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2:55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1

公共空间一是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提出的需求;二是市民对户外活动的喜好,比如由于气候条件的保障和支持。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说生活方式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从而推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更随着现代人对于空间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慢慢深入其中。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公共空间设计追求西方的各种设计风格,照搬过来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传统元素的传达,造成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对于传统元素表达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使本来属于公众活动中心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外来的不受人群熟知的空间形式,使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传统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基于本土文化具有内在的累积和传承性,而公共空间自身发展和沿革必然与所在地域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有着不可割裂的有机关系。所以,对于传统民族元素的传达,是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当传统元素有了有效的运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才能做到更具本土特色,更易被大众广为理解与接受。

二、目脑示栋是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民族元素需要各种载体来体现与传达,当我们徜徉在历史悠久、藏品丰富的各类博物馆时,总是能够被那些装饰精美、色彩丰富、造型优雅的展品所吸引。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瑙纵歌广场的核心标志物,也是传统元素的载体,不仅是景颇族人最崇敬的图腾,同时是景颇族历史的一个浓缩与展现,寄托了景颇族人的美好愿望。目瑙示栋作为景颇族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传达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景颇族族是喜爱造型艺术并极具艺术鉴赏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对于生活美的营造。目瑙示栋传达出来的一切,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它所承载的背后的文化是没有改变过的,所以,目瑙示栋这一祭祀工具承载着景颇族的历史,反过来讲,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元素的一种视觉化的表达载体。目瑙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广场上,在目瑙纵歌节时,数万景颇族人聚集在一起,围绕着目瑙示栋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目瑙示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今天,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也得以借目瑙示栋而开拓了一个宽阔而有益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目瑙示栋的需求发生变化,目瑙示栋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这种需求,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与民族特性的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取其精华、求其精髓,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民族元素以及精神内涵的方式。我们通过对目瑙示栋的研究,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的方法与途径,运用到整个社会,设计出能代表和体现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民族元素不是直接可以拿来使用的,需要有一定的调研过程,然后经过总结与归纳才能选出,这是因为地域的各种特色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文化性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对比与归纳,总结出更适合代表地域的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解决。

(一)盘点传统民族元素来源

所有在本地域存在的各种该传统地域文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常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是视觉化的可以看得到的,有的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神话传说故事传达出来,各种要素都是我们在设计所需的本土语言的来源,在设计之前,首先就应该了解这些地域文化,才能为之后的元素提取奠定基础。例如,景颇族对于黑色、红色、白色尤为喜爱,其由来也是因为景颇族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就地取材,其染织主要是红黑两色,所以这两种颜色是景颇族传统基本色。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首先提取这两种色彩,作为设计的基本色。

(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提炼

通过各种要素的盘点,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地域有关的要素,其中,对于之后的设计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中,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元素归纳出来,作为本土语言的来源,其中,应该重视那些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在该地域具有广泛的公共认同与精神凝聚作用,用在设计时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景颇族的民族元素中,有一种元素具有独特的代表性,目瑙示栋上的螺旋纹,在历史上,代表着景颇族祖先的迁徙路线,在我们的设计中,如何将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进行提炼,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将二维螺旋纹三维立体出来,并对其进行变形,经过视觉的一个延伸,呈现出一个动感的形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三)将提炼的元素翻译成为视觉化本土语言

对于如何将我们所提炼的语言视觉化,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完成。首先,对于那些比较直接视觉元素,各种装饰图案元素,可以直接的通过二维表现的方式归纳出来,包括对于色彩的选用,其次,地域中很多文化呈现并不是视觉化的,所以针对这些元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翻译,代表性元素的形象表现和场景的二维形式再现等。第三,对与本地域人群所共同承认的事物,也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将其进行视觉翻译是非常困难。能通过一两种事物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可能通过纪念馆的设立甚至纪念性影片的拍摄等形式来表达,那么特色广场在这里可以称作纪念性广场所选用的元素,则需要非常强的精神凝聚的作用,才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含义。

(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

如果说所有的设计是将素材整合与组织成“计划”,让其有序成形,使该“计划”中的特征、秩序、层次以及独特性,集合构成完美的视觉化的传统民族元素,那么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对于这些视觉语言的合理运用,才能够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传统民族元素是地域所孕育出来的各种元素,它可能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而在现代的公共空间之中,需要的是能够与现代空间相融合的元素,需要在现代公共空间中合理运用。通过目瑙示栋这一典型个案分析,找到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可遵循的规律性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域找到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元素,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空间。总之,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生搬硬套,首先要学习和了解传统物质所负载的文化特征与民族特性,取其精华、求其精髓;其次,再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真正让这种传统民族元素和谐融入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去,所以,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也是合理的。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 商务酒店;公共空间;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hotel industry present a larger development space, the emergence of business hotel, better social needs to provide the most advantageous resources service. In business hotel on design requirements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business customers by hotel demand as the main body, including five stars, four star, samsung and all kinds of economic business hotel, either from the business guests or tourism guests or meeting guest, individual and so on various consideration, more show business hotel public space desig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while business hote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hotel and business hotel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and elements, understand the modern business hotel public space desig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hotel, mainly for business hotel public space in the reception space, meeting space, catering and entertainment space in desig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quirement,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business hotel; Public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共空间是属于商务酒店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商务酒店空公共空间在整体酒店空间中占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在客户美感度的感受、公共休息的舒适度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材料选择、色彩搭配、节能减排、装修形式、摆设方法、照明构成等都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设计点,从不同的原则上去把握,全面实现商务酒店公共空间的服务舒适感、立体感受等一些综合因素,更能促进商务酒店的客源,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简述商务酒店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商务酒店商务酒店根据自身客观情况做好定位,根据不同的商务人群层次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在经济型酒店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的业态,具备品位、舒适、时尚,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从商务酒店的整体上来看,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商务酒店的从进口、出口、休息空间、茶座、会议厅、接待厅、娱乐空间、健身设备及空间等多方面来考虑,是能为商务酒店下榻的旅客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把握这样基本的要素,是构建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2、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商务酒店基本上有接待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商务会议空间等主要要素组成的,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譬如入口空间、大堂空间、中庭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有会议室、餐厅、酒吧、KTV、健身房、游泳池等一些集商务、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商务中心,从室外运动场、商场、商务中心、总服务台、行李寄存台、卫生间、酒吧、电梯、餐饮、职工通道、客房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3商务酒店公共空间的基本功能。从商务酒店公共空间的整体效能来看,既有基本功能,也有延伸功能,在全面把握商务酒店空共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更好的把握好商务酒店发展的脉络。一是日常的生活服务功能,包括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各种消费空间,简单地说就是餐厅等生活服务区;接待功能,这是对客户进入酒店以及在酒店消费其间的接待,主要体现在等待厅、大堂吧、咖啡厅、茶馆等一些空共空间;三是文化功能,商务酒店通过一定文化的形式体现,客户领略到独有的文化气息。

二、概述商务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商务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突出舒适、美感、体现自然和谐的空间应用。在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情况下,商务酒店的公共空间设计也要体现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将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感到舒适和美感度更高。

2、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

商务酒店集中的是人的活动,包括会议、餐饮、宾馆住户、健身训练等都是人高度集中的活动场所,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心入住的环境。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商务酒店在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三、细述商务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1、公共空间企业文化的要素体现。

现代商务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考虑节能设计,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譬如,葫芦岛海上海商务酒店,欧式风格的建筑,时尚典雅,浪漫温馨。酒店大堂宽敞明快,设有商务中心、贵宾休息区。同时以“友谊、和谐、欢乐、安全”为服务理念,形成了集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整体发展亮点。

2、心理需求的温馨亮点结合及展示。商务酒店公共空间是客户进行各项活动的场所,包括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一些活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可以突出一个亮点突出某一个公共空间点。比如在大厅、前台等一些公共空间摆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从一个点上形成文化、知识、趣味上的共鸣。可以选择公共空间的一个点,比如中餐厅、客房、大堂一些公共空间较大的地方[3],进行一些有艺术性、创造性的图画、耳目一新的温馨提示语、诙谐幽默的趣味故事等一些亮点,让客户有消费的兴奋点,这样比全盘的改造设计要在效果上好得多。譬如,广州的白天鹅商务酒店,在大堂的中央设计了一处中国式园林,假山上有三个大字:“故乡水”,这一设计让很多踏上故土的海外侨胞非常感动,立刻体验到了回家的感觉。

3、构建附属要素精准的设计比例。在商务酒店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在确定了商务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应该合理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公共区域的面积设计,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适当的布置对客户服务项目、交通流程项目、物流、员工通道项目、厨房到餐厅的交通等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更好地实现商务酒店在公共空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在入口空间的设计上,准确完成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的过渡,在大堂空间设置上,构建登记、服务、交通组织、休息等候等空间要素[5],在楼梯、走廊的空间设计上,不宜太追求经济上的利用,减少空间就会带来拥挤、不畅等一些不良的反响,这些空间的有效设计可以更好地为客户对商务酒店的整体印象打上更高的分数,营造更好的经营空间。

四、总结

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酒店在时展中不断细化,商务酒店作为酒店类的一种特有分支,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优势。而商务酒店公共区域又起到了整体商务酒店属性的直接因素,因此对于一个商务酒店公共区域的合理安排,面积比例,空间运用,信息交流,文化传达以配合其形酒店的基础功能才能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简便、快捷、高效、舒适、有侧重同时又多元化的商务型酒店。

【参考文献】

[1]袁媛;许俊萍;;高校教学组团公共空间设计浅析;山西建筑;2005年19期

[2]蔡晓梅;商务客人的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旅游科学;2005年第2期

[3]蔡中开;酒店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27).

[4]蔡益燕;胡天兵;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建筑钢结构进展;2003年第4期

[5]应四爱;王剑云;居住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POE)应用案例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

3.1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居住区是指为满足人们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间地理单位。因此,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居住小区和邻里单元这一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反映出强烈的家庭感和紧密的邻里生活气氛;在居住区一级,要处理好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关系,充分体现整个城市所凝聚着的集体意象和特色。在居住区努力塑造反映具有社区向心力、凝聚力的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个性和领域感,要反映出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区环境符号,传统文脉条件,要创造出高品质的物质空间环境。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建筑节能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要衡量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还要分析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建设的实施结果等。此外还要看城市的绿化系统的营造以及建筑节能措施的实施是否高效等因素。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并有机结合的整体,其共同的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概述

1.1 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1.3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2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析

2.1 城市土地的使用要素的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土地使用的复合性、整体性以及立体化的研究。土地的使用要综合研究不同区块之间的整体关系,结合城市的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城市景观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来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率。结合城市三维立体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环境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土地开发的强度、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的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抽象的土地使用指标同城市空间的环境建设联系起来。

2.2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

城市的公共空间由要素由城市的街道、城市的广场、城市的公园、建筑内部以及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的单元所构成。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要建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单元的系统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处理等,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高效率性,进而发挥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

2.3 城市交通要素的分析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运作的“命脉”,交通体系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运作的机能。城市交通的可以引起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转变,城市交通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交通流线以及交通节点。从城市的交通网络内部运行的元素来看,主要包括交通工具和人两个部分。城市设计中交通体系研究的重点包括城市交通方式内部的体系化研究,例如公交车的布线与站点的设置,城市轨道中的交通布线、自行车线路的布置、步行流线以及人流集散的体系化等多个方面。

2.4 城市景观要素的分析

一个城市的景观体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视觉景观的品质以及总体的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中的实质景观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总体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体、城市的绿化情况等;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体量,城市环境的设施等。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还包括“活动景观”要素,例如各种城市的公共活动而形成的城市活动的景象,商业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以及观光活动等。

3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中的节能思想

3.1 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在过去,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基本上采取先论证城市的发展性质,同时估算城市的人口规模;再确定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认识到这些规划和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提出城市的规划 “持续规划”的思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同时对远景目标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逐渐的调整。

3.2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中的节能思想的提出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能源的供应日趋紧张。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其节能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节能的思想体现在城市的规划中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在城市空间的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此外,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也是不错的理念。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也要采用节能建筑所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3.3 科学有效利用各种环保和可再生资源

现代建筑要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产出,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耗的被动状态,积极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对太阳能的开放与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常规能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提高城市素质和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设计者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研究其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方向,来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以及设计,并指导城市的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桂萍.小议城市规划设计要素[J].民营科技,2012(01).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3]彭建.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J].山西建筑,2009(25).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住区 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50%。住区不仅是社会学上的环境,还是人文上的环境。在当代住区公共环境的规划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设计,但大部分设计强调的只是设计的外衣,而非设计的实质内涵。好的设计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美化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和完善。研究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一切与它相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本文提出了住区公共环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用户角度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设计易用,且让人使用愉悦的设计方法,它致力于了解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与使用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强化和扩充。

一、对现代住区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的意义

现在很多住区的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设计思维的扩充和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忽视住区公共环境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公共环境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性。本文对设计方法作了改善,提出了“交互性”设计方法,以在设计中强化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互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更加舒适和完整。

本文着重研究存在于当代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住区公共环境与其所有相关联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互”为问题的切入点,寻找一个解决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住区公共环境。

二、“交互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居民与住区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关注住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寻找要素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在关联,以完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应延伸到其他各个层面中,它们存在于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深化。另外各个设计层面都拥有共同的背景因素,产生共同的主题,这些背景因素也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住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营造过程中,“交互设计”应涉及住区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方都能满意的公共环境设计,并且“交互设计”还必须强调人的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

三、现代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交互设计”的研究

1.住区公共环境与住区空间的类型、层次。

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住区的规划与空间的布局。随着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的出现,住区公共环境在其规划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小区―组团―宅间”三级住区规划基本模式发展成“小区―宅间”式两级模式,再形成街区邻里式概念,最后发展为高层院落式和城市低层高密度等模式。

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于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居民通过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使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居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会放松舒畅,领域意识会逐渐增强。

2.住区公共环境中的物理因素。

住宅公共环境的设计,必须满足住户的生理和物理的需求,一般是指光照充足、通风、空气新鲜和没有噪声。

(1)公共环境中的光照

人们对住区公共环境的物理需求中,光照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住区的光照受到住区建筑布局和建筑个体设计的影响与制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住区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使阳光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住区的日照率,优化住区公共光环境。在建筑的规划中,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的间距与角度和利用太阳的方位变化,规划布置建筑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丰富空间环境,而且能提高日照质量。

(2)自然通风

在夏季里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自然通风尤为重要。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够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迅速弥散,使得住区的空气清新自然。

住区规划布置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首先是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成正比,所以要改善自然通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是必须考虑的。其次是朝向。合理的建筑朝向是住区获得日照的前提。一般来说,选择建筑朝向时,要尽量使建筑大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小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需要时还可留有适当的开口部位或在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流动的空气易于穿过建筑群,形成穿堂风。最后是建筑的间距与住宅群体的布置。建筑的背风面形成的风影区和涡流面与建筑物外形尺寸有关。当房屋的长宽一定时,风影区长度随房屋的高度增加而加大;当房屋的高宽一定时,风影区随房屋宽度的增加而加大。要使建筑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周围建筑物的阻挡状况。

(3)噪声防治

噪声污染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噪声不同程度地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等,影响人们的健康。在住区公共环境中噪声的控制更加重要。

住区公共环境中噪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活动噪音、交通噪音和生产噪音。在噪声防治中,住区公共环境的合理规划是噪声防治的关键,住宅区的选址,交通道路的合理布局,以及绿化设施的配置都可以将噪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优化居住的环境。

3.住区公共环境中交通的组织。

(1)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原则

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要考虑社会、心理、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首先,住区道路要满足居民安全的需求。其次,住区道路要避免往返迂回,满足居民便捷的需求。最后,住区道路的设计应能改善住区景观环境。

(2)住区环境中的交通组织

①无机动车交通

无机动车的交通可以建立人行街巷系统,采用住区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及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以外。还可以建立大运量公交中心,以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伸入住区中心,这样既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客运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

②人车共行

人车共存的道路可以分级组成道路网。道路网按干路、次干路、支路顺序连接。这样由于支路和干路不直接相连,提高了干路的通行能力;由于支路不能通过过境交通,从而增强了汇集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划分区域,建构分散道路体系,用分散道路体系对住区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空间,严格禁止无关交通和过境交通进入区域内部,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人车共存。

③人车分流

首先是内外分流,这种模式在每个住宅单位有一条直接开口于周围道路的车行道路,住宅的后院面向这些车行道,汽车可直接开进后院;住宅单位之间是步行道,住宅的主要居室面向前院和步行道;行人与汽车通行于各自独立的道路系统,不产生平面交叉。

其次是立体分流,通过建设在立体空间不同层面上的道路系统以实现人车分行的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架空步行走廊、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天桥等进行分流;二是通过将车行道嵌入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离。

4.住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

景观设计是住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具有感染力。在设计的同时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户外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实现“无障碍设计”,它包括:无障碍坡道、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防滑地砖、夜间可识别的照明等设计,提供残疾人活动的可能,提高老人和小孩的舒适程度。

其次要明确景观的功能和特色。住区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因为住区公共环境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住区的景观可以调节住户的心理感受。不仅如此,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地方特征和自然特色,这样才能塑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同时景观设计要紧密联系建筑的主题,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决于建筑的特色。

最后是植物和水景配置。住区植物的配置需要考虑其造型、色彩、生长期等因素,合理搭配,才能形成不同季节的景色。在色彩的把握上,一般以绿色为主,绿色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要注意植物色彩的季节性变化,做到枯荣交替。水景是住区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进行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时,应以点缀、环绕、穿行等形式使水景与公共环境相结合。

四、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人居环境的理念体现在住区的建设中,是新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拥有高质量的住区公共环境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本文就现代住公共环境设计的“交互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任何一个成功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交互设计”这个方法。“交互设计”的含义不仅是住区与住区公共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是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的心理行为等所有微妙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信,潘猛.环境设计中的产品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3][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华夏出版社.

[4][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

[5]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6

关键词:城市 公共空间 环境 行为空间 空间艺术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lations and behavioral design methodologies.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pace space space art

中图分类号:P42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注重环境与人的关系、人性化原则设计等设计手法都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城市中,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例如—城市广场。户外活动质量和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扬·盖尔,交往与空间2002 39页)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扬·盖尔,交往与空间2002 33页),例如—邻里街区。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所以,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空间的开场和围合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围合的目的就是要在大环境之中,通过空间分隔对当地进行直接占有,从而形成独特的场所感。可以说,为何是影响场所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围合就是通过空间界定,在现有的环境中为人的活动划定各种活动范围。(林玉莲,环境心理学 259页),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进行设计,要分析其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习惯、心理习惯。比如说如何适当的布置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只有创造好的条件、完善的功能才能够让人们感到合理的适当安排,才能有可能长时间的逗留或者说不会侧目而过。(扬·盖尔,交往与空间159页)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而不是过于装饰。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更要注意在城市中存在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如果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所以说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并且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各种功能设施都切实沿街布置。(扬·盖尔,交往与空间89页)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标志是城市意向的五个组成要素之一,使用的频繁度和独特性也是影响城市意向的主要因素。儿童熟知小学和幼儿园,家庭妇女熟悉的菜市和商场,病人牢记常去的医院,这是因为反复使用会强化与实际有关神经联系。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会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可能记载不住北京那么多胡同,即使它们命名为“百花深处”或“什锦花园”,但及得住“大栅栏”和“大碗茶”,记得起摊群、吆喝、老字号、人挤人的热气和异味。(林玉莲,环境心理学 239页)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设计时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按类型和特征可分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园林广场、集散广场。广场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收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觉的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

总结: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设计是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2002年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7

关键词:城市 地下空间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46-02

地下空间只有单一的环境特点,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各有不同。规划中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心理、活力等因素,给予引导性设计。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

2 通道系统设计

似乎任何一个空间,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同城市地上公共空间有很多的相似处,城市地上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地下公共空间中加以发展和应用。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凯文・林奇 (KevinLynch)的 1959年写的《城市意象》中的很多理论运用到了今天,在此我们依然应用凯文・林奇的关于城市意象的原理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其中的景观设计加以分析和阐述。对地下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通道(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标志物(Land-Marks)。这些元素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很为普遍,它们总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象中,我们对这些空间形态的定义多数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他们最经常的使用,也最有资格评价地下公共空间。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五要素中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是因为通道是使城市更形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下公共空间中各功能之间联系的纽带。建于地下的多条供公共使用的步道,有序的组织在一起,形成地下步行系统。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力,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范围内,在超过30°的仰视部分,虽在视野之内,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2)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步行街的长度以500 m以内较为适宜,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 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 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使人不断交换印象,减弱长距离感。(3)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一般至少6m宽,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4)构建地下走道与地面道路的整体形象,地下通道应尽可能是外部街道的延续,其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转折,减少零散的通道,使建筑中的所有空间都能直接从室内大街或是室内大街相连的中庭空间进入。(5)由于地下建筑较为封闭,设计应充分考虑“犯罪和安全”的问题,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避免空间的死角,保持视线的通畅。把夜间活动集中在那些相对安全的空间中,安排有组织的活动,提高这些空间和通向这里的道路沿线的照明标准,不要让景观设施阻挡光线。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有突出的视觉中心,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l)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正因为如此,连接点处的构成因素所特有的显著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比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交叉口、地下交通枢纽。此类节点应通过清晰的空间印象和可识别性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向,找路和交往。(2)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通过入口进入街道,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 m,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3)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 m)是亲切的尺度,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约135 m)为宜,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暗示对人们的欢迎。(4)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地下空间中某些消极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天窗、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直接引入自然光,尽量创造一种明亮、开放、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环境,促进人们的接触与交流。(5)下沉式广场、厅、中庭设计应注重主题和个性的塑造,通过环境小品,绿化、座椅、电话亭的设置,创造多样化、人性化停留场所。(6)节点空间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视觉和心理上的考虑,也是灾害发生时人群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所以建议每隔50~70 m设置一处中庭或下沉式广场。(7)出入口设计反映“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对入口、区域的设计标识、场地设施作整体考虑,通过精心的设计,不仅为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时为所有人使用。

5 区域系统设计

区域是地下公共空间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使用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空间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通道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地下公共空间有关。在区域系统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不同场所的独特性。有时候地下公共空间会存在一些主题的混淆,同样是商场的购物空间,各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都容易模糊地下公共空间的意象,这就需要用独特的景观来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象。所以设计中应增加各地下场所的差异性和特色,极力避免活动之间的鸿沟,人们有从一个区域去往另一个区域的可能和欲望,各种活动应当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2)呈现不同地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同地上建筑一样,应当反映出城市文脉与文化特色。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一个整体的意象。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来加强其文化氛围,突出个性。还可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融于区域的设计中使之更为个性化。

(3)区域内边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边界地无序设计,容易使地下公共空间呈现无组织状态,阻碍区域之间的过渡,给人更增添混乱的印象。可通过相似的装饰设计、不同的人工照明设计,增加可识别性。

6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2)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3)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7 标识系统设计

人们在地面空间环境中时,都有一定的方向感和时间感,这也是人们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钟和生物罗盘功能。但在地下空间环境中,这种本能受到较大的削弱,人们这时更要依赖各种符号、文字、图案和地图来辨识自己的方位,但调查表明,目前地下空间各种标识远未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加强引导和控制地下空间标识,其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种是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创造一种简洁而稍有变化的空间,对增强地下的方位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种是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的设计,即通过对各种视觉导向标识的设置,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定位定向。它包含符号、图形、文字、地图等等内容,其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标识系统设置位置适当。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设计出来的设施能够合人所用,宜人所感。标识系统应设置在能够看到、预测到的位置以及出现岔路的地方,如出入口、交叉口、楼梯等人流必经之处,通道对面的墙壁上和容易迷路的地方,路标设置高度与人平行;同时,要考虑到当发生火灾产生大量烟雾时,墙上、天花板等高处的标识被烟雾遮住,就需要在主要疏散线路的地面上或低些的墙壁上设置出口标识,这时可以利用地面铺装拼贴出丰富的地面景观,而且铺装通常表现和加强既定地面的场地物性(材料、质感、形状等),或通过地面图案的设计,给顾客以方向感,也起一定的引导作用。(2)信息表达的清晰性。除了设置位置、数量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还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全面,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判断。在人流密集的交叉口,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不能让行人判断去向,立体化的信息指引,便可以令游客较为容易找到他们的去处;标志应醒目亮眼,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标识文字、符号的大小要与人们阅读距离相协调,不仅仅起到标识的作用,而且要求美观,以免造成视觉污染。(3)规范性和国际化。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有外国人使用的可能性,因此所用的标识文字、语言、符号等等,必须采用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另外,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路标、指示牌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设计模板,对其外形、色彩、尺寸、字体、制作材料等进行统一的处理,令整个地区的道路指引系统格调统一,井然有序,从而增强信息传达的整体效率。(4)区别性。方向诱导标识必须同其它类型的标识,比如广告、告示、宣传品、商业标志和标识符号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到人们方位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郭彦国,仝振兴,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科技资讯,2004(1).

[2] 赵俊玉,陈志龙,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0(2).

[3] 杨延军,姜韦,郭东军.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四川建筑,2002(1).

[4] 汤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科技资讯,2003(4).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与套型设计

Abstract: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various factors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tower public transport space design.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pace and mode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得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开发商也越来越关注土地的利用价值,从普遍的多层建筑到大量的高层建筑,高密度住宅区不断增加,塔式、板塔式高层住宅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此种形式不仅对日照比较有利,还节约用地,是目前住宅设计中大量应用的一种形式,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塔式高层住宅中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是影响整个住宅设计品质的重要因素,单元中各户均围绕公共交通空间展开,它的设计是整个住宅户型设计的起点,直接影响着各套型设计的走向。

本文将以18层以上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来说明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

塔式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空间主要由疏散楼梯、电梯侯梯厅、前室、公共走道、设备管井等构成。其相关规范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住宅建筑规范(GB50386-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规范规定18层以上的塔式高层住宅设两部防烟楼梯间或剪刀梯,至少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侯梯厅净深度满足无障碍要求不小于1.8m,走廊净宽不小于1.2m。目前综合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塔式高层住宅多以每单元四至六户的形式出现,本文就以每单元四户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说明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

一.套型基本特点

每单元四户是塔式高层住宅中常用的空间组织形式。其集约度适中,各户均好性较高,同时用地比较节约,还可两或三单元拼接成为板-塔。

如左图,其中A型通风采光条件均较好,可以设计成较舒适的三室、四室户,B型通风条件较不利,不宜设计过大,同时板-塔中为避免对A型造成过多遮挡,也不宜过多突出,因此B型常为小户型。

二. 影响该类住宅设计品质的主要因素

该类住宅的集约性导致了一些套型设计上的先天不足,而这些问题又都围绕公共交通空间产生的,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空间的优化设计得以改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争取自然通风。B型被北侧公共交通空间遮挡,自然通风条件较不利,若公共交通空间能够南北贯通,与B型共同形成南北通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B型的室内环境。

2.暗空间的合理处理。靠近公共交通空间部分自然采光较弱,可在此处设卫生间、厨房等自然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在北方地区,因节能要求不宜再过多开缝增加建筑外表面积的可在此布置储藏室等次要功能空间。

3.便捷入户。公共交通空间功能复杂,很难随心所欲地安排各户的入户位置。协调好公共交通空间的形成与套型设计的关系,使各户都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入户,可以节省公用面积,争取从套型中部入户,也可避免套内面积的浪费。

三.公共交通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该类塔式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空间中,通常设两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间(通常为剪刀梯),他们的组合模式决定了公共交通空间的形式。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楼电梯组合模式:

1. 将侯梯厅与公共走道合并,此为较节省面积的做法,在实际项目中也较常用。如图一:

公用面积:64m2,交通核7.7(宽)x7.2,

优点:•公用面积小,公摊小。

•侯梯厅为明厅,可自然采光通风。

•入户两南两北,入户不嫌拥挤。

•北入户可设计成入户花园或保姆间,明储藏室等。

•前室防火门为常开防火门时,可与南侧套型共同形成南北通风

缺点:•南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2.上个交通核也可横向放置,如图二:

公用面积:61.5m2,交通核7.6(宽)x8.1,

优点:•公用空间方正,面积小,公摊小。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3.交通核电梯也可近临楼梯放置,减小井道对住户的干扰,如图三:

公用面积:61.5m2,交通核7.6(宽)x8.1,

优点:•公用空间方正,面积小,公摊小。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电梯近临楼梯放置,井道对住户干扰小。

•户门开口位置最为自由,利于多样化的套型设计。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4.电梯分设,可设置一部容纳担架的电梯。如图四:

公用面积:64.5m2,交通核6.6(宽)x9.9,

优点:•北侧靠外墙面宽小,侯梯厅可自然采光通风。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减少风井数量。

•可设置一部容纳担架的电梯,

•交通核占面宽较窄

缺点:•公共走道较长,公摊面积较大

5.上个交通核也可横向放置,如图五:

公用面积:63.6m2,交通核7.8(宽)x8.5,

优点:•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入户两两分开,入户不嫌拥挤。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南侧两户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结论:在该研究中,以每单元四户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说明了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要点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总结如下:

1.公共空间集约化:我国建筑规范对塔式高层住宅交通核中各元素的要求较高,易造成公用建筑面积过大,这是塔式高层住宅比较大的弱点。通过合理设计,劲量避免公共空间的浪费,可减少业主买房时在公摊面积上的花费。

2.入户位置合理化:塔式高层住宅中,各户围绕交通核布置,很难使每户都能做到南北双向自然通风。同时考虑节能问题又不宜将建筑轮廓做的过于曲折,可以说这是塔式高层住宅较之板式住宅在套型设计上的先天不足。

而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恰恰时套型设计核心。正确处理公共交通空间与各户的关系,合理安排各户的入户位置,可以有效利用套内面积,避免按房间的产生。

3.公共空间环境优化: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除应符合各项规范,满足为各户服务的要求外,其本身也是楼内居民每天经过和短暂停留的场所。设计中尽量争取侯梯厅的自然采光通风,布置好等候空间及入户空间,也可提高整个住宅的设计品质。

参考文献: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

作者简介:

谢朝芳(1975-),女,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职于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尤相武(1976-),男,工程师,现任职于河南智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一篇: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 下一篇: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