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0 15:52:06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1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队伍 措施

行政管理是高校的三要素之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挖掘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完成学校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1]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的三要素之一,其队伍建设关系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发展的自主性增强,管理权限增强。如何招揽学生、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保持永续发展,不仅需要教学管理工作的运筹,更需要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2]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使高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教师、科研、管理、制度、观念,优秀的管理可以有效激励教师,可以健全管理的制度,科学规划发展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一直被忽视。[3]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从而被轻视。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这种现象实质是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刻认识。

(二)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低。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三)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偏低。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行政人员工作量大、待遇低的问题。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相适应,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逐步得到落实,教师队伍逐步稳定。但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分配制度向教学倾斜力度较大,行政管理人员待遇达不到教师的平均水平。[4]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偏低,很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员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有些已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想方设法提高学历为转岗做准备。行政管理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工作人员无法潜心研究工作,创新方法,扎实做好工作。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对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为行政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进行整体规划,切实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2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队伍 措施

行政管理是高校的三要素之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挖掘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完成学校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1]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的三要素之一,其队伍建设关系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发展的自主性增强,管理权限增强。如何招揽学生、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保持永续发展,不仅需要教学管理工作的运筹,更需要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2]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WwW.133229.COM另一方面,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使高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教师、科研、管理、制度、观念,优秀的管理可以有效激励教师,可以健全管理的制度,科学规划发展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一直被忽视。[3]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从而被轻视。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这种现象实质是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刻认识。

(二)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低。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三)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偏低。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行政人员工作量大、待遇低的问题。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相适应,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逐步得到落实,教师队伍逐步稳定。但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分配制度向教学倾斜力度较大,行政管理人员待遇达不到教师的平均水平。[4]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偏低,很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员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有些已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想方设法提高学历为转岗做准备。行政管理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工作人员无法潜心研究工作,创新方法,扎实做好工作。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对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为行政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进行整体规划,切实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

(二)加强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其中培训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5]要克服原来的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培训匮乏、培训缺乏系统性、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科学进行培训规划,做好培训调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创新培训形式,采取交流、考察、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培训的效果。同时,在行政管理队伍中倡导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在工作中找到不足,从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要全面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待遇,在工资、奖金、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落实行政人员的待遇,让他们觉得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并不是低人一等。[6]要落实待遇,就要建立公平的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分析,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行政人员的工作表现和物质待遇挂钩,切实打破原有的分配制度存在的大锅饭现象和平均主义问题。要落实待遇,不仅仅是物质待遇的问题,还有职称评定等方面待遇的落实。行政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落实,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到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中来。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针对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行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行政管理队伍待遇偏低等问题,要切实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功能、加强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落实行政管理人员的物质和职称等待遇,打造一支稳定的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霄侠.试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j].安徽电子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6.

[2] 越常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 (4).

[3] 徐霄侠.试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j].安徽电子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6.

[4] 唐忠 唐舒.浅议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j].才智,2008 (22):276.

[5] 徐霄侠.试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j].安徽电子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7.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3

一、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面临的情况和特点

(一)党校短期教育培训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和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有空间有对象。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需要大规模教育培养干部和各类人员。但是从我们国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中央组织部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按分配计划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教育机构进行脱产学习的学员名额十分有限。据了解,每年各省由组织部门按计划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人数约100人左右,而且选送学习干部的级别不同、班次不同、在校学习的时间也不同。2、一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大中型国有企业没有自己单独的培训机构,或者有培训机构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都和应达到的要求有一定差距。3、在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颁布后,各级各部门党政机关、国有或民营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本单位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划拨专项经费,设立分管领导和人员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各级干部和各类人员希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迫切需求,为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党校开展短期干部教育培训要适应系统学习的特点。

从近几年培训工作的实践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选送干部参加党校短期教育培训的需求很高,短期教育培训与党校计划内班次不同的是具有系统学习的特点。比如,为不断提高党校系统教研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深入贯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每年在党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重要专题研讨班后,中央党校都要举办党校系统教研人员专题研修班,请资深的专家学者授课,反映较好。国家质检总局每年定期在中央党校举办质检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聘请中央党校学者和国家质监总局领导授课,集中对各省局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中铁工程集团公司党委组织下属各公司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河南鹤煤集团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连续举办二期培训班,培训各矿业公司的党委书记和总经理。还有各级党委组织部组织的领导干部培训班,宣传部组织的宣传干部培训班,统战部和工商联组织的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妇联组织的妇女干部工作培训班,以及教育系统、地税系统、银行系统等等专题培训班都是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这种成系统学习的培训班特点是:1、参加培训人员情况相对比较整齐,差距较小,教学目标明确;2、参加培训人员有相似和熟悉的工作领域和工作经历,容易相互沟通交流;3、授课、研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

(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短期培训教学的特色。

针对一个系统的干部和管理人员,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有关大政方针政策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合参加培训人员学习需要、接受程度和时间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认真设计、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活动,是党校短期教育培训工作保证质量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年来中央党校按照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计划内班次学员开设了许多适应不同层次干部和各类人员教育培训的新课程和新专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开展短期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北京及各省重点高校、国家研究机构的优秀专家学者,为开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系统的领导干部有深度、有宽阔视野的国内外形势通报、国家政策解读和情况介绍,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对参训人员开阔眼界、了解国情有很大的帮助。

二、开展短期培训工作有利于党校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

(一)发挥党校政治理论教学优势。

党中央根据“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提出要把政治理论培训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看,党校在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教学方面有着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1、每年党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为党校教研人员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政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党校教学部门为计划内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的教学组织、教学调整和教材编写,都对计划外短期培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2、认真贯彻落实、曾庆红同志对党校工作的指示,使党校教学人员充分认识党校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严格党校课堂纪律,从政治上保证党校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3、大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学员从基层带来的研究成果,党校在教学改革中开展的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都为教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内容和课题,也为计划外短期培训课程带来了丰富的授课内容和题目。

(二)锻炼党校教学队伍,提高党校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由中组部按计划选送进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都是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因人数有限、班次有限、课程有限,所以,党校教学人员的授课时间、上课堂次数也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新的科研课题和大量的调研成果,尽管倾注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但由于党校教学的特殊性,新课题或较为专业的理论课程上课堂是有局限的。比如关于非公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课程就很难上课堂展开讲。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方式,为党校教学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培训内容的机会和平台。几年来,许多教师在短期培训班的授课中,通过互动教学,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改进和提高了讲课水平,大大提高了党校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充分利用党校资源,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在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央党校近些年教学硬件设备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学员的食宿条件、教学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都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党校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后勤服务队伍,凡在党校学习过的学员,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党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些都为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假期和计划内学员学习空当期间,充分利用党校资源开展短期培训,可以起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可见,短期教育培训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党校事业、拓宽培训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条例》精神适应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整合培训资源,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可以制定相对长期的教学计划,利用党校系统远程教学设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或师资培训班;可以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合作,举办有关技能培训或资格认证的培训班;可以与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和机构合作,举办针对某一领域行政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的培训班;可以和国家有关部门合作申请国外资助的具有公益性的人才培训项目;可以和国外教育机构共同设计实施有关管理领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项目等等。

三、关于短期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

党校短期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党校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要求加强管理,逐步推进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短期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着整体性计划不够,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对合作办学的管理有待规范等等情况,需要加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短期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应该抓住政治性、系统性、艺术性。1、政治性,主要是指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师资选用等方面,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党校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党校姓党的原则,把好教学关、管理关。2、系统性,是指在教学安排中,要根据培训班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学员,认真设计课程,发挥校内优势与利用校外师资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程与相关业务课程相结合,讲课与研讨相结合,在强调“宣传有纪律”的同时,鼓励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3、艺术性,是指授课教师的讲课技巧和课堂效果。计划外短期培训必须注重授课教师的讲课艺术性,吸引学员喜欢听课、愿意听课,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学习成果。

(二)加强财务管理

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的费用收取和支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党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学员和合作者的管理

做好短期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按照“三从严”的要求,时刻注意维护党校的声誉和形象,坚持政治效益第一。对短期培训班学员要按照党校的规定严格管理,要求学员遵守党校的各项制度规定。对合作办班的单位要严格把关,如果发现有违校纪律和要求的行为,要立即制止和停止合作,以免有些人利用党校的名义乱招生、乱收费,给党校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加强制度管理

短期教育培训工作应该是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探索干部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必须抓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实践中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逐步培养一支政治性强、懂业务、组织力强的短期培训管理干部队伍。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4

[论文摘要]党校培训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参考,对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党校培训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高校党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和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它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其它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党校培训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4年,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中党员发展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青年人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入党教育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赢得青年的一方面,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党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认识党、了解党和通往党组织的桥梁,是为党的事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后备军的有效途径。

二、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分析

为准确评估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委员会党校(以下简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校)第一期建党对象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及教学管理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特进行了以“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一期培训班教学情况”为中心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校培训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度调查”。第二部分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校教学管理满意度调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对改进党校工作期望值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64份,实回收146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89%。

(一)培训效果较好,但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表1数据显示。无论是对党的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强化、,组织纪律性的加强。还是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感情等方面,均有90%以上的学员认为党校培训对自己有较大或很大影响。其中“对党的认识与理解”的影响度更高达97.9%。由此可见,通过党校培训,基本达到了“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新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引导学员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和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条件,引导学员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然而从整体上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效果深度还不够,调查显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项中均不到50%的学员认为培训对自己影响很大,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两项中分别只有37.65%、33.57%的学员认为党校培训对自己影响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培训效果的深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培训对学员学习生活态度影响较大,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相对较小

高校党校作为“校中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党校培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专业学习的进步。从调查数据显示,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对和平幸福的生活的珍惜感情”等方面影响较深,均有超过50%的学员认为培训对他们影响很大。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认为党校培训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学员比例分别只有“37.65%”“33.57%”“41.26%”。前组调查项目以学员的学习生活为出发点,而后组项目主要针对意识形态和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党校培训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理论水平的影响度还需进一步地提高。

(三)培训对学生影响全面。但依然存有“死角”

本次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校建党对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为理论讲解,主要包括当代时势政治经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纪律与作风、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入党程序和手续,二为实践活动,三为小组讨论活动。并组织学生观看了革命题材影片《夜袭》。通过培训,学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生活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全面的积极影响。通过调查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各个被调查项目都有近5%的学员认为通过党校培训自己没有受到影响或促进,培训效果存有“死角”。这也再次表明,党校培训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我们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考察。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党校培训效果的有效性

影响党校培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有国际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社会风气的影响;微观上有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有党校教学与管理的影响。本文作者作为党校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谨以调查数据为参考,从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在教学内容上创新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课程内容感到“很满意”的学员只有27.27%,不满意率达到13.29%。课程内容略显枯燥。能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特点的内容不多。这无疑都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是促进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创新高校党校教育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既要求联系时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也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状态。实践证明。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从深层次唤起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创新党校教育教学内容要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教学内容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明确观点的基础上要关注社会热点,即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开设专题讲座,举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采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 面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导学员提高修养、深化认识,明辨是非、坚定信念。

(二)在教学方式上创新

教师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授课技巧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党校培训的整体效果,在本次调查中,有91.6%的学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满意或很满意,但其中表示很满意的学员只有27.87%,不满意率达到8.4%,教学方式是影响学员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无疑也是影响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加强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教学相长,提高党校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改革实践的大课堂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畅谈心得、增强党性,培养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把理论灌输、专题报告、调查研究、经验交流、演讲答辩、座谈讨论、影视教育等结合起来,扩大教育成果,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把教师优势与学员优势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要增加教师与学员之间互动的时间,促进学员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四是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增强党课教学效果,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兴趣;五是把党校集中教育培训与对学员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党支部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在教材体系,与教育平台上创新。

党校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其针对性和生动性。而教材体系和教育平台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其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党校培训的教材体系与教育平台进行创新。首先,要针对学校校情,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开发有自身特色的党校培训教材,编写补充阅读材料,不断更新党课内容,增强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把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党校现代教育平台,运用网络及时传递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精神和重要信息。增强党校网络化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努力实现党校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党校培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四)在教学组织管理上创新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基本保证。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取了“课程安排”、“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党校培训的考核制度和评分标准”、“党校培训的考勤制度”等几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员表示比较满意,但表示很满意的学员则分别只有“19.58%”“27.97%”“25.87%”“44.76%”,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们在教学组织管理上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学组织管理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5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实践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陕西省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实施意见》和《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切实提高我省教育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干部保证。

二、培训任务与内容

紧密围绕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的中心任务,以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管理水平、锤炼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要求,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作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的全过程,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管理理论作为基本培训内容,认真完成大规模培训全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干部、高校中层干部和校级后备干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等各类干部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的任务。

(一)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扣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干部培训工程

按照各级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公共管理能力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培训。培训内容重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重大教育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教育法律法规,促进我省区域发展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安全稳定与应急处置,创新理论与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现代学校制度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的要求,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5年内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教育部门的其他干部脱产培训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需要由各地确定。举办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专题高级研修班,每年培训118人,培训率要达到100%。在加强培训的同时,鼓励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攻读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硕士学位或其他学位。

切实加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干部培训工作。以促进公务员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原则,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大力开展机关公务员政治理论培训和业务知识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实践性学习环节,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二)高校中层干部和校级后备干部培训工程

高校中层干部和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紧紧围绕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目标,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眼于提高高校中层干部和校级后备干部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治校的水平。培训内容主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党风廉政规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高等学校的使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科技发展理论等。

每年举办一期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培训50人:每年举办三期高校中层干部分岗专题培训班,培训150人;每年举办一期民办高校领导专题研修班。高校校级后备干部在提拔担任校级领导职务前,应参加3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未列入调训计划的高校校内各级干部的培训工作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落实。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研管理培训工程

按照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创业精神,提高驾驭现代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强化科研管理的能力。抓好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学科建设部门负责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训,各举办一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短期培训班,每期50人。

(四)学校安全与应急处置培训工程

对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高校安全保卫人员、中小学校长与教师进行以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和防范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防灾减灾法规与政策、突发事件应对法规政策、学校安全教育、学校安全管理、处理复杂问题与解决突发事件的知识与方法等。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培训班、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培训班每年各举办一期。每年各举办2-4期高中校长、初中校长、小学校长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培训班。

(五)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程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3]3号)的要求,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学校现代管理理论、以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为重点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以及各类专题培训。争取在5年内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轮训一遍。

按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要求,对新任或拟任校长,在上岗前或任职后半年内,要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职业学校校长提高培训时间5年内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研修培训工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和研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确保5年内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轮训一遍,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学习研修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

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构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力度。

(七)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工程

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小学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为基本目标。重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任务,立足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加强分区分类指导,更加注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以教育法律法规、廉政建设规定、学校管理理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安全与卫生管理、学校经费管理与使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信息技术应用等为重点培训内容,以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分类别进行中小学校长的全员培训。

继续做好全员性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确保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长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8%以上,确保所有中小学校长能够参加提高培训,10%的中小学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正副校长或拟任正副校长进行的,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00学时。提高培训是对已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在职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五年内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八)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工程

该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和取得一定办学成效、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中小学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教育管理专家的培训。全省选拔400名(高完中校长100名、初中与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100名、小学校长20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同时各市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实施“市级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工程”,组织选拔约占校长总人数的20%的校长参加市级骨干校长培训,旨在形成中小学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省、市两级骨干校长培训时间分别不少于400学时,一般在两年内完成。

(九)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培训工程

在全省选拔若干名教育思想端正、理论修养深厚、办学成绩显著、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小学校长参加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境外培训,为陕西省中小学管理培养一批带头人。

(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大局,各地应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点放在面向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上,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保障大规模开展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尽快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集中优势培训资源,采取在县乡办班、项目招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送培下乡”活动,深入县乡,开展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的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抓好农村乡镇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农村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农村骨干校长队伍。“送培下乡”活动每年办班不少于四期,每期100人,培训时间5-7天。

(十一)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程

为扩大部级和省级培训覆盖范围,实现所有中小学校长能够分享优质培训资源,设立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程。省上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干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陕西省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网。该网还将与教育部所属中小学校长培训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加强合作,实现我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远程化、信息化、现代化。

三、培训管理与分工

(一)按照教育部和省委组织部调训计划选派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培训。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县教育局局长、高校领导干部和部分校级后备干部应按调训计划参加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培训机构的脱产进修,五年内累计时间不少于三个月。选派部分中小学校长、督学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培训。

(二)积极开展国(境)外合作培训,促进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的国际合作。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趋利避害、更有成效的方式,围绕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管理者素质、提高培训者培训能力等专题,扩展与国(境)外名牌大学和著名培训机构的合作。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系统干部到国(境)外培训机构学习和进修。优先安排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干部参加国(境)外学习和进修。积极邀请国(境)外专家到我省参与教育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积极与教育部、有关国际组织驻中国工作机构进行沟通,拓宽国际合作培训渠道。

(三)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干部、高校中层干部和校级后备干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

(四)陕西省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负责培训高中、完中、职业中学、示范性初中校长:承担“省级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工程”、“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工程”和“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的中学校长培训任务;适时开展全省民办中学校长培训;承担省教育厅下达的中学校长专题培训任务:承担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者培训任务;承担陕西省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网络建设与组织实施任务。

(五)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县以上小学校长:承担“省级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工程”、“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工程”和“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的小学校长培训任务;适时开展全省民办小学校长培训;承担省教育厅下达的小学校长专题培训任务。

(六)市级培训机构承担普通初中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市级骨干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符合省教育厅评估要求的县级培训机构承担乡镇中心小学及乡镇以下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与高级研修培训任务。没

有县级培训机构的乡镇中心小学及乡镇以下小学校长由市级培训机构承担。

四、培训领导与保障

(一)加强干训工作领导,提高决策与统筹协调能力。干训工作是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的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制度性的重要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成立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全省各级各类干训事业的协调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工作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在制订工作计划和确定重大项目时,把干训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并确定一名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干训工作应作为考核、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基础能力。干训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干训机构网络体系,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基础能力。各地要确保培训机构具备必需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逐步建立干训机构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制度。积极鼓励普通高校在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后参与干训工作,建立开放高效的干训体系。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建设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省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各市应根据培训需要,建设好市级培训机构;县(市、区)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建设好教师进修学校或职教中心。选择确定一批办学思想端正、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高、教学改革有特色和成效显著的中小学作为校长培训考察、驻校培训和现场教学基地,并由相应级别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授牌。积极推进干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培训教学能力。各地应确保培训机构有一支能够适应培训教学、科研与管理需要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本着“培训者先受培训”的原则,加强干训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干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适时开展全省性的培训者培训。根据教育部要求逐步实施培训者资格认证制度。从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高校专家学者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中选聘兼职教师。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干训师资库。各地根据本地干训师资队伍的实际,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干训师资统筹调配。继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干训教研活动和干训I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干训教研与科研水平。

(四)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提高教材开发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应注重现实需要,力求着眼长远发展,努力体现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选用部编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编写地方教材或资料,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多种类型教材的开发。

(五)健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培训效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对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教学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培训师资的选聘、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条件的创造等方面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评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引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切切实实地为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囊括党政、教务、学生管理、后勤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职能团队,队伍建设整体出现了学历层次提高、职业素养稳步提升、能力有所增强等喜人状况。作为维持高校日常工作运转、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职能、地位、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事管理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负面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着素养参差不齐、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2.1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成员来源较为多元化,一般为毕业生留校、岗位分流转岗、人才引进家属随调安置或其他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招聘任职等等,因此成员的学历层次、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呈现多样化特点。虽然当中有管理类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或是有过相关多年管理工作经历的资深者,但是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管理学科专业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对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研究,不了解行政工作运行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没有恰当运用管理艺术,导致易出现政治素养不高、道德失范、工作上主观性强、决策失误、扯皮推诿、创新意识差、服务奉献意识淡薄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2.2 培训不到位

高校针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培训机会甚少,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培训下来真正学到东西的并不多。同时,又缺乏合理的培训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在遇到高校召集众多人员培训,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满堂灌输技能知识的情况下,行政管理人员在课后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难以找到培训机构和教师答疑解惑。而诸如管理科学、大学生心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礼仪、领导艺术等等的专题培训就更少了,培训不到位、培训效果差严重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2.3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本位现象存在

部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组织结构没有秉承精干效能的原则,在机构合职位设置上缺乏科学考量,人员编制不合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协调,因事设岗变成因人设岗,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权责不清、分工不明、内部矛盾激化的问题存在,而在短期内又难以治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管理、薪酬福利等大多是根据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其任用和编制体现了浓郁的终身制特点,虽然近年来有部分高校试行了聘用制,但这种聘用制度是在岗位、人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能否被继续聘用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此项改革往往重形式轻实质,实际效果差,危机感低,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已。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主义,工作中没有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狂傲自居,因循守旧,话难听事难办,损害了行政管理队伍乃至学校的整体形象。此外,这些行政管理人员除非发生重大失职事件,一直在岗直至退休为止,这也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甚至腐败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4 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整体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能、内容、难度、工作量差不同,所以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确实有一定难度。目前高校都有一套针对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制度和标准,但是其合理实效性有待提高。现行制度和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对考核的重视程度上,向来重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的业务考核,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一般只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重视;(2)考核时间跨度上,大多数高校的考核采取年终一次性考核,年终时每人填写考评表和工作总结,时间跨度过长,考核的深入和细致程度不够;(3)考核人员的选定上,多采取处室、科室上级领导对下级人员的内部考核,主观人情因素如私人友情、个人偏见或喜好等融入太多,没有同行、教师、学生参与评议,在考核的客观性全面性上大打折扣;(4)考核制度和标准上,差异性大的各岗位之间使用相同一套考核制度和标准,且量化考评少,定性考评多,考核标准笼统粗略,这样下来很难得到合理真实的考核结果;(5)考核结果运用上,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一般对考核结果没有进行认真总结和反馈,往往运用性不大,在为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和干部的提拔、任命等方面起不到应有的依据、调控作用。

3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7

的行业和教学资源,“政行校企”四方形成合力,共建共享航海技能训练中心,促进了船员“实践共同体”的建立,营造职

业氛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有效地开展学生和培训学员航海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 航海教育 仿真技能训练

航海类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是海洋科教支撑能力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和“港航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浙江省航海类高职院校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培养航海类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持续多年的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良性互动,初步实现了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要反映产业的内容、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的目标。

根据全球海员人力资源的有关报告显示,我国的海员还缺乏国际竞争力,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立法等方面没有与世界接轨,成为制约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瓶颈。在我国,由于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践场所缺乏,航海专业学生往往技能训练不足,海上资历十分有限。学校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航海人才的技能训练有其特殊性,需要大型的贵重的设备,广阔的场所,还要有航海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老师。显然要实现这样的大投入建设实践条件,光凭学校是无法解决的。如何构建经济高效、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政行校企”合作建立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意义

在航海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航运企业、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航海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浙江海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并促进海员走向国际劳务市场,提升中国海员在国际海运界的影响和地位。

航海技能训练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大型船舶设备、特殊的水上训练场所和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实际指导教师。航海技能训练项目众多,涉及到科技含量高的通讯、导航、助航及动力控制等大型船舶设备;船舶驾驶及避碰操纵、船舶靠离泊及搜集演练、甲板机械的操作等对训练场所(水域、面积等)方面也有的特殊要求;在开展船员训练时,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海上资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些设备设施、场所、教师及训练项目的设置是一项大投入的系统工程,仅凭学校一家之力是难以实现的,还应充分考虑包括本地区可以利用的行业教育资源。航海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船舶运输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内在性质和作用决定着政府、行业在航海人才培养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就曾明确指出,“院校、航运企业和海事部门要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船员队伍又好又快发展。”

“政行校企”四方有着不同的组织架构,拥有各自的信息、生产和教育资源。在航海人才培养上,地方海事局、港航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是行业政策的制订者、行业管理的监督协调者;航海学会等协会组织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信息和行业人脉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其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专门针对于人才培养;航运企业拥有生产一线的场地设备、高级船员以及企业文化。“政行校企”合作建设航海技能训练中心,其核心是聚合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优势资源,实现合作成员之间人才、师资、技术服务、教学培训、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航海教育的做大、做优、做强、做出特色。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基本功能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是一个封闭式集训中心。按照船舶真实工作环境进行设计、搭建,能再现航运企业和船舶运输过程中的岗位操作、职场氛围和行业文化积淀,是航运的行业文化和学校的教育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航海人才培养和船员技能提升的重要训练场所。

1、建立船员“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是情境学习理论核心概念之一,它所指的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圈子”,而新来者将进入这个圈子并试图从中获得这个圈子中的社会文化实践。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

航海技术训练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全日制学生,也有大量的来自航运企业的培训学员。学生自进校始,就进入海员这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海上资历丰富的教员,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共同分享着职业体验和情感。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通过与实践专家、先辈、同伴的互动,逐步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交流,建构航海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学生的知识不仅来自于教师的传授,也来自于学生之间、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员与新手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营造职业氛围,开展准军事化管理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重视学习者与环境、个体、群体的积极的交互作用,其环境布置和教学组织能再现船舶航行的职业氛围。在管理上实施与航运企业一致的生产流程、技术规范、安全规章,实行行业着装和行业用语,实训场所统一行业标识、工作规范和行动要求;在训练环境上,可模拟甲板或驾驶室的布置,周围悬挂一些船舶航海状态的图片,展现实际生产的航行计划、航线及海图等航海图书资料;在班级组织上,可模仿船上的编制,设立船长、大副、水手等职务。总之,训练中心想方设法营造真实的船舶航行环境,学生一进入这样的环境中,即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职业氛围,自然而然进入职业角色,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举手投足间均将自己比拟为船员。

由于航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员有很强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许多高职院校对航海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在航海技术训练中心,可将其提升,仿效部队正规化管理的模式,实施要求更严格、内容更规范、标准更高的准军事化管理。编制可仿照部队编制或者船员编制,在一日生活、礼节、仪容和举止内务设置等细节方面严格按照船员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促进良好习惯和团队意识的养成。

3、开展模拟和仿真技能训练

模拟和仿真技能训练是培养高技能航海人才的关键要素。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谈及航海人才培养就认为:提升船员素质,优化船员结构就是要做到“两淡化、两强化”,即淡化学历要求、强化资历要求,淡化理论考试、强化实操考试。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应能全方位地开展航海技能训练项目。既能实行船舶及海上安全、船舶消防、救生及海上求生、船舶防污应急、船舶安保及船舶碰撞搁浅应急等方面的常规训练,也能开展油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工程船、石油钻井平台、快船、客船等特种船舶训练。

对于训练中心的学员而言,“学习应该从参与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但是学习历程是由周边开始不断向核心推进,逐渐深入参与真实的活动的过程”。即所谓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通过非生产性的大型训练实操项目和课程,训练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操作过程,层层递进,自边缘参与向中心靠近。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训练设备应该是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先进的设备,并不断地淘汰和更新,以保持与行业的同步发展。训练中心的教师应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有丰富航行经验的船长担任,训练项目的设置、操作、要求应高度仿真实际生产过程。

训练中心为学习者营造了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设备学习学历课程、培训课程和船员适任证书认证课程,检测学习效果,开展讨论、答疑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等资源进行技能训练,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提高学习质量。

4、船员技能考核中心

航海技能训练中心同时也是船员技能的考核中心。通过必要的训练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即承认其专业技能,成为正式船员。

训练中心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指导,制订合理的技能考核标准和测量方法,使其成为航海技能测量的行业标准。

“政行校企”合作建立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关键问题

1、 “政行校企”如何形成发展合力

“政行校企”四方虽然在航海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作为社会组织,其运作机制、管理方式和价值取向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实际合作中,如果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不足,缺乏权威的协调部门或机构来管理、指导和协调合作工作,以及合作的利益机制不健全等,均会对合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处理不好,势必出现合作上的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倾向,难以形成“政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政行校企”四方要形成合力,有四个主要的因素:一是海事管理部门的主导力。政府在履行航海人才培养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航海人才培养政策的引导和法律制度的保障、财政经费保障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有效推行,政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行业协会的联结力。行业协会承上启下,聚合分流,具有独特的行业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海事管理部门、航海院校和海运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三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竭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输送高技能的航海技术人才,提升航运企业队伍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动力和技术动力。四是企业提升队伍素质的意愿力。培养航海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航运事业服务的,航运企业应强化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将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政行校企”四方必须将其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融入到合作之中,视“政行校企”的合作为自身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方能开展“政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利益机制建设和沟通机制建设。

2、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管理模式

成立航海技能训练中心董事会,董事会由“政行校企”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组成,是训练中心的决策机构,合作四方的投入、职责和权利、利益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等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的决策组织,可从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教育不同的视角对训练中心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论证,在源头上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促进训练中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可持续发展。

形成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日常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将航海技能训练中心视作全日制专业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按照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其教学组织形式应与高职教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训练中心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并在“政行校企”支持下,按照企业方式进行经营,成立独立核算二级法人,独立经营管理,产生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实现训练的自我发展。董事会决定训练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并解决中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四方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对中心实践教学项目和社会服务进行决策与指导。

3、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教学组织和师资队伍

训练中心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完全基于船舶航行的实现工作过程,由学校和企业的专业人员依照STCW公约和我国的船员适任标准,整合船员技能训练方法及要求而编制培训包。培训包符合行业规范,满足航运企业用人需求,充分体现实际工作情境,便于不同基础的学员学习和训练。因此,训练中心应聘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内容和训练项目的设计,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起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内容体系。

开展双语授课,以有效提高中国船员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训练课程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练习听、读、写,“沉浸”在外语的氛围里,增强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训练中心的教师应是有丰富海上资历的高级船员,以履行STCW78/95公约,满足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航运企业和行业应充分参与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由船公司派遣有相应资历的船长经过适当的教学技能培训后担任,或学校培养的有一定的航海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如新加坡就直接从航海企业引进海上资历10年以上的资深船长或轮机长担任教师。这些教师授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直接的感性经验,讲授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以间接增强学生航海实践经验。同时,这些教师来自多种族和多国籍,具有跨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沟通。

4、航海技术训练中心建设和运作中的政策因素

航海技术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作牵涉到师资、实践设备和场所、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因此,完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将强化政府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参与是关键。王祖温认为,要把我国建成世界海运强国,推进我国航运业发展,培养出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满足航运强国建设需求的高素质航海人才,推进航海教育立法尤为关键。航海教育立法的核心在于建立由政府主管的航海教育制度,以加强航海教育的国防性、国际性、法律规范性。

在航运行业制度性的设计中,应通过结构性的调整及经济政策倾斜,提高航运行业及企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鼓励高级船员担任训练中心教师,将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作为高级船员资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履职的必要条件,并给予与船上工作同等的待遇。制订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上船锻炼,增加“海上资历”。对提供船舶设备建设的训练中心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免税措施等。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实行弹性学制,训练项目合格可提前安排上船实习和就业。

结语

“政行校企”四方合作,是校企合作往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点环节,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发挥成员之间的设备、师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共同建设航海技能训练中心,必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办学与经营的效益。

注:本文是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四位一体”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CG304)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篇8

本文作者:黄爱英 工作单位: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

(一)在培训对象上,变单一性为广泛性。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会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这对在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且因财会工作管理混乱而屡屡出事的农村中小学来说,仅考虑提高会计、出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远远不能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管理不规范问题。因此,要扭转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被“轻视”局面,必须扩大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培训对象范围。1.加强主要领导特别是法人代表的培训。《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目前,大多数学校负责人财务知识匮乏,任职前要对他们进行财经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改变他们只重视教学管理而轻视财务管理的错误做法,将财务管理与教学管理一起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财务管理。2.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以财会人员继续教育为契机,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的实际,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培训方案,使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让受训后的财会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本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充分发挥财会工作的服务职能,当好领导参谋,做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3.加大财会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宣传栏、以会代培等形式,宣传财会知识,把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好处和无视财经纪律的危害性宣传到广大教职员工中去,让他们重视并支持学校财会工作。(二)在培训方式上,变单调为灵活。传统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陈旧单调,导致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对培训失去兴趣和耐心,同时,指令性的培训忽略个人需求,学员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因此,应创新中小学财会人员培训模式。1.推出菜单式培训服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财会人员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培训套餐,套餐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习中,除完成必修内容外,财会人员可以自主选择选修内容。2.实施课堂实践性教学。财会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入课堂实践性教学,以优秀财会人员处理会计具体事务为实例课件,指导学员快速掌握如何建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资产管理、财会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实际操作。3.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财会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加强与发达地区学校财会人员交流沟通,借鉴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财会人员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推动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有序开展。4.加强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网络学习,及时掌握新的财经法规政策,了解财会行业发展动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财会人员学习教育奖励办法,鼓励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积极参加函授学历教育,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考试,不断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三)在培训内容上,变专业化为多样化。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工作力不从心,只能简单应付。抓好财会人员培训工作,是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以财政、教育、纪检等部门为主体,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财会人员培训中心,对财会人员及财会后备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和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财会队伍思想觉悟,真正适应强化管理的需要。2.加强业务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等财经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际,强化部门预决算、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票据管理、会计账务处理实务等培训,不断规范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3.加强法纪教育,不断增强守法意识。加强财经纪律、廉政建设等法制教育,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中小学校校长和财会人员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他们防腐抗变和有效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做到施教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坚持内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并重,分层次、分岗位进行培训,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培训档案库,实时进行跟踪指导。同时,注重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确保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上一篇: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茶道入门知识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