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07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1

关键词:低碳概念;室内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的日益关注,环保的低碳概念将会得到普遍的推广。在室内设计中融入低碳概念,居室更加舒适,还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口号。低碳不只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应该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被实实在在的落实,不只是室内设计,应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小环节中贯彻低碳的理念。在本文中,笔者通过从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向读者展示了未来室内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1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理论应用

要在室内设计中贯穿低碳概念,首先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应该对相应的低碳概念有所了解。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做到低碳概念的5R原则:减少污染(Reduce)、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Reuse)、分类回收再利用(Recycle)和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Rescue)。将这种理念在方案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投入使用以及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周期中都有所体现。

2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1树立低碳概念,合理布局房屋空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摒弃那种奢华的装修风格,逐渐走向清新典雅的装修风格,这一转变对于低碳概念应用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简约的路线不但降低了装修的成本,而且也使得室内环境有所变化。除了风格上的简约之外,对于空间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低碳概念的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方面要更加趋向人性化,给居住其中的人带来便利。在空间组织布局方面,将接待室布置在建筑中间,其它房间分布在周围的方式,可以使让空间布局达到最大合理化与舒适化。比另外,可以对门和窗进行相应改造,保证屋内的温度和隔音效果,若有可能的话,可以将门和窗改成塑钢门窗或者调整门窗,采用内外遮阳的手段可减少建筑物的整体能源消耗,是一种既美观、投入少、效果好又便于实施推广的一项措施。其次,对于厨房、餐厅、卫生间可以进行管道集中改造,从而保证卧室、客厅的舒适度。总之,对于空间的布局一定要合理,防止出现后期施工时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2合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人类每天工作、生活的基本动力就是空气,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生活舒适的前提。自然通风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室内能够做到自然通风,这是室内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这里说的采光是指自然的太阳光,自然采光是室内空间中低碳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舍弃了很多高耗能的材料,是低碳概念的一种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可对墙体分割进行适当改变与调整空间布局,以确保空气流通,室内各空间获得足够自然光照,便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节约能源。尽可能做到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是合理设计与组织空间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低碳概念的主要任务。对于室内空气流通时,要尽可能减少自然风的流动阻力,将占据在通风口的比较大型的储物柜或者其他家具材料尽量摆放在通风质量较差的区域。对于卧室和客厅应该尽量选择通风和采光比较好的区域,而对于这两者条件不太好的区域则可以设置为书房或者卫生间。另外对于采光,可以再采光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设置折射无,将阳光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

2.3坚持选择绿色、低能、环保型的装饰材料

使用绿色建材,也是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目前这种建材非常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化工材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有的甚至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另外,这也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理念。设计师在选择装饰建材时,不但要对装饰材料本身造成的污染加以注意,而且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对不必要的稀缺材料及贵重材料的大量使用,将会给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低碳概念下的装饰,不只是说建材上的绿色、低能、环保,还应该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坚持一些基本建材的再利用、再循环和可再生。在对建材进行选择时,不但要重视其形式,还要注意其适用性,比如,现在有的家庭在吊顶时,不再采用原始的铝材或者木材,而是选择使用竹材,这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还个性新颖,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使用当地的建材,因为建材行业是一个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的行业,它在采集原材料、加工过程、运输过程中很少能够坚持低碳概念,所以尽量选择当地自有成形建材,避免一次或者多次加工,这样售后服务也能够能到保证。

2.4采用节能技术,合理的运用清洁的自然能源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安置一些节能的设备,比如太阳能、节水器、节能灯这些都是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应用节能型灯具,有效控制照明方式。新型的很多灯具,小巧精致,价格上相比普通灯具昂贵,但是从长远的利益上来讲,非常适合室内设计时应用,比如LED节能灯在照明上要比普通的做照明灯更加节电,并且照明的效果更好,而且这种灯的使用寿命很长,一般在四五年内都不用更换,也省去了很多人工的成本。若能够大范围推广,还能够为整个社会节约电能,是一种非常时尚环保的选择。另外,在门廊上可以设置红外线感应灯光系统来节约电能,做到人走灯熄的节能效果。合理的使用节水产品。水是一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在的很多家电都倡导节能环保,比如,节能洗衣机,节能淋浴器、节能水龙头等,适当的在室内设计时选择一些这样的产品,在经济、环保、社会价值上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节约水资源有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减少高耗能设备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量。为了减少室内碳的排放量,应尽量减少使用空调这样的高耗能产品,或在使用时,夏季不用将温度调的太低,适宜即可。另外,还可以在室内添置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降低装修污染,还能够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对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低碳环保。在全球开始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作为与民生相关的室内设计行业,也逐渐刮起一股“低碳”风。通过考察和研究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并成功将“低碳”理念融入住宅室内设计中将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近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保护,2009 ,17(09):947-948.

[2]丁铮.室内环境装饰的低碳概念与创新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0,28 (05):264-265.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2

多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研究现代环境设计方法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设计过程入手形成教学思路,通过对环境设计过程的细分,将设计过程拆分为五种设计的基本方法。多模块式教学模式设置五个训练单元,再综合于实际案例的实践中,侧重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对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从分析实际出发形成方案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环境设计;拆分;整合;多知识模块;设计教学

一、多重效益并重: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下的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包含室外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两个方面,是一个以环境和人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真实情况与人的需求的详细数据为设计的基本要素,旨在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美术特长生,往往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查阅众多成品案例,模仿或套用设计任务相关案例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而对场地特征、场地的条件限制、场所精神的科学分析投入精力较少,也因此导致了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的结果。尤其在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的今天,判断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再局限于美学效果一个方面,设计作品是美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并重的综合结果,所以设计方案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设计完全建立在对场地的解读之上,先分再整,以求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二、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设计课程,可依据设计过程将教学框架拆分为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五个阶段。教师通过细分环境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从接受一个设计任务开始,经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环境认知、行为观察、功能解析、流线组织、创意构想、空间建构、形体塑造、构件组合、细部推敲、综合表达等一系列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构思和表现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的客观条件、尺寸、尺度、行为影响和审美的一种经验积累过程,其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方面。感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现场感受和影音记录的方式直观地捕捉场地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一系列如阴冷、亲和、喧嚣、空旷、荒凉等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描绘感性认知结果,并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罗列出高频词汇与现场捕捉对象,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理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对于直观可见的对象,借助测绘工具测量设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尺寸与位置,并分析其比例、尺度、形状、质地、颜色等与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照、气候、温湿度、水质、声强、风速等容易忽略的不可见因素,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手段与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叠加的方式汇总于空间信息之中,同时观察不同时段对使用群体分布、类型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过程中,部分技术手段超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范围,所以需要其他专业教师协同教学,以求获得更为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设计资料解读

解读是一个分解、分析、理解、提炼、比较、总结的学习过程。该教学环节中注重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从书籍、杂志、图片、实物、网络等渠道获取同类型作品的相关资料,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资料不仅包括平立剖面图、实物照片或模型,还应尽量包括介绍文章、设计师构思草图、相关评论、使用评价等,以便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读,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作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解读应突出重点,尽量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分析、功能模式分析、流线分析、结构形式、材料运用、环境处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从对环境空间和形态的解读入手,解析空间结构与氛围的关系,形态和客观条件特征对于空间的适应、矛盾和冲突。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充分利用适应点,对矛盾点进行巧妙解决,对冲突点进行改善,积极寻求空间形态、功能与效益的统一。通过解读设计资料,学生可掌握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设计方法,更能培养“方案出自场地”的意识,有效避免天马行空、脱离客观条件限制的设计成果。

3.概念构思

概念构思,是一种在复杂模糊的设计背景条件中寻找“设计出发点”的概念化思维过程。此环节中,学生因知识构架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某一事物从具象演化成抽象物体的思维局限,忽视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常出现脱离实际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在该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将感性认知通过理性的开拓性思维转化为概念性设计。具体过程为: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设计内容,着重场地待解决的问题与体现场所特征,以全局观念分析场地与背景、场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美学、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综合,提炼和概括出场地设计主题,并围绕主题细分出各空间节点的主题,着重体现主题与场所特征和氛围的匹配。要求用以图文、图表、图示为主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努力达到用明确、浅显的图式语言表达抽象的设计概念的目的。

4.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

组织,是一种对功能行为、建构方式、审美感受和空间造型等方面进行讲究效能的空间整合的过程。本阶段,学生在概念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设计过程演练,体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从场地出发,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下使用群体对空间类型和功能的需求,避免一成不变地套用相关设计导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初学者常对功能空间的属性缺乏细致理解,导致空间与行为间的联系脱节。另外,学生较容易忽略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方案出现多个孤立的功能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由基本形体演化而成的异质元素,难以丰富空间层次;缺乏对建构方式的推敲,较少整体考虑结构与造型、空间氛围,未能将空间元素和造型与空间氛围良好契合,导致方案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调研材料,并熟练掌握直线、阿米巴曲线、折线、弧线、钢琴线、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等的特性与情感,针对具体对象,根据需要选取空间要素,围合黑、白、灰多层次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所以,空间要素对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建构,是一种对空间界定、空间造型、力学特征、材料功效、构件加工等空间建造问题的研究过程。该设计过程是在空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材料、构件和尺度的关系。即根据空间的功能,定义各空间的大小,体现完整的空间概念与构建形式(结构特点),体现材料的特性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体现实体空间与构件单元的关系,体现构件组合与连接方式,体现实体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该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元素建构封闭、半封闭、开敞、半开敞空间,仔细推敲形体塑造、构件组合与细部设计,并且注意方案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5.方案表达

表达,是一种运用媒介沟通思想和传递成果的过程。按媒介,表达可分为手绘与软件制作两类。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能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在快题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及各种分析图绘制阶段尤为重要;软件制作作为一种更能直观地观察设计意图与成果的手段,已成为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从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来分,软件可分为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如日照分析软件、GIS软件等,利用这类软件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保证方案的科学性)、模型构建软件(如CAD、天正、SU、3D等)、后期制作软件(如Lumion、VRay、3D、PS等)三类。除此之外,设计行业的软件有拓展到以动态模拟的方法评价与检测方案合理性的趋势,可有效帮助方案趋于理性、科学。但是,本科学生往往在该阶段较为重视表现,注重图面效果的好坏,容易忽视对设计合理性的分析与评测。所以,设计过程可采取阶段式成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6.整合

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拆分的环节可从易到难单独设立章节式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模块中先选取较易或较明显的案例,让学生尽快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虽然训练不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线性内容展开,但通过这种篇章式的单独训练掌握各模块内容是拆分的学习目的。但是,单独的拆分训练无法让学生良好地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片段式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一个实际案例综合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五个模块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结语

拆分与整合的多模块式训练方法,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细分环境设计过程,注重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模式。其根据设计过程划分五个阶段,建构了分解递进式的科学训练模块,再以实际案例为落脚点,综合消化所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掌握设计课程,理性、科学设计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规避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作者:王宽 李涛 陈祖展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南华大学教研与教改项目(2014XJG-YB18,2014XJG-YB2)。

参考文献:

[1]董楠楠.场景—场地—场所:基于风景园林社会价值理解的本科设计教学.中国园林,2013(11).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3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室内设计;自然;环境保护;舒适

1前言

环保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要话题,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大力倡导生存环境保护理念倡导生存环境保护理念。在这种环保理念的大力推广下,人们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们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绿色”逐渐成为“生态”的代名词的代名词。就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概念而言,其含义就是合理地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得更为高效合理地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得更为高效,简而言之,就是使房间的陈设兼具简洁和艺术两大特性的陈设兼具简洁和艺术两大特性。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计,绿色理念在注重资源节约的同时还要确保设计的无公害、无污染无污染。也就是说,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污染预防措施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污染预防措施,进而实现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绿色设计的概念

近年来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倡导生态节约与资源节约,进而出现了环境设计了环境设计、生态设计的概念。而绿色设计的概念与生态设计相近计相近,强调平衡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考虑环境因素以及污染预防措施更加注重考虑环境因素以及污染预防措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后再制定出能够确保人理的综合分析后再制定出能够确保人、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共处、协调发展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在确保室内环境舒适的情况下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极的贡献。但是绿色设计并不完全是指通过绿植来构建自然的绿色环境的绿色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从健康、环保的角度出发,去实现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的目的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的目的。

3绿色室内设计原则

3.1室内设计要考虑节约因素

为了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发展为了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发展,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尽量确保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浪费程中要尽量确保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浪费,使现有的自然环境不会受到影响自然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选择可以再生的或者可以再回收利用的无毒选择可以再生的或者可以再回收利用的无毒、无污染的材料。

3.2室内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绿色设计除了在物质上给人以享受之外绿色设计除了在物质上给人以享受之外,还需要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以精神享受。由于人们在拥挤的空间中会感受到压抑,所以为了避免由于设计过度而造成空间拥挤的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由于设计过度而造成空间拥挤的情况的发生,需要在绿色室内设计过程中在绿色室内设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给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内空间给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尽量在保持空间环境优美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们对舒适的要求谐的同时实现人们对舒适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精神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3.3室内设计要结合生态因素

绿色室内设计的主旨就是构建自然绿色室内设计的主旨就是构建自然、简洁且具有生态美的室内环境的室内环境。因此,在室内设计当中,除了要考虑采光、通风等传统的设计因素之外等传统的设计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传统因素与生态因素的结合结合,使人们在室内环境中也能够感受到室外的自然生态。

4绿色设计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4.1空间布局中的绿色概念

空间在设计师的眼里是有生命的空间在设计师的眼里是有生命的,而空间的灵魂则需要由设计师来赋予由设计师来赋予。因此,为了使居住环境实现舒适与个性兼顾的目的顾的目的,需要设计师在合理地布局空间的过程中,使空间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利用率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空间布局是基于室内通风和自然采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而开展的采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而开展的,比如说,为了确保坐北朝南方向住宅的空间布局能够使室内气流流动得更为合理方向住宅的空间布局能够使室内气流流动得更为合理,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刻意地调高朝北的窗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刻意地调高朝北的窗台,与之对应的需要降低朝南的窗台要降低朝南的窗台,格局上就创造了南北通风的条件。这样不仅与动力学特征相符不仅与动力学特征相符,还保证使室内在不用依靠空调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况下也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绿色室内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并不是传统的装饰布局,它更注重的是综合协调形式式、功能和技术因素,使之和谐统一,通过布局的合理性来实现空间的个性和舒适的设计要求现空间的个性和舒适的设计要求。

4.2室内陈设的绿化设计

盆栽盆栽、水景、插花等绿植都是能够赋予室内设计生命和灵魂的景观艺术魂的景观艺术。因此,将绿植合理地运用到室内设计当中,人们不仅能够通过小景观来美化室内们不仅能够通过小景观来美化室内,为室内环境增添生机,还能够使人们与自然亲近能够使人们与自然亲近、获取自然新鲜空气的需求得到满足足。除此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其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节,它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的空气湿度,还能够使人们通过视觉感受而实现缓解神经疲劳的目的感受而实现缓解神经疲劳的目的,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和恢复恢复,心情变得愉悦。除了绿植之外,绘画设计也是绿色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动逼真的绘画艺术能够完美地展现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人们在这样的情境环境下配以鸟语花香的音效的音效,便可构建出生态的自然环境氛围。所以说,合理的室内绿化设计对绿色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内绿化设计对绿色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4.3装饰材料和技术的绿色理念

为了确保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为了确保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对于室内设计中所需要的装饰材料需要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的装饰材料需要综合考虑其功能性、环境保护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绿色装饰材料环境的绿色装饰材料。由于室内装修材料不仅繁杂,而且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所以选择的绿色装饰材料,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性能和便于维护管理的特点之外良好的性能和便于维护管理的特点之外,还需要不排放或者极少排放对人体和自然造成影响的有害物质极少排放对人体和自然造成影响的有害物质。另外,就装饰技术而言技术而言,为了节约人力和物力,可以尽量将做好的成品送至现场现场,从而避免在现场制作产生污染环境的粉尘而无法回收的弊端的弊端,实现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

5结束语

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才能够被称之为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才能够被称之为“自然”,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基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基于“自然”的基础而将室内环境构建得更为舒适优美且符合生态环境标准建得更为舒适优美且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绿色设计除了提倡环境保护的理念之外环境保护的理念之外,更是实践环境保护的措施。设计师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尽可能地使用绿色资源和技术之外技术之外,还要注重以人为本,满足人们感官上的舒适需求,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自然魅力的目的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自然魅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媛媛.环保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大众文艺,20122012(4).

[[2]修剑平.探析绿色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实践[J].大舞台,,2012(6).

[[3]杜美佳.居住空间的绿色设计[J].美术大观,20102010(4).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4

[关键词] 空间 展示设计 人性化

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它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展示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是以展品本位为出发点,在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本文就针对展示环境中的室内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相关的探讨。

一、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概念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

3.空间的流动性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它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

二、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

前面提到展示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像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2.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

展示设计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示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仔细地分析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汁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使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同时人们应该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给人以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那即便是利用了最先进展示手段的环境也只是冷冰冰的机械组成的没有生机的躯壳。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计。

3.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给展品以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做成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

4.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

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大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如电力、压缩空气、蒸汽等,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必须考虑将这些设备的空间与展示环境隔离开,以防止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并做好安全防范。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

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停电、火警、意外灾害等,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以上我们讨论了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空间的问题,可以得知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面前,空间为我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我们将无法获得信息也无法和人交流。总之,正确处理好空间的问题是展示设计中的精髓;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较好的运用“空间”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淳:展示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4.29~30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5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实际应用

低碳建筑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对环境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在低碳建筑设计中应当有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并积极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为人们建设舒适且健康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要重视“低碳”这个概念,并与建筑设计各个环节结合到一起共同发展。

1建筑设计低碳理念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建筑设计不尽合理,人们生活的空间非常狭窄,且生活环境相对过于“现代化”,绿化环节没有做好、建筑结构过于紧凑、采光情况较差、建材过于廉价导致建筑质量差等现象层出不穷,且越大的城市这种现象越明显,其发展与现代化低碳理念背道而驰。建筑设计低碳理念并不单单指低碳材料的使用,同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舒适的生活环境、节能环保设计、成本控制、能源优化等。低碳最主要的是节能设计,一方面要节约能源,使用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建筑的能耗,另一方面是要优化能源组合,通过合理运用新型能源降低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同时降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排放。此外,低碳建筑设计要注重健康的环境,必须要对建筑内部的温度、结构、适度、通风、采光、采暖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保证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和健康[1]。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贯穿着始终,其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且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

2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2.1节能系统的设计

“节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能源的消耗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能耗量,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能源利用方式,并掌握与当地气候特点、地理位置相匹配的能耗方式,然后设计相应的节能系统,呼应低碳的理念,促进建筑向着健康、现代化的方向发展[2]。如:在冬天,北方的城市非常寒冷,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加大采暖的耗能比重,并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积极寻找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的煤炭能源,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而对于南方的城市来说,在电能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一些节能的电器设备,保证低碳理念能够贯穿在设计的每个环节。

2.2低碳建材的选取

在传统的建筑材料中,很多建材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水泥作为现代化建筑中较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实际上并不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其高污染、高耗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本质对环境和能源节约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低碳建材的选择上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统一、量化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使建筑材料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利用。②设计人员应当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征,以便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有效的建材资源配置,逐渐优化真个系统的“低碳”性能。③严格控制材料的浪费现象,在量化每个环节使用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细化计算,防治过于“松散”的建筑设计及施工浪费了建筑材料,进而浪费了建筑成本,不能与低碳建筑的理念相呼应。④最大限度利用材料,对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的材料,应当设计出相应的回收再利用机制,这不仅能够让建筑材料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同时也能够避免建筑材料浪费,以便实现建材的低碳化使用。⑤积极寻找、大力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不断探索能够代替有害材料的新型建材,从而让低碳建筑设计得到跨越性的进步[3]。

2.3合理规划建筑环境和空间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节能减排、合理选取低碳建材,还要对建筑空间和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建筑空间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实用的角度对空间加以利用,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合理利用空间。同时还要站在能源的再生利用的层面对建筑空间加以规划,提高其使用效率,如:在户型设计中,应当对建筑本身的灵活可变性充分考虑,将建筑空间的扩展功能预留出来,以便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同时也不会破坏空间原有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有效控制后期建筑过程中因不必要改造而浪费的建材。在建筑的环境方面,由于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小区内部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站在低碳的角度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建筑环境的选取和设计:①建筑地址的选取。建筑地址的选取通常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保证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办公环境舒适,一方面要保证出行方便,在实际情况中应以当地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和谐发展。通常情况下,尽量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短间隔的拆迁工作,减少建筑垃圾,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4]。②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优化。小区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环境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符合低碳理念,应当从小区的布局出发,做好绿化设计,将一些易于存活且存在一定观赏性的植物引进,加大小区的绿化面积,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接近自然。

2.4低碳概念下的建筑形式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形式较传统的建筑形式更加注重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等,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针对以下方面给予一定重视:①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在节能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进行墙体保温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合理设计,在节省建筑材料的同时达到科学设计,提高建筑的使用性能[5]。②建立绿化网络体系。即将墙体垂直绿化与屋面绿化结合到一起,形成网络式覆盖绿化,不仅能过让建筑的外观更美,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在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对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起到促进性作用,更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起到一定缓解作用。③控制窗墙设计的比例,为了达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很多公共建筑都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玻璃幕墙,虽然减少了开窗的数量,但是却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这是与低碳理念相悖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满足建筑自然采光的条件下,尽量控制窗墙比例,减少光污染,如:使用中控隔热玻璃铝制窗框来代替传统的玻璃,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的能耗,让保温隔热措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低碳理念,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师们必须要立足于低碳、节能的理念,以人们实际需求为基础,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和环境,通过绿色建筑材料打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认真分析现实问题,加强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为人们创造更加舒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6

在20世纪80年代前,城市雕塑这个词在我国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当时主要使用纪念性雕刻、装饰雕刻和室外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1年2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城市雕塑设计展览”上;而城市雕塑概念在公开的文献中首次出现,是在1981年7月上海城市雕塑设计展览筹备组唐世储、朱国荣撰写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让雕塑艺术为美化城市服务》一文中。而城市雕塑概念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82年2月刘开渠、王克庆等以中国美协名义提交的《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和准予实施。对于城市雕塑概念的提法,刘开渠、王克庆等在递交中央的《建议》中在措词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克庆提到“:当时我们回忆雕塑界数次上书中央关于发展雕塑事业建议书的情况后,……为了有利于开展室外雕塑事业,当时采用发展城市雕塑的提法”。城市雕塑的概念在中国是由官方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国广泛传播的名词概念。然而,对于城市雕塑概念的界定,从概念的产生至今,一直没有一种达成共识、规范而又权威的定义。就是在我国国家法规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也异议颇多,原文:“本办法所称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我国现行已出台的大部分城市雕塑的地方法规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基本上都使用了这种指定具体场地和区域的方式。而这种定义的方式是否科学?而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当前城市雕塑管理法规对城市雕塑概念定义的局限性

1使用指定区域、场地和泛指其它活动场地有待改进

我国当前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中普遍使用指定具体场地和区域的方式对城市雕塑进行定义,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具体、方便理解和操作。而事实上,同时也为概念本身制造了诸多漏洞。在定义中拟定的地点和区域外,还有很多城市雕塑并没有包括在内,如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开放空间和场地的雕塑等。尤其在城市雕塑快速发展的时代,很难把全部区域和地点都拟定在概念中。即使全部列出,其文字数量之多和更新之频繁,也会为理解和操作带来不便。同时,在该概念定义中使用的“其它活动场地”又很模糊。到底是指其它公共活动场地还是其它私人活动场地?还是两者都是?如果两者都是的话,那不向城市公共视觉开放的空间绿地、建构物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是不属于城市雕塑的。需要具体区别对待。这样,概念造成的漏洞就为执法和管理带来争议,同时也影响了概念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室外雕塑不能涵盖城市雕塑的全部类型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以及四川省、福建省、深圳市、天津市、郑州市、杭州市等地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中,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都使用了室外雕塑的概念。室外雕塑强调雕塑与人、环境和空间文化的融合,注重塑造空间环境的形式与内容。而传统意义上的室内雕塑更多指的是架上雕塑,强调雕塑家自身情感与观念的表达。也有一部分室内雕塑属于城市雕塑,如城市车站、机场、码头等城市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雕塑,其空间的文化、环境和功能、服务的对象等等都不能脱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而独立于公众共识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之外。这些室内雕塑本身占有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并参与了城市公共环境和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刘开渠在辛章平、左锋的采访中就强调了城市雕塑:“就是置放于公园、广场、绿地、街头等公共场合的雕塑作品。”并没提“室外”两个字。鲁迅美院陈绳正教授也认为:“城市雕塑主要是设置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品。”也没说城市雕塑就是室外雕塑,只是大部分城市雕塑建设在室外。事实上,室外雕塑是不能涵盖城市雕塑的所有类型,室内外也不是城市雕塑界定的根本依据。

3部分地方法规片面地把城市雕塑定义为雕刻作品

在我国部分地方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中片面地把城市雕塑定义为雕刻作品。如2010年修订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二条对城市雕塑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城市雕塑,是指在本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刻作品”。所谓雕刻作品,主要指使用雕和刻等减法在可雕可刻的材料上创作的作品。雕刻作品只是雕塑作品中的一部分,城市雕塑的形式没用局限在雕刻作品的范畴。使用雕刻作品来定义城市雕塑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不仅是上海,2002年施行的《长春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二条也同样把城市雕塑定义为“雕刻作品”。

4部分地方法规概念缺少对城市区划空间的界定

城市雕塑的概念需要对城市区划空间进行界定,2012年最新版的《长春市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雕塑,是指在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类似的还有2012年5月修订的《天津市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第二条对城市雕塑的定义,都缺少对城市区划空间的界定。那么,很多不符合城市雕塑概念的雕塑都将包括在内。如,城市规划区外农村道路、绿地、居住区等地的景观雕塑、环境雕塑、室外标志雕塑等,这些不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乡村雕塑是有别于城市雕塑的。乡村雕塑与城市雕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雕塑。它们的空间属性和权利属性具有典型的区别。城市雕塑的城市属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城市雕塑的概念缺少不了对城市区划空间的界定,任何缺少城市区划空间环境界定的城市雕塑定义都是不严谨的。

5个别地方法规缺少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地方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法规之一,1994年修订的《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一直缺少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而1998年修订的《青岛市城市雕塑设置规划管理办法》第二条应该定义城市雕塑的,却转而定义了雕塑的概念,“本办法所称雕塑是指,利用各种硬质或软质材料,采用雕、刻、塑手法制作的圆雕、浮雕、叠石等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形象的造型”。同样缺少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这些现象是我国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法规建设初期所遇到的基本问题。那么,怎样来定义城市雕塑呢?

三、城市雕塑界定的基本依据

城城市雕塑界定的依据是城市雕塑概念定义的前提,也是城市雕塑管理和执法的基础。城市雕塑界定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在城市规划区域内

城市雕塑中所含的“城市”概念,如果按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或“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来解释的话,是很难解释透彻城市雕塑概念的。城市雕塑在我国产生和设置的主要空间是城市的主体空间,是属于城市的雕塑。城市雕塑离不开城市空间和环境。作为区别于农村概念的城市,不仅在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集聚着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与社会复合系统,它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在这种环境下设置的城市雕塑具有维护和支持城市空间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权利特征。由于城市与农村空间环境类型和权利属性的不同,最终导致雕塑类型的分类。从空间环境和空间权利的角度出发,城市雕塑在这里的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规划区。《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把城市雕塑的设置空间界定为城市规划区是科学的和合理的,更接近城市雕塑自身真实的所指空间。

2在城市公共视觉空间中

城市规划区中包含众多空间类型和场所,既有公共空间、私有空间,还有特定的群体空间等。并不是所有在城市规划区内的雕塑都属于城市雕塑。《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以及《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对城市雕塑或城雕一词的定义中其设置空间均指向城市公共场所和空间,这是达成共识的城市雕塑设置的典型空间。事实上,城市雕塑不仅可以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出现在城市的集体空间和私有空间。著名雕塑家陈云岗教授认为“广建于各类市民生活空间中之雕塑”大部分属于城市雕塑。而那些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外或者封闭空间私人场所中建设的部分雕塑是不属于城市雕塑的,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城市公共视觉空间环境的交流与对话,没有与城市公共领域信息进行交换。这里的城市公共视觉空间主要指在城市规划区内向城市公共视觉开放的所有空间,它包括公共场所、场地和公共区域的空间,也包含向公众视觉开放的所有私有场地空间,以及不向公众视觉开放的私有场地上空面向公众开放的那部分空间。因此,城市雕塑的界定既不以建设在公共空间还是群体空间或者私人空间为依据,也不以出资方是政府还是集体或者个人为依据,也不以是否建设在室外来界定。只要雕塑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公共视觉空间中,就满足了城市雕塑空间设置的基本条件。

3塑造空间的形式与内容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媒介或形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与所在空间发生关系,塑造空间的形式与内容。空间的形式主要指空间中所有有形物的构成形式,也包括空间行为的形式。对空间的塑造是城市雕塑的基本功能之一。城市雕塑在塑造空间的同时它可以是正面地与空间协调一致,也可以是反面与空间的矛盾中提出观点、置换观念、激化讨论、传播新观念等,以达到最终的目的———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雕塑也可以作为空间的主体来塑造自身,也可以作为空间的附体去塑造环境,还可以与空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创造一种新的空间环境。城市雕塑在设置上可以是长期、永恒的,也可以是临时、短暂的。总之,城市雕塑只有与城市空间环境发生相互的联系,围绕空间环境的需求和发挥自身的文化、精神媒介功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城市雕塑的根茎才能深入肥沃的土壤,获得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所以,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雕塑奖在2011年的报名表格及信息文档中认为“城市雕塑是指一系列广泛的雕塑形式、行为和环境,通常是指呈现于公共领域并且考虑到城市环境的艺术作品。城市雕塑可以与它的场所或环境相关联或一致;提升空间的意义,并促进参与、反馈、激发社会价值和引出讨论。城市雕塑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并且拥有广泛形式上的特征。”有了空间的界定和环境的支持,那么,怎样来定义城市雕塑呢?

四、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及其结论

1定义

城市雕塑,正如西方国家公共艺术概念中的那些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内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作品,也与西方公共雕塑概念中那些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共雕塑类似。但是,这些又不能完全概括城市雕塑的整体概念。我国更形象而概括地把这些雕塑称之为城市雕塑。那么,城市雕塑具体怎么定义呢?本文作者认为:城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内,塑造公共视觉空间形式与内容的雕塑。

2结论

城市雕塑的概念具有多科性、复杂性和发展、变化性特点。它融合了城市学、哲学、艺术学和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众多学科和专业内容。城市雕塑会随着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公共视觉空间、社会公共领域等城市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城市雕塑其特征和界限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导致城市雕塑概念定义从国家到地方各不相同,辞书定义也不同,专家、学者观点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一些国内专家所说的“城市雕塑不是一个科学的界定”;“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概念”;“既已约定俗成,也就无需再去为它正名”,甚至“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等等。城市雕塑概念的产生和广泛使用,它既有其自身发生、发展与存在的完整生态系统,也有其固有的学术、文化价值和意义。城市雕塑没有一个固定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只要抓住了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理清了城市雕塑界定的基本依据,那么,在我国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法规中,各地部门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中,也就有了更直接的参考依据,我们对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义也就更清晰,判定的依据也就更充分。以减少对城市雕塑概念的片面理解和增强对概念科学、严谨的定义,体现国家法规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7

绪论

就国内外情况来看,本课题所探讨的组合式空间并非没有前例,主要以集装箱为主。2008年8月中国首个 “集装箱学校”在汶川落成,可妥善解决灾区约1000余名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由美国纽约的“组合家居单元”是专门针对喜欢环球旅行的爱好者设计的房屋,内部设施既可简约也可豪华,完全可根据主人需求来创设。荷兰的集装箱则被用来给学生建造学生公寓。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的一座耸立在海边的游牧博物馆建筑,其本身既是一个艺术品,也是一个迁徙的艺术展厅。而比利时方盒子餐厅出现在欧洲各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此建筑具备了可以调节各种指标的智能系统,适应于各种恶劣的环境。

文化空间的组合式概述

1. 文化空间的组合式设计

本论文所致力研究的文化空间的组合式设计是现代艺术展示空间的新模式,它通过对物质文化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广等行动来实现一个文化艺术机构的社会角色与功能。换而言之,展示空间作为一个提供文化表述的有限空间,却能够呈现出的“全球化”等宏大叙事的广阔图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把场所作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特别关注强调社会日常活动所赖以进行的那些环境的物质方面是如何被运用于人类的主体活动过程,又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生成和复制,经过同一时空上的组合成为互动活动的环境。本设计借鉴“空间性”理论框架,来阐述组合式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的组合式设计是由几个不同或者相同的小空间组合成新的空间组合在一起,既是整体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既能满足不同空间的需求又能让不同空间互相关联。

2.文化空间功能单体的组合模式

文化空间具有灵活的组合方式和形式多样的拼接形(图2.1)式主要以五种功能的单体为主,分别是电子展示单体,实体展示单体,体验单体,交流单体,以及休闲单体。可根据场地的情况以及展览的规模大小自由组合,小型的展览或许只需要一个展示单体,中

型的展览需要展示单体、交流单体、体验单体和休闲单体的组合形式,而大型的展览则需要几个不同功能不同单体进行拼接组合才能满足展览的需要。

文化空间组合式的设计探索

1.设计背景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大城市大部分都是坐落在沿海江边,城市中艺术氛围虽然浓厚却有着固定的扎根方式,流通性不强,而那些生活在沿江的小镇和乡村的人们又很难享有这种艺术熏陶,近距离感受艺术的氛围。

2.设计理念

正所谓“艺术无边界”,本设计以满足当前人们对艺术的渴望为设计的出发点,提出组合式文化空间这一设计概念,以探索适用于各种不同环境的组合式文化空间,既能在用地紧张的大城市中灵活扎根,又可给相对落后的乡村小镇带去艺术的讯息。在拼装式组合设计中,可根据用地规模和功能需求,进行不同功能空间的加、减法设计,同时亦通过围合、延伸、分隔、连接等形式,营造出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创造空间的无限流动性。

3.设计概念

传统的展示设计是艺术的时空,在这同一时空上这必须是要有限的永久空间和时间。传统的艺术文化空间是固定,影响的范围比较有限,展出的时间也比较短暂,流动性又不强。而组合式展示空间则根据拼图(图3.1)的特性,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根据场地的不同组合成不同的艺术空间。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动态变化来适应不同气温、不同维度等种种环境的考验。造型变化上借鉴一种儿童折叠纸游戏―― “东西南北折”(图3.2)。

室内空间设计元素则运用“翻手绳”的游戏(图3.3),游戏中线不断更换花样,通过线的变化带动空间的变化,既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达到丰富空间视觉的效果。

4.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的顶部采用软膜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通过改变建筑的形状来达到调节建筑(图3.4)温度的目的。首先,光面天花的表面是依照电影银幕而制造,表面有无数凹凸纹(图3.5),而这目的正是将灯光折射度加强。软膜天花本质是用PVC材料制成,能提高其绝缘功能,更能大量减低室内温度流失。

(2)为了保证灵活移动的可能性,在设计上单体建筑是采用组合拆装的建构模式,选用钢和膜结构装配式建造方法(图3.6),设计方便拆装的节点(图3.7)。这种模式便于运输和组合,有利于在短期内更换各种场地,在地形环境的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室内也是一样的,室内空间主要运用钢绳(图3.8),可根据需要来灵活分割空间,展台展柜的设计也是采用组装式的设计,方便携带和拼装。

(3)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应尽可能减小空间的尺度,探寻“小空间、多功能”的理念(图3.9―3.11)。组合式建筑的最佳结构,也就是保证建筑资源消耗量小并能保证使用的有效质量的结构。具有纯“建筑”特征的结构形成构件与具有工艺技术和使用性特征的结构形成构件的有效配合,是形成合理建筑方案的必要条件。在构件的这种组合式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一种建筑类型,是能为综合资源节约提供最佳条件的统一组合体。

4 文化空间组合式设计的创新点

组合式文化空间的三个创新点,其一,它是一种移动的艺术展览空间,一种可拆装拼接的临时性空间,采用钢和膜结构装配式的建造方法,并设计了方便拆装的节点,有利于在短期内更换各种场地。其二,它是一种不受限于任何地域环境的概念模式,建筑顶棚采用软膜结构,可以适应不同纬度、不同区域环境的变化,同时通过改变建筑顶棚的形状来达到控制室内空间温度和光线的要求,从而实现环保节能的目的(图4.1―4.3)。其三,它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组合式空间,可根据场地的情况以及展览规模的大小进行自由组合,单个展出适合小型展览,多个组合成群可以举办大中型展览。

结论

现今的大城市艺术氛围虽然浓厚,却有着固定的扎根方式,流通性不强,而那些生活在沿江小镇和乡村的人们又很难享有这种艺术的熏陶,近距离感受艺术的氛围。正所谓“艺术无边界”,本课题以满足当前人们对艺术追求的渴望为设计的出发点,提出组合式文化空间这一设计理念,通过主题为“Traveling 空间”的组合式空间,将艺术从最繁华的都市带进最淳朴的乡村,为每一个可以生存的角落带去艺术文化的讯息,从而开启一场没有终点的艺术之旅!它是一场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地域文化限制、没有终点的交流盛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篇8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通过上述我们对空间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出我们对空间环境要素的基本认识和把握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体,这些内容基本上包含了我们对空间结构的一致性认同,这需要我们反复的认识到空间的摆布性和内涵型。比如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引导与暗示,空间的序列与秩序等等问题。这其中还要重视空间的分割与划分问题。我们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要素通常情况下有如下把握,即灯饰量化、空间组织和空间分割、空间结构、过渡效果、空间形式等等内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包含着些许复杂的内容,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够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找到我们所要思考的要素,在整个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首先发现和确定的就是对空间的感悟,对空间要素的设计都依赖于我们对空间环境的种种色彩和要素分析,这就是我们需要在整个设计方案中所不断修正和注意到的情节和内容,通过对空间要素的环境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需找到空间概念的内涵,更加有针对性地对空间环境展开设计,这就是我们把握空间环境要素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诉求。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空间感和环境艺术感,才能够更加优雅的完成和完善我们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摆布和发展。

上一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下一篇:继电保护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