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03 01:56:02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1篇

一、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缺陷。在县域发展起来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属非公有制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居多,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加大了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县域内工业大部分属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

(3)企业之间关联度低。由于县域内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差,没有能够形成使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格局,因而难以把小企业纳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资产链、技术链和品牌链的协作体系之中,难以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4)科技创新作用较弱。民营企业吸收科技人才难度很大,人才少、忽视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即使一些技术水平稍高的企业,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境外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技术在外情况比较突出。

(5)企业融资难度大。县域内工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短缺经济的特定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大量的企业生成与外延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造成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金的短缺严重妨碍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规模扩张。

二、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促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不断创新政府服务举措,综合性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类困难,努力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

(1)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一是引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开发,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拓宽思路,采取政府倡导与民间组织、集中推介与分散推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门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设点招商和网上招商。二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在区域方面,按照“立足国内,拓展国外”的思路,定期召开招商洽谈会,并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推介和对接。

(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企业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鲜明体现。要坚持把提升骨干企业知名度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是坚持扶优扶强。选定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能与国内外企业抗衡的品牌企业。二是引导企业争创品牌。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获得中国品牌的企业,以及对建立品牌营销联盟或以产业集群形式联合拓展市场等给予补助。

(4)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平台,要打造特色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并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一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科学管理;二要坚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中心城镇为依托,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要注重层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入园的企业,尽可能使县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四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打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

(5)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四大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规模企业持续发展,使更多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放宽投资领域、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对外合作等方面为众多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更多小企业迅速发展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二是建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理、责任追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服务、专利申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四是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保障体系。积极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制定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行为,禁止滥用权力,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在全市形成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2篇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部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部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部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部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部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部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五)加大财税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设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临时性资金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有关规定,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三是创新多种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创新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垃圾债券市场、收购市场、再担保基金、创业投资母基金、知识产权法律、狙击型知识产权诉讼等环环相扣、有机协同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对接等。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集体经济;主干;经济制度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能否健康稳定科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能否健康稳定科学地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探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

县域工业经济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有、集体经济模式一统天下,到今天基本上民营经济一统山河,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经过多年的改制已鲜见身影。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在县域集体经济中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了解一下江苏苏中地区的宝胜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许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宝胜集团创办于1985年,是县属集体企业。当初以2000万人民币的价格从联邦德国购进二手电缆生产设备,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历经二十多年,宝胜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是扬州市工业企业做强、做大的一面旗帜。2006年集团完成产值60.8亿元,实现销售57.4亿元,一举成为扬州市第一个产销量超50亿的企业。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增加到22亿元。连续四年,宝胜集团的电缆主业产销规模居国内同行业之首,被誉为“中华第一缆”。为此,扬州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全市工业学宝胜”的号召。20多年的风风雨雨,宝胜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仍是县属工业集体企业,它的性质至今未变,这值得我们深思。可以肯定地说,宝胜的辉煌有力地证明了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几种错误观点的批驳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经济理论会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不正确的经济理论则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对几个相关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

(一)国有、集体经济竞争不过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由于产权明晰和私人资本的逐利性,确实是一种较有竞争力的经济形式。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公有经济的补充发展到与公有经济并列,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上升而不断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就是对于民营经济最好的肯定。但是,肯定民营经济的作用,肯定民营经济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并不能证明公有制经济没有竞争力。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公有制为主体这句话就是多余的,应当废止。公有制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竞争力,并非是公有制经济本身的过错,而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没有竞争对手,一切由国家统购统销,当然也无需和其他企业竞争,没有竞争力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港台企业带来了充满竞争力的新的气息,确实让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国有、集体企业大吃一惊,在初期的交锋中,国有集体经济的确不是历经市场经济磨练的外资企业和港台企业的对手。然而,也应当看到,国有、集体企业也很快就适应了竞争。现在的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并不比外资、港台企业差,宝胜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大批的国有、集体企业度过了艰难的日子,重新焕发了生机,再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说国有、集体经济竞争不过民营经济这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

(二)国有、集体一搞准垮,改制越早越好

对于企业改制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弊端,在个别地方,特别是县级区域所谓的“改制”就是把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私人。这样不仅造成大量的工人失去生活来源,处于极困窘的局面,还引发了失业工人对于政府的不满,更严重的还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个别买主只以市场百分之几的价格买断企业,一夜暴富,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翁并不是神话。让人不解的是有个别的经济学家提出“靓女先嫁”,把经营良好,正常赢利的企业卖给私人。更让人费解的是,有的经营不善的企业一旦到了私人的手中转眼间就能赢利,而买断企业的经营者就是该企业原来的经营者,同一个经营者,昨天亏本,今天盈利是什么原因?这其实并不是经济形式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是督导不力的问题。

(三)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就只能发展民营经济

回顾这些年来各地出台了许多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文件,它的前提是民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习惯力量,许多人对发展民营经济心存疑虑,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发展,因此,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完全必要的。事实上,人们对于民营经济的作用、地位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在中国几十年大一统国有集体经济形式下,民营经济根本没有产生与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这与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是分不开的。

但是,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并不等于限制发展国有、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实现主体仍然是国有、集体经济两种经济形式,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少数的经济学家拥有话语权,颇有影响力,各地领导容易受他们的影响。近年来,各地出台了许多对民营经济有利的文件,但是对集体经济却没有过多关注,这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问题。宝胜集团也曾经打算改制,但是宝胜还是把集体经济坚持了下来,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有力地说明了国有集体企业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照样能够搏击风浪,勇往直前,创造出不亚于民营经济的辉煌。宝胜的发展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四)浙江的富裕是因为民营经济发达,所以要富裕就得学浙江,就得发展民营经济

致富的方式各式各样,但却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一个地区的发展乃至富裕受到历史、文化、环境、现实等因素的制约。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文化发达,临海,又靠近经济中心上海,再加上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因此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是诸多因素集合的结果。可以说,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全国到处都照搬的。不是只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致富,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都是因为发展集体经济致富。甲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乙地并不一定适用。这些年有很多人一批又一批地到浙江去取经,但取得成效的却不多。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浙江人四海为家的精神,浙江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

二、集体工业经济能够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干

所谓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干作用,指的是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起一种核心的作用,主导的作用。集体经济的主干作用,既不是要在县域众多的经济实体中数量占优,也不是产值利润占优,但它是一个地区经济体中的灵魂,之所以需要这个灵魂,正是为了体现公有制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一)集体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在一个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其中有规范经营科学管理的,但也有小型家庭作坊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一般学历偏低,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他们的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凭借经验与直觉。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对职工的权益保护不够,职工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等现象比较普遍。一个规范经营的集体企业,无疑可作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榜样。

比如宝胜集团非常注重基层员工素质的提高,建厂之初就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成人教育分院,对新招进的一线操作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分三期培养了600多名大专层次的人才。此外,还利用各类学校对本厂的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现在集团的近3000名员工中,百分之四十五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还有百分之三十六拿到了各类技术证书。注重教育注重知识是一个企业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像宝胜这类的做法就可以学习,向本地区其它的中小企业推广。集体企业的注重创新注重人才等等一系列做法与先进的理念,如果推广开去,必将使整个县级区域各类企业面貌有明显的改观。先进的集体企业示范性效应就在这里。

(二)县级经济区域应当根据实力,多开办一些集体企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目前,除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城镇同样有许多的待业的劳动力。经济效益比较低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受到民营企业投资者的青睐的,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地方政府增长多少的财力,而是为了解决众多人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特别热衷于招商引资,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占用了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如果把一部分精力转移过来发展集体企业,尤其是以解决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稳定,对于减少处于社会底层的困难群体大有裨益。

(三)县域集体工业企业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太穷。全国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村外,大多数的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债务。正是这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只拦路虎,第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债务才会消除。这第一步迈开了,新农村就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如果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开,新农村建设恐怕还会停留在纸面上。

兴办县级集体企业,可以作为村级集体企业的榜样,县级集体企业办好了,就会给农村集体企业以鼓舞。县级集体还可以从各方面给村级集体企业以切实具体的帮助,而这些帮助通常是很难从民营企业那里得到的。只有城乡集体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才是县域经济生命力的所在。城乡互动,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经济面貌,就会使整个县域经济呈现出健康、科学的发展趋势。

(四)理直气壮地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

同志在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坚持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在鼓励、支持、引导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倾注地方政府最大的力量来兴办、扶持各类集体企业,这正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最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今天这样蓬勃发展的好局面。今天,同样要发展集体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的蓬勃发展,才能体现县级区域经济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县级区域有五个十个乃至更多的像宝胜这样的优秀的集体企业,那会是怎样一个局面?那样的话,改变的将不仅仅是县级区域的经济版图,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加强了公有制经济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添辉煌。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4篇

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

术改造力度,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搞活县级工业企业。要通过现有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流动重组,使县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5篇

一、理论探讨:“兴工”战略的实施是传统农业大县摆脱经济发展窘困局面,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重要抉择

巴彦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经济仍为主导,在计划经济“以粮为纲”的发展思维束缚下,农业经济一直占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振兴县域工业仍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一个主题。如何尽快走过农业发展阶段,加快向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经济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兴工”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进程,扩充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兴工”战略是服务发展定位的迫切需要。历史和现实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而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在建设生态宜居中等城市的起步阶段,就是要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影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从而尽快提高对人口的聚集效应,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使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化。

“兴工”战略是突破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的必然选择。县委将我县自身发展定位为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意味着我县的工业发展还仍处在初级的“量”变过程,主要体现在初级农副产品加工作坊逐步增多、县级政策支持无力、财政贡献率低、拉动能力和牵动效应不强等等。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看,大凡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工业的崛起,崛起更意味着“质”变和跨越,也就是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兴县跨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实施“兴工”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加大经济布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使工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县域内的各类资源通过市场运作配置到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益,为工业经济发展筑牢原始积累资本,并实现新的跨越。

“兴工”战略是实现“以工促农”的重要途径。理论界认为,“以工促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成功典范比比皆是,但前提是地方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兴工”战略,就是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来,吸引到城镇中去从事二、三产业,使劳动力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把工业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主导位置,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以工哺农,以工促农。

“兴工”战略是抓住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关键契机。我们通过对巴彦工业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不难看出,巴彦工业经济发展呈波浪式前进,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较大,国家政策好,巴彦经济发展就好,反之亦然。从国家和省市发展政策方面看,未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有利。我省深入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市委提出的“强县”战略,为我县加快发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从实施“兴工”战略实践来看,截至2012年8月末,全县工业指标和招商引资成功显著提高。新增规模企业3户,使规模企业达到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增加值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17%,签约项目35个,签约额109.6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20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9个。实践证明,“兴工”战略在巴彦大地上展现其无尽的魅力。

二、现状分析:巴彦县正处于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在突破现阶段发展水平实现向初期阶段跨越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在实施“兴工”战略过程中首先应对我县工业经济所处的阶段有个准确估价和定位,并深入剖析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才能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估价与实证分析。通过对实施“兴工”战略前的指标来估价我县工业化程度,测算巴彦县的工业化水平。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人均GDP指标偏低。著名的经济学家钱拉里认为:经济增长必将带来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断提高。由此,他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把工业化划分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初、中、后期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2010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24元(相当于1817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4373美元、全省3816美元和全市4915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41.5%、47.6%和36.9%。可见,工业化进程还未达到总体水平的一半,处于沉寂状态。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经济比重偏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应提高,当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时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10年,我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17%和31%,虽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资源禀赋相当的依兰比低11个百分点,与同样郊县的双城比低15.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的前期准备阶段。从劳动力分布看,二产劳动力就业比率偏低。佩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为80%、50%和20%以下。2010年,全县共有劳动力总数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47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94%,高于工业化初期水平14个百分点。可见,工业经济劳动力就业比率较低,工业化进程仍任重道远。从城市发展水平看,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有理论标准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大体上为30%、60%和70%以上。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为11.66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6.4%,比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还没有达到30%的下限。

综上,虽然近年来我县工业发展速度在加快,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但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和全省,仍处于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前的准备过程。

三、理性思考:“兴工”是推进马彦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转换思维、明确方向、抓住机遇、突出重点

兴,起也,兼有跨越之意。“兴工”就是要振兴县域工业经济,使之从非主导向主导、从无序到有序、从松散向集中的过程。工业兴则县域兴,工业强则县域强。要振兴巴彦工业经济,应结合县情,立足巴彦工业经济所处的阶段,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以高新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发展的县域工业化格局。

1.转换思维,把振兴工业经济放在首位,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实现县域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继续把工业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摒弃那些甚至还在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巴彦农业大县,工业没有啥可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偏激传统思想。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让每个巴彦人都知道,巴彦的出路在工业、巴彦富必须发展工业的思想理念,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奋发有为的工作思想意识,在全县团结和谐氛围中真正形成发展巴彦工业经济的合力。

2.明确方向,创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要充分认识我县工业经济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定位我县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要抓住1-2个左右的产业就进行重点扶持,使之真正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要把握工业发展的脉搏,针对环境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特别是在影响企业融资、信贷、人才等瓶颈方面提升服务的水平,切实优化巴彦的政治及政策环境。

3.抓住机遇,突出招商引资上项目,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手段问题。一是树立广义招商观。就是要拓宽招商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招商引资。凡是能够通过有效重组,提高我县现有潜力的生产力水平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应该成为招商引资对象。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注重招商引资的活动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工业企业为主攻点,降低招商隐性成本的负担,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对财政贡献大的工业企业。三是突出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发展,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制度,严格规范部门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凡落实的项目,从签约到达产,都要实行全程服务,为企业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及时排忧解难。

4.突出重点,完善新城园区建设,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载体支撑问题。一是重点推进工业新城建设。建设各项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都有动作,但始终没有像宾西、利民开发区那样的大气魄和大手笔,原因就是我县财力弱,基本是小而全模式的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中等城市,核心在巴彦新城,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近几年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一点,着力建设新城。二是统筹推进兴隆园区建设。兴隆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因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吸引28家企业入驻,在巴彦北部区域及兴隆周边区域园区已经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当前应加大园区的服务升级,迅速构筑园区的形象,重点应在与兴隆林业局合作上下功夫,抓好园区的空间环境、硬件设施、视觉标识等方面进行镇企局共建。三是充分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借鉴先进地区的政策经验,实行规范化管理,打造“园区速度”、设立“进园项目奖”、塑造巴彦整体“园区品牌”。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等城市夯实工业支撑的经济基础。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6篇

>>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黄陵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北资源型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唐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太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创新 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研究 江西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于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6] 杜俊娟、李姚矿、夏业鲍、张克宏:转型期资源型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典型资源县域繁昌县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6).

[7] 陕西省府谷县统计局:府谷县统计年鉴[Z].2013.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修水;瓶颈;突破口

一、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难依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多数企业业主自有资金不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进行了融资,有的甚至不惜成本进行民间融资,导致财务成本过高,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在二次担保融资时,因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物而造成无法融资,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贷款审批比往年更为严格,金瞬化工、森源电子等企业因担保贷款被拖延使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低。2011年以来修水县工业用地十分紧张,但大部分投产企业土地利用率都在50%以下,容积率在0.5以下,每亩投资强度不到50万元,亩均税收在1万元以下,如合协织带和湘赣有色金属项目分别有近10亩和50余亩闲置土地。

(三)协议产能和实际产能差距较大。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状况和经营策略等多种原因,实际产能往往远远小于协议产能量,如合协织带年产3300吨织带项目,一期仅上72台织带机,1至9月产能不足300吨,一期产能仅占协议产能的三分之一;创新标准件年产8000吨标准件项目,实际产能仅700吨;养蚕人茧丝绸项目签约建设8组自动缫丝生产线、50台箭杆织机,仅上6组自动缫丝生产线、19台箭杆织机。

二、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突破口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县域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才会使我国整体的经济面貌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运用多种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业担保公司要新增注册资本,达到国有商业银行准入门槛,扩大融资担保额度。成立注册亿元规模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缓解返乡创业人员的资金难题。创新工作举措,对返乡创业存在资金困难的人士,对其所在乡镇集体土地的合法房产发放县级房产证,将财产变成资产,为其创业融资提供有效质押。深入推进新型银企关系,积极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保函等金融新产品。同时,盘活国有闲置资产,用于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二)要多方谋划破解工业用地难题。国土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低丘缓坡政策,利用好国家允许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开办企业政策。组织村组选派代表与企业直接进行商议,双方自行约定土地入股事项,并经村组法定程序通过和县政府同意,上报市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合法改变土地用途。鼓励园区企业兴建高层标准厂房,对企业新建三层以上标准厂房按照用地面积给予补贴。

(三)要对投产项目做好专访和评估。要组建投产项目评估组,对所有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进行专访和评估。对有扩能改造可行性的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对未按期达产达标的企业,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推进的时间节点。对未达到招商引资协议内

投资总额、产能要求规定的企业,跟踪服务单位和企业主必须在三个月内启动扩建计划,对无扩建计划的将采取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收回闲置用地、回购厂房、征收工业地产税等措施进行逼进逼退,提高土地利用率,促其快速达产达标。

三、结语

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可行的措施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建设、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修水县乃至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统筹规划,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机制,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修水县的工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梅.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10.

[2]周金堂.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0,(09)

[3]倪毅,冯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归经济"发展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06)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8篇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五)创新金融机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金融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如通过商业银行和工商部门合作建立小额贷款联保制度,或由民营企业组成联合担保共同体设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其次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允许信用好、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放低门槛,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再次集中力量和智慧打造皖西北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产业,为该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9篇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三)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做好招商引资文章。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招商,抓招商才能促发展”的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支撑点和突破口,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平罗作为西部内陆县,只有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树立市场资源观和全球资源共享观,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等方式,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原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有效破解资源瓶颈,更好地促进县域工业发展。一是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中长期宏观政策走势,精心筛选、包装、编制优势工业项目,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命中率。坚持一手向上争取列入自治区和国家项目扶持盘子,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一手对外狠抓招商引资,用资源和市场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集聚工业发展要素,增添发展后劲。二是突出重点抓招商。以工业招商为核心内容,以工业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瞄准产业结构宏观调整的大好良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同时积极引进发展配套工业,努力争取融入发达地区工业产业链,参与产业配套和市场细分,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三是创新手段抓招商。采取轮岗挂职招商,专员招商,蹲点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延伸触角,扩大招商渠道,拓宽招商空间,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建立社会招商激励机制,倡导全民招商,重奖招商引资功臣,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抓招商,时时抓招商,处处抓招商”的强大合力。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10篇

规模以上工业(即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产业聚集、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思考促进规模工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缺陷。在县域发展起来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属非公有制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居多,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加大了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县域内工业大部分属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3)企业之间关联度低。由于县域内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差,没有能够形成使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格局,因而难以把小企业纳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资产链、技术链和品牌链的协作体系之中,难以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4)科技创新作用较弱。民营企业吸收科技人才难度很大,人才少、忽视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即使一些技术水平稍高的企业,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境外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技术在外情况比较突出。(5)企业融资难度大。县域内工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短缺经济的特定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大量的企业生成与外延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造成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金的短缺严重妨碍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规模扩张。

二、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促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不断创新政府服务举措,综合性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类困难,努力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1)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一是引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开发,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拓宽思路,采取政府倡导与民间组织、集中推介与分散推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门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设点招商和网上招商。二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在区域方面,按照“立足国内,拓展国外”的思路,定期召开招商洽谈会,并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推介和对接。(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企业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鲜明体现。要坚持把提升骨干企业知名度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是坚持扶优扶强。选定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能与国内外企业抗衡的品牌企业。二是引导企业争创品牌。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获得中国品牌的企业,以及对建立品牌营销联盟或以产业集群形式联合拓展市场等给予补助。(4)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平台,要打造特色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并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一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科学管理;二要坚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中心城镇为依托,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要注重层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入园的企业,尽可能使县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四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打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5)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四大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规模企业持续发展,使更多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放宽投资领域、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对外合作等方面为众多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更多小企业迅速发展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二是建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理、责任追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法律服务、专利申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管理新格局。四是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保障体系。积极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制定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行为,禁止滥用权力,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在全市形成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6)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促进规模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目标前进。为此,必须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在得到稳步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压力。因此,今后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扶持中小企业加快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园区层面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是产业规划与企业布局的关系。受乡镇行政区划局限,乡镇招商引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导致大部分县(市)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也给污染集中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今后要重视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有效引导产业向特定区域、企业向特定园区集聚,并切实限制布局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留足空间,合理布局生产力。三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基本上属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带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取代、淘汰关系,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动下,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并行发展。四是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工业经济发展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现在开发要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要着眼现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和集中园区。尤其要针对薄弱行业加强近期的开发,着力引进新项目,兴办新企业,实现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为今后的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要着眼未来,做好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行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三要建立起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和产业发展机制。要坚持项目的开工、建设、储备滚动推进;坚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储备;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坚持生产、流通、服务同时抓;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内资民资、外资侨资为主体的投资结构。通过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宏伟的蓝图和良好的平台。

上一篇:消防设计范文 下一篇:乡村传播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