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2 11:29:52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 高中 体育与健康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有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忙着学习,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高考压力是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体育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简析

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个学科过程中形成的素养,其中包含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等[2-3]。不同的学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三)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即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种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一)运动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学习是一个获得新知识、重构旧知识的认知过程。人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其知识体系的构件会越来越趋向完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不断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己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实践中,才能够进行熟练运用,并积累经验,提高运动能力。在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小学、初中直至大学阶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以田径运动中的跑步的学习为例。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跑步运动,几乎每天都会参与跑步运动。学生在积累充足的运动知识时,能够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而不是和往常一般盲目的跑几圈就完事。在跑步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跑步姿势,调节呼吸节律,使自己跑步的耐受性增加。在跑步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有氧运动,避免跑步过多,产生反面效果。总体来讲,跑步运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有很多。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健康行为的培养路径分析

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将学到的运动知识运用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保持身体长期处于健康的状态。体育健身实践并非一早一夕或者是三天打~两天晒网,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健康行为需要一个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习惯来支撑,在长期的培养中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够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重在坚持、劳逸结合。过度活动会引起反面效果,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因此,要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劳逸结合。在剧烈活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运动对肌肉及肌腱韧带的伤害,使运动对人更有益。运动就像饮食,暴饮暴食不利于健康,体育运动也不宜“暴饮暴食”,而是要有规律的活动,也就是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并长期坚持。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教导学生学会健康管理,结合自己的生理来选择适当的运动,例如有的学生不适合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柔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等项目来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总的来说,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热爱体育活动,并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体育品德的培养路径分析

人的体育品德并非是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培养过程。体育品德的培养内容包括体育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力活动,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意志力。体育品德的培养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等,并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强大自己的内心,培养顽强、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中通常存在竞争,有竞争力必有胜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竞争之间的胜负,并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体育活动中,每个学生会承担运动角色,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团体的一分子,承担着团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适应竞争环境,争取为团队竞争荣誉。而且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等等团体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实践阶段,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在一个团队的合作之中,个体与团队是密切相连的,个体承担着部分团队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团队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意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并积极完成个人的任务。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个体、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是社会中各种竞争的缩影。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之中通过竞争关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锻炼的意志力、耐力,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实际上也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铺好基石。在开展篮球比赛时,团队内的人员要有争取荣誉的决心,有积极竞争的意识,并通过密切的合作来争取团队的荣誉。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不诋毁对手。尊重团队成员,不因队友失误而埋怨。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体育活动中,从各方面来培养个人的体育品德。

三、结语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并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但高中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足有关。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积极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8):14-22.

[2] 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51-53.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2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教学的方式来呈现。这就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首先作为教学的传播者,引导者,我们要知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它不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在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之后,其核心素养都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所以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需要提高。

一、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情感和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部分学生自发的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热情就很高昂,但是大部分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有所体现。兴趣的激发要讲究方法。首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特征来制定,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中学生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恶;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候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果断、自信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

二、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如生活中的散步、慢跑、跳跃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可以作为终身锻炼或参加比赛的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学生整体的运动能力如何,对教师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日常运动能力差距是很明显的,从身体的各项身体素质来看,一目了然。所以在课程选择以及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尽可能的选择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学习。并且走进课堂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会考虑到发展运动能力的具体措施,例如,在跳远课上,采用不同长度、远度以及长远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感以及挑战感。这些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式,是经过有意设计并且科学的、有计划的实施的过程。形式多样,反复练习,其运动能力就能慢慢提高;同时长期练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运动习。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它是通过一段时间,加上兴趣的刺激,并在业余时间进行加强锻炼所形成的。并且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习惯也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学生在篮球上有很强的专项运动能力,他就极有可能将其发展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爱好。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他只注重一时的运动能力的强弱,而没有坚持锻炼下去,也是无法形成运动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的最终目标的。可见运动能力与习惯是体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指标要素,也是终极指标。

三、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培养

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身的相关知识,比如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又如实心球投掷时候不能侧身进行投掷,要做到全身协调发力,一定要做好收腹动作拉回重心防止犯规等。健康行为指的较多的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比如早睡早起,保障优质睡眠,饭后不进行剧烈运动,保障身体器官不受无畏伤害等。通常学生掌握了哪些健康知识,掌握了解的程度如何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都会与他的健康行为相对应。就比如体育课上,教师经常单方面强调安全,但是是否落实具体应该怎么做意义就不一样。准备活动做的是否充分是进行安全运动的前提保障,但是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安排和设计理由学生是否了解才是他们最终是否认真对待准备活动的一大关键因素。再比如球类课,很多学生习惯的累了就把球当凳子坐,如果不小心球滑掉了,是不是就会有安全隐患了呢?软是排球很轻、很有弹性,学生很喜欢把它们当炮弹一样瞎垫,就会有打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安全隐患,很有可能导致受伤之类的影响。但是如果老师提前进行引导,进行提醒和教育,学生就会以意识引导行为,进行距离的拉开和合作练习等更安全的方式。所以,体育课上一定要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健康行为。

综上所述,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他们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三个维度应该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的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并且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渗透,于有形和无形中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壮、健康的体魄来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下,积极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进一步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他们更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国学校体育.理论争鸣(2016年07期)

[2]蔡清田.“核心素B”: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

现代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职生毕业以后是否能顺利就业,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养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其中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方面,学校可以加强技能课的训练,使学生轻松获得,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却需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即从德育入手。

良好的道德表现为: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良好的处事态度,这些特征大都取决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作用重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

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心理品质以及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的交叉重叠,反映了二者之间横向上得密切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性格上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品德有相似的结构,统一在一个完整的个性之中。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性格受到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良好的性格又是形成优良品德和世界观的基础。有些性格特点,如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等是优良品德的直接组成部分;有些性格特点,如正直、勇敢、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等,则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此外如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狭隘自卑、悲观厌世等性格特点,则是形成低劣思想品德的基础,有些则是直接组成部分。这样看来,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性格,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就象血液渗透在人体各器官与组织内一样,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是提高人整体素质的最佳载体;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它教育的中介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面对前进中的阻碍和困难,勇往直前。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时,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好的品德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上。

六、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固然重要,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影响他以后的职业素养,只有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务实》陈家麟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洛克;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它的踪迹。在《汉书・李寻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灵隔离”性质的训练、控制,萎缩成职业准备的附庸,甚至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抛到一边。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素养目标,促使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正常的育人轨道。

二、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这里的绅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养的培养。洛克认为道德品德应该及早的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可以使儿童终生受益。如下将列举洛克的思想中出的关于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1)身体健康

洛克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医生,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因此从医生的角度看来,一切的绅士培养,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基于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后者的素质教育和绅士培养将很难进行。所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才能发挥最好的自己。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洛克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他认为应该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用冷水洗脚、游泳、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使受教育者将来能适应疲劳及各种变故的特殊情况。小孩子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2)规范德行

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中小学时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一个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从善的心灵,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中两者要同时进行,不能忽略了任何一个,知识获得的多,如果心不善,也不会做利于社会的事情,只会危害社会,知识将会成为那些心术不正人手中的利器。同时教养和德行对一个人的社交很有影响,有教养的人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结交很多的朋友,所以在培养孩子德性和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养的培养,这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

(3)创新思维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块白板上以后会刻上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要想再突破固定的范式,创新思想,有批判精神将会变得很困难。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中,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与帮助,不能束缚孩子,认为自己见识的比孩子多,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去批判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想法,若其说的对就应赞扬,使其获得动力,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成人在社会久了被社会化以后,看问题的角度反而没有孩子单纯,越是单纯越是可能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好奇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我们应注重身体健康,规范德行,创新思维,与人合作的培养。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将这些素养融入于学科之中,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6

在目前高校教育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范围,教育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两者的教育任务都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才会有根可依。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辩证结合,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塑造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两者具体教育目标的融合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重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政治信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它包括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1]。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目标决定行为的方向,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应该在两者的教育目标层面加强相互融合。

二、两者相关教育内容的交叉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注意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引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探析原因,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单靠一种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具体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只重视本学科内部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及个体潜能的发挥,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入手继而培养其整体的身心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侧重于教育方向与宏观方面的指导,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发展的方向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更加宏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则显得更加具体化。所以,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继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发展。

据此,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应该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来编写教材,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的特点,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塑造结合起来,并尽可能的结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写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有特色的教材,这对高校同时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两者教育方法手段的交叉点

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教育方法,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把握好自己本学科特点基础上,辩证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华部分加以借鉴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参考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优势,互补不足,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整体功能效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两者教育方法的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直观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消除一部分学生的排斥感,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四、两者评价体系的融合点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能对过去的教育效果做出检验,又能为未来的教育方向提供指导。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分别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问题,教育效果不像具体产品一样具有明显、具体、可量化的特征,目前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教育效果很难准确测评。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只看学生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然而后者才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因此,教育效果的考核办法,除了每个学期末的卷面考察成绩外,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实践调查成绩等多个方面也应纳入到考核的内容里面去。除此之外,还应该大胆尝试诸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假期实践报告,大学生素质档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网上满意度调查等等各种手段,把考核过程看作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也进一步使学生在交流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五、两者教师知识结构的融合点

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3]这是高校素质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熟悉学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巧,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态势,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来教书育人[4]。因此,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点。

一方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很好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继而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学会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并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穿插进去,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便及时察觉并能准确辨别一些学生出现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教育 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青少年营养水平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身体素质。但是,当前我国许多的职业学校在教学方面却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盲目追求升学率。特别是现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体育教材与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没有处理好,也就是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长久下去,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甚至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在中职体育教育中要突出健康教育。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体育锻炼可以更好的释放学生的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的释放可以让学生的心情从紧张变为松弛,反倒是越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越能够更好地释放能量.其次,体育锻炼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经济的发展,长久、频繁的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无聊的情绪,只有让学生的心理变的更加强大和健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开展社会工作,而观看体育活动还是参加体育活动.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松弛学生紧绷的心情。最后,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体本身的潜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因此,长期的体育运动对增强和树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之外,可以加强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对身体的许多系统功能都有着促进作用。长期的长跑训练,加强肌腱和韧带的韧性.增强人的耐力。而长期进行速度训练的人,可以让肌肉更加兴奋和灵活,增强反应能力。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除了可以预防疾病和健美身体外,还可以减慢各种身体系统器官的衰退进度。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学生那说,加强对颈部、手部、肩部的锻炼能够有效避免肩颈手等部位的疾病。

二、加强中职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的策略

面对当前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强中职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变的刻不容缓,做好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一)转变中职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转变中职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中职体育教师真正在思想上意识到体育教育是归属于素质教

育中的一项重要部分,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做好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当前很多中职体育教师的工作和思维方式较为陈旧,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是满足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之上,完全忽视了健康教学。因此,做好中职体育教师的思想工作,首先让教师接受现代教学观念的学习及培训,使其教学行为能得到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其次,要提高中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素质的提升。因此,转变中职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对于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二)注意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做好中职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是开展中职体育教育的关键。由于体育的项目多,每项项目具备的功能不同,再加上每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因此就是增加了中职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想要做好中职体育教学,就需要中职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掌握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保证中职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不同心理状况采用不同的项目。有利于中职体育健康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同学们自身的健康素质。

(三)改革中职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

传统中职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往往采用的是体质水平测试和体育技能的考核方式,这样考核方式,严重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考核对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体育考试工作。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体育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中职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育体,还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意识,就需要中职在开展体育教育考核工作是加强学生的健康心理的考核。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而督促学生自觉地消除自身不利的心理因素。

(四)创新中职体育教材内容,增加快乐体育。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也应该不断创新和调整,从而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中职体育教学。改变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轻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体育技能教育的状况,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职体育应该从发展和谐人格和终身体育的信念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中职体育教育思想,在中职体育教材中充实现代体育和快乐体育的内容来增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力和享受体育运动所能带来的乐趣。并且实验数据显示表明,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到快乐的情绪是个体愿意投身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采取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很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在中职体育教材中,应结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实快乐体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唐德志.谈中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44.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0.12.206.

[2]钟富发.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应如何把握健康教育[J].魅力中国,2010,(22):241-242.

[3]周星臣.浅析中职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11,(20):47,27.

[4]李华伟.浅析中职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0,(21):297.DOI:10.3969/j.issn.1001-9960.2010.21.223.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高职体育;体育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内涵建设

一、前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数字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技巧教授、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与教育观念,树立新时代体育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实现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从单纯的教授知识与体育技能、技术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方向转变,也向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变。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开始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内涵建设被重视起来。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中,主要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改革,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定位不够明确,改革效果不明显。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对体育工作者更加充分地认识体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对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是唯一一门始终贯穿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的课程,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自我完善非常重要,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总的要求,足见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学生身心素质每况愈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伤害事件频发,学生跳楼、学生在体育锻炼和校运会等运动中猝死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可悲的是,学校体育作为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基本手段,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局面,并没有正视现实地去进行反思和改变,反而出现逐步退守的局面。例如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和比赛中,常常回避容易产生突发事件的中长跑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基于此,学校体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体育课程体系,认识到高职体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师资,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职体育应走出以单一的运动技术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的桎梏,构建一套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新型体育教育思想相一致的,与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相配套的,传统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注重品质意识与习惯培育,融合职业核心培养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高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余活动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体育课程内涵建设要在“素质高”的特点上做文章,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与服务意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当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与新时代高职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导向性不强,体育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特征。

(一)职业导向性不强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而在体育课堂,学校体育教学所开设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注重开展竞技体育项目,这样的课程设置遏制了学生天性的发挥,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学生认为那些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内容缺乏吸引力,进而也使得学生课堂达不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区域体育特色,构建出职业导向性强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体育教学思想陈旧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等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职体育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因此可以延伸高职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都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然而,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改革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培育与坚持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现不出“健康第一”,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品质,新时代正确的健康观念的培养,更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元素。体育课程的教学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内容单一

据了解,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课程标准大部分都是套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体育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人才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一切培养方案都要围绕培养的目标服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与任务相应的也要融入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高职体育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课程比例、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所区别。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气排球等。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培养模式大都采用“2+1”培养模式,还有一部分“三二分段”、学徒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到两年,有的还只有一年的时间,基于此情况,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时间大幅挤兑。远远达不到专科学生不得少108学时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部学习所有的内容,只能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体育项目学习。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的紧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也是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明显降低,课余体育锻炼更是减少,这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无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局限性给体育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严重制约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目标也应契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制定。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使得体育课程呈现出一个无序的状态,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课程标准是规范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秩序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规范制定好体育课程标准,将职业教育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选定好高职体育课堂应该教授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措施

健康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学校体育中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从体育管理水平,课程建设,教材教法,师资队伍,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场地设施方面着手,加强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的自生特点,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内涵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加强体育管理能力与水平建设

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学习,是提升教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次,开展集体备课,集体业务能力学习研讨会,老师们轮流分享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再次,轮流牵头组织学校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节活动,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最后,体育部门的负责人,要提升自己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团结体育教学部门所有的教师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建设包括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的特点,编写好每一门体育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好了课程标准后,教学的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准备好教案,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组织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当下,高职体育教程与大学体育教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由于职业院校的特定性,鼓励学校开发与本校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教育,体育教学也应与之契合,教师应该学习的新的知识、新理念探索一些的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其体育认识水平以及教师的专项技术水平在学生体育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师与领航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境界、业务水平等直接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形成。因此,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树立立德树人、服务育人的素质教育观,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努力前进,为学校体育事业建设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服务保障。

(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量规。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评价应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评价与之区别,原因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按普通高校教学评价量规实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量规,可以分为四个评价内容,第一,知识能力学习情况的考量;第二,体育技术技能的考量;第三,参与过程的考量;第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考量。这是教学评价量规的一级指标,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制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等。教学评价量规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学生学习更加具有指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校内体育竞赛的培育,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竞赛与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搞好学校的体育竞赛与课余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对体育课参与度与学习激情就会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校内体育竞赛的培育,其实就是要加强校内体育竞赛主办部门的管理,学校体育竞赛的举办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一是体育部,二是校团委(一般是由社联负责实施)。加强学校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团委与学校体育部门协调合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委派专业教师指导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创校内竞赛与体育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技术支持到位、管理质量一流的新局面。

(六)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之前的中专学校升格上来的,具有办学规模小,软件和硬件相对本科院校存在差距。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极少数的高职院校已经迎头赶上了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处在这种状态下。因此,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是高职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是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上一篇:电影产业研究范文 下一篇:电力企业消防安全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