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8:28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1

摘 要:政治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能力与品质成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并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使其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结合相关经验,讨论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素养;转变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个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某学科知识,以及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情感品质等,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反映在政治学科中,便是指高中生在政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能力。不管如何,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促进高中生主动探究政治知识,并对政治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下面,文章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政治作业生活化三个方面,讨论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采用“灌输―接受”式来传授政治知识的,然而政治知识十分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学政治,却由于政治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科目,所以又不得不学政治,导致大多数高中生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可想而知,这种被动消极的政治课堂是十分低效甚至没有效果的。这不仅不能得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还会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高中生主动获取政治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问学生:“你们的家长是不是每个月都会给你们生活费啊?”学生回答:“是。”我再接着问:“那你们都是怎么花这些生活费的呢?”有的学生说:“刚刚拿到生活费的时候,总是一股脑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买了,结果后面就要节衣缩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省着花,这可以避免急需用钱的时候没钱花。”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及时打断他们的自由讨论,然后对他们说:“根据你们的消费习惯,你们可以分为三种人:冲动消费型、理智消费型、吝啬型。那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正确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种消费观的特点,并且说出他们认为哪种消费观是正确的。

二、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总是喜欢将所有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高中生,学生只需被动记忆,这种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任何知识与结论最初都是由人们的疑问产生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是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兴趣,加深他们情感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放手让高中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能有充足的时间作出思考,从而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升华自身的品质。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表达出他们的观点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出示了一个例子:现在我国有很多房奴,他们每个月会将自己收入的一多半都用在还贷上,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做法的?学生要结合贷款消费展开小组讨论。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以及家庭的影响下,对于贷款买房一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其积极参与教学。

三、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

作业是政治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然而很多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使得他们苦不堪言。要想布置能提高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后作业,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促进高中生在生活中应用政治知识的作业,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政治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是使高中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布置课后作业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记账本,他们需要记录一个月内自身的消费情况,并且在每项支出后面附上消费原因,从而使其树立适度消费与理性消费的意识。

总之,新课改的不嗌钊敕⒄梗使得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尤其是政治教师,要开展能够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高中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问题激起高中生的探究思维,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受;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政治作业,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5).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2

原电池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知道不同的教师教学这个课题时效果相差很大,有的教师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然后用该条件去判断是否形成原电池,没有微观探析原电池的本质,也没有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养。下面介绍本人对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原电池教学设计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水电解会分解H2和O2,而H2与O2点燃会生成水,那么H2和O2在常温常压下会发生反应吗?

做演示实验,在U形管中先电解水,去掉外加电流,把两个石墨电极连接生日贺卡,唱起了生日歌(学生惊讶),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已学知识,分析思考

根据已有经验比较下列反应,从反应速率、能量变化、反应类型、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等方面比较。

NaOH+HCl=NaCl+H2O Zn+H2SO4=ZnSO4+H2

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组成,两者之间有电子转移。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已学知识,体现学科特色

3.实验设计、学生动手

① Zn、Cu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Zn、Cu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 Zn、Cu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 Cu、C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第④个实验是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对原电池的本质的理解,记录实验现象。

4.推理分析,自主讨论

通过宏观辨识和微观的探析,理解原电池本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二是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达到自主发展;三是归纳、总结、提高。

问题设计:

(1) 实验①Zn与稀硫酸反应的电子是如何交换的?

(2) 实验③有电流的产生,判断电子的流向,并说明H+能在铜片上得电子的原因。

(3) 实验①、③的电子交换有什么不同?

(4) 两个电极的作用是什么?说说如何形成闭合回路?

(5) 实验④为什么没有电流产生(或微小的电流)?那么形成电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 什么是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7) 对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

讨论归纳:

(1) 原电池的概念

利用合适的材料作电极,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使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的装置。或者,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a.存在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b.选择合适的材料作电极

c.与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3) 电极材料的选择

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

(4) 原电池的正负极

失去电子(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得到电子(接纳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5.原电池的设计,实验论证

(1) Cu+2FeCl3=2FeCl2+CuCl2

(2) 2FeCl3+2KI=2FeCl2+I2+KCl

画出实验装置,电极反应,实验验证

学生获得成功感、快乐感、价值得到体现。

6.归纳与总结

微观探析,必须到位,如本节教学关键是:

(1) 形成原电池,必须存在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把两个半反应分开,有时必需用盐桥。

(2) 在Cu、Zn、稀硫酸原电池中,H+为什么移动Cu极,而不移向Zn极

(3) 形成闭合回路,必须在电极上有电子的得失

(4) 分子极、离子极混合,为什么必须用盐桥

(5) 原电池的电板材料由氧化还原反应决定,也不一定是活性不同。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3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以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有着较强的实践探究能力等等。下文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究。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其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物理观念、第二,实验探究、第三,科学态度与责任、第四,科学思维。

1.物理观念

在物理学视角上,逐渐形成关于以下几方面物理知识的认识[1],(1)物质、(2)运动、(3)能量等等,是物理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提炼。物理观念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物质观念、(2)运动观念、(3)相互作用观念、(4)能量观念等等。

2.实验探究

这种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然后形成猜想,进而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再根据相应的证据,来最终得出结论,并针对这一所得出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外,还需要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交流与反思。实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问题、(2)解释、(3)交流。

3.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逐渐让学生形成对科学以及技术所应有的态度以及责任。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或者是科学研究中,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或者研究之中。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 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科学本质、(2)科学态度、(3)科学伦理等等。

4.科学思维

站在物理学的角度上,对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内在规律形成一种科学的认识。是基于经验事实所建构的理想模型的一种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以及科学推理,进而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更有创造性见解的一种能力或者一种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模型建构、(2)科学论证、(3)质疑创新等。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方法

1.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零号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会逐渐变为一种信念。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记录数据的习惯,养成整理实验器材的习惯, 这种事情看似是小事 ,实则体现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责任[2]。这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心态非常考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一个非常浮躁的心态,不是漏了这个步骤,就是漏了那个实验器材,就会导致实验最终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之前,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在实验之后也同样要将实验器材进行收集整理。这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对待科学的态度与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2.利用物理习题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习题的讲解是物理教师的一个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读物理习题的讲解,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一般来说,一个物理题目通常以后许多种解题方法,那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就能够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以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子的AB边重合,如下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在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并且是垂直于AB边上的。如果圆盘最后没有从桌面上掉下来,那么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来表示重力加速度)这道题有许多种解法,所涉及的知识面交广,而且所运用的知识灵活性很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类型的题目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联系的能力,以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应付高考,而是希望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物理知识,并且通过物理教学来让学生领悟到物理的思维与方法,更是希望借此来让学生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3]。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他们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才会投入精力去学习物理知识。

然而由于物理?@门学科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性思维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实验探究教学方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由于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物理中一些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来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去进行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了解。

结语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4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看待生命的观念

经过生物学科的学习,高中学生已掌握到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等知识,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复杂及生命活动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思考,会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关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客观认识,并自觉地运用生命的观念,表达对生命理解与尊重,从而具备一种对世界科学理性的认知能力。

(二)主动形成严谨而理性的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生要能够运用理性思考、归纳、总结、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非常宝贵,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思维的习惯。

(三)自觉关注科学的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即在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四)自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学生要有意识地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有意识地关注生物学相关议题,理性辨识科学与伪科学;传播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省自身所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法的探究

当代国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如何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推进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践行,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宗旨。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动态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努力研究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方法,发挥对高中生物改革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利用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度理解

对生命的客观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具备生物学科基本素养的基础,教师可从基本生物学概念出发,通过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由点及面逐步增进感悟,进而开始思考生命的含义。

如免疫调节章节的学习,教师可根据章节中出现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概念,通过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画出这两个概念的图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两种类型。通过阅读书本插图和填写概念图,学生完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基本认识,进而对于生命活动产生新的认识。

(二)利用类比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意义建构

类比教学是一种具有良好启发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兴趣,可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萨顿通过把隐性基因与可视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并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可借用这种方法,如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Y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样学生会很快理解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在生物教学中类比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借用栏目教学丰富学生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物教材中设有内容丰富的栏目,内容包括:问题探究、资料分析、社会知识外延等,均是对知识点内容的拓展与充实,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运用这些栏目,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灵活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这些丰富的素材,还有助于增进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这不仅可以作为生物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为其他学科教师所用。

例如,在“稳态与环境”的种群数量变化章节的教学,完成种群增长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播放人类捕杀藏羚羊等视频,使学生受到强烈视觉冲击;结合其中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及因素,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平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受到有效的环境保护紧迫性的学习,也会促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员,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2014年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00年课程改革前的“双基”时期。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时期。第三时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我国教育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偏重“技”的层面展开教学,在此之后则需要进入“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它们。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也体现了美术教学将更好地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国家。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和探究,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6

一、高中生具备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表现

1.基础知识丰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就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教材内的资源,进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学生除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历史思维科学。

教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学科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历史观念多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历史事件评价的绝对性、单一性现象出现,进而能够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强化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当今社会,进而实现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转化,促使学生以辩证的〖HJ1.15mm〗眼光看待历史,强化历史价值观。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不同时期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下各朝代都相应地进行领土扩张,进而逐渐扩展本地区的统治区域。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领土扩张情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2.增强历史理解。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不能单方面从本国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本国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大范围中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发展还〖JP2〗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外交关系逐渐完善,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丰富时空观念。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无序、杂乱发展的。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采取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下发《长征》诗,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将长征途经的位置用彩色笔明确标示出来,最终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4.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学科体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学生要详细、认真地搜集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5.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点,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学生对历史叙述资料的整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而且有利于促使W生意识到历史解释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叙述能力,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极值问题;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40-02

所谓极值问题的求解,指的是在高中物理中,在关于某一物理量的变化过程中,不管它处于何种状态或者何种过程,其发展都可能会受到不变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的_到符合物理问题的实际,其取值只能确定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就可能为物理极值问题,极值问题一般是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借助数学手段和方法,讨论中常用的方法有:二次函数的极值法,三角函数极值法,均值不等式法等。

例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赶过汽车。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解析:根据题意,自行车做匀速运动,汽车做匀加速运动。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之差是一个关于时间的二次函数,所以可以用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求极值。

解:经过时间t后,自行车做匀速运动,其位移为S1=Vt

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其位移为:S2=1/2at2

两车相距为:ΔS=S1-S2

这是一个关于t的二次函数,因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故ΔS有最大值。

当t=2(s)时ΔS有最大值6m。

例2.甲、乙两地相距L=200km,汽车以速度v1=40km/h从甲地向着正西方的乙地开行,同时有一摩托车以速度v2=30km/h从乙地向着正南方开行,两车何时相距最近?最近距离为多少?

解析:设经时间t后两车相距为s,则由图4可知:

s2=(L-v1t)+(v2t)2=L2-2Lv1t+v12t2+v22t2=(v12+v22)t2-2Lv1t+L2

因:v12+v22>0,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s2有极小值。即当:

t=-b2a=2Lv12(v12+v22)=200×401600+900h=165h时,两车相距最近,由S2min=4ac-b24a=4(v12+v22)L2-4L2v124(v12+v22)

所以:Smin=14400km=120km

评:二次函数的通式:y=ax2+bx+c,当a>0时,取x=-b2a,则y有最小值,当a

例3.一物体质量为m,置于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使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滑动,求拉力的最小值。

解析:设拉力与斜面的夹角为θ,物体的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得:

Fcosθ-μ(mgcosα-Fsinθ)-mgsinα=0

即:F=(sinα+μcosα)mgcosθ+μsinθ

令1/μ=tanβ,则

cosθ+μsinθ=1+μ2sin(β+θ)≤1+ μ2

拉力的最小值:

评:三角函数知识在物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机械振动以及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叠加都有所应用。此题构造了两角和的正弦,有效地解决了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直观易懂。对于学生物理观念、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例4:在一个盛水容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孔,试问小孔应开在离水面多高处,才能使得从小孔中喷出的水射程最远?

解析:从小孔中喷出的水做平抛运动,设容器中水面离桌面高H,小孔离水面为h,如图4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易得从小孔射出的 水流初速度为:v=2gh

从小孔喷出的水在空中运动时间为:t2(H-h)g,

则有:x=vt=2gh・2(H-h)g=2h(H-h),

所以当h=H-h,即:h=H2时,水平射程x有极大值,其值为: Xmax=H

例5.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精彩的水上运动――滑水板,如图5所示,运动员快艇的水平牵引力作用下,脚踏倾斜滑板大水上匀速滑行,设滑板是光滑的,若运动员与滑板的总质量为m=70kg,滑板的总面积为S=0.12m2,水的密度为P=1.0×103kg/m3。理论研究表明:当滑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板前端抬起的角度)时,水对板的作用大小为FN=PSv2sin2θ,方向垂直于板面。式中v为快艇的牵引速度,S为滑板的滑水面积。求:为使滑板能在水面上滑行,快艇水平牵引滑板的最小速度。

解析:选取滑板和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滑板和运动员共受三个力的作用,即:重力G,水对滑板的弹力FN(方向与滑板板面垂直)及绳子对运动员的拉力F。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得:FNcosθ-mg=0

又由题中所给的理论模型:FN=PSv2sin2θ,

可得: 由式中可知:快艇的最小速度只由θ决定。

令y=sin2θcosθ,则有:y2=12sin2θsin2θ(2cos2θ)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y2≤12(sin2θ+sin2+2cos2θ3)3

当且仅当shi2θ=2cos2θ,即θ=arctan2=54.7°时,y有最大值:ymax=239。

快艇最小速度的表达式为:Vmin=33mg2PS

代入数据,得:Vmin3.9m/s

评:运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极值问题是高中物理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物理解题过程中运用相当广泛,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科学严谨态度的培养。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 ;德性涵养; 培育策略;课程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04-03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公布,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以课程标饰总纲而编制的学科教材也将陆续出台,中学教育由此迎来核心素养时代。因此,“为核心素养而教”理应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选择,这必然会对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教师惟有提升学科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例,就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教师学科能力提升问题作一粗略探讨,求教于方家,并期待能引发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一、教师德性涵养: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德性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和精神长相,德性涵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素养。毋庸置疑,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德性涵养较之他人显得更为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所以自古以来,无不把教师之德性摆在其素养能力的首要位置。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的德性素养同样是其各方面素养之核心,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1.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党的十明确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为立德树人,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具体抓手及实现路径。因此,教师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主体,其德性涵养的现实状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向来不是其学问,而是自身高尚德性所体现出来的品行示范及人格魅力。教师的高尚德性涵养反映的是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与修为,也彰显出教师对这份特殊职业的高远情怀。如果说仅仅把教师学科能力理解为狭义的学科教学技能,那么无疑教师的德性涵养所体现的教育情怀为教师教学技能规定了性质并指明发展方向。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教师的学科能力,德性涵养应该成为其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在教师整个学科素养能力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教师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德性涵养,其所有的能力素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教师德性涵养是提升学科能力的根本要义。

2. 培育核心素养要求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未能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只剩下“教”,几乎完全抛弃了“育”,忘却了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既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当下只重视“教”而淡化甚至放弃“育”的教育现状,树立并践行“教”是为了“育”,“教学”要切实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而转型的执行者就是教师,当前不少所谓的优秀教师无疑是教学的高手,但还未必称得上是教育的行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除了教育者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的正确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的素养水平尤其是其德性涵养水准。教师的德性涵养向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教师自身高尚的德性涵养为支撑,所谓教育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必须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教师的德性涵养就成为首要前提,只有教师的德性素养水平提高了,再加之对于教育规律以及科学教育方法的掌握,学科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 思想政治学科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的共同任务,提升德性涵养也是各科教师的共同要求,但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德性涵养较其他学科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而编写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由此看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依然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教师在这块阵地上要提升学生作为公民的道德修养,要突显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德育工作的基础性,要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这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可谓重任在肩,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提升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德性涵养无疑是第一要务。

二、素养培育策略: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内核

这里的素养培育策略,指的是就具体学科而言的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计策和谋略,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采取的学科行动方针和方式方法。显然,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是教师学科能力的基础与关键,如果不具备科学的素养培育策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就无法真正落地,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培育本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才能顺利并有效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并借助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这里的培育策略也就成为各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为基本的操作系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主要有:

2. 课程的开发整合力是未来教师核心竞争力

选择学校意味着选择课程,而选择课程意味着选择了未来。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其核心表现都是课程。对国家教育而言,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久的将来拼的也必然是其课程的设置;同样,对一名学科教师而言,拼的是其对于课程的执行能力,但这还不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与融通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来重要,这种能力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它,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得先机,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本身就需要全学科共同的参与,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未来侧重于某个学科但又不囿于自己学科的全科教师或者在常规教育教学以外还有多方面才干的复合型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必将展示出更为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以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作为教育评价重要依据的教育新生态下,学科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融通能力必将成为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拓展教师的课程宏观视野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客观要求。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理应包括诸多内容。比如,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在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也必须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提升教师学科能力自然也应该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在内的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等。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⒖嘉南祝

[1] 管建刚.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J].人民教育,2015(17).

[2] 王锦飞.构筑“为核心素养而教”的素养工程[J].师资建设,2016(4).

[3] 王锦飞.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1-2).

上一篇: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范文 下一篇: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