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53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堂教学 情景教学法 应用 作用

1.引言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使学生将学到的汉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即在交际过程中合理正确地使用语言,成为现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改变传统的以讲解词语知识和语法结构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达到汉语思维的能力。语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交际功能,在情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交际环境和交际的技巧,使得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可以及时的得到应用和练习。

2.理论基础

2.1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Concrete Setting),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方法(A.S.Hornby,1981)。

情景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创设教学需要的情景,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激活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内驱力。教师设置情景,能让学生置身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汉语的实际运用。

通常设置的情景教学模式有:实物情景、图片情景、语言情景和多媒体辅助情景等。实物情景即在课堂上展示课文内容中出现的东西,比如在课文中出现了苹果、菠萝等体积不大的水果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水果带到教室,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情景感受。图片情景包括照片、剪贴画、多媒体图片等非直接呈现的情景,例如讲到著名建筑、旅游胜地等,就可以设置图片情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交际活动产生的背景也是一种设置情景的办法。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辅助情景,比如借助悦耳动听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Flash等。

2.2对外汉语中级阶段口语教学的界定。

参照HSK的水平等级,汉语水平达到五、六、七级的学生可进入中级阶段学习,这个阶段教学的总目标是使汉语水平达到HSK八级,在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陈昌来,2005)。

中级汉语口语课通过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日常口语交际中必备的词语和句式的基础上,能在一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以及一定范围的工作场合比较正确、熟练、自如地进行口头表达,要求表达连贯、具有条理性。

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语言基础,具有了一定汉语交际能力,理解句子和语篇的能力都较强,对于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应用情景教学法更具优势。

3.情景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了解教材,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够设置出合适的情景,既符合课文内容的要求,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

3.1.1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

首先,可以通过直观的实物创设情景。实物情景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情景设置,是通过现实中存在的实物创设的。越是直观的情景越容易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实物情景可以展示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体验,调动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是教学作用最明显的情景展示。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实物情景设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旅游计划》课文中出现了“菠萝”这个生词,教师就可以在讲解这个词的时候,把菠萝展示出来,当然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带到教室,也就是说教师要先把上课要用到的东西拿到教室里来,以便讲解时可以随时拿出来。在教学中运用菠萝创设的情景就是典型的直观实物情景。

其次,可以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的方式创设情景。话题情景导入适合在上课开始时运用,一般教师通过一个故事、一个话题设计情景,导入课文,或者是设置和课文相关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情景引入法,而提问法适合所有的课文。

以《看看中国人怎样过春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中级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已经在中国过过春节,对中国的春节有一些了解,但是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通过讨论,学生会进入一个过春节的情景之中。这样导入新课,将会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课的内容。

3.2通过多媒体拓展情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于一身的特点,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为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根据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制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Flash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寓教于乐,能够加快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加深知识点的记忆和加强语言技巧的运用。

除了设置直观的教学情景,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情景发挥作用。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可以轻松地在音乐的魅力与汉语的美妙结合之中学习汉语,通过音乐创设情景是一种听觉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放松,可以说音乐的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独特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音乐可以在课前播放,用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课中间播放,帮助设置课文情景,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以《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播放一首中国民歌,可以是比较有名的民歌,比如《茉莉花》,学生可能也比较熟悉,置身于优美的音乐世界之中,更有利于进入情景,这个音乐情景也是课文情景的体现。听完音乐之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知道它是谁唱的吗?这又是提问创设情景的运用,也就是说在创设情景时,可以多种模式一起使用,在合适的时候插入相关情景。这样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再开始讲解课文,就会使学生学的既轻松愉快又能掌握的牢固。

3.3通过活动激活情景。

教师事先设置情景,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经过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情景对话,既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汉语学习的环境之中。

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可以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也可以是教师安排的。当课文中的角色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作为演员和观众的学生都会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环境去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

以《很高兴能到您家来做客》这篇课文为例,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安排学生组织一个活动,联系课文情景,模拟现实生活,创作一个情景剧。首先教师给出需要模拟的情景――去别人家做客。在模拟做客情景时,两位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主人和客人。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要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说出正确、得体的话,以便在从模拟情景转变为现实情景时也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中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让他们自己编排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深化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可将学生从课堂带到现实生活中,也就能够把课堂模拟的场景中的语言技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态度体验、合作与交流习得语言,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情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对汉语已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体验,引起他们想要学习新课的兴趣。情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感知的情景之中,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引起学习兴趣是推动教学发展的重点。而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师设置的情景,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展示实物、提问或播放音乐创设情景,因为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语言能力,所以可以很快联想到相关的信息,进入到课文情景之中。

创设情景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各种情景模式都在发挥着作用,总的来说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5.结语

教师设置情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熟悉和运用语言,同时新颖特别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另外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境,有利于提高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情景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情景教学模式的关键。

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作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情景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教学的前景是远大的,需要教师和学者加以推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梅.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2).

[3]杜欣.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模式面面观.语言文字应用,2006.

[4]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5]任艳.浅谈俄语课堂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外语教学,2007,(28).

[6]汝淑媛.交际式教学法在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文字应用,2006.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2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特征

(一)快捷多样

互联网具备及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处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想要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善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自身传播、共享,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多媒体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学习者可以借助媒体技术以及相应的移动终端查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有利于丰富汉语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素质。

(二)可塑性

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创作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汉语言文学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搜索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很好的梳理自身头脑中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构架,进而突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

(三)互动性

汉语言文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应用性能极强。在旧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相关交流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而在新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等,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媒体技术就汉语言文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成良好的汉语言交流氛围形成,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冲击

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这对汉语言文学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汇量以及表达方式,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发展。极具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使得汉语言文学能够更为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感受,人们更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学,这无疑为汉语言文学的推广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并非正统的汉语言,必然会对社会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群众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对于汉语语序的规范以及正确的用语习惯等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受众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当前阶段新媒体盛行,网络语言对受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平台所扮演的角色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包容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并没有处在平等的交流位置之上,因而受众的发声影响被制约。网络语言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散,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虽然推动了纸质传媒的更新换代,但也使得受众出现了“提笔忘字”的问题,容易导致错误的汉语言不断扩散。此外,纸质媒介更利于受众感悟汉字的内涵和精髓、更为深刻的体会汉字的书写魅力。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大有替代纸质媒介的趋势。加之电子媒介内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存在较强的碎片化和谣言化等问题,一方面容易误导受众,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受众深入思考,这无疑会影响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不断被强调,但是在汉语言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等,很多人仍然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落实教育教学工作,新媒体未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合,这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时代不适用性,而这必然会影响汉语言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意义

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意义主要有三:第一,能够矫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使之不断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创新的同时优化其传播形式,促使汉语言本身创新。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是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群众易于接受这种新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模式,新媒体的矫正难度将会大幅度缩小。第二,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学习应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了解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有利于打造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的共赢格局,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传承。第三,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汉语言文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率。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更利于文化传承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新媒体环境下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流行语

新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的文化形态和规律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网络流行语方面,不应该全面抵制或是全面排斥,而是应该选择性的接受衍生出的新的汉语言语义和词汇的新用法,努力为汉语言文学打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与正规的汉语言毕竟不属于同一个档次,一些网络流行语言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并不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因此,应该有意识的控制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趋势的网络流行语应用范围扩大,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流行语使用规范度,以确保网络流行语真正引领汉语言文学发展。

(二)提高受众的汉语言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想要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正确认识网络平台,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推动汉语言文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新媒体具备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因而教育者在端正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心态的同时,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潜能,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学生构建汉语言知识体系。

(三)优化现有的汉语言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教学格局下,教育者主导教学,教学具备较强的单向性,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应善用新媒体优势,要积极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提高教育的趣味性、灵活性,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具备针对性、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优质的汉语言教育。五、结束语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融合了新媒体因素的汉语言文学是汉语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之中出现网络流行语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网络流行语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体现了草根文化、体现了社会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社会方面应该正视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流行语,要在吸收精华的同时剔除糟粕,要尊重网络语言,也应规范网络语言使用,以确保网络语言更好的服务于汉语言文学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3

关键词:句子;小句;话题链;主语;主从关系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1011807

一、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汉语中,关于什么是句子、什么是小句存在很多讨论,但没有一致的结果。由于汉语句子形式多样,汉语研究者在分析“句子”概念时,往往采取避而不谈或者是默认的态度,因而存在许多争论。

汉语句子地位难以确定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判断一个语段是否是句子时,主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汉语存在主语与话题的纠葛问题,尽管有关汉语主语的定义有过很多讨论,但标准依然不一,形式与语义难以一致上世纪50年代,多位语法学家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对汉语主语问题展开讨论,但未得出一致结论。。汉语学家在使用主语时,也只能是各自采取自己的标准。其次,关于句子的核心是什么,也存在许多争论。主语?谓语?还是语调?但似乎都不是。汉语的句子可以有一个主语,也可以有几个主语。同样,一个句子可以有一个谓语,也可以是连谓形式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对此有过详细讨论。。而语调则更难把握,语法研究者很少使用。语音学家使用停顿时长及语调形式来判断汉语中的句子。但是,一个句子的停顿与调型之于各人而言,是不同的,因而通过语音实验得出的汉语句子的定义,同我们所说的句子的概念已经相差甚远。最后,汉语中的流水句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对流水句的描述是“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1]。如果真如吕先生所言,汉语的句子可断可连,那无疑对汉语句子的判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正因如此,许多汉语语法学家在面对句子概念时,另辟蹊径,采用另外的概念来取代句子的地位。在以后的汉语篇章的研究中,基本形成了两个共识:第一,用小句的概念来取代句子的概念。吕先生提出,用小句作汉语的基本单位能够适应汉语的情况。因而在以后的语法书籍上,常见的一个概念是小句而不是句子。然而,小句的定位也是很困难的,这在后文中会讨论。第二,用话题与话题链的概念来取代句子的地位。这最先由海外的汉语研究者提出,并得到汉语篇章语法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曹逢甫(1995,2005)[23],屈承熹(2006)[4],Li and Thompson(1979)[5]对话题及话题链的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无论是小句还是话题链的提出,都是在我们对汉语句子概念及形式不清楚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权宜之计。更清楚地认识汉语中的句子,依然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二)本文采用的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万余字的语料本文使用的所有语料均来自于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员的努力搜集,从百万字中摘选出两万字的语料。进行标点,研究汉语句子的形式标记。

被调查者共十男十女,学历从本科到博士不等,专业背景以文科为主,母语不一。

二、语料中的形式标记

(一)句子与语体的关系

三、形式标记与汉语句子的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汉语句子的完整性同主语、状语以及连词的形式相关。主语的形式反映了句子的指称特点,而状语及连词形式体现了信息传递的背景与前景、主从关系等。现在我们将从主语、主从关系以及背景与前景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的特点。

从语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实体主语的位置可以出现在第一小句上,也可以出现在后续小句之上;可以出现在主句之上,也可以出现在从句之上。但是,如果区分等立关系与主次关系,我们又会发现情况有所不同。

(二)主从关系

分析汉语句子的界线,可以主要从主从关系的角度考虑。因为从属关系内嵌在同一小句之中,不用寻找界线,而等立关系存在格式或语义上的一致性,所以只要找到主次关系,那么,一个句子的界线也就清楚了。

从信息焦点的角度来看,主句有居后的倾向,因为信息总是按照从旧信息到新信息传递的规律。因而主句后的内容多为补充说明的部分,而主句前面则多为背景信息。

在上文中我们发现,连词以及状语对汉语的句子有标记作用,其原因在于状语多用于提供背景信息,处于一个句子的主句前面部分,而连词按照其功能连接不同的语义关系,揭示出主从不同的语义关系,因而连词成为我们寻找句子边界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标记。

四、余论

从本质上来讲,跟小句相对,句子作为篇章语法的基本单位主要是从语义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一个句子具有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而形式则是意义的载体。我们寻找汉语句子的形式标记,也就是为了确定汉语句子的地位,提供可操作性。

意义的完整对于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也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一致是普遍的,差异是个别的,这也是我们采用问卷形式的内在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有关连词,尤其是后词语义为因果关系(所以)、递进关系(而且)、转折关系(但是)、假设关系(那么),以及表达承接关系的连词(然后),往往既可以位于一个句子的后面部分,也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头部分。因而可以预见的是,“流水句”中一定常有这些标记的出现。另外,在我们常说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此类格式中,一方面,整个结构为并列对举形式,另一方面,后句的主语回指前句的宾语。这在“流水句”的研究中需要着重注意,有关问题笔者将另文再叙。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351.

[2]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M].谢天蔚,译.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7296.

[3] 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王静,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34139.

[4]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327368.

[5] LI C N, THOMPON S A.ThirdPerson Pronouns and ZeroAnaphora in Chinese Discourse[M]//GIVON T.Syntax and Semantics Discourse and Synt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311335.

[6] 沈开木.句段分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4658.

[7]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62.

[8]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5):363378.

[9] 方梅.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2008(4):291303.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委婉语颜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albackgroundknowledge)就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例如:历史、地理、环境、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传统意识、等;分析性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和确定英语国家和本国内部文化差异,具有对英语国家和本国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的能力,并能对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等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对比。Carrell认为:背景知识有三个组成部分:上下文、熟悉度、透明度。上下文指与本文有关的相关内容,熟悉度指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程度,透明度指对篇章结构的把握。实际上,上下文和熟悉度都属于记忆性背景知识,透明度属于分析性背景知识。

绝大多数英语单词与其对应的汉语意义相接近,但是有些词所对应词的意义有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时候关注一些词汇,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更加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1英语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有差异

例如:与“drugstore”相对应的意义是“药店”。在汉语中,药店是出售药品的地方;在英语中还可以解释为就餐的意思。在英语常用的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尽管同一个动词可以组成很多短语,但由于宾语的意义不同,导致在翻译成汉语后该动词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makefood"(做饭),"maketea"沏茶),"makemoney"(挣钱),"makeprogress"(取得进步),"makemistake"(犯错),"makeadecision"(做决定)。这是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培养的跨文化意识之一。另外例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依照我们汉语所想当然的"FourdragonsofAsia’o“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植在汉语言文化中,在汉语中“狗”是一种趣味低级、不忠不义的动物,例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而汉语中的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可以采取归化的策略将其翻译为:Lovemelovemydog.英语中还有大量的委婉语和颜色词汇,它们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

2英语与汉语委婉语之间有文化内涵的区别

英语和汉语中,“死”汉语“离开”的意思。英文中相对应的委婉一些的说法为:"depart,passaway”等,汉语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死”相对应的委婉说法为:“仙逝,去世”等。英语中的“kickthebucket"在汉语中也有像对应的“见鬼去了”。在英语中,“老”意味着不中用了,因而他们表达老年人一般用‘`seniorcitizens",这样就避免了“不中用,腐朽”这一意思引起公众老人的反感了。汉语与之相反,“老”可以表达阅历、经验,甚至表达尊贵的意思。例如:“老师,老板,老前辈”等等。

3英语词汇中颜色词汇包含大量文化内涵

英汉颜色词在对应的概念上是基本一致的。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如:红旗一d,flag;红场一theReadSquare,红十字会一RedCross,红葡萄酒一redwine。英语中有些带red的短语在汉语中有引申意义,如:大怒一seered,负债-beinthered,重要的日子一red-letterday,繁文缚节一redtape,当场发现某人正做坏事一catchsb.red-handed。英语和汉语词汇在表现相同颜色的词的文化内涵有时是不同的。如:greeen-house(温室),seered(怒火万丈),blackmarket(黑市),blackday(发生不愉快的日子),redmeat(牛洋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abluefit(恼火、气愤),blueheart(情绪低落),whitenight(不眠之夜)等。

苏格兰高地人以身穿绿色来代表荣誉。绿色也是爱尔兰的国色。绿色作为交通信号色则表示通行。在医疗急救设备上往往涂有绿色。在家庭中使用绿色可有益于消除身心疲惫。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withenvy,greenasjealousy,green-eyed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InAmericanpoliticalelectionsthecandidatesthatwinareusuallytheoneswhohavegreenpowerbackingthem.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的意思,如:SheisagreenhandinteachingEnglish.在英语教学中,他还是个生手。

阅读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英语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也是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语言输人的主要途径。

英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向学生介绍学习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复述活动或者谈谈读后感等。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背景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5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丈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分析了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中丈化背景知识的异同,探求了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途径。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就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例如:历史、地理、环境、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传统意识、宗教信仰等;分析性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和确定英语国家和本国内部文化差异,具有对英语国家和本国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的能力,并能对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等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对比。Carrell认为:背景知识有三个组成部分:上下文、熟悉度、透明度。上下文指与本文有关的相关内容,熟悉度指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程度,透明度指对篇章结构的把握。实际上,上下文和熟悉度都属于记忆性背景知识,透明度属于分析性背景知识。

绝大多数英语单词与其对应的汉语意义相接近,但是有些词所对应词的意义有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时候关注一些词汇,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更加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1英语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有差异

例如:与“drugstore”相对应的意义是“药店”。在汉语中,药店是出售药品的地方;在英语中还可以解释为就餐的意思。在英语常用的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尽管同一个动词可以组成很多短语,但由于宾语的意义不同,导致在翻译成汉语后该动词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make food"(做饭),"make tea"沏茶),"make money"(挣钱),"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make mistake"(犯错),"make a decision"(做决定)。这是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培养的跨文化意识之一。另外例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依照我们汉语所想当然的"Four dragons of Asia’o“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植在汉语言文化中,在汉语中“狗”是一种趣味低级、不忠不义的动物,例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而汉语中的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可以采取归化的策略将其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英语中还有大量的委婉语和颜色词汇,它们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

2英语与汉语委婉语之间有文化内涵的区别

英语和汉语中,“死”汉语“离开”的意思。英文中相对应的委婉一些的说法为:"depart, pass away”等,汉语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死”相对应的委婉说法为:“仙逝,去世”等。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在汉语中也有像对应的“见鬼去了”。在英语中,“老”意味着不中用了,因而他们表达老年人一般用‘`senior citizens",这样就避免了“不中用,腐朽”这一意思引起公众老人的反感了。汉语与之相反,“老”可以表达阅历、经验,甚至表达尊贵的意思。例如:“老师,老板,老前辈”等等。

3英语词汇中颜色词汇包含大量文化内涵

英汉颜色词在对应的概念上是基本一致的。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如:红旗一d , flag;红场一the Read Square,红十字会一Red Cross,红葡萄酒一red wine。英语中有些带red的短语在汉语中有引申意义,如:大怒一see red,负债-be in the red,重要的日子一red-letter day,繁文缚节一red tape,当场发现某人正做坏事一catch sb. red-handed。英语和汉语词汇在表现相同颜色的词的文化内涵有时是不同的。如:greeen-house(温室),see red(怒火万丈),black market(黑市),black day(发生不愉快的日子),red meat(牛洋肉),red gold(纯金),blue blood(贵族出身),a blue fit(恼火、气愤),blue heart(情绪低落),white night(不眠之夜)等。

苏格兰高地人以身穿绿色来代表荣誉。绿色也是爱尔兰的国色。绿色作为交通信号色则表示通行。在医疗急救设备上往往涂有绿色。在家庭中使用绿色可有益于消除身心疲惫。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 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的意思,如:She is a green hand in teaching English.在英语教学中,他还是个生手。

阅读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英语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也是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语言输人的主要途径。

英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向学生介绍学习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复述活动或者谈谈读后感等。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背景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6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7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渗透 现状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较突出问题

1.1观念需要更新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也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教授基础汉语知识就可以了,无需专门给学生讲授汉语言文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解释新词汇的概念时,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讲解其词面的意思,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了解其感彩,通过引导和比较,懂得如何搭配情景使用,这就必然引入了文化因素,词的来源、典故及背景势必要有机地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所学字、词、句更加具备实践性。

1.2仿效英语教学

汉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个体差异强烈且学习目的和习惯千差万别,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阶段又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目前的许多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仍是把教材划分为语法、听力、口语、阅读等。看起来就像我们当初学习英语一样。但是由于汉语特殊的语法和文字特点,这种学习方法必然使得很多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枯燥死板,甚至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2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2.1首先要树立“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的观念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这是对于语言专业的人已经熟知的道理。显然学习汉语更是如此,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而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习惯、风俗等,才能更科学地掌握汉语。文化不只是辅助语言教学,而且是作为对外汉语的基础,只有观念先入为主,才能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语言教授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自觉地将文化背景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真正的文化渗透,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并有意识地导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背景。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留学生排除文化屏障,避免文化不同而导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从而导致的理解困难和交际障碍。

2.2扩展知识面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潜移默化的,不能生搬硬套。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客观中立地评价不同的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时,避免卖弄炫耀、唯我独尊的过度民族自豪感膨胀。授课老师必须了解并熟悉中外文化,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并对跨文化有着相当的敏感度才能教授词汇、语法、句型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正确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充实文化知识。不仅是充实和汉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甚至更精确到了解所授课学生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2.3注重实用性

语言的习得主要是用于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也应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外汉语教学也是如此。在讲授语言理论知识的同时,所负载在词汇、语句、语音、语法等上面的文化因素,都应同时传授给学生,并本着实用性、生动性的原则,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渗透在那里,尽量避免知识和使用脱节。实用性要因材施教,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对文化差异的接收方式也不尽相同,要综合把握整体水平,选取符合其思维习惯的例子及讲授方式来进行文化渗透。

2.4多途径渗透

单板生硬的课堂氛围是语言教学的通病,要改变单调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科技的现代化运用于教学也已基本普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完全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文化渗透辅助手段,幻灯、录像、纪录片、电影都可以用来给留学生展示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土人情,直观的视觉影像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加深印象,也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关于研究视角

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4总结

承载着悠久文化的汉语,正一步步逐渐跃升为在全球可能仅此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其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教会外国人说汉语的同时,更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师是这一任务的直接实施者。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更要积极面对问题,真诚改进策略,使得汉语言和汉文化传播水到渠成。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更大的发展,不断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的前景篇8

关键词: 日本文化 对日汉语教学 文化融入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学习、工作、研究、交流等需要,日本国内的“学汉语热”不断升温。据有关资料的粗略统计,目前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400万人,并且人数将逐年显著增加。这种情况下,日本急需一批有能力进行对日汉语教学的教师前往任教。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中日双方互派交流员的形式赴日担任对外汉语教师,二是日本的大中学校通过网络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赴日汉语教师中大多是大学在职教师,或是中日友好交流协会的相关人员。与新中国成立前赴日本研修的老一代留学生不同,这些人员基本上都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都具有大学生、研究生学历,文化素养较高。然而,这些教师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教学双方都不满意,这个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关于对日汉语教学的研究都认识到文化交融在对日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具体如何在对日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提高对日汉语教学质量的核心研究,却涉及不多。

目前,中国教师往往沿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工作,这种方式日本学生不习惯,甚至难以接受。实践证明,如果采用具有日本文化习惯的、日本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必定显著。

一、对日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国教师的教学策略。

从中国前往日本教授汉语的教师不在少数,但这些教师大多还是沿用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例如以传授知识为终端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养培育、重视学生的应试技能和书面成绩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师生之间不平等而造成学生人格缺陷,等等。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他们从小就是在这种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所以沿袭这样的传统方法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方法很难让习惯于能力教育、自我教育、实景教育、人格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的日本学生无障碍地接受。也就是说,中日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有重大的影响。

教育问题本身就是文化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就是传递汉语言文化过程。如果仅仅教学生多认识几个汉字、多掌握一些汉语语法,那么,在今天信息传输环境的条件下,是不一定要有现场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完成实时的、应景的、个别化的师生交互和口语训练外,还要有强烈的文化交流意识,而不能依旧采用枯燥且无效的灌输教育。

因此,中国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找到中日文化的交汇点,了解日本的传统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策略,为日本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日本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2.日本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年来,日本各年龄层都有学习汉语的学生。一部分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作为办学特色开设了汉语选修课程,许多大学(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另外一些则是在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如和中国有贸易往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职员、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等非常感兴趣的普通市民,等等。无论是青少年学生,还是成年人,虽然都是学习汉语,但大家目标不同,感兴趣的方面不同。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可以归为:一是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二是有日后能从事跟中国有关工作的打算;三是结识有中国朋友,便于无语言障碍沟通;四是日语中有汉字,选作第二外语相对易学,容易修得学分;五是受身边学习汉语的人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学习人群和学习目的,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规律。但在对外教育中,还应注意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基础和文化偏好,据此开展教学工作,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日本文化在对日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文化交流基础上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所谓对日汉语教学是指以日本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因为学习汉语的对象不同,所以对日汉语教学目标与中国国内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明显不同。

针对在校学生的授课,可以重点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整体认识,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儒学精神的介绍,并将之与日本民族的礼节、克制、刚毅相联系;讲《诗经》时可以谈谈《万叶集》,讲宋词时可以说说《古今和歌集》。如果教师远不知《源氏物语》,近不知《罗生门》,那么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如何强化教学效果?

针对社会成年人的授课,尤其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公司职员,可以以听说应用为主,但不能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必须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对于这些人,要掌握、尊重并欣赏他们团结、自强、节俭、洁净的文化传统,从这一点出发,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中国教师不能有大国意识和自傲情绪,不能用自己的文化贬抑他人的文化。中日两个民族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恰当地将两国文化相糅合,例如将奈良大佛与龙门石窟联系起来、将后乐园与摄政园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通过汉语考级激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目前日本国内设有中国主办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每年举行三次,考试从低到高分为准四级、四级、三级、二级、准一级和一级共六个级别。对于报考人员的资格没有任何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汉语各阶层人士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商务中国语鉴定”、“中国语交际能力鉴定”、“商务汉语实力水平鉴定”等考试,一般用于判断应聘者的汉语水平,更注重考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这些不同种类的考试,也是我们设定不同教学目标的依据,中国教师应当研究日本国内组织的一系列汉语考试。

2.在文化交流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目前国内虽然有对外汉语的教材,但专门为日本人所用的教材不多,而在日本国内则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教材。

一般而言,初高中学校的汉语教材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兴趣为主,从拼音发音入门,讲解常用词汇和简单的语法。社会成人汉语教材更是种类繁多,有针对商务贸易方面的,也有针对汉语考试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无论哪种教材的内容都是在顺应日本文化的基础上编纂成册的。因为任何一种外语语言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对其社会文化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那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作为对日汉语教师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教授日本人汉语非常重要。同时,国内应当组织力量编写适合日本人学习的汉语教材。

3.在文化交流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语言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词、句、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主要地位,这很容易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而对听读材料的理解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会因此而不够得体。

在对日汉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汉语读音、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汉语语言仅被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语境、语用等重要问题被忽视,原因之一是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文化,从而轻易丧失学习汉语的激情。学生的课外自学条件有限,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日本文化因素,那么对日汉语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日本文化在对日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备课及课前准备

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各类相关教具,如识汉字的卡片、看图学汉字,以及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多媒体音影像资料。还可以准备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实物教具,如中国的钱币、车票等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合理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不仅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

(2)课堂组织教学

日本人比较含蓄,性格比较内向,往往将抑制情感的流露看做是一种美德,课堂发言不积极。所以,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参与,活跃气氛,避免中国过去一味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教师语言组织

在讲求礼仪的日本社会文化中,经常会使用敬语,以此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融洽。对于中国教师来说,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敬语,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给人一种无礼的感觉。尤其是在表达郑重之意,或是体现教师修养时,更应使用敬语。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教师还要及时纠正日本学生的发音、语法等错误,自然会用到否定语,但日本人向来崇尚“以和为贵”,对方的否定表达方式尤其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语言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中国式的直截了当的否定,以免学生感到尴尬,无意中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课堂提问

日语和汉语相比,经常是暧昧或委婉的表现,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也许不是直接的回答,而是间接的、轻缓的、象征性的回答,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一种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和文化背景。对日汉语教学老师只有了解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才可能游刃有余地教学,才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学生的心意,使交流和沟通顺利进行。

(5)板书

板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汉字和日本汉字尽管字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板书格式有时不尽相同。日文书写时,有时是纵向排列格式,而中文书写则大多是横向排列。要及时提醒学生,养成横向阅读的习惯。

4.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组织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之余,还应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有多方位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对学习汉语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饺子,向学生学习做寿司;一起看京剧录像,一起观看歌舞伎表演;在一起既玩中国的“一步一回头”游戏,又玩日本的“不倒翁倒下去”游戏。

三、结语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非常相似,其实,那只是一种很笼统的理解。对日汉语教师只有在正确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关注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对日教学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进行更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轻松地实现学习意愿,并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与中国人流畅和谐地交流。

参考文献:

[1]郭春贵.日本的大学汉语教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2]崔永华.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人文主义教育的贡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