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8 11:18:57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7

Creative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IANG Na

(Jincheng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nnov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times inevitability. For now, there is a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enough new content, means too single and institutional lack of scientific and other issues. Innov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our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 their own internal need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rgent need for universities.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concepts, three innova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ild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fforts.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党的十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均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思考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问题,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1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不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内容不够新颖、手段过于单一以及制度缺乏科学性等三方面的问题。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够新颖。内容不够新颖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建国初期,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模式,带有非常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在当时对于迅速恢复混乱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发生错位,干部选拔任用不够科学,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内容的陈旧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工作收效甚微。

(2)高校教育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与西方发到国家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相比,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另一问题就是方法手段过于单一,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仍然处于探索与调整的阶段。在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大大改进丰富了管理的方法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过分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手段具有滞后性,单一乏味。未能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现代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结合起来,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忽略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呆板生硬,最终导致未能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3)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是影响制约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完善,促使着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化。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完善的力度仍然有限,实际的管理工作实践为了管理而管理,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很多时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出“高校管理”的特色和与众不同,未能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和精髓。这种制度规范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显得极其低效,与时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发挥出高校教育管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2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意义重大。鉴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时展到今天,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受此影响,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主流,我们与西方国家争夺青年一代的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迫使着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为此,高校管理者就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脉高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积极探索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2)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建设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上文可知,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内容陈旧、管理方法单一和制度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建设的顺利推进,大大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口碑,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此,为了打造高水平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吻合的现代化大学,必须要持续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构建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借鉴采用综合性、灵活性的评价方式体系。唯有如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不断满足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需要。

(3)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这就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高校之间的竞争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强大压力。首先,就国内情况而言,受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国家支持扶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高校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反差导致了国内各大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走向白热化。其次,就国外情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给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迫使我国的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教育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如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要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及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努力。

(1)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决定行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首要的就是要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正确定位。为此,高校就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观念上的先进认识,革新当前落后的错误思想观念,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考虑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努力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学习氛围,充分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在才华,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十字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层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理念,确定科学的管理方法,把教育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2)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这种教学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化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校、院、系三个层级中合理分权,扩大高校中院系的权力范围,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化、透明化、科学化。二是创新绩效管理办法,即在“优胜劣汰”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质量与水平。三是把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导原则,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3)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管理学理论认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的根本前提。因此,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尽快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根本上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此,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徐维.构建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文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

[2] 唐建华.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3] 张伏力.构建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型探索[J].前沿,2014(5).

[4] 李建红,周颖.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教书育人,2005(32).

[5] 朱容皋.现代高校管理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7.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发展目标。高校教育管理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比较多样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现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虽然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这些管理制度还是处于刚开始的阶段,所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进展速度十分缓慢,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还存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学生的管理制度太过于死板,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高校对于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产生消极怠工的不良情绪。

(二)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比较落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情况仍然受到之前落后思想的影响,教学模式老旧,方式不灵活,这样的现状对于开展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有一定的阻碍性,甚至还会浪费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下,我国许多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受到了之前落后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教师的利益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由于之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仍然深深的存在,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开展,阻碍了高校的整体发展。

(三)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单调

目前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许多学校仍然存在选修课少、文化课偏多、教育方式过于老化等现象,无法将新知识和新信息进行统一,无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良好的提升。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教育管理采用的是学分制度,在执行学分制度的过程中会发现,我国现在大多数高校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上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现在的高校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对于学生的地位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很好的在高校教育管理发展上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我国目前的教育观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就目前来说,我国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仍未取得相对应的成效。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提高,各大学校的办学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没教育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改变,不断的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在这个阶段,要想很好的发展教育管理理念,就需要有一支精干的教育管理团队,加强管理意识,打破“为管理而管理”的误区,从而达到“为了不管理而管理”的目标。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很多的管理模式就是形式上的,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导致现在的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目的

(一)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更快地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下,应该用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改革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在扩大招生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在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提供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导致出现教育管理模式上的落后和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这些难题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相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导致其教育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甚至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解决自身问题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的落后,高校当前的教育观念还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理念来解决问题,民主化程度不高,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计划经济层次上。例如现在很多教育管理模式都只是管理者在进行制定和实施,而被管理者却没有一点话语权,管理者往往对于他们的建议采取不理会的态度,这就导致评价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为了使高校能够顺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该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目标,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对教育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三、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是会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主观意识,所以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要想很好的利用新兴的管理载体,就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实际需求,通过新兴事物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目的。为了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对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定位、目标、发展等进行科学规划,将存在的教育问题作为创新的主要方向,让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更快地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我国大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应该为他们打造出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动力。除此之外,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不仅使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能够使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有内含,从而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校教育管理机构的重要基础来自于一个好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还能够使教育管理工作目的更加明确。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从绩效管理制度和权利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就绩效管理制度方面来说,高校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去管理教师,采用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使教师有工作压力,对学生们有责任心,有助于教师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从而使教师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其次,就权利管理制度来说,高校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工作去分配权利,将管理权下发到各个院系当中,让高校形成制度化的教育管理体系,让各个院系可以进行有序的管理,从而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有效降低了各院系之间的矛盾,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三)教育管理中的内容创新

为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我们应该针对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这就不仅需要确保人才的培养,还要使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高校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创新的道路上,可以多方面的将教育管理理念体现出来,最为主要的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合理的去安排学生参加思想品德的课程,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将思想教育理念与实际结合起来,并切合实际的运用。其次,我们应该对于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化,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使教学内容跟现代化社会接轨,让教学模式多样化起来,让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发展。最后,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为我国未来建设培养出良好的人才,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教育质量评价的体系规划

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更严格的去加强考核的力度,去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有效避免了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首先,我国各大高校需要对教育管理目标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去激励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和学生日后的学习环境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其次,将我国各大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纳入到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当中,将学生的特长、思想素质、学习水平和日常表现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进行一个全方面的综合素质考核。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教师的教育水平、工作年限、考情打卡和思想素质进行综合,然后进行评价,使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综合评价体系一起运用起来,有效的去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内在潜力,进一步的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目前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为实施教育管理进行具体的保障。为此,高校必须创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确保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管理权;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

妥善处理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是教育法研究的一个重点。高校自主管理权是一种特殊的公权力。它与学生权利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高校自主管理权的滥用导致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无法实现或被侵犯是高校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主要表现。探索完善的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救济制度势在必行。

一、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冲突评析

(一)冲突的根源——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高校所拥有的自主管理权和学生的受教育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形成了权力与权利的博弈。在这一博弈的场域中,高校与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一方的策略选择都会受到对方策略选择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高校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治化管理体制,高校自主管理权作为一种行政权,其本身便具有了扩张性。外界对这种权力没有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又没有完善的救济机制,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学校会选择滥用权力。博弈的结果是高校与学生的冲突日益严重,无法达到权利的最优均衡状态,二者的冲突也无法得到解决。

(二)冲突的主要原因——现行立法的不足

1.现行教育法制存在内在价值冲突

高校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国教育法制内在的价值冲突:第一,脱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一方面,个人权利保护缺位。高校与学生的特别权力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完全对等,学生必须承担认可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否则,高校有权依据自定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权利。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大多数规定了学生履行的义务,而很少涉及大学生依法应享受的权利。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立法宗旨的社会本位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比较,我国是从社会需要层面确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这样必然带来权利保护的缺失。第二,管理至上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中,95%以上是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教育立法权大量委托给行政部门,这些权力机关的“委任立法”使大多数教育法打下了“行政干预”的烙印,从而更加剧了教育法管理至上的价值取向。第三,教育法适用中的无原则性。由于教育法管理至上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行政管理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没有正当程序的约束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以公正、公平、合理为目标,而以管理的方便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高校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规范高校行为的法律法规。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管理法律规定的疏漏不断显现出来。如法律法规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尤其是下位规范与上位规范相抵触的现象比较普遍;现有法律规范的用语不够严谨;对已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修订不够及时;教育法律法规程序性规范少,可操作性差,可诉性弱;许多规章制度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持,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困境;法律体系的不完整导致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没有合法的依据和监督。从而与学生的权利产生冲突;等等。

3.高校管理缺乏正当程序

高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时,尤其是对违纪学生做出处理决定时。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正当程序。学生投诉高校案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校方的处理程序过于简单,操作也缺乏透明度,缺乏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护,自然就会引发学生权利与高校管理权的冲突。4.高校缺乏完善、法制化的学生权利救济途径

学生被侵权后。由于非诉讼途径的不规范而得不到救济,只好诉求于法院,但现行的诉讼法对教育纠纷的受理则显现局限性。法院的受案范围狭小,很多案件都被法院以主体不适合为由拒之门外,再加上诉讼成本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所以导致许多学生的被侵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从而使学生与高校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二、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价值平衡机制

在教育法治化过程中,由于教育行政主体处于强势地位,实体法赋予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又高度概括与抽象,地方教育法规也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加剧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法上细化教育实体法和程序法,实现权力和权利的平衡和对等。在程序上为学生建立必要的权益保障制度,设置一套防止教育行政权力滥用的机制。为此,应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价值平衡机制,充分体现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应遵照“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并辅之以“自然公正”为核心的教育听证制度和以效率为中心的教育时效制度及教育行政自由裁量制度。

(二)完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多元机制

1.完善教育申诉制度

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使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已初步进入程序化和制度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设立专门受理教育申诉的机构,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制定具体的申诉处理程序,特别是在申诉处理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使申诉处理更具可操作性;理顺教育申诉与其他救济制度的关系;等等。

2.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教育行政复议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将会成为一条重要的救济途径。但是,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而高校对学生管理行为只能通过申诉的途径获得救济。既然学校作为一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的管理行为也应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

3.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

司法介入存在着法律依据严重不足的问题。尽管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授权行政主体”解决了高校的被告资格问题,从而使高校的某些管理行为进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但这只是一种司法尝试。因此,修改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势在必行。

4.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网络载体;学生管理;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49 ― 02

一、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意义

首先,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培养需要。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问题、新特点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教育载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内涵和特征〔1〕。90后的大学生是与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伴随网络发展,学生一般均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互联网作为学生探寻新知、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已然成为其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一些学生缺乏自制力,网络载体的消极影响同样存在,积极而主动的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将网络载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声,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其次,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法律需要。高校学生享有广泛的权益,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法律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尤其重要。高校学生权利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权利保护途径的多样性〔2〕。依托网络载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性,是对学校学生管理随意性、不可预见性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学生评奖评优、学生集体活动等教育工作,均能及时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方式告知学生,可以说,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保障并不得力,网络载体使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提升,对学生教育权益保障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的现实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管理的物质成本和教师、学生的时间成本而言,都是较大的浪费。网络载体的使用,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可能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含着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校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创造了优越条件〔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管理工作的每一项事项的商议,不再呈现为同时间同地点的会议模式,地点分离和时间间隔都成为新的可能。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载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权力平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网络载体带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管理权力结构的解体,教育信息传递过程扁平化,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科层特性,高校内部不同行政级别承担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并掌握不同的管理信息资源,即使存在许多信息载体,均未能对这种管理方式形成冲击。但是随着网络载体的兴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上面已经十分接近,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就给传统的教育管理权力形成挑战,这是因为,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者管理权力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对信息的掌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强,也给其带来了权利意识的觉醒,许多学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受教育权、获取经济补助、评优评奖中涉及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的产生与整合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主体转变为主动参与构建的积极分子,成为信息产生和再造的重要渠道。

其次,网络载体的兴起促进了管理信息载体的重构,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能力要求。在网络载体被广泛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之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较为稳定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吸收信息的来源和教育方式均没有较大改变,但随着网络载体的逐步推进运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1)网络载体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这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环境,合力完成教育目标;(2)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高效获取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采取有效方式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三,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高效方式,网络载体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革新。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此带来的学校管理体系结构的失衡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层面如何适应和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网络载体带来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结构的变革,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学生管理工作的角色和地位,网络载体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网络载体的兴起对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网、校园媒体等建设亟待加强,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网络载体的挖掘和运用极不平衡,功能受限,多被用于信息传达和整理上,通过网络载体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未能显现出来,由于对其价值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费不足,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学校网络载体的开发,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调研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载体的运用已从传统的电话转变为QQ、微信、电子邮箱等,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互动性、私密性,学生为了获取学习资料和生活便利,受到网络载体运行制度的约束,这强化了其对组织的依赖。由此,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应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应体现柔性化特征。

柔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对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4〕。在当前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首先应该更多地在制度上体现柔性化,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赋予规章制度“人性化”,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5〕。柔性化管理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载体,更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为自己也是管理的一员,而不是简单地只是服从于管理的一员。

(二)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交互性。

网络载体的交互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运用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这种教育载体能够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交互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双向交流,通过实践、反思,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道德水平提高,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特征的充分运用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观念下的学生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管理方式,学生只能选择遵守管理的规定,学生发展受到外界制度和环境的极大制约,但是,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载体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又可能导致教师的管理权力(权威)丧失,因此会对这项制度的推进有排斥情绪,如何通过对话和重构教师的学生管理理念,也是我们在强调构建交互式的网络载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依法治教的法治思维理念。

从制度安排入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组成要素处于合理、协调的状态,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6〕。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总的理念即合法性,同样,高校在制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时也要严格遵循合法性的要求,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法律为依据,同时坚持以事实为原则。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安全上网、合法上网成为管理中的难题,例如学生隐私权、参与权、知情权等,特别是学生学习权益受到侵犯后的救济渠道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学习权救济机制的构建应该明确学习权的价值位阶,重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尊重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以及健全校内救济机制(特别是申诉制度)〔7〕。随着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高校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正有序地按照法治化的要求进行。

(四)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适切性。

适切性,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网络化的情境设计,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将网络终端遍布校园每个角落以后,学生网络参与、网络学习的情境已经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制力、学习能力等的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然而,强调网络载体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运用,并非要否定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的适切性,网络载体本身也存在教育手段技术性与教育方式人文性的矛盾需要克服。

〔参 考 文 献〕

〔1〕.田维义,彭文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5).

〔2〕.段启俊,曹艳华.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范围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陈寒墅.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12).

〔4〕.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5〕.苏丽娜.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6〕.韩华.制度安排: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联合国在《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公平表达意愿的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开拓精神。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部分高校公共体育得以实施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

一、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深度不足广度不够

“西方国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具体形式,一般讲有三种:学生评价教师教学、选课制和学生组织,其中学生评教是最普遍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赛尔丁(Seldin)曾两度对400所高校的教务长进行调查,发现1973年经常开展学生评教的高校约占29%,1978年则上升到53%”。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多体现在选课制和学生评教这两种方式上。其中选课制所提供的体育课程或者俱乐部的项目相对较少,所选课程对学生要求、限制又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从而影响其主动性。据调查,除此两种方式外,在安排和制定公共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重大决策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其它方面,学生鲜有参与,未能充分考虑和征求学生的意愿。

2.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单一

据调查,图1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这种管理模式在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理论上,称为直线职能综合型结构。从图1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教学管理还是沿袭以往传统的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除了由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外,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途径,而且评教结果没有及时公开反馈给学生。这也造成了部分高校学生参与管理上存在参与方式连续性不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等现象,未能更好地做好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尽管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一些问题,但在至下而上的反馈过程中,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没有及时研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并没能得到实质性的体现。

3.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当前涉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则是以管理者为主体,强调学校教务处和公共体育部管理者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约束,而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制度保障。部分地方或高校也尝试采取制定一些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往往被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束缚。

二、加强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成立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专门组织

为了加深和扩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中来,并使之范围得到逐步扩大。通过该组织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在参与管理中跟风、盲目现象的出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打破传统思想,转变管理理念

首先,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当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样的管理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束缚,改变以往在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中以管理者为主的模式,建立起学生、教师能更多参与的高效、和谐的管理方式。

3.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用其作为教学管理的技术支持,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目前我国一所高校同一学年选修公共体育课的学生从几千到上万人,如果没有高效、快捷、方便的参与方式与平台不但限制了参与学生的数量,也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4.完善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有效成果,国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与完善相应的宏观教学管理法律法规及实施性的规章制度。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实施性规章制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充分考虑学生意愿,构建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

三、结束语

“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饶燕婷.美国大学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比价教育研究,2009.(08):36-39.

[2]张鑫.秦皇岛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石怀伟.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问题研究-以S大学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2.

[4]张海娜,张伟,李娜.构建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15.(01):209-210.

作者简介: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部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各项计划的组织者,又是执行者与控制者,既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还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日常细致的教学活动,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教学过程管理,忽视结果评价分析。一直以来,体育教学计划中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学时矛盾突出,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每个教学班人数多,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花费大量时间,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就非常少,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学生考试成绩评定过程中,授课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成绩如实统计,可能造成学生不及格人数过多,不符合正态分布。以现代思维的角度分析,虽然成绩不及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可以说,不及格就相当于工厂里生产的废品或残次品。如果废品比例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又该怎样来估价其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效益呢?因此体育教学管理中不及格学生所占比例是否应该有一个控制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严重考验。根据四川学者陈建嘉对全国38所大学调查表明:扩招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原来为1:213扩招后为1:288,甚至有的高校高达1:320,师生比例悬殊。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小,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扩招后各高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对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与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大楼等教学基本建设相比,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设施的投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更加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三)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老师的总体数量却增加不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占的比例小,而讲师、助教占了很大比例。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不理想,陈建嘉在对38所院校的调查中,无一个博士学位者,而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1.6%,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力军”。体育师资力量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缓解了当前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其中也包括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下降。而且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利局面,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发展也呈不均衡状态,他们之间的体育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心态、条件和秩序。

(一)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体育教学特点,高校都十分重视制订和完善各种体育教学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对体育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都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规范了体育教学管理行为。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其次是结合体育教学管理实际制订体育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这一系列体育教学管理文件,使体育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和完善,为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应从学校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议。

1、教学督导制度。由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性强、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组成,负责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

2、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运转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教学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反馈渠道,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开展的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是教学监控过程中的主要观测点,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双边的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教学检查制度。要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检查是最基本的手段,教学情况的检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三)合理安排,改进学生体育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一方面面对扩招后急剧增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又面临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些都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针对目前体育人多,器械、场地少,练习机会少的现状,体育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管理组织方法,如仅仅是把一大群学生安置得井井有条,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游戏、练习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安排的滴水不漏,同时还得考虑运动量等等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是不算成功的。扩招后的体育教学在管理中,应以体育教师引导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教学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求知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组织管理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个性,愉悦身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则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对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高,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观念。二是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在工作中能识大局,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师生关系,化解矛盾,做好思想工作。三是有较强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时刻加强专业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完善,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四是教学管理人员应有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作风、教学质量等,都与管理有着直接关系,更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体育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要使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和业务培训,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扩招后高校要切实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科研水平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聘任,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同时强化体育教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作为体育教师晋升、聘任、奖惩的依据,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地肯钻研教学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制定体育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考研,引进高水平人才,善用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李梅娟.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5;(5):5~7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59~60

3.袁丕业,杜秀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45~46

4.林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改革.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65~66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发展思路 管理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纲要》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工作,要由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去执行和操作。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不断理清发展思路,革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大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力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认清办学形势,理清发展思路

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如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脱产生限制招生等,给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此外,大多数成人高校存在着办学方向不明确、现行管理体制与办学实际不协调、非学历教育模式缺乏创新、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应变能力不足、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清发展思路,创新教育机制,对促进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坚持稳定、提高、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创新机制为提升手段的管理思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管理创新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认清成人高等教育形势的基础上,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对此,教育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率身垂范。管理知识的创新,来源于管理者自身知识的积累。首先,管理者要特别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深入领会并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和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特别关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的要求,大力培养改革创新精神。最后,管理者还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英国学者阿什比说:“成功的管理专家的技巧并没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教材之中。”所以,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立足自身岗位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创新思维模式,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继续教育工作。

(二)加快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积极求新求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要紧密围绕学校总体规划,面向社会需求,立足自身实际,在管理上大胆创新,谋划发展布局,创新工作体制,明确发展目标。

第一,根据办学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方向。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应调整到稳定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上来。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市场急剧萎缩的形势下,成人高校应该主动出击,立足企业需求,积极倡导市场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当前,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要紧抓这一市场机遇,积极探索,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灵活设置教学计划、授课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多数成人院校与知名大型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办学合作关系,证明了此种办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渠道的顺畅。学校内部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具有办学层次多、学制长、专业学生分布不均、教学运行成本高等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高校现行的资源、人事、财务管理等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就资源配置而言,许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资源优先保障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教室、住宿、设备等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才可以给成人教育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人教育招生的规模,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财务管理制度而言,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是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等前期投入,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风险投资,由于高校财务制度缺乏政策上的灵活性,许多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丧失培训的最佳时机。可见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渠道的顺畅对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健全管理制度。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管理机构一般存在着设置时间长,部门职责不明,权限划分不清的现象。随着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工作重心的转移,部门功能的划分、职能的设置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目前,各高校相续成立网络教育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培训中心等职能部门,并且对各职能部门功能重新定位,减少部门之间的工作交叉,就是为了主动适应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以自己的办学目标为指导,大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切实加强各项日常工作的管理,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同时,还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继续教育的经验,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强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以使“每一项工作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开展”。

第四,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继续教育发展在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业以才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盘活人才资源,打造“精干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才能。首先,在管理内部要积极推进岗位竞聘制度,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氛围,开发人才资源;其次,健全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制度,从工作的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考评,在考核过程中同时进行分配制度和奖惩制度的改革,切实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一些科室如非学历教育管理部门实行项目负责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彻底将他们推向市场,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五,加强内部管理,积极维护办学声誉。“品牌就是一个创造、储存、再创造、再储存的过程”,“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成人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与学校的办学声誉息息相关。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并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意识,加强内部管理的创新,积极培育和维护学校办学声誉。内部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招生制度规范等方面。

学生管理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人性化管理,彻底改变过去一味批评说教的简单管理方式。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应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根据受众群体特性和时代特点,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接受程度、教师授课质量、教学监控措施、社会效果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加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力度,保障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招生工作,高校要严格执行各项招生制度,积极拓展招生渠道,规范招生行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招生形象。

在当前,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宝贵契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分析社会形势,研究国家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市场考验,加大对继续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在办学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人才激励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安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02).

[4]夏建如.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刘文强(198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

一、前言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高等教育体制也应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众多体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对于提高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健全和优化高等教育体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述

理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补。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所以,要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进行探讨就必须先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就是指高校或者地方政府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作出的计划、监督等。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意见不一致,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综合来说,教育和管理专家们对于政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客体上具有一致的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水平高低。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将吸收别国经验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变革。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就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从传统上来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就是指国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高等院校,使保证高等院校在符合国家利益和观念的正确轨道上发展。根据教育管理权限和划分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划分为三中类型。即: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以及地方合作制。这三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各有特点,下面笔者就对这三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作一下简单的说明。

1.中央集权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央领导机构全权管理高等教育这一块,地方政府具有的管理权力很少。中央所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规章和制度具有最高的解释权,地方所出台的教育管理制度仅仅是对中央出台制度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配全国的教育资源,容易做到平衡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达到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公平。缺点就是中央集权制不容易让人们认清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这种不加区别的对待每一个地方的教育资源的方式使得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应有的弹性,不能根据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再者,由于涉及到的地区众多,情况复杂,中央集权制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若想进行变革就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众多因素,所以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进行变革时将会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的阻力。

2.地方分权制。采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地方政府或者公共团体具有完全的高等教育管理权,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再干涉,只是通过法律、高校评估等手段将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渗透到高校中。而对高校的实际管理权则由地方政府控制。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各个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对高校进行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这样一来,高校管理权力就分散了,国家中央机关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就有可能在你高校中体现的不及时,容易造成政令不一的情况发生。

3.中央与地方合作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具有地方分权制同中央集权制两个教育管理制度的共同特点。但在权力分配,彼此制衡与相互衔接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所走的道路曲曲折折,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当前,中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将所属中央的高等院校的统筹权下放到省级管理部门并增大省级政府对高校的决策权。这样就使得省级政府的规划更加的便捷、合理。能够让省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发展适合省情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示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一、建国后中央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大包大揽制定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慢慢的由以往的微观、全面的管理向宏观管理方向转变。在这个大环境下,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在不断的扩大。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尽管中央将全力不断的进行下放,但是中央仍然保留着规划全国高校发展方向的宏观意义上的权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管理高校的权力以及高校的自力在不断的增大。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各个方面改革的核心。在几十年改革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一、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确保我国教育事业顺利改革的关键。二、改变以往就事论事的错误观念,应当同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以及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联系起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同我国的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改革进程应当与严格的制度执行机制以及奖励和惩罚机制同步发展。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程度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就整体上来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全国的教育管理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探索适合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等教育管理途径。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同政府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革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方面,1.打破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严、过死的局面。在高校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管理缓冲地带,但是主要不要形成政府管理的盲区。2.政府应当将自己的管理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单纯管理者的身份,向着高校发展的协同者、引路人方向前进。政府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力,但是与此同时还应当让高校承担起来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由于近些年来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使得现在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个问题中,高校的责任是无可规避的。3.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政府调控方式。通过对高校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来协调高校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如发达国家完善。我国经济同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境况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在对待市场经济问题上管理体制处理的十分到位,但是高校管理体制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当前,在高校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具有计划经济的残留影响。学校对于政府的习惯性依赖还存在着。对于高校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来说,以往的政府包办一切、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些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和改善。这样一来,政府管理部门容易对对高校发展的大形势和大方向产生误判,将高校的发展推向一种危险的境地。

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新理论基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同样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中国来说,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起来一种“三位一体”的全新理论基础来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经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也是十分独到的。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教育的发展,“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创造精神。这些精辟和科学的言论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功效。“群众路线”是毛浙东思想的灵魂,曾经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们依然要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创新的主体依然是群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高举“三个代表”这面伟大的理论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瞩目,但是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种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是同我们国家坚持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的。同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样,我们应当牢牢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改革。

(二)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社会参与对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将会更多的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性,更能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为了维护人民群众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权利,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势在必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在高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生活和大环境的联系越发的紧密。

(三)发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建立起来有效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和机构是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事业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关键所在。中介组织通过自身对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的研究和判断将会成为一个连接高校和社会沟通的纽带。教育中介组织可以对政府有关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资料和指导,避免政府出台不切合社会实际情况的条文。中介组织通过与高校的接触可以认识到高校的实际需求并反馈给政府。使得高校同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的顺畅和。

(四)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中央将高校管理权的下放为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的高校现状、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比较了解,所以地方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统筹管理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贴合实际,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在同自身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下健康的发展。

五、总结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将会对我国将来的高等教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长远来看,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也是维护大多数公民高等教育利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徐天伟.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6):72.

[2]张宏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66-68.

[3]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8.

[4]花长友.论入世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11-13.

[5]于健.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

[6]许和隆.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4-115.

[7]孟翔君.从“寻利”到“分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与趋向[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

[8]蔡克勇.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9.

[9]谢延龙.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2):13-15.

上一篇:小学宿舍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课程设计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