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5 06:00:24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1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县域经济大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均比较突出,表现在农业大县往往是县域经济弱县、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可以说,湖南农业是全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缩影,比较具有代表意义,基于对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互为支撑的认识,本文希望通过对湖南省县域农业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探索一条立足县域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为我国与我省解决“三农”问题,改善二元结构,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提供一些参考。 一、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鉴于农业生产主要在县域完成,县域现代农业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因此引入“县域现代农业”的提法,以利于下文具体考察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关联性。县域现代农业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不包括市辖区)的地域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县域农工商、城乡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发展形态。 (一)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对我国县域现代农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只有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科学地衡量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才能清楚地把握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进程测度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模型法。该方法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因而,以计算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来测度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种方法以资金(X)、劳力(L)、科技(S)等为参数,经过微分、线性变形、时间序列分析及多元回归,建立公式来分析资金、劳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从而测度地域农业现代化水平。(2)参数比较法。比如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评价农村的变迁,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对数、平均数来解决多变量指数问题,并针对地域实情,参考历史数据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实例,给出具体的测度结论。(3)多指标综合测度法。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介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指标体系法,把描述对象的多项指标、信息加以汇集,经数学处理后,从整体上确认研究对象的进程动态。多指标综合测度方法的优点是:测试过程比较规范,结果较为直观;有固定的计算格式,使用方便,经济意义明确;体现了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主要采用该方法,通过对所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各指标的相对得分值,赋之以一定的权重,最终综合、直观、量化地评价出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县域现代农业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征,本文根据现有的政府统计部门所能提供的统计指标,设置了一组测度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1],指标层共由四大类11个要素组成,包括X1~X11个指标:(1)县域现代农业总量发展指标。主要从农业生产总值、农村有效劳动力数量及城镇化水平三个方面考察,具体指标包括:X1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X2为农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X3为城镇化率(%)。(2)县域现代农业人均发展指标。相比总量指标,人均指标更能反映生产率水平,三个人均指标是:X4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X5为土地产出率(万元/千公顷);X6表示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支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其中,X5=农业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3)县域现代农业技术水平指标。包括劳动力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升,主要反映在:X7是各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人);X8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X9为机耕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4)县域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指标。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对县域现代农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搜集数据的局限性,选取两个指标:X10代表农村小水电数(个);X11代表农村用电量(万千瓦小时)。 (三)湖南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评价 根据上面所建立的县域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湖南省88个县(市)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对象,资料来源于湖南省2007年统计年鉴。首先使用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运算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11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总数为1),通过加权综合处理可得出湖南省88个县(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满分为100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11个指标的关系中,除与X2和X6两个指标负相关之外,与其他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值,a1~a11(0≤ai≤1)分别代表各对应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i为正整数。从表1评价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湖南县域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不高,在满分定为100分的评价体系中,各县域得分普遍偏低,得分最高的长沙县也仅有62.64分,得分过60的县市仅有三个(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第二,各县(市)发展极不平衡,得分最高的长沙县(62.64分)与最低的凤凰县(1.37)之间差距悬殊;第三,农业大县不一定是现代农业强县,古丈县2006年农业产值9654万元,在湖南88个县(市)中最高,但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仅2.58分,排名倒数第三。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在60分以上的县市,即基本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表1的数据显示,全省仅有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三个县达到这一标准。这说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缺乏中间接续,县级层次成为断层,因此,如何将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农业强省、经济强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关键。   二、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关性的规范与实证分析 (一)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关性的规范分析 1.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壮大县域经济。农业是湖南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2005年全省88个县(市)农业总产值达1767.9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46%,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比重较大,居主导地位。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农业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农业成为县域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逐步引入,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建设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县域经济的状况又是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才能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物质保障。#p#分页标题#e# 2.现代农业以县域新型工业化为前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条件,包括物质装备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农业经营发展理念的进步,以及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都必须以相关工业的发展发达为前提,县域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可有效拉动县域农用工业改造升级,促进对农业的反哺,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强县支柱,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工业。无工不富,对大多数县域而言(以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县域除外),发展工业是改造县域经济结构层次低的需要,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范围,让更多的农民转出就业的需要,是繁荣县域经济,富县富民的需要。从长远看,县域没有强大的工业,就难有基础牢固的农业,也难有发达的第三产业。 3.县域经济可将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又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出路,因此,统筹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结合点在县域。具体表现在现代农业丰富了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一方面,传统意义上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包括原料、劳动力等在内的生产要素,促进工业部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在此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担当城市工业化的“血库”,农业生产则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利润率低。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功拓宽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拓展了农业产业领域,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针的指导下,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足、规模大、效益好,已经成为所在县域的支柱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也成为部分县域新型工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建设对现代物质装备的需求,又促进了县域新型农用工业的发展。农用工业是增强农业物质装备的重要依托,是与现代农业联系最紧密的工业部门。县域新型农用工业是县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包括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等在内的新型农业投入品,既保证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又拉动了县域工业增长和结构升级。 (二)湖南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研究数据选择。用表1中评价得分值衡量湖南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选取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来考察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基本数据(总量、平均、速度等三类)进行评价的,以总人口、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P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9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通过规范化加权计量的方法,以100分为满分,得出近年湖南省88个县(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值(见表2),表2可以基本反映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2.湖南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的Pearson相关。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统一选取2006年“湖南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值”(表1)与“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值”(表2)两组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直观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作出相关性散点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与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散点相对比较集中,说明相关性较强。经过进一步数据处理,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输出结果如表3。 三、结果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原意在于说明县域经济强弱对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回归分析,但根据目前已有的相关经济理论,无法证明县域经济竞争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函数关系,因此,我们放弃利用回归方法单向考察县域经济强弱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解释力,转而选择统计意义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表3的统计结果解释如下:Pearson相关系数为r=0.771,应拒绝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一般r≥0.8则两个变量为高度正相关,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系数非常接近这一标准,故可以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较强的且为正的相关性。 具体地,从两类评价得分结果的横向比较来看,进入2006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10强的县市,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基本上都排在前20位,如长沙县(1)、浏阳市(5)、望城县(12)、宁乡县(3)、冷水江市(18)、醴陵市(8)、攸县(9),其中括号内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值排名,初具现代农业雏形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三县,均是经济强县。可见,县域经济强县一般是现代农业强县。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四化”发展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县域经济主要指建制县域及县级市域的经济,它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县域土地辽阔,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3%;县域人口数达1918.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0.4%;县域GDP为5346.5亿元,占全省GDP的56.5%。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吉林省整体经济的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延吉市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2012年,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四化”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吉林省县域“四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工业化指标:包括工业化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人均GDP;城镇化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农业现代化指标:包括机耕面积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人均农业增加值;信息化指标:包括人均信息消费额、人均电信产业、人均邮政业务。

2、“四化”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相关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个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结果如下。

(1)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前郭县、珲春市、乾安市等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县市,而洮南、柳河、辉南县等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资源欠缺,工业化程度低。

(2)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延吉市、图们市、临江市等地区的城镇化排在了前列,这些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较好,镇赉县和通榆县被评为部级贫困县,柳河县和扶余县地处山区,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化水平低。

(3)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排名表(见表3)中我们看到:榆树、德惠、九台、农安这些农业大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延吉市和图们市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其农业投入不够,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4)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吉市、珲春市和图们市的主成分得分较高,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快,而梨树县和通榆县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为了了解各地区“四化”统筹发展水平的现状,本文利用SPSS软件,根据以上40个县的“四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前郭县、乾安县、桦甸市、磬石市,此类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水平较城镇化发展水平要高一些,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般。

第二类地区:包括延吉市、珲春市、集安市、图们市、临江市、长白县、通化县、抚松县、靖宇县,此类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落后。

第三类地区:包括通榆县、和龙市、洮南市、龙井市、安图县,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第四类地区:包括榆树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个县,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三、促进县域经济“四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县域地区“四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四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下面对以上四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类地区,如前郭县和磬石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却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的发展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将分散的小型工业区集聚起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进行厂房联建和标准厂房建立,以此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地域相邻的县与县之间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小,交通便利,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相邻优势,加强交流和地区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落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不能积极地带动和促进农业化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市场的紧密对接,供其所需。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农业化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动力作用。

第三类地区,此类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如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干旱区的县市,自然环境不利,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盐碱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复,改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型的特色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资源,来提高自身工业的发展水平。向农业和工业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发挥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类地区,对于此类地区,首先要继续推动农业化向较高的水平发展,因为这是本地区具有的较大的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是工业基础比较好,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以此来提高生产率,这样也会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注:本文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12YJC790139);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三化”统筹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编号:2013158)的中期成果;吉林省社科基金,吉林省“四化”同步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B221)。)

【参考文献】

[1] 蒋北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云南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龚署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 刘国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6(2).

[4] 杜秋:吉林省县域经济评价与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

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

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area economies relates to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ly and socialistic new country. This paper sums up related theories of evaluation on county area economies, builds up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nty area econom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evaluation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Qinhuangdao's counties, and accordingly brings 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ounty area economies in Qinhuangdao.

关键词:县域经济;评价;秦皇岛;对策

Key words: county area economy;evaluation;Qinhuangdao;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032-03

0引言

我国是非城市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农业大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要素和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更加紧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但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单元[1]。对县域经济的评价有助于人们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并依此制定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1.1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属于系统评价的范畴系统评价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基本处理方法,也是系统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指的是应该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系统来分析,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后所产生的就是系统设计,然后再对这个系统进行评价[2]。根据系统评价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型和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的评价模型有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确定性模型与模糊数学模型等,评价方法有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评价指标是系统评价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评价对象性质的要素。指标体系是被评价对象系统的结构框架,是有特定秩序的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名和指标值是评价对象质和量的规定。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对象是县域经济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包括影响其发展的县域内部诸因素和外部诸因素。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问题,一般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线性加权评价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Y=β1y1+β2y2+…+βnyn

上式中, Y表示一个评价指标,其下级指标集为(y1,y2,…,yn),βj为指标yj的权重。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复杂系统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2.1 显示评价对象特征的原则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识。评价指标要以反映评价对象特征为原则,才能设计出揭示评价对象内部特性的评价体系。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指标设计应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要全面反映县域农业水平、城镇化率及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

1.2.2 可比性原则我国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程度、发展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指标要尽量选择可比性较强、能体现县域经济共有特征的指标,使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横向可比性是指不同县域之间可比,纵向可比性是指同一县域历史数据之间可比。

1.2.3 全面性和完备性原则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尽量涵盖评价对象系统的每个方面。完备性意味着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少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不全面。

1.2.4 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原则系统的运行过程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就要以动态的指标反映;相对于较长时间,一个较短时间段内的累积性指标就属于相对的静态指标。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有静态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动态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活力。

1.2.5 可行性原则对于定量指标,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取得的资料,至少能容易计算或变换,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于复杂问题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采用定性指标,要以合理、详细的评价标准来保证定性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 建立准完备性评价指标集一个性能良好的评价指标集Y=(Y1,Y2,…Ym),根据数学中一些特殊集合定义的特点和测量论的原理,应具备下面一些基本性质[3]:(1)Y的各元素之间是相互独立且互不相容的;(2)wi到G是单射的,其中wi为指标值,G为总指标;(3)不存在yi0∈Y,使Y-{yi0}仍然满足(1)和(2),也就是说,Y中没有可有可无的指标。同时满足(1)~(3)的Y称为是准完备的。

尽管在指标体系建立时考虑到了指标完备性的原则,但由于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紧密关联性,使得指标体系的设计一般达不到完备性的要求。为了使指标集达到准完备性指标集,通常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分在一类中,用一个因子代表。因此因子数量远远少于指标数量,因子之间互不相关,因子具有可解释性。因子的可解释性是指因子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隐含在指标中的潜在的意义。

2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对县域经济系统的分析,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设计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二级指标为经济发展现状(A1)和县域经济发展活力(A2),两个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10个:人口因素(A11)、区位因素(A12)、经济实力(A13)、产业结构(A14)、政府能力(A15)、经济发展速度(A21)、产业结构调整(A22)、二元结构调整(A23)、政府财政能力(A24)、就业活力(A25),三级指标又下设四级指标27个,见表1。

3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评价

为了进一步明晰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了唐山市所辖的八个县域与秦皇岛四县做比较分析。此次实证分析包括12个县:秦皇岛所辖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抚宁、昌黎和唐山市所辖的滦县、滦南、乐亭、迁西、玉田、唐海、遵化、迁安。

指标数据的来源有:《河北经济年鉴 2006》、《河北经济年鉴 2004》、《秦皇岛统计年鉴 2006》。

应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融合,拟建立准完备评价指标集。依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和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因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准完备评价指标集包括五个因子,分别表示为fac1_1、fac2_1、fac3_1、fac4_1、fac5_1。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准完备评价指标集包括四个因子,分别表示为fac1_2、fac2_2、fac3_2、fac4_2。因子得分模型为:

faci_1=α1X1+α2X2+…+α16X16 i=1,2,…5

faci_2=α17X17+α18X18+…+α27X27 i=1,2,…4

其中,α1、α2、…、α27为因子得分距阵中因子所在列和指标所在行交叉位置的数值,可以认为该值是指标对于因子的权重。

此外,依据因子高载荷指标,对因子进行了命名。因子命名、得分和排名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4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看,秦皇岛各县的发展既有优势方面,也有劣势方面。秦皇岛各县在医疗卫生、政府能力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等方面,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而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二元结构调整方面都相对落后。下面针对各县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提出各县相应的发展对策。

4.1 青龙满族自治县发展分析及对策青龙地处山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农村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起点低,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落后行列。在上面12个县的比较分析中,经济实力因子(fac1_1)排名第12,收入和人口结构因子(fac1_2)排名第12,结构调整因子(fac3_2)排名第10,这些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青龙县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慢的发展劣势。针对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1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以及农民利用土地、产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以龙头企业、企业集群、中介组织机构带动和组织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县域政府要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好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青龙县要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青龙县紧邻东北地区,是秦皇岛市抢抓东北振兴机遇的前沿,有“近水楼台”的地缘优势,东北市场是青龙产品销售的重要市场之一。秦皇岛市的港口优势明显,青龙要利用好秦皇岛港口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打开国际市场。另外,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将在2007年年内开工建设,该项目三个规划方案都将途径青龙县所辖的村镇,承秦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成为青龙县产品进入承德地区的一条绿色通道。

4.1.2 以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青龙的特色农业产品有灵芝、枸杞等中药材,有松蘑、肉蘑、滑蘑等食用菌,有板栗、核桃、杏仁、苹果等果品。其中,青龙板栗是“京东板栗”的代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龙富”牌红富士苹果、“龙女”牌山杏仁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此外,据2005年数据显示,青龙县全县饲草总储量27.5万吨,载畜量可达90万个羊单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青龙县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稳步发展好畜牧、林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县域经济的面貌。

4.1.3 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科学开发矿产资源青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有金、银、铜、铁、锰、重晶石、石英石、花岗石、大理石等40多种矿产资源。青龙县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立足传统工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项目,搞好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县域政府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增效、防污减排的技术和方法,保证在矿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不受污染。

4.1.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青龙县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中的贸易服务、物流和教育培训产业。贸易服务业和物流业主要服务于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教育培训业主要是培训企业家和农民,以提高企业家素质和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4.2 昌黎县发展分析及对策昌黎县地理位置优越,有不少旅游观光景点,产业基础也相对雄厚,有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在上面的实证分析中,昌黎县的政府活力因子(fac2_2)排名比较靠后,近三年单位GDP地方财政支出和收入增加值分别为0.0213元和0.002元,这个值就是在秦皇岛四县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针对昌黎县,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2.1 提高政府财政收支活力县政府资金收支不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无法启动,必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昌黎县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①争取上级资金,对于项目的建设要积极取得上级支持;②借款贷款搞建设,现在国家开发开行等一些银行都愿意投放一些长期基本建设贷款,县域政府在保证贷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向银行借贷款;③县级金融机构吸收的储蓄和县级税收收入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4.2.2 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继续坚持工业园区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科研机制昌黎县支柱产业干红酿造、粮油食品加工、海水养殖、蓄牧业、高效种植业、市场商贸业、旅游业、冶金建材业支柱产业都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005年昌黎县相应于干红酿造、粮油食品加工、海水养殖、缝纫机零件加工等产业,确立了“一区六园”的园区建设模式。“一区六园”即经济开发区,含黄金海岸生态工业园;东部工业园重点发展成为以干红酒为主的轻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园重点发展以冶金铸造业为主的工业园;缝纫机零件工业园重点发展成为以机械精密件产业为主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区;还有中部重化工业园和南部工业园区。2006年,昌黎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正式命名为“河北・昌黎工业园”,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增强了昌黎县建设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企业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研发就显得尤其重要。像粮油食品加工业、冶金建材等行业,都要以最新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为导向,不断升级产品。重点大型企业更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对于冶金建材业,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积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2.3 品牌战略目前,昌黎县几大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然而除了干红酿造业,其它产业中并没有十分耀眼的品牌形成。昌黎县要在发展重点产业的同时,抓住重中之重,培育产业中的强企业和强品牌,提高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品牌创县域知名度,又以县域知名度创更多的品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2.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昌黎县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了秦皇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秦皇岛市区位条件和现有基础都较好,有条件成为次区域中心。打造服务型城市,与唐山、沧州沿海重化工区域错位互动、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秦皇岛市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也是把环渤海区域打造为新的增长极的战略需要。昌黎县产业基础较好,沿海环境好,要配合秦皇岛市建立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战略加强自身建设。昌黎县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贸易服务业、物流业、教育培训业、网络传媒业、会展业以及新兴的咨询服务业等。

4.3 抚宁县发展分析及对策当前,阻碍该县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一是,与秦皇岛四县和唐山八县相比,人力资源因子(fac4_1)排名较差,每万名乡村从业人员拥有技术人员人数少,人力资源缺乏;二是,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关联度低,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三是,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基于抚宁县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该县发展对策:

4.3.1 大力引进人才,定期请域外农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亲临指导,挖掘县域特色农业,加强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玉米的产加销产业化和生猪的产加销产业化。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的规模,发展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辅助产业,双向延长产业链。抚宁县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示意图如图1。

抚宁产业化发展要多方吸纳外部资金,实行招商引资,不断建设新项目、规划新项目,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一方面引进他们的资金,另一方面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3.2 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抚宁县要加快水泥、造纸、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依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选择引导企业通过联合、购并和资本经营等手段,对资产存量进行再配置,充分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4.3.3 坚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据县城乡建设规划处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抚宁县城镇化率仅为18.5%,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全县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要高度重视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载体,因为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小城镇,随着园区的建成,就会形成数量庞大的工业人口,需要有与其配套的生活服务,必然推动城镇化进程。

4.4 卢龙县发展分析及对策从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卢龙县的弱项在于政府能力因子(fac2_1)和结构调整因子(fac3_2),这两项的排名分别是11名和12名。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当前卢龙县政府的财政收支不足,财政缺口较大;县域产业结构急待调整,二元经济结构急待改善。改变这两项指标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另外,卢龙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急待调整。促进卢龙县经济发展对策有两个: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招商引资;二是加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

4.4.1 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目前,卢龙的甘薯产业已初具规模,要继续做大做强甘薯产业,突出县域特色。要建立甘薯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甘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广开门路,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要双向延长甘薯产业产业链,积极研发利用甘薯生产罐头、醋、酒、果脯、果酱、糖化代乳粉、糖、香酥片、饮料、酒精等一系列产品的制做工艺。

4.4.2 卢龙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急待调整相当长时期内,该县水泥、陶瓷、机械、化工、采矿等传统工业粗放经营、低效运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工业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本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针对这种现象,县域政府要从长远来看,进行整体规划,对没落企业实行改造转产。也许企业改造的当时会对县域经济总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长久来看,必定会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整体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途径。发展县域经济要从县域实际出发,以理论为指导,制定适于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尽快使县域经济的发展步入科学、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孔来.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6,(5):46-47.

[2]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2.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5

1分析背景

1.1四川第一轮退耕还林四川省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试点示范、全面启动、调整适应和巩固成果等四个阶段[2],涉及21个市(州)178个县(市、区)600余万农户,完成退耕地造林89.09万hm2、荒山造林93.33万hm2、产业专项造林8.73万hm2。至2012年,退耕地实现经济收益面积64.02万hm2。2001年,杨西岳[3]、李贤伟[4]进行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相互关联的问题思考,均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思路。2006年,帅克等[5]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省退耕还林主要发展模式和机制,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2009年,张洪明等[6]对四川退耕还林种植类型(30余种)、经营模式(9种)和经营机制(6种)进行了综述,认为初步形成了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规模又有效益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体系。2011年,杜万全[7]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培育了大量林产品资源,随着时间推移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各种林产品资源还会不断增多,必将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1.2后续产业与县域经济“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形象地表达了退耕还林建设中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8]。王小龙[9]指出,由于退耕还林的私人承包很难保证工程的实施具有稳定的激励相容性,农户的自利行为至少在3种场合会偏离社会生态利益目标,即多种经济林、间种或复耕、少投入,从而使退耕还林政策偏离社会最优。刘东生等在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后认为,由经济增长催生的生态改善需求(退耕还林),最终还要靠经济增长来满足。何家理等[11]通过对秦巴山区实证调查研究认为,应发挥“自然区域为单元”的资源优势,克服退耕还林工程中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现象。崔绍芳[12]开展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相互耦合研究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效果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刘耀森[13]认为退耕还林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杨明等认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积累产业发展基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产业带,构建合理的产业链等问题的研究,促进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退耕还林带来土地生产格局的改变,承接着以生物为基础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退耕区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农业经济,拥有的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县域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优化配置,又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郑循刚对四川退耕还林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进行了SWOT分析,总结了四川退耕还林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运行模式、区域模式和产业模式。赵志远将简阳市作为协调型县域发展模式代表,即具有以乡镇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该模型形成过程一般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起家,然后再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细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业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四川第一轮退耕还林形成的产业资源存量,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农林产业资源,应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价值。资源地理分布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性,物种的多样性与同构性,影响着存量资源产业价值的发挥,需要开展存量资源(物种规模)县域间的产业基础优势对比分析与研究。

1.3分析方法按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调查口径,确定产业基地物种。收集四川省2012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调查统计数据和2013年四川省林业产业年报统计数据。假定市州范围内同物种预期收益(较)大值作为区域该物种基地产业化条件下第一产单位面积年“公允价值”,规避物种价值实现的时序性、地理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并基于2013年年报的林业产业基地(含退耕还林)规模计算相关物种基地第一产的潜在价值。用2013年林业产业年报中第一产产值与同年四川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算各县农林协调系数。借用区域经济学中区位商分析法开展产业物种、原料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分析。若LQij>1,则认为i物种(原料林)在j县(市州)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且值越大,表示比较优势越大,或产业专业化、或特色化水平越高;若LQij≤1,则只为县域内自给性商品生产。

2结果与分析

2.1原料基地区位分析

2.1.1基地林存量分析四川省至2013年底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831.0万hm2,基地类型的基本结构受退耕还林工程影响较小,仅有两类变幅超过1%,说明退耕还林物种选用存在产业禀赋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使退耕还林形成的资源自然地融入该区域既有的产业基地。退耕还林除未参加2007年起的珍稀用材林基地建设而外,均对各类基地规模做出较大贡献。其色经济林、笋用竹产业的贡献率表明退耕还林对林业产业有着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参见表1)。

2.1.2基地林县域区位优势原料基地生产经营属林业第一产业,具有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是县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产值区位商衡量着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这种优势是相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根据前述假定条件,我们测算四川省(不含非退耕还林的一般用材林)林业产业基地潜力年产值1716.02亿元,具有经营发展优势的县域拥有相关潜力年产值1367.53亿元。优势县域相关原料基地的潜在产值占全省相应产值的69.9%~98.5%,以此占比作为产业基地地域聚集度指标,则生物质能源林>食用油林>森林蔬菜>笋用竹>药材林>特色经济林>饮料林>调香林>珍稀用材林>材用竹>工业原料林>干果林>桑树及其他>一般用材林>水果林,可见聚集度越高则基地地域特色内涵越大。将潜在年产值与县域区位优势力乘积作为产业发展优势,表2列出各原料林类型产业发展优势前10名相关县。

2.1.3二产结构分析根据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二产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力。2013年,四川省有林产加工企业6658家,但规模企业仅391家,亿元产值以上的龙头企业124家,表现出:一般性加工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低,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构成比为37.9∶34.9∶27.2[17],产业尚以提供原材料物资产品为主,属于较为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基于林业产业资源密集性和四川产业资源的底蕴,我们认为较长时间内,一、二产间联动变化不明显。利用2013年各县林业一、二产比值关系,估算各产业基地类型二产潜在产值,加工能力假定是现有规模企业实现设计产能,据此分析二产结构状态。规模企业代表着行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其贡献是二产升级的根本。分析表3可以看出,四川林业产业资源具有1499.72亿元的潜在二产年产值,其中现有规模企业贡献率为47%。实木类加工产能较好地满足了上下游市场的需求;以纤维板为代表的工业化加工产能过剩,受制于上游原料市场;以竹材制浆为代表的材用竹工业化加工产能不足,制约着原料存量的生产利用;以高附加值产品为方向的经济林加工规模尚处较低的起步区间。四川林业二产结构的升级在于竹材加工产能大幅度提升(资金密集)和经济林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新研发(技术密集)的突破。

2.2产业物种区位分析

2.2.1物种区位优势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栽植的树种涉及100余种[6],纳入产业资源统计的物种(类)41种。经济林一直是退耕还林关注重点,物(品)种选择也最为活跃。四川25种具有产业禀赋的经济林物种中分布最广的是核桃,最窄的是橄榄。相关区位分析表明,具有区位优势县域最多的物种是梨。优势县域数表达了物种自然地理的属性,发展区位优势不足30个县的物种具有较明显区域特色,如橄榄、芒果。利用物种优势县数与分布县数比值做出的发展策略,比值≥75%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林,比值在50%-75%的进行专业化发展,比值<50%的进行一般性发展。以进入县域内发展优势的物种(类)排序前3名为收敛条件,可分析单物种发展产业基地的优势县域规模,花椒、梨、核桃、柑橘位居前三。将物种潜在产值与县域区位优势力乘积作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优势排位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程度较高。

2.2.2物种产业市场分析四川林业产业资源涉及177个县、41个物种(类),县域物种组合达2684种。借用二产企业规模产值标准,分别县域、物种进行归类。通过表5可以看出,不论是否具备区位商优势,各产值规模均有县域(物种)分布。不具备区位商优势,且有较大产值规模,似乎相悖。事实上,区位商更多地表达县域内所有发展物种间的对农村经济贡献的比较优势,产值规模与区位优势力的结合才较好地表达物种在全省的产业发展优势。物种县域产值不同,资源价值实现的市场着眼点不同。A级拥有参与省际、国际交流的资源规模,已成为或具备成为县域支柱产业,可按照全国产业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培植或加入区域产业集群,以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参与大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如柠檬、核桃、柑橘。B级具有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的资源规模,培植龙头企业是实现(市)区域资源聚集,以大区域产业链的中间产品,或特色产品参与省内市场流通,如用材树种、笋用竹、油橄榄。C级存有输出域外的资源量,加大扶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根植性企业,以原生产品、或农副初加工产品供给市域市场,适宜各类水果。D级基本上保持满足当地需求的资源量,属于传统农业生产,应以原生产品参与域内农贸市场交易。

3问题与讨论

(1)退耕区县域经济是农业经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需要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视角重视和评估以退耕还林为代表的林业资源产业禀赋。县域经济是“五个统筹”的最直接操作平台,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在于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协调发展。(2)“分散小家庭、并网大基地”形象地描述了以退耕还林为代表的林业产业资源经营格局。天生弱质的农户生产以小农经营形式为主,自我集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林产业要跨越传统经济地位,须“并网”资源实现产业化利用。“并网”是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重点,建立包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营大户在内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适应退耕区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应重视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户自组织程度,开展产品初加工,带给农户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的作用发挥。(3)2014年我国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在满足生态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农户拥有高度的物种选择权。本文分析表明,不少物种具有传统经营价值,但从产业化利用高度来看,则不具备发展优势,其原因有二:一、区域内加工产能滞后,带来资源市场有限;二、同等区域发展其他物种的农村经济价值优势更大。二者均需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加以规避,防止资源过剩,或采用短视物种。(4)区域经济学的区位商分析方法,属于地理经济范畴。作为对植物资源的分析评价,应该加以植物地理相关的分析。本文尽管较好地分析了四川省现有林业产业资源区位优势,但因数据的局限使用了“潜在产值”这一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许多省、区、市还制定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域经济承担着如此多的历史重任,可以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辽宁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县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县市所具有的集聚、争夺、整合和转化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县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本文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评价经济实力,应考虑多方面发展潜力,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七个方面。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辽宁省各县市的发展状况,有利于认识自我,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设计的,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朱允卫、杨万江,2003),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形成了指标总数为46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表1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评价体系的指标众多,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利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主成分分析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高惠璇,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44个县进行分析,得结果如下:

1.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80%,说明2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对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四个方面有绝对值较大的系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将它定义为经济支付能力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51.95%。第二主成分包含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变量,将之定义为收入水平因子,并不是决定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产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56%。第一主成分对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金融保险业比重、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有解释能力,将它定义为工业化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达53.42%。第二主成分代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企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74%。第一主成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取名为企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6.94%。第二主成分包含产品销售收入一个指标,第三主成分也只包含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一个指标。

4.人才与科技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5%。第一主成分结合了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教育支出比重、科技人员平均经费、企业研发经费四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取名为社会知识与技术积累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2.53%。第二主成分代表了万人科技人员数和专利申请数的信息,被称为技术研发能力因子。

5.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3%。第一主成分把工业用地产出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产值固体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五个指标纳入其中,根据其原始含义将之定义为工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45.92%。第二主成分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公共品比例两个指标的信息,被称为城乡福利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8.42%。第三主成分包括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的信息,称为工业能耗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16.92%。

6.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02%。第一主成分代表了旅客周转量、公路密度、新增固定资产额、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五个指标,可以定义为固定投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8.1%。第二主成分代表了百户拥有电脑数、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电话普及率三个指标,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普及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20.92%。

7.发展竞争力: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包括了大部分信息:劳动力流动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出口额增长率、出口净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五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定义为经济外向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37.37%。第二主成分:恩格尔系数、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千人医院床位数被定义为医疗卫生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6.16%。第三主成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贷款余额被定义为社会储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3.87%。

表2 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排名

原始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局。

三、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全省各县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县域工业企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科学技术竞争力偏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后劲。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甘肃;县域经济;主成分分析;金融抑制

中图分类号: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98-05

县(市)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经济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现有县级行政单位(不含市辖区)2 008个。2005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全国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收入达2 646.6亿元,约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0%①。

由于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偏向发展政策,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这一方面使得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使得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突显。县域经济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起来,是实现城乡协调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切入点,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现阶段,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各地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已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有效途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发展县域经济”载入党的文献,之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献中又多次提及,并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经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了战略上的考量。

甘肃是地处西北内陆的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1.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甘肃现有县(市)69个,其中县级市4个。2005年,甘肃县域内有人口1 811.2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9.8%;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88.47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1%;各县(市)实现财政收入20.54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收入的8%;各县(市)财政支出达147.93亿元,约占全省财政支出的35%②。

各县(市)平均县域人口为26.25万人,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3亿元,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 353元,各县(市)平均财政收入约为0.3亿元,分别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57.5%、29.73%、43.53%和22.73%(见图1)。全省69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仅仅相当于江苏省江阴市(县级市)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而全省69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远不如江阴市。2005年江阴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7.9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38亿元③。在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中,甘肃省只有一个县(市)入选西部百强县(市)。由此可见,甘肃目前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十分薄弱。

正是由于县域经济的薄弱,使得甘肃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增大,“三农”问题突出。2005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 98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8%,而且甘肃省的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城乡人均收入比达到了1∶4.08,远高于1∶3.22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比例在全国位居前列。可以说,甘肃省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县域经济的滞后。因此,甘肃省要实现赶超式发展,切实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甘肃各县(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科学全面地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情况,我们采用主成分(Principle component)分析法对甘肃各县(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序。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降维技术,把反映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成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按照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可比性等要求,我们选取了各县(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居民储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储蓄量、文盲半文盲率等12个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④对甘肃各县(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序。

运用SPSS软件,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公因子载荷矩阵(表1)和主成分载荷矩阵(表2)。

经过计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7.35%。最终得到甘肃省69个县(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排名,结果如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甘肃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前五位的县(市)是:玉门市、永登县、敦煌市、庆城县和华亭县。肃南、肃北、阿克塞等县由于人口稀少(阿克塞县的常住人口只有0.8万人),尽管经济总量有限,但人均经济指标较大,因此排名比较靠前。排名靠后的五个县(市)是:舟曲县、积石山县、东乡县、两当县和漳县。

3.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悉

总的来说,我国的县域经济较之于城市经济都是相对薄弱的,当中原因主要包括:

3.1 我国20多年的城市偏向政策

在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的重心便偏向了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对县域经济的重视越来越少。这种城市偏向的政策,使得城市的极化效应不断增长,各种资源纷纷涌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另一方面,城市的扩散效应有限,只是通过微弱的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广大中小城市的这种涓滴效应更是微乎其微。这可以说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制度性原因。

3.2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中小企业为主,容易出现“金融抑制”

我国的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市场率、投资回报率较低。中小企业是县域工业的主体。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企业自身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不可能大规模流向农业和中小企业,从而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农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贷款难等诸多问题,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3.3 县级行政权限过小我国目前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是省、市、县、乡四级,形成了“市管县”的格局。这种行政区划不符合《宪法》要求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乡三级的规定。更为严重的是县级所拥有的行政权与财政权不匹配。县级行政单位行政权限过小,往往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县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左右,却供养了全国70%的行政人员。另外,一些市经济辐射作用弱,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市县争利”、“市压县”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县(市)“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探寻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上述三大原因外,还包括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素质较低、经济基础弱、市场发育不完善等诸多因素。

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燥少雨,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另外,教育发展落后,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据统计,2005年甘肃省的文盲率为20.83%,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⑤。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甘肃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玉门市是最低的碌曲县的32倍,人均生产总值最高阿克塞县是最低的礼县的22.7倍。由于经济总量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不佳,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瓶颈。如前文所述,县域经济普遍面临着“金融抑制”,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县域经济所面临的“金融抑制”则尤为严重。王小鲁、樊纲(2004)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在利润动机的主导下更多流向回报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其数量甚至超过了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⑥。

以上这些因素使得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而且深陷“贫困的恶性循环”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如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主要以永登县为例来说明甘肃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选择。

4.永登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永登县隶属于兰州市,位于兰州市西北部。县域面积6 090km2,耕地面积91 853公顷,2005年县域人口51.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5万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1亿元,居甘肃省第二位,仅次于玉门市,人均生产总值7 973元,分别是全国和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的56.08%和105.3%。三次产业结构之比分别为13.52∶48.62∶37.8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071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 370元,分别为全国和甘肃省平均水平的63.63%、41.65%和104.6%、54.04%。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1 349万元。永登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在甘肃省位居第二(见第二部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永登县是甘肃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但还远未达到富县、强县的水平。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任何发展模式的确定都要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因此,本文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登县县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条件作一简要分析。

4.1 永登县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战略管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所谓的SWOT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客观的识别评价,据以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下面就采用SWOT分析法对永登县县域经济发展作一简要分析。

4.1.1 优势因素(Strengths)。

永登作为甘肃第二大县,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交通便利,是甘肃省的航空枢纽;其次,永登县隶属于兰州市,拥有发展县域经济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拥有产品销售的广阔市场;第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永登的特色经济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发展的潜力和势头良好。

4.1.2 劣势因素(Weaknesses)。

以上所述的“一定的经济实力”,仅仅是从甘肃来看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对比来看,永登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其次,永登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干旱少雨,灾害频发。据统计,2002年永登县有耕地13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47.76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34.7%。第三,人口众多,且人口素质总体偏低。由于简单劳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因此尽管永登的经济总量居甘肃前列,但人均生产总值只位于甘肃中游水平。第四,企业数量有限,且未形成具有“增长极”(Growth pole)地位的主导产业。

4.1.3 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国家已经着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行政体制将逐步由“市管县”向“省管县”过渡,县级行政单位将会拥有更大的空间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甘肃也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并将永登等13个县(市)列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这些举措都为永登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1.4 威胁因素(Threats)。

尽管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但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因素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彻底消除,这些都可纳入威胁因素当中。另外,由于我国各地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各个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还存在着竞争,可能会出现争政策、争投资、争项目等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各个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存在着“非均衡博弈”。

总的来说,永登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较多的优势和较大的机遇,县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实现永登县域经济赶超式发展,还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找出一条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4.2 永登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登县发展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永登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4.2.1 积极吸引投资。永登的县域经济面临着发展与赶超的双重任务。较低的经济增长还远远不够,要实现高速增长才能赶上其他发达县(市)。永登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本存量太少。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成长理论将“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作为经济“起飞”的三个主要条件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Big push)理论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关键是增加资本;纳克斯(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也认为跳出恶性循环怪圈的关键是扩大投资。因此,永登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要加大投资的力度。由于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吸引投资的根本的目的应在于创造获利机会,强化经济主体对未来投资的激励,让各种投资形式发挥作用。而政府所要做的主要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2.2 树立工业强县战略。对于县域经济而言,由于受居民收入、生活方式和服务本身特性等方面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从而决定了县域经济须大力发展工业。对永登而言,实行“工业强县”战略既符合甘肃 “工业强省”战略,也和永登的实际情况相吻合。2005年永登县工业实现产值18.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27%,高于全国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见表4)。这说明永登县的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实行集群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第二,选准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增长极。增长极是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凭借其具有的规模经济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但不拘泥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对于永登这样一个农业大县,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并使之成为特色产业,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3∶1,而甘肃的平均水平仅为0.26∶1。因此,农产品加工工业在今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2.3 发展特色经济,开拓利基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各个县(市)只有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开发自己的特色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永登在农业发展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永登的玫瑰种植、畜牧业和渔业等已初具规模。其中苦水玫瑰已获得国家原产地认证,渔业产值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列第一,达到1 814.40万元⑦。今后,还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之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促其扩张、裂变,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并形成有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最终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大发展⑧。同时,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生产。

另外,还要积极开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所谓的利基市场就是指为发达地区、大企业所忽视的某些细分市场。尽管利基市场不为发达地区、大企业所重视,却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利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来说,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善于结合本地特色,开拓利基市场。只有“不择细流”,勇于开拓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4.4.4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尽管永登县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总的说来,现在永登的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机械、化肥、电力的使用量还十分有限。2002年,永登县的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45.07%,12.3%和6.4%。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有限,很难发挥规模效应的优势。

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增长农民收入,必须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规模化。现在农户经营的耕地十分有限,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平均报酬低。因此,需要扩大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只有实现了规模化,才谈得上机械化、电气化。第二,转移剩余劳动力。要实现规模化,必须要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转移劳动力的方式主要是就近转移和劳动力输出两种。在劳动力输出方面,永登县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还要依靠科学技术,对甘肃省而言,发展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农业的生产应立足于市场,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进行生产。由于单个农户的信息、能力有限,这就需要专门的农业中介机构来帮助农户组织生产和销售。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2006年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城乡统筹发展下的甘肃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规划项目“西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和突破难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中国县域经济网:省略/index.asp.

②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2006.

③江阴市统计信息网:www2.jy.省略/tongji/.

④数据来源:甘肃统计年鉴2006.

⑤中国统计年鉴2006.

⑥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⑦前11个指标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2006,文盲半文盲率根据甘肃省“五普”统计数据记载.

⑧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发展县域经济手册[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汪晓文. 规模化+社会化――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途径[N].人民日报,2002-12-12.

[4]黄健柏等.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反思――基于现代经济理论视点[J].经济问题,2006,(7).

[5]王运浦.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6).

[6]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

[7]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发展县域经济手册[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9]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汪晓文(1969-),男,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92-05

作者简介:阮衍宁(1953- )男,江苏扬州人,中共扬州市委党校函授处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王寅(1963- ),男,江苏江都人,中共扬州市委党校行管法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近10年来,扬州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扬州县域经济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构建适合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考察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加快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性、综合性、差异性、枢纽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县域竞争力是一个特定的县域的区位、市场、制度、基础设施、社会等的集成优势对资源的吸引力、集聚力,以及通过资源持续转化为优势所产生的影响力。县域经济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经济体。我们依据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即可比、可靠性的原则、层次性原则、主成分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参照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中国百强县测定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江苏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从扬州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纳入到指标体系当中,科学设置评价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涵盖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并体现其框架的整体性。

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其中:(1)基本经济竞争力指标。包括GDP总值、工业总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用电量、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个指标。(2)产业与企业竞争力指标。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等4个指标。(3)生活水平竞争力指标。包括“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人均GDP、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5个指标。指标中既有总量指标,也有人均指标;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州目前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

二、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扬州市现管辖的有广陵区、邗江区和江都区3个区,以及仪征、宝应、高邮3个县(市)。本文所研究的县域经济只是扬州市的3个县(市)而不包括其他3个区。自2003年以来,仪征、高邮和宝应在赶超目标方面设立了多个目标。除高邮追赶对象姜堰一直没变外,仪征和宝应2009年分别为靖江和兴化,2010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对赶超城市,分别为溧阳和建湖。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将其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情况列出(见表1和表2)。

通过具体计量分析与实际数据比较可以看到,扬州各县市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和靖江、溧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指标的多少和快慢,实际上反映了扬州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偏低,2009年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业的比重为34.38%,低于苏南各市,且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待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相对较少,大企业、大项目少,这样产品的竞争力就弱。

三、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存在问题

根据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与江苏同类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得出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或者说纵向比较有进步但横向比较进步不快。其主要原因有:

1.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和特色不足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县域的差异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有差异化、多样化特点的经济,从而形成差别优势。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溧阳市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地位的强劲攀升,是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的结果。如溧阳市利用天目湖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产业链。相比较而言,扬州县域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且对县域经济具有拉动性的产业,更没有形成比较优势。

2.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不快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向理论,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应根据县域的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扬州县域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比较而言,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产业结构转型慢、产业链较短、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扬州三个县域主导产业相比较,除了主导产业的次序有所变化外,内容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各主导产业在地区产出中所占的比重看,除仪征和宝应的少数主导产业外,90%以上的主导产业在地区产出总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均在12%以下。

3.工业集中区载体作用不强

上一篇:高效学习的办法范文 下一篇:尖子生高效学习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