,帮助全球百座城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智慧之都。2013年,IBM在全球各大城市征集伙伴,作为IBM“智慧城市大挑战”公益项目的合作单位,针对城市发展课题提供公益咨询服务。佛山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十分契合。基于佛山与IBM一贯密切良好合作关系和一致愿景,佛山申请了IBM“智慧城市大挑战”公益项目并迎来了IBM 顶尖人才团队的专家们,献计献策、把脉佛山。

智慧交通治理篇3

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已基本齐备

国家顶层设计已全面完成。2015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积极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也明确了未来几年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目标和要求。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б饧》,提出要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同时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指导意见》还强调要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省市配套政策已陆续出台。2016年1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强城市智能化管理,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交通通信、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理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实现“智慧城市”管理。2015年,杭州市也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市委办发[2015]32号),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杭城建设基础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杭城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已建成并投用使用了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公安等一系列智慧项目,有力提升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杭城及各区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率先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滨江)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一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经验。

加快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的四大重要意义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美丽杭州”建设的新路径。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切实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基层组织和技术保障,能够确保各项工作“接地气”,是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的重大举措。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回应群众期盼的新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巩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体现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的新举措。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政府由过去多级多头管理转变为市、区、街、社四级联动运行,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减少扯皮,使民意诉求直达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适应科技变革的新课题。当前,科技手段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首要选项,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让信息在平台上高速运行,让信息社会的优势充分体现在服务基层上面,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建设

组建高位管理机构

明确承担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相关机构,该机构应作为城区政府的直属单位,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合理的人员力量,赋予高位的监管 和协调职能,其主要任务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模式的探索与完善,运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运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运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区级各部门存量和新建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区级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整合的组织和协调等职能。该机构应下辖三大分中心,具体功能如下: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为目标,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实现智慧决策。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完善社会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以高效率的跨部门、多领域、智能协同办公,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应急值守、指挥调度、应急数据库、应急评估、移动应急等功能在内的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联动公安、消防、交警、城管、执法、环保、安监等应急联动部门的应急分平台,确保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充分展现智能高效的应急能力。

民生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社区信息系统,建立经开区民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多屏的社区民生服务。完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成果数据推送,对公众、企业开放,提供政务类咨询服务、大数据分析推送等便民信息服务。

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应为“1+7+N”,即在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础上,构建公安、交警、交通、环保、市场监管、应急、城管等7个应用系统,“N”为城区根据各自实际自行拓展的系统。具体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切入:

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充分运用智能视频、传感器等技术,提升各类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和动态事件的实时感知能力,准确获知城市体征,不断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能力。

提升公共服务与互动水平。通过整合现有交通、旅游、环保、气象、城管等便民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便民服务及互动平台,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引导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

提升城市应急处置水平。在城市内涝、重大公共事件等应急状态下,借助视频监控及融合通讯等技术,通过部门间高效联动,实施统一指挥和调度,实现城市应急处置水平的提升。

提升科学决策分析水平。探索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城市各类信息资源,挖掘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治堵、治水、治气、治废”等难题破解,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开展机制体制创新

建立和完善城市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机制,探索城市管理“高位监管和基层自治互动”的模式,应实现“三个统一”。

统一受理接入。实现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对外的统一门户窗口,建立面向全体市民的服务机制,通过整合城区各类热线,如政务服务热线、各类终端APP和新媒体、各类视频监控探头和智能视频传感应用,建立多渠道资源的对外接入体系,形成一个服务号码、一个终端APP、一个城市公众号的智慧城市受理门户,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优化为民服务手段、及时解决市民关心问题,提高市民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一工作协同。实现相关信息的及时移送和任务的快速派遣,确保城市管理各业务部门的协调有力、高效运作。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者的全面监督以及各部门间的联动办公效率,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强化“网格化”管理,搭建基层智慧管理平台,建立市、区、街、社、网格五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统一考核评价。基于统一受理介入、统一工作协同和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将监督评价的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综合管理中,实现对历史数据按期或实时的统计,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完善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强化资源整合力度

解决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融合,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基础,因此城区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资源,探索构建市、区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承载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同时最大化发挥原有信息化硬件的效用。要基于人口、法人、GIS、经济运行等数据库,建立区级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源,并构建配套的行业数据共享、更新及使用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数据顺畅安全流动,保证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重点要建立视频、GIS、人口、企业四大数据库。

视频:建设统一的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规范的接入及共享服务规范,并在原有已整合的大量视频资源基础上,增加高清监控视频覆盖面和智能分析视频探头,全面整合各部门及社会面视频资源,实现全智能、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对预设事件的预警和报警等功能。

GIS:在充分共享城管、公安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层的基础上,建设1:500矢量数据,数据包括道路、绿地、水系、建筑物等,进行违章建筑、视频监控、违章停车点、积水点、地下管网、城市家居等信息采集更新,按照业务需求,进行采集数据的分类、分层和编码。

人口:人口库的构建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民政、人保、卫生、计生等部门的人口关联信息为补充,并将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标识。整合人口要素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资源。建设人口信息共享交换平_,实现实时查询、对比、引用、核实。可在“一张图”中检索定位、查询阅览经开区人口信息。

企业:以工商、国地税的企业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质检、国税、地税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以工信、人保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为补充,并将质检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作为唯一标识。建设开发区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库、规范标准体系,对本地区的法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推广新兴科学技术

在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化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对市民的综合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应用智能感知设备以及智能视频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桥梁、路灯、井盖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能力。要在市政府统一电子政务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逐步实现传统技术架构向云计算技术架构的过渡和升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管理”和“分类共享”的数据中心。

发挥综合管理绩效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具体项目建设中,要积极树立标杆,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地区实际合理安排项目,确保建设完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实效一个。发改、经信和财政部门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保障和技术指导上给予支持与配合;在智慧项目建成后,市、区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开展项目应用,并根据试点情况继续完善功能,成熟后全面推广。相关行业的智慧项目要确保在所属领域全面应用,并落实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发挥实效;公共服务性质的智慧项目要引导全体市民主动应用,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政府为民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拓宽建设融资渠道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及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浙发改法规〔2014〕570号),主动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通过PPP(公私合营)模式,在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逐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城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政策,制定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实施细则,规范社会资金的参与方式和参与范围,强化过程监管,确保PPP模式在推进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取得新的成效。

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五大成效

实现“大监管、大服务”。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城区对辖区内各类问题及案卷的统一监管,考评统计各部门的问题处置情况,确保各部门各个业务问题处置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面向区内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实现部门协同联动。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办公,及时处置问题,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实现城市前置管理。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

实现应急水平提升。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可以完善城区政府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应急联动体系,提升对专业部门协同处置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效率。

实现分析能力强化。通过建立以人口、企业、视频、GIS为主的数据中心,实现开发区对辖区内资源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有效调控,并实现各需求部门数据共享。

智慧交通治理篇4

数字医疗只是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 部分,目前,辽源市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造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新模式,形成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辽源建设通过各个基础设施项目和应用项目的建设实现,累计完成投资10.47亿元,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系统。未来的辽源将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使政府、企业、市民深切感受到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安全、便捷。

率先打造“数字辽源”

从2011年开始,辽源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数字辽源”工程,积极吸纳大唐移动、软通动力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落户,为“智慧辽源”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软通动力、大唐移动、吉林移动、吉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的入驻,使“数字辽源”建设拥有了完备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辽源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在数字城市、基础网络、信息兴业、信息兴农和信息兴教五大工程开展深度合作,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在辽源建成并启动运行,使“数字辽源”建设的应用项目全部具备了运行条件,重点规划的38个基础应用项目中,数字工商、平安城市、数字交通出租车监控管理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数字医疗完成了系统框架与功能建设,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完成系统建设工作。

监督指挥系统可以对城市资源、事件等进行统一的指挥,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定位,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了政府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011年就开始着手开展的数字城管工作,依托辽源市应急管控指挥中心这一平台,将平安城市建设、城市三维管网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城市气象系统等建设成果纳入其中,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敏捷高效处置。

数字城管系统实现了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上对数字化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数字城管”还对城市安防、交通指挥和应急调度等综合环境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系统集语音与GPS定位于一体,可以将不同频段、不同制式、不同地区的通信终端互联,从而保证用户能够跨地区、跨制式的统一指挥调度,对于相关问题处理极为方便快捷。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搭建完成,搭建的五大平台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的重复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自然灾害预报等部门提供支持,提高政府的决策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此外,辽源市的医疗电子档案系统已经搭建完成,正在进行数字医疗的第二期建设。数字工商系统已经搭建完成,食品安全移动信息机、云计算平台,采用统一的移动信息机对商品进行销售,销售数据通过无线GPRS传输到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平安城市方面,通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治安案件有不同比例的下降,交通方面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比例下降很多。民生服务方面实现了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食品安全实现了工商部门与食品经营业户之间的零距离监管。文化教育实现了学生之家长、老师实时的交流,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数字辽源”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定步伐。

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

2013年8月,辽源市被确定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的综合试点。“智慧辽源”建设在“数字辽源”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信息兴农五大建设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辽源各方面的优势。目前,辽源市已经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累计投资14.07亿元。

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推进的云端下中小企业协管平台、CPK智慧城市安全研发中心和东北袜园“智慧园区”项目已经上线应用,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平台。

社会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服务网全面开通,电子监察系统启动运行,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政服务提质提标。“数字工商”项目已完成流通环节网络系统建设,覆盖到全市所有的食品批发业户。

辽源市的平安城市管理系统在吉林省率先完成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服务系统整合。辽源市“治安交通卡口监控”系统投资3300万元,共安装1477个高清视频监探探头,建立了666个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可以对所有进入辽源的车辆实现自动报警和轨迹追踪,实现了所有公共场所点位视频资源的网络化管理。辽源市成为吉林省首个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的地级城市。

城市管理方面,数字集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通讯平台、智慧餐饮监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智慧安监系统开始建设,目前,综合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已经完成安装调测,形成业务承载能力,应用项目具备了运行条件,数字集成平台建设完成,数字交通系统建成城市出租车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市1500台出租车的GPS定位监控管理。

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于2012年8月末完成。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市体验中心于2012年9月末投入使用,地下管网普查、城市部件调查和三维建模工作也已经完成,数字社区启动建设。

民生领域,辽源市启动实施了“智慧医疗”、“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市民“一卡通”、“民生账单”、”智慧教育”等系统。住建部最新一代“一卡通”秘钥管理系统已开通,第一批共发放5万张市民卡,安装布放公共车辆刷卡机400台、商户终端100台。可实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图书馆查阅、存储居民医疗健康档案、精确提送生活信息等功能。

目前,辽源市作为全国首批市民卡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全国35个城市在公共交通、水电气、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消费服务的互联互通。

智慧辽源建设未来规划

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期为3-5年的目标,辽源市智慧城市按照“协调资源、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广泛试点、率先达标、复制推广”的原则,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多方面有步骤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争取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住建部规定的创建目标,达到国家三星级示范城市验收标准。

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到2013年底,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云计算中心、软件产业园、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市民一卡通等工程,初步建成资源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智慧城市运行支撑环境,实现宜居、宜业的“智慧辽源”。

第二阶段:从2014年到2015年,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围绕智慧工业园、智慧产业服务、智慧农业、智慧市政、智慧环保、智慧税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工商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居民生活更加便捷、社会建设稳步提升,打造“幸福辽源、美丽辽源”。

智慧交通治理篇5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开放的数据作为城市重要资产。开放数据作为新兴资产类型,需要象其他资产一样地核算、管理和精心配制,支撑与实体经济并行的“第二经济”(麦肯锡,2003)。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的数据有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开发基于可信数据集的新业务与新服务广受关注。而智慧技术将通过开放数据,支持包容性的经济(inclusive economy),为市民和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如果说,国际智慧城市理事会将人们平常谈论的诸多智慧建设项目,定义为城市管理当局的“责任领域”,延揽为政府“自己份内”的工作,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建设中,长期主掌公共数据的政府,有义务开放各类政务和业务数据,还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期待宁波部署更多“可公开”的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开放的数据平台,并在管理上设置具数据与分析中心的CDO(首席数据官)角色,支持和辅助未来城市的智慧决策。

智慧交通治理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现有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却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期望。曾经给人们带来无限期望的城市正经历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于是,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着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管理模式。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看到了新希望,各大城市纷纷把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产业运作方式及公共服务体系,以期从传统的城市建设的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涵义

智慧(wisdom;intelligence),智指智商,即聪明程度,表现为知识面、敏捷程度及反应速度。慧指情商,即悟性高低,表现为境界与灵性。因此,常说“智者成事、慧者成人”。在《辞海》(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里,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新华字典》(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一词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意为聪明才智。城市是一复杂的综合体。恩格斯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吴良墉院士认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在我国,“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中,“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那时,城市已跟政治经济相关联。在信息技术的今天,当智慧和城市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智慧”一词赋予了城市高智商与高情商。“智”侧重于城市的基本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慧”侧体现城市的魅力与灵魂,包括管理者的思想、产业特色、人文化等。此时的城市不仅代表这个地区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教育、信息、行政的中心,更重要的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生命体。而且这一生命体展现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具有科技含量高、社会管理模式先进、浓缩城市精华、彰显城市魅力等特征的综合体。在智慧理念下的城市,是打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利用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实现大产业、大市场、大交通为发展目标,以为人们服务、为人们所用,让人们好用为目的的。因此,智慧城市就是要改变城市原来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结合城市的产业特色,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文化、智慧生活,达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协调发展。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依托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是以高科技来充分武装城市为特征,这不是简单地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新一代以自动识别、传感器、无线传输等为主的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这直接推动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从技术上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交换与共享,达到对整个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运行状况的全面动态掌控及智慧管理,从而实现各系统的互相协调,展现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城市状态。其次,创新社会管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技术创新必定会推动制度创新。用信息技术武装的城市将完全数字化,城市会面临着产业、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合及智能的管理与服务。可见,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共同演进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就如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只有把智慧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达到善治的模式,智慧城市才能真正建立。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驱动,也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驱动。再次,强调以人为本。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好的生活聚到城市”,可见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15年两会上,总理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总理还提出:“在如何体现智慧城市的鲜明特色这一点上,智慧城市要围绕惠民这一点上进行思考”。可见,智慧城市本着智慧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也为了解除一系列城市病的困扰来满足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诉求,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转变城市的服务理念,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最后,结合城市特色。由于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断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各个城市的智慧建设也都相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都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民工作生活与各个行业的需要,但每个城市的智慧建设都各具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深圳市以智慧产业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南京将历史文化传统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宁波市将物流作为智慧建设的重点。智慧城市建设,是运用共同的理念,体现不同的城市特色。“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硬件设施,是共性;“慧”是城市的灵性,是管理者的思想,是城市的特色,是个性。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环境等,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不能抹杀每个城市的特色,而是更加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在共性中显出个性,在智能的社会管理上彰显管理者的思想,这更是智慧的体现。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指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协调和治理。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社会迎来深刻的变革,公民意识增强,民主诉求增多,城市问题不断,这些都导致对传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与时俱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新概念,是建立在为信息通信、社会管理及市民创造力服务的数字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了让城市具有较高的智慧进行学习与创新的。可以说,智慧城市给社会管理输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公平与效率,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及共识取向。智慧城市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刚性约束,把“改革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智慧城市人民设建、智慧城市为人民,以改革促进城市转型,以创新激活发展潜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杜绝信息资源的垄断,实现政务公开,鼓励市民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管理及对权利的监督。智慧城市要实现从政府的决策、产业的布局,到整个城市的管理都将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因此,以智慧城市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遵循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认识了城市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把握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本应该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与美好,然而一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矛盾与问题接踵而来,道路开始拥堵,资源变得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毫无疑问,社会管理是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及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变成了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多次管理变革的经历显示创新必须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不是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全面改造传统社会管理的弊端。这就说明,一直面向工业时代的1.0创新时代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者及人们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于是,创新2.0的形态也就是面向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新形态已成为必然要求。

(三)民主文明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关心自身利益及管理自己以及社会事务的愿望与能力越来越强。当人民的民主意识、自治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管理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原来完全的信息封闭、领导拍板、政府决策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是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需要的是资源整合、政务公开、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强化服务、弱化行政等。其本意就是要了解民意、听取民意,将民意纳入社会管理过程之中,并上升到政策依据的高度。可以说,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否以人为本,体现人们的意愿,是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管理质量之前提,也是判断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智慧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自从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属于智慧地球重要部分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炙手可热。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落地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各城市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大领域,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理念,不仅代表先进技术的运用,更代表商业模式的变更及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并推动和引领着社会管理的创新。

(一)任务驱动作用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而催生的能适应市民需要的一种城市形态。因此,以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首先是如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变化又会带来大量数据的堆积,以及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它不仅需要网络化的思维、大数据的分析,更需要智慧化的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问题的统一体,无论是解决困扰人们的城市病,还是要实现智慧的产业与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社会管理。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驱动着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它引领着城市社会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从而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智慧城市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会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

(二)方向导向作用

智慧城市之所以受到各大城市追捧,是因为智慧城市催生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解决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虽然说我国的社会管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却发现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却显得较为缓慢。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完成,城市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一系列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怎么创新一直困扰着人们。正当人们为城市的发展及社会管理创新而头痛时,智慧城市理念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就如童云海教授所言,智慧城市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可见,智慧城市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可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创新一起考虑进去,一举完成。

(三)价值引领作用

智慧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依托信息技术,而当信息技术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时,社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这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每个人都是社会管理者,由于信息共享与公开,社会管理出现自治现象,人们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政府发号施令来达到自治的目的;二是政府管理从单向向双向互动式发展,由于物联化及全面的互通互联,使得社会管理的信息共享,这样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及时掌握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三是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社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们的满意度为标准,但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2]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自组织、城市管理与城市和谐[D].西北工业大学,2006.

[3]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

智慧交通治理篇7

2016年10月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中再次指出:“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何谓新型智慧城市?主要表现在新目标、新原则、新内涵、新思路和新路径上。

新型智慧城市聚焦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两主要目标,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问题。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管理的问题,技术至上,新型智慧城市则是为了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以北京为例,如果不解决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便是失败的。

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非常清晰:以人为本,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因地制宜,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可管可控,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开放共享,做到“三融五跨”。

基于新目标和新原则,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要素。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传统智慧城市基本基于“技术主导”的推进思路,没有把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首要任务。新型智慧城市以“创新一体化机制”为基本思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集中统一与开放共享。

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基本是无序的,地方各自为战但内容却大同小异。新型智慧城市明确了分级分类、标杆引领的推进方式。明确了国家部委、省、市、县各自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履行的职责,有效避免职责不清、越俎代庖的混乱局面。同时全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创建工作。

2016年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同时下发《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等相关附件。《通知》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评价指标、评价工作要求和评价组织方式。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按照“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绩效导向、客观量化”的原则制定,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部分。客观指标重点对城市发展现状、发展空间、发展特色进行评价,包括7个一级指标。其中,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3个成效类指标,旨在客观反映智慧城市建设实效;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4个引导性指标,旨在发现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主观指标指“市民体验问卷”,旨在引导评价工作注重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自选指标指各地方参照客观指标自行制定的指标,旨在反映本地特色。

此次评价指标制定全面、深刻,凝聚了各地各部门共识、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方向,对进一步提升城市便民惠民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智慧交通治理篇8

[关键词]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

[Abstract]This idea since 2008 since the global wisdom Cit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of wisdo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wisdom of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comparison of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and wisdom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bout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city of wisdom;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 11 月,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李德仁院士则运用一个等式形象的说明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即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 物联网。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2.1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2.2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2.3 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在涉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问题上,在规划方面,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集成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急用先上,稳步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3.1“以人为本”是主线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在“两型社会”框架下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3.2 以协同共享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所分割,资源的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在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使各个子系统中蕴含的资源能按照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调配,从而使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3.3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可以相信,2013 年我国将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特别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求其名,不求其实”,更不要“捡了这个,丢了另一个”。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全社会性的任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即“城市大脑”)。从而,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包括政府、市民、企业)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

由此可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所以有人说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才会在遥远的未来享受到“智慧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

笔者认为,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当前我们建设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丢,建设好后两者是建设前者的基础。十几年前,天津市还没有一副自己绘制的高精度数字地图,在那个时候,建设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我国不仅有了平面地图,还有了三维地图,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需要的服务”。无线城市建设的初期主要是采用“2G + 3G + Wi-Fi” 的技术模式,实现宽带无线传输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即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图1 可用来说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由图可见,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快上“智慧城市”而把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的成果忘记或丢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已经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还未达到“智慧”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案例中。

第一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交通”,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路况及相关信息(以语音或图像的形式),应该说这还远远不是“智慧交通”。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相关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是需要庞大的数字地理信息和各种智能分析系统作支撑的。通过对历史交通实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优化,可以为行者快速的提供一条从A 到B 的最优化路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人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和决定路由。

第二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医疗”,有的城市把实现了网上或电话挂号就称作“智慧医疗”。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是要基于在“电子医疗系统”、“电子医疗档案”、“电子医疗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系统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础性系统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当一个病人问诊的时候,大夫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PC 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疗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像记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该领域的专家系统,为病人给出精确的建议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实现即时的网上名医会诊,通过模拟系统检测治疗的可能效果,并可以实时监测病人今后的病情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第一,建立统一的顶层框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务、社区、交通、生活、医疗等方面,如何把各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智慧城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遵从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准则;

第二,完善数字城市的基础地位建设,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和优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基础,提高数据共享速度、扩展数据共享内容,对数字城市的数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

第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方面,而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应向服务方向扩展,使智慧城市为每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通过上面列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们最需要的智慧系统建好,并逐步扩大,不断改进、发展和集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泉,陈秀红.关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初步探讨[J].科协论坛,2012(10).

上一篇:外辐射的防护方法范文 下一篇:农业工程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