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2:31

国际贸易的实质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在比较和借鉴美国kas、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ee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大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内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主题。国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国外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学任务由培养“认知能力”为主向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转变;教学内容由“基础理论”为主向“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为主转变;教学体系由“学科知识中心型”向“能力实践本位型”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理论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变。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专业“素质教育”的这种转变,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

一、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现状、问题

中国国内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现有的实训课程和内容仍存在一定的缺憾。即没有迎合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训能力,要么缺乏理论基础,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WWw.133229.CoM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国际贸易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主要以模拟实训为主,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且教师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交易磋商和填制单证的能力,而对于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则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识时期,不会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二)单项性实训多,综合性实训少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以实训为主的实训课程,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能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被严重忽视。

(三)静态性实训多,动态性实训少

在已有的实训内容中,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则相对缺少。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存在“三多”现象(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另外,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同实训课程和技能实训之间不连贯,不同课程间的实训内容被割裂成不同部分,不能形成一个专业实训体系,学生如果离开了老师的主导,还是什么也做不了。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独自从事相关工作,而这与企业对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四)学生实训意识薄弱,对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实训基地以及各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关于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很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训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训课的学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的实训教学起步最早,发展也最成熟。特别是在“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实训教学受到各国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一)美国的ka5实训教学

美国kas实训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人才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k(knowledge,指知识),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三个要素。这里的k(知识)指广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等;a(一般能力)可理解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s(职业技能)是指国际经贸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国际营销能力、金融业务能力、业务磋商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单证处理能力。

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将国际贸易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k,a,s三块,其中k是基础,a是核心,s是落脚点。美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以巩固k为出发点,加强a为关键,提高s为目标,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上,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国际贸易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国际贸易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对国际贸易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

按照kas实训教学的要求,美国高校制定了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和实训的教学,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k),这样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应用的能力(a);这些能力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一技之长,具备谋生的能力,也就是最后要达到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s)。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故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二)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教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组织实训教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展基础性的文化理论教学;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所以,这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又叫“双重实训制”。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为3;7左右。同时,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企业的实训场所包括工作岗位、实训车间和跨企业的训练场。在实训车间,可以把那些在课堂无法讲解或训练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的工件不形成产品,纯属消耗。此外,很多德国的高校也设有教学车间,补充企业里无法完成的实训,为理论教学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手段和教学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是一种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ee模式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推行统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分析与国际贸易人才有关的职业能力确定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生实际所获知识能力评定其技术能力等级。

澳大利亚的高校一般都具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各高校不仅实训设备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且技术先进,从而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情景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的教室就是实验室,教室里摆满了教学用品及实训设备,边讲边练,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融为一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都在实训车间进行,课外时间也对学生开放。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效率。

(四)借鉴

通过对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的剖析,对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借鉴:

1.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政府、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广泛展开,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国家的法律保障。

2.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围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展开,以国际贸易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满足国际贸易部门大量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

3.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或场地)建设中,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投资踊跃,实训基地(或场地)的技术、设备先进,与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相近,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4.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所有担任实训教学的教师都经过专门的教学培训,准人和考核制度严格,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实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三、加强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同样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定期请经贸公司相关的一线人员来校举办各类讲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合作办学单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供上岗实训条件,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合作办学的建设还切实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持证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

实施“双证”制度,即学校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加强了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三)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实训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质量和水平。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实训上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基地,在这个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外贸英语口语及语音实验室、外贸业务电子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等。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学生就可以模拟在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实训操作。

在建设校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我们认为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驾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建立一支完整的、具有一定实力的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切实建设好一支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提高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和提高实训教师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可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将外贸公司的企业家、优秀业务员请进学校讲课。通过引进企业一线人员授课,可以使他们的自身经历成为活的教材,弥补我们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送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训实习,可以增加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在以后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自成一体。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人才要求;问题;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中,并且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所改变。而且新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充分的了解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要求,这是国际贸易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开展中应该增加新常态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各大课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应该加快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国家对新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一、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分析

(一)具备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依然还存在较多的经济风险,例如汇率风险、诚信风险等。因此国家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科学预测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的规避风险。同时国际贸易人才还需具备较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在面对风险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具备较强的解决贸易纠纷的能力。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存在许多贸易壁垒,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因此这也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并且善于应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的减少贸易争端。但是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不要怕发生贸易争端,在争端发生后,应该合理应用相关的国际贸易规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可以采取正当的手段发起国际贸易争端,促进国际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教学现状

(一)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样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内容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并且受自身观念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不到培养。

(二)双语教学沦为形式化。在国际贸易实际活动中,其文本形式大多采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英语。因此为了更好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在很多院校中都采用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知识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英语教授知识的时间远远少于母语教学。同时,一般学生的口语英语以及听力英语能力都十分的差,而采用英语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大大降低,进而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无法保证。

(三)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教学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财会行业,已经采取电子记账、电子结算等方式。同时这也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开展信息化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信息化国际贸易课程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是从教学形式上看。

三、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教学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可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提高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小组中还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交流会,积极吸收他人的教学优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院校也应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提供完整的培训体系,并且邀请专门的从业人员开展座谈会,而且,还可以定期的派遣教师到外资企业中进行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国际贸易在飞速的发展,因此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也应该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的时效性。一是要做好教材建设,实现动态发展。在教材的选用上遵循国际贸易案例的最新性、依据质量化、规范化的要求,选用最具权威的并且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同时还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合理的调整教材。以充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二是充分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相关配套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集、声像资料、案例教学资料开发工作等。

(三)积极引用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并且还要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地位。教学模式的选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选择适宜的模式,例如专题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合,提高国际贸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葛秋颖,赵艳莉.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高教学刊,2016.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3

一、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最为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高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当前中国有6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或类似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同质化的,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及措施、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较为相近,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人才培养较为匮乏。二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端人才匮乏。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本身的高端人才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高校和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国际贸易高端人才开展专项培养。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需要越来越多在具备复合型素质的基础上,掌握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如2015年总理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资人民币使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既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适应世界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随着这些业务的推进,必将促进中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多。三是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当前的国际贸易主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制于跨国公司。显然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贸易是不同的,后者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法”,跨国公司本身的“逐利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对于“结果”的追求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根本诉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是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校园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贸易实践锻炼。

二、基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而人才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公司层面(尤其是存在国际贸易行为的跨国公司)、社会层面等多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协同创新,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视了,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二是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复合的素质要求,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前文已有论述,可谓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是决定方向的人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可能是公司业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亟待发展。三是重点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波云诡异。因此需要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输送的毕业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判断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条根本标准,因此国际贸易的毕业生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投入国际贸易实战并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作者:陈静 周初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内生边界

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它主要阐释国际贸易成因、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利得等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2×2×1模型)。在他们的理论中,假定在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劳动作为唯一的投人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国际贸易是发生在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差异的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该理论首次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heckscher和o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WWW.133229.coM与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的形成除了劳动这一投入要素之外,还包括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差异。后经haberler、mied、learner、leontief等学者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h-o定理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2×2×2模型)——新古典贸易理论。这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贸易领域,大量存在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情况,这一有悖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现象引起了verdoon(1960)、balassa(1966)等人的关注,grubel、lloyd(1975)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20世纪70年代后期,krugman(1979,1980,1981)、dixit和norman(1980)、lancaster(1980)、helpman(1981)、ethier(1982)、brander和spencer(1985)、eaton和gmssman(1986)等经济学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嵌入新古典贸易模型中,形成了所谓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消费偏好多样性和产品差异化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对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产品同质性等基本假设进行了彻底颠覆,较好地诠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贸易占绝大比重这一历史现实。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公司内交易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此问题的说服力也显得苍白无力,迫使经济学家对公司内贸易的成因进行反思。21世纪初,marc 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性企业模型,pol antras(2003)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共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打破了以往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假定,把国际贸易建立在异质性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基础之上,对当今国际贸易成因、结构和模式进行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全新解读。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1、国际贸易领域的微观实证数据对以往理论提出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两大中心主题为贸易所得和贸易分工基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建立的产业间贸易模型根本没有涉及到企业层面;新贸易理论所建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虽然涉及到微观企业层面,但为了简化模型,以代表性企业的假设将企业同质化。然而,近年的实证数据表明,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有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对企业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发现,在某一行业内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仅是少数效率高、竞争力强、规模相对大、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早在1995年,bernard和jensen曾发现在美国制造业中就存在上述现象;melitz和yeaple(2004)根据大量事例对1996年美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39%;eaton、krama和koaum(2004)在研究中发现,法国制造业中仅有17.4%的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其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21.6%;jensen、ber-nard、redding(2007)等人研究发现,2000年美国550万企业中只有大约4%的企业进行过出口贸易,2002年美国制造业企业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比较,出口企业的就业率、销售额和人均增加值分别高于非出口企业119%、148%和26%。

经验数据显示,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因此需要研究企业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采用对称性企业假设,一体化均衡下同一产业内企业定价、产量、利润、收益和外贸参与程度相同,企业无任何差异,因而它无法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的微观数据,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摒弃技术对称以及研究企业异质性作用的贸易理论。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经贸活动出现了新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联合国贸发会《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5个发达国家共有8.2万家左右的跨国公司,它们拥有超过81万家子公司;《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6年国际贸易有1/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1/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2/3;跨国公司已占全球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f&d的80%,全球fdi的90%,21世纪很可能变成“跨国公司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部门结构上多集中于研发密集度高、部门投入物复杂程度高的it、汽车、工业设备、非生产性服务等部门;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增长速度加快,例如1992~2002年,跨国公司海外工厂的销售数量增长率高于商品和非要素服务总贸

摘 要:要解决国际贸易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建设的专业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法选择等方面加大改革。以适应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国际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外贸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等进行探讨和改革,如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彰显专业特色,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以英语为工具,熟悉国际商贸知识及商贸文秘的职业职责范围,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通讯设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为:进出口公司、三资企业、报关、报检公司、大型运输和保险公司、外商投资咨询公司、跨国营销集团等。

(2)专业培养规格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专业上将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要根据目前我国已加入wto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实际操作,包括国际商务谈判、签约、履约、租船、投保、仲裁、索赔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对外投资的策划、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各种业务,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国际商务实验实训和案例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实现。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优化课程结构

现在书市上各类高职高专国贸相关教材非常多,而且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内容重复,如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在《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实务》、《外贸跟单员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这样的重复内容在整个国际贸易教材中比例还相当大,任课老师之间讲课衔接不上,导致重复部分,重复讲授。在讲解过程中,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以至于学生学了多遍在工作中仍不懂整个贸易的国际货物的流程和相关知识,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应该对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几门课程重复的地方进行整合,最好能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老师自己编写教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知识讲太多,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个时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如模拟公司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如讲授《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进出口货物的整个流程,老师不能仅仅在黑板上板书流程图,要更加生动的采用案例教学手段,适当的可以结合本地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如: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有一批女鞋出口到美国洛杉矶,贸易术语为cif,委托赣州东信货代公司办理租船订舱手续,在这个前提下,老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弄清楚办理每个环节需要提交的材料,然后再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每一个小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务角色,这样可以让每个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较强的记住,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

2.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环节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应采用模拟实验和软件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国际贸易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如“外贸函电实训”对于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其它一些课程(或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制作”、“海关报关实务”等相关课程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不会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更能学的好,记得住。

3 建设师资队伍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其次,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海关、报关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专业教师较强的实践操作和课堂演示能力。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遵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思想道德与专业学术并重的原则,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总之,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贸易地位不断增强,为了能够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贸易人才,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课程环节和课程要素,形成具有专业特征的应用性课程体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接纳。

参考文献

[1] 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3).

[2] 侯涵,梁赤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7.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内众多企业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企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如何做好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化出口企业面临的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1.对合同风险进行分析

在国际贸易合同条款中,其价格条款是用贸易术语来表示的。贸易术语作为贸易的惯例,其不仅规定了贸易双方权利,同时也规定了贸易双方义务。因此,国内企业在贸易交流中必须掌握相关贸易术语。虽然贸易术语十分重要,每一条术语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称的,但是每一套术语却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来说,权利和义务双方也是有一定差别的。而贸易术语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与贸易合同的性质是一致的,合同中的条款和合同性质与使用的贸易术语也应该保持一致。一旦国内企业对贸易术语不熟悉或是操作不当,就容易被外商利用,带来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对政策风险进行分析

政策风险一般是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反倾销案件及技术贸易壁垒而出现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世界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贸组织在给不同区域经济带来合作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世界贸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关税壁垒已经成为不同区域间保护本国市场的手段。为了加强国际合租,许多国家已经逐步降低本国关税,但是一些发达国际却以技术贸易壁垒对竞争者进行限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对企业的资质提出疑问,进而排挤竞争者。

3.对货币汇率风险进行分析

就目前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实行了浮动汇率制。这种浮动汇率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而国际贸易合同从订约直至履行合约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一期间,计价货币或随着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而上下浮动,这也会使企业实际收入随之波动。一旦汇率波动,其将会影响企业外币支出和收入业务。不管外币升值还是贬值,其实际支付货款数额都会变大,加之进出口税的激增,将会减少企业利润,甚至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

二、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措施

1.了解交易对象资信状况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必须对贸易对象资信进行调查,只有了解对象资信状况,才能更好的避免国家贸易风险。在实际交易中,应该对对方企业的真实性、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具体来说就是对贸易对象营业执照正本、副本进行查证,并对正本和副本的真实情况进行验证。要对其经营活动状况、货物情况、注册资本、法定地址及合约经营活动范围进行查证;要对贸易对象的真实性和履行合同能力、出口许可证及原料供应、货源等进行考察。只有了解这些,才能知道其能否承担债务和履行合约;要对贸易对象主题资格进行分析,要弄清贸易对象是以法人身份出现,还是以非法人经济组织法定代表身份或是委托人身份出现。此外,还应该要对企业信誉度进行调查,看其是否有不良记录,这一调查是资信调查最为重要的一点。只有确认其无不良记录,才能更好的避免国际贸易风险。

2.提高产品出口质量

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提高其产品质量,毕竟现在的国际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竞争。出口企业在质量竞争中必须依赖于科技并重视科技,不断研发新产品,以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档次,打造名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在面对国家技术贸易壁垒的时候,就能用质量进行反击。出口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也应该以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为合格标志,对高新产品进行研发,毕竟只有符合这些产品标志,国内出口企业商品才能被进口。因此,国内出口企业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了解交易对象资信状况,不断的研究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避免技术贸易壁垒。

3.合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企业附加值。金融衍生工具就是参与方能对交易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衡量和控制,进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各种安全保证的各种活动和方法,以便更好的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使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机构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企业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金融交易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信用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在避免交易风险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创设性意见,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均衡机制,以表避免越权操作,更好的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控制。同时也可以用价值评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外,国内企业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不再受国内市场的保护。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更好的立足,就应该不断的提高企业产品抽口产品质量,合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以保证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力地位。

参考文献:

[1]吴建功.试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2).

[2]刘宏宇,王伯仁.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几点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6).

[3]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4]闫芳.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风险[J].商场现代化,2008(08).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6

1制定高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银行就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制定一套严格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银行必须:第一,贷款前对贷款企业做详尽的信誉调查,综合了解其包括还款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状况、过往贷款记录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再定夺是否对其进行贷款融资;第二,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严格进行业务操作,对已经取得贷款的企业进行贷款去向和使用用途的全面追踪,并实时评价贷款企业的综合还款能力。对于金额较为重大的款项,必要时可以专门派出人员监督,一旦发现企业有违规操作或面临破产等问题,及时追回债务,从而减少银行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对所有合作过的相关贸易企业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和总结并汇编做出评级,为以后这些企业的再贷款或类似企业的贷款业务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

2实时的信誉考查

在进行具体的贸易融资之前,银行必须充分考查贸易双方企业和贸易一方合作银行的信誉情况,还要对相关贸易活动进行充分了解,确定贸易活动中潜在的风险:第一,对涉及到该项贷款的贸易双方进行详细全面的贸易实质和信用证的考查,这对于减少虚假贸易和乱用贷款引起的贷款坏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贸易另一方企业的合作银行也要进行系统全面的详查,对方银行的每次来证金额都要核查,对于一些较大款项的业务可以要求信誉较好的大银行作保证方,以此来保证业务的安全性;第三,在贸易企业动用所贷款项实施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实时考查其从贸易起始到贸易结束中间的各个环节,随时评价影响贷款企业还款能力的因素同时可以防止其将贷款挪为其他项目使用。

3制定风险追踪评价体系

银行需要对不同贸易融资的不同贷款业务设置不同的台账,及时明了地对各项贷款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督。银行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进口、出口两种不同的融资客户进行分类别考查,并进行研究和记录,对于各个客户各项业务的具体情况也要进行不同阶段的情况反映。对于即将到期的资金,要提前告知对方准备还贷资金,假如可预见出企业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必须提前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每一笔完成的业务,银行还必须进行事后详尽的信息分析汇总,评价客户包括还贷能力、还贷态度、还贷时间以及贷款期间对于贷款具体使用情况等在内的多个内容。综合以上各个考查内容,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评价,为以后该企业或者相关企业的贷款业务做出有效的参考。

4加强相关贸易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贸易法律发展得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条例的研究的同时,就现有法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漏洞,参照国际贸易法律的相关条例和国际惯例,再结合我国的贸易情况的特殊性,在不影响我国贸易发展的前提下,完善贸易法的内容,使我国的贸易法实现与国际贸易法的无缝连接,在不影响当前贸易发展的同时为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际贸易因为其自身特点对于其从业人员有知识面广、技术要求高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改革开放较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时间也只有三十多年,因此,我国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质和量的要求都非常大。目前,我国想要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和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贸易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努力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吸引海内外的人才,积极做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在从量和质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同时,有效减少相关企业和机构所面临的各种贸易风险。只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能逐渐整体提高行业的贸易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二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都使得贸易行业高速发展,银行之间激烈竞争,但无论是当前国内国外的法律环境还是贸易融资相关企业机构自身的业务能力都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国际贸易市场。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必须说明的是,贸易本身就需要资金,而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风险,要做的不是停止贸易的进行,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贸易各项业务的实施,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最终推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一、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如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基础上,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出口票据保险项下融资,采取银行与中国信保签订保险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不仅仅限于贸易项下的进出口业务。针对企业进口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进口商的货权为质押,与大型的物流公司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仓单质押的方式,促进企业取得便利的融资,并可广泛用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口贸易中。总之,商业银行要始终走在市场前端,研究企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为更多的客户打通贸易融资的畅通渠道。

国际贸易的实质篇8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技能实训;考核方法;教学改革 论文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 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 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 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五)关于对上岗就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跟踪调查问题 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训,完成实训测评之后,就存在一个关于实训测评结果与其实际工作效果是否相符的问题,存在一个实训测评体系的准确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对各届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调查了解他们上岗就业后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状况。若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与测评结果比较接近,就说明我们的测评体系比较准确。反之,则说明我们的测评体系不够科学。通过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修正测评方法,改进和完善测评方法体系

上一篇: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