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06:19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1

[关键词]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70-02

我国高校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粗放式教育管理理念早已不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育竞争和全球教育一体化的情况下,高校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入世”后我国高校已步入“战国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而且还面临国际竞争。境外高校的开放和涌入,会使业已竞争激烈的高校教育出现更加激烈的局面。由于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校在资金投入、教学设备、科研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无法与境外高校匹敌,因此,高校只有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注重于高校竞争能力的构筑与培养,才能抵御外来风险,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作为技能、知识、组织三维一体的复杂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大学组织与企业的差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其特定的内涵。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移植的概念,用于高校就有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目前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能力观。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得胜、武向荣教授为主要代表,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建华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

2.知识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别敦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它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3.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重视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张卓提出“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两个构成要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基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而形成整体。

4.内涵观。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明玉认为,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水平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应靠内涵进步带动外延发展,而不是先搞外延拓展,让内涵被动拉伸来填充。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协调发展培育人才。

通过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虽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整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复杂的能力体系,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充分识别和整合学校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高校各个方面工作的“独具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总结以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充分识别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的差别化办学机制为保障,有效合理地整合各种可用资源,使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某一方面产生较突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除了苦练内功,更多地层面来自于高校竞争过程中,而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更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催化剂。因而更有必要分析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体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四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分析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教育核心竞争力链结构中,进行学习与服务而提升的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服务能力的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2.价值链模块分析

(1)让渡竞争力模块。让渡价值表明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其它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改善,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含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

(2)比较竞争力分析。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是比较竞争力。通过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竞争优势的博弈,以获得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服务性,这就是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高校为多种部门服务,也使其它被服务部门反过来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改善,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提升服务竞争力。

(4)品牌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资源,在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响,这是品牌竞争力。

从传统认识上,高校的主要竞争力要素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力、学术生产力、高校管理力、文化力四个方面。当高校走向成熟,特别是在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条件下,这四个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在价值链中发展、完善、提升。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竞争要素的实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1.人才培养能力,仍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因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成为高校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能力。随着学科建制的规范化,教改力度的增加,高水平教师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价值链中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又表现出了与过去诸多不同的要素。除了原有要素外,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学习力,组织学习力,企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企望在构建人才培养能力模块中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也将成为高校的基础性竞争力要素。

2.学术生产能力。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学术生产能力不但取决了科研攻关能力,而更取决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或其它高校的合作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找市场的能力。高校与其它单位的融合,高校可以提供强大的科研能力,而其他单位又为高校提供着充足的资金和项目,因此,高校科研能力这个竞争要素,往往又表现在市场能力。

3.高校管理力。主要指领导资源竞争力、管理理念竞争力、制度法规竞争力三个方面。是形成高校品牌的主要要素,能够给高校带来持久的竞争能量。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人性化的管理能无形地、潜移默化地把多个个体的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品质这些无序、离散的“状态”统一起来,形成推进学校目标实现的共同的心智模式。学校师生员工在构建学校核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使每个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觉地以学校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又能将高校教师队伍在推动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昂扬斗志在品牌扩大效应中向社会辐射,从而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4.文化力。高校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高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或者说有较好学风、教风、管理手段和品牌知名度。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文化力的宣传与推价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同更多单位或部门的文化交流成为文化力的又一个支撑点。

三、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市场主体关系、市场供求关系、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不断变化,亦将面临众多国外高校抢滩生源的巨大挑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找出高校自身的基础性竞争优势和项目竞争优势,加速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编号:2009-R-12037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cs.xjau.省略/download/

1.doc.

[2]别敦荣,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2

关键词: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102

1研究的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和解析主要因素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依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什么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2)在识别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时,哪些是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2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为事实进行考察,在选取文献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来讲是近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2.1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中国企业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比较多,如刘泳洁在分析“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就是以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的,该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7月,第51卷第7号。但这类文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2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企业主体的

去掉关于以其他国家的企业为例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很多关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黄咏梅,《企业文化对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朱思文,《农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08年5月;姬新龙,陈芳平,《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3月等。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企业层面的,而不是产业或行业层面。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对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中的特定企业有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在分析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并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其适用性是受到极大地限制的。

2.3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企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聚集,即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因此将另一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3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2004—2012年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改革与战略》、《软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的13篇论文,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分析与归纳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4.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得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四个层次(表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其中四个层次的分类参见《核心竞争力辨析》。

(1)考察外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仅04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陈英葵(2007)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运用2004年的普查数据,采取指标综合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通过政府的R&D的投入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考察内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也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03、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王若晨,陈亮(2004)以海尔集团为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鹿盟,霍国庆,申爱华(2007)以我国20家手机企业为例(分别是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宁波奥克斯、江苏高通、深圳创维、深圳金立通信、UT斯达康、万利达、夏新电子、步步高、康佳、中兴通讯、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中电通信、南京熊猫、联想集团共20家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该文虽然以企业资源为影响变量,但在分析时,又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依据张炜2002年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企业资源中的研发投入归为内部资源的层面,而将市场投入归为支撑能力的层面。鹿盟等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出,企业研发投入同其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考察技术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能力维度。在所选的13篇论文中,属于分析该影响因素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共九篇。其中,有三篇集中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三篇分析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其余三篇分别是分析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时,芮明杰等(2006),盛小平(2008)以及孙琳等(2007),分别从隐性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吸收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后,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都得出了知识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史竹琴等(2009),王宁(2008)和周永红(2008)分别从自主创新、创新战略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运用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陈晓静(2008)和朱常波(2008)分别从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三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情况。

(4)考察支撑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同样也属于能力维度。在13篇文章中,属02、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杨蓉,杨宇(2008)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要树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观念,不能仅仅拘泥于短期利益和一时的竞争力,并应能正确处理对股东责任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之间的关系。

4.2主要研究方法

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比,在分析时所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分布如下(表3)。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总和不为13,原因是有些文章在分析时用到了多种方法。

可见,我国学者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动方向,这类研究主要用到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主要因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大致的变动方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实证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但质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定量分析时,原始资料获取的有效性值得斟酌。在选取的13篇文章中,有8篇运用了较规范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有4篇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其余4篇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普查数据和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这8篇文章都是在首先选定相关指标进行衡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而对同一影响因素的分析,所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分析上并不集聚,因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需要慎重考虑。

5结论

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现有的文献都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以及从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说明。企业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实现的主要保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样,并不是企业的每种能力都同样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关键资源和(或)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从这一认识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何所选取的13篇文章中,虽然有从同一要素上进行分析但其视角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与多元性,就算是同一企业,当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同。

究竟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呢?笔者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探源,首先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讨论,也就是短期的时间概念对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在分析不同的企业时,其影响因素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资源和能力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因此,不同行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从当前的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间的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会不同。但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所运用到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主要有因子分析、指标综合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也是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时的适当和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2).

[2]陈英葵.政府R&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3]王若晨,陈亮.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4,(4).

[4]鹿盟,霍国庆,申爱华.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我国手机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4).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3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培育 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长盛不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凡成功的企业,无不缘于其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和基础。例如德国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索尼的微型化等核心竞争力为各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协调组织中各种技能的学识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文中指出日本NEC公司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奥秘就在于它远见卓识地培养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掀起了世界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描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学习如何把不同的产品、技能统一起来并把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特殊的长期持续经营能力。它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系统性与整合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遗产”。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营销网络、管理协调、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可表现为企业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品牌形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企业的特殊资源、自然禀赋、一次成功的技术发明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整体为载体,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就能真正获得;其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不是分散的技术或技能。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发展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1.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多种技术和能力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其识别应当是由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以便于对此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上。同时应采用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可操作性。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因此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第二,是让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全员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保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最后,创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2)外部并购与联合开发――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加速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变化、扩充。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赢得商机。可通过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快速获得某种核心竞争要素,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注意学习与积累使其内化。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赞同。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才是制胜因素。因此不断给员工施肥、让更多人得到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2.注意区分核心竞争力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资源等

核心产品或独特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3.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合并与联盟对短期内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积极主动地从联盟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地长期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与美国的合资企业通过在联盟中的学习与积累,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意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意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被日本参观人员学习、模仿而流失,并最终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和保护以避免核心竞争力的丧失。首先,应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二是要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最后,应谨慎处理某些可能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部分或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经营业务。

总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明喜:左右企业命运的12大选择,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

[2]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尔哼利・明茨伯格迈克尔:汉默: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4

摘 要 国内对核心竞争力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关键思想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相关报表的研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测。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 无形资源 报表

一、核心竞争力

因频繁的科技创新及动荡的国际环境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便成为每个企业都头痛的问题。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便应运而生。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比较晚,是由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Gary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的观点是将公司比作一颗大树,不同的树枝代表企业的事业部门或业务单元,树干是其核心产品或服务,而树叶、花朵与果实是企业的最终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这个大树的根系系统,不断的为整个组织提供营养和水分,同时为整个系统的稳定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Hamel, 1990)。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将各自有形或无形的能力与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优化而形成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具有独特的领先优势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一种屹立不倒、难以超越的地位。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会记应充分体现并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我国著名的会记学专家汤湘希教授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能力、制度与环境整合而成的合力(汤湘希,2005)。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然后传统的历史成本等会记计量模式很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主要要素进行公允的计量,也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外部信息获取速度与做出相应决策的要求。

因此从会记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十分重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的会记特征有:(1)无法复制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针对竞争对手而言的,由于竞争会导致利润均衡现象的发生,故核心竞争力不应轻易被对手复制和模仿;(2)无形性与收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为了获取超额盈利而存在;(3)动态性。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提出则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会记处理和信息披露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是将会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思想融入会计学的系统,运用独特的会记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计量和评估。而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会记识别和进行公允计量的基础。考虑到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中长期的竞争优势与超额收益,故通过企业价值评估计算法和超额利润计算法将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特性与带来超额收益的功能作为评估的出发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然而现代的财务报告多是根据企业所使用资源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不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以及对未来业绩的预测。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信息纳入会记报表体系就作为本文的一种创新性尝试。

(1)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报表

这个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见表1。在这个报表中,数据可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其他数据可以在评估之后通过计算而得到。

(2)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这个项目应当列示的金额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三个科目。见表2。

(3)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润表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获取的超额利润上,因此在利润表中可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收益。如表3。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

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二、营业利润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三、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

减:行业平均净利润

五、核心竞争力收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和总结学者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提出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和构成要素的见解,同时提出了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框架体系,解决了一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基本问题,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相关账户的建立、相关业务的处理、会计报表的设计,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K. Prahala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2]汤湘希.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9).

[3]汤湘希. 无形资产会计的新发展―核心竞争力会计.会计论坛.2003(1).

[4]谭劲松,王朝曦,谭艳. 试论智力资本会计.会计研究.2001(10).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5

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竞争力,识别

自从C.K.Prahalad和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后,“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永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然而,关于核心能力的实施与应用,迄今为止,仍缺乏一种真正的实证基础和一种权威性的理论体系。许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的定义难以统一,所以,造成了该理论概念上的模糊和应用上的困难。如国外有关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就可以归结为八大类——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等。尼古莱.J.福斯指出:尽管在近年来,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述,但客观公正地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企业核心能力更多的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特别是在我国,核心能力理论正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始阶段,这一状况表现得更加明显。为此,要使核心能力理论在我国工商管理实践中得以有效的广泛应用,首先必须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系统性识别。

一、核心能力的概念识别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词,在国内有两种常见的译法,一是企业核心能力;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前者的译法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能力理论体系,而后者的译法更加接近于工商管理实践。在我国,核心能力的概念引入后,也产生了诸多与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如能力、竞争(能)力、实力、特殊能力、核心专长、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行业一般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等等,为了准确识别企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对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进行区分、识别。

1.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于中文“能力”一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通常有两个:capability和competence。Capability是指一般适宜做事的能力、才能,其中包含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待开发的能力、才能。对于企业来说,通常所说的R&D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指的都是“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Competence意为能力、胜任,指通过一定的努力具有获得利益、报酬或奖励的能力,有竞争、奋斗的内涵,是所有成功行为的核心,它对于企业经营之类的竞争性行为尤为重要。在我国,capability译为“能力”较好,而Competence译为“竞争能力”或“竞争力”更为贴切。

2.关于核心能力概念的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 C.K.Prahalad和Gary 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这两种概念的相同之处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不同之处是,前者由于是以电子和机械制造企业为基础上来提炼核心能力理论的,故结论上明显突出核心能力的技术成分,而后者将核心能力的概念在外延上大大拓展,核心能力不仅包括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其他各种能力都可能成为核心能力。同时,后者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虽然明显服务于发达国家,且只能服务于少数超大企业,但是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市场竞争力。

3.行业一般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市场机会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能力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行业一般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市场机会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概念。

行业一般能力(general capability of industry)指企业从事某种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资源与能力,具备丁这些能力,企业才能取得在行业市场中求得生存的“入门证”。

企业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其所从事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又进一步分为(1)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industry),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在所处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优势竞争能力;(2)企业在行业板块中的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strategic group),指的是企业在行业的细分市场(战略板块)上进行竞争时所具有的数一数二的优势能力。

市场机会能力(market opportunity capability)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的市场机会消失,新的市场机会产生,从而要求企业应该或必须具备能适应市场新机会的相关能力。如果企业原有的行业核心能力或板块核心能力与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能力相一致,通过进一步的培育和提升,得以可持续发展,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4.笔者的观点  核心能力概念的多元化现象说明了两点:第一,核心能力的理论还不成熟;第二,核心能力理论很有影响力,得到了众多学者与工商管理实践人士的密切关注。笔者对核心能力概念的认识是:

(1)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核心能力概念与 C.K.Prahalad和Gary Hamel最早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表达方式不同,但实质一致。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中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一种单项的能力。C.K.Prahalad和Gary Hamel强调“协调”和“有机结合”,而麦肯锡咨询公司则突出“互补”和“结合”,显然,二者都不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单项能力,核心能力应是整合后的能力。

(2)核心能力有层次之分。如果按照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核心能力“世界一流水平”的解释,核心能力理论只能适用于跨国公司,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这显然是不妥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都必须树立核心能力的理念,并精心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正如我国学者宁建新指出,核心能力有行业核心能力和板块核心能力之分,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有多个层次。如多数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但可以成为板块一流或行业一流的能力。当然,随着核心能力层次的上升,核心能力的市场价值也在上升。树立核心能力的层次观,有利于每个企业在自己找准的“地盘”上建立核心能力,通过不断培育壮大,使之在多个SBU(战略业务单元)或多个目标市场上发挥作用。

(3)必须将资源与能力区别开来。毫无疑问,核心能力建立需要以企业的资源为基础,但资源不等于能力。企业的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有重要价值,但仍然不是能力。能力理论管理学家克里斯蒂森指出:“就本身而言,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能力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而产生的。现实中,不少企业资金、人才充足,技术设备一流,但是经营业绩不佳,其原因不在于资源而在于企业缺乏运作资源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资源本身不是能力,但优势资源的拥有的确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如企业独占制造产品的专利或拥有从事某项业务的特许权;运输企业拥有一条好的线路等等。然而,由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难以持久,而由能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则具有持久性。

(4)从工商管理的实践角度看,没有必要且不能区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虽然能力与竞争能力有内涵上的区别,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法,只是我国的译法问题,其英文表达一致,因而其内涵也一致。核心能力中的“能力”二字,不是指一般性的“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是竞争能力(Competence)去除“竞争”二字后的简称;核心竞争力中的“竞争力”也是竞争能力省略“能”字后的简称。其实,对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词的准确译法,应该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习惯起见,笔者在文中使用核心能力的术语)。因此,在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上,没有必要且不能区分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否则,只会使本来就甚感模糊的核心能力概念更加模糊。战略-[飞诺网FENO.CN]

二、核心能力的关系识别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同企业的最终产品联系起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识别与研究必须回答此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核心能力理论永远只能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无法指导企业的工商管理实践。核心能力理论的问世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然而,工商管理界的经理们仍然对核心能力理论的理解处在模糊状态,更谈不上对建立核心能力实践的驾驭。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弄清核心能力与企业资源、核心能力与竞争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产品、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需识别这些关系。

1.核心能力的关系图  笔者赞同加拿大教授 Mansour Javidan博士的核心能力关系观,他在“core competence:what does it mean in practice?”一文中,给出了核心能力的关系层次图,该图能够用来较好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关系识别。

图1的左边自底到顶依次是,企业的资源 (Resource)、能力(Capability)、竞争能力 (Competence)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图1的右边表明:从企业的资源到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价值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其难度也在逐步加大。

图中所表明的核心能力的关系是:(1)第一个层次——资源。企业的基础是资源,资源是能力的载体,要强化企业的能力,首先必须获得优质资源。资源数量不足或质量不合要求,将直接影响高一层次的能力形成。(2)第二个层次——能力。企业的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的职能性的能力,如R&D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后勤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它是由企业拥有的资源整合而成,这些职能性的能力又是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3)第三个层次——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职能性能力的有机协调和结合(integration),是覆盖多个职能性能力的界面能力(interface),它是以产品或SBU为单位来衡量。例如,某特定的SBU在成功地开发新产品上有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样的竞争能力可能是整合其MIS能力、市场营销能力、R&D能力以及制造能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一种产品或一个SBU,则这种竞争能力也是企业的核心能力。(4)第四个层次——核心能力。这是竞争能力的最高层次。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整合,它是跨全部SBU边界的能力,是全部SBU共享的技能和知识,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是不同SBU竞争能力的整合与协调。例如,微型化是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这是诸种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整合结果,它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即对特定客户微型化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基础设施能力,即通过培训等措施确保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等部门员工对这种需要有共同的认识理解;还包括微处理器、微型电源、供电管理、包装制造等多种技术能力。

2.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系有人曾经打过形象化比喻,他们把企业比作一棵树,核心能力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SBU是树枝,最终产品是树上的叶和果实。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系图,实际上说明了核心能力的传导机制,即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举一例说明,菲利浦公司的核心能力是高超的解码技术,核心产品是VCD主板,最终产品是VCD产品。菲利浦公司通过把核心产品出售给下游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既可以制约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开发,又可以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始终控制市场的主动权,赢得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核心能力的特性识别

识别企业核心能力需要对核心能力的属性进行识别。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的动力源泉,核心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区别开来,其特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核心能力的价值性  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给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从经济学角度,就是提供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识别一种竞争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首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价值性,特别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颇大的好处。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就是核心能力,而在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能力就不是核心能力。因为,是本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本田经销人员的客户关系能力才使得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本田汽车。

2.核心能力的异质性  同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是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你的企业有某种能力,其他企业也有,大家做得一样好,那么,该能力实质上是行业的普及性能力,而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独一无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的企业在某方面的竞争能力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使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这种竞争能力就是核心能力。

3.核心能力的延展性  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是指核心能力的范围经济性,核心能力给企业带来进入多个潜在市场的方法,并在多个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的竞争能力仅仅局限于一种产品的市场,既不具有与其他产品的共享性,更不能够使企业借助核心能力打开相关性的多元化市场,那么,该竞争能力就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就是夏普的核心能力,该能力可以使其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竞争优势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4.核心能力的难以模仿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累积性学习和集体学习的结果,深深地烙上了企业组织的烙印,它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而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例如,海尔集团在售后服务上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海尔集团的社会资本——海尔文化、海尔集团的组织资本——海尔管理和海尔营销服务网络等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可以从组织中分割出来的能力。它是随着海尔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竞争能力。近几年,去海尔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在惊叹海尔成功的同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海尔的核心能力是难以模仿的。

5.核心能力的不可交易性  企业的资源等资产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交易获得,然而,核心能力则不同,它不能在市场上直接买卖。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的资源以及其他资产都不是核心能力。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集成,是与企业的员工、组织文化及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被企业的员工、企业的顾客和企业的竞争对手所感知,但是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有人认为,企业可以从市场上获得部分核心能力,其途径有两条:一是获取核心能力的携带者——特殊性的高级人才;二是兼并收购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通过外部“采购”,企业只能获得核心能力的要素,而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其原因是:第一种途径虽然可以获得核心能力的“基因”,但是这种“基因”换了一个环境后,是否还有超强的活力,值得怀疑;第二条途径——企业并购,其效果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如果整合不好,原有被兼并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不能发扬光大,相反,还有可能萎缩。企业不管从什么途径获取核心能力的要素,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的有效整合后,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识别程序

以上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核心能力的相关关系、核心能力的特性进行了识别。实践中,企业在分析、识别核心能力时,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模式,遵循一定的分析程序。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将那些非核心的能力区别开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从而建立起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范式。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依照以下八个分析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我们的企业里,要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开始,将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分,以找出企业做得好的技能诀窍(know-how)。

第二步:分析当前的技能诀窍是职能性的,还是一个SBU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的。如果企业做得很好的技能属于职能性的或者仅属于一个SBU,这样的技能诀窍则不能成为核心能力,只有横跨企业整体的技能诀窍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三步: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好吗?如果我们做得好的技能诀窍,竞争对手做得也很好,我们就没有竞争优势。该阶段可以通过调查企业高级管理者的意见、企业外部合作群体、对其他组织代表的非正式访问以及战略标杆(strategic benchmarking)分析来获得准确的信息。

第四步:这些能力或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关联吗?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资源、能力或竞争能力,但能力未必一定给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如某企业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但所制造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这样的能力或竞争能力就谈不上竞争优势。企业的能力产生竞争优势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能力或竞争能力比竞争对手做得好;(2)其能力或竞争能力带来的价值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与顾客购买标准属性相关的竞争优势更有意义。购买标准是顾客对产品有用性和可靠性的认识,如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关键性的购买标准是顾客在他们购买决策时使用的变量与标准。在分析企业的能力或竞争能力是否与竞争优势相关上,企业需要将其能力、竞争能力与顾客的关键购买标准联系起来。如果企业的能力、竞争能力与顾客关键性的购买标准相关,企业就具备了能力上的竞争优势。这种做法避免了企业在识别核心能力时,自己感觉良好而忽视了市场的评价。

第五步:我们的优势持久吗?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四个主要变量:(1)企业在相关能力和竞争能力上作出持续投资的力量和意愿的强弱; (2)竞争者模仿企业竞争优势的力量大小;(3)竞争对手开发替代优势的力量大小;(4)企业的产品属性持续成为顾客关键性购买标准的程度。核心能力应该具有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第六步:在该产业中正在发生的关键性变化是什么?前面的分析几乎是一种静态分析,识别的是企业现在与历史上的能力与竞争能力。这一步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它使得核心能力的分析者们避免眼睛向内,而忽视了外部的现实性。回答该问题需要分析一般环境、产业结构、竞争动态以及市场通道的变化。

第七步:确认产业中正在发生的关键性变化对企业能力或竞争能力的影响。这一步需要明晰四个问题:(1)哪些能力或竞争能力将会废弃或与顾客的购买标准不相关?(2)哪些能力或竞争能力应该继续维持且需进一步改善?(3)如何更好地调节我们现有的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4)面对未来产业中关键性的成功因素,企业还需要开发哪些新的能力或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6

关键词: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15-01

0引言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体现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如何全面、准确地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对于图书馆相关研究的开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明确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我们只有明确了哪些因素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具有怎样的影响,通过什么路径产生影响,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措施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1概念界定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随着图书馆在高校以及社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知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图书馆竞争力的强弱。也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或者知识组织,该观点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程度与推行效果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学者从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机构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某种授权、对知识资源的垄断、服务理念以及运营方式等等。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资源和能力两个角度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在此,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在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再造以及知识服务过程中独特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2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究

本文从图书馆知识资源、图书馆无形资产、图书馆文化、图书馆馆员核心竞争力以及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几个因素出发分析了其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1 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载体。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离不开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图书馆核心能力理论是对资源基础轮的提炼、升华,但从本质上并没有超脱资源基础论的理论范畴。资源基础论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特殊的异质资源,主要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特质性;其次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主要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能给组织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再次是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主要强调了核心资源的获取门槛比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最后是资源的管理,主要强调了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进行培育和经营的。

2.2 图书馆的无形资产图书馆的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图书馆组织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竞争力并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无形资源。其中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图书馆原理知识、图书馆技术技巧技能知识、图书馆组织结构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图书馆组织理念和价值导向等等。具体来看,这种资产主要可以体现为图书馆的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知识整合共享能力以及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这些能力有效结合构成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了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知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动力,图书馆通过内部知识创新和外部知识整合不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类、共享、传播等手段与环节形成并强化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2.3 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保持、提升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图书馆软实力、软资源是构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分,处于图书馆精神层面,尤其是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理念直接明确了图书馆崇尚什么、鼓励什么,为员工的工作以及个人发展明确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养奠定了精神基础。其次,图书馆文化还包含了图书馆组织制度与行为规定等内容,这些从图书馆的组织愿景、图书馆服务标准、图书馆工作要求等方面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4 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努力与贡献,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同样离不开馆员自身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对于馆员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馆员需要在充分研究和分析读者知识信息需要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尊重读者,热爱读者,将读者置于自身工作的核心地位。其次是馆员的业务能力素质。在正确的政治思想的指引下,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尤其是调研、编目等客户服务部门以及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公共服务部门更是如此。

2.5 图书馆的社会需求需求对供给在结构、数量、质量上具有一定的引导乃至决定作用。图书馆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外部牵引动力。尤其是读者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书馆生存的理由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因此,读者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上的完善。图书馆要及时、准备、全面把握读者的需求,以更加全面、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为读者提供便利。

3结论

本文从图书馆知识资源、图书馆无形资产、图书馆文化、图书馆馆员核心竞争力以及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几个因素出发分析了其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每个因素都通过特有的影响路径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影响。因此,图书馆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时要充分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的作用路径,采取极具针对性、可行性的相关措施确保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10:66-7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参考报,2002,01.

[3]吕国良.开展知识服务培养和发展图书馆的核心能力[J].图书馆馆论坛,2001,5.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7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57-03

[作者简介] 黄 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吴凯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商业史。(江西 南昌 330077)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 ,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胡振鹏,陈华,傅春.技术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6]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核心竞争力来源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对策 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认知范文 下一篇: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