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3:57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县医院服务能力,卫生部、财政部下发医改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县(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东部地区陆路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省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县医院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健全县医院信息系统。重点为有信息化基础的项目县县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简称PACS),初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医学影像设备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影像设备的价值在大型医院中可占其设备资产的60%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县级医院医疗设备装机情况

县级医院一般具有X光机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中国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情况,卫生部于2009年进行了县医院实地调查,对全国2000个县级医院做了实地调查,有效样本量1726个。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指导下,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ACMR)于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做以下分析。由于影像设备基本集中在放射科,所以重点分析放射科各类产品的配置状况。通过以下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县级医院单机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建设PACS系统的条件。

1.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配置概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县级医院的CT、500mA以上X线机、移动式X线机和超声设备的拥有率基本在70%以上,MRI、DR和血管造影系统的拥有率还很低。

卫生部规划,2011年基本实现每个县要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给大型影像设备带来了新的需求。

CT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影像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临床检查领域,它的优点使其成为了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的重头戏。卫生部已经明确,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可以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的机器。目前县级医院CT的拥有率已经超过80%,平均医院拥有量为0.9台,在县级医院的普及率已经较高。

由于MRI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没有安装这一设备,目前县级医院的MRI平均拥有量只有0.29台,医院拥有率只有28.39%。

医用X线机可以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两种。虽然医用X线机比较低端,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很大。在县医院升级改造中,对于拥有500张床位及以上的县医院,X线机可以配置两台。

对超声设备来说,目前县级医院的彩超拥有量和拥有率已经超过黑白超,便携式超声设备的医院拥有率也已经接近45%(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一般的县级医院的日检查量和设备接口情况为:

CR/DR:主要检查设备,日均检查量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CT:部分已经较为陈旧,日均检查量一般为30~50人左右;

MR:多数县级医院没有,有的也多为低端产品;

X光机:多数为模拟设备,没有数字接口;

超声机:日均检查量一般20人左右。

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区域分布

中国县级医院现有的影像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就CT来说,华东和中南地区的CT拥有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对MRI来说,全国拥有率均不高,华东地区的拥有率排在全国第一,但拥有率也只有48.56%,西南和西北地区则只有8%左右。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影像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见表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使用现状

1. 设备开机率调查(见图1)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7.3%,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8.1%,可见CT设备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分区域来看,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医疗机构CT设备开机率最高,均达到100%。东北及华南地区的开机率相对较低,但也在90%以上。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3.9%,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7.2%,乡镇中心卫生院为51%。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0.5%,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4.8%,乡镇中心卫生院为94.2%。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87.6%,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1.8%,乡镇卫生院为90.1%。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影像设备的开机率还是比较高的,但配置档次较低,如CT中单排和双排的总量占68%;MR中0.36T以下的占62%;即使是已经普遍使用的小型设备如超声、黑白超的比例占56%,便携式黑白超占10%。X射线机中模拟拍片机占69%。从设备配置档次来看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设备检查量调查(见图2)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54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CT设备每月检查量到达了58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仅为200多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37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达到了245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仅为9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9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682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215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249人次,其中县医院的超声设备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353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165人次。从调查结果来看,X线机和CT的检查量都比较高。

3. 县级医院调查主要发现

(1) 县级医院调查

县级医院的影像设备配置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在基层医疗机构方面的投入加大,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规模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增长。从ACMR的调查结果看出,现有的影像设备绝大多数都是在5年内购买的,所占比例基本都达到80%以上。

除了CT和MRI等大型医疗设备受国家配置标准要求的限制外,X射线机的配置比例达到86%,超声设备的配置比例在96%以上,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配置产品的档次较低。

(2) 存在地区差异

从ACMR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像设备在县级医院的配置存在地区差异,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设备的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以西部偏远地区的一家县医院为例,其CT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买的,到现在为止使用了近20年,已经出现了故障率高,维护不便的问题。

4. 县级医院对设备的质量要求提高,并看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ACMR调查考察了县级医院对现有设备的满意度水平,总体来看对“质量”和“功能/性能”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X射线机、超声等设备。说明随着这些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县级医院对影像设备的使用经验更多了,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县级医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售后服务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维修不及时”、“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等。从调查得到的反馈意见看,县级医院更多希望能够得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培训”、服务提供方能够“定期对设备巡检”、“日常清洁与保养”等。这反映出县级医院同样看重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医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医院信息化规划和总体设计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要求。很少数的县级医院建立了科室级的影像系统,其中主要是放射科,绝大多数设备信息为单机使用,极少数实现了PACS和HIS的整合。数字化平台建设不规范,价格昂贵。因此,基层县级医院急需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标准规范的PACS。制约基层医院PACS系统发展的因素有:观念上认为是管理工具,不能增加医院的收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制约和数字化设备的发展限制;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没有专业人员。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县级医院在影像设备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建立PACS系统,用它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如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作为资料以便查阅和调用,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县级医院对PACS的要求与大型三甲医院对PACS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色的方面。县级医院的数据量和日检查量都比大型医院少很多,因此大型医院PACS比较突出的性能和负载压力问题,对县级医院PACS基本上不是核心问题,硬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对县级医院来说更为重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县级医院与大型医院具备了同样的重视程度。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流程比大型医院简单,对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三维后处理等并无迫切的需要,需要的是简洁、方便易用的功能和流程。“县级医院PACS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方案”是每个县级医院和业内厂商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对此,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部长王金城表示:低成本、高效率、可规模化推广应是县医院制定PACS方案的目标。

针对县级医院放射科业务发展和PACS建设主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李云峰博士表示:检查设备类型不全面,设备的档次较低,对一些疑难病症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因此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预约检查或者进行双向的病人转诊;部分设备型号老旧,成像质量不高,影响阅片,一些设备没有DICOM和Worklist接口服务,建设PACS时,设备的连接和流程的整合会受到影响;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诊断的把握不准确,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会诊,并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IT人员,计算机的使用基础较薄弱;县级医院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担负着对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因此,县级医院PACS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全院级PACS,实现包括放射、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在内的各种影像检查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检查和双向转诊等手段,与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协同关系,提高业务水平;对下属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协同,包括放射的远程同步/异步阅片,超声的远程实时诊断指导等(见图3)。

经过总结,可见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十大需求为:

(1)系统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内窥镜科、病理科等影像信息系统、临床影像浏览工作站等模块。功能主要包括病人检查信息登记、技师检查管理、影像存储管理、影像诊断和后处理、电子报告、报告和胶片打印、科室管理和统计分析等;

(2)支持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设备的影像采集、传输和存储,实现全院影像的集中管理;

(3)支持在线存储1~2年的检查数据;

(4)支持10~20个医生同时在线工作(登记、检查、阅片、报告编写,查阅等);

(5)能够与医院内部其他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等)进行集成,能够与区域影像中心进行连接;

(6)实现与上级医院和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区域医疗协同(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

(7)易学易用,日常维护简单;

(8)性能稳定,能够在一般条件下工作(对电源、机房、网络等要求不能太高);

(9)系统价格相对便宜,系统硬件投入合理;

(10)后期服务费用合理,医院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可以胜任日常维护工作。

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目标通过PACS的建设达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缓解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先进的流程控制和技术手段,全面的信息化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检查诊断流程,诊断时间大大缩短;质量控制系统从影像、报告、流程三方面确保诊断质量得到控制和提高;资料存储方式彻底改变,以减少胶片使用和管理费用实现环保;科学客观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提供了公平、公正、客观的考核机制和平台;智能扩展可以向下连接各级乡镇医院、卫生所,实现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向上连接对口支援协作的医院,充分利用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及培训、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实现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县级医院PACS选型原则

针对PACS选型的问题,专家提出了四点看法,即:标准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

在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方面,系统应遵循DICOM 3.0、HL7、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

由于县级医院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其院内的PACS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融入未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进行远程协作,IHE相关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卫生部已经委托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IHE-C分会对国内主要PACS产品进行了IHE的互联互通测试,建议医院在选择PACS产品时可以从通过测试的产品中选择。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医学影像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现实应用需求;具备影像设备连接、诊断报告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报告和图像的调阅、医学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监督等功能,能提供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需要的数据,实现医学影像全院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为医院领导提供查询功能,为医院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在进行PACS产品选择时,应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即各影像系统能够彼此互通,并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临床科室方便的调阅患者的所有影像和报告。同时,从功能上要重视常用功能的方便性使用,而不要过多追求高级的,使用频率很低的功能。同时应重点关注PACS与医院其他系统的整合能力,包括与HIS和电子病历的整合,能够实现双向的信息互通。

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医院的现有基础设施、设备,体现最大的性价比;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修改与补充,以更好的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可以考虑选择性能稳定的国产设备,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务。因为县级医院并没有很强的IT力量,日常的维护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不一定要实现服务器的双机热备,可以采用低端的服务器或者高端的PC机进行冷备,进行人工切换。与此同时,数据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与区域的影像中心链接,可以选择将数据在区域影像中心进行归档和备份,在医院内部可以仅存放常用的数据,如最近半年或者一年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存储可以采用服务器内置的磁盘阵列,而不需配置专门的存储设备。当然,对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配置专用的存储设备。在没有和区域影像中心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进行日常的备份。专用的医学显示器(竖屏)要根据资金情况,量力而行配置,可以考虑给审核医生配置专业的竖屏,普通医生配置高清显示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防止盲目追求低价格的倾向,一定是在保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成熟性原则是指:县级医院的PACS建设在选择产品和厂商时,应选择从事PACS时间较长,已经经过长期检验的成熟稳定的产品。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县级医院都不在中心城市,交通一般也不是十分方便。这就要求,产品成熟稳定,安装部署简单,易于维护,最好是“交钥匙工程”。厂商能够提供热线电话、远程维护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售后服务,并且服务的成本应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防止掉入产品低价或者免费,但是服务费用高昂的陷阱。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保证系统顺利上线。同时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在不改变总体结构的前提下,系统能顺畅的升级、改造和扩展。最好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医疗网络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运营总监邓力在设备选型的问题上表示,县级医院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发展要求的PACS设备是关系到医院PACS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富士公司结合不同特点医院的需求,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套完整的PACS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工程师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而成的,是基于医院的放射科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医生工作站的数量等条件归纳而成的。邓力认为,县级医院在选择PACS厂商时,不要一味的只看价格或者口头上的一些承诺,要理性的分析每一家厂商的优势,把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今后系统升级的能力作为考量的重要依据,把PACS真正当成一个长期建设的项目合理规划,选择有实力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合作。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资深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咨询顾问李认为,易用性高、稳定且安装便捷,能够切实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的应该是县级医院考核系统的几个要点。与此同时,选择能够及时提供服务的厂商也是必要的。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在设备选型方面是业内的专家,他认为: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县级医院在与厂商探讨PACS建设规划时应以3~5年为规划标准。设备用了5年就基本上达到了报废期,太长时间的PACS规划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医疗信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从厂商的角度阐述了厂商应如何从设备选型的角度为县级医院打造适合他们的方案,她表示:厂商在设计系统应该从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界面应该尽可能容易应用,方便医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且系统应采用DICOM3.0标准接口,这有利于设备的更新,并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定期升级,保证该系统的扩展功能。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还要达到系统远程维护并具有无缝集成远程诊断。

作为信息安全与存储领域的专业厂商,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行业拓展部产品经理张杰英针认为存储服务器在选择时易于使用应是核心,她说:“易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行智能分级存储,一级在线存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二级近线存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第二,近线和离线存储需要按指定策略休眠和自动唤醒;第三,通用归档软件实现完整的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迁移、智能归档,支持分中心服务器的部署架构,利于区域医疗扩展使用;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县级医院PACS建设应强调区域医疗协同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医院宗夏曦院长在谈到PACS建设时表示:医院在救急时需要移动数字监护提供安全高效的院前急诊救助和院内应急处置服务,从这方面来讲,PACS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而救命则需要数字重症监护,发挥医院信息系统资源优势,整合城市医学中心的专家力量,规范提供安全高效的重症病人生命监护支持和综合救治服务,这方面来讲PACS也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建设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更离不开PACS系统的基础性技术支持。

PACS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单机版阶段、局域网阶段和区域医疗协同阶段。其中区域医疗协同是当前国家非常强调的发展方向,县级医院应在区域区疗协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医院如果匆忙上项目,没有全面规划且对整体方案没有认真组织论证就匆忙进行项目建设,就有可能产生投入高产出低、甚至“短命”的系统,从而造成资金浪费。设计一个区域医疗协同系统,需要论证的问题很多,而系统的结构方案是基础。系统结构的投资是系统硬件投资中的最大一块,一旦建设起来调整的余地不大,而且如果系统结构不合理会影响相关的功能实现。

要讨论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方案,需先弄清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目标。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服务。区域医疗协同可以使患者享受“在县级医院就诊让省里大医院大夫看片子”的服务,也可以为县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县级医院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基层医院纳入区域医疗协同。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家喻在介绍新津县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时表示:新津县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

新津县于2008年7月启动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以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以医保卡(身份证)为纽带,集电子病历、药品管理、公共卫生、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多功能为一体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系统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新津县探索建设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实施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新津县在PACS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新津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的是传统胶片式放射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新津县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目前第一批7套 (CR)设备已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新津县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了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安装内部PACS系统;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津县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县级卫生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卫生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实施办法》、《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中心管理制度》、《集中诊断中心工作流程》等制度,保障区域PACS顺利实施。制定《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应急预案》,解决出现应急事件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如网络出现故障时,由本院放射医生下诊断报告,不耽误病人就诊。

(6)加强培训和考核:卫生局组织县人民医院牵头,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新津县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并每月组织专业技能考核。

李副局长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新津县的县级PACS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医疗影像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津县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内容,为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打下了基础,整体提升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居民在基层医院就诊就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放射诊断服务,而且出具报告时间与县人民医院相同;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在医疗单位互认,医生可及时调阅异地医院影像结果,病人转诊无须携带影像图片与报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省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老百姓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并按基层医院收费标准缴费,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历次影像检查的信息关联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中,居民可通过网络、触摸屏等刷社保卡(身份证)查询自己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和专家诊断的意见。

新津县的成功经验已经被四川省确定为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作为全省的“标杆县”进行经验推广。由此可见,县级医院只要明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就会取得PACS建设的成功。这个县级医院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县级医院在建设PACS时应该把区域协同医疗的思想贯彻到建设方案中,在硬件设备的采购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就把影像质量、存储方式等需要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关键点设计好,做好技术准备。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2

一、改革综合成效及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县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国家、省、州和对口支援帮扶,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总建筑面积29940平方米,完成县医院、藏医院、妇计中心、疾控中心和16所乡(镇)及119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成功申创县医院、县藏医院、县妇计中心为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投入186万元,在全州率先建成标准化负压病房140平方米并投入使用,完善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流程再造70平方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为县级医疗机构配备了dr、彩超、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和仪器;为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智能体检系统、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血球分析仪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4.49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人,卫生技术人员人均服务面积22.6平方公里。全县医疗机构房屋总建筑面积43558万平方米,共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00余台,总价值约1666万余元。三是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5年的27185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49696人次,增长率82%;住院人次由2176人增加增加到4128人,增长率52%。引进乡镇卫生院紧缺卫生专业人才69名,累计选派26名医务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进修学习。建立了肛肠、骨科、心内科等重点专科,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电子胃镜检查、ct检查等技术。传染病实现有效控制,全县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6月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2015年82.56%提高到现在99%,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提高到74元,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全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健康体检覆盖率均达100%。

二、改革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完成情况

(一)落实预防为主,推动转变卫生健康工作理念。1.全面推进健康2030行动。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要求,组建了卫生健康局,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县卫健委“三定”方案,明确了卫生健康部门的职责任务,体现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卫健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三定”方案,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准确把握“三定”方案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能转变,全面有效履行好各项职责任务。要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强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贫困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更加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更加有力协调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力度,推动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我局坚持一手抓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抓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成立了由局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县、乡两级医疗业务骨干组成的医疗救援工作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我县医疗救援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完善网络信息直报系统。建立了乡镇卫生院与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乡镇卫生院可通过直报系统在第一时间向县疾控中心提供疾病信息,指导乡镇卫生院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降低人员伤亡。三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19年县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疾控机构。2016年投资2675万元建立了康北片区包虫病康复治疗中心7550平方米,已于2018年竣工验收投入使用。2019年县委、政府落实疾控中心创建“二级乙等”疾控机构资金615.718万元,用于采购完善各类仪器设备,提升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锦江区疾控中心对口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资金50万元。3.健全公共卫生投入机制。2015年以来,中央、省、州、县及时足额配套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补助经费。为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开展,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补助资金整体使用效益。2019年我局制定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分摊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提交县委、政府同意印发各单位执行。4.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县爱卫办每年组织全县爱国卫生成员单位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造群众健康的良好环境,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夏季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一是认真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和手机短信、微信媒体,加大宣传搞好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爱国卫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组织各单位、各乡镇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周末大清扫”行动,对所辖区行政村、公路沿线、河道、院内院外开展垃圾清除、污染治理和街面卫生大整治活动;三是开展以春季灭鼠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活动,采取孳生地治理和药物消杀相结合的办法,有效降低老鼠、蚊蝇、蟑螂密度;四是开展春季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城乡居民和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5年10月,我县全面推行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卫生、医保部门专题研究,制定印发了《县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统一制作了分级诊疗政策宣传手册,并召集各乡镇负责人培训讲解,各乡镇再组织宣传到村组,让全县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人人知晓。我县在执行分级转诊政策中,借鉴省内外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方便患者就医。一是建立县域医共体。2019年5月,我县出台《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方案》结合乡镇卫生院所处地理位置与业务发展短板,以4家县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单位,18个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县级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相应片区及受援单位制定医共体年度实施计划,统筹落实具体任务,定期梳理、分析和上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4个医共体协作片区中心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点带面带动全县16个乡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队伍总体稳定且待遇水平合理提高。二是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出台了《县医疗卫生人才激励机制(试行)》,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局机关成立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18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由乡镇核算中心负责核定乡镇卫生院收支情况,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及使用。按照“政府主导、财政补助、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合理分配”的原则,每年由局机关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实施目标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兑现补助,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和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加强对乡村医生规范管理。乡村医生可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药、处方等获得相应补助。三是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对象全覆盖、服务个性化、就医便利化”的要求,由18个乡镇卫生院医生通过包村联系的方式,进村入户向签约家庭宣传便民惠民政策,区域化推进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0%,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2%。(三)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县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等单位为成员。制发了《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县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明确改革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时间安排及医改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二是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县财政对3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进行认真核算,采取多元化补偿形式,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三是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根据《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医疗技术服务项目调整表》,将公立医院门急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收费适度上调,并纳入医保报销,同时下调ct等大型设备检查、检验项目费用,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四是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在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帮扶下,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肛肠、骨科、心内科等重点专科,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电子胃镜检查、ct检查等技术。县藏医院在州藏医院的帮扶指导下,建立了藏药浴中心。县人民医院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州人民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及时会诊疑难杂症。与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建立了专科联盟,不断拓宽医院业务范围。五是深化医院分配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评办法》,对公立医院改革试行效果评价,督促各医院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六是创新医院人员编制管理。全面实行编制和新增人员备案制,医院在人员控制总量内制定并执行用人计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编办批复县人民医院员额编制70名,为医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根据规定自主拟定岗位设置方案,按规定公开招聘、直接招聘并实行备案制管理。(四)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1.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情况。一是按照机构改革要求,2019年度将县人社局下设的医疗保险局升格为县人民政府组成局,下设基本医疗事务中心负责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相关业务,各医疗机构均设医保办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医疗保险日常工作,正在逐步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服务、一单制结算。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于2019年7月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二类对象进行长期保障,县级医疗救助金上划400万元作为州级统筹资金进一步对医疗救助县外一单制结算工作进行保障。三是执行省统一的“三个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我州藏药自制制剂(含各县市特色制剂)大部分按要求和程序也纳入,我县俄色制剂正在申请纳入。四是目前我县医疗保障业务从中心到两定机构统一使用核三系统(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院已开通接口实行异地联网结算,18个乡镇卫生院使用核三医院前台端系统)。五是严格执行州级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办法,基金实行全州统筹管理。六是在制定整合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执行全省统一的目录,于2019年7月将原由民政部门负责的医疗救助工作划转至医疗保障局负责,于2019年底将由原发改部门负责的药价管理工作划转至医疗保障局负责,于2020年7月1日将原生育保险整合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保障水平调整方面。一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我县通过政府统筹、医保牵头、部门配合、乡镇具体实施的模式开展筹资参保工作,“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维持在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率保证100%;城镇职工由各单位组织参保,始终保证100%全覆盖。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国家制定的最低筹资标准进行参保缴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财政全额代缴一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严格按照我州制定的城镇职工参保缴费相关规定执行。三是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医疗保障局按照协议规定开展监管工作,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十三五”期间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四是“十三五”期间,州级多次统筹调整了医保待遇、门诊统筹、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等,目前执行良好。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可用于异地就医联网结算。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情况。我县尚未全覆盖实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已经全面执行总额付费,2020年年初开通按病种付费;18个乡镇卫生院现已完成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医保接口开通工作。4.重大疾病保障机制。按我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只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参加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报销比例、统筹水平等均按照全州统一办法执行。从2020年7月1日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相关规定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二类对象,执行保障待遇。(五)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我县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药品集中统一采购政策。全县医疗机构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管理相关政策,县卫健局适时对各单位开展药品采购和管理工作的监管。一是认真做好药品采购“五统一”,全县21家单位严格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统一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采购药品。除中药饮片外,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严格监管“非基药”采购。我局严格执行县、乡两级医疗单位非基药采购制度监管,严格落实备案管理工作,确保非基药采购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三是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为解决医疗机构常用低价药品短缺和供应不及时的困难,我局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及时统计上报我县常用低价药品需求,并要求乡镇卫生院正常储备常用药品,保证临床需求。四是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在药品采购中我县全面推行“两票制”,加强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结算配送费用。通过“两票制”的实施,切实减轻了我县医疗机构和流通企业票据审核、管理,有效保障了药品的及时供应。(六)加强全行业综合监管印发了《卫计系统行业作风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县卫生健康系统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方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县卫生健康行业乱象治理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了全系统突出问题乱象治理的具体内容、治理范围、治理目标和治理工作相关要求。一是不断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运用医疗“三监管”平台,严格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耗材、药品情况进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结合平安医院创建、网络信息领域乱象治理及扫黑除恶等工作,着力整治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推进我县卫生健康行业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利用广大群众力量,通过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等方式,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同时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利用“廉政教育”、“中心组学习”等契机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积极配合县纪委派驻纪检组,对违规违纪现象进行走访排查。截至目前,共计查处违规违纪行为1件,我局通过召开局务会议对涉事人员进行了研究处理,相关处理结果已上报县纪检监察部门。三是坚决打击联合欺诈骗保行为。将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与扫黑除恶治乱工作共同推进,对县域内各医疗单位医保报销情况进行抽查,对已报销患者资料进行再核实“回头看”,未发现欺诈骗保行为,医保基金使用安全平稳。四是着力整治各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出动执法人员4次,发现多点执业问题1起,给予警告处分;发现诊所使用非技术人员执业案件1起,经立案调查对涉案诊所实行行政处罚;发现卫生院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案件1起,给与警告处分;接群众举报开展无证行医事件1起,经核查,不属于非法行医事件范畴,以上发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省市对口帮扶单位先后选派58名医疗卫生管理和技术骨干到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指导,为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各类人员128名。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分步实施,先后选派26名技术骨干到成都、、广东进修学习。二是提升人才素质。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转岗等培训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务实进修,开展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促进基层医务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积极派员参加全科医师转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职医务人员专升本脱产学习等培训项目;全面推进实施基层卫生“三个行动”,重点开展了b超、检验、放射、心电培训。三是注重网底提升。每年组织乡村医生和村级药具员集中理论学习培训,提升医技水平和服务能力。选派30名村医参加省三州民族地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实施6名在职村医定向培养。(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了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19年我县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计免冷链系统、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控系统、实验室诊断系统和实验室病原学快速检测等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得到全面加强。二是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县级3家医疗单位和9所乡镇卫生院建成了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了医院his系统与医保有效连接,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积极配合州卫健委实施了县藏医院、妇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在县人民医院建立远程继续教育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在新建立的系统测试、试运行和运行中,对各医疗单位负责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要求人人过关。经过培训各单位信息化人员都能熟练地运用信息系统开展工作。(九)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一是持续深化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按缴费标准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卫生扶贫基金自2016年建立以来,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975人次,救助资金670余万元,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二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医疗控费政策,按照医保目录范围开展诊疗、检查和用药,严格掌握出入院指征,坚决防止住院标准过宽,压床、挂床住院等不合理医疗和违规行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95.8%。三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体检服务。我局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深入各乡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免费健康体检,覆盖率达100%。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率达100%,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90%以上;四是全面消除“空白点”。逐年实施了全县151所村卫生室建设,配备了合格村医,统一采购了药品、器械等医疗设备。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并具有至少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开展了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和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清零行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清单和整改方案,逐项整改落实,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健康保障。(十)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是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县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抽调县委办、政府办、卫健局、交通局、统战部、宣传部等重点部门人员组成指挥部办公室。二是组织医务人员、公安干警、民兵和交通执法人员成立仁达、泥巴、朱倭三个检疫卡点防输入工作组,及时控制重大疫区人员流入。三是投入129.5万元用于抗疫工作,投入415万元建设完成北路核酸监测中心实验室,新建标准化负压病房140平方米,为疫情防控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在全县医疗单位设置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哨点),同时科学布置居家隔离、集中医学隔离、隔离医学治疗点,分类分级开展隔离工作;四是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工作,建立网格化防控方案,加强复工复产复商复学、返乡返岗人员管理,强化各项工作管理流程,以湖北武汉及其他省外重点疫区人员为重点,对辖区内外来人员进行摸排调查,及时隔离重点疫区人员35名,严格按隔离工作流程进行隔离观察后再实施解除隔离。五是深入开展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机制,从县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织力量压实责任,形成专班。六是及时支援道孚抗疫,向道孚县支援防护服200套、n95口罩150个,先后派4名业务骨干前往道孚开展防疫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出动检测排查人员累计32466人次,检疫点排查车辆累计14478辆49218人,网格化排查累计14.291万人次,医学观察人数累计1599人,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人数1599人,接收核酸标本3000余份(道孚籍标本1500余份,北路8县标本1500余份,在检测过程中确诊色达籍1例病例,并及时向色达提供血气分析仪、治疗药品和氧气),建立农村工作专班县级1个、乡级16个、村(组、社区)362个。

三、“十三五”医改的主要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上任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任然比较突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距离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医药卫生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还不够,公立医院改革在补偿机制、人事分配、法人治理等关键环节还没有重大实质性突破,医疗、医保、医药缺乏稳定性和高效衔接。二是公共卫生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重点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居民疾病谱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升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基层技术人员不足、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城乡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现有技术骨干留不住、村医队伍老化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乡镇卫生院不仅要承担公共卫生还要承担大量的诊疗业务,全科医生比例不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医改投入不足。基层医改是一个以财政大量投入为特点的民生工程,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3

一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周期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要求各乡镇科学合理确定签约服务目标任务,实行自愿签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家庭签约与个体签约相结合、基础服务与特需服务相结合、村医服务与团队服务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县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要求在确保签约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晚期肿瘤维持治疗患者、生活不便残疾人、长期卧床者以及其他有签约服务需求的常住城乡居民等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

二是丰富内涵,完善流程。在确保签约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对贫困人口中老、高、糖患者的签约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整合开展,力争在一次门诊服务中满足患者诊疗需求,精准提供健康服务,当好签约居民的健康参谋。

三是围绕扶贫,应签尽签。深入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工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确保签约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严禁签而不约、为签而签等现象发生,并严格按照中央巡视整改反馈意见和省卫健委政策解答,对有诊疗需求的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对长期外出或其他难以履约的贫困人口不硬性要求签约服务,对不在本辖区居住或无签约需求、无签约服务意愿的贫困人口原则上不签约;对主观上有签约服务需求,但长期外出或不在本辖区居住等原因难以履约的,原则上不签约。强化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基本医疗有保障”,并严格按照签约协议约定内容和相关规定提供服务。

四是深化医改,加强建设。深化医共体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着力从医共体收入分配机制、双向转诊机制、人才互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县、乡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快速提升县、乡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同时,逐步探索建立现代化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医改项目,加强县级医院精神卫生及区域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联合上海长征医院、复旦肿瘤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加强肿瘤、心脑血管等重点学科建设;加大与医科大学、蚌埠医院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基础学学科合作发展。多渠道提升县域医疗水平,调整县级医院的就诊病种结构,以“县级强”来带动“县域强”。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4

一、强化责任落实,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党建、业务双百分考核机制。以党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抓好“人文卫健党旗红”党建品牌创建,做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分类指导,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社会办医行业党建指导。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完成机关及直属党组织换届工作。

2.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纪律教育和“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做好“”整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和《省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收受商业贿赂处理办法(试行)》,严厉查处卫生健康行业不正之风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开展行风整治和改善就医感受督查暗访,进一步优化过程服务,切实净化政治生态和行业风气。

3.持续抓好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完善重要岗位轮岗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抓好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开展医疗卫生人才引育专项行动,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订单定向生培养,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探索实行“县聘镇用、镇聘村用”。抓好重点专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管理,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含山县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改革试点验收,以点促面逐步推开。

二、落实关口前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4.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认真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防控职责,落实境外来(返)马人员防控措施,抓好复工复学疫情防控指导,加强监管场所、福利院、救助站、养老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疫情防控,织牢织密基层防控网格。发挥12355市心理健康热线作用,实施“市民心理服务提升工程”。不断巩固扩展疫情防控良好态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

5.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完善领导及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风险。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强化发热门诊长效机制建设,加强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规范隔离留观区域设置。实施“公共卫生医疗救治提升工程”“公众急救保障提升工程”,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协同高效。

6.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继续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重点病种防控力度,指导开展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统筹做好免疫规划、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传染病监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工作。规范开展空气污染、水质监测、公共场所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等中央、省财补项目。加强血吸虫病与地方病防治,加快推进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2018-2020年)实施,巩固提升防控成果。

7.强化综合监督执法。组织开展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监督执法工作。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机制,组织开展“护卫健康”系列专项活动和“双随机”监督抽检,加强对饮用水、学校、公共场所、职业与放射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针对突出问题,加大医疗卫生专项整治和惩处力度,进一步强化传染病防治和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监管。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尘肺攻坚行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抓实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开展案卷评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三、坚持高位推动,大力建设健康

8.统筹抓好项目谋划推进。持续深入推进“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落实,开展“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动态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库储备,结合疫情暴露出的短板问题,扎实做好市、县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项目谋划、申报和后续推进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督促秀山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综合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进度。

9.强力推进健康行动。认真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聚焦健康“42+3”指标体系建设,拟定《健康行动实施方案》、《健康行动(2019-2030年)》,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全民健身、控烟等“15+3”专项行动,统筹抓好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加快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建设,持续深化卫生健康“细胞”创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微健康”特色品牌。深化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10.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预防优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第32个爱国卫生月和第11个爱国卫生法制宣传周活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进村居、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持续深化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突出加强农贸市场卫生常态长效管理。紧盯集贸市场卫生整治、社区居民健康宣教、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和环境消杀等重点工作,全面强化爱国卫生工作督查指导。

11.坚决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完成收官之年健康脱贫攻坚任务。坚决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等问题整改落实。持续巩固健康脱贫攻坚成效,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研究建立健康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如期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

四、聚焦创新联动,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12.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着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改革路径,含山县、县4月份出台实施方案、5月份全面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和县总结试点经验、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熟定型。扩大城市紧密型医联体试点范围,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全面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包干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

13.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继续推进省级试点工作,其它公立医院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分设,配备专职纪委书记。推进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推进“编制周转池”试点,组织有关县级以上医院向省编办申报,加快已获批医院落地实施。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面配备、使用国家中标药品,继续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短缺药品信息网络直报。进一步调整、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14.推进长三角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制订长三角区域、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卫生资源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上海、南京、合肥等地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建设医疗分中心、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推进深度合作,开展一批新合作项目。

五、狠抓医疗服务,着力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15.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开展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工作,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以及“社区医院”创建试点;完成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任务,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两卡制”工作,督促各县区完成工分值校对和按工分发放绩效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16.优化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支持儿科、麻醉科发展,提升重症医学科等重点学科服务能力。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注重疫情期间病毒样本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县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完善市、县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体系,继续推广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强化血液安全管理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加强医院感染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药品使用管理,依法规范品和等特殊药品临床使用与管理。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加大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快社会办医行业发展,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程序,落实“两证合一”制度。

17.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大力实施中医药“四名”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开展“人民满意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中药、中医护理骨干等特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中医药法》宣传贯彻力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创作一批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科创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18.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完善远程诊疗体系建设,完成市级远程心电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数字专线或虚拟VPN专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六、紧盯重点人群,切实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19.推进人口监测和计生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制度体系,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根据群众所需推进生育服务登记制度改革,完善、落实好生育延长假和生育保险等政策,努力做好生育服务、养育支持、宣传倡导等工作。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指导各县(区)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奖特扶等优惠政策,做好计生特殊家庭帮扶等工作。

20.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以母婴安全保障为重点,优化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和生育全程医疗服务。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不断提高增补叶酸知晓率、服用率、服用依从率。强化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强化高危孕产妇健康管理,努力降低死亡率。完善儿童健康档案,配合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实施产前筛查、城市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市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免费婚检民生工程项目,建立规范、便民的婚前保健门诊。

21.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老年维权服务网络,保障老年人优待政策落实到位。组织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系列活动,继续推进“银龄安康行动”。开展人口老龄化、健康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等专题调研,力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养融合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老年期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干预,规范老年健康体检工作。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5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展县乡镇(街道)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驻村医生巡回医疗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立“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每万名农村居民根据省定标准配备医生,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生不少于2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基本建立“数字化卫生”。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双向转诊等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三基’”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把握基层基础基本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创优”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原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做强龙头医院、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细驻村医生制度”,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加强肿瘤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并力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力创三级乙等中医院。两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储血点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快我县“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的推进和落实,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南岩、镜岭镇、新林乡、巧英乡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计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中医药治疗,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4.做细驻村医生制度。实行驻村包片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实行“定时、定人、定点”的驻村医生巡回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按照省编办《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性质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按上级规定列入财政预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按规划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2.开展县乡托管试点。沙溪镇卫生院和东茗乡卫生院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变,财政补助政策不变。实行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管理,并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设备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被托管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功能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外科、产科等医疗资源逐步纵向整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全而不强。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性医院检验、影像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柔性流动。

4.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

5.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时将急、危、重病人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后进行康复时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乡镇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6.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培训,委托定向培养临床大专社区医生10名以上。开展基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每3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1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年培训1次。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乡镇卫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新招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分专业安排在县级医院规范化轮训一年,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对城乡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要转岗分流,解除聘用关系。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半年以上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骨干到县级医院培训制度。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

3.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县级医院要在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医院各方面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每家县级医院与2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准备部署、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部署阶段(今年3-5月):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今年5-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今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按规定配置标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主要负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业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经常性收入补偿;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根据省定标准在建设初期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4.县级医院补助。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政府合理安排对县级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对中医、妇幼保健事业予以倾斜。

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今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建立卫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6

一、综合推动医疗康养高地建设

(一)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市第二医院骨科大楼建设、市中心血站和120急救指挥中心迁建项目。一是投资10亿元的市中医医院迁址新建一所1200张床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目前已完成选址,并与市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对接,编制****文旅集团PPP项目投资方案,筹措项目资金。二是市中心血站和市120急救指挥中心选址新建项目。目前处于土地划拨前期工作阶段,我委重新修订了建设方案并报市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进行研究论证。三是市第二院骨科大楼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土地的收储划拨,并在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备案。四是市眼科医院新建项目。项目主体工程已于2018年建设完工。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和设备安装。五是****市首佳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月份曹全民副市长亲自召开项目调度会,解决项目相关问题。5月份项目工程建设包括装修计划任务已全部完成,通过竣工验收并开始试运行。

(二)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一是打造百强医疗集团。已完成组建以城市三级医院为龙头的6个紧密型医疗集团和以市级专科医院为龙头的骨科、精神卫生科、眼科等3个专科联盟,覆盖了全部二级医院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2019年,围绕争创国家百强医疗集团、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任务,启动了市工人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市直三级综合医院对6所市直二级医院的实质兼并工作,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区域性肿瘤中心,力争跻身百强医疗集团。此外,鼓励和引导政府办三级医院与****中心医院、****南湖医院等大型民营医院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医疗集团。二是争创五百强医共体。全市设有县级公立医院的12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组建了1-2个县域医共体。其中,紧密性加盟医共体的乡镇卫生院占比达到20%以上。迁西、曹妃甸等县(市)区已经组建了由县级综合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全部加盟、县域内唯一的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各县级医院只能选择与一个城市三级综合医院结盟,组建“权责清晰、分工协作”、“资源下沉、转诊通畅”的医联体,增强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帮扶实效。三是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加大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投入,已建成29个功能完善的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医联体内部患者病历信息共享、影像资料实时传输以及专家面对面网络会诊。市人民医院牵头搭建医疗集团云平台,覆盖全市半数县市区,上线医疗机构152家,共完成会诊34534例。滦南县医院与联通公司合作,创新运用PACS系统,接通DR、MR、CT、彩超、内窥镜、介入、病理等设备,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在自己手机上查看影像报告和动态图像。

(三)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截止5月底,全市1所部级、2所省级试点医院,20所市级试点医院全部完成了《医院章程》的制定,建立健全了医院管理制度和医院决策机制。按照省医改办文件所确定的5大项、74小项任务目标,争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样板化管理区,加快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二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已组建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5月,市编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直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规范院级领导职数设置的通知》(****机编字〔2019〕15号),重新确定了市直12所公立医院领导班子配备指数。正处级医院设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兼副书记、纪委书记、总会计师各1名,副院长2-3名。4月-5月,市委组织部先后对市直2所正处级医院配备、调整了党委书记、院长,5所正处级医院配齐了纪委书记。

(四)加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自评30%左右已达到国家C级标准。二是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了《****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 6月18日,在市中心广场举行了“携手家庭医生、共筑健康生活”大型家庭医生签约活动。各县(市)区、各二级以上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开展签约服务和义诊活动。全市组建以二级以上医院医师牵头,互惠互利、上下组团的签约团队,落实“1+1+1”契约服务,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增强百姓获得感。目前,签约率达到3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0%以上。三是实现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路南区通过“打造三张处方,助力全民健康”工作,使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形成无病能防病、防病有指导、有病合理治的健康管理中心。

(五)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一是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市卫健委和各三级医院全部制定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并召开了城市三级公立医院和县(市)区人才工作调度会议,对人才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目前,除工人医院外,6所直属公立医院已完成了441名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市妇幼医院采取寻聘方式引进1名妇产科博士已到位。开滦总医院引进硕士研究生44人。其他相关单位高层次人才及重点学科带头人引进工作正在谋划。三是加强院士工作站、部级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建设。目前,我市共有5家(理工附院、工人、开滦、妇幼、二院)医疗机构完成了院士工作站申报工作。市中医医院建立了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站。工人医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签署《****市工人医院院士工作站合作意向书》。6月18日,市妇幼保健院举办了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四是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新一轮市级重点学科评审工作,全市申报了159个市级重点学科,评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深入实施京津冀医疗卫生医疗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发展,解决我市医疗技术、信息水平相对落后问题。一是落实京津****曹四方协议,年内所有三级医院、县市区人民医院均建立市本级远程会诊系统,并逐步实现与北京天津知名医院联网互通。二是年内新签署一批合作协议,合作领域由全面合作向专科专病领域拓展,组建专科联盟,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更加区域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截止目前,我市二、三级医院与京津知名医院签署技术项目合作协议56个,开展合作项目75个。

三、做实做优计划生育利民惠民工作

一是计生民生政策保障落实到位。制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奖特扶对象清理核查工作的通知》,核查后,全市奖特扶人员分别确认退出3725人、337人;确认新增奖扶对象17191人、特扶对象1267人。奖特扶对象总人数分别累计达到188472人和11321人(残独4222人,失独7099人)。二是做好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救助工作。6月份完成了一次性救助资格确认工作。全市累计上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406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233户、独生子女大病家庭135户、独生子女父母伤残家庭184户、独生子女父母死亡家庭317户。7月份市级将按20%的比例进行抽查后下拨扶助资金。三是拓宽计生特殊家庭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在理工附院和中医医院试点基础上,在全市所有市直医疗机构落实“四减、一免、一补”优惠政策。7月底所有市直医疗机构可全部开通绿色通道。8月份,每个县(市)区指定一家公立医疗机构落实优惠政策。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加强

一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治防控工作。强化疫情信息管理,坚持疫情日浏览,周分析、月研判。强化结核病防治工作,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了结核病治疗工作向定点医院的转移。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PITC服务,完成了覆盖全市的艾滋病检测咨询网络,截止5月底共完成咨询检测 6598人次。二是提高妇幼健康水平。逐步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三级预防服务体系,年初以来,累计为21300名备孕夫妇进行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16200多名孕妇进行了免费****氏筛查。在原有两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基础上,推广了双指标法为出生6-72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先心病筛查。三是慢病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加强迁安、曹妃甸2个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管理。在全市全面铺开肿瘤登记工作,确定了市人民医院为我市肿瘤登记中心。四是不断加强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了详细工作预案,妥善处置上半年各类突发事件。包括 3月14日丰润区光华道小学伤害学生事件、3月24日惠民园果园市场丁字路口多人受伤交通事故、5月9、10日曹妃甸、滦南食用海虹食物中毒事件、5月24日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曹妃甸区)火灾事故等。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是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医疗领域辅助用药、过度医疗、医疗乱象、医疗服务不规范行为等专项整治活动和医疗机构救护车管理整治工作,全市各医疗机构对不同情形分别做出了约谈、通报、扣发绩效等处理,有效遏制了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此项工作将持续进行。二是着力促进医疗管理工作。严格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全市共计备案限制类医疗技术540项。我委正筹措对全市已成立的35个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进行考核评估,同时新建呼吸、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进一步有效规范民营医疗机构临床医疗技术应用,对取得备案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限制类医疗技术监督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三是稳步推进药政管理工作。2019年1-6月份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金额24.95亿元,其中基药采购金额8.05亿元,占比为32.26%,确保了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同时,加大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力度。重点做好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重点推进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试点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组成的医联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目录衔接,,建立统一的药品供应使用目录及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六、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扎实推进乡村一体化工作。全市试点72家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完成网上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信息录入工作。迁安市、滦州市、遵化市、滦南县、丰南区等10个县(市)区已完成村卫生室人、财、物的摸底调查和统计工作。二是创新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在市中心区推进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医院试点建设。目前,已确定路北、路南区和迁安市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三是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实“三个一批”,其中大病集中救治641人,8320人次,慢病签约救治4092人,13102人次,重病兜底救治129人,2605人次,救治率均为100%。患大病655人均已救治。四是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明确了“2019年我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以县为单位改厕率达到95%的目标,全年改厕目标20万座。截止6月20日,全市各县(市)区已完成农村改厕89633座,占全市任务比的44.8%,完成省级任务指标的66.9%。

七、医疗康养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多维度优化整合全市医养服务资源,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达成签约服务156所,签约服务率达到71%;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和康复保健科5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系统管理率达到69%。全市建立以人民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连接养老机构13家,打造“互联网+医院+社区+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八、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深入开展了“涉医违法犯罪”“医疗欺诈”“虚假医疗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上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973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765台次,共检查重点医疗机构1788家,提出改进意见700余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300余份。二是推进了职业与放射卫生综合监管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治疗等防治网络。全面实施了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治理工程,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诊疗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

九、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市中医医疗集团”,全市9家二级中医院全部通过“二甲”评审,迁安市中医院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玉田县中医院纳入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市中医医院被中国医院百强院评选组委会、医院管理北京论坛组委会授予“2018年度-2019年度中国医院百强院”称号。二是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已建成国医堂(馆)177个,国医堂覆盖82.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3%的乡镇卫生院。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4个、省级和市级重点中医专科67个。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个、省级4个。三是开展中医药强县建设。迁安市、滦州市、和丰润区被省政府办公厅授予“河北省中医药强县”称号,成为全省首批中医药强县。

2019年下半年,我委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全市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力推动医疗康养高地建设。

   (一)以医联体建设为主攻方向,全面整合配置公立医疗资源。一是做大做强做实紧密型医疗集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医联体的政策精神,着力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2019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推进组建市人民医院、市工人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院、开滦总医院等紧密型医疗集团,争取建成区域医疗中心、跻身全国百强集团行列。二是做实做优县级医共体。按照国家、省要求,2020年每个辖区内有综合公立医院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2019年全市各县市区均要完成75%以上的医共体建设任务。三是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年内二院、妇幼、中医、心理精神中心、眼科等城市医院力争完成专科联盟组建。四是做强“互联网+医疗”。2019年底前完成电子居民健康卡国家试点建设验收。年内争取4-5所医院达到国家电子病历功能应用分级4级以上水平,完成医疗集团和各县市区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改造任务,远程会诊实现全覆盖。与西藏阿里日图、新疆巴州且末援建单位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网。

(二)以保基本、补短板为根本,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1.深入开展基层能力提升工程,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问题。2019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所“优质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至少培育5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推进县级医院提档升级,至少培育2所县级综合医院和1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2.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程,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问题。不断完善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技术支撑及激励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服务经费补助,提高居民健康管理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签约服务逐步实现全覆盖。

3.大力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解决多元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以国民待遇支持市中心医院、南湖医院等大型社会资本办医依法依规,良性竞争,引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发展高端医疗,到2019年底,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服务量占比达到20%左右,100张床以上医院达到20所。

4.全力打造人才技术高地,解决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承接京津医疗资源和项目,引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同质竞争与合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2019年建设5-6个院士工作站,逐年快速增加。在新一轮全省评定周期内,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3-5个,确保我市拥有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总数位居全省第2位。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确保全年至少引进培养博士、博士后10-20名,知名学科带头人10名,培养招录硕士生毕业100名。

5.大力推动医疗康养产业规模化发展,解决医养结合不能满足老龄社会需求问题。一是引导公立医院发展医养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厂企、宾馆、商住楼等一些社会闲置资源,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支持一个医养结合项目。二是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养康复机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依托医疗资源,加快发展养老、康复、保健、育婴等产业。

6.强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解决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一是继续扩大“名医堂”、“国医馆”建设范围。继续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医院开展“国医堂”建设工作。二是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抽查等活动。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做好重大疑难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和下转病人的承接。三是持续开展中医药强县创建活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三)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为目标,不断巩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地位。深入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力保2019年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完成《医院章程》制定,目前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已全部制《医院章程》;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保障财政投入;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四医联动”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原则,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四)以三级医院改扩建项目为抓手,优化调整城市医疗资源空间布局。在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市级医疗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力争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和市第二院改扩建项目2019年底前开工。加快推进市中心血站、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疾控中心搬迁及改造项目,研究整合构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市人民医院、市协和医院合作共建项目。

(五)以做好生育全周期服务工作为重点,不断完善计生惠民。一是依法落实两孩政策。注重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二是继续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督促市妇幼保健院完善全市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流程,建立市级产前筛查技术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各级产前筛查技术和实验室质控。三是健全完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机制。大力推进“亲情关爱•春雨计划”行动,打造计生服务品牌。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dd0128”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建言献策,力促健全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月18日、8月24日,县政协副主席祝国安、柯明贤分别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长角坝镇集中隔离观察点、长角坝镇卫生院、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红十字会、袁家庄街道办袁家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三教殿村卫生室、西岔河镇卫生院、大河坝镇等点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协商等形式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格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自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结构都得到一次普遍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个,其中:县疾控中心、县医院、监督执法大队和妇计中心各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42个,个体诊所10个。全县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85张(县医院110张、乡镇卫生院75张);县医院现有编制84人,实际在岗167人,卫生院编制110人,实际在岗91人,其他卫生机构编制65人,实际在岗74人;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285人,其中执业医师47人,执业助理医师62人,注册护士95人,药师(士)20人,技师(士)19人。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均达到标准要求,乡村卫生机柜和人员“空白点”全部消除,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补充、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的医疗救治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尤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医务人员逆行冲锋,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于2010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职责调整,出现了原预案中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处置措施不具体,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我县卫健部门和疾控中心均没有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科室,相关工作职能由其他科室承担,很难高质量完成卫生应急和应急医学救援日常工作,特别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科室和人员配置均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临消杀、防护等防疫物资储备匮乏,无法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四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当前需要,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职能部门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协同不够,综合应对措施联动性不强。镇、村卫生机构的电脑等设备陈旧,村级监测报告网络不健全。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一是人员编制普遍配备不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小,特别是拔尖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多个岗位存在一岗多职现象,科室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比如佛坪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夫只有2人,且要24小时值班值守;疾控中心的四个化验室仅有2名工作人员,目前1人休病假,1人待产;二是镇、村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诊疗水平不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特别对传染病患者的随访检测、现场处置能力难以胜任;同时,疾控队伍人员总量不足,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症状甄别、隔离、健康教育要靠镇村干部兼职,防控效果无疑会受到影响;三是卫生系统内部考核奖励机制不科学,缺乏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演练频次少,针对性不强,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传染病检验检测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是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在传染病收集与报告、疫情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工作中,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大多是2005年以前建成和配置的,陈旧老化、性能不稳定、检验检测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三是县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均为2003年非典时改建和修建而成,床位8张,对照《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区)建设指南》,室内布局基本符合要求,但不满足传染病区与医院其他医疗用房的间距不少于20米的基本要求,30万人口以下的县区床位数不低于20张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我县截至目前,没有专门的传染病防治机构。

(四)社会公众预防意识较差。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经常,重医轻防观念从根本上未得到转变,危机意识不强。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能自觉的配合防控工作,一些群众的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按照提出的“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十二字方针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结合县域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汇聚合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政府主导地位。一是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科学谋划,高位制定“十四五”规划,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纳入区域和行业“十四五”建设中,将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财政投入、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做到总体布局、科学发展;二是总结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经验,严格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三是充分发挥卫健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完善重大疾病联系会议制度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医防协同、医防协作机制,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之前;四是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智慧疾控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形成智慧疾控、资源共享、医防结合、多元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无缝对接;配备配齐基层医疗机构电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县卫生系统传染病信息直报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综合利用和服务能力。

(二)锻造队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抢抓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疾病防控工作经费;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专业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者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建议将专业人才的引进纳入政府的人才工程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补足补齐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缺口,落实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同时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与人员结构,一方面严控人员进入关,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的进入,一方面加快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医学专业能力和医防结合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改善一线工作人待遇,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掌握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和防护措施,提升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的必要设施,加快我县公共卫生疾控体系建设步伐;二是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对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加强实验室设备配置,改善仪器装备条件,力争疾病预防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100%,持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三是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救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行机制,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理念和疾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学校与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的“六进”活动,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让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职能。近期,我们组织专班围绕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家,其中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民营医院4家。高级职称医师有120人,中级职称医师有106人;高级职称护士有38人,中级职称护士有203人,公卫医师有112人,全县共计有2447张床位。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孝昌县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无到有,构建了以疾控中心为重点,县人民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依托的县、乡(镇)、村三级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二、具体做法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我县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公共卫生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建立并完善了《孝昌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方案》,以“一案三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组织管理和指挥体系从无到有、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协调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的重大转变。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对内负责综合协调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对外负责与宣传部、气象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应急处理方式,初步建立起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紧急状态相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二)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队伍建设。秉承统一指挥、纪律严明、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平战结合、布局合理的基本原则,我县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分别为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四类卫生应急队伍,第一梯队由现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员组成常备队伍,其它由曾从事过相关专业的业务人员组成预备队。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水平。非典以后,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在应对暴雨洪涝灾害、手足口病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禽流感疫情、伤寒疫情、水质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县卫生应急工作反应迅速、有效的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作为孝感市第一县市获得“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先进县”称号。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县新冠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全民参与联防联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卫生应急工作保障水平低。一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健全。因经费不足,无常态化财政保障机制,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我县疾控中心近十年仅自购1台离子色谱仪大型仪器,有些仪器因精度不合标准,已处于停用状态。二是业务用房面积小,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医院与办公区域混合办公。我县没有一个规范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应在医疗机构内独立区域与普通门诊相隔离的“三室两通道”标准,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各医疗卫生机构资产负债率较高,运行困难。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处于负债运行,特别是近半年因疫情原因,业务收入基本为零,但医护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硬性支出不断增加,导致入不敷出,均出现不同程度财务困难。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一是应急管理体系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影响卫生应急管理效能。如我县疾病控制中心因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限制,近年来学科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应急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存在一岗多职现象。如卫店镇卫生院王平医生,一人身兼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村医管理、应急管理、预防接种门诊数职,工作强度大,无法专心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应急人员缺乏专业学习培训,救治处置能力不足。卫生应急队伍缺乏完善的应急处置技术培训和演练基地,不能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应急队伍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救治处置效果。

(三)监测报告网络系统不健全,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的信息资料库,各方面工作经验不足,监测报告网络系统领域建设处于空缺状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与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有效协同不够,区域内各领域信息不能互联互通,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发现、报告和早期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能力薄弱,极大影响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影响救治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抓住国家当前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倾斜的政策机遇,策划一批应急与谋远的卫生项目,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硬件设施和设备配置落后的状况,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适度超前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和不断加强。补齐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短板,调整医疗资源投入结构,加强社区、农村等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控能力建设,加大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完善规范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预案动态更新修订机制,认真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对已有预案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做到专项预案体现专业应对、部门预案体现部门职能、单位预案体现具体处置、重大活动预案体现预防措施,逐步形成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若干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分事件类别的部门单项预案,处置流程、工作规范所组成的卫生应急预案和规范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监测报告网络系统,建立综合应急平台。加快建设以县、乡应急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为主干,县直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为枝干,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为支点的全县应急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公共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突发事件管理、社会安全生产管理等整合为一个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充分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指挥协调、综合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职能。

(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医卫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加强应急救治队伍专门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训练有素能打胜仗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必要的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充实壮大专家团队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五)创新方式方法,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讲究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也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要推动将健康元素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崇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推动公共卫生发展,坚决预防和严格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3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2020年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8月份以来,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赴县市区及部分疾控医疗机构、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开展网络议政,召开市直单位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赴外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快。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等项目相继启动,投资达18.45亿元。各县市区实施重点医院改扩建、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16个,总投资12.325亿元。

(二)防控救治能力不断增强。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初步建成。完成6个县级综合医院感染科建设,建成乡镇中心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35个。市县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16个,县市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

(三)应急处置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市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4个;联合组建区域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3支。按照“四集中”原则,强化“四早措施”,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和常态化防控,取得确诊病例全省最低(6例),每万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0.02)的显著成效。

(四)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急救指挥平台建设,形成了以市急救中心为枢纽,县市区急救分站为纽带,乡镇急救点为支点,基本覆盖全市城乡的急救体系。参与构建“长三角院前急救联盟”等跨地区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公共卫生应急跨省演练,提升了我市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水平。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诸多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均为临时设立,没有常态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构,部门应急职能不清晰,沟通协作不够高效。卫健系统应急管理与指挥体系不完善,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缺乏,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不顺畅,存在“防控-治疗”分离问题。应急预案缺乏动态调整、考核评估机制,推演验证不充分,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不相适应。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市本级无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县综合医院都未规划建设传染病病区和发热门诊,多为临时改造和搭建,基层卫生院(室)重大疫情基层首诊、预检分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进展不快,利用市体育馆改造升级平战结合设施未启动。市本级财政专项经费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缺人缺设备缺技术,市县疾控中心检测、现场处置等专业设施普遍缺乏,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三)专业人才不够充足。全市疾控机构省定编制434个,实有编制423个,整体空编率15.6%;乡镇卫生院空编362名;村医1167名,50岁以上占46.3%。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突出,特别是基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全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紧缺,现有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仅占2.5%和1.3%。

(四)物资保障不够有力。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尚未建立物资储备库。物资保障生产流通网络和物资采购储备、调用更新、收储补偿机制不健全,大数据平台没有建成,分级使用、分类管理规范标准缺乏。目前,我市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经费主要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财政经费为主,疾控中心物资储备不足且更新不及时,医疗机构常规储备仅能维持日常所需,难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对策建议

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特别面对秋冬季第二轮疫情扩散风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建设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高效的应急预警决策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加强领导,健全应急协调机制

研究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成立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统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落实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协议,深化长三角公共卫生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参与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互通疫情协查、联合培训演练、防控物资调配机制。

依托“数字宣城”综合平台,整合现有信息业务资源和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健全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功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疾病预警监测信息系统,配套重大传染病流调、疫苗可追溯、应急医疗物资管理和调配等子系统,构建智慧应急新模式。

(二)科学设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抓紧修订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技术指南,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编制相应应急预案。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对已有预案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优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保障、舆论引导等环节,调整充实相关内容。

设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日”,建立预案动态更新和演练制度,每年组织跨区域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在实践中推动不同层次类型、不同部门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参与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编制、实战演练及效果评估、疫情信息摸排等工作。

(三)多措并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摸排我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现状,等高对标沪苏浙,针对性制定任务清单和建设计划。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过渡期内保留同翔医院作为应急医院,新建市立中医医院,推进市体育馆平战两用改造升级,配足负压病房和救护车,力争在“十四五”时期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市县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改(新)建,确保年底前完成。加强乡镇医疗救助点建设,提升农村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急救机构辅助岗位投入。加快推进市级及县市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配备、更新实验室设施设备,提升新冠病毒核酸以及其它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

优化市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专业人才引进流程,盘活用足现有编制资源。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和基层卫生院(室)绩效考核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重视加强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才。组建公共卫生应急专家智库,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疾病防控基本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大型设备购置、应急医疗物资更新等专项支持力度。

(四)平战结合,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设立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各县市区设立分中心,依托各类综合医院建立储备点,明确主管部门及职能,健全“市-县-机构”三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目录、标准、品类,科学评估存储规模和布局,出台相应采购标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实现科学调配和高效管理。

创新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模式,实行实物储备与协议实物化储备、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原材料储备与生产设备储备、本地供给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建立储备、生产及流通网络。完善补偿机制,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在我市布点,建立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保障基地。

(五)基层导向,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明确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在传染病诊疗体系中的“基层首诊”定位,建设好“哨点”诊室。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团体、各级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应急管理机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物力和财力保障。强化社区防控平台建设,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筑牢社区防控防线。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篇8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是保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医疗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效率提升主要通过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来提高行业集中度,进而提供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我们认为,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将使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以及食品安全带来的奶业整合等方面存在投资空间。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

当前,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三个核心焦点:谁来提供医疗服务;谁来为医疗服务买单;如何最大程度缓和优质医疗服务的必然短缺。

保民生的要求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等导致城乡居民防御型储蓄偏高,绑架了在其他领域的消费潜力,保民生要求从医疗资源分配上为居民松绑。另一方面,基本医疗支付水平的提升和范围的扩张,将直接促进医疗消费,同时刺激新兴医疗需求的兴起。在这两条思路驱动下,我们将保民生为医疗行业带来的机遇分为两类:第一是解决医疗服务分布不均匀所催生的行业机会;第二是在医疗服务保障松绑之后兴起的慢性病的防治需求。

医疗资源区域均匀化驱动需求兴起。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第一个表现是医疗设备配置的不均匀。我们以X光机为例,从东中西三个区域代表性案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医疗设备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在按照卫生部基本配置要求完成配置的假设下,我们测算约有4万台的×光机采购空间,因此占据普及型X光机市场60%市场份额的万东医疗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第二个体现是优质医院的区域分布不均匀。我们把病床数超过500张的医院定义为优质医疗资源,那么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状况来看,区域分布与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所享受的优质医疗资源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在保障民生的背景下,医疗资源的分配就成为人民生活保障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据此对现有医疗机构配置达到平衡进行了测算,需要新提供床位数约为55.8万张,因此尚荣医疗(专注于手术室建设)和新华医疗(消毒供应室等的建设)将成为保民生过程中医疗资源不平衡的主要受益者。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第三个表现是医生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匀。从保民生的角度出发,已经推出的举措主要包括大型医院的对口支援、远程医疗体系的构建等。在远程医疗体系构建中,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互联服务和软件服务的供应商将成为主要的收益者。

后民生时代保障措施完备催生新兴医疗需求。

新医改政策及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过程,将进一步推动医药市场需求增长及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2009年位列发病率前10名的疾病为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胃炎、糖尿病等。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慢性病的潜在需求将被激发出来。相关受益企业是乐普医疗(心血管支架、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九安医疗(血压计、血糖仪)。

考虑医疗服务建设的紧迫性和资金来源保障程度,我们建议关注的顺序为:基本医疗器械的配置,医疗机构的建设、慢性疾病用医疗器械需求的释放。重点可以关注万东医疗(X光机)、尚荣医疗(医院手术室建设)。新华医疗(医院消毒供应室等的建设)、乐普医疗(心脏器械专家)、九安医疗(血压计、血糖仪)。

公立医院五项改革并进,剑指“看病贵、看病难”。

中国政府网3月7日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其中明确了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等五项改革重点。

《工作安排》还提出,要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其中关于医药分开的措施是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以及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在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节中,提到了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等思路。其中,对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政府在每个县重点办好1所县级医院,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中央今年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标准化建设,人口数超过30万的县(市)2011年底前基本建成1所二级甲等以上的公立医院。

我们认为,政府对于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将通过调整医药消费结构和医疗服务区域结构来分别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症下药的,对于医改效果的观察应该着眼于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工作安排》单独强调了要通过细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发展空间、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等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从《工作安排》的整体思路来看,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还是将面对公立医院在政府补偿机制下的强势竞争。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看好能与公立医院错位经营的专科医疗领域和高端医疗领域,重点可以关注马应龙。

智能软件有效应用

软件行业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多是面向行业应用的,其下游客户是各级政府、企业,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极少。因此,软件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受下游客户1T开支的影响。今年随着国家“保民生”概念的提出,我们预计与“民生”概念相关细分行业的IT投入将出现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我们在梳理了与民生相关的各细分领域,同时挑选出各领域中相关上市公司供投资者参考。

“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软件行业的角度出发,我们将“民生”概念分解为8个细分领域。

就业 软件行业是人力密集型产业,从公司层面来看,软件企业要想获得较快增长,必须事先招聘足够多的研发、销售人员。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减轻国家就业压力。我们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筛选出三个细分领域: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服务。重点可以关注:软件外包方面,如东软集团、海隆软件、浙大网新等;业务流程外包方面,如信雅达、银之杰、立思辰等;IT服务方面,如华胜天成、太极股份、神州泰岳、汉得信息等。

医疗 医疗领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民生领域之一,国家近些年在推进数字化医院、改善医疗质量方面投入了较多精力。在医疗领域软件公司能做的主要包括电子病历、医疗信息化。重点可以关注:电子病历方面,如东软集团、万达信息、用友软件等;医疗信息化方面,如东华软件、东软集团、银江股份等。

交通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城市交通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人们对于交通问题的

诟病日益增多。智能交通被证明是有效减轻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各大城市纷纷加大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一个上百亿的新市场正逐步形成。软件板块与之相关的公司有两类: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汽车物联网(汽车电子、应用)。重点可以关注:智能交通方面,如银江股份、交技发展、皖通科技、亿阳信通、新大陆等:汽车物联网方面,如启明信息、四维图新等。

社保 2009年,金保工程进入了新一轮建设,目前金保工程已经由最初的搭平台、建系统进入到新的阶段――整合。在此期间,单纯的拿项目、做项目的模式将向新的服务模式转变(将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向基层延伸,方便参保人员办理社会保险业务,为参保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申领登记等服务,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提供技术支持,为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提供服务)。新的模式将进一步催生新的市场,社保领域内相关公司将迎来快速增长。重点可以关注:万达信息、东软集团、易联众等。

安防 在保稳定方面的投入主要是针对各级政府部门,与之相关的细分领域包括数字城管、安防、应急指挥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等。重点可以关注:应急指挥方面,如太极股份、华胜天成等j数字城管方面,如数字政通等;安防方面,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等: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如美亚柏科等。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农业务,商务部都已开展了诸如动物溯源,放心肉、一荤一素等工程,目前已展开试点工作,我们预计该市场将在2-3年后形成规模。重点可以关注:新大陆、远望谷等。

教育 在教育领域,相关的软件公司主要分为行业信息化公司(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定制软件开发等服务)和设备类公司。重点可以关注:教育信息化方面,如东软集团、东华软件、银江股份等;设备方面,如科大讯飞(语音教具)等。

旅游 软件公司在旅游领域的投资标的较少,重点可以关注在酒店信息化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龙头公司――石基信息。

乳业整合提高有序竞争环境

经过21世纪初行业消费普及初期的高速发展以及由于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行业负增长,乳品行业在2009-2010年逐步恢复稳定增长,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到2010年底增速保持在10%以上。

预计未来随着政府增加低收入阶层以及县乡,农村居民收入等各项相关政策的实施,县乡等市场对乳品消费的数量和频率都会增加。县乡市场将成为乳品市场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增速将稳定的保持在15%左右。

国家质检总局去年新规:要求2010年3月底之前,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而根据2010年的《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前提审查细则》中对乳品企业的软硬件要求都严格很多,其中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需要自检,而整套检验设备的价格就在200万元以上,对中小乳企形成资金压力,部分乳品企业将推出市场。行业专家预计通过本次新规的实施,大约20%―30%的中小落后乳企将被清理出去。我们认为,落后产能淘汰所空出的市场份额将给伊利、蒙牛等带来收入和市场规模增长的机会,利好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龙头企业的增长。

上一篇:节能减耗方案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用等级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