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12-20 14:57:07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1

一、坚持观念创新。

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需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新理念,不时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掌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置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协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发展县域经济必需因地制宜。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需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三、盘活企业资产。

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体制、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资产闲置、资源浪费。为此,要进一步拓宽国企改革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嫁接改造等形式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具体地说,要重点建立“三条退出通道”一是以股份促退出”对生产正常,债务较轻,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水轮机厂、汽修厂等可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退出。二是以出售促退出”对生产正常、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负担任务重的企业,如特陶厂、大通电子厂、电机厂、水泥厂等可实行公开拍卖,出售国有产权或控股权。三是以破产促退出”对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要大胆实行破产重组,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当前,要重点抓好对陶瓷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县陶瓷原料厂、陶研所的改革脱困工作。通过拍卖、兼并、破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整合资源,激活企业,为我县的陶瓷业发展提供原料生产和科技支持。此外,要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安排工作。对资产价值较低、负债较重,退出困难的企业,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安排职工,确保顺利完成国企退出任务。

四、加强基础建设。

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公路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瓷区公路和三大入口公路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为我县经济发展发明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发明条件建立铁路运输基地。同时,要大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境内通高速公路。二是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投资置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和水库、堤围的除险加固以及供电线路改造工作。四是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县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以资源为导向,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工业园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向他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大力推介优质高效的引资服务台,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当前,要重点抓好高陂陶瓷工业园区、三河综合工业园区和商贸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招商引资筑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对策,重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步伐。引进项目上,坚持以大项目为重点,大、中、小项目一齐抓,扩大引资范围,拓宽引资领域,抓好激进项目引进的同时,抓紧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引进资金上,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的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的资金如金融资金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三是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契机,主动反击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助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优势,促进我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

六、采取有力措施。

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事业费支出。大力扶持弱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努力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部门服务。同时,要积极协助和支持乡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五是加快中心镇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业,消除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区域经济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功能,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更大的平台。

七、调整经济结构。

立足调特、调优、调高,一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壮大提升第二产业。要坚持思路、结构、科技、体制、管理、环境六大创新,实行政策扶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优扶强扶大工业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交通、市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信息业、不时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八、落实激励机制。

财政收入少,县镇级财政运行质量较差。财力单薄,困难重重。因此,要制订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的积极性,不时增强财政实力。想可采取两条激励措施:一是对超额完成县下达税收任务的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局部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镇政府;二是对新办企业创新税收的一定时期内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局部全部返还给镇政府。通过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的发展步伐。此外,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不时增加各镇财政的收入来源。

九、转变机关作风。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2

近几年来,孟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特色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三大主体战略,努力做大做强弯头管件、建筑扣件、牛羊产业和杂粮经济四大特色产业。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5亿元,同比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69.9%;财政收入7586万元,同比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元,同比增长16%,是近年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推进发展的方式方法

一是立足国际国内大市场谋划发展。邀请中国社科院、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有关专家,就孟村县经济发展战略、县城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进行指导,使工作思路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二是转变方式,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成立弯头管件生产力促进中心,聘请专家开展讲座,通过举办校企对接暨项目会,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6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签约新技术11项,解决了一大批管件制造业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孟村县申报“中国弯头管件之都”已经提上日程。三是服务前移,引领企业闯市场。通过在北京举办“北京建筑系统弯头管件座谈会”,促成8家企业与北京建筑系统九大集团实现有效对接,达成供货协议,为管件产品占领北京市场、承接奥运经济奠定基础。四是努力解决瓶颈问题,营造发展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体系,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完善土地供需协调机制,开发与合理利用并举,依法加快土地流转,保证项目用地所需;实行企业无干扰日,设立无违规收费区、无干扰企业、无担忧工程,重点治理涉企“三乱”,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开放兴县”

一是构筑“一区三园”开放新平台。启动总投资1.5亿元的希望新区基础建设工程,其中希望大道主干线已顺利通车,11万千瓦变电站已经投入运营,22万千瓦变电站完成了选址,顺利奠基建设,万吨水厂完成了审批,入区项目达28个。韩商工业园、法兰工业园、扣件工业园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二是“以外引外”实现新突破。抓住日、韩制造业向环渤海区域转移的机遇,新引进总投资150万美元的台湾金泰管件公司和投资130万美元的韩国三爱合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的德恒钢管项目已签约;台湾青铜铸造、阀门制造项目正在洽谈中,Y―H公司等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大规模,实际利用外资170万美元。三是“走四方”活动取得新成效。承接南资北移,利用管件营销网络资源,通过内引外联,华洋、昊宇、鑫怡等一批超千万、超亿元项目落户孟村。四是项目建设再掀新高潮。目前,全县投资300万元以上在建、新上项目99个,总投资17.9亿元。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的力军力公司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投资1.5亿元的华洋管件项目正加紧施工;投资3亿元的昊宇管件项目已完成选址,进入论证阶段。同时,外贸出口创汇400万美元。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了良性互动。

3、坚持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实施“小县大城”战略

一是扎实有效地创建文明生态村。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县直单位包扶,以东河、卜老桥、王庄子等10个村为重点,全面推进创建活动。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新修公路1.3万米,新建沼气池260个,村级娱乐场所10处。二是十里经济长廊发展规范化。投资1200万元,改善以辛大公路和沧盐路“黄金十字”为重点的沿路老企业的形象,提升了档次。69家企业投资扩建,77家企业实行了技术改造。三是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城区总体规划修编,打通东环路,新建交通路,改造城区路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民族干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基地、疾控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商贸流通日益繁荣,县城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幅提高。

4、坚持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发展

一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认真落实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2004年农业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调减农业税263万元,粮食直接补贴196.8万元。2005年按照有关政策农业税全免,农民调结构、促增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三个十万”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华升公司技改扩建、宏达生态园建设等项目,新建肉牛养殖基地2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万头、19.9万只,畜牧产值达2.74亿元。杂粮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公斤,同比增长67.2%;完成退耕匹配造林2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果树改良效益凸显,发展经济林成为建设“绿色孟村”的新亮点。二是群众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组织群众打井60眼,修路50公里,协调各类资金200多万元。实施腾千线改造工程,完成8个村的小康路和5座连心桥建设,解决了13个村1万多人的饮水困难,40个村1.5万人实现脱贫,安置、转移输出就业人员1.5万人,“民心工程”顺利实施。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县直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尤其是康泰制药厂嫁接改造项目,成为创新孟村县直企业发展的典范。

2005年是孟村建县50周年,全县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5亿元,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确保8600亿元,努力向亿元县迈进。要实现上述目标,全县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特色立县,壮大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弯头管件之都

扶优扶强,增强龙头实力。紧紧扭住骨干企业,将优势企业培养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推动华洋钢管等一批亿元项目的开工建设;重点扶持圣天等一批企业集团扩建改造;提升壮大广浩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昊宇集团一期投资3亿元风力发电设备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外资项目;组建华洋钢管等一批省级企业集团,把“五个一批”优势企业锻造成产业集群的引领之军,将沧海公司培育成国内最大口径管件生产厂家,力促海浩集团成为北方最大的高压法兰加工企业,以龙头聚变促动骨干企业技改扩建,三年内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为打造弯头管件之都奠定基础。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抓好校企对接的后续跟踪,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联合和挂靠联营,争创专业领域中的领先优势。重点支持新星公司与山西天然气总公司的技术合作项目,建成全省最大的燃气专用高压管件生产企业。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争取省检测站升级为部级质量检测中心。抓好高压合金、保温防腐等特种管件的研发,推广工业智能、离子喷焊等新技术、新工艺,加速产品结构由中低压向异型、高压、特种等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年内争创2个省级名牌,申报3―5项国家专利。搭建商务桥梁,开拓高端市场。把握奥运商机,加强与首都建设系统九大集团商务往来,举办北京・孟村弯头管件经贸洽谈会,扩大优势产品的首都市场份额。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深交会和国际五金博览会,引导企业广泛接触外商,扩大管件产品直接出口,提高特色经济外向度,促进特色产业晋档提质。整合市场资源,创新产业形态。围绕现代物流、集团经营、行业商会三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产业形态,加快营销信息化、市场规范化和产业组织化进程。发展钢管物流业,建成集购销、仓储、信息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保持产业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适应性和能动性,推动钢管产业辐射全国、联通海外。引导企业合并重组,整合资本,加快由初级型向品牌化、粗放型向规范化、松散型向集团化转变,铸造具有地域品牌和业内知名度的“黄金十字架”。推进管材、管件和扣件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以协会凝聚产业合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2、坚持开放兴县,构筑引资平台,提高经济外向度

加快园区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高地。继续把希望新区开发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布局,均衡发展,集中投入,密集开发。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统一决策、部门全程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健全决策、指挥、协调体系。进一步拓展招商视野,提高引资层次,注重引资质量。内外并举,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瞄准高端市场和主流客户,积极开展招商、专业招商和上市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日韩港台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组织专题招商活动,以主动促互动,争取形成产业结构更为先进、关联程度更为集中的韩资企业群。搞活贸易,扩大直接出口份额。做大做强出口主体,继续支持各类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重视外经、外贸、外语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加大国际质量、环保等标准认证的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用出口标准引领企业强化管理手段,用国际市场索赔风险提升企业质量意识,用外贸手段把企业逼上开放前沿,年内新增出口企业10家,外贸出口额力争突破1000万美元。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优势,加大投入,做强牛羊产业。推进品牌化经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餐饮连锁经营,培育孟村肥牛知名品牌。以宏达生态园为基地,推广标准化养殖,探索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为主的公司、农户联合新模式,发展养牛合作社,通过双向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优质养殖和精深加工同步扩张,公司效益和农户收益协调增长,带动养殖农户8000家。因地制宜,强化管护,做优生态林果业。继续扶持发展林果业,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林木管护,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村村绿”。发展以紫穗槐为主的订单林业,支持收储和深加工项目,开发林木后续产业,将生态农业向效益型和产业化方向推进,带动林果规模种植。市场带动,规模发展,做大杂粮产业。立足杂粮种植与二三产业对接,加快北方杂粮商品城建设步伐,打造华北最大的杂粮加工集散中心,年吞吐量突破50万吨。引导加工业户更新技术、设备,推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增强对杂粮生产和外地资源的吸引力,带动规模种植。制定农业生产规划,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捆绑项目,集中投入,实施中低产田的集中整理和规模开发,力争每年安排土地开发1万亩,提高贫困乡村农业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4、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投入力度,加快路网改造,畅通城镇交通。开展县城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区主干道两侧形象整治,改善城容城貌,塑造全新形象。推进小城镇开发。立足构建“两城一区”大格局,协调推进辛店镇开发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商贸区和住宅区,加强水、电、路、讯和绿化美化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和集聚功能,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加快农民就地转移,推动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5、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化县直企业改革。实施企业改革攻坚年活动,加快民营化进程,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坚持市场化取向,指导供销系统因企制宜推进改革,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竞争主体。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收支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监管,提高政府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引导力、控制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运行机制。

6、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创造孟村发展新优势

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展领域、深化内容、提高效率,实现服务主动、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立足打破资金和土地两大瓶颈制约,构架重点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融资桥梁,加大信贷支持,增强企业活血机能。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实施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增加造地面积,储备企业用地,优化项目用地服务。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中心服务功能,建设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

7、加快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做好“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特色产业、农田水利、交通、教育等专项规划,构建自治县中长期发展框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关注城乡弱势群体,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实现城镇低保社会化发放,抓好35个村扶贫解困工程,确保1.4万人稳定脱贫。完善弱势群体扶助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宽范围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再就业和劳务输出,转移输出劳务1.8万人。加快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3

一、确立思路,找准经济发展定位

近年来,我区认真分析了XXXX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缘条件和人文环境,认识到XXXX区作为XXXX市的中心区,有“岭南都会”的美称,XXXX城是传统的商业重镇,历史沉淀下来的商品意识非常浓厚,自古以来XXXX人的商品意识强烈,而且有吃苦耐劳,反应敏锐,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意识到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XXXX要加快发展源泉在人民、发展靠人民。因此,我们把发挥XXXX人浓厚的商品意识和重商营商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把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工贸强区”发展思路。同时,XXXX区又是XXXX市的核心组成部份,XXXX区56万人口,有40万生活在城区,所以XXXX的优势在城市,潜力在城市,活也在城,兴也在城,XXXX区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线,构建“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实施三大策略,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因素

第一,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策略。内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外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一个地方经济的充分发展应该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不能只重内源忽略外力,也不能只依靠外力而偏废内源。XXXX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同等并重,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在开发内源方面,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发挥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企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二是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三是开发XXXX人文资源,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服务。特别是要发扬XXXX人重商营商的传统,开发XXXX商贸能量之源,重振“岭南都会”的雄风。在借助外力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使国内外的经济资源为XXXX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通过灵活多种的招商方法,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XXXX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办厂、经商、创业。特别是要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为发达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开出一条“导流明渠”,引导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二是着力引进、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既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模式,又学习后发地区的赶超经验。特别是学习温州发展经验,借鉴“温州模式”以及学习我们周边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

第二,大商贸策略。XXXX人的重商传统和创业精神,XXXX在历史上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和现实基础,区位优势、地缘因素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都是我们加速商贸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使XXXX实施大商贸策略成为可能和必然。一是科学定位,把XXXX区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把XXXX商贸辐射面定位在广西、雷州半岛以及西南和海南岛辐射范围。商品定位在高、中、低档商品齐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俱备。服务定位在产品以外销为主,兼顾国内外市场。市场的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兼顾代购代销和旅游休闲购物。经营主体以个体工商户和厂家直销为主。二是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营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效应。建设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和配套完善服务系统,改善营商环境,增强XXXX商贸竞争优势,树立商贸物流中心的城市品牌。三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商贸形态。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资金集聚效应,引导各方资本投资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商贸流通业。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构筑商贸物流中心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理顺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加强对全社会商贸流通的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上来。营造商贸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六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开展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任务纳入到政府每年兴办的实事当中。

第三,项目拉动策略。加快发展,项目是关键,只有项目建起来,经济总量才能跃上去。我区深刻认识项目拉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实施项目拉动策略,实行经济发展项目化,项目落实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坚持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一起上,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一起上。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嫁接、技术改造,实现体制创新和恢复性生产;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兴办“玉贵走廊”工业集中区发展一批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来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特色商业街建设;用好用活政策,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小城镇建设、文化生态家园建设、旧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落实六个共识,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一,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新突破。建区初期,XXXX区工业总量小,仅为,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只有%左右,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工业化滞后一直是XXXX区经济发展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工业是XXXX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治本之策,是振兴XXXX经济的关键。为此,近年来XXXX区积极开展工业大会战,全力加快工业发展。一是扶持做大重点企业,引导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坚持服务玉柴、配套玉柴的方针,依托玉柴等大中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大力扶持康澳、正菱、康裕等配件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以南江镇平志村机械配件加工企业群为代表的玉柴配套企业加强与玉柴合作,引导发展机械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有42家机械配套企业,2004年机械配套业产值超2亿元。依托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之一的XXXX中药材批发市场和驰名国内外的XXXX制药厂,做大以中药饮片、中药批发为主的健康产业,大力扶持汇兴、百莹、长盛、日田等中药饮片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发展健康产业集群。目前我区中药饮片企业已有9家,并建立了玉药生产基地。扶持广西最大的皮革制造企业——富英制革有限公司以及纬兴针织等一批服装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引导发展服装皮革产业集群。2004年富英制革有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出口创汇1885万美元,利润1652万元,上交税金1078万元。服装产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创税1300万多元。千方百计推进水泥行业的改制和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顺水泥有限公司、XXXX水泥二厂等企业,引导发展陶瓷水泥产业集群。2004年中顺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上交税金1146万元。二是构建工业集中区,发展园区经济。XXXX区着力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工业集中区,把分散的中小企业吸纳到集中区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三是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资产为目标,通过产权转让置换企业的国有性质,一次性补偿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努力实现国有集体工业民营化。全区已有多家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家改制完毕。盘活闲置资产万元,闲置厂房亩。2004年,我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生产总值%,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第二,把商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出任务,实现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新突破。XXXX区计划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小康目标的要求,其时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即达到100亿元以上,那么商贸业经营额则要达400亿元以上。但是我区成立之初,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等问题,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根据大商贸策略要求,近几年,我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抓城东新区、江南新区、二环路内侧市场商贸区建设和城市综合整治,加快东门商业广场、斯壮商业广场、XXXX商业街、XXXX骑楼街、红楼商业广场、商业大厦、美家园商业广场等商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商业基础设施水平和规模。二是深化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革,积极引入外地资本参与重组、兼并、租赁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方法,引入了温馨堂、圣安商厦、大大音像图书城、肯德基快餐等专业、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提升了商业零售业的档次。三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使XXXX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服装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市场、建材市场、花卉市场、果蔬市场、禽鸟市场等专业市场,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2004年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中药材市场,年成交额超10亿元,2004年创税超1000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

改造提升后,我区的商品服务业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品市场的商品销售范围辐射到华中地区一带,在中药材市场的带动下,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并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周边县(市)区1.1万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4.2万亩。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亿元,增长13.3%,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三,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立足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制约我区农业经济的突出问题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实现我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一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企业。重点抓好香蒜、果蔬、肉类、中药等加工项目。目前,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已达27家。二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重点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草药等种植规模和水产畜牧养殖规模。已建立无公害蔬菜、亚热带名优水果、中草药、特种水产养殖、叁黄鸡等基地30多个。三是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工商业,解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4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其中劳务输出3000人,本地转移就业1万人。

200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净增长元,增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增长元,增幅%,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第四,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平台,实现城市化水平新突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是第一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挡次,扩大城市容量,集聚城市辐射能力,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城市中心区,XXXX区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意识,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依托城市发展,把城市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是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抓好斯壮广场、东门广场、州珮小区、振业广场、东明小区及商业中心街、名山饮食文化街、美家园商住小区以及人民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特色商业街、广场,促使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商贸业的发展。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全力抓好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东新区、以商住开发为主的江南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玉柴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展城市规模,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大力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活动,塑造城市新形象。通过抓好21个开发小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抓好城区干道两侧建筑物“填平补齐”、“穿衣戴帽”,落实“门前三包”管理和城区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使千年古州又焕发新姿。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发展和房地产、餐饮、旅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

第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XXXX主体经济来抓,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XXXX区认识到非公经济是XXXX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财政增收意义重大,因此,XXXX区把非公经济作为XXXX的主体经济来抓,全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一是认真学习借鉴温州、义乌等地超常规发展非公经济经验和毗邻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结合XXXX民营中小企业多、民间资本多的实际,把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放在激活民间投资上,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落实领导和专职干部跟踪服务制,完善项目工作日誌制,坚持例会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完善招商引资上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抓好各类签约引资项目的落地工作,提高项目履约率,确保每签约一个落地一个。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

2004年,我区个体工商户数达19842户,同比增加1160户;注册资金39534万元,同比增长37.6%。私营企业1346家,同比增加289家;注册资金128264万元,同比增长50.9%;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45万人,同比增加1.1万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个,投资额亿元,其中接纳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个,投资亿元。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约2.5亿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

第六,把“玉贵走廊”作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示范工程,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新突破。XXXX区紧紧抓住自治区、XXXX市加快玉贵走廊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玉贵走廊建设作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工程,与县域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局部崛起。一是抓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等机遇,积极主动接纳外来投资,千方百计借助外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开放型的走廊。加快项目规划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沿线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把名山、茂林两镇作为“玉贵走廊”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二是抓好文化生态建设。重点加强村级道路硬化,搞好水利工程的维护,加快改水改厕改灶、绿化美化、沼气池等方面建设,完善科教文卫体基础设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城乡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展玉贵走廊建设以来,全区旧房改造面积达32万平方米,硬化村级道路26条34.03公里,硬化社区道路36条9.1公里;投资790多万元建设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投资1370多万元进行生态建设,建成沼气池2500多座,垃圾处理点27个,成立农民环卫队44支,改厕4860多户,改水达标5120多户,植树造林近27万株,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贸强区”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四大平台”,开发“两大内源”,加快“两个融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

一是依托“四大平台”。以玉贵走廊、工业大会战、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XXXX)为发展平台,努力把我区建成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中心区,把玉贵走廊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走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走廊、社会稳定及文明和谐的走廊。

二是继续开发“两大内源”。挖掘本地人力资源和民间资金的潜力,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继续调动XXXX人思维敏捷、重商营商的传统和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等因素,为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千方百计激活城乡居民110亿元的余额储蓄存款,转化为资本投入到工业、农业产业化、城市建设和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扩大经济总量。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4

近年来,上饶县审计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强化监督,通过严谨细致、文明高效的审计工作,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3年以来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在全县民主评议行风中被评为“机关形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人民满意单位”,局党支部连续3年被县委授予“‘五好’机关党组织”。今年3月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暨表彰先进大会上,该局又被省人事厅、省审计厅授予“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局在审计业务工作方面,主要突出了预算执行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作了创新性的探索,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突出预算执行审计,创新审计思路。为了摒弃“年年审、年年都是一个样”的思想,该局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提出了“同级审”要突出重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一年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同级审”工作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首先,创新审计组织模式。采取大审计、齐配合的方式进行,即由财金股进驻财政局主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其他各业务股同时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延伸审计,相互交换审计信息、共同做好“同级审”这篇大文章。其次,创新审计方法。实行审前调查,切实编制审计方案,每年财政“同级审”项目实施之前,都把全局干部职工组织在一起,坐下来进行反复地研究,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最后编制方案,并按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第三,创新审计亮点。在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中,每年有选择性抓住1~2个重点进行延伸审计,揭露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策。如2005年重点对2004年度企业改制资金、民政资金、国土出让金及土地有偿使用费进行了审计,发现有不少企业改制收入未转入预算内作收入和企业资产变现收入1 500余万元未及时收回;民政部门有挤占挪用民政资金、虚报低保对象和冒领低保资金弥补民政所经费;部分土地出让金未达到上级规定收取标准,土地征地费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等违规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并有针对地提出了整改建议,引起了县政府和县人大的高度重视。

二、突出建设项目审计,创新审计领域。该局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出发,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大胆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审计工作创新、审计业务发展的重点,力求有所作为、有所突破。2003年以来,该局先后对198个建设项目工程预决算进行了审计,审计工程决算总额4.6亿元,审计核减工程造价9 800万元,平均核减率21.3%。一是创新工作机制。为规范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工作行为,2004年6月经上饶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由县政府出台了《上饶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使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障了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建设项目审计试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如2005年元月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建设工程――《上饶县旭日大厦工程决算审计结果》进行了公告,增加了此项工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该局针对工程审计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工程审计人员实行聘任制度,一年一聘,严明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纪律,实行风险金制,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工程审计人员管理机制,促进了此项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创新审计方法。工程审计人员采取“事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方法,坚持深入工程现场勘察取证、核实工程量,以国家定额和当地现行价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2003年对上饶县槠溪小区路基及填方工程决算审计,在施工企业报出工程决算造价1 499.59万元后,审计人员不辞辛苦深入各施工工地,反复了解、核实土石方、运输费市场价格,提出审计意见,审减工程造价1 128.16万元,审减率高达75.3%。又如2004年对上饶市北环路上饶县段路面及亮化工程,送审金额5 545.66万元,审减工程造价1 236.82万元,审减率为22.3%。去年对上饶旭日工业园区道路建设项目审计中,报审工程造价2.5亿元,审减金额6 144.23万元,核减率为24.6%。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建设资金,更主要的是堵塞了漏洞,增强了建设工程项目的透明度,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

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创新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种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此项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特别是在审计评价方面,没有规范的参照标准,难以操作。2003年以来,该局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逐步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创新了“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计分、综合评价”的模式。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元月对全县27个乡镇的53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使这项工作有所创新、不流于形式,审计局审前专门研究认真制定方案,围绕审计内容自行设制了一套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基础设施投入以及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等表格,在客观、全面反映和评价各乡镇领导任期内的政绩情况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即根据审计结果对上述审计内容进行逐项量化打分,最后排出各乡镇的政绩名次,根据名次排列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作出财政、财务状况好或良好的审计综合评价,同时将各乡镇的名次排列情况提供给县委主要领导和县委组织部作为调整、任用乡镇领导干部的决策依据。这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探索,不仅为今后开展这一工作积累了经验,而且为审计成果的有利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饶市审计局)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5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美姑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转型背景下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金融转型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对策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析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深化的关系思考 提升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实效的路径选择 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洛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探析 探析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高同彪,刘云达.关于县域经济运行机理的若干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4] 中国商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EB/OL].http:///jingji/0823063.htm.

[5] 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5,(4):2.

[6] 陆为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述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7]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0-01

1.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中,县域行政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社等更小的基层单元,作为一级贴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可以把县域这一层面的经济,看作是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如果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说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将十分巨大,关系到贫困县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关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全国中等水平徘徊,与县域经济强省差距很大

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县域人口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虽然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国部分沿海省、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形式很严峻。河北省的县域GDP及县域财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苏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河北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扩大,.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长幅度,农民增收趋缓;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证明,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区域差距通常要经历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过程。主要原因是资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应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区域差距基本处于差距扩大的阶段,且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资源开采资源,有传统特产发展传统特产,依据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执行的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思路。有是什么发展什么的比较的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抹煞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增加技术创新、产品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惰性;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学所讲的“生产观念”阶段,只关注产出,对市场重视不够,造成产销脱节,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它还会造成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极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词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较优势发展思路是一种传统的稳步发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出众的速度和业绩,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在保证继续发扬现有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县域经济向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型和知识型转化,争取发展的先机。

3.2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是一个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才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农产品的种植为背景的。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

县域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渐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就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3.3 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30强的县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靠资源强县,即资源型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是依靠资源的优势是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在生产总值中(GDP)中,资源的开发及销售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域经济。邯郸的武安,唐山的迁安、承德的宽城等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增长的主动力。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走科技兴县之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创造更为宽广的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较为坚实的社会公众认知基础。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资金配套和税收减免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耗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其次,走节约型道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县的最大劣势是容易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多数情况下靠出卖资源型产品获利,市场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够,产业循环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度开采,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张家口的尉县、兴隆的煤炭生产,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生产单位都是靠提高煤炭产量和销售量来获取利润,这种粗放的产业,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资源供给方面都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13).

[2] 吴建民,丁疆辉,我国县域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0(9).

[3]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基金项目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绥化地区如何理清思路,发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这几年来,绥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协调。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将会带起新一轮的县域发展热潮。对于绥化地区几个县域而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穷县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县域经济,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得发现自身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才能越走越远,更大更强。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绥化地区县域经济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全省经济发展而言,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绥化地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则是小型企业和传统工业。相对于影响较大的第一企业,第二企业中可以牵动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很少。第三企业比重较高,却也有着水平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从黑龙江省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中,绥化地区只有肇东县,而在经济发展十弱县中,绥化地区却有兰西、青冈、明水、望奎4个县。肇东县已经实现GDP经济发展接近90亿,而明水则不足7亿。财政上面,绥化地区有8个县靠财政转移勉强过日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面。

(三)绥化经济总量不足

绥化在全省GDP总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222元,已经是全省最低水准。

(四)县域特色产业少

绥化地区县域特色大型企业利税超过千万的只有12家。地工产品以及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够多。

(五)城乡分割严重

在绥化地区,县域经济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未能找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同样不够开放。县域经济同样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割据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已经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样也阻碍了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某些县域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人为阻碍城乡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这样促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创新绥化地区县域发展思路

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筑主导产业,兼顾附属产业,扩大经济开放,搞好城市建设,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科学思想,解放经济,筑起绥化市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布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县域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依存,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县域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推出绿色安全的生产规模,将绿色食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畜牧业的经济地位,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除此以外,应重点抓住龙头企业,抓好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产业建设,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推动农业产品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响农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县域经济能力的代表旗帜。现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动整个市场竞争力。如2006年肇东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1元,农业结构也应该按照品种调优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

(二)壮大民营经济

抓好县域经济,需要抓住民营经济。集中大众的力量,壮大民营经济。现在的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2008年嘉荫县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其他普通企业的模式,在进出口等方面,信贷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民营经济增长了23%。因此绥化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本土小企业开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民营企业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稳固工业发展

工业水平发展低是绥化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症结,稳固工业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模式是以小企业大聚集为焦点进行管理,实现工业强县。除此以外,还应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县域工业上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领衔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工业发展已经占据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如2006年青岗县全力开展项目开发,在9月末,工业产值达到7.19亿,比起2005年,增长了14.3%。

(四)联盟城镇建设

绥化地区要想发展好县域建设必须以及各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然县域建设也必须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的过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途径。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3个县级市安达市、海伦市、肇东市;6个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绥棱县、明水县、望奎县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市场,采用股份制,深化社会障保,由政府和投资方共同出资,搞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几个县向城镇发展,解除城镇化建设的约束,重视统筹城乡,抓好城内发展,看好中央商业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将农村化设施转变为城市化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缩短农村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五)优化经济环境

县域经济要想在稳定中坚定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要求,规范法律环境,优质服务环境,落实政策环境,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只有按照市场调控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服务领域,创造平等交流,宽松的竞争环境,才能发展高效的经济环境。积极优化软硬环境,对外开放,赢得更大更多的投资商机,给全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在2008年,青岗县通过扩大服务领域优化了金融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了银企诚信体系建设,它的总投放贷款高达41225万元。

(六)优秀人才运输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相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县域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县域应该加强科技兴县的战略,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来,肇东市引进了200余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岗县也实行了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库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彻底实现了绥化地区的人才强、经济强的目标。

三、创建核心策略方针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三个重要点。首先应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中求胜。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发展以改革为动力,贯彻上级的规定,为全县改革而做出佳绩。最后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全县共同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四、总结

绥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敢于破除旧的经济体制,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形成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效率,贯彻落实绥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指令,让绥化县域经济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3).

[3] 胡恩生.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模式”刍议[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4] 赵奕凌.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性分析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4) .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篇8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是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搞好县域民生经济,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思维。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的这两大难题。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政府转变职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要正确审视“市管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体制,基层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等。

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

6.大力发展县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越来越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剂”。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迫切要求发挥文化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加强沟通方面的独特功能。文化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硬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增强县域魅力,提高县域美誉度和知名度。

6.1要围绕唱好“重头戏”,把好县域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求,更是县域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围绕基层群众关切的热点,针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抓核心、聚民心、把方向、惠民生,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主阵地,更好地激发基层广大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6.3围绕唱好“地方戏”,盘活县域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常会内化为县域竞争力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动力。但如何把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是当前很多县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定要坚持“专、精、特、新”的品牌文化发展思路,精心梳理本地文化脉络,突出特色优势,保护与开发并举,把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本地的文化符号,从而不断提升本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6.4围绕唱好“功夫戏”,突破县域文化发展瓶颈制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域文化建设一定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激发县域文化发展活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要形成明确思路,对本地的文化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研究确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大对县域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上一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下一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