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4:38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1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影响消费的因素;三种消费类型及其特点;理解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的高低对当前消费的影响,以及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的影响;理解物价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比较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了解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的原因。

新教材新学案思想政治①必修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三)学法指导

(1)调查法。可以对家庭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家庭消费结构、贷款消费的现状等,既可以具体了解有关消费发展的现状,又可以学到调查方法,增强社会活动的能力。

(2)比较、概括等方法。通过比较,弄清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三种消费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不同消费心理的特点,理解不同的消费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常识,必须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能够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又能够用经济规律说明经济现象,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政府为什么努力扩大劳动就业?为什么加强个人收入的调节?发展贷款消费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所学经济常识中得到解答。

二、知识点拨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教材重点讲了两点,一是居民收入,二是物价总体水平。其中,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居民收入

收入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一般地说,个人、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也就越高,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要提高人们的收入。

理解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要注意三点。

第一,人们的收入并不能都直接用于消费,直接影响消费的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在用于消费之前还要有各种扣除,即要扣除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以我国城镇职工为例,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也就是可支配收入。只有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会影响消费的变化。

第二,居民当前的消费是与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尤其会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就业稳定,预期收入会增加,人们就可能增加当前的消费,或贷款消费;反之,人们就可能减少当前的消费,或减少贷款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在考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人们当前收入的多少,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还要从动态角度、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第三,还要考虑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一般说,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因此,要把人们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从经济意义上理解收入差距对人们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如果收入差距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成为社会政治问题。这也就是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和解决人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所在。

2.消费品价格

影响消费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消费品价格。一般说来,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是有限度的。在收入已定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人们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会减少;消费品价格降低,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相应增加。这说明稳定物价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维护社会经济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稳定物价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这是因为,基本生活消费品是满足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这部分消费品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在需求量上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的市场价格变化。因为绝大部分农产品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如果这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因其消费量不会相应减少,所以会导致消费支出增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变化。

2006年以来,因投资增长和出口强劲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加大,老百姓在消费中已经感受到物价有较大的增长,但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几个月的物价上涨同比增长不到2%。这个数据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有不少差距,原因就在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最多的是生活消费品,而一些生活耐用品如电视、洗衣机等,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购买的东西,这些商品有些还有较大幅度的降价。因此,综合数据显示的通货膨胀率与老百姓的直接感受就形成了差距,似乎感受到的价格上涨幅度比统计数据要高,甚至怀疑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其实统计数据是真实的,生活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只是不同的商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同而已。因此,政府历来关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

例题:一项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购买的商品房集中在100平方米以上,中等偏高收入家庭购买最多的是80~100平方米的住房,中等偏低和低收入家庭则大多购买50~80平方米的住房。这说明()

A.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B.收入水平影响家庭消费结构

C.家庭消费直接受家庭收入的影响D.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以住房消费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消费因素的相关知识。A项不正确,虽然材料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人们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但还不能直接得出人们贫富差距过大的结论。B项不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住房这一项消费,没有列举其他消费品,所以不涉及消费结构问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购房面积的差距与收入多少有直接关系,说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不选D项的理由是,物价虽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但是材料只是从住房面积的角度反映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而没有直接涉及房价问题。正确答案为C。

(二)贷款消费

近年来,贷款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贷款消费简单地说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一般地说,贷款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住房、汽车这类大额耐用消费品或教育、医疗、旅游等大额消费性支出。把握贷款消费的特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贷款消费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当社会生产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特点是卖方市场。相对于消费来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消费发展缓慢,对经济的影响不大。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丰富起来,市场便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时,相对于生产来说,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消费无疑是扩大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会更多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的金融机构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贷付息。可以说贷款消费是社会信用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三、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支出。这是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较高,超出了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由于消费者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

四、贷款消费与钱货两清的消费和租赁消费不同。钱货两清消费的交易方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换的结果是消费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发生转移。在租赁消费中,消费者只是得到某种消费品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但消费品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而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则是在消费者按照约定准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五、贷款消费的影响。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贷款消费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贷款消费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此外,贷款消费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个人贷款消费,特别是年轻人在选择贷款消费时,应注意要理性消费,充分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贷款消费实际是预支未来的收入来满足今天的需求,而按时还贷是贷款消费的基本要求,也是贷款消费能够存在的基础。因此,在选择贷款消费时,应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目前,在我国个人信贷消费发展中,不能按时还贷的问题还很突出。例如,1997年,国内正式推出车贷险,当初几乎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有这个险种。但到2005年,几乎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暂停了该项业务,保险公司暂停车贷险的理由是赔付率太高。根据有关统计,车贷违约率平均高达30%。这一事例说明,只有讲究诚信,信贷消费才能健康地发展。

例题:在下列选项中,制约我国贷款消费发展的因素有()

①传统消费观念②信用制度不健全③生产技术落后④消费品数量不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

解析:要想正确回答本题,必须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贷款消费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是攒钱消费,这种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而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又影响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这两种因素对我国贷款消费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本题正确选项为C。

(三)关于消费结构问题

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居民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个人着眼考察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基本的,它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

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可以形成吃、穿、住、用、行等形式不同的消费结构。这种形式的划分比较具体和直观,便于计算和统计。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划分方法。

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很多,就经济因素来说,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以及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社会或家庭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水平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指家庭食品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值)来表示。

例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变化统计表

1957年

1979年

1990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58.4%

57.5%

54.3%

39.2%

37.1%

36.7%

从数据看,1979~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A.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B.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C.贷款消费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D.消费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的概括,并解释其原因。通过表中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A项只是对材料进行了概括,并没有指明原因;C、D项不正确,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它不反映消费品质量问题,与贷款消费也没有直接关系。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5月以来,全国猪肉价格猛涨。7月2日,北京市猪肉批发价格再创新高,比5月中旬创下的历史最高价(17元/公斤)高出了0.5元,白条猪(瘦)售价高达17.5元/公斤。高价位必然会抑制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上述材料说明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有()

①居民的收入②物价水平③商品的质量④商品的外观、性能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经济学家发现,有着稳定工作的人比工作不稳定的人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后者则有着更高的储蓄水平。这是因为()

A.当前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B.过去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C.前者比后者更崇尚物质生活享受D.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3.张先生一家三口人。张先生是民营企业家,妻子是大型企业的主管,女儿是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顾问,三人收入都很高。他们在市内购买复式住房一套(一次性付款)。在节假日,一家三口经常乘飞机外出观光旅游,家中一切杂务由保姆处理。下列各选项中,符合张先生一家消费状况的是()

①张先生一家收入水平高,决定了其消费水平高②张先生一家一次性购买住房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亦属于有形商品消费和生存资料消费③张先生一家乘飞机外出观光旅游属于享受资料消费④张先生家中雇保姆属于劳务消费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随着节假日的增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假日经济的兴起,表明()

①我国人民的生存资料消费已得到完全满足②人们的生活消费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迈进③人们的生活消费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发展④我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享受资料消费的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5.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

①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③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合理④居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已占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

6.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B.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

C.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D.精神消费越来越重要

(二)非选择题

1.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扩大我国居民消费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2.比较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不同点。

四、能力拓展

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几大消费热点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交通、通讯和居住类消费明显上升,汽车、通讯、旅游、教育、文化、保健、住房消费成为主流。

辨析: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少城市和地区,反映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了30%左右。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相反,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却一路上扬。

不久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选择北京市三个区县进行了两次文化消费需求调查。问卷根据北京市居民实际的文化消费情况,列出了8类35项精神文化消费项目。调查数据显示:3区县户均文化消费达19268元,按每户3人计算,人均文化消费达6402元。这些文化消费主要用于教育培训、家庭装饰装修、文化娱乐、购置家庭娱乐设备及各种旅游费用等。

(1)从消费的目的看,材料中列举的消费属于哪一类消费?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析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五、相关信息

(一)恩格尔系数

世界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格尔于1857年阐明了“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在统计学中,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品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二)关注不同消费阶层消费特征的变化

现阶段,我国在现有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下,消费阶层也发生了变化。大体上来看,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的阶层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城市中。

(1)一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居民仍然占大多数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我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大体上在8000~30000元的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一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居民在我国仍是个非常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仍维持在一般的消费水平上,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仍将如此。居民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但对多数居民而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跳跃性增长。所以我们应关注这个消费群体的需要,生产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都必须关注这个消费群体,想他们之所想、生产他们之所需。

(2)中等收入和消费的阶层正逐步成为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除了要关注一般的消费群体外,在“十一五”期间,还需要关注中等收入和消费的阶层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了一些研究成果,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有比较新的消费观念的消费群体属于中等消费阶层。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等收入和消费的阶层正在逐步形成。中等消费阶层的扩大,将带动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提高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的作用。中等消费阶层是拉动消费的一个主要力量,我们在分析市场时,应关注这个群体。

(3)关注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消费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一般消费群体,要关注中产消费阶层的形成,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关注这个阶层的消费,对于品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关注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企业和商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一领域目前还是消费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应下大气力改善。

答案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D5.A6.B

(二)非选择题

1.人们的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还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还与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此外,产品的质量、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都影响到人们的消费。

首先,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收入预期,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其次,要稳定物价,提高社会购买力。再次,要调整分配政策,缩小分配差距。最后,还要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增长。

2.一般说,钱货两清消费的交易完成后,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一次性转移,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贷款消费则是消费者在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获得了商品的使用权和部分所有权,当还清贷款之后,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才完全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租赁消费则是消费者获得一定时期商品的使用权,但不拥有所有权。

【能力拓展】

1.(1)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2)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

(3)居民的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此外,还应当考虑到未来预期收入对当前消费需要的影响。

(4)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是由社会经济水平决定的。要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可见,题目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2.(1)从消费的目的看,材料中列举的消费分别属于发展资料消费(如教育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如家庭装修)。它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2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众多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2005-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2008年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综合排名最高,而2006年最低。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一、导论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却在逐步走低,居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而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又显得更低。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增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更是有必要。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分析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如食品、衣着、居住等。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而且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多个变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怎样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综合处理这种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二、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能把各变量之间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 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 (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 越大,表示 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 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 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 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 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 ,则称 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m个主成分。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 , ( )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 , 为相关系数矩阵, , 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 。

三、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

①根据研究问题选取指标与数据;

②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Factor过程自动执行);

③确定主成分个数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个主成分。因为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 1 作为纳入标准;

④确定主成分 表达式,即计算主成分载荷;

⑤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进行评价与研究。

四、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

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年鉴2009》,这里取的数据2005-2008年是每种消费支出的占比, 食品, 衣着, 居住, 医疗, 家庭设备, 交通, 文教娱乐, 其他,运用SPSS16.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 个主成分,由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知: ,即提取两个主成分,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知,居住,家庭设备,交通,文教娱乐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 (这里定义为精神消费)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食品,衣着,医疗,其他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 (这里定义为物质消费)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见提取两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决定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八个变量,这两个新变量分别为 精神消费和 物质消费。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在SPSS中运行得到两个特征向量分别为:

={0.316,0.178,-0.477,0.020,-0.466,0.468,0.451,0.041};

={-0.402,0.503,-0.007,0.505,0.055,0.082,-0.026,0.565}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年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五、结论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3

【关键词】 烟草消费;影响因素

In habitant tobucco consumption levecanf in fcuence factor.

LU Jian-Yi,LIU Jian-Xun,ZHANG Yue-zhong,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 tion in Gong yi,451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omprehends the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obacco controls.Methods The tobacco consumer of 20 different places of six kinds has been selected stochastically in Zhengzhou, Using the unified questionnaire, the intercep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n by the investigator who received specialized train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be record with EPI 3.01 and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software of SPSS10.0.Results Individual month of tobacco expense of Cigarette consumer is average 181.77 Yuan, accounts for individual month of income 6.64%,the family average month expense is 267.42 Yuan, accounts for the family month income 3.01%.81% buyer is uses in oneself expending,15.2% is helps the family member or the friend purchases,3.8% is uses in seeing somebody off or other reasons. Expends the low-grade cigarette primarily,a 5 Yuan box most accounts for 41.14%.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rises along with the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 meanwhile the tobacco change of price, the age, the years of schooling, the marital statu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Discuss The tobacco the harm has known to the health for the people, but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quite is still serious, develops vigorously controls the smoke health education, the enhancement public place bans opium smoking the management dynamics, promotes the science effective no-smoking method positively, enhances the tobacco price to be helpful to control the tobacco expense and tobacco harm.

【Key words】Tobacco expense; Influence factor

吸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9月对郑州市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居民区、商业区杂货店各2个、居民区、商业区私人烟草专卖点各2个、2个国有烟草专卖店、3个大超市、3个大商场、4个娱乐场所等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

1.2 现场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烟草消费者的一般特征、购烟情况等。

1.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用EPI 3.01 进行录入,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烟草消费者基本情况

本次共对1 008名香烟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其中男841名,女167名,分别占83.4%、16.6%,平均年龄36.74岁。

2.1.2 烟草消费者购烟原因81%的购烟者是用于自己消费,15.2%是帮助家属或朋友购买,3.8%的是用于送人或其他原因。

2.1.3 消费国产烟与进口香烟情况858吸烟者对消费国产香烟与进口香烟情况进行了明确回答,其中844名吸国产香烟,占98.4%,只有1.6%的消费进口烟,说明当今郑州居民的烟草消费以国产烟为主,其中红旗渠品牌消费量最大。选择国产烟的主要因素是烟草的味道、价格和个人习惯。

2.1.4 不同价格香烟消费情况及价格增长对烟草消费者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水平以中低档香烟为主,其中5元1盒的最多占到41.14%,其次是10元1盒的消费者占21.33%,而10元以上1盒的仅占2.68%, 见图1。

虽然多数消费者认为香烟价格变化,不会对其最常消费的烟草品牌、烟草消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烟草价格上升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其他品牌的香烟或戒烟 见表1。

2.1.5消费场所对个人与家庭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购

烟者个人月烟草消费平均181.77元,占个人月收入的6.64%,家庭平均月消费267.42元,占家庭月收入的3.01%。

不同场所的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六类场所中无论个人或家庭均以大商场的消费水平最高,分别为218.58元、350.68元,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店消费水平最低,分别为142.41元、215.65元 见表2。

2.1.6 文化程度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消费者文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个人或家庭的月均烟草消费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相比,大专以上学历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增加了41.45%。被调查对象个人月均消费均在家庭月均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烟草消费者个人消费占家庭消费的69.69% 见表3。

2.1.7 消费者年龄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烟草消费水平逐渐上升,到4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50岁以后逐渐下降;家庭消费水平到5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60岁以上的烟草消费者的家庭消费开始下降。个人消费比重以30岁年龄组最高,达到81.14%,6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仅为51.05%。

2.1.8 婚姻状况对烟草消费的影响 在婚、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明显高于丧偶或未婚人员,特别是未婚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仅占家庭烟草月均消费的53.69%,而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达到82.12%。

2.1.9 家庭收入水平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无论是个人和家庭烟草消费月均水平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升高,收入>5 000元的家庭个人消费是家庭收入

3 讨论

吸烟是恶性肿瘤、脑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居民疾病负担上升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加强对烟草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导公众戒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全球11亿吸烟者有3.5亿在中国,其中青少年烟民达5 000万,中国2000年有近100万人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目前的烟草流行趋势,未来50年中国将面临着烟草使用带来的巨大的健康危害[1]。中国目前存在吸烟低龄化的倾向,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1.1%。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开支吸烟的平均年龄17.9岁。

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购烟主要用于个人消费,而帮助他人或其他原因购烟的仅占19%,烟草消费者的吸烟率为85.6%,不同购烟场所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健康有害已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但是购烟者的吸烟率居高不下,在购烟者的工作场所或工作场所室内有禁烟规定的比例只有36.2%~40.6%,昭示我们公共场所控烟措施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烟草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烟草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从不同购烟场所的消费水平看,个人消费大商场居第一位,这可能与购买香烟品牌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商场出售低价位的香烟较少。高学历烟草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个人的收入、吸烟量和社会地位有关,大专以上每天平均吸烟量为19.7支高于其他人群。30~40岁年龄组的人群个人的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生活压力较大和社会活动较多有关。

大力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加强公共场所禁烟管理力度,积极推广科学有效的戒烟方法、提高烟草价格有助于控制烟草消费、控制烟草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铁男.烟草经济与烟草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68-242.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4

【关键词】 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居民消费统计学》 易丹辉 中国人大出版社

[3]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曾令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5

【关键词】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 政策措施

一、导论

一个地区或国家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则意味着其收入增加,说明该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出现了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提高,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尤为重要。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现状

数据采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选取了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来分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一)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二)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三)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发现,城乡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有1~5倍的差距,体现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之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仍然是很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原因剖析

(一)历史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起点存在较大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二元经济体制,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阻挡城乡之间的交流。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重心转到沿海城市地区,大量的投资投向城市,让本来得益于户籍制度的城镇居民又分得了投资红利。

(二)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等,他们对预期收入不乐观,而且农村居民靠体力劳动挣得的报酬总是很少的,虽然在人类一般劳动上同工不同酬。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谨慎消费。

(三)消费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却不尽如意。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很落后,消费设施缺乏,交通不便等问题不仅使居民消费受到限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

(四)消费观念

城乡居民不同消费观念导致消费不同层次和质量的商品。城镇居民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追求精神和服务消费。农村居民注重物质消费,注重消费的数量忽视消费的质量。

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所以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就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首先,减少农村居民农业经营的成本,对农业所需原料,肥料等的价格进行控制;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次,出台政策保护农民工利益,减少劳动市场过渡的压榨。最后,农村居民消费往往还处在温饱的阶段,所以政府转移支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减轻农村中青年的压力,因为现在农村中青年同样负担着社会的家庭的各种责任。农村的医疗保障同样关乎居民的消费水平问题,要使农村居民敢看医生,敢治病。教育是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

(三)改善消费环境,灌输新的消费观念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6

论文关键词:SPSS,应用软件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与比较,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的分析方法

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毕业论文怎么写,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1]]:

其中:,,,…,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为m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其中:F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为特殊因子;F 与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对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2 实证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在各种消费指标中,消费结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各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8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8表示 。其中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其他商品与服务),单位:元

2.1 因子分析

2.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取自各地区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具体表格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2因子分析的过程

由于多个变量使用的量纲可能各不相同或者变量间的数值大小相差很大,因此, 首先将初始变量标准化,把原变量数列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列。标准化后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将上述X1~X8八项支出指标作为变量,得到原始数据阵。首先判断数据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算出样本相关系数阵为:

表1:样本相关系数阵

由上述矩阵发现8个消费要素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均大于0.3,适合做因子分析。

再进行KMO统计检验,作为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数学定义为,其中是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是变量与变量在控制了剩余变量下的偏相关系数。

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 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计算结果如下:

表2

并且通过巴特利特球体检验(P=0.000<0.05),表明说明原有的8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它们反映的消费要素有很大重叠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计算后得到主成分的碎石图,分析发现提取2个主因子比较合适。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2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下表),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3

由表1 载荷矩阵可得出以下结论:

(1)第1 主成分,为主要消费因子,在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商品与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即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6个方面的变动趋势。 因此第1 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6个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活必需型因素。

(2)第2 主成分,为次要消费因子,在衣着、医疗保健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2 主因子可视为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2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存型因素。如受此影响的地区多为北方省市,可分析为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二维的旋转空间的成分图可以明显的看到各个消费要素间的类属关系,可以看到主消费因子和次消费因子非常靠近两个因子的坐标轴,表明用两个因子刻画消费要素效果非常好,信息丢失较少,达到了我们综合消费要素,减少解释变量的目的,使得提前的因子含义清晰,有利于我们对消费要素进行归类进行分析解释:

表4

2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640(70.494 %),1.155(14.440 %),因此这2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况的84.935%。8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各变量X1~X8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16,0.854,0.744,0.783,0.843,0.892,0.926,0.835,除居住外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根据标准化数据,分别计算各地区城市主要、次要消费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并排名,表中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省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说明该省市的居民消费发展水平为负。

综合评价排名V=0.704 * F1+0.144 * F2

2.1.2.1我国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排序及解释(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只列取前10位)

表5:全国各省市居民消费因子得分及排名表

 

地区

F得分

F1排名

F2得分

F2排名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上海

3.34231

1

0.44751

7

2.42

1

 

广东

2.23941

2

-0.75061

9

1.47

2

 

北京

1.32859

4

2.06475

1

1.23

3

 

浙江

1.35439

3

0.58846

6

1.04

4

 

福建

1.13345

5

-0.98121

10

0.66

5

 

天津

0.69190

6

1.05934

2

0.64

6

 

江苏

0.59168

7

-0.05948

8

0.41

7

 

辽宁

-0.02806

8

0.61654

5

0.07

8

 

山东

-0.17779

9

0.84007

4

0.00

9

 

重庆

-0.19444

10

0.88520

3

-0.01

10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7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篇8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总消费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比重%政府消费比重%

197816.6885.115.7194.00.975.8

197917.4685.616.6593.91.090.6

198019.1086.017.8593.51.256.5

198120.6479.619.1692.81.487.2

198222.3871.720.8393.11.556.9

198324.0070.722.0992.11.918.0

198426.1262.023.3789.42.7610.6

198531.5858.328.0588.83.5311.2

198636.8159.432.7088.84.1111.2

198740.0060.235.8389.24.1710.4

198848.759.043.2288.65.5511.4198957.2757.148.9985.58.2814.5

199066.2952.248.4573.111.3126.9

199172.8752.156.8678.015.9322.0

199295.5843.475.1878.720.4021.3

1993127.9242.798.0476.629.8823.4

1994156.4741.1124.5579.631.9220.4

1995188.5046.2153.0981.235.4118.8

1996208.87、53.6168.2780.640.6019.4

1997222.3354.5176.8279.545.51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单位:元

--------------------------------------------------------------------------------

年份职工平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居民人农业居民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款年末余额均消费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1,1997年扩大到2.5: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上一篇:管道运输概念范文 下一篇:生物化学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