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47

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篇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生语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的一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开发学生智力与培养学生的爱好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紧跟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人性化、有效性的特点,主动做出改变,营造阅读环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操作呢?对此,本文从以下三个面进行了分析:

1重视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阅读的潜能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前进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小学生思维敏捷,对于事物都有着好奇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地讲授阅读文本内容,让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背诵主要段落等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额课改的纵深发展,阅读教学的目标在逐渐提高,更多的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相关内容,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体性显现等等。鉴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以兴趣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即结合阅读文本内容,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或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来开展阅读活动,诱发学生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去阅读。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与同学分享成果。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总会采取“表演式”“演讲式”等表现性的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得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能够诱发学生自主了解和感受阅读文本内容,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阅读情感体验展示的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兴趣的培养教育教学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重视兴趣的培养,把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潜能,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永远都不应该是对立面,应该是战友,学习知识要相互团结,共同取得成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很多的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非常紧张,不能安下心来阅读,可能正常的课堂交流互动都不能实现,更不用说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再畏惧教师,而是将教师当做朋友,进而在课堂的学习中也会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行激烈的讨论,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讨论应该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而引导解决。

3优质阅读课堂的构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它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一定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的指导原则带领下,按照既定的步骤逐步推进,以期获得理想中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按部就班的进行阅读训练,从而构建优质的阅读教学课堂。首先,重视预习。语文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前课文预习阶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应当耐心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各种工作,指出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所要应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发现的问题,做好学习检测的工作,这样做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小学生是一群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的一群人,他们善于学习新的知识,也希望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配合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进行思考,并通过自己的阅读所积累的经验,真正领悟到文中的价值真谛,同时开启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存疑能力,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尽快融进文章中。最后要鼓励学生勤阅读。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增强学生知识的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此,学生将自学的能力应用于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课外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了解这一个世界,丰富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有助于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以上三步,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放松学生的心态;以及课堂三步走的合理实施,从而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发展语言能力;限时快速阅读法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经验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课堂阅读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很大一部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阅读教学,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活动,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下列较新颖的方法借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限时快速阅读法

限时快速阅读法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获取某一方面尽可能多的信息。长期用这种方法训练阅读,能加快大脑处理语言材料的速度,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初二即达100字/分钟以上),还有利于形成英语语言的整体感,跨越语音对理解的障碍,形成较地道的语感,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和信心。这种方法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度,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共同促进智力发展。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300字以下的文章或信息比较集中的段落。快速阅读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为宜。

如,Go For It 教材8 B 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 Section A 3 a的短文,其内容是三个少年分别滑冰多长时间。如果用传统的读讲翻译方式教,对词组和句型的讲解反而会冲淡主题,令学生觉得寡而无味,影响教学效果。而用限时快速阅读法,明确要求学生在1分钟之内找出3个少年的滑冰时间,效果反倒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在30~45秒之间找到答案。有了成就感的他们对于后来的课文重点讲解也就听得更加认真了。

二、欣赏法

这种方法适宜用于叙事抒情型文章。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文字、语句之美,学习取材成文之法。这种方法抓住并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将阅读教学拔高到思维训练和美学欣赏的高度,有利于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发展。

Go For It 教材从8 B起,每个单元都有篇与主题相关但难度较大的文章。字数多、生词多、固定搭配和句型也多,与单元主题也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也教得吃力。在处理Unit 4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欣赏法”。先介绍有关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情况,再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第三段,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色彩,再指导学生阅读全文,体会文章以“马丁·路德·金被刺”和“美国世贸大楼被袭”这样的悲剧与“人类首次登月”和“杨利伟太空生活22小时”这样的壮举对比来突出情感,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优美的原因:情感真实、对比鲜明。

三、阅读编题法

有的说明文信息量大,近似数据的简单罗列,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编习题,习题形式不限,以促使他们深入地钻研。如,JBFC3 Population一文,我要求学生阅读完后绘制统计表,列出各时期世界人口数。在绘制统计图表的时候,学生运用了数理智能和空间智能,饶有兴趣;且图表将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直观地表现出来,更激发了学生关注人口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兴趣。

对于故事型的文章,则要求学生会提wh-question和yes-no question, 活用教材的语言材料,深入细致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尤其用自己编的题考查学生,让学生更加创造性地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拓宽了学生思维。

四、自编自导法

自编自导法指在展示阅读材料之前就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新词和新句型,帮学生理顺思维和语言,并将他们的讨论发言整理成板书,导出既符合学生思维又与阅读文章基本吻合的观点或结论,借以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当作提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学习词法和句法。事先通过渗透来教新词语和句型的形式会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成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和观点。

如Go For It 8B Unit 2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文章主要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因此的反应和后果进行对比。因为话题典型,学生的体会很深,学习积极性很高。如果按传统讲解翻译法进行肢解,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整体意义上的教育性。因此,我没有提前教生词,板书上只分“parents”和“children”两栏,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管束他们的业余活动,而他们又是如何反应的。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会说的举手,不会说的翻字典和词汇表,还有的用中文提供观点。我再适时地介绍他们所需新单词和句型,并理清逻辑关系。将观点分两栏整理好后,学生发现新单词和句型也不难了。这时,再提出阅读课文的要求。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的观点,生词和句型也已经认识、理解了,整篇文章的难度降低不少,回答阅读理解题也容易多了。他们还发现编写“教材”也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之后该单元的写作训练中,我发现他们学会了用(下转第46版)(上接第45版)类似课文的词汇、句型表达他们的观点,与原文相比有删有增,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少了很多Chinglish(中式英语)。以阅读促进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目的顺利达成。

五、以听、说、图助读法

自主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各种智能和方法填补信息沟的过程。学生已持有的信息和阅读目的之间的信息差就是阅读的动机。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设置信息差则能灵活实现阅读教学目的。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对话、故事或图画的形式,以听、说促读,以图形向文字转变的方式助读,不失为另一种良方。

如,Go For It 7B的A sports collection 一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图,再默记图片内容,然后阅读3 b文章,填补文章与图画之间的信息差。这样将识图与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用中学”,“做中学”,将被动接受语言知识深化为自主习得语言能力,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如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能力为目的,重视阅读教学方法探究,就能为英语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方法篇3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2)“概念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JosephD,Novak博士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出来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我们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用图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组织信息和表征知识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Ausubel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Ausubel的另外一个主要观点是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以非常笼统,也可以非常具体。而且,笼统的概念中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在这些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含有相当具体的概念。所以,根据概念具体的程度可以渐进地对概念进行区别。Ausubel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会为阅读搭建了“脚手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阅读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策;语句联想;语义升华;意向深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自学能力是学会生存的手段,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探究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一、语句联想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或诗词中的诗句都可以从其他文人的诗词中找到平行诗句来替换。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句子的韵味和思想感情。“语句联想”的意义是指语言在历史进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这种种关系附着在语言之上,却不固定于语言本身,它对于语言而言是游离的、动态的、个性的。通过语句联想方法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这个奇妙的世界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内化美。

我们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语句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愉,月亮也会有隐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感叹人生。最终作者把这复杂的感情融合成对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就像做了一场梦,最后释怀这一切把这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与自己同饮共醉。这都体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

通过以上对语句联想方法的应用让同学们对阅读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的过程中要按照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在鼓励学生联想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旁做及时的反馈,其中“续近似法”就是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3]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强化来调整自身阅读观念。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语句联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涵义。

二、语义升华方法

“语义升华”是指在可以体会出文本表面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能够以语句联想方法为基础联想其他诗句,这样我们就会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获知得到进一步升华,使感情更加充实饱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感情。

在《沁园春.长沙》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开联想哪位诗人在诗中也曾经用“风流人物”来张本。根据平时的积累学生可以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诗作,一个今朝一个千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颂扬的“风流人物”的时代不同,但二者都是在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苏轼的风流人物来感受这句诗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通过苏轼的千古风流人物来使的今朝风流人物得到升华。让我们不禁感叹不愧为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代领袖非他莫属的风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义升华是要以语句联想方法为基础,通过联想到并列句式、平行句式等来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感悟、内化,从而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来使文章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意向深化主题方法

所谓“意向”就是作者为了表达观点、抒感所借助的事物,即情感载体。简单的说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用我们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表现出来。在鉴赏文本时,学生要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使人身临其境。根据布鲁纳的理论“表征系统”,人类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认知表征方式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4]即通过这些意象把抽象的符号量化后来表达感情,抒感,深化主题。

例如余光中在其作品《乡愁》中采用了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都是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实物。为使这些实物变得丰富,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来修饰,从而赋予了这些意向鲜活的生命来深化主题。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相思。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终于使作者达到从一己亲情到对祖国故土热爱之情的飞跃升华。

以上就是意向深化主题的实例。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把抽象的意向物化成形象的实物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以上我们通过文本与实践的结合向大家展示了了几种新颖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发散思维、开拓视野,更能够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在选用阅读方法时要注意孔子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育方法”。在完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承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合理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阅读教学方法篇5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对于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问题阅读法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对于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学生对哈尔威船长与大船一同沉入深渊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船的遇难责任不在于哈尔威船长。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保全生命,重新开始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的做法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对于《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问题:杜家一开始封阳台的决心非常坚决。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阳台,让父子俩人对封阳台产生了动摇。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大主题。可结尾段“我”做出的“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决定与题目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能很好统一。杜家以后还会不会封阳台?不少学生认为“先”字不要的好。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

比较阅读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得出来的。

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像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阅读教学方法篇6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阅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向学生介绍背景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时代的差异,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思想内容又较深,学生仅凭借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理解不深,有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恰当的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修这条铁路,修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我教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1905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技术十分落后,清政府一提出要修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干涉,其目的是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中国的西北。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全国轰动了。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在通过学习课文,就会明白这是一条争气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品词析句

在教学中,我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直到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文中写小红军艰难行军情形的句子:“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得向前走着。”我教学时抓住“一步一挨”这个关键词,同“一步一步”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表达小红军的行军艰难,从中体会小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

三、为学生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电教等直观手段,渲染气氛,烘托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我根据课文感情深切的特点,借助录音放哀乐,黑板上悬挂的遗像,再借助投影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悲壮感人的情境中,再辅以总理生前动人事迹的介绍,令学生声泪俱下的去阅读课文,使学生受到"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感情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对的崇敬之情,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激发学生敬领袖,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融于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如我指导学生读《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在学生弄懂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祖国,心情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朗读“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时让学生读的低沉,缓慢,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些,体会作者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沉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重点段

阅读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物理学史;教育功能

强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格外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能力=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方法和训练技能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内容。打个比方,知识好像种子,要让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获得一次丰收,方法就如对土壤的选择,水、肥的调控以及各种管理,从这种意义上看,掌握获取及应用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科学研究常用的300多种方法,物理学科就包含了其中的170多种,如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联想类比、猜测试探、定性定量、科学抽象等等。物理是从方法角度开发学生能力且无可取代的学科。

方法不像知识那样有形、具体,它是人们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方式和科学方法,它虽属意识的范畴,却与要获取的知识密切相关。只有把方法与掌握知识的过程联系起来,方法才有意义,即所谓知识是方法的载体。因此方法教育必须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个人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读课本要重在理解,特别是理解关键字、词、句

记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牢固的。阅读教育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自己首先花大力气去阅读课本,吃透重点内容的内涵,准确把握编写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影响于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通过阅读,找出并理解课本中的诸多关键性的重点内容。

二、指导学生读懂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比如物理教材中关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有这样一段论述:“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这段论述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地想象,而是和上下文及插图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般学生都能主动发现这一联系,需要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才可能准确地找出这一逻辑关系。

三、引导学生既要读文,又要读图,只有图文结合并真正读懂它们,理解才是深刻的

如关于绳子波形过程的插图,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由于介质质点有先有后地依次在做与波源同频率、同振幅的振动,从而形成了波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和具有的能量。学生要理解沿波传播方向,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平移,进而理解波的本质。

四、把阅读课文和阅读课后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课文与练习的辅成关系

练习不仅是对课文中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的检测,反过来又能加深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能量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联系的桥梁,运动形式的转化是通过能量的转化而实现的。又如,如何确定一个质点的运动过程,不是通过一章一节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的,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发现,尽管质点受力确定,但其运动过程不尽相同:质点所受外力为零,既可以静止,又可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仅在重力作用下,既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又可做抛体运动,轨迹可直可曲。显然,质点做什么运动,不仅和所受合外力有关,还与它的初始状态有关。只要经过一段努力,学生通过阅读会逐步分析许多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完成一章或一个单元,应回头过来读目录,这样有利于学生突出知识框架、网络

目录是这一部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的主线,但学生往往不注意这些。启发他们阅读、归纳、总结,不仅可使知识条理,帮助记忆,更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七、通过读书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的科学活动密不可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阅读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这一生动的思想教育方式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整体素质,对激发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意义。

八、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

课文中渗透的抓住主要因素、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科学方法,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一点,还应积极地把它传感给学生。

中学物理教学既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视读书、培养阅读能力、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阅读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47-02

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对进一步谋求学生发展的思索转变为操作行为的过程;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

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仔细研读文本,研读文本是为了用好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应具有:(1)前瞻性:课前形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引领提示作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阶段划分板块,做出预设,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就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进行预设:第一板块,自由阅读,学生提问;第二板块,梳理问题,确定主题;第三板块,读书感悟,合作探究;第四板块,读说写演,分享成果;第五板块,继续发问,深入研究。(2)针对性:备课中要针对作品的人文意义、学生的人生观的养成和终身发展、社会需要等多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比如教材中所选的一些名著文章《武松打虎》,表面看来,这些文章充满了暴力色彩,名著课文的精义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显现的是人徒手战胜自然的生命力量,现在读起来依然惊心动魄,这些意义才显示出名著之所以为经典,因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阶段性:教学设计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按照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四个太阳》教学。《四个太阳》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八课。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经验,又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敏捷、活泼,想象大胆奇特。根据课标对这个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流程:一是绘画激趣,导入新课,开启想象之源;二是初读全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想象之奇;三是诵读课文,说演辅助,体会想象之美;四是想象说话,口语交际,启动创新之门。(4)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服务于教学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反面例子:①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写法的特点和阅读的需要,通过比较突破教学难点。②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把握人物特点,以读表达人物特点。正面例子:①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现时的目标是让孩子每周认识60个字。②具备能正确流利朗读短文的能力。③具备一定的读帖能力。如在教《十个朋友》时,将生字归类指导,本课的三个生字“友、左、右”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能把它们写匀称、写漂亮。

二、选择教法要适宜,要有针对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给教师设计和选择教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标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学生所得的知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主动探索的结果。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长者,也不一定非要满腹经纶,而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能不断增强学生求知欲的学生的“大朋友”,教师要考虑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得到知识“这杯水”,因此,现在的教学设计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再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认识教学方法呢?以下几方面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1.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平常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有位老师在《一块面包》的说写训练课中,围绕一个学生扔掉一块面包这样一件事,结合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光盘行动”,上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课。这是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训练材料,把生活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了学生,学生能感到亲切和真实,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解决办法。

2.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没有问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就是无本之末,就流于形式了。《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有老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来想象“园内景象”,以其他景物为内容改写最后一行诗。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创造性地吟出“绿柳如丝出墙来”、“河水叮咚入耳来”、“扬花柳絮过墙来”等妙句。教师设计出猜想“柴门久扣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的‘红’译为‘红色’”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方法。不教之教,使学生获得成功。重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信任、宽容、理解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要放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具有主导地位。我们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做的:他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于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于老师又说:“谁认为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读读说说,课就结束了。

上一篇: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和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