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3:06

农业产业概念

农业产业概念篇1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 农业经营形式 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 “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概念篇2

农民工,通常也叫民工、外来工、外来劳务工,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中。《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农民工”这一词目,只有对“民工”的解释,即“1.在政府动员和号召下参与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2.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今天我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者。而“民工”的概念早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这一词汇的内涵在今天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公认的说法。笔者认为,农民工特指改革开放后,“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界定农民工:一是职业。农民工以非农工作为主要职业,他们的绝大部分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他们的主要收入也来自非农活动;二是身份。尽管他们是非农从业者,但他们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与具有非农户籍身份的人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三是劳动关系。农民工属于被雇佣者,雇佣他们的,可以是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或外企老板,也可以是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其他拥有农业户口身份、从事非农活动、但不被他人雇佣的人不属于农民工,而应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四是地域。即他们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农民工实质是工人,而不是农民。从词汇本身的角度来说,农民工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或明或暗地隐含着一种身份性歧视。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还出现了诸如“盲流”、“打工仔”、“打工妹”、“边缘人”、“边缘群体”、“双重边缘人”等带有歧视性的、不和谐的概念,这些概念也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化的制度性约束和身份性困境。至于“农民工”或“民工”这个称谓是否过时,我以为要靠历史来检验。更为关键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并不是取消“农民工”或“民工”称谓,而是让农民工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公正的待遇。如果能够不断从体制调整和制度革新上取消歧视性待遇,使进城农民亲身感受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地位,取不取消“农民工”或“民工”称谓事实上显得没什么意义。正确认识农民工的概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何为“农民”

农民工是由农民发展而来的,支配农民发展的矛盾,最终推动了农民工的产生;同时,农民工保留了农民的户籍身份,对农民户籍身份不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农民工。无论历史上还是逻辑上,农民都是农民工的前导性概念。

农民是一个颇有争议和难以确定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农民”的解释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中国古代文献也基本这样认为,如:“辟土殖谷曰农” ,“农,耕人也” ,等等。可见在古人的概念里,农民特指耕田种地的人。以前把捕鱼、打猎、采樵也视为农业的范围,因此,渔夫、猎手、樵夫也可以看作为农民。除了这些,既种田又兼营商业或手工业,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人,也不能排除在农民之外。有一些农业经营者,既自己下田干活,又雇工劳作,或者不雇工而出租土地,这类人以前称作为“上农”,时称之为 “富农”,也应该属于农民的范畴。总之,一切与耕种土地、与农业生产有关系,而又不是以其他职业或身份作为本人及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的人,都属于农民范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就整体而言,现阶段的农民既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旧式农民”,也不是同发展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那种“新型农民”,而是正处于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演变过渡过程中的农民。它有三重涵义:一是职业的农民,是指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长期和专门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劳动者;二是阶级的农民,或者说是社会形态的反映――社会形态中的农民;三是户籍身份的农民,是新中国户籍中确认的一种身份。显然,我国农民目前仍然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民身份者,这一事实比我国有大量人口实际上在田间劳作一事更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目前的不发达状态。如今的“农民工”、“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与“离土不离乡”等现象都与农民改了职业却改不了身份这一事实有着逻辑联系。

在西方学术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展开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农民定义大争论。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在当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农场、农业(farm)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fisher)、工匠(artisan)、商人(merchant)等职业并列,在法律上他们都是市民(西语中公民、市民为同一词),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然而在许多不发达社会,农民一般不被称为“farmer”而被视作“peasant”。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

(二)何为“工人”?

农民工从实际职业上讲是工人,具有工人阶级的典型特征。我国的产业工人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开始在沿海一些地区开办新式工厂,我国由此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办,我国出现了另一批产业工人。到了70年代以后,我国商人开始在上海等地创办现代工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产业工人人数的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工人阶级队伍也因而得到发展壮大。到1919年,我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00万人左右。

《现代汉语词典》对“工人”的解释为:“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多指体力劳动者)。” 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人的内涵和外延与这个定义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工人的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已不复存在,而且是因为工人阶级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工人从“无产”变为“有产”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我国工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也处于领导的地位。笔者认为,工人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上层建筑处于领导和主导地位的劳动者。

(三)何为“流动人口”

农民工、流动人口等概念经常被人们混淆使用。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现象在我国实际上早已存在。根据有关资料,早在民国时期,当局于1946年1月颁布的《户籍法》(修订版)中,就明确提出和使用了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流动人口”的名词,并对它作了必要的界定,规定了登记的办法。建国以后,我国政府也多次使用过“流动人口”的名词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概念有许多表述,对它的外延范围有异议。根据我国国情,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其常住地的人口。我国流动人口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关注。

三、破除农民工问题必须坚持的四大原则

(一)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

破解农民工问题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也是中国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最根本原因以及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破解农民工问题不能从书本、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从实践出发。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物质利益和首创精神,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农民工根本利益作为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效果如何,不能口头争论,也不能靠某种权威来评判,而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拿事实来说话”。

(二)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要激发社会活力

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激发农民工的创造性活力,使农民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即不论是农民工还是市民,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注重激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人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

(三)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要体现社会公正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缺陷和漏洞,导致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逐渐扩大,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都受到严重侵害,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破解农民工问题,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赋予农民工国民待遇。围绕给予农民工最基本的国民待遇这一点来设计政策,是目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国民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迁移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等。

(四)破解中国农民工问题要坚持循序渐进

破解农民工问题必定要触及深层次的体制矛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形成“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精心把握,可采取“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有些农民工问题是亟待解决的而且已经具备解决的条件,有些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不具备条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时机。由于农民工构成的复杂性,对于不同的农民工群体,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应当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解决。如果我们“步子太大”,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业产业概念篇3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束语

农业产业概念篇4

改变现状必须由“新”入手

建国以来,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产品价格采取压低政策。这意味着农村和农民不仅通过农业税的方式明补城市和工业,农产品的实际价值也因远远低于市场价值而对城市进行了多年暗补。这种政策倾斜,导致城乡差别持续加大。有人比喻:城市和农村一同拉车上坡,城市让农村帮推一把,可当农村将车推上坡后,却发现城市已拉车绝尘而去。这种局面已经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农民的购买力如果持续低迷,城市的生产力将无用武之地。而要让农村赶上城市的“车”,除了城市和工业回过头来“拉”农村和农业一把,也需要农村和农业自己加快步伐。

中国的农村如此之大,农民如此之多,基础如此之弱,只等城市和工业“拖”未必能拖得动。在财富积累、资源存量并不丰裕的情况下,期望靠“予”的方式让农村尽快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为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虽然国家为此每年少收几百亿,但对于9亿农民而言,每人得到的实惠只不过相当于一袋面粉――所以,免除农业税的意义不在于农民拿到多少实惠,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态度。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和资源的相对减少,传统的低效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听任农村继续以原始的劳作方式、很低的生产效率发展,势必会使农村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要改变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状况,由“新”入手,让农民得“新知”、有“新解”、出“新招”,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文化观念等,走出传统农业的束缚,实属历史的阶段性要求。

新名词、新提法刷新“三农”概念

仔细研读“一号文件”,可以领会诸多“新”意。文件别强调了一些新提法和新名词,如新型农民、村庄规划、循环农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这些名词,从根本上刷新了此前的“三农”概念,刷新了农村发展思路。

对“新型农民”的强调,使“农民”概念被刷新。该文件专门给“新型农民”概念作了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专门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出了措施:“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建设“新农村”首先强调“新型农民”,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没有人的发展,没有农民面貌的根本变化,没有农民生活的根本改善,所谓“新农村建设”就只是空洞的口号。

对“村庄规划”的具体要求和描述,使“新农村建设”的启动指日可待。文件中强调,要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甚至,连农民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也提出了治理要求……这种精细安排使“新农村建设”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可谓对“农村”概念的刷新。

对“循环农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新农业生产、流通方式的强调,则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蓝图。诸如“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等措施的细化,以及“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等努力,或将有效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产业概念篇5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

当前,在许多理论文章中、在许多媒体上经常提到“商贸流通业”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商”与“贸”是两个同义词的重叠,“商贸”又与“流通”重叠,应该用现代流通产业的概念取而代之。

由于我国国内商品流通体系的分割,许多商品没有包括在商贸流通业中,如烟草、音像与书籍、医药、粮食、食盐、煤炭、农业生产资料等,许多商品流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当前,在许多理论文章中、在许多媒体上经常提到“商贸流通业”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商”与“贸”是两个同义词的重叠,“商贸”又与“流通”重叠,应该用现代流通产业的概念取而代之。

“商贸流通业”的概念没有包括工业企业的销售渠道。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工业企业建设了许多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如海尔、格力等制造业企业自已建立了许多自己的销售渠道,许多制造商建设了自己的专卖店,难道工业企业建立的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网络,制造商建设的专卖店就不是专卖店,那么专卖店属于什么店呢?显然,人为地将其分为“商贸”的流通业和“非商贸”流通业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没有包括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产品流通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相继建设了许多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将其产业链条延伸至田头和餐桌,难道这些流通渠道就不是流通渠道,就不是流通网络,非得是商业企业建设的流通网络才是流通网络。还有许多商业企业直接向上游产业部门建立的销售渠道、向下游消费者建立的许多销售渠道,难道就不是销售渠道、就不是销售网络?

由于我国国内商品流通体系的分割,许多商品没有包括在商贸流通业中,如烟草、音像与书籍、医药、粮食、食盐、煤炭、农业生产资料等,许多商品流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但是,作为商品的本质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商品的经济流向进行流通。

没有包括供应链渠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相关的资金流、消费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而且存在无缝联系的性质。

事实上,商贸流通业是一个不完全概念。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流通产业包括:(1)批发与零售业;(2)住宿与餐饮业;(3)租赁与商业服务业;(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此外,商品的物流分别包括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包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流通产业增加值仅仅指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是不完全的流通增加值。

农业产业概念篇6

关键词:三农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8-01

2011年国务院以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重视农业,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最迫切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是“三农”问题。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中国,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富强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 传统农业的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指出:“传统农业可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的多年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

1.2 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1.3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比较,表1

2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及方向

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使我们少走弯路。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

(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农业产业概念篇7

1中国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最终发展到全机械化操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农业产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农业病虫害防治数据,从而得出农业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中国互联网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偏远地区均可连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等生长要素的影响,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出现了无土栽培、暗室培育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及产量。现在,农业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改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因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在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农业产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关部门需关注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的革新,重点关注农作物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与此同时,涉农企业也要根据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比较复杂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需与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积极探索数学期望理念的实际应用范围与应用方法,将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使数学期望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使数学期望成为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决策工具。

3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遇到农业生产与经营难题时,首先需对农业生产的相关决策目标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数学期望可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需重点分析农业生产决策目标是否得当,也需分析农业生产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生产决策目标的正确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3.2帮助农业生产者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概率

一方面,数学期望可帮助涉农企业或农业主管部门避开不利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农业产业决策方案,也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合理地规划农产品种植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决策方案出台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考虑影响农业产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运用数学期望分析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发生概率,将有利因素最大化,保证农业产业生产决策的妥善制定与顺利进行。

3.3帮助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收益进行合理估算

数学期望不仅可以在农业生产决策层面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农业生产难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数学期望还可帮助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收益进行合理的估算。运用数学期望,农业生产经营者可运用数字化技术分析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因素,使农业生产者可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具体运用方法,直观展现农业生产收益。数学期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理念,近年来被不断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产值。本文立足于中国农业生产现状,深入研究了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及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途径,以期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及农业经济产值。

农业产业概念篇8

三季度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前期小宗农产品绿豆、大蒜、生姜价格的大幅上涨传导到棉花、白糖、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我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生产成本推动、需求增长拉动、品种结构矛盾方面的原因,也有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传导和资金炒作等方面的原因。从我国的耕地资源、粮食刚性需求、城镇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可避免。

糖、棉等小品种价格在三季度表现抢眼,分别上涨14%和22%,并分别创出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迭创新高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农产品价格存在非常强的上涨动力。从供需层面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带动农产品需求快速回升,而2010年多灾频发的天气状况成为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弱势美元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波助澜,并带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行。而供给基本面偏紧的糖、棉品种在这轮上涨中成为投机资金集中追逐的标的,因此轮番上涨创出新高。预计随着通货膨胀在四季度的持续发酵,糖、棉价格仍将保持强势。

生猪业进入盈利通道。猪肉价格一改半年来的萎靡走势,三季度明显上涨重回猪粮比6:1的盈亏平衡线以上,由此带来生猪、仔猪、牛羊肉、鸡肉价格等一并走高,能繁母猪存栏量也在8月份触底反弹,预计肉价在2011年2月份前将维持高位运行。肉类价格的集体走强也带动了养殖、饲料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在三季度集中爆发。

水产品价格整体稳步上扬。据对全国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16.46元/公斤,同比涨9.94%。其中海水产品29.51元/公斤,同比涨13.91%;淡水产品11.73元/公斤,同比涨4.91%。由于农业食品消费升级,水产品所蕴含的营养将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收入高速增长 利润率有所提升

前三季度,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累计收入增速达到27%,相比上半年的增速略有下滑,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三季度单季行业收入同比增速达23%,环比增速9%,保持了环比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正处于快速增长通道中。四季度作为农业公司的全年业绩旺季,在近期粮、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下,预计收入的同比增速将显著提高,拉动行业全年收入增速将超过30%。

季节性特征决定了行业收入在一至四季度一般表现出逐季增长的趋势,而盈利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四季度和一季度。从利润率来讲,一般四季度是高点,一季度为次高点,二、三季度则处于年内低点。由于传统淡季的因素,因此二、三季度毛利率与一季度相比出现逐季下降的态势。三季度行业毛利率环比下滑0.45个百分点至12.20%,但由于费用控制得力,三项费用率环比下滑0.87个百分点至9.46%,因此行业的净利润率水平与二季度相比出现了环比上升,由3.95%升至4.20%。

预计四季度行业的利润率水平将快速回升,并且由于2009年四季度基数较低(净利润率仅为2.75%),净利润的同比增幅会大大高于收入的增速。若以四季度净利润率恢复至4%,收入增速达到30%计算,农业板块四季度的业绩增速将达到88%,全年业绩增速将达到29%(前三季度增速为14%),行业旺季来临将带来业绩拐点。分子行业来看,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在三季度出现业绩拐点,净利润率均由负转正。而饲料行业则在肉类价格全面上涨的带动下,呈现环比上升的态势。其余三个子行业渔业、种植业和农业综合的利润率则出现环比下降。

行业估值情况比较

目前,农业行业整体估值依然过高,板块PE为94.4倍,同期沪深300指数市场PE值为20.66倍,农业PE比全部A股PE值为4.57,较前期略有回落,但仍在历史高位。板块PB为6.5倍,同期沪深300指数市场PB值为2.9倍,农业PB比全部A股PB值为2.24倍,从历年农业板块走势来看,第四季度农业板块相对大盘一般较强,依然看好四季度农林牧渔板块。

从子行业估值来看,种子、水产养殖、粮油加工估值较高,子行业PE分别为134.67、119.22、131.75倍,但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子行业行业发展潜力所获得的市场溢价所致,相对整个行业估值相对合理,也是我们长期看好的农业子行业,尤其是种子生产和水产养殖,种子生产决定中国农业种植的未来,水产品养殖是中国未来消费升级的必然。海洋捕捞是整个行业中估值最低板块,在目前市场中,有被边缘化迹象,但安全边际比较高。

投资机会分析

农产品价格的未来涨升趋势依然乐观。一方面是因为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纷纷削弱出口预期;另一方面则是气候因素的预期也较为强烈。应该说,农产品价格持续涨升的气氛浓厚,因此农业股面临的机会并不亚于前期强势的资源股。德邦证券表示,四季度农业板块的投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通胀概念带来阶段性机会;二是政策性机会;三是消费升级和季节性需求概念。

价格上涨,通胀概念仍然会是四季农业行业投资的主要线索之一,但涨价预期正逐步兑现,回调风险加大,而且目前全国的秋粮收获进度已接近70%,全国秋粮增产基本已成定局,农产品价格波动进一步的影响因素主要能来自国外市场。所以在通胀概念受益中,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品种还会有一定机会,例如大豆,油料,糖和棉花。推荐与此对应的上市公司:东凌粮油、金德发展、南宁糖业、贵糖股份、新赛股份。

就对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是很敏感的农产品而言,随着猪肉价格的高位运行及即将带来的替代品(鸡肉)价格上调,我们认为机会将体现在农林牧渔的中游――饲料及养殖上,四季度饲料业个股会有较大表现机会。饲料子行业中,重点推荐海大集团、新希望;养殖子行业中,推荐产能稳定增长的圣农发展、雏鹰农牧。另外,建议关注正邦科技、民和股份、通威股份等。

今年四季度,种子政策、生物产业规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号文件将相继出台。政策对种子行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自2002年实行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我国的良种补贴金额已经从1亿元提高到目前的170亿元以上,几乎做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国范围全覆盖;大豆、油菜、青稞和马铃薯在优势产区全覆盖;并且开始试点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密集出台将对我国种子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推荐登海种业、敦煌种业。

上一篇: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 下一篇:民族文化的维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