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1:32:55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通山县在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致力市场开拓驱动金融创新。

一是开拓权益融资领域。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开展股权登记托管和挂牌交易;推动企业与保荐机构签约,达成新三板市场上市意向。二是尝试电商融资服务。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催动、市场促动”的思路,建设电商集聚区,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通山农畜产品电子(网络)交易市场,为县内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网上销售渠道。三是开展碳汇融资试点。立足碳汇资源丰富的县情实际,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碳交易试点,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融资。

(二)致力主体培育支撑金融创新。

通过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推荐会员机构,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各类资本成立贷款中介组织,支持企业开拓资本市场。成立行业联合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总额达15.5亿元。借力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和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作质押融资。

(三)致力要素保障服务金融创新。

一是健全金融体系。通过出台财政资金和税收补助、开辟金融管理“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中介机构在通山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5家。二是畅通市场信息。建立县域金融工程网、企业信息库,及时县域金融信息和企业资本、产业资源运行现状,服务企业融资,促成有需求的企业、项目与武汉资本市场交易平台进行对接合作。三是优化信用环境。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优化了全县金融生态环境。(五)致力多方合作共推金融创新。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域金融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大力推进县校合作,高校专家团队先后30多次深入通山城乡和项目企业建设一线,开展调研、座谈、培训等系列活动,为县域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主要经验:“四个坚持”

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谋划县域金融的发展,通山县域金融工程积累了四个方面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坚持”。

(一)坚持金融领先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通过杠杆效应,金融能够盘活县域资源;通过企业整合,金融可以帮助县域壮大优势产业;通过创新,金融能够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山县把发展金融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来抓,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财政资金,为企业进行增信,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扩大社会融资规模,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二)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

在实施县域金融工程中,通山县充分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为金融创新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让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接上地气。2012年初,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和通山县政府签订了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武汉大学帮助通山县制定了《通山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运用工程的系统性和结构化的思想,利用金融手段,促进产业与金融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三)坚持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通山县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找准结合点,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开展金融产品研究与创新,量身定制了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如助农贷、助保贷、助商贷、助贫贷、股权质押贷等产品,有力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四)坚持培育市场主体。企业是融资的主体。通山县注重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一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升企业品质,扩大有效需求。同时,引导企业转变融资观念,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尝试在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之外,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找到匹配的融资渠道。目前,通山县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4家企业,融资2.1亿元,形成了“通山板块”,对其他企业具有典型带动作用。

三、借鉴推广:“三个结合”

通山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对通山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借鉴通山经验应抓好“三个结合”。

(一)抓好经验借鉴与二次创造的结合。

推广通山经验,一方面要将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精神内核提取出来,吸收进去,指导当地实践。另一方面在吸收借鉴这些精髓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养分和血液,进行二次创造,在做好当地县域金融工程总体方案、路线图设计的同时,要根据县域产业特色进行有益的创新实践和改革,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县域金融发展模式,让通山经验在本地发展壮大、开花结果。

(二)抓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合。

破解县域经济融资难题,除了发挥传统银行体系的支持作用外,还要努力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资本市场体系,抓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合。一是发挥信贷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县域贷存比。要适应湖北省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引导鼓励全国性银行机构开拓县域市场,充分挖掘地方法人机构的信贷投放潜力等多种方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县域贷存比,让资金更多地留在县域用于当地。二是进一步拓展放大资本市场功能。县域企业进入区域性资本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挂牌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向银行进行融资,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场融资,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这些资金的引入将为县域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当前,重点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到“新三板”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三)抓好主体培育和市场建设的结合。

主体培育和市场建设是县域金融工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主体培育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有竞争性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引入不同质类、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等。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诚实守信、规范运作的企业主体,建立规范的决策机制和内控机制,健全财务、成本、质量管理等制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融资能力。在市场建设上,重点是要全面系统地加强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三个市场的建设,有效发挥三个市场的作用,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制度缺陷;金融生态;县域

一、金融制度缺陷导致资金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金融服务被弱化,使县域经济得不到有效支持。

(一)因制度因素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减少,弱化了金融服务功能。2000年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集约化经营,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逐年减少,使县辖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减弱。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由2000年的183个减少到2009年的96个,减少了87个,减少了47.5%。到2009年末,县辖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只有21个,仅占县辖金融机构网点的21.8%,大多分布在县城和矿区。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从2004年的3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66亿元,增加59.26亿元,增长了154%,县辖金融机构贷款从2004年的19.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17亿元,增加10.71亿元,增长了55.05%,增长较为缓慢,存差不断扩大,存差从2004年的18.9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7.49亿元,存贷比逐年下降,存贷款比例已从2004年的50.67%下降到2009年的30.89%(见图1)。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迅速减少,使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较低。调查统计,HB市县辖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平均为1/24.3平方公里,1/1.53万人。

图1淮北市县辖金融机构2002—2006年存款、贷款和存贷比变化图

(二)因制度缺陷,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目前,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1.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县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不断收缩,县级机构基本上成为上级机构的“储蓄所”,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通过上划流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调查统计,HB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逐年增加,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较以前有所减少,但到2009年底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占存款比例仍达50%以上。图2是县辖国有商业银行2004—2009年存款余额、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比例情况图。

图22002—2006年淮北市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上存资金和上存资金占比情况图

2.邮政储蓄凭借基层网点优势吸收存款上存。邮政储蓄在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储蓄网点,从基层农村吸收存款存入上级邮政部门。调查统计,2004—2009年,HB市邮政储蓄县及县以下机构吸储余额从4.31亿元增加到了14.16亿元,占县辖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11.22%上升至14.5%。

通过对HB市县辖金融机构调查统计,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66万元,其中,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8.6万元,()占金融机构存款的29.9%。2009年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1.38亿元,农村信用社新增存款3.58亿元,占县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31.45%,虽然,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方式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资金返还,但仍很有限,可见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3.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对农村资金的信贷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基础还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投入资金将无法收回。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目前各类农业保险机构还没有在HB市县域得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也使农村金融部门在信贷投放中产生较多顾虑。

4.民间借贷活跃,但缺乏制度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借贷的活跃。由于民间借贷市场广阔,民间中介组织不断出现,随着民间中介组织的出现,民间借贷也已从暗处走到明处。调查统计,HB市民间中介组织已从2005年的3家发展到2009年的19家。由于民间借贷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制度约束,导致非法金融的不断出现,纠纷频发,矛盾四起,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调查,2005年以来,淮北市县辖发生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造成群众多次上访和围攻农村信用社事件,其危害至今难以消除。

二、因金融制度约束,造成资金供给机构过度审慎行为

(一)农村资金供给缺乏,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

1.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单一。目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和风险等因素制约,其贷款投向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农业领域,农户小额贷款占绝对比重,对日益增长的规模农业产业和产业化经营信贷支持不足。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辖农村信用社新增小额农户贷款占新增贷款的53%,由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微小企业不符合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信贷支持。经济组织和农村微小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盲点”,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农产品得不到加工升值,农村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责发挥不充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仅限于承担国有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服务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调查统计,2009年淮北市农发行县级机构贷款余额为4.49亿元,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为3.55亿元,占比79%,可见,县级农发行政策支农功能较为单一。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利集中,不适应县域经济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营战略,其业务和机构网点快速从农村地区收缩,基本取消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这种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了解,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调查显示,2009年HB市县域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仅为0.49亿元(不含农发行粮食收购贷款),可见,县域金融机构几乎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因资金缺乏,使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极为缓慢。通过对县域23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仅有3家在银行有贷款,17家仅靠自筹资金和自身积累发展,4家因设备老化缺乏资金更新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

1.构筑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实现农村资金回流的有效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一是有利于打破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局面,以便在农村市场上形成一种金融竞争局面,克服因缺乏竞争可能出现的金融服务低效率;二是可弥补因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大量收缩带来的金融供给不足;三是金融机构多样化,可转移、分散和降低金融服务风险。如,可把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综合性地方金融机构、可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建设等,以防止农村资金流失,涵养农村金融资源。

2.拓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服务,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县级农业发展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拓展信贷支农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县级农发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础建设和扶贫资金等贷款业务,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拓展对农村服务范围。

(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孙立刚张中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县域居民消费正进入以住行为主题的升级阶段

1981年至2009年间,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18.8和6.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娱乐文化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9%、3.2%、3.6%、5%和9.8%。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县域居民将进入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一)县域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整体接近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水平1978年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至6977元,实际增长9.6倍,年均实际增速7.4%。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9%和11.4%,自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折合至2000年是5963元,与城镇居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仅差316元。同时,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介于城镇居民1999年的41.9与2000年的39.4之间。如果考虑县城居民,县域居民消费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正在进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见图6)。(二)城镇化将推动县域消费增长1978年至2011年间,城市人口比重由17.92%提升到51.27%,每年约1%的速度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将带动县域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特别是住宅消费刚性需求巨大。按照目前13.5亿人口基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将产生住房需求4亿平方米左右。据中金公司预测,县级市新建商品住房增长空间较大,从交易量来看,2015~2040年间市场均在高位运行,年均交易量在1.6亿平方米至1.8亿平方米;从交易额来看,县级市交易额在2035年之前稳步提高至8000亿元,此后将趋于稳定。(三)人口结构将助推县域消费升级1980~1990年间,我国经历了一次生育高峰,平均出生率为2.12%。目前,这次生育高峰对县域消费升级的影响开始显现。一方面,8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长大成人,适婚人口比重短期将居高不下,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将持续推动住房、家用电器等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县域80后群体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受到城市生活影响较大,消费观念与城市接近,整体消费倾向比传统的农村居民高,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将提高。据四川、河南两省相关部门统计,由“经济型”转为“生活型”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四)县域消费升级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央强调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国家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同比增长15.7%,增速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特别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和5059亿元。从未来看,扩大农村和县域消费仍将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领域,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综合以上因素,依据城镇消费升级经验,未来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包括家用电器)以及汽车消费将成为县域居民消费的重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领域将迅速增长。从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看,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以及交通通讯增速将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看到县域总体消费升级趋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升级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区域看,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和层次高于中西部。2009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148.62元、4148元、3622元和3238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2倍和1.6倍;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东部地区整体上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2倍和3.9倍。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距较大,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8倍、2.7倍、3.2倍和2.6倍。从不同收入群体看,2009年,高收入户、中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分别为7485.71元、4591.81元、3546.04元、2870.95元和2354.92元,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支出水平的1.9倍,是中高收入户的1.6倍、中等收入户的2.1倍、中低收入户的2.6倍、低收入户的3.2倍。

积极把握县域消费升级金融机遇

(一)实施“梯度推进”战略区域层面上,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有先有后,滚动推进区域市场发展,当前要把发展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县域,中西部的鄱阳湖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县域,二三线城市周边县域,县域内的中心镇、园区、繁华商圈。这些区域与城市差别相对较小,可加快复制和推广城市消费金融业务成熟产品和服务,“先试先行”,并结合各地实际,研发区域性特色消费金融产品,实现率先发展。业务层面上,先期以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逐步向汽车贷款、家庭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扩展,努力为县域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金融服务。客户层面上,突出抓好县域公务员、大型企业员工、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城郊拆迁农户、进城置业农民、回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等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积极抢占县域消费金融业务高端市场,并积极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不断扩大县域客户群体。(二)突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进一步拓展县域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业务。依据城镇经验,进入“住行”阶段以后,随着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投资理财需求旺盛,消费相关的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公私联动开展工资、第三方存管等专项营销,主动与保险、基金、证券、移动、高校等高端客户资源丰富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个人存款客户基础,巩固县域个人存款优势地位。针对县域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抓紧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县域个人特色理财产品。围绕县域居民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借记卡、贷记卡、网络、电话、移动支付等先进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设。二是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尽管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房地产调控,但是总体看,县域居民住房需求以自住为主,而且房价相对合理,泡沫相对很多大中城市要小。可重点选择优质房地产商、优质畅销楼盘、优质个人发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信贷管理规范的地区探索开办农村住房建设贷款业务。三是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业务。加强与经销商、厂家合作,为县域居民提供汽车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县域比较受欢迎的微型车、客车、小货车、客货两用车等。同时,探索开展“直客式”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断扩大汽车消费贷款客户群体。(三)提升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维护能力一是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在认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名单。及时监测,不断完善客户信息和资料,并依据客户资质变化,对中高端客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在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和需求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深度开发客户价值。二是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依据优质客户的分布,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并可考虑设立理财中心并配备专职理财经理,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个贷中心,集中资源服务好优质客户。加快网点改造进程,实施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和营销技能提升导入,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进一步改善网银功能,真正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三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中高端客户实行差别化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业务授权、审批环节,以服务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持续优化和整合业务系统,并将相关系统联网、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共通。四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针对中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适合县域特点,适应客户需求的投资理财、住房按揭、家庭装修、汽车消费、资金结算等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强化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认知,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县域中高端客户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四)严防业务风险一是把握好风险防控的重点。从现阶段看,重点是严防虚假按揭和冒名贷款,防止贷款被挪用到民间借贷、股市等高风险领域,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新型诈骗案件以及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健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等。二是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对县域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研究和风险测算,推进内部评级法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计量的精度。针对县域收入来源确定且透明度高的客户或者拥有高价值资产的客户,可适时上收其业务的中后台处理,探索集中管理模式。针对县域其它客户,更多需要发挥“人”的作用,强化调查审查以及落实相关责任。三是关注宏观风险。严格执行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政策和银监会制定的信贷“七不准”、服务“四公开”等相关规定,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防控好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存量资产质量的影响,做好压力测试,特别是密切关注区域房价走势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的影响,做好相关风险的防控工作。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1.农户没有广泛接受金融服务的电子化信息化

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银行服务渠道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是,受农户文化水平、农村信息化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建设电子化渠道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喜欢选择一对一、面对面的柜台服务,涉农补贴户认为用折直观而缺乏用卡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客户文化水平较低、农村计算机普及度低等因素,大部分农村客户不会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或是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存在一些顾忌和不信任心理,严重影响了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2.网点的快速布放未能有效提高专业化服务效能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全面覆盖县域各乡镇,且对已撤乡镇的网点予以保留,但各网点多以办理存贷款、涉农补贴业务为主,未实行差别化服务定位。特别近年来在各村所设助农服务点使用率较低,其自助银行仍然是存取款、查询、转账等日常功能,贷款业务、缴费业务、自动开卡、投资管理等新型功能还没有在自助银行渠道上实现。目前理财管理等专业服务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人性化设计和易用性方面未能较好地结合地域需求与特点,难以满足财富型客户对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

3.机构综合竞争力不强,吸纳资金能力有限

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施装备落后、统一标识不严、业务品种单一、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商业银行虽然在县域网点不多,却凭借网络服务等优势,不断争夺农村存款资源,农村资金被不断大量抽走。

4.农业贷款风险高,支农贷款经营成本大、安全性差

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较大,传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效益型农产品,不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安全性、效益性的实现。农业生产周期长、规模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额小、分散的特点,管理费用大,难以降低经营成本。农村的山林、土地及房地产抵押、变现难,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可供担保的资产,还款来源难以保证,增加了支农贷款的难度,也致使支农贷款的安全性差。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措施和建议

1.创新支农模式,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区域均衡原则,对于处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完成向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转化,进而拉动其它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村银行机构迈进。坚持边际均衡原则,保证机构改革正向激励效应,要让改革能够切实为机构带来效益。坚持推进集约型农业建设,鼓励“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农业生产模式,联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用、根据订单发放农贷、扶持高新科技小微农业企业等方式,不断开展利率定价和信贷产品创新,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贷款主动性,降低还贷风险性,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最终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2.推进改革创新,打造现代农村银行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争取政府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等存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政府积极申请涉农基础设施项目,拓宽自身的信贷服务领域;配合政府落实中央政策,有效化解历史包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建立健全三农补偿机制,引导担保类企业加大支农业务,引导农户增强参保意识,落实政府补偿、金融担保、担保类经济组织赔付行为;为支农创造安全可信的金融环境。加强与人民银行的沟通,争取人民银行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促使人民银行合理地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利率等,使支农再贷款期限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使金融监管部门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支农工作,指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防范潜在风险,同时将贷款业务与保险业务有机结合,避免支农贷款出现损失。

3.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揽存吸储能力

认真做好支付结算工作,完善农村支付服务渠道建设,是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根基,是增强揽存吸储能力的源泉。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实现业务网络全覆盖,结算渠道畅通,应通过金融知识宣传和提高助农服务点的工作效率,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强与社保部门的沟通配合,实施“足不出村参合(保)”的金融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供销社基层网点、村卫生室、小超市、村委会(社区)等单位的便民优势,通过合理考核确立合作关系,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终端,打造村中的“营业柜台”,开设自助式存取款、转账汇款、消费收款、缴费转款、查询“新农保”、“新农合”等业务,让城乡居民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坚持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秉承“履行责任,让利于民”的服务理念,对经营性农户、龙头企业给予贷款利率浮动优惠政策;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治病医疗、扶贫开发、文明诚信户、享受国家移民政策等农户贷款执行优惠利率;降低跨行转账和取款手续费,把国家富民惠农政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环节,通过真情实意的服务使广大群众得到到实惠。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举措,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甘当农户的金融靠山,教育并团结广大农户聚集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周围,发挥好自己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张辛雨 单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金融化,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视角,探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对策分析。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县域金融等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 问题 重庆

一、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1.县域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相结合,村镇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企业等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各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大幅提高。

2.县域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

县域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加,贷款投向更加偏向于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且总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77亿元,同比增长6.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59.7亿元,同比增长10.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2.3万户,同期增加4429户

3.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拓宽了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增强了与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快速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式变革的同时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二、重庆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资金外流严重

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大于贷款,且存贷差距较大;同时县级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优势吸收大量农村储户资金,但出于经营战略需求不断缩减信贷业务。另一方面,部分资金经县域金融机构拆借、购买金融产品、向城镇优质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造成农村现代资金供给不足。

2.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导致信贷资金无法回收。二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速度缓慢、担保能力较弱。只有少数优质的县域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三是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成为金融风险点。四是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带给金融机构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威胁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

3.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

近几年,重庆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融资方式也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结构不平衡,社会融资模式单一。县域居民接受多元化投资及风险分散的投资意识不足,理财依赖银行系统,县域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迟缓。同时会计、法律、评估等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薄弱,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4.县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的冲击

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农户土地和产权的明确,村镇银行的进入,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高。对当前执行较高利率和定价能力不高的涉农金融机构必然会造成冲击。

三、促进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考

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重庆县域金融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维护县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引进并扶持有实力有能力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县域,打破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合理流动。通过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更多地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2.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缓解县域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压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二是改善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进入三板和四板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三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搭建民间融资合法平台,维持正常进入秩序。四是培育和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3.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牢筑普惠金融理念

重庆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结合重庆县域经济的实际,结合农合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信贷需求,在风险可控、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拓宽抵押担保范围,推广票据贴现、土地使用收益唷⑴遄》坎权、林权等新型金融产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中介服务;证券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米媛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15.

[2]王兆华.基于体系重构的陕西省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注:本论文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重庆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选择,课题编号:2014kykt009)成果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江苏省;熵值法;县域金融效率;测度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JIANG Zhiqiang, LIU Chang

Abstract: Taking savings mobilization rate, savings investment conversion rate and investment rate as major index, the study measures and assesses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48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2.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financial efficiency has big differences in the counties with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efficiency degrees of counties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areas decline successively. Jiangsu should step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strengthen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rkets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 Countie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emerging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They should lower financial market access threshold in some countries and loosen the regulation over county-level financial markets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start with improving the micro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judicial and credit environments in ways that offer a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the financial growth at county level.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entropy method, county-level financial efficienc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一、引言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地,县域金融效率作为衡量县域金融体系运行与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纵观现有文献,对县域金融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界定、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在县域金融效率内涵界定方面,方五一和蔡淑琴[1](2006)在分别对基于金融资源观(白钦先等,2001)、福利经济学(王振山等,2001)、制度经济学(李建军等,2003)以及金融要素功能(杨德勇等,1998)等四个视角的金融效率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定义,认为县域金融效率不仅应该具有金融效率的共性特征,同时应该具有县域经济的个体特征。进一步将县域金融效率分为县域金融功能效率、县域金融市场效率、县域金融管理效率三个层面。在对县域金融效率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部分学者使用DEA法、指标体系法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具体测算。尹奥等[2](2013)使用山东省2007―2011年县域数据,运用DEA法对山东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金融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胡冰[3](2013)则对青海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后认为青海省县域金融主体严重缺位且效率极低,其中贷款发放环节效率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主要原因,并且尚未形成稳定的资本形成路径;岳金鹏[4](2012)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度,进而分析了县域金融效率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黎翠梅等[5](2012)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在对县域金融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黄绪江[6](2012)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探讨了金融供给与政策、中介以及市场等外部环境对县域金融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对已有县域金融效率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们对县域金融效率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县域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对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除引言外,本文其它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根据数据的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以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县域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在介绍熵值赋权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与熵值赋权法所计算的权重对江苏省2012年48个县域的金融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县域金融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与熵值法

(一)县域金融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县域金融效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衡量。参照方五一等[1](2006)、黎翠梅等[5](2012)以及周国富等[8](2008)等学者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选择县域金融效率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储蓄动员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投向率三个一级指标,储蓄率、人均储蓄额、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存贷比等七个二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表1 县域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熵值法原理

众所周知,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较多,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两类。熵值赋权法作为客观赋权法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反映出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利用熵值赋权法所测算出来的权重值比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7]。

在信息论中,熵被用来度量变量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示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越大。因此,熵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

假定评价对象样本为m个,n个评价指标。多指标评价矩阵为:X=(Xij)mn,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中第j项指标的数值。首先使用公式fij=Xij /■Xij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归一化处理);其次,计算第j项指标信息熵值e与信息效用值d, ej=-k■fijLnfij,其中k=1/lnm,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再次,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wj=dj/■dj;最后,根据熵值赋权法所确定的权重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三、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具体测度与评价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共有48个县(包括县级市,不含市辖区)。本文以该48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48个县域的GDP、GDP增量、居民储蓄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人口数以及资本形成总额等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少县域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本文使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GDP增量由县域第一产业GDP增量、第二产业GDP增量以及第三产业GDP增量相加之和得到。

(二)指标信息值与权重

根据收集整理的2012年江苏省48个县域相关指标数据,利用熵值赋权法原理,确定储蓄率、人均储蓄额、投资储蓄转化率等七个指标的信息熵,进而确定七个县域金融效率指标各自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2012年江苏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体系权重

数据来源:根据计算所得

(三)测度与评价结果

根据表2中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分别计算江苏省48个县域金融效率的综合得分,如下表3所示:

表3 2012年江苏县域金融效率评价综合得分

数据来源:根据计算所得

在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江苏48个县域中,昆山市金融效率综合评分达到0.72,居全省第一。综合得分在0.5以上的县域共有4个,占比为8.3%。综合得分在0.3以上的县域为8个,占比为16.6%。综合得分在0.2以上的县域为31.3%。综合得分在0.2以下的县域占比为68.7%。整体来看,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较低;(2)江苏县域金融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苏南,苏中到苏北县域金融效率依次降低,并且差距较大。(3)个别县域与县域金融效率之间差距特别巨大,昆山市与泗洪县金融效率差距为0.6377。这些现象均值得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后发现: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特别是苏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整体较低,苏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综合得分在0.15分,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苏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较高,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以及江阴市的综合评分均达到0.50分以上,其中昆山市高达0.72分,居全省之首。

如何提高苏北与苏中地区县域金融效率以及缩小县域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健全完善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以及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县域金融效率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县域金融效率的提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北县域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使本区域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促进县域金融发展,提高县域金融效率;其次,在健全完善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方面,适当放宽某些县域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适度放松对县域金融市场的监管,形成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促进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县域金融效率;最后,在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可以从优化宏观经济环境、行政环境、司法环境以及信用环境等方面着手,着力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县域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方五一,蔡淑琴.县域金融效率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研究系列之一[J].商业研究,2006(14):10-15

[2]尹奥,等.县域金融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征信,2013(9):75-80

[3]胡冰.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以青海省县域为例[J].西部金融,2013(8):56-61

[4]岳金鹏.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效率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黎翠梅,曹建珍.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6]黄绪江.机制障碍与环境约束:中部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6):69-70

[7]王斌会,刘可.基于熵值赋权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评价[J].产经评论,2011(5):5-11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 县域经济 金融渠道 作用 研究

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一个个县域经济构成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根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由当地的农业、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共同构成的,其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要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反过来,当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时,也会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其转型升级、变得更加优化,同时也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属于一种区域化的经济形式,是在国家对县级范围内进行行政上的划分的基础上,将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乡镇经济作为其发展的四肢,将农村作为其发展的广阔腹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推进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地方层面上来说,都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县域经济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是人民银行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县城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不了对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涌向县城的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开工建设中便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注入,这便需要人民银行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二是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会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为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资金的注入以及流动,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所以人民银行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利于促进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其财务上的效益获得改善,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另外,人民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使人民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防控信贷上引发的风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银行的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当前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低、客户结构弱等问题,相关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辅助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展经营业务、提升资产的质量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全新的转型升级。

三、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

(一)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连接中央银行和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中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金融渠道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银行处于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位置,可以向县域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提升其管理货币水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有效地对货币政策进行监测和协调,畅通政府、企业、银行三者货币流通渠道;二是有效收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地方政府,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三是发挥贷款的引导作用,保持县域金融的正常平稳运行。

(二)人民银行肩负维持县域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责

人民银行在其金融管辖的范围内,严厉打击洗钱的相关犯罪行为,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另外,人民银行还可以加强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保证县域范围内人民币的正常流通和运作。除此之外,还利用金融风险防控、信贷登记等制度,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

(三)人民银行加强自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县支行主要承担了辖区内金融账户的管理和支付清算相关工作,这样便可以及时监控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支付结算服务,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运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还具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的职能,强化对其的核算功能,将财政资金用到更适合的地方,提升其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等信用体系,来创建更加合理优化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金融渠道方面的帮助作用,其自身具有的优势也帮助县域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参考文献

[1]吴红军.提前告别金融“空白点”的冷思考[N].金融时报,2010-7-8.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9篇

研究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早已成为金融实践研究领域之焦点问题,且已在以往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被充分证实。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

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

1.政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

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

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

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二)县域产业结构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大力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使其合理化,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部门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资金支持,否则就不会实现持续的经营与发展。金融机构能借助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便利的部门信息,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发展的目的就是最终形成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会促使社会资金流向高效率产业部门,脱离传统低效率产业部门。这样就能优化和更新县域经济产业机构,加快县域工业化改革的步伐。

(三)县域城镇化与县域金融发展

非农产业部门与农业人口持续向县域城镇聚集的过程就是县域城镇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县域的持续聚集是县域城镇化的前提。县域城镇化使小城镇成长为新的经济活动区域,借助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中心优势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运用大量的资金,来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完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方面若只单单靠县域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那是不可能满足资金缺口的。故发挥金融部门能灵活融通资金的优点,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就成为县域城镇化建设资金的可靠来源。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县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理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县域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县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政策保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也为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布局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研究其各自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下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关键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是一个高水平、高标准和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县域层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以更好的协调整个重庆市经济的繁荣高速发展和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增长。而这上面所提到的成功实现离不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区县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同时县域经济又具有十分典型的地方特色,因此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这些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更应当把发展本区县特色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之研究都相对较少。且在对这方面的所有研究领域中又大多是关于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所以较之本文的一个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点就是本文既研究了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研究了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作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卓国庆(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他强调按照公共财政的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但未对公共金融的价值取向做阐述,而且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其影响是共同的,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时不具有差别研究的作用。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发展壮大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姬伐柯·2008),他主要是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以及相关的县域经济、公共财政、货币政策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制度基础。刘家凯、杨若召(2008)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怎样有效的促进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首次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作为一个共同作用作为研究。另外在他之后,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有关于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类文章。郭翔宇(2004),将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本文将继续研究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杨花英(2010)是以海南为例对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这一点与本文的研究十分相像。前者可以作为东部发达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极好的素材,后者可以作为西南地区等落后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典例,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研究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是结合西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

(二)研究假说

通过对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以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九个区县进行实证研究。将这九个区县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与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以及其他因素的总和对GDP的影响,并从这九个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中总结出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出并发现规律。重庆作为西南片区的重点建设城市和直辖市之一,有着其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对各区县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一些地区财政政策作用表现更明显,在另一些地区金融政策表现更明显,但总之财政金融的共同作用对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作用,且影响都是同向递增的。在探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九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并以这九个地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规律加以借鉴并运用于重庆市其他各区县,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找出一条促进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2011)。并从重庆市38个区县中选取了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潼南县、万州区、丰都县、开县、黔江和彭水九个区县,选取年限是2000~2011(因2012年各地区统计数据还未统计结束)12年各自的GDP、FIN、SAV、AGR和INV 5个经济指标,其中部分地区的部分数据来自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一共选取了540(>30)个数据,因此属于大样本数据,符合选取数据的科学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对象并总结规律。

(2)变量说明(单位均是亿元)。1)自变量:FIN、SAV、AGR、INV。2)因变量:GDP。

(3)变量的处理。由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地方政府报告的数据所保留位数不统一,我们在选取数据时统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且在选取后的数据进行检查时,都会保证数据的R-squared尽量无限接近于1,几乎所有的检验数据结果都会在介于0.8~0.9之间,与此同时保证所选取数据的Prob(F-statistic)小于0.01.

四、实证研究

(一)经济模型的建立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主要是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GDP的影响,同时横向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对比变量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GDP增长的方向和程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常数量、财政、金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即:GDP=a+bFIN+cSAV+dAGR+eINV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Y=b ln FIN+c ln SAV +d ln AGR +e ln INV

(其中Y:国民生产总值GDP,FIN:财政收入,SAV:金融存款余额,AGR:农业,收入INV:固定资产投资,a:影响GDP的所有常量的和,b:财政收入系数,c:金融存款余额系数,d:农业收入系数,f:固定资产投资系数)

另外,财政有收支两个方面、金融也有收支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财政的收和金融的收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小在本论文中换算成经济指标即财政收入的多少,金融政策的作用大小也是通过量化金融收入的形式来研究的。所以本文的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就转化到财政金融等量化上的研究中去。

(二)数据的检验

(解释:这些都是对这九个地区2000~2012年所取各数据的variable值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值都是有效且正确的。)

(三)结果分析

(1)图表分析

1)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

图1

(图1通过对这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荣昌县、潼南县、丰都县、开县、黔江区和彭水县从2000~2011年GDP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很缓慢。而渝中区、渝北区和万州区这三个地方GDP的上升比较明显,且渝中区由于地方原因在2005年突然GDOP上升。但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不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九个区县财政收入(FIN)纵向比较分析

图2

(图2通过对九个区县财政收入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出从2000~2006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从2007~2011,由于2006年的统筹城乡计划实施后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得到显著上升,其中渝北区变现更加显著。这说明结合区县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政策的有力实施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总量,且财政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致同向正相关关系。)

3)九个区县金融存款余额(SAV)纵向比较分析

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金融存款余额从2000~2007各区县都呈上升趋势,但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转折有所下降,但2009年得到回升,且从2009~201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金融政策对渝中区和渝北区这两个地方影响更加明显。)

(2)线性分析(以万州区为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收入对GDP的影响)

图4

(横轴表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存款余额和农业收入。纵轴表示GDP,在相同的时间年段内,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稳定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由于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故,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起决定性影响。)

(3)数据的代入

通过数据的代入,观察规律可以看出:

1)当经济指标因为突然原因而发生下降变化时,软件EQUATION计算得出其前的系数就为负数。2)当经济指标逐渐变少,且不断趋近于0时,其前的系数也将变为0。3)财政政策系数a介于大于0,且介于0~1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4)金融存款余额系数b大于0,且介于0~2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5)农业收入系数d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e其变化是相当不稳定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财政收入系数和金融存款余额系数都在相对确定和稳定的范围内,故其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一致的,且其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收入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农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共财政和国家金融价值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金融)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县级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2006年以前,由于金融机构树立了“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主动性的支持并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后,统筹城乡战略的提出,国家开始更加注重区域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金融机构开始发挥其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开始重视信贷制度的完善过程同时也间接地为财政政策提供支撑和帮助。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借助财政政策支持来发展并壮大县域经济。此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县级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保障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财政与金融(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如下机制和模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与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从而刺激县域经济的增长和扩大。

(2)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来保持适度的经济的增长。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刺激需求与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尽可能地避免通过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总之,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经济增长,运用稳健金融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既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来保持并促进县域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配合使用,这样既可以克服财政政策自身的不利因素,又可以完善金融政策自身的限制因素。虽然不同的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模式以及区域特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机制和模式进行的。一方面,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起推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财政政策作用力度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另一方面,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金融政策实施越好,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好。此外,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平衡、快速地。

六、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1)研究结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的区域计划,有利于更好地缩短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且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仅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当两者配合作用时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时起关键性作用的,且其影响是同向正比的关系。结合九个区县各自当地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是不同的而且其对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偏向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相对比较发达的渝北区与相对比较落后的潼南县,它们同是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城市,但两者经济的发展对财政金融政策的依赖程度却大不同。在促进渝北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政策起着最关键性地作用,但财政政策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潼南县而言,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配合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但是,不同的区县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具体程度是不同的。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重庆市其他28个区县。

(2)研究展望。以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总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又滋生了更多的经济膨胀和持续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金融政策可以帮助区县一定程度上扫清这些障碍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和快速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者共同的作用会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未来社会经济会更加高速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随着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而更加的复杂多变。所以,了解并运用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使用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不断实践和与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和思想相结合,县域经济才会更加的发展和发达。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辟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来,使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特色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花英.财政金融支持下的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海南省凤凰县为例.2010.

[2] 卓国庆.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2009.

[3] 陈中杰,王泸宁.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政策建议.2009.

[4] 石盛林.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理研究[D].2011.

[5] 袁建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2006.

[6] 游祖勇.中国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分析[M].2000.

[7] 张奋勤.县域经济发展与规划[M].2000.

[8] 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2001.

[9] 梁吉义.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2002.

[10] 王盛章,赵桂溟.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2002.

[11] 姚高宽.县域经济发展探索[M].

[12] 啸风.县域经济调查与研究[M].2002.

[13] 刘剑英.县域经济发展论[M].2003.

[14] 高以诺.中国县域经济2002[M].2003.

[15] 郭翔宇.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M].2004.

上一篇:混合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帮扶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