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8 11:42:13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1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保险中介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详细的保险中介信用评价考核体系,并就当前保险中介信用评价的两种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中介监管角度就如何提高保险中介信用水平提出了几条措施[关键词]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信用评价一当前保险中介的现状分析保险中介作为金融中介服务行业,已从过去单一的保险业务扩展到保险经纪业务保险公估业务,在保险市场中起着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的桥梁作用当前,保险中介已在保险产品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为保险产品信息的沟通保险产品的供求双方撮合成交均发挥着积极的中介作用,成为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环节随着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加快,保险中介服务的内容与范围也迅速更新,以不断满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中介服务的多方面需求,保险中介的服务质量与信用评价工作随之也越来越重要伴随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保险中介规模尽管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保险中介服务投诉率存在着上升趋势,在内部管理上保险中介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例如,有的保险人在推销过程中片面追求个人的业绩,仅凭嘴皮功夫拉保险,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进行误导在办理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对一些重要的责任条款一笔带过或者模糊解释;有的保险经纪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骗取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还有极个别保险经纪人在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保险合同上代当事人签字;有的保险公估人在提出保险公估报告时,缺乏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和合理的理念,偏袒了某一方当事人等,这些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均带来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对保险中介自身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然而,在以前的保险业务中,消费者比较重视对保险公司(即保险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也就是在如何选择一个信用水平较高的保险公司上多多比较,而往往忽视了对保险中介的信用评级工作应该看到,今天即使选择到了一家优质的保险公司,但当起着桥梁作用的保险中介信用较差时,同样会损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开展保险中介信用评级工作,是推进整个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险中介的信用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健康深入发展二构建保险中介信用评价考核体系1.保险中介的业务质量这是反映保险中介信用程度最重要的方面,业务质量内容考核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保险中介能否认真执行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中介的监管(2)在办理保险中介业务动中,保险中介是否存在着违规行为等保险中介若多次违反上述监管规定,表明业务质量不高,信用等级较低因此,业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中介的信用等级2.保险中介的履约能力这是衡量保险中介经营诚信程度内在主观的重要内容一个诚信程度评价较高的保险中介,其履约能力必然也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保险人保险经纪人重合同守信用,严格按照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办事,不散布虚假的保险信息(2)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在签约前没有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签约后也不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保险费率适中且不变(3)保险公估人能按照保险人或被保险人的委托,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保险标的进行公正的评估,提出一个完整的公平的保险公估报告,不无故损害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实事求是地确定责任归属,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合理定损3.保险中介的业务规模业务规模是保险中介的外在客观方面的反映,考核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一段时期内参与投保的数量投保人的数量越多,表明该保险中介比较受到欢迎(2)业务范围与内容保险中介的业务范围越广与业务内容越多,表明该保险中介所经菅的保险产品越丰富(3)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中介的业务规模当然,这里要注意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4)合法收支情况显然,保险中介的合法收支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中介的业务规模大小一般来看,具备一定业务规模的保险中介,其可信程度相对业务规模较小的要高一些当然,也并非业务规模大的保险中介其可信程度就一定高4.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是保险中介信用的基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中介的信用才会有保证可以说,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较好的保险中介,其从业人员能够比较主动上门与客户沟通,在服务上尽量做到细致与贴心,因而其信用程度必然也较高这里考核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从业人员中是否存在着欺骗唆使误导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不正当行为(2)从业人员中是否真正基于投保人或被保人的利益,提供优质保险中介服务合法收取佣金等[1][2][][]三保险中介信用评价模式分析1.二层综合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上面建立的保险中介信用评价考核体系为基础,采用二层综合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对保险中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下层包括的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评价例如,在第一个方面“保险中介的业务质量”中又包括了两个考核内容在这两个考核内容评价得分的基础上,采用对“指标”加权的方法得到对第一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类似可以得到对其它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其次,在每个方面综合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再采用对“方面”加权的方法得到上层保险中介信用总体评价的分值最后,由保险中介信用总体评价的分值,依据一定的标准分值范围得到相应的信用等级这里,考核内容中属于定性分析类型的评价得分麻烦些,因为量化比较困难,投入的时间人力等要多些,故考核成本一般稍高一些2.多方参与型信用评价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保险监管部门评价保险公司评价保险中介自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代表评价和同业互评5种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划分为信用等级最高较高一般较差最差这五级信用档次;然后,设定这五级信用档次相应的分值;最后,对参与评价的5方分值以加权平均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再返回到相应的信用档次上在上述多方参与型信用评价模式中,保险监管部门应该根据较长一段时期内监管工作记录对保险中介进行客观评价,重点是评价保险中介的业务质量;保险公司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代表评价和同业互评可以采用问卷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以评价保险中介的履约能力方面为重点;保险中介自评部分则以自身的财务业务数据为基础,着重对保险中介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进行自我评价当前,二层综合评价与多方参与型评价两种模式,均可以通过构建保险中介信用评级系统软件,在网络上实施,评级结果将由系统自动生成,这样大大提高了保险中介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四提高保险中介信用水平的几项监管措施首先,要对保险中介市场的准入进行严格监管,完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保险中介服务的投诉这里主要是指保险中介的设立以及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均要接受其资格审查例如,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要求保险经纪人必须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保险公估人更有严格的资格限制,除了必须通过专门的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以外,还必须缴存一定数额的职业责任保险等其次,提高对保险中介业务进行过程监管的力度,具体落实在对每个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业务的监管上他们从事的每项保险中介业务都必须经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按照相应的《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中分别规定的范围,合法从事各项保险中介业务活动最后,要逐步建立起保险中介市场的退出机制为切实保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对于信用等级多次评价为极差的保险中介,特别是一段时期内屡次出现严重违法违规的保险中介,应该加以整顿甚至取销其业务资格参考文献:[1]沙斐.保险中介将评级[N].每日经济新闻,2006-08-14.[2]王忠郴,王验.有关当前金融中介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金融与经济,2005,(5).[3]史富厚.金融监管导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4]黄清燕.保险服务投诉上升[N].每日经济新闻,2006-08-18.[5]苏豫,王忠郴.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刍议[J].企业经济,2005,(11).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2

 一、中介业务情况分析

 目前,我市中介市场较为繁荣,正规兼业保险单位9家,保险公司8家,其各保险单位或公司以寿险业务为主,财险业务为辅,财险业务以车险业务为主,其他业务为辅。各家公司的合作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谁签单收取保费少,手续费给的高,业务就与谁合作,这样就给我公司中介业务发展造成较大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就濮阳保险市场和中介业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通过分析和研讨我公司制定了结合濮阳实际发展中介业务的经营策略。一是自身定位,我公司在濮阳成立不久,如何在濮阳树立良好的形象,创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牌子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既考虑如何发展中介业务,又考虑如何规范经营。在中介业务的发展上,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开拓发展中介业务,而不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发展中介业务。二是以合理的价格介入中介市常目前,濮阳经营保险的主题较多,部分保险公司已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返还为手段来掠夺中介市场,诚然,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是介入中介市场的杠杆,但不是唯一的做法,对此我公司认真分析市场价格,在公司整体运作规定范围内结合濮阳实际制定出自身适应中介市场的保险价格和费用,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三是以优质服务赢得中介市常以优质服务为着眼点,切实将优质服务看成公司发展的生命线,具体的来说,我公司做好了签约前和签约后的优质服务,设立专人负责对签约单位服务,明确专人管理。四是搞好中介的信息收集,随时掌握中介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市场运作实际的经营策略,从而,为快速、稳健发展中介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是加强管理。中介业务存在着点多、从业人员杂、业务来源广和只求效益,忽视管理等因素,为此,我公司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规范协议的签订;规范单证管理;规范保费结算流程;规范与公司的沟通制度。

 二、中介业务拓展情况

 通过中介业务部加强车险业务经营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中介业务工作。车险业务在整个业务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也就是发挥中介部的纽带作用,继续加快发展车险业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大力优化车险业务结构,严格控制高风险、高赔付的业务,从承保源头抓起,从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位承保人员抓起,全面提高车险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使车险真正成为增收保费和创造利润的骨干险种。

 三、中介业务发展措施

 今年来,我中介业务部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业务技能,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应本我中介业务部实际的制约机制,使我中介业务部形成一个团结拼搏、务实进取的战斗集体。进一步完善了我中介业务部内部控制制度,以效率为中心,实行工效挂钩。做到一人干保险全家干保险,坚持以贡献排名次,以业绩论英雄。让经济杠杆起作用,变职工要我干为我要干,拉开了分配档次,增强了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我中介业务部根据保险服务行业的特点,从狠抓效益入手,抓落实,重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完善了优质服务措施,制定了优质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内容,规范了服务程序。广泛深入保户,回访“黄金客户”,积极征求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增加了服务透明度。

 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中介业务部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有很大进步,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车险进展还不够快,合作的层次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对此,我中介业务部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加强包括车险在内的各类险种的宣传,积极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中介营销。

 在我公司的业务中,中介业务各项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对我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中介业务部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中介业务部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完成今年各项指标任务的重要性,对此,我中介业务部及时研究具体措施,强化险种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和提高优质业务占比、注

共2页,当前第1页1 重实现优化业务结构为重点,努力提升我中介业务部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

 2007年,我中介业务部的工作任务仍然将十分艰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以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为主线,以提高我中介业务部业绩以及全体职工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弘扬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使我中介业务部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保险中介 保险代价 中介制度 社会福利

一、保险代价——“逆向选择”和“道德危险”

经济学中竞争性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买方和卖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在保险经济模型一般的分析中,我们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保险人和投保人相互之间有充分了解,双方都是理性的、善意的。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假设很难成立。第一,信息不对称是绝对,买卖双方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的底细。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清楚自己面临哪些危险,危险程度如何,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而保险人在这方面的信息劣势是绝对的。第二,虽然保险合同要求投保人遵循最大诚信原则,但投保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其做事以自身经济利益为标准,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投保人一定会利用各种可能来为自己牟利。因此,投保人必然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隐瞒自己真实危险状况,使保险人相信自己是低危险的投保人,从而达到交纳较少的保费转移较大危险损失的目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之前,是合同前的机会主义,对市场的影响是导致“次品”驱逐“良品”,信息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问题普遍存在于保险市场中。现在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两类投保人,一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较大,假定为h;另一类是后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假定为h。如果保险人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投保人面临的危险情况,他将对两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险费。而实际上保险人很难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投保人面临的危险情况,无法区分h和h,那么他将按照平均水平收取保险费,这介于应向h收取的高额保险费和应向h收取的不足额保险费之间,实际上是h补贴了h。显然,h乐于接受这一水平的保险费而h可能灰拒绝,最终可能会出现只有h和保险公司进行交易。保险公司在知道了h可能放弃投保后,自然会提高保险费。而保险费提高后也可能失去部分“中危险者“参保的机会。显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能会给双方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

与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之前相反,道德危险发生在交易之后。所谓的道德危险是指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签订保险合同后,其行为发生变化的倾向,其后果是导致双方收益的减少。无论是投保人还是保险人都存在道德危险的倾向。

对于投保人而言,道德危险有包括事前道德危险和事后道德危险。事前道德危险是指投保人在防损方面行为产生背离。

当然道德危险也会出现在保险人身上。譬如保险公司可能会滥用保险基金进行投机性活动,是保险基金受损的可能性增大。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不负责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道德危险问题。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看出,保险人和投保人的特定行为可能会给双方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特定行为的存在既可能增加了风险损失程度又降低了福利水平。而保险中介制度的引入,尤其是规范、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的建立,则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保险中介制度对提高福利水平的定性分析

1.有利于沟通信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上作用的发挥,是由其在保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咨询、专业技术服务等诸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

保险信息沟通功能,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保险市场中,建立保险中介制度,并利用其专业优势,为保险合同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是加强保险合同双方的信息沟通,协调保险合同双方的关系,促进保险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

风险管理咨询功能,是指保险中介公司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家网络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等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这种特殊性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保险中介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专业技术服务功能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专业技术,在保险中介公司中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够弥补保险公司存在的人员与技术不足的问题;二是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合同,非一般社会公众所能理解,在保险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由保险中介人出面,不仅能解决专业术语和条款上的疑难问题,而且容易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三是协商洽谈。由于保险合同双方在保险的全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矛盾,意见分歧在所难免。由于保险中介公司的介入,能够提供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资证,供保险双方或法院裁决时参考,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消除。

2.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可以改善保险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的作用。譬如保险人,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大量投保人的信息,对投保人加以筛选,从而减少逆向选择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保险经纪人,通过其为投保人所提供保险咨询、设计投保方案、宣传保险知识等服务,既能够使投保人的风险管理更加科学,使其保险利益得到维护,又能够增强人们的保险意识,从而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而保险公估人,通常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客观地对事故发生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进行评判,以及对保险标的损失范围、损失程度、损失数量等进行计算和确定,并出具保险公估书,然后由保险公司负责审查和赔付,这样就可以杜绝“滥赔”、“少赔”等现象的发生。

可见,保险中介制度,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缩短理赔时间,促进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投保人而言,由第三者参与理赔活动,既公正客观,又准确及时。

3.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信誉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信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尽管影响保险公司信誉的因素有诸多,但规范、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对其信誉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保险人通常代表着保险公司的形象,而规范、完善的人制度可以使保险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无形之中可以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保险公司形象;而保险经纪人,则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大量有关保险公司的信息,为保户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决策,这种通过对保险公司资本实力、产品价格以及服务质量的优选,给保险公司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使保险公司处于被选择的境地;保险公估人的参与,使得保险事故核实、理赔等客观又及时,也会提高保险公司的可信度。

由此可见,规范、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不仅促使保险公司极力提高自己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增强竞争实力;而且,也为那些服务质量好、可信度高的保险公司向市场发出信号,为其树立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三、保险中介制度对提高福利水平的定量分析

1.从保险公司角度分析

假设在一般的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由于规范、完善的保险中介机构的加盟所获得的收益为r;由于保险中介机构存在而使得保险公司管理费用的减少为m;保险公司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而给获得的赔偿损失的减少为s(这个损失包括核赔、理赔等发生的费用);保险公司由于改善经营管理等因素所带来的收益为t;由于保险费率下降而导致保险公司收入的下降为r;保险公司支付给保险中介机构的费用为f。则保险公司的收益为:r=m+s+t-r-f。在该公式,我们可以发现收益r的大小取决于m、s、t与r、f的比较。若前三个数值m、s、t数值越大,同时后两个数值r、f越小,则r就会越大。

由于保险中介机构的介入,承保费率降低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下降(公式中的r),支付给保险中介的佣金(公式中的f)则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在保险市场比较完善的上海,由于保险中介的存在,使一般财产保险产品的费率都下降了40%~60%,而同期支付给经纪人的佣金比率一般为10%~20%。在保险中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r可能有正有负。也就是说,仅就这方面的收益来说,具有不确定性。但加上t这个因素来看,保险中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客观上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保险公司长远发展的。

2.从投保人角度分析

从投保人角度看,其直接的收益就是保险费率下降,所缴保费的减少(公式中的r)。北京某卷烟厂,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年财产保险所交保费约1300万元。现在该厂经过保险经纪人的投保设计后,保费支出下降了60%,近乎同样的保险保障保险费却只需约600万元,少了一半。由此可知,投保人收益甚多。另外,由于投保人保险意识逐步的增强,保险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以及避免了不必要的索赔,从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获得精神上的效用(公式中的s)。

3.从整个社会角度分析

假如保险公司的人员分流到保险中介机构,则保险公司支付给保险中介机构的费用f可以补偿这部分人的劳动,保险公司由于人员减少而节约的费用可能高于支付给保险中介的佣金。所以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m的降低对社会而言就是净收益;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减少,一些事故的发生就可以避免,减少了损失s,相对而言这也是一种净收益;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下降与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减少相互抵消,对整个社会而言收益可以看为零。此外,投保人获得的精神上的效用s和促使保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带来的收益t,这是都潜在的效用。因而,整个社会从这里所获的收益为m+s+t,用这些收益去增加人们的福利,就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总之,保险中介是保险产业分工与保险组织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产物,是保险人的合作伙伴,客观上能够促进保险市场的繁荣。保险中介制度引入到保险市场之中,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险代价问题,而规范、完善的保险中介制度则是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运祥.保险中介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德印.保险[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马鸣家.中国保险市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5]孙祁祥,等.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9.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保险中介,风险投资,投资特点,作用及挑战

我国专业保险中介业发展模式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风险投资在我国也是一个新兴事物,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评价两个新兴事物在一个新兴市场的结合及其带来的新变化,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我国专业保险中介可分为保险、保险经纪及保险公估公司,截至2007年底,处于经营状态的保险公司为1755家,经纪公司为322家。全国经渠道实现保费收入357.46亿元,同比增长53.24%,市场份额5.08%。作为保险市场销售主体之一的专业中介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较低,没有摆脱经营效率相对较低的困境。

一、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分析

风险投资是由专业风险投资人通过购买股权或提供贷款的方式将资本提供给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并提供增殖服务促进被投资公司快速增长,然后通过公开上市、股权转让、兼并收购或其它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高额投资回报。美欧各国的风险投资在促进本国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发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06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总数为345家,管理的资本总额为663.8亿元,累积投资额为410.8亿元。风险投资已经进入多个行业,已从初期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转向投资行业多样化,传统行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加,投资阶段明显前移。

大批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出台,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6~2020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中,明确把发展风险投资作为自主创新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正式确认了“有限合伙”的企业形式,并且扩大了合伙人范围,明确了合伙企业不缴纳所得税,基本解决了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和制度障碍。创业板市场也即将在国内推出,为风险投资增加了退出通道。

(二)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情况

根据相关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风险投资进入了6家在我国开展经营的保险中介公司。

1.华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美国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资2500万美元。

2.中国众合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1000万美元。

3.泛华保险服务集团,鼎辉国际投资基金和国泰财富基金参与多轮投资。

4.明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得了包含桑迪·威尔在内的投资者多轮投资。

5.搜保网,获得美国风险基金COBB&ASSOCIATES的200万美元投资。

6.车盟汽车保险经纪公司,共从华登国际投资基金以及德同资本基金等六家风险投资商处获得风险投资4000万美元。

(三)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保险中介业的原因分析

风险投资除了追求高额的回报之外,投资中国保险中介业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中国市场的独特属性决定的。

1.分享中国价值。近年来,“中国概念”的价值凸现,在国际资本市场受到广泛追捧。保险业作为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风险投资的市场价值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巨大的市场潜力。保险业发达国家的保险中介业实现保费一般占总保费的60%左右,而中国.目前只有5%,保险中介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较高的成功率。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加上其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以保证被投资公司顺利地成长,风险投资的海外资源也增加了被投资公司海外上市的成功率。

4.保险中介业符合消费属性。风险投资的投资领域正在从IT、通信、网络及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项目逐步扩展到面向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产消费阶层的消费类项目,保险中介业刚好符合此类投资项目的标准。

(四)风险投资特点分析

风险投资均帮助被投资公司对市场运营模式进行了创新,抓住了细分市场或空白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风险投资均是在保险中介公司发展初期进行投资,并且在多轮的投资中积极跟进。项目目标客户均针对广大的中产消费阶层,符合风险投资对于成长性的认定要求。被投资公司股权架构等均较为复杂,显示了风险规避的需要。

(五)目前的发展成效

目前获得风险投资的各家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各不相同,由于缺乏相关的公开数据作为支撑,尚不能对其绩效进行评价。但毫无疑问,风险投资的介入确实在市场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也为保险中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思路,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关注保险中介业。

二、风险资本投资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的模式分析

泛华保险服务集团(下称“泛华”)是亚洲第一家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的保险中介公司。2007年10月底登陆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全球市场,股票代码为CISG,募集资金2.16亿美元。泛华于1999年在广东开始保险服务,截止到2008年1月,泛华已经完成了10个省市的销售网络建设,已基本覆盖经济发达地区。

(一)风险投资为泛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创新思路和模式

从泛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两只风险投资基金分别于2001、2004、2005、2006年4次对泛华进行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不仅提供了发展资金,更为泛华确定业务方向、创新发展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泛华的发展路径不断清晰,公司架构以及品牌侧重不断完善。

(二)风险投资为泛华搭建了完善、复杂的公司架构

为规避风险,泛华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设立了多家控股公司,对泛华中国公司进行多级控制。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所有、经纪公司均由另外两家投资公司控制,而这两家投资公司则由三名自然人股东控制。泛华中国公司与所有、经纪公司之间没有直接的股权联系,仅凭借与两家投资公司签署的合同,从而取得所有、经纪公司的经营成果。如此的架构,有效地规避了政策风险。

(三)风险投资大力支持泛华的扩张策略

与其他中介公司兼并收购不同的是,泛华利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吸收已有公司加盟,本质上泛华的操作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风险投资模式。

泛华目前经营核心模式为后援平台+个人创业。强大平台指泛华提供统一的信息技术、品牌与服务、产品以及培训,提供统一的财务内控系统、作业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设庞大的销售队伍和网络。个人创业是泛华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有实力的个人营销员开展创业,并且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组建新的公司。泛华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股权分配的吸引力,通过股份置换,泛华的人以及加盟的公司有可能从泛华得到相应的股份,从而以股东的身份为泛华工作,这是目前中国境内人无法享受的待遇。

泛华积极引导经纪公司加盟泛华实施的创业平台建设,瞄准目前已经存在的2000多家中小经纪公司,通过兼并以及资本合作的方式迅速扩张。可以说,泛华背后的风险投资为其提供了扩张所必需的资金支持。

(四)风险投资为泛华设计了最为稀缺的销售渠道

可以看出,泛华的专业性综合金融中介的构想相比于其他渠道具有明显的优势。泛华作为首家亚洲地区上市的保险中介机构具有较大的市场吸引力,上市时发行价由原定的每股11-13美元两次提价后达到16美元,表明了资本市场对于泛华思路与概念的认同。

(五)风险投资有效提升了泛华的经营绩效

截至2007年9月30日,泛华拥有17家保险公司、4家保险经纪公司,包括170多个销售和服务网点,超过10400名注册保险人,以及超过500名电话销售代表。网络覆盖中国8个省市,绝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省市。

泛华近年来业务增长迅速,坚持非寿险与寿险保险并重,积极寻求进入回报更高的寿险销售领域。营业收入由2004年的340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4650万元,三年的复合年度增长率达到169.4%。2004年亏损9240万元,2006年则实现盈利5740万元,增长速度及发展势态明显好于整个保险中介业。2007年上半年,隶属于泛华的四家公司全国营业收入排名分别为第3、11、14和20位,占所有公司营业总收入的4.87%。隶属于泛华的一家经纪公司的营业收入排名为第17位,占所有经纪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12%。截止于2007年6月30日,年度净利润为5870万元,营业收入为17260万元。

可见,风险投资放大了泛华的实力,给泛华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大规模的扩张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显然是做不到的。

三、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的障碍、作用与挑战

(一)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已基本没有法律障碍

中国目前的各类法规并没有专门针对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的规定。中国保险业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资建立独资经纪公司,对于外资进入保险中介业再无其他规定。保监会的政策也鼓励保险中介机构集团化以及必要的兼并。可以说,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已基本没有法律障碍。

(二)风险投资对于保险中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带来了充足的发展资金,有助于解决资金短缺的困扰。

2.带来新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思路,促使保险中介业步入规范化、集团化发展的轨道。

3.带动了保险中介市场模式创新,鼓励了创新热情。

4.提升了保险中介业的正面形象。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保险中介业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5.极大地推动保险中介业的兼并与合作。风险投资支持下的保险中介公司,将把并购作为主要的扩展模式,通过向众多中小公司提供技术和后期服务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将会极大地促进标准化服务的大型中介公司的出现。

6.加速综合的金融服务销售渠道的出现。我国目前缺乏能够涵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理财,担保等各项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销售渠道。风险投资的战略目标必然是将单一保险中介渠道转向综合性金融销售渠道。

(三)风险投资给保险中介业带来的新挑战

1.被投资的保险中介公司可能丧失发展主动权。在风险投资理念影n向下,被投资公司可能被迫进行“包装上市”,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发展,而且“包装上市”可能引发的财务或者法律方面的漏洞。被投资公司采用同一种运营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张可能难以成行,增加了投资的风险以及管理的难度。

2.风险投资面临对手竞争以及市场退出的挑战。目前国家对于风险投资没有十分健全的法律政策规定;缺乏完善成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退出还不够顺畅;保险业知识产权及创新机制保护缺失,被投资公司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并超越。

3.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亟待改进。目前接受风险投资的保险中介公司追求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范围涉及多个金融行业,因此监管主体以及监管方式存在模糊。

同时其下属多家经纪公司或公司分别上报报表,体现不出股权关系,监管机构难于掌握被投资公司真实的经营数据及市场份额。另外其注册地、资本运作“两头在外”的运营模式,有可能形成一条中国保险中介业资金以及盈利不断输出海外的通道,影响金融安全。

四、前景展望

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开各类金融渠道之先河。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中超过40%为保险从业人员,如此庞大的人力配合充足的资本以及创新的模式,将是未来金融销售领域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将创新保险中介经营模式,刺激目前稍嫌低迷的市场,加速保险中介业的整合,预计会出现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及富于创新的保险中介公司。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保险业;金融协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1)05-0007-08

一、引言

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整体优化状态,一种具有整体性、结构稳定性、功能优化性的稳态。国外学者对协调(Coordination)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与技术层面,而较少对某一国家内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展开论述,缺乏空间维度的考察。孔祥毅最早提出了金融协调理论,新的理论和范式为进一步深入探析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昭示了新的研究路径[1]。尽管后金融危机时代,诸多学者意识到金融系统的内外协调决定了金融的安全与效率,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2-7],但是很多学者未对金融协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或者不同学者界定的内涵外延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金融协调的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其理论体系还比较杂乱。此外,相关文献多致力于全国视角,对中观区域视角的研究还很不够①。

所谓金融协调是指在充分把握经济发展变迁中普遍存在的互补性和报酬递增的现实条件下,以金融效率为中心,运用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金融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的收益、成本、风险状态和运动规律,并研究由此决定的内部效应与溢出效应,揭示金融内部构成要素之间,金融与经济增长,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构造金融协调运行的政策调控体系,以促进金融与经济高效、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金融协调的层次复杂多维,导致其研究内容的模棱两可及相互交叉;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系统自身而非区域角度出发考察问题,导致其空间维度研究的薄弱,无法针对具体区域提出操作性强的协调发展战略[4-15]。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大体涵盖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各区域自身的协调发展,既包括区域自身的微观金融协调,也包含其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第二,各个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要协调,即区际协调问题;第三,城乡金融协调发展问题。金融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涵盖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基金业等五大行业。金融产业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其演进能够通过双重效率的改进,促进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而金融产业的区域协调成为金融协调的重要层面,其实质是金融资源在区域协调配置的效率与程度,即提高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与效率。因此,笔者尝试弥补金融产业协调中观研究的不足,选取中国31省份2008年、2005年及2000-2003年平均数据,采取描述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及构建竞争力模型,探讨保险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并主要针对中部6省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试图完善金融协调的理论体系,区域金融协调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整体宏观层面,必须深入到中观层面才能得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研究结论。区域金融中观协调作为一项相对前沿和边缘性的研究工作,中国案例的研究将丰富国际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区域横向比较、历史数据的采集与时间序列比对以及竞争力模型的构建,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保险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保险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保险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一个社会进步和谐的标志。其区域发展差异验证了金融地理学的非平衡自组织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揭示各区域保险业内部协调发展的“短板”,而且为同质区域与异质区域的金融合作、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16-19]。

二、区域保险市场的空间差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同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必然存在差异,作为区域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市场,在历史、自然环境等要素的影响下,也必然存在区域间的差异。非均衡已成为金融活动自组织演变过程中的最显著的特征。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如2000-2003年中国31个省份平均保费收入的绝对极差和相对极差分别高达273.25亿元和318.51;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最高的五个省份的指标均值分别为最低的五个省份均值的2.53倍和5.97倍。2005年保费收入的绝对极差扩大到497.67亿元,相对极差为317.99,基本保持不变;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最高的五个省份的指标均值分别为最低的五个省份均值的26.07倍和11.13倍。2008年,保费收入的绝对极差进一步扩大到1 121.73亿元,相对极差高达346.15。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最高的五个省份的指标均值分别为最低的五个省份均值的2.67倍和9.87倍。总体说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差异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2005年中国实现保费收入4 927.33亿元,是2002年的2.4倍,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 229.86亿元和3 697.48亿元。分地区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仍然是全国保费收入最大的四个省市。在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保险市场主体也稳步增加,2005年共有22家新公司开业,到年底时,全国共有保险公司93家,保险业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总体承保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另外,2005年是中国保险业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外资保险公司数目及市场份额迅速上升。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41.2亿元,占全年总保费收入的6.92%,而在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前的2004年,该比例只有2%左右。

2007年中部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第一,就保险业的绝对数量而言,中部六省保险业分布很不均衡,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只有一家,即湖北;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总数最多的为河南省,高达4 250家,湖南省和安徽省次之,而湖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数量均不超过50家,最少的江西省仅有19家,大大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数量。第二,从保费收入来看,2007年末收入最多的为河南省,比收入最少的江西省要多出一倍多,此外, 2007年河南省保险市场业务规模列全国第九,可见河南省保险业增长之快,规模之大。第三,从保险密度来看,中部六省中除了湖南省和江西省,其余各省保险密度均高于300元/人,特别是山西省保险密度达537.7元/人,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省份。第四,从保险深度来看,中部六省中除山西省为3.2%,其余各省保险深度均介于2%~3%之间。

总之,保险业规模的增长,保费收入及险种的增加,将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补偿作用,带动某地区的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河南、湖南和安徽的保险业资产规模相对比较大,故而对经济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如保险规模最大的河南省,近年来,保险业资产总规模和从业人员不断上升,初步形成了各类保险主体共同参与,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协同的市场格局。首家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首创安泰保险公司的入驻,不仅标志着该省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而且更大程度地带动了河南经济的增长。与之相比较,其他各省的保险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江西省和山西省较小的保险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较低的贡献率,导致当地的保险机构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明显差距必然会导致中部各省在经济上不协调性。

表1 2007年中部6省保险业发展基本情况项目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家)010000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家)4 250302 6992 0751922保费收入(亿元)323.6193.7201.2201.8114.1180.4保险密度(元/人)327.9319.2295.8329.8261.1537.7保险深度(%)2.22.12.22.82.13.2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07年金融运行报告》整理。 为了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各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截取2008年、2005年及2000-2003年的数据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反映保险市场的历史动态变化状况(表2)。

但是各区域间的差距较大,从保费收入来看,2000-2003年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北京和浙江;保险密度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保险深度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山西、新疆、天津、陕西。2005年保费收入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保险密度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保险深度居于前列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显然,2005年的指标排序与前几年相比差别不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展态势始终要优于中西部省份;从中西部省区内部来看,保险业发展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例如西部地区除了新疆发展态势较好(其保险密度2005年已排到了全国第12位),大部分省份不论是保费收入还是保险密度、深度排名均居于全国后10位。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西部地区省份的保险深度基本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虽然从绝对数额上看西部地区的保险业有所发展,但是其相对水平却是不断下降的。中部地区除了安徽和江西省,其他省份的保险深度均有较大程度的上升,特别是河南省的保险深度从1.75%跃增至4.33%,保险深度居于全国第9位,甚至优于东部地区的福建、天津等省市。这表明河南省保险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并且逐渐和东部保险市场的差距缩小。2008年,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保险深度均有不同层次的下降,与之相对,中部省份除了河南略有下降,其他省份保险深度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安徽、山西保险深度高居全国第5位、第7位,保险业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保险密度数据来看,排在全国前10位的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山西、新疆,显然依然是东部省份占据主导地位。

从市场份额来看,2000-2003年最高的五个省份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399%、9.271%、7.940%、7.323%和7.057%;最低的五个省份贵州、海南、宁夏、青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0.872%、0.364%、0.291%、0.227%和0.033%。可以借用日本著名产业组织学者越后贺典教授对产业组织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他根据美国著名产业组织经济学家贝恩教授的分类方法和日本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将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类型划分为五类:A型(极高寡占行业)CR170%;B型(高寡占行业)CR380%,CR5=100%;C型(中寡占行业)CR1080%;D型(准中寡占行业)CR1050%;E型(低集中产业)CR1050%。根据其市场的绝对集中度指标公式CRn=∑Xi/∑Xn计算各省区保险市场状况,其中CRn表示保险业所占市场份额居于前i名的地区占全行业的有关数值的比重。通过计算,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保费总收入共计1 670.354亿元,占全国的62.79%;而中西部20个省市的保费收入只有989.9亿元,仅占全国的37.21%。保费位于前10位区域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60.291%,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属于D型,可见保险市场的集中度还是很高的。东部前5位省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1.99%,可见中国的保险业务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前5位省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17.28%,说明中西部的保险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从东部和中西部内部的市场集中度来说,东部为66.87%,中西部为46.44%,这说明东部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度要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保险市场大部分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利用2005年的数据进行市场份额的分析,发现最高的前5位均为东部省区,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2.8%,最低的5个省份的市场份额为1.63%,可见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保费位于前10位区域的市场份额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66.3%,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仍然属于D型,且集中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部6省的市场份额从11.84%增加到16.83%,表明中部6省保险业总体实力增强,而西部省区保险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是造成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从东部和中西部内部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度缩小的态势,表明区域内部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从中部6省内部来看,河南省的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一直领先于其他省份,而保险密度却与其他省份相当,甚至还落后于山西省,说明该省保险业发展的总量指标优于其平均指标。200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保费位于前10位区域的市场份额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63.74%,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仍然属于D型,但是集中度有所降低,占据市场份额前10位的区域也不再局限于东部省区,河南、四川在保费收入总量上分列全国第7、第8位。中部6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到19.43%,而东部前5位省区的市场份额减小至38.92%,保险市场区域差距有微弱缩小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微观金融组织“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结构可以在产业组织层面上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成为金融组织结构协调演进的趋势;但是,区域层面的准中寡占结构却导致金融产业中观层面的失衡,不利于其空间分布的和谐。

截止2005年12月31日,保监会共批准设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 887家。其中,处于经营状态的1 800家,终止经营的77家,由保险机构转制为保险经纪机构的10家。在处于经营状态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中,保险机构1 313家,保险经纪机构268家,保险公估机构219家,分别占73%、15%和12%。在地域分布上,保险中介机构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不含深圳)、山东、深圳六地保险中介机构达到755家,占全国总数的42%。中部6省保险中介机构279家,占全国总数的15.5%。其中河南省保险中介机构高达86家,甚至高于东部的河北、浙江等省。以上分析表明河南省保险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保险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保险市场的成熟度和开放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2007年,保险中介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至12月31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 331家,其中,保险机构1 755家,保险经纪机构322家,保险公估机构254家,分别占75.29%、13.81%和10.9%。保险中介市场进退秩序平稳。全年共批设346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74家终止经营。进退机构数量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反映出社会投资渐趋理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准入、退出市场化机制已经形成。保险中介机构退出市场原因主要集中在经营不善、市场开拓能力差等。这些机构退出有利于中介市场的新陈代谢,保持市场活力。2007年专业中介机构分布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全国保险中介机构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数量最多的北京地区有277家,其他数量超过100家的地区包括上海、广东、江苏、深圳、辽宁和山东,上述7个地区中专业中介数量占全国专业中介总数的47.15%。而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机构数量少。2007年3月,雪域众成保险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地区第一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结束了地区专业中介空白的历史(表3)。中部6省中,河南省的保险中介机构数量有所下降,但依然位列第一。6省共有专业中介机构323家,占全国的 13.86%,总量增长趋缓,经营能力有待提升。表3 各地区保险中介机构地区保险中介机构(家)地区保险中介机构(家)辽宁87/117甘肃16/19河北61/87四川65/82北京219/277贵州10/18天津45/65云南20/34山东100/1160/1江苏112/150广西22/23上海126/162吉林42/34浙江46/94黑龙江44/65福建24/44内蒙古52/61广东106/159安徽30/39海南8/13江西33/37陕西40/63河南86/74青海4/2湖北47/58宁夏6/6湖南37/46新疆28/33山西46/69重庆28/30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

注:中国保监会2005-2009年的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中,只有2005-2007年提供了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地域分布情况,故表格中斜线左侧代表2005年数据,右侧代表2007年数据。 三、区域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差异及协调短板

本节选取了8个指标的2008年数据比较各区域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差异,这8个指标分别为城乡居民储蓄、保费收入、产业结构变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保险中介机构数量。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其中KMO达到0.827,而巴特莱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显然小于1%,因此比较适合作因子分析。一般说来,当综合因子的贡献率≥85%时,就表明公因子反映了大部分信息,而彼此间又不相关。根据指标主成分的特征值表可知,经过Varimax旋转后,第一主成分为44.746%,第二主成分为42.511%,前两项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7.257%,超出了85%的临界值,因此,可以将前两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各地区保险市场的综合指标。由旋转过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1)公因子F1在城乡居民储蓄、保费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的载荷值都较大,概括反映了行业发展水平和开放度等,可称为经济水平因子。(2)F2公因子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保险中介机构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市场基本状况,可称之经济结构因子。(3)综合得分F为将各因子得分以其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之和。F=(F1×44.746+F2×42.511)/87.257。

由此,可以计算出各个地区的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得分(表4),为便于比较分析,表4列出2000-2003年、2005年及2008年排名,观察各区域保险业竞争力的历史变动。

从表4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广东的保险市场发展状况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2008年与2005年相比,保险市场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不大,有17个省份的排名保持不变,个别省份的排名出现小幅波动。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例如上海(1.274 355)、江苏(1.447 583)、浙江(0.926 672)、北京(1.279 675)、山东(0.819 561)等省份的保险市场发展状况指标要远远大于一些西部省份的指标数值,如为-0.811 19,贵州为-0.733 19等,这里的负值代表保险市场的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然,中部6省中,除了河南省,其他5省保险市场均相对滞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因子得分看,河南经济水平因子得分较高,而经济结构因子得分较低,这是由于其城乡居民储蓄、保费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标较领先,分别排名全国第10、第7、第4 及第11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相对落后,分列于全国第17、第19及第16位,因此,尽管位居中部地区之首,河南仍然存在制约其保险市场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些短板。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水平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湖北、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山西经济结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产业结构变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在6省中表现最佳,且分列于全国第4、第14位,保险中介结构指标方面仅次于河南,居于全国第11位,然而其在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开放度方面还比较落后,拖累其保险市场的总体排名;安徽、江西各项指标表现都不是十分理想,特别是保险中介机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三项指标均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结构布局:第一梯队为广东;第二梯队为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和浙江;第三梯队为辽宁、天津、河北、河南、福建;第四梯队为四川、山西、湖北、湖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重庆、安徽、江西、吉林;第五梯队为广西、新疆、云南、甘肃、海南、贵州、青海、宁夏和。前两个梯队均为东部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被划入了第三梯队,其余中部省份均位于第四梯队。可见东部地区保险市场发展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保险市场的发达程度呈现递减趋势,这符合中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态势,因此今后应该把握东部率先发展、中部稳步崛起、西部缩小差距的发展原则,分别在东、中、西部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保险市场发展格局。

四、结论

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包括以下层面:

第一,产业内部的协调。根据数值的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地区的“短板”提出不同的发展对策:东部一些省份虽然总体排名靠前,但保险深度还很不够,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如山东、海南的保险深度排名比较落后,说明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而言,保险总量尚待进一步发展;中部一些省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指标数值令人满意,但保险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这还是由于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造成的。从竞争力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河南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造成结构因子得分较低,山西则主要是因为实际利用外资额有限造成水平因子得分较低,而安徽和江西两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中部6省应抓住发展机遇,加长保险业发展的“短板”,促进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风险防范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经济崛起和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第二,区域间保险业的协调发展。按照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平衡与不平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就社会金融系统来看,由于非平衡和差异性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导致系统非线性的耦合,因而能够实现金融活动的自组织。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金融的内生成长规律往往自主地保持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张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区域金融成长差距的长期存在 笔者曾经采用1978-2003年数据对区域金融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参见: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24-30. 利用最新数据(1978-2008)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即区域金融差异呈波浪态势。。区域金融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要求保险业的发展同样要遵循适度差距、系统优化的原则。中国保险市场总体区域差异仍然较大,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排名前10名依次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广东省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分值高达1.624 698,而从分值上看,有20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说明大多数区域的保险市场发育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适度的差距利于区域金融的发展,但是过度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显著的马太效应,使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陷入资金外逃和金融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区域金融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加速欠发达区域保险业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金融效率。

第三,区域内部的俱乐部趋同要求同质区域加强协调合作。中国东部地区的保险市场发展趋于协调,如2000-2003年广东省的平均得分为2.127 459,与位于第二名的江苏省(1.445 848)差距高达0.681 611,2005年位于第一位的广东省和第二位的北京市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0.189 251,2008年广东省与第二名的江苏省差距进一步缩小到0.177 115,表明东部区域保险业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区域金融成长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相邻区域、同质区域更容易产生金融联动与合作,金融共生界面的形成引导各子区域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化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因而,要充分利用金融资源的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干扰机会(Intervening opportunity)和资源的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实现同质区域保险市场的有机协调和系统优化。

第四,要重视区域金融发展的拓扑结构,提倡金融共生。所谓拓扑结构,它概括了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联系。金融体系是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用拆解金融体系的方法来审视区域金融体系效率的时候,关键的问题是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都可以视为独立的系统,但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利用相邻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实现区域金融合作,才能达到模块的融合及金融效率的提高。中国保险市场的地域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总体而言,虽然存在东高、中西部低的规律,但东部地区也存在相对落后区域如海南;中西部也不乏后来居上者,如河南。四川也表现出愈来愈大的发展潜力。中部6省的排名比较分散,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别排名第10、13、14、16、18和22位,可见其内部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也为进一步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空间,即各区域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促进保险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实现金融共生与系统协调。

参考文献:

[1]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大鹏.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3]MARSHALL D A. Financial crises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A commen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2, 26:547-555.

[4] 邵国华.金融系统协调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6.

[5]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6] 巩云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 冉光和.财政金融政策与城乡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蔡文春,等.基于时空理念的区域协调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2):9-15.

[9] 吴红雨.从斯密―杨格定理谈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37.

[10] 张庆杰,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09(7):9-19.

[11] 王霞,孙中和. 美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贸易,2009(7):35-38.

[12] 尹继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 卫鹏鹏.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14] 宋华盛,何力力,朱希伟.二重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04-115.

[15]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 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7] 张芳洁.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25-31.

[18]徐贵华.我国区域保险发展非均衡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9]蒋才芳. 区域保险差异及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35-39.A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surance Markets in China

TIAN Lin

(School of Busines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8, P.R.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regional insurance market discrepancies in China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inadequate study of regional finance. It makes an overall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nd gives us the places of each region. It also uses factor hierarchical-cluster procedure to analyze all the regions and classifies them as five grads. It lays an initial foundation for policy suggestions on regional insura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last.

Key words: insurance industry; financial coordin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0-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L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70)

作者简介:田霖(1977-),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英国Nottingham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区域金融与金融地理学研究。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财产保险业;生产法;动态效率;前沿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77-05

一、前沿效率分析文献综述

自从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 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随机前沿函数以来,前沿效率分析 ① 已经成为研究公司绩效方法的主流。相对传统比率法,前沿效率分析在度量绩效方面占有理论上的优势。基于微观经济理论思想,前沿效率方法在多个投入产出变量的绩效度量上具有稳定性好、富有解释力等优点。前沿分析方法把全面效率分解为纯技术、规模和分配三个部分。寻找无效率的根源有助于对行业市场结构和资源的配置方向做有益的建议与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来, 有关效率研究的领域及其数量剧增。据Berger和Humphrey(1997)统计,1992~1997年期间有关银行和保险绩效研究的文章,多达130多篇,以前沿效率进行研究的兴趣不断高涨。

对保险业的前沿效率分析,就是将保险机构视同一般生产企业,它具有一般生产企业的特征,也具有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目标函数。 在给定的技术条件和外生市场因素的条件下,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报酬或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保险公司,即为效率前沿保险公司,而待考察保险公司的效率损失即为相对效率前沿公司的偏离程度。

效率有技术效率、分配效率、规模效率、成本效率、收益效率和利润效率。近年来,国外效率分析的一个趋势就是检验相关经济理论。例如关于不同组织形式的公司效率分析(Cummins,Weiss and Zi,1999;Brockett,Cooper,Golden,Rousseau and Wang,2004), 评价不同销售渠道对绩效的影响(Cummins,Turchetti and Weiss,1997;Berger,Cummins and Weiss,1997;Brockett et al.,2004;Cummins and Xie,2005),度量费率监管的影响(Weiss,1990), 分析并购的影响作用(Cummins and Xie,2004), 评价市场自由度(Cummins and Rubio-Mises,2004;Leverty,Lin,and Zhou,2004), 研究权益资本在市场中的过度使用问题(Cummins and Nini,2002),检验不同所有权结构的重要性(Jeng and Lai,2005)等等。总之,前沿效率方法在保险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未来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

然而,度量保险公司效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是金融服务业,其产出多为无形的(风险管理、损失服务、理赔处理等),且价格是隐含的。从根本上讲,财产责任保险公司提供哪些服务都富有争议,而对应的这些服务如何度量也是一大问题。

由于度量财产责任保险公司效率比较复杂,研究者在其效率分析中要根据公司的运作目标来确定投入产出变量,因此研究者对保险公司目标的理解将影响分析结论。如果未能使用合适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将毫无意义,而做出的假设也不能违反事实,因此确定合适的度量方法极其重要。

最近几年,国内有关效率度量的文献增多,采用DEA方法居多,也有采用SFA方法(何静,2005);效率度量多以静态分析为主,也有较少采用动态效率分析(陈璐,2005);产寿险混合研究较多,专门分析产险业效率的较少(王虹,2005;周平,2005);指标选取都是从生产法角度分析,但对于产险企业行为的理解差异,导致变量选择相差较大;由于方法不同、指标选取差异,因而结论迥异。但一般都认为,外资企业效率高于中资企业(如王虹,2005;余劲松,2005;吴诣民,2005;何静,2005等);并有相当数据文献认为中小企业效率高于大企业(如李陈华、张伟,2005;苏世伟,2005;冯斌星,2006等)。

二、财产责任保险公司行为的度量――生产法

金融中介(FIs)是一个较难度量其经济行为的服务行业,FIs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度量这些服务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而且FIs所提供的服务价格不明确,收益也分不清楚。因为许多的FIs产出是无形的,例如风险管理等。

国外度量产险(P/L)保险公司效率文献中,存在多种方法,如生产法、金融中介法和使用者成本法。文献中出现最多的是生产法(或价值附加法),该方法把企业微观经济的理论应用到FIs上,也就是说,要使公司价值最大化(Cummins and Weiss,2001)。 度量产险企业行为的第二种方法为金融中介法(Brockett,et al,2004)(或资产法),该方法强调保险的信托本质、保险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强调保险公司所处的监管环境, 认为产出应该是多目标的。 还有一种方法叫使用者成本法,该方法区别产出投入是基于对机构收益的贡献,还涉及到机会成本等概念,度量起来相当困难,目前该方法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生产法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意味着P/L公司是不安全的,相反,利润最大化表明公司在平衡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时,达到一个最优的偿付能力风险水平。持有资本的益处在于防止出现财务困境(Andrade and Kaplan,1998)。当破产概率很大时,保险公司就会面临丢失客户的风险,越安全的保险公司越能赢得市场更高的价格(Smomer,1996;Cummins and Sommer,1996;Cummins and Danzon,1997;and Phillips,Cummins,and Allen,1998)。然而,持有权益资本是有成本的,如监管成本、成本、在承保与理赔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本、 公司所得税和其他市场磨擦等(Merton and Perlod,1998;and Cummins and Grace,1994), 所以公司不会为了把破产的概率降到很低而持有足够的资本。它不会倾向于保留内部资金以向保单持有人保证:当公司遭受意外巨大损失或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时可以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换言之, 以安全为第一的金融中介方法也并不表明P/L公司没有破产的可能。相对照,它认为在评价P/L公司绩效时利润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是不够的。中介法直接考虑到公司所处的监管环境、公司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保险的信托特性。这样,中介法就设立多个目标:维持公司偿付能力和财务健康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是主要或惟一目标。中介法把P/L公司的安全性看作第一位,说到底,它的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三性”,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

微观经济经典理论就是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成本最小化,也不一定就是收入最大化。在金融中介理论中,P/L公司仅被看作是纯粹的金融中介,即它从储蓄人那里把钱借过来,把负债转为资产,然后借给投资者。然而Berger和Humphrey(1992)认为这种方法对所有的FIs看作纯金融中介过于简单,因为它们除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外还有其他服务。使用者成本法认为投入产出变量是基于对FIs的收益的净贡献而言的(Hancock,1985)。这个理论虽然很好,但它所需要的数据却很难获得,例如机会成本和产品收益。对P/L公司来说,该方法更是难以运用,因为保单把许多服务捆绑在一起,而这些服务没有明确的定价。生产法(或附加值法) 认为所有的资产与负债都带有产出性质,而非是要分离投入产出两类要素, 它利用的是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因而被认为最适合度量P/L企业的产出。 下面基于生产法讨论P/L公司的投入产出。

(一)生产法下的产出变量选择

像其他金融企业一样,财产责任保险公司主要产出是无形的金融服务,所以选择的指标要能代表服务量。按其营业成本的分配来辨别, 财产责任保险公司有三类主要产出(Cummins and Weiss,2001)。

第一类为汇集和承担的风险。保险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风险的不确定。保险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制:风险的汇集通过多样化,使得损失变为确定,预先从客户手中收缴保费,当遇到损失时,将这些资金重新分配。与风险汇集相关的精算、承保及管理都是保险附加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持有权益资本增加经济的安全性而产生附加值, 目的是为防止意外损失与投资失误。

第二类为与损失相关的金融服务。P/L保险公司为保单持有人提供许多现实的服务,如风险管理规划、承保方案等。通过这些服务,保单持有人可以受益于保险公司的服务而减少风险管理成本。

第三类为金融中介功能。保险公司发行保单,再以金融资产方式对这些资金进行投资,直到需用这笔资金来支付赔款为止。由于保费收取在赔付之前发生,金融中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为使合约履行成本最小化的一个附加功能。其附加值为投资收益与支付保单持有人之间的一个净边际收益率。

在定义保险产出后,我们需要找到相关指标能够代替保险服务的数量。在理论上,度量风险汇集和风险承担有三个指标:交易量、保费和损失。交易量数据如保单数量、赔案数量等,但这些数据都没有对外公开。早期对效率研究主要以保费来度量产出,然而保费是收益的表现形式,即是产品的价格与数量相乘, 不是产出数量的表示(Yuengert,1993)。 如果系统价格偏差, 将会导致错误结论。Doherty(1981)也反对把保费作为一个产出指标。在较多的产险研究文献中,最常见的是把损失代表风险汇集和保险服务(Berger,Cummins,and Weiss,1997;Cummins,Weiss,and Zi,1999;and Cummins and Weiss,2001)。本期已发生损失等于已支付赔款加上损失准备金提转差。根据统计与精算理论,保险就是一种这样的机制:让经济实体暴露于损失池中,通过多样化(大数法则)来减少风险。 保险公司的作用就是建立这样一个风险池,损失汇集与再分配提供了风险多样化机制。由于理赔工作量和风险管理服务与总损失高度相关,故损失是衡量真实服务量的较好指标。

基于风险汇集的损失概念与保险经济理论的一致性(Cummins and Weiss,2001), 风险汇集的价值附加可以用Pratt-Arrow提出的“保险保费”概念来代替(Arrow,1971;Pratt,1964)。在该理论框架下,保险保费是购买保险与风险置留之间的差额,实际上是个体愿意支付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这就是Arrow所谓的保险保费,反映保险价值。损失转移或多样化是保险的一种机制。

Brockett等(2004)不赞成使用已发生损失作为P/L企业的产出,理由是公司可能会遭受出期不意的特大损失,例如不可预见的大灾害像“9.11”或飓风袭击事件等。在投入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以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效率较高,它忽略了大灾害或其他随机的损失波动,扭曲了保险产出。经济个体购买保险就是为了因出期不意的事件而得到补偿,已支付赔款对于保单持有人来说相当重要。防范未意料到的赔付支出是P/L公司的一个基本功能,反映产出。在长期来看,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保险公司能够支付赔款。如果一个公司因有能力支付大灾而得名,那么在正常时期内它便可获得更高的价格与利润。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如果保险行业在损失相对低时才能赔付,那么保险就缺乏价值。现实中,消费者为那些因支付大灾而享有美誉的保险公司支付额外费用。

然而,一个较明确的观点是:损失作为产出时,当损失为随机情况下,就会产生误差扭曲效率。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种方法来调整变量错误问题。一种方法就是用预期损失代替实际损失作为产出,目的是为了保持损失产出变量的稳定性,以防止损失的随机性导致效率的扭曲。保险预期损失E(L)是已赚保费乘以几年的平均损失率,使用几年的损失率是考虑到保险公司所处的周期性原因(Cumminsand Outreville,1987); 预期损失另一个优势就是涵盖了概率可能不断变化(Froot and O’Connell,1999)的情况。概率变化就是一个大灾发生可能增加真实或预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对风险池的服务量。E(L)能够反映这种潜在需求。

除了风险负担和现实的保险服务外,还应认识到P/L公司提供的中介服务。在一年中保险公司平均投入的资产反映金融中介服务的数量(Berger,Cummins,and Weiss,1997;Cummins,Weiss,and Zi,1999;and Cummins and Weiss,2001)。而投资收益则为该数量与其相应价格之乘积,因此衡量中介服务不能以投资收益作为产出指标。

(二)生产方法下的投入变量选择

在生产法下,保险公司输入变量分为五类:管理成本、成本、业务服务和实物投入、金融权益资本、保单持有人所提供的资本。由于劳动成本与实物投入数量的相关信息不透明,确定投入时,可以调整为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净值和资本三部分。其中,资本分为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两部分。

从公司金融角度看,权益资本是重要的投入变量(McAllister and McManus,1993;Berger,Cummins and Weiss,1997;Hughes and Mester,1998;and Hughes Mester and Moon,2001)。除了满足监管要求外,现代公司理论把权益资本看作是公司各方的一种契约。根据保险定价模型,保险是一种风险负债,权益资本在降低破产风险方面扮演关键角色。该理论强调保险价格与其违约风险成反比,保险公司具有最优的资本结构(Cummins and Dznzon,1997;and Cummins and Sommer,1996)。

负债资本主要指的是从保单持有人那里借来的资金。对于P/L公司,这些资金由损失准备金和未赚保费准备金构成。资金成本为总的预期投资收入减去权益资本的预期收入再除以平均保单持有人提供的负债资本。

那么保险企业的运作过程可以描述为:

三、效率度量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度量方法介绍

度量效率的前沿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经济计量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这些方法因如何估计前沿及离前沿有多远而不同,经济计量模型是基于参数和随机性,然而线性规划方法是基于非参数性和确定性。参数方法就是假设成本或产量函数为特定的,然而非参数方法则是基于线性规划方法用观察值来构建前沿。另一方面,随机方法可以判别无效中的误差项的随机嘈声,而确定性方法则假定为模型远离随机影响。因此,每种方法都有它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Cowing等1981;Grosskopf,1993)。

本文采用OnFront软件计算动态效率。OnFront可以辨别出标尺公司或者用这些观察样本构建最佳前沿(best practice frontier),有时也称之为技术(technology)、生产前沿。

Di(y,x|C,S)=1/Fi(y,x|C,S)

相应的,产出距离函数:Do(x,y|C,S)=1/Fo(x,y|C,S)。要构建TFP指数,要求距离函数有良好的数学特性。概括为三条:

1.按定义,投入与产出距离函数中投入与产出为同程度增加变化

Di(y,?姿x|C,S)=?姿Di(y,x|C,S),?姿>0

Do(x,?兹y|C,S)=?兹Do(x,y|C,S),?兹>0

2.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距离函数中的产出与投入为倒数变换

Di(?姿y,x|C,S)=(1/?姿)Di(y,x|C,S),?姿>0

Do(?兹x,y|C,S)=(1/?兹)Do(x,y|C,S),?兹>0

3.当技术为规模报酬不变时,投入与产出的距离函数是相互对应的

Di(x,y|C,S)=1/Do(x,y|C,S)

两期全要素生产力定义: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选取2003~2005年16家财产保险企业(其中9家中资企业和7家外资企业),其合计保费规模与资产规模都占产险业的95%以上,因此,这16家企业可以代表中国产险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生产法和《保险年鉴》提供的数据,本文选择的投入变量为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净值和资本,产出变量为预期赔款支出{1}(为两年的平均数)。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大部分资产都以现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实际用于投资的资产额度比较小,金融中介的职能非常有限,因此忽略不计(施岚、李秀芳,2007)。另外,由于相关价格信息很难获得,故不把价格信息引入计算当中。

四、输出结果说明

1.随着市场放开,产险业生产效率逐年得到提高,其中,中资中小企业效率改善幅度最为明显。 根据OnFont输出结果,可以看到,2004年与2003年相比,16家产险企业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平均值为1.19875,其中9家中资企业平均值为1.333,比外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在9家中资企业中,3家大保险公司(即人保、平安和太平洋)平均值为0.96,反映三大保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效率有所下降,中小中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快于其他类型企业。2005年与2004年相比,16家产险企业平均值为1.4344, 其中9家中资企业平均值为1.379,略低于外资企业。在9家中资企业中,三大保险企业的平均值为1.177,低于中小企业平均值(1.48),中小企业的平均值仍高于外资企业(1.357)。

2.生产力提高的原因。2004年相对于2003年效率变化(EC)的平均值1.199,技术变化平均值为1.003,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可见,2004年生产力提高主要是由于效率改善。2005年相对于2004年而言, 效率变化平均值为1.101, 小于技术变化平均值1.3056,反映2005年生产力高是得益于技术水平改善。而对于所有的中资企业而言,技术水平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效率改善相对滞后。

参考文献:

[1]Bauer,P.W.,Berger,A.N.,Ferrier,G.D.,and Humphrey,D.B.1998.”

consistency conditions for Regulator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Comparison of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0,85-114.

[2]Berger,A.N.,Cummins,J.D.,and Weiss,M.A.,1997.”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Distribution Systems for Financial Service:The Case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Journal of Business 70,515-546.

[3]Berger,A.N.,and Humprhey,D.B.,1997.”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175-212.

[4]Brockett,P.L.,Cooper,W.W.,Golden,L.L.,Rousseau,J.J.,and Wang,

Y.,2004”Evaluating Solvency Versus Efficiency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in U.S.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Companie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4,492-514.

[5]Cummins,J.D.,and Outreville,F.1987.”An international Analyisit of Underwriting Cycl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4,246-262.

[6]Cummins,J.D.,and Weiss,M.A.,1999.”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463-481.

[7]Cummins,J.D.Weiss,M.A.,and Zi,H.,1999.”Organizational Form and Efficiency:An Analysis of Stock and Mutual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Management Science45,1254-1269..

[8]Cummins,J.D.and Xie,X.2005”Efficiencyand Value Creation in Acquisitions and Divestitures:Evidence from the U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9]Doherty,N.A.,1981,The Measurement of Output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perty-Liability,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48:390-402.

[10]Doherty,N.A.and G.Dionne,1993,Insurance with Undiversifiable Risk:Contract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surance Firm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6:187:203.

[11]Gene C.Lai,Piman anizaiton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nonlife insurance industry in Japan.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ruance,2003,Vol.70,No.4,735-757.

[12]Jame tyler leverty.Issue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5).

[13]PatrickL.Brockett,Willeam W.Cooper,Linda L.Golden,John J.Rousseau,Yuying Wang.Evaluating solvency versus efficiency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in U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companies.Euopean Jou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4(2004)492-514.

[14]冯斌星. 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中的效率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5]陈璐. 中国保险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标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05(5).

[16]侯晋,朱磊.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实证分析[J]. 南开经济评论,2004(4).

[17]何静,李村璞. 基于SFA方法中国保险公司技术效率实证分析[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

[18]苏世伟.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研究[D]. 河海大学,2005.

[19]吴诣民,李村璞,何静静.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保险公司效率评价.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9).

[20]王虹.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现状及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发展[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21]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 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2005(7).

[22]余劲松.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7

0 引言

保险公司以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为目标,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队伍提供相关售后服务,进行客户的深度开发,彰显企业实力,抢占行业制高点。保险公司常见经营的主要险种有重大疾病保险、个人住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少儿教育成长保险等。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

保险公司为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财政部《国营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办法》以及保险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实际成本与预测风险成本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

2 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佣金、普通管理费比例不协调

保险公司在不同部门所分配的佣金及管理费用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好比在召开产品说明会时完全可以在整个公司中设立一个会议室相互轮流使用,降低相对的管理成本。

2.2 道德风险日益加剧,导致成本增加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保险欺诈活动也日益频繁。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的仅占2%左右;到2005年底,这类案件上升到13%左右;到2013年,则升至38%。在我国,车险市场与健康险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最为突出。多个城市的保守估计,目前约有20%的车险赔款属于欺诈。造成如此大的损失,笔者认为这是欠周密的,由于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曾经保险从业人员与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使每单保险成本增加5%,造成投保人一年多支付许多保费。由此可见,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阻碍了保险机制的正常运转,扰乱了保险功能的正常发挥,加大了保险人的经营风险。

2.3 缺乏行业间协作,单部门成本过高

就保险公司而言,公司分为好多部门。例如业务收展部、策划部、理财部等。而在不同的部门中都设立了不同的组织部门。不言而喻,这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组织清晰管理,也加强了各部门的竞争,能实现市场竞争的优化管理。然而尽管在分组织上管理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些公共场所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例如,产品说明会作为每个部门共有的一种会议,各部门完全可以借助总公司的会场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在,完全不需各建会场去耗费巨资显示自己的地位。

2.4 保费留存过多,增加机会成本

在目前投资渠道、投资收益越来越好的新形势下,保险公司最要紧的是减少资金沉淀,进而提高投资收益,因为沉淀资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加。保险公司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缩短了资金的到账周期。按一家保险公司去年7.6千万元保费收入计算,每月有0.633千万元保费收入,每天0.0208千万元的资金,一天之内可以完全及时上收。若没有启动银企互联系统,保费上收需要两天时间,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机会成本。在目前投资收益表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减少资金沉淀来增加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机会成本提高了,更需要及时回收资金到总公司账户,及时交给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投资。这个畅通、高效的资金链条有助于降低机会成本。

3 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增加考核力度,协调税费

各级公司必须认真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并逐级上报下批。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用明细计划应按照既保证业务发展的合理需要,又节约支出的原则编报,各级公司应根据下达的年度计划掌握费用开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追加时,必须逐级上报下批。各级公司要认真执行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用明细计划,努力减少各项费用开支,年终要认真考核。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成本率只作参考,主要考核综合费用率。

成本率=实际总成本/各项保费收入

综合费用率=(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各项保费

收入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成本计划、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进行成本核算,报告费用计划和业务及管理费明细计划的执行结果,分析降低或超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向公司领导、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3.2 加强素质教育宣传,降低道德风险

坚持为客户服务是保险人职业道德的核心,为客户服务是保险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有一种职业理想,有献身精神和事业心;要有一种职业修养、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去指导自身的业务活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乐意为人做好事的思想;维护整体利益是保险业务人员活动的客观要求,要树立信用观念;要把信用贯穿全部的业务营销活动,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做好售后服务;秉公廉洁是保险营销人员的重要道德准则,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不要把自己商品化、不能满脑子金钱;要有勤俭光荣、洁身自好的道德观念;要公私分明,不贪小便宜。

3.3 加强同业间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①相互依存,坚持依法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需要。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中介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保险供需双方更趋合理。在保险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②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是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保险中介的起步也比较晚。可以说,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的合作机制还很不成熟。所以加强合作,提高保险中介为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提高保险公司为被保险人和保险中介的服务水平,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你为我服务,我为你服务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诚信、合法、公平和独立的原则,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最终将促进和引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3.4 实现保费多元化投资,减少机会成本

增加银行协议存款数额;增加基金股票债券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不动产建设;加大整体投资力度,确保保费收入的充分利用;增加保险公司与机构的合作保费及时上缴,减少留存,降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毕竟不是实际成本,在进行保险投资时,考虑机会成本是必要的。若是过于计较,结果就失去投资本身的意义了。在进行任何投资时要充分考虑投资量、实际成本支出、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量四个投资因素,一个保险投资者投资时他应当对保险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从而降低机会成本。

4 结论

保险中介行业分析篇8

随着金融机构对反洗钱认知程度的逐步提高,反洗钱工作在银行业机构越来越得到重视,制度也日趋完善,客户身份认证措施越来越严密,大额、可疑交易分析、甄别、上报工作流程愈发合理有效,给犯罪分子以很大的震慑作用。但由于保险行业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晚,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还不完善,难以应对日益隐蔽的洗钱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越来越丰富市场主体的参与下,保险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大量使用互联网工具开展保险销售的新型商业模式,如何加强新业态保险的反洗钱监督管理,防范并控制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蕴藏的洗钱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

一、保险机构在反洗钱中面临的难点

(一)管理松散带来的洗钱风险

近年来,保险业内出现越来越丰富市场主体,从管理、上看大型保险机构管理较规范,而中小险企管理体制较为松散,大多呈现“四缺”,的现象,即缺管理人员、缺乏意识、缺少培训、缺少制度,阻碍了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尤其是基层保险机构管理人员较少,相对临时的保险人占绝大多数,保险人主要靠收取保费赚取手续费,保险机构对保险人在业务管理上规范,但是在其他方面管理都比较松散,这种管理模式决定了保险人往往将保费收入放在首位,而对反洗钱工作所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等情况置之不理,放在脑后。

(二)履职不到位带来的洗钱风险

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客户身份证件的真实性难以保障,现在仍有部分保险公司不能通过公民联网核查系统核实客户身份证真伪,对军官证、护照、士兵证、港澳通行证等更不具备真假识别能力,保险业客户身份识别多为简单登记客户信息,并未对客户资金来源、交易动机、客户身份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客户身份识别还停留在表面,使得洗钱犯罪分子可以有机会利用虚假证件或身份从事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客户身份证件的有效期限不能及时跟踪。虽然客户在与保险公司建立业务关系时出具的身份证件在有效期内,但证件过期后保险公司无法第一时间获知,不能及时通知客户更新身份证件,造成了客户在保险生效期间身份证件的无效。

(三)目标驱动带来的洗钱风险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各家保险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完成刚性业务考核指标,对于某些涉嫌洗钱的业务往往难于取舍,而洗钱行为本身并没有直接受害方,如果洗钱分子通过趸缴保费洗钱,保险公司还可获取大宗保费;退保时,洗钱分子也可能采取成本较高的短期退保方式,保险公司又可获得比较客观的手续费,这样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既扩展了业务,又提高了公司利润,在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双方表面上达到了“双赢”。

(四)中介机构带来的洗钱风险

中介机构引荐业务带来了客户身份识别过程延长、环节增多的问题,保险公司可能无法直接接触顾客,造成了客户身份识别流于形式、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客户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下降。同时中介机构只有等保险合同签订后才能获得佣金,为追求利润,中介机构存在明知客户还可能洗钱的情况而不报告甚至尽力掩盖事实的可能性,甚至中介机构与客户还可能存在隐性关系,或被控制和操纵,蒙蔽保险公司,不可避免的产生洗钱的风险。

(五)互联网保险带来的洗钱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的风潮来袭,互联网保险得到迅猛发展,联网保险主要是在传统保险产品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出的互联网保险产业链,对比传统线下保险,互联网保险的参与方更为广泛。目前国内互联网保险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其中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专业互联网保险模式因其用户量大、产品丰富、销售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主流模式。互联网保险在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蕴含着复杂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保险两个方面,集中表现在监管风险、运行风险、资金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而且传统保险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被放大,其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扩散性对反洗钱监管提出了挑战。

二、加强保险机构反洗钱的对策建议

保险机构反洗钱的主要困境是无约束机制和利益问题,因而在新业态环境下,要有效地遏制保险业洗钱,相关的监管机关和保险机构应通力合作,全面围剿保险洗钱活动。

(一)构建监管机构有力科学监督举措

1.督促保险机构完善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许多中小险企基层保险机构起步不久,在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健全反洗钱部门和岗位,不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人行应加强和督促这些机构尽快建立相应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和部门。

2.健全和强化监管措施,坚决打击违反洗钱活动的行为,加强反洗钱检查,开展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处罚警示作用,步加强对保险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其健全内控制度,加强保险反洗钱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保险机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反洗钱工作有效开展。

3.建立保险业反洗钱利益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尽快加以落实,逐渐改变以单一保费规模评估保险机构效益的制度。要建立保险反洗钱奖惩制度,对提供重要保险洗钱线索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开展反洗钱工作不力或配合洗钱犯罪的人员进行处罚,提高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参与保险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

4.要结合保险行业特点,深入分析可能存在洗钱的风险点,依法制定和完善保险反洗钱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要健全保险反洗钱的相关内控制度、落实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和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等反洗钱工作检查措施,注重操作环节,层层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严格监控,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质量。

(二)构建基层保险机构反洗钱自律机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险公司除了被动接受监管机关的监管外,更应主动完善治理机制,严格设定内设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和议决事议程,提高经营管理层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水平,建立和实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各类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在反洗钱方面,保险公司内部也应该建立并完善反洗钱的内控制度,制定内部反洗钱工作操作程序,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机构或者指定其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明确专人负责对大额现金和可疑交易进行记录、分析和报告等。

2.加强保险中介机构反洗钱的管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的中介力量也在不断壮大,现已成为推动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看到保险中介组织对于扩大业务积极性教育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应注意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介机构在展业阶段进行的客户身份识别是保险公司反洗钱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保险中介组织经营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人员的良莠不齐,保险公司在充分利用保险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开展的同时,也应对保险中介组织的业务加强管理,以更好的履行反洗钱义务。

3.完善保险产品设计,提高保险业声誉。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应不断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完善保单条款,如在团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应要求投保人提供被保险人名单,并提供有效证明,确认被保险人同意投保团体保险事宜;投保人退保时,保险公司应要求投保人提供有效证明表明被保险人知悉退保事宜,退保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支付并退至原缴款账户,并设立不同等级的解约防范措施,杜绝黑钱从保险系统流过;积极研发出更优质的,且能有效预防成为洗钱工具的新型保险产品,增强保险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保险业声誉。

4.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反洗钱意识。保险洗钱猖獗的原因之一是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展业人员更加注重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对于洗钱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反洗钱法》出台后,仍有许多保险公司管理人认为只要本公司员工不参与洗钱就可以,忽视保险公司被利用为洗钱渠道的可能性。因此保险机构自身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反洗钱宣传和培训,通过对其职业道德的提升让其认识到洗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一旦曝光会对公司声誉造成重大打击,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进而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

(三)构建新兴保险销售模式洗钱风险防控体系。

1.加快建设互联网保险反洗钱制度体系,监管部门顺应金融机构业务变化形势,探索制定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操作规范和指引,明确从业机构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指导保险机构和新兴互联网保险服务机构规范、高效地开展反洗钱工作;出台行业规定将采取较为全面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如对达到规定金额的投保业务,要求客户线下提供相应身份材料、对变更投保人、受益人或大额犹豫期退保等风险较大的业务,应要求客户到当地保险公司柜面办理相关手续。

2.合理分布监管资源。根据保险业洗钱风险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重点督促洗钱风险较大的机构,加强对新客户、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对异常交易给予额外关注,并加大对其检查力度;督促高风险机构、更加严格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3.强化保险公司与银行中介机构之间的配合,形成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合力,有效遏制洗钱犯罪。在银保业务这种联合销售的模式下,银行也是客户资金流动的关键环节,而银行系统洗钱风险程度的大小从宏观上直接决定着整个金融体系洗钱风险,为了有效控制洗钱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配合,共享一些信息要素,在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客户尽职调查的同时,也应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建立相同客户可疑信息交换制度,形成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合力,从而达到有效遏制洗钱犯罪的目的。

4. 整合反洗钱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有的可用于客户身份识别的社会信息资源,经常使用到的有公安部门的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用于核查营业执照的工商网、用于核查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等,还有各地的企业黄页网站、企业名录网站等也可查询到客户的登记注册情况、地址、联系方式、企业概况等,为方便金融机构高效快速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建议反洗钱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客户分散在工商、公安、金融机构等的客户信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各大信息系统互相连通,实时更新,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互联网保险洗钱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西部金融,2016, (4):82-87.

[2]孔繁琦.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和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 (10):34-36.

[3]孙建新.浅谈保险行业反洗钱现状[J].金融广角,2014,(5):46-50

[4]安英俭.新形势下保险业反洗钱机制构建[J]. 《征信》, 2015 (5) :83-86.

上一篇:电力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