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57:33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 递延所得税; 盈余管理; 谨慎性比率

当财务报表使用者利用报表数据进行投资时,不能不估计管理者利用决策力影响财务报表编制的程度。研究盈余管理的学者,如Peter Joos、Jamie Pratt等(2009)提出“通过递延所得税能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且表示可以从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和变化额两方面来看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①另外,学者Jamie Pratt(2008)在《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中提出的谨慎性比率(Conservatism Ratio)以衡量财务报告盈余的谨慎性程度,通过观察谨慎性比率,可以基本判断管理层是低估(谨慎地报告)或夸大(激进地报告)财务状况和公司业绩。本文拟讨论谨慎性比率的计算、应用和原理,以及影响谨慎性比率的会计政策。

一、谨慎性比率的计算和应用

(一)谨慎性比率的计算模型

利用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中的数据计算谨慎性比率,公式为“税前报告收入/应税收入”。比率的分母是应税收入(应税收入-可减税费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年份采用非常谨慎的指标计量收入。比率的分子是税前报告收入,分子大于(或者小于)分母,反映了确定报告收入的谨慎性程度。比率在1左右或小于1,反映了相对谨慎的水平,当比率大于1,确定报告收入的谨慎性变得越来越低。该计算原理基于以下假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公司有一定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自,在计算税金时,尽早或推迟报告可减免税金的费用,改变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

在计算谨慎性比率时,公式中的分子“税前报告收入”可以直接从利润表中获得,即“利润总额”项目;分母“应税收入”则需要结合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中的信息另行计算。其计算过程如下:

谨慎性比率=税前报告收入/应税收入(1)

应税收入=当年所得税负债/实际所得税率(2)

当年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变动额(3)

公式(2)中的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率是指上市公司年度所得税费用同当期税前利润总额之间的比率,反映了所得税费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际影响程度。所得税实际税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种税率优惠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本文案例中所使用的实际所得税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谨慎性比率的应用

以DS公司2008和2009年的数据为例演示谨慎性比率的计算过程并结合公司其他信息简要分析。

DS公司谨慎性比率计算过程如下:

当年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变动额

=120 720.07-[(57 727.96-77 308.92)

-(193 288.71-130 467.24)]

=203 120.50

应税收入=当年所得税负债/实际所得税率

=203 120.50/403.34%=50 320.12

谨慎性比率=税前报告收入/应税收入

=29 929.83/50 320.12=0.59

按上述方法计算,2008年谨慎性比率为0.91。笔者发现,DS公司的谨慎性比率从2008年的0.91降至2009年的0.59,说明该公司在2009年采取更加谨慎的方式报告会计盈余。管理层通过利用对报表的自由裁量权有意识地提高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来压低公司业绩,这不仅会影响当年的税前利润,还会在未来引致更高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DS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所述并结合分析,可以验证谨慎性比率的测试结果。2008年DS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对固定资产部分类别及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折旧摊销年限进行变更的议案。这项会计估计变更导致公司2008年的折旧及摊销费用增加382 320千元,递延所得税资产比前一年增加94 784千元,影响200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287 080千元。DS公司采取缩短年限的方法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固定资产涵盖会计期间逐年增加,加大账税利润差异,所以2009年的谨慎性比率与2008年相比大幅下降。

二、谨慎性比率、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凭借其拥有的企业控制权,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通过对会计盈余的控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hipper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意地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而递延所得税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入、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收入之间的时间性差异。由于企业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通过改变收入或支出的确认时间,这样就给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机会。

(一)谨慎性比率与递延所得税的关系

从谨慎性比率的计算模型中得出,对报表的税前利润进行评估,是否高估或低估,决定因素是企业的递延所得税变化幅度。当谨慎性比率接近1,则本年递延所得税的变化幅度很小,表明会计利润越接近应税利润;当谨慎性比率远离1,则本年递延所得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明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差异越大。

谨慎性比率远离1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当谨慎性比率小于1时,企业的递延所得税变化额为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变化幅度大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化幅度;反之,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变化幅度小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化幅度。

(二)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般来说,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存在着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张敏蕾等(2007)研究表明在控制非主观性部分的相关科目后,递延所得税费用与企业的税前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示企业税前盈余越大者,倾向提列越多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日,当递延所得税费用变化额为正,即会计收入将大于应税收入时,公司调高盈余,产生正的非正常报酬率;当递延所得税费用变化额为负,即会计收入将小于应税收入时,公司调低盈余,产生负的非正常报酬率。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调高盈余行为的后续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将高于未发生盈余管理的后续累计非正常报酬率,调低盈余行为的后续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将低于未发生盈余管理的后续累计非正常报酬率。

(三)谨慎性比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谨慎性比率为估计特定年份管理层选择报告方式的谨慎程度提供了捷径。谨慎性比率越接近1,则会计利润越接近企业的没有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时的利润水平。谨慎性比率越远离1,此时企业管理层可能存在大量的非应税项目的盈余管理:当远小于1时,反映了企业采取多计本年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少计利润的谨慎型盈余管理方式,有隐藏本年利润之嫌;当远大于1时,企业通过少计递延所得税费用,从而多计利润的激进型盈余管理,可能会夸大企业本年利润。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反映两者的关系,笔者选取两家经营规模相当且同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天地科技的谨慎性比率小于1且接近1,反映出该公司在2009年度采用了相对谨慎的会计估计计量收入;而反观浙江医药,其谨慎性比率大于1,达到了1.15,可以看出浙江医药的财务报告政策比天地科技更加激进,浙江医药的管理层在正的非正常报酬上进行了大量的盈余管理。

三、影响谨慎性比率的会计政策

导致谨慎性比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由递延所得税变化幅度决定的。由于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法不同,将

会产生大量的账面税收差异,可以认为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影响应税所得。

企业在改变本期的会计利润时,以后期间的利润也会随之变化,资产和负债的项目也会在未来体现在利润表上,通过递延税款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只是改变其确认的时间。比如,公司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算应税收入,而采用直线折旧法编制财务报告,导致在资产使用寿命期的初期应税收入比财务报告中的收入少,而在资产使用寿命的末期其结果正好相反。这样的做法,可以起到调节不同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而调节净利润的作用。下文中的表3归纳了几种上市公司常用的、能够引起谨慎性比率上升或下降的会计政策。

四、结论与启示

在资本市场中,公司管理层出于融资、契约和政治管制等目的,往往有意识地进行盈余管理。Michael Kirchenheiter等(2002)的研究发现,当公司预期亏损不可避免时,会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主观性应计利润平滑会计收益,以期在以后年度转回时能够扭亏为盈。研究证实,递延所得税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许多公司都把递延所得税作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张鹏等(2009)在研究中指出,市场并不会对已经被证明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作出应有的反应,因此投资者很难识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谨慎性比率这个指标能通过递延所得税反映管理层操控财务报表的程度,谨慎性比率偏离1的程度越大,则表明在某个年度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利益相关者可以从数据上更加直观地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并可以判断管理层的盈余动机是低估还是夸大公司业绩。

【参考文献】

[1] 杰米・帕拉特.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M].来明佳,彭红英,徐虹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06-309.

[2] 郭荟.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与所得税成本问题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1-10.

[3] Michael Kirschenheiter,Nahum Melumad:Earnings’ quality and smooth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2002:231-245.

[4] 张鹏.基于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盈余管理市场反应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9(1):308-312.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盈利模式;“政策性盈利模式”

1建设和运营中的困境

地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准时、运量大和环保的 交通 工具,已成为解决各大城市 目前 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地铁造价之高,运营亏损给地方政府财政上带来的压力之大,也令许多城市感到十分困难。 地铁属于投资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项目。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地铁每千米造价为1900万美元-2500万美元;华盛顿为6300万美元;中国香港地铁跨越海峡,每千米造价7500万美元;日本地铁的造价高达每千米1亿美元。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三条地铁线来看,综合平均造价每千米均在6亿元-8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来说是难以负担的。而且,地铁运营成本非常高。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要靠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又是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和维持运营收支平衡成了制约中国地铁发展的主要问题。

2盈利模式是根本问题

地铁属于 社会 公益性事业,对于地铁公司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地铁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 现代 化水平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传统上人们将地铁看成是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但是,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巨大,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单靠政府会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目前,“多元投资,商业运作”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多元投资就是要突破目前融资体制的限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于社会资金来说,以债务方式向 企业 投资的债权人要求企业定期偿还其本金和利息,以权益方式投入企业的股东则要求股权收益。而地铁公司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资金来偿债和为股东带来回报。此外,地铁公司要想实现商业化运作,也必须要解决盈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筹、自建、自营、自还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所以,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和维持运营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地铁公司如何盈利的问题。盈利问题解决了,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就可行,资金来源问题就可以解决;盈利问题解决了,运营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政府补贴;盈利问题解决了,公司运作上就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方式可供采用。

3盈利模式探讨

探索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对国内各城市地铁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香港地铁公司是一个特例。据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资料,他们仅凭票务收入就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我们在看到地铁公司有盈利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保持审慎的乐观。因为,香港地铁公司所处的情况很特殊。虽然高效的运营管理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香港独特的社会情况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香港地区面积狭小,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居民收入水平高,客流均衡稳定,这对于地铁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香港地铁才能维持日平均228.4万人次的客运量,才能维持亚洲最高的票价。所以,香港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只能作为一个 参考 。对盈利模式的探讨还要根据地铁所处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规划,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在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其次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之所以说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是因为:如果地铁公司盈利与否并不太重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这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寻找盈利模式,或者没有必要这么急迫地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就像其他有些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可取的。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因为地铁公司有票务上的收入和大量的乘客,而乘客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只要能创造性的利用这些资源,公司就可能实现盈利。此外,地铁公司还拥有很多其他资源,资源开发收益也是地铁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年报看,地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车费收入、非车费收入(包括车站内其他业务收入、租务及管业收入)和物业发展收入。车费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客流量;非车费收入取决于地铁公司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而物业发展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地铁公司对物业的开发能力。所以,概括起来讲,要想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从两个方面 影响 相关的可控变量,即从地铁公司方面和从政府方面。地铁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及努力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以获得收益。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地铁公司有效的做好上述工作提供支持。主要是政策上的支持,也可能有财政上的支持。地铁公司的盈利将是地铁公司自身努力和政府大力支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政策性盈利模式

从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可以看出,单靠地铁公司本身的运营很难扭转经营亏损的现状。所以, 问题 的焦点就落在了政府的支持上,地铁公司盈利的关键是政府想不想让地铁公司盈利以及通过什么手段来盈利。首先,要纠正地铁是公益性事业,经营必定亏损,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的观念。因为:首先,虽然地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但是政府无力全额承担地铁的建设投资和经营亏损;其次,地铁公司只有实现盈利,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市民和城市 发展 提供服务的承诺。1996年,香港政府通过了“集体运输铁路条例”,条例规定,地铁公司必须按商业原则经营,不得出现经营亏损,政府虽然为公司的惟一股东,但如果因政府干预经营而导致经营损失,港府必须予以赔偿。可见,香港政府特别关注地铁公司的盈利,因为地铁公司不能盈利,其自身就无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政府则是一个大包袱。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而且香港地铁公司 目前 运营状况良好, 社会 效益和 经济 效益取得了同步进展,这是香港地铁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致力于让公司实现盈利的结果。

那么政府如何通过自己的支持让地铁公司盈利呢?政府对地铁公司的支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政策手段引导客源。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来调节城市 交通 结构,利用收费、税收、许可证等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地铁这种交通方式。例如,对于私人轿车可以采取“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办法,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应限制私人轿车的使用,如德国慕尼黑市限制个人开车进城,美国旧金山规定汽车载员3人以上时方可走快行道;或实行汽车通行证制度,如意大利罗马市规定只有持通行证的车辆才准驶入城区,而这些通行证不仅价格高,而且数量有限;或是增加汽油消费税,加大汽车使用成本;或增加城区内轿车停车费用等。对公交车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用公交车来弥补地铁不能覆盖的区域,避免交通线路重叠,以减少公交车争夺地铁客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资费,以鼓励居民大量使用地铁这种交通方式。向市民宣传地铁的好处,鼓励市民乘坐地铁,以减少地面交通和环境压力。

(2)调整定价政策。票价是决定地铁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公司票务收入在运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80%。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票价相对较低,这是这些公司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目前一般是政府定价,地铁公司没有根据运营成本和乘客情况来决定票价的权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可将定价权适度交给地铁公司。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可采用地铁公司提议、听政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以使票价能基本反映成本状况。

(3)政策上给予特殊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地铁公司制定专门的 法律 法规,在公司资产折旧、税收等方面给地铁公司以特殊优惠,从而降低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现在,在不提设备折旧的情况下,上海和广州地铁公司在运营上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少量盈利。地铁公司资本存量大,固定资产价值高,每年的折旧数额巨大,所以,在折旧上的政策优惠可以缓解目前地铁公司亏损严重的情况。但是,这样却会造成严重的潜在亏损。在税收上,政府可以降低地铁公司的税率,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以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将税收纳入用于地铁建设的专项基金,使税收重新流回地铁公司。

(4)政策上给资源,供地铁公司开发。地铁的建设势必会使地铁沿线的地价升值。地方政府可以将地铁沿线的部分地上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交给地铁公司开发,用地上来养地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的通用做法。例如,香港地铁公司就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这些土地资源,地铁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行开发,也可以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5 )财政补贴。即政府对地铁公司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由于地铁公司经营的初期很难实现盈利,而且,地铁公司的亏损部分又是政策造成的,即政策性亏损,所以由政府对地铁公司的亏损进行补贴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香港政府明文规定,地铁要“以审慎的商业原则运作”,港府保证每年在成本扣除和15%的利润之外给予补贴,发生的差值由政府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使地铁公司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地铁。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由地铁公司制订一份长期的审慎的财务计划,并且每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一份下年度的财务预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日后政府对地铁公司进行补贴的依据。政府根据财务计划和地铁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地铁公司搞好经营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地铁公司的健康运营。

总之,在地铁公司目前不可能通过自身运营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是地铁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地铁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必定是“政策性盈利模式”,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在政策甚至财政上给予地铁公司以支持,从而帮助地铁公司实现盈利。政策性盈利模式并不是要加大政府对地铁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干预,而是政府在政策上给地铁公司大量的、能让地铁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可能盈利的优惠,然后由地铁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向商业化运作过渡。其目的是,加强地铁公司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强投资者对地铁公司的信心,吸引多方投资,使地铁公司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上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 文献 :[2]程明霞.地铁建设蜂拥而上2000亿投资何处着落.经济观察报2003.3

[3]香港地铁公司业绩公告.2003

[4]城轨发展离不开政策之手.中国信息报.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 会计—税收差异; 企业所得税避税; 所得税税负

一、引言

财务报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而纳税申报则依据税收法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目的、基本前提和遵守的原则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纳税申报的应税所得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以下简称为会计—税收差异)。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方法下企业的避税行为是否也通过对会税差异来实现,即在不影响税前会计收益的前提下减少应税收益,提高了会计收益的水平,致使会计—税收差异被扩大,相应的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也被拉大。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上市公司会税差异来了解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避税问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税收差异与企业所得税避税行为相关文献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是企业所得税避税的主要原因之一。Manzon & plesko(2001) 、Mihir A. Desai(2002)、Desai(2003)发现美国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大小由于避税行为而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二是上市公司通过扩大会计—税收差异的方式操纵利润,很好的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的避税,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最小化。如Mi11s & Newberry(2001)、张林(2007)、孙峥嵘(2008)、曾富全,吕敏(2010)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三是叶康涛(2006)、宛成钢(2009)、曾富全、吕敏(2010)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但也有证据表明企业为隐瞒财务困境而虚增利润却不惜税费支出,Erickson,Hanlon & Maydew(2004)以美国证监会在1996至2002年期间认定财务欺诈和虚增利润的27家公司为分析样本研究表明,公司每虚增1美元利润,平均要为此支付12美分的所得税成本,这表明上市公司愿意为盈余管理行为支付高额所得税成本。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同时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二选一改成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因此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持续性,还要待进行实证。

本文以2007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及2007年以后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加强协作的背景为切入点,通过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估计会计—税收差异,为研究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源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相信对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协作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设计

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税法执行标准的不同会导致执行结果产生差异,这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其中,永久性差异是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中计算出来的,在当年的纳税调整中解决,不涉及或者不存在会计处理问题,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的是暂时性差异(即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本文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税收差异。

(一)相关变量设计

1.会计—税收差异的计算

会计—税收差异=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应纳税所得(应税收益)=本期所得税费用/实际税率

2.所得税税负

企业实际所得税负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占其会计利润的比率。一般用所得税实际负担率来反映企业的税负水平,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种税收优惠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影响,它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所得税避税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3.规模的测算

本文的规模采用的是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Scale=LN(期末资产总额)

4.总资产报酬率的测算

(二)研究假设

会计收益数据要比应税收益数据更易人为操纵,在应税收益因税法刚性难以被人为操纵的情况下,则可以合理推测是会计收益纵的程度越大,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也越大(实际税负越低)。因此,可以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会计—税收差异与实际税负负相关,即实际税负越低,会计—税收差异越大。

已有研究表明,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证券市场的监管,操纵会计盈余的成本更高,因此规模与会计—税收差异可能负相关。因此,可有假设2:

假设2:会税差异与公司规模负相关,即公司的规模越大,会税差异越小。

窦魁(2007)研究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实际所得税率越低。因此,可以提出本文第3个假设:

假设3:会税差异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正向关系,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会税差异越大,则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就越大。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BTD=β0+β1ETR+β2Scale+β3ROA+ε

其中BTD(Book—Tax Differences)为因变量,表示会计—税收差异即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ETR(Effective Income Tax Burden Rate)为自变量,表示实际税负;Scale为自变量,表示规模;ROA为自变量,表示总资产报酬率;ε为残差。

(四)数据采集与样本选择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 ESL模型 家具行业 改进建议

2007年我国家具行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221.46亿美元。同时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接受着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兴起,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市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消化外部不利影响的盈利空间。本文拟用ELS模型对中国家具业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支持家具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改进建议,以供家具业参考。

一、模型回顾

ESL模型又被称为揩快债模型,由卿放、干胜道于2003年提出,具体模型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EBIT/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EBT/EBIT)]×(资产/净资产)×(EAT/EBT)=盈利创利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乘数×(1-所得税率)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EAT为税后利润,EBT为税前利润。

该模型认为,由于各国税收方面都实行国民待遇,因此所得税率差异不大,而用三个因子来分析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差异:(1)营业创利率,表示企业从市场中的揩油水平,反应企业的效率(Efficiency);(2)资产周转率,体现企业资本的运动速度(Speed);(3)财务杠杆乘数,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政策和对风险的态度,体现借力的程度(Level)。ESL模型通过这三个因子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探寻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产组合的企业所适应的盈利模式,及揩得多、跑得快、善用债的方法。并给出了八种不同的ESL组合模式,其中最优的为三项因子都强,这也是家具行业所要追求的组合模式。

二、应用ESL模型进行的家具行业实证分析

国内家具行业上市公司共有六家,其中大亚科技由于其家具类产品在主营业务中所占比重不高,S*ST光明为被特殊处理的个股而被排除,现以其余四家为样本进行分析。下表显示了四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

研究思路:根据ESL模型,分别计算各企业的三个盈利模式影响因子,再按年份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 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揭示企业差距的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由数据CV得出,尽管为同一行业,但是四家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差异还是颇为明显,所以利用ESL模型对家具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E――企业效率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CV值来看,ESL模型的三个因子中,差距最为明显的是营业利润率。宜华以稳定的20%以上的营业利润率遥遥领先。家具业初期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已不能再为企业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制造、装配环节由于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替,利润空间狭小。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成为应对产业格局及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技术研发,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积极进行产业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保障企业稳定持续的增长。家具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升产品设计、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当技术的创新和概念的创新相得益彰时,企业才能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高附加值。

2.S――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及改进建议

在体现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资产周转率方面,兔宝宝三年蝉联首位。为了提升一定时间内资产转化为收入的速度,企业应该优化产业链的每一环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家具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企业,木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有着确保充足、低廉木材资源的战略定位,企业应建立上游原材料配套产业整合资源。在整个运营环节导入JIT生产方式,将精益思想贯穿于整个企业流程中。根据企业目标和能力合理细分市场,确定合理的营销战略。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降低成本,提高客服水平,加速产品流通。在交易时,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资金回笼安全的影响,使用现金折扣等措施鼓励客户尽早还款,建立客户档案,有差别的提供商业信用,减少坏账损失。

3.L――企业借力程度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财务杠杆乘数来看,四家上市公司的差距在逐渐缩短。2008年家具业的自有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基本持平,这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可以保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但家具行业的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即其破产清算及担保价值较大,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家具业可以适度提高负债率。企业应建立适度的长期化负债结构,规避短期借款比重过高带来的财务风险,根据项目分析、调研,合理确定资金需求的数量和时间,协调长短期负债的比重,以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 放 干胜道:ESL:企业盈利模式分析方法.四川会计,2003.12

[2]大卫・爱格:品牌经营法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台湾地区 非居民企业 税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方式不断涌出,越来越多的非居民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跨境并购及股权投资手段进行融资与资产重组。对我国税务机关来说,这些新的企业经营模式还很陌生,金融衍生工具、跨境并购及股权投资在我国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中成为难点。而台湾地区对非居民企业金融衍生工具、跨境并购和股权投资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和完善,深入分析台湾地区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税收征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地区非居民企业有专门的税法规定

1.出台《期货交易税》法,规范期货交易的计税依据、计税范围、计税办法等。

非居民企业凡在从事股价指数期货、股价指数期货选择权或股价选择权交易的,要缴纳期货交易税,由买卖双方负担,并由期货商。目前征收的期货交易税,有股价指数期货、股价指数期货选择权或股价选择权等。

期货交易税按不同期货契约,分别按每次交易的契约金额或特许权使用费金额,向买卖双方交易人征收,两者的征税对象及计税方式都有所不同。股价指数期货是由期货商在交易的当天,根据交易的契约金额,按照0.025%的税率,向买卖双方的交易人;股价指数期货选择权和股价选择权是由期货商在交易的当天,根据交易金额,各按照0.125%的税率,向买卖双方的交易人征收。

2.制定并出台《并购法》,对并购行为如何纳税予以明确。

规定合并后新成立的公司或是吸收合并其他公司后继续存在的原有公司,可享受原被合并公司未到期的税收优惠或是尚未递减的税收奖励。但条件是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新成立的公司,是继续生产原被合并公司受税收奖励或享受税收优惠的产品或提供原受税收奖励或优惠的劳务。另外,新成立公司或存续公司所享受的优惠或奖励不能超过原有公司所享受的部分。

3.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非居民企业的适用条款

税法明确了利息、股息、财产转让所得的内涵、征税办法和管理规定,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向别人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如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各种短期票券、存款及其他贷出款项所产生的报酬。在营利事业所得税中,明确规定公司股东所分配的股利属于营利所得,要按照股利凭单上所记录的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与可抵扣税额的合计数,按1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纳税人因非经常性经营活动而持有的各种财产买卖或交换,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为财产转让所得,如在以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的股权投资中,该无形资产抵充股款的数额超过其成本的部分,就属于该股权投资年度的财产交易所得,缴纳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实施股权投资行为或将股权投资转让时,所产生的所得也属于财产转让所得。

二、台湾地区非居民企业税收优惠措施

首先,经营衍生性金融的商品、公司债、金融债券、新台币拆款、外币拆款的销售额,可免缴营业税,但佣金和手续费不包括在内。

其次,非居民企业所分配的股利总额或盈余总额属于税后所得,其所含的税额,如属于加征10%营利事业所得税的,则可抵扣该部分股利总额或盈余总额应缴纳的税款。同时,非居民企业在获得股利或分配盈余时,如属于经政府主管机关同意投资的,可适用不同的扣缴率:经批准投资的,按股利或盈余净额扣缴20%;未经核准或许可投资的,属于无固定营业场所的营利事业,按股利或盈余净额扣缴25%。另外,为了加速产业调整,鼓励有盈余的公司去并购亏损的公司,偿还积欠银行的债务,还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就并购的财产或营业部分所产生的所得,免征所得税。

三、台湾地区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措施

1.非居民企业涉税业务扣缴义务人明确

非居民企业设有固定营业场所或营业人的,由其固定营业场所或营业人办理结算申报纳税,以收入减除成本费用后的所得,按25%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非居民企业无固定营业场所及营业人,而有来源于台湾所得的,由支付所得者,按规定的扣缴率扣缴税款,扣缴率除股利所得25%外,其他为20%。

2.非居民企业申报要求明确

非居民企业应在每年的9月1日至9月30日,按照上年度结算申报营利事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1/2,作为暂缴税额,自行申报缴纳。但没有固定营业场所的非居民企业,营利事业所得税由营业人或给付人扣缴的,可免办暂缴申报。非居民企业应在每年的5月1日至5月31日,填具结算申报书,向税务机关申报上年度内营利事业收入总额的项目和数额,及有关减免和扣除的情况。没有固定营业场所与营业人的非居民企业,不适用结算申报的规定。其应纳的所得税,由扣缴义务人在支付时,按规定的扣缴率扣缴。

3.居民企业应纳税的稽核

税务机关对各企业申报的所得必须经过税签程序,税签采用书审和查账两种形式:对小规模企业和变动不大的企业,采用书审的形式;对大规模或变动大的企业,采用查账的形式。如在审查中发现企业申报的所得有问题时,税务机关派员调查,核定所得额和应缴纳税额,在计算所得额时,按顺序适用可比较未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价法、其他方法。纳税人可在会计年度终了前,向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常规的交易价格,据以申报或缴纳所得税。

4.股权转让的定价管理

股权转让所得按照财产交易所得征收营利事业所得税,如转让的是上市公司股权,按照上市公司的市价来确定转让交易价格;如转让的是非上市公司股权,则按照公司的净值来确定转让价格。税务机关按照会计师核定的公司净值,确定企业间进行股权转让时价格的合理性,并按照转让价超出成本价的部分征税。但如果转让价低于该投资的成本价时,税务机关则要求企业提供价格偏低的情况说明,将会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股权转让价格予以重新核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和. 跨境企业税收管理: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J]. 税收经济研究. 2014(01).

[2] 王利娜,郜丽云,李小蓉. 跨境重组税务处理解析[J]. 涉外税务. 2013(02).

[3] 杨淑莲,闫建廷. 最大单笔非居民间接股权转让所得税案解析[J]. 国际税收. 2013(09).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上市公司 影响因素

企业资本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本而形成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筹资结构的核心问题,通常是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一、提出假设、变量确定与样本选取

1.根据财务理论和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5个理论假设。

假设一:企业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负相关。

根据融资顺序理论,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是保留盈余、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因此,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就可能保留更多的盈余,因而就可更少的使用债权融资。相反,如若企业获利能力不足,则就不可能保留足够的盈余,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负债融资。

假设二: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一般认为,(1)规模大的企业比小企业更为稳定,具有更低的预期破产成本,因此大企业较小企业有更多的负债。(2)较大规模的公司比小企业具有更强的信贷能力,更容易获得贷款,所以大企业较小企业有更多的负债。

假设三:企业资本结构与成长性正相关。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成长性企业处于扩张阶段,资金需求较大,所以企业在成长阶段会大规模向外举债,因此成长性企业具有较高的负债率。

假设四:非负债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根据MM理论,由于债务利息是在税前扣除的,所以债务具有税收抵免作用。企业中并非只有债务筹资才产生避税效应,其他费用如折旧、投资税贷项和税务亏损递延也可提供纳税抵减,因此这类“非负债税盾”是一种替代形式的杠杆,而且非负债税盾不会产生到期不能偿付债务的风险。因此拥有大量非负债税盾的公司要比没有这些税盾的公司更少利用债务。

假设五:资产担保价值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如果适于担保的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则企业的信用能力较强,因而会获得更多的负债。

2.变量设定。因变量:Y=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总资产

对于企业规模,我们选用了X1=Ln资产这个指标。

成长性:X2=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年初资产)/年初资产

资产担保价值:X3=(存货+固定资产)/总资产

非负债税盾:我们选用以下指标:X4=折旧/总资产

盈利能力:我们选用以下指标:X5=净利润

根据以上建立的假设和设定的变量,我们建立如下的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3.样本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把深、沪两市2006年A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样本适中的行业作为样本。根据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了深、沪两市共40家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资料,对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其中剔除了15家ST公司,剩下2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统计分析和结果

利用实际数据,运用SPSS软件,得出下列结果:

根据上面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的模型:

Y=0.01+0.083X1+0.057X2+0.248X3-0.654X4-0.062X5

三、分析结果

1.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这与我们提出的假设相一致,但相关性比较不明显。

2.资本结构与成长性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企业规模代表企业的势力、发展前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它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相应的破产风险也减小,其采用负债融资的可能性增大。

3.资本结构与资产担保价值正相关,相关性一般。如果企业的不动产高,则这些资产可以用来抵押,减小债权人的风险,因此具有较高可抵押资产的企业可能有较高的负债水平。企业举借有形财产担保的债务可以降低债权人由于信息劣势而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因而可以降低其筹资成本。

4.资本结构与非负债税盾负相关,且相关性比较明显。企业实际折旧率越高,税盾越大,企业负债可越低。因为折旧与负债的节税利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企业能有较好的折旧免税措施时,负债免税的动机便会被削弱。

5.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说明家电行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内部积累能力也就越强,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待内部资金不足时才考虑负债融资,所以高盈利企业一般拥有较少的负债。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8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手段;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随着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不断受到质疑,引发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大量研究。盈余管理关系到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盈余管理虽然与蓄意进行会计造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当前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普遍诉求很高的情况下,研究这一问题对资本市场建立正常的秩序、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经济学和会计学重要研究课题。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区别于会计造假,但结果却同样地背离了财务报告原则的中立性,因此造成了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有所偏差,难以“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从企业管理层个人角度

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福利、奖金、分红等通常是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由于市场波诡云谲,能否真实地完成企业预定的目标业绩对管理层来说往往是不可控的。在预先了解企业真实盈余状况的前提下,为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就有动机和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公司管理层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向下盈余管理,公告日后则伴随着盈余的反转,从而轻松地实现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打压股价而在行权日前和标的股票出售日前抬高股价,最终实现了管理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高度激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如果管理层未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在未来被替换掉,为了保住位置,粉饰业绩而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二)从企业角度

1.资本市场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是多元化的,包括上市、筹资和避免退市。我国法律对企业上市的规定比较严格,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因而他们趋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条件。比如万福生科通过虚构合同来虚增收入实现上市的案例在资本界屡见不鲜。另外,我国法律对连续三个会计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进行停牌退市,为了避免停牌退市厄运,上市公司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满足法律的要求。例如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5年以来每两年亏损后的第三年就会盈余,在公司经营状况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显然是进行了盈余管理。

2.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的另一动机就是税务筹划。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两者已逐渐倾向于分离模式,使得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所得税申报中的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实际上不仅仅是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规定不同造成的,公司也会为了少企业交所得税,为了下期利润目标做准备而进行盈余管理。短期而言,通过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可以增加企业当期现金净流量,达到减少或推迟纳税的目的。2000年,我国银广夏合并报表中的利润总额为4.23亿元,确认的所得税仅为739万元,所得税综合税率仅有1.75%。

3.政治成本动因。很多规模巨大的公司(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避免“树大招风”,管理层很可能通过收益最小化的策略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政治成本。在政治风险高于经营风险的情况下,管理层通过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其利润,避免成为公众的焦点和政府监管的重点,以防止政府进行管制或实施对企业发展不利的政策和措施。

三、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操纵各种应计项目来达到某些特定财务报告目标;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包括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背景下,企业在报告期内的对实际并未收付的经济事项,如收入、成本、应收、应付款项等都予以确认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反映,从而形成企业的盈余信息。例如摊销政策、方法,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对坏账收回可能性的估计等都是由企业在会计准则框架内进行自由选择和制定的,因而企业基于某些特定目的就会采用应计项目这种简单灵活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操纵销售、产量控制、费用控制等手段进行。操纵销售主要是年末大幅度提供折扣价格和放宽信用政策来增加收入;产量控制是出于规模效应,大幅度增加产量可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销售费用;费用控制则是大规模削减研发费用、培训费用等。这三种方法基本上都是牺牲企业未来利益为代价来增加本期盈余的。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资产处置和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处置是通过适时地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来增加投资收益实现利润平滑;关联方交易是以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在关联方间安排交易增加收入和利润。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魏海明.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3]严玉康.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08(4).

[4]陈凯凡.应计项目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的作用[J].广西会计,2003(12).

财税公司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负债经营 优势 弊端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61-02

资金是任何公司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投资者投入公司的资本金;其二,公司自身经营的历年利润积累;其三,通过举借债务(负债)进行融资所获得资金。但总体而言,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公司资金发展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资金总是处于比较短缺的态势。本文就公司负债融资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公司安全、恰当地运用负债融资经营策略提供具体建议。

一、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是指公司由于负债经营发生固定的利息支出,而使得公司息税前利润的变动,会引起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更大变动幅度的现象。具体而言,当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总借入一定数量资金,必然要产生按照某一利率水平计算的利息费用,但不论公司的利润额是多少,债务利息是固定的。这样,其经济效应是,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分摊的利息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使公司所有者应分享的收益更大幅度地提高。但资金贷款方却不能享有这种增值效益;反之,公司经营不善,利润下降,则这种每一元利润(或亏损)所分摊的利息就会相对增加,从而使得贷款方的债权风险增加。这种影响程度可通过公司财务杠杆系数,即财务杠杆系数(DFL)= 每股收益变动的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百分比,以此加以计算度量。

2.税收挡板效应。按照现行的税法与会计准则规定,公司的利息支出可以作为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当公司在借入资金获得的收益高于利益支出的情况下,借入的资金越多,带来更多的税前收益,而抵扣的利息费用也越多。这样,公司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率却降低了,其实质是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税率。当然,当公司经营出现困难亏损时,虽然公司可以免交所得税,但却增加了公司还本付息的压力,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招致破产。

3.避免股权分散。公司债权人只拥有索取本息权利,无权享有公司股权权益。在公司进行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稀释,分散现有股东对于公司的控制权。而公司采取负债方式筹资,既增加公司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到公司控制权,这样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公司控制应有的权益份额。

二、负债经营的弊端

1.影响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公司负债规模直接关系到其收益高低与稳定性。由于负债需按期还本付息,如果公司某期生产经营不正常而导致亏损,无力支付到期本息,就可能被债权人强制申请破产,这样公司负债越多,这种可能性就越大。另外,由于客观上还存在财务杠杆负效应,即当公司息税前利润减少时,将导致公司每股收益以更大的幅度下降,必然加剧公司的财务风险,带来公司盈利状况的不稳定。

2.过度负债带来再融资困难。负债过多会影响公司实力,导致公司再融资困难。公司不论采用权益性融资还是负债融资,都需要一定数额的自有资金作保障。负债资金过大,会导致权益资本投入小,作为债权人,当然希望其资金有尽可能多的权益资本作为后备抵押。当负债超过一定限度时,债权人就会认为债权投资风险大,其贷款收回难度大,因此,债权人就可能做出提前收回贷款的决策。这样会导致公司的资金短缺,后续贷款困难,这不仅影响公司声誉,更重要影响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3.成本增加。负债融资对债权人与股东的权益存在矛盾。当公司出现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利息的负担,在资金利润率下降时,股东权益率将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负债给公司增加了压力,使公司产生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可能导致公司资金紧张,被迫低价拍卖或抵押资产。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总是要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公司在借款协议中写入保护性条款,如在公司盈利水平低于贷款利率时,不允许公司分配股利等,用以限制公司增加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这样,尽管负债经营能较好解决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的有力工具之一,但它同时带来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因而产生成本,由此使公司价值减少。

三、负债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

1.负债规模。公司负债规模直接影响和决定公司财务风险绝对额的大小。公司负债规模过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可能使得公司财务收益降低,因而导致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公司债务本息偿还一般要依据公司的盈利状况,还要视公司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稳定等加以确定。如果公司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又不能足额和及时地获得预期现金流入,那么公司将面临财务危机。

2.负债结构。负债结构决定着公司筹资总成本和筹资总风险的高低程度。负债结构决定着公司债务的多样化程度,直接与已有负债的稳定程度相关联。在现实经济环境下,大多数公司的全部债务通常是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得。如果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其融资只是通过一家金融机构获取,就可能导致公司还款密度增大,即还款压力加大,使财务风险积聚,导致公司财务风险过度集中。

3.负债期限结构。公司负债期限结构直接决定着还款额与时间进度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司债务大量属于短期借款,则公司就会比较频繁地应付还本付息的压力,当然一般资金利息也较低。如果公司主要采用长期借款筹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固定不变,相对而言公司还本付息的次数下降,但公司却要承担较高的利率压力。

4.负债利息率与盈利能力。负债利息率是公司负债经营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对同样资金规模的债务,利息率越高,公司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公司破产风险的可能性就大。与此同时,利率高低对股东权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就增大,使公司财务风险变动幅度加剧。

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小对化解公司债务风险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公司盈利能力强,公司的现金流量稳定和正常,当债务到期时,公司就有足够的还本付息能力;但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低,则其还本付息能力低下,在债务到期时,公司财务风险凸显,那么公司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四、负债经营策略

1.周期法性融资策略。设计融资生命周期策略。任何产品都客观存在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公司融资策略也应与之相匹配。新产品刚投放市场时,公司的负债策略应取决于新产品销售预期前景。若公司对新产品发展预期非常好,公司应尽可能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大量资金研发和生产新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已经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市场销售量快速上升,利润不断增大的态势下,这时公司对新产品的再投资日渐增大,其负债经营策略仍应以长期负债为主,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辅,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在产品市场已转为成熟期时,且此产品已经为公司带来巨额现金流入,公司对新产品的再投资应转为下降,甚至不贷款阶段。此时公司只应保持适量的短期债务,以解决公司偶尔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并开始偿还前期贷款。到衰退时期,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已经极小,此时公司的负债经营策略应尽量不再融资,而注重现金流收回。

2.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策略。资本结构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公司负债水平与盈利状况。按照经典财务理论,如果公司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佳资本结构水平,则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公司的价值最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公司的融资渠道与方式日益多元化,对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和决定的因素错综复杂。在寻求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时,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哪些主要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哪些是次要作用。其次,再采用定量分析法。利用数学方法,经过计算分析和比较,得到公司的多种资本结构,然后寻找理论上最优的结果。最后,在利用过去公司的指标进行检验,找出最佳资本结构和预测公司的融资区间,并运用于公司的融资实务中。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方法有加权平均成本最低法、权益资本收益率法、EBIT-EPS分析法、价值最大标准法等。

3.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融资。财务杠杆具有重要融资放大功能。公司在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前提下,可以利用财务杠杆功能恰当扩大公司的融资规模。具体操作方法是,只要企业利润率大于公司加权平均成本水平,而且公司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时,公司可以尽可能贷款筹资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公司贷款越多,其盈利额就越大,而且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仍然可控的。因此,公司应在确立最优资本结构目标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从而达到最优化筹资。当然,如果公司过度利用财务杠杆,相反也会使公司步入财务困境,使其走向破产的路径。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公司为预判和应对财务风险策略,可采取构建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当公司实际融资以后,必然要担负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而公司未来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实际上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已经存在。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平常的经济状况,再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借助数学方法,利用公司的多种经济指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客观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化解公司的财务风险,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公司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控程度,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M].吉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薛玉莲.论负债的杠杆作用及公司财务风险管理[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姜旭宏.现代公司负债经营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6)

4.王妍雯.试论负债经营控制策略[J].公司技术开发,2010(9)

5.吕景峰.债权的作用与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J].经济科学,1998(3)

6.Nancy Huyghebaert,Linda Van de Gucht, Cynthia Van Hulle.The Choice between Bank Debt and Trace Credit in Business Start-up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12(4)

(作者单位:重庆市锦和公共交通站场管理有限公司 重庆 400020)

上一篇:清廉建设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帮扶干部培训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