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1:41:36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1

关键词: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网上教学全面铺开。但是,线上教学不应该仅仅是防疫过程中教学的临时选择。通过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非常适合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这种内容多,实践环节多,信息量大的课程。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继而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基于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含义混合式教学以信息化教学思路为基础产生,本质上把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模式加以结合,并成为教学发展的推动力量。此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吸取互联网教学的先进技巧,扩展自身知识的储备量[1],彰显学生学习主动性。围绕教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超星平台,在线上签到与答疑等环节基础上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和PPT,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被动化的学习状态巧妙转变为主动化的学习状态。

(二)超星学习平台超星学习平台在高校推广了较长时间,其学习平台可供学生自助或半自助地学习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优势是学生和老师都能利用超星学习通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学习相关服务。它具备教师上课需要的基本功能,如通知、签到、分组、讨论、作业、投票、评分、统计等。这些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也方便教师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并开展教学研究。

(三)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常规化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此种模式兼具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开展预习活动,做好线下学习的准备,及时整理学习问题和知识点,还可以促使师生直接交流互动,增强教学整体质量。最为凸显的是,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线上教学效果,并且较大程度上增加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线上教学模式逐步发展为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由于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影响,只需要具备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便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线上教学的新颖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另外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给学生塑造了立体化的感觉,布设优质化的预习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按预习的内容进行认知,整理知识结构框架,确保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物流管理课程,其涉及面比较广泛,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对应知识。若只是凭借单一的线下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所以借助超星平台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训练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存在更高效教学的价值。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一般流程

目前,常见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是:课前,教师线上学习任务——学生线上接受学习任务——在线测验/课前实践,教师根据大数据统计信息跟踪实时学习情况,搜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调整教案;课中,学生分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教师针对问题实时指导——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归纳总结;课后,拓展训练,学生在线自我考核评价,教师根据系统评价情况布置任务[2]。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及操作过程相互结合,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扩展知识面,强化认知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设关键点是按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基础特征视作前提,通过超星平台创设移动教学气氛,组织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加入到学习活动,强化师生互动的效果。通过突破现有的时间以及空间制约,实效性的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创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环节:首先是课前准备。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给学生布设课程大纲,把课程的视频发送到超星平台上,课前安排练习题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在书本中寻找,以了解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更好的开展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活动。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超星平台的签到与选人和抢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烘托教学气氛。在此期间教师要围绕超星平台统计学生对课程资源的浏览情况,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效果,便于进行跟踪化学习监督。另外教师按照学生自主的质量初步评价学生学习有效性,在线上组织学生巩固知识点,针对性的处理学生存有的难题,综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课堂互动成效做好教学评估。最后在课后教师要把对应的作业内容上传到超星平台中,安排学生参与课后习题的训练,同时按照作业布设的情况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超星平台中的模块,从多个角度上获取学习资料,突破教材教学的局限性,最大化的强化学习质量。

三、基于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作用

通过超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彰显教学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可以更高效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手段,具有如下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互联网中包含的网络资源比较丰富,也为超星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超星平台设计教学内容期间,教师要全方位的思考课程标准,顾及教学发展的需求,查询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料,获取和教学内容存有关联的热点话题以及生活事件,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可以与时俱进[3]。并且教师可以适当的把科研成果与产业进步发展要点融合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的全面性与实效性。比如“物流运输”内容的教授,教师可以引进案例,把先进的物流运输理念和要点上传到超星平台中,给学生灌输与时俱进的物流运输思想,激发学生对物流运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借助超星平台优化知识框架,初步形成物流运输的先进思维,为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2)整合多样化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布设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基于超星平台把资料推送到学生移动终端,或者借助问卷与分组的方式完成任务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分析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是否认真答题等,明确线下教学知识的教授重点。其次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针对课堂学生出勤,教师以手势发送或者位置分布为主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情况,同时把线下学生人数与线上学生人数进行核对,以免出现学生误签与代签的现象,及时获取学生到课信息。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选择面对面教授和小视频融合的方式开展活动,明确学生学习主题,鼓励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超星平台上或者积极把答案分享给课堂上的其他学生,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奖励与支持。在此期间若学生线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通过超星平台进行随机选人或者抢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善枯燥的教学氛围。针对课堂知识分享,由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互动性以及内容的分享性,教师可以通过手机设备对PPT加以直接化投屏,和学生一同进行知识点共享。针对教学措施调整,教师可利用现有的超星平台问卷与测试结果展示模块,随时随地的监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按照平台中保存的数据进行教学方法调整。或者教师结合平台的数据反馈效果,记载课程创设直到结束的完整化过程,整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包括学习行为以及合作参与程度等,组建学生“档案袋”,达到线下调整教学措施的目标。

(3)有利于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在实际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考核环节的设计,尤其是过程化的考核机制设置,可以把期末考试总分以及过程考核总分按照4:6的比例加以综合化考试,期末考试便是40%的纸质试卷考核、过程考核包括20%的出勤考核、10%的作业考核、10%的课堂学习考核、10%的平台互动与提问考核、5%的课后习题考核以及5%的视频观看考核[4]。换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机制布设要强调过程考核必要性,由此教师公平与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与高效。

(4)强化课后知识点检测。超星平台存有相应的考试模块,教师可以科学的安排投放时间以及停止时间,带领学生完成课堂以及课后的知识点检测,检测试卷贯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深入凸显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不断巩固与完善学生物流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循序渐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网络优势的发挥,鼓励学生及时接收超星平台的学习消息,记录相关有价值的资料,便于课后知识巩固与完善。如“物流配送管理”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超星平台物流配送的原则与管理要点,树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观念,准确的对物质进行类别管理与配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参与到超星平台的学习检验环节,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相关习题的训练,学生进一步领悟物流配送管理的原则与内涵,找到自己在学习中存有的不足,针对性改正,积累物流岗位工作经验,彰显物流专业教学有效性。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2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3

关键词:PAD;SPOC;混合教学;教育史

伴随着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MOOC、OBE、SPOC以及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和对分课堂分别作为线上线下教学的代表而备受关注。对分课堂,即教学过程由传授、吸收和讨论三环节组成,简称PAD[1]。对分课堂整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理念形成的中国本土化课堂教学,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创设至今,其教学成效已获得普遍认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即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2013年由加州大学ArmandoFox教授提出,旨在将MOOC资源与课堂面授相结合,Small和Private对应MOOC的Massive和Open,需要设置人数和课程准入条件,很适合高校教学。为突破高校理论课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法,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在PAD教学过程中嵌入SPOC,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都将师生职责对分,使线上线下师生活动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

教育史是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师范生树立辨证的唯物史观,增进自身人文素养以及养成以史鉴今的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培养方案,中外教育史两门课程分别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16周,每周4课时。改革之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沉闷枯燥。为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五个步骤。

(一)线上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在课程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依托超星平台,建设教育史“校本化”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专题并碎片化为94个微视频,包括《中国教育史》11个专题41个视频,《外国教育史》12个专题53个视频,每个视频5~30min。录课视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PPT、讨论题、章节作业以及相关的音像视频、学术论文等一同在平台。

(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点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完成章节作业并提交,形成对学习内容初步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笔记,对不理解地方要在笔记中标注,然后将学习笔记拍照上传,为教师线下讲授提供依据。

(三)线下教师讲授

线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根据课程学习要求和学生自学笔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讲授。既要照顾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作用,通过穿插提问、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前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以巩固内化学习内容。

(四)线下讨论交流

线下课堂教师还有两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听讲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汇报分享成果,并据此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线下互动学习结束后,在线上给学生布置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根据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进行回帖。(五)线上线下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学习过程中的线上SPOC学习任务完成度、章节作业、论坛活跃度、单元测试成绩和线下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度,期末考试成绩等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平时成绩合计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求从多维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二、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以L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2018、2019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年龄、学业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进行后续分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

(二)教学实施

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选取2018级、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将实施传统讲授法的2017级教育学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和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作为授课教材,授课教师、授课学期、学时均一致。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进行学业成绩评价,题型、题量和难易度相当;同时,分别向两组学生发放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来验证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教学结果

1.学业成绩将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换算成综合成绩,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图1 《教育史》期末综合成绩由数据可知,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其中,中国教育史:采用混合教学法的2019级与对照组总评成绩差异显著(t=-2.594,P<0.05);外国教育史:实施混合教学法的2018级(t=-8.4048,P<0.001)、2019级(t=-5.963,P<0.001)学生的总评成绩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1)学习效果在学习效果总体方面,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5.272,p<0.001),实验组学习效果得分(M=4.08)高于对照组(M=3.58)。在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教学满意度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得分(M=4.36)中等偏上,说明学生对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满意度总体感知水平较高,其下属六个维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教师素养在实验组(M=4.54)和对照组(M=4.11)得分相差最少且改革前后均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反映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认可度较高。学生关于学习平台满意度分值相差最大,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后,学习平台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其他维度相比得分最低,说明在学习平台的设计、维护运行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基于PAD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总结与思考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成效

第一,联通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和谐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以超星平台为线上外部支持,深度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方式进行连通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更加便捷,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使整个教与学能够和谐地展开[2],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于该教学模式更侧重过程性评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机,改变了过去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综合成绩显著提高。第二,师生双边活动推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教学满意度。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用理性和温和的方式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研究表明,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的优点,既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安排线上学习,又保障了学生线下互动式参与的机会,进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满意度。第三,教、导、学、思共同助力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增强学习效果。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相联系,改变了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式教学结构,形成“教师带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难点点拨,学生思考领悟”的教学过程,既缓解了单一自主学习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也避免了纯粹课堂教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由于有了线上自学的基础,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参与课堂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实践证实,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性听讲、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通过分组任务、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也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3]。

(二)不足与努力方向

尽管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缺乏线上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完成SPOC任务,影响了线下教学效果;线上教学资源相对贫乏,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教师平台操作不够熟练,许多功能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建设适于大学生在线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等都将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体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检验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教学规律,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理论课进行逐渐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月.“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系统思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8.

[2]张丹丹.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37-138.

[3]马兴铭,张皓.混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基于结构主义教学论[J].西昌学院学报,2020,34(4):77-81.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4

关键词:混合学习介质;教学效果;角色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指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Bonk,2006)。在国内的管理和教学语境中,混合式教学是混合学习的本土化概念,因此混合学习常常与混合教学交叉使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简称FC)、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Online Course,简称SPOC)三个概念常常与混合学习联系在一起讨论。比如费少梅等对比了MOOC与SPOC教学模式后提出了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并且在“工程图学”课程中成功实践。本文认为,翻转课堂、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等叫法虽不同,在课程方式、规模维度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是混合学习理念的实践形式。

随着在线教育技术的革新,混合学习应用于大学的课程教学实践逐渐增多。以清华大学与edX合作开创的学堂在线为例,从2013年10月10日到2016年12月5日共开设了972门MOOC课程,有67所高等院校参与其中。目前已有83所高校的教师采用清华在线平台开展课程的混合学习,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独立班级多达1141个,覆盖学生459435人次。清华大学申请尝试混合式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请数也从2015年的10项增加到17项。同济大学王祖源等物理系教授在“大学物理”课程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总结实际教学效果;同济大学周朝晖等数学系教授采用SPOC重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流程,并跟踪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绩效。与此同时,北美、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教学也显示出同样的态势。英国高校信息系统协会(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ormation SystemAssociation,简称U-CISA)调查显示,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比例最高的是混合学习(50%),其次是辅助式E-learning(48%)。

混合学习在学术研究界也成为研究热点。2012年,随着Coursera、edX和Uadacity三大平台的建立,MOOC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平台提供者和国际媒体的报道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文献急剧增长,2013年后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超过了前四年的总和。更有甚者,在教育学界有一派观点认为,2020年之前大多数高校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

尽管如此,作为有较大自主设计空间的教学实施者一一大学教师群体,对于是否要采用混合学习这一问题,似乎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就现有研究而言,该问题之所以难以形成共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仍不明确。其一,混合学习包括哪些因素以及如何混合。其二,混合学习是否会给课程教学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如果有,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对混合学习的效果起着提升作用。其三,混合学习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以上问题是教师是否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没有简短的答案。因此,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讨论和说明,以期对大学教师理性选择开设混合学习课程有所裨益。

二、不同介质混合学习模式的支撑要素是否相同

混合学习课程基于不同介质与互动形式差异,内涵也有显著的不同。介质是指学生与教师的教与学发生的空间与媒介的总称。比如有的混合学习课程空间从传统的教室课堂增多到线上的课堂,还有增加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现场的课堂。课程上使用的媒介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有教师自制的播客视频、带声过滤的PPT文稿、知识概念地图、在线游戏、视频聊天工具等。随着教师课程设计所采用介质的增多,混合学习课程设计的复杂度与难度随之也增加。

互邮侵附淌τ胙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由于不再局限于实体的教室空间,混合学习让师生的互动在主体、频次与质量三个维度的弹性显著变大。比如Paul Calamai和Josh Neu~ld教授开设的大四年级生物专业必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需要学生阅读该领域代表性的文献研究,通过视频对作者进行访谈。那么,这些研究文献的作者则成了互动的主体之一。由于教学介质的增加,互动频次的无限增加也成为可能。比如线上讨论区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随着互动主体与频次的增多,互动质量的保证则将会成为混合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互动质量的保证需要教师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对教学环节的控制。

根据教学介质与互动质量这两个核心支撑要素,我们可以把混合学习课程分为四种类型:(1)介质少,互动低;(2)介质多,互动低;(3)介质少,互动高;(4)介质多,互动高(见图1)。

相对而言,第一类介质少、互动低的混合学习课程的课程设计复杂度较低,师生的学习工作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有些教师仅仅录制了少部分教学材料的视频,或者上载了部分学习材料于在线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前预习与复习。同时,主要知识内容仍然通过课程大班教学进行知识讲解。由于班级人数超过60人,互动讨论的环节设计也较少,在线平台的讨论区应用也并不频繁。那么,尽管这类课堂也是混合学习,但混合的程度较低。对于第二类介质多、互动低的课堂,教师采用了多种空间与介质丰富教学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然而,往往也是基于授课人数较多的限制,教师基于互动环节的设计频次较低。比如某些大规模在线课程,使用的教学介质可能较多,但是教师与助教的精力有限,对互动区的讨论回复与指点频次较低。第三类是介质少但互动质量较高的混合学习课程。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会计金融系Robe~Sproule教授开设的大一年级必修课“会计与财务管理”,采取了包括课堂小组讨论、自学在线讲座视频、在线学生互动与在线游戏参与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分组参与的在线游戏(Game)是本课程学习的亮点。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助教在线引导学生互动,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学期末学生对自己学习经验进行反思。

第四类介质多、互动高的课程则是混合学习课程中难度最高、工作量最大的一类课程。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教授开设的本科高年级“软件工程”课程,利用MOOC课程的材料制作了面向校内学生的SPOC版本,该版本与MOOC版本的线上资源相同,包括讲课视频、讲义、教材、在线测验

从第一类到第四类混合学习课程,由于其介质与互动两大要素要求的提高,课程设计的复杂度以及师生双方需要投入的工作量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第二个问题,这种巨大的投入会带来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么?接下来我们将集中讨论这个问题。与作业、在线讨论区、工具,以及其他学习材料等多种媒介。此外,学生线下分成4至5人的小组,每两周与客户交流一次,完成项目设计。该课程的组织较为松散,学生在线观看课程内容、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参加课堂教学。因此,该课程包含了实体教师课堂、与真实客户的工作空间以及线上虚拟的学习空间。在该课程的15个教学周中,学生需要完成在线编程作业和测试,完成后可以获得自动评分程序的即时反馈。学生的成绩则由这些作业、测试以及团队合作项目得分共同组成。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与环节设计使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客户以及学生团队之间必须有高质量的互动才能完成。以清华大学采取SPOC模式的课程“数据结构”为例,混合学习资料从教材与习题变为5类材料,环境从单一的教室变为研讨室等3个空间,详情如图2。过程、资料与空间的增多就直接导致了教学环节的增加,针对不同的环节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互动质量。

三、混合学习为何对课程教学具有提升效果

无论是基于一线课堂的实践,还是依据学术界的研究,人们对混合学习效果的看法仍存在较大的争议。2007年,斯隆组织(SloanConsortium)的调查报告《混合学习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指出:2003年以后混合学习并没有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反而采用混合学习的机构和组织有所下降,而采用远程教育的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多。在2004年,接受调查者中仅有38%的人认为混合学习具有比在线学习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大学,教师尝试采用混合学习后觉得效果不佳而重返传统教学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在教育研究学术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阻碍教师采用混合学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然而,无论是国外大学还是国内大学的实践,如今也有许多证据表明混合学习对大学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升。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2011年启动了10门课程和混合学习实验。根据教务长Bedson的介绍,该实验让一群教师和管理员看到了混合学习比传统讲座的绩效更好。该学习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开展答疑、实践及讨论等活动,而不是课程开始就介绍课程材料。加拿大约克大学学习技术研究协会对加拿大8所大学目前正在参加混合学习的大学生开展了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愿意再选择混合学习课程,12%的学生不愿意再选择混合学习课程,12%的人表示不确定。由此可见,混合学习在加拿大的大学被大多数学生接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颁布的《2013-2020数字化学习战略》白皮书指出:在线学习如果与传统教学以混合学习方式结合,将会非常有效。格拉斯哥大学的很多课程都已经以混合方式开展教学。在混合学习上,很多大学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和实践。

从微观课程的角度来看,前文提及的Armando Fox教授开设的本科高年级“软件工程”课程,其采用SPOC模式最终吸引了近四倍的学生注册该课程,同时给课程及教师带来了20年以来最高的学生评分。这门课结束后,有50%以上的客户希望聘用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国内大学,混合学习课堂效果也得到了验证,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效果则是有力的证据。该课程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面向电机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要求学生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两个学期完成。课程内容包括有关电路的基本知识、理论、分析思路和方法,并且对于电路的应用和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2013年_课前随机组建了一个45人班级,开展SPOC教学试验。2013年秋季学期期末同一试卷的成绩显示,混合学习的试点班期末考试均分(85.8)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均分(78.2)。除了考试成绩上的显著提高以外,学生通过自行探索、根据需求购买器材,完成了有源降噪耳机、充电器、滤波器等产品的设计及制作,有些产品制作还形成了几项专利技术。这些作品的高质量完成,无疑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最为客观的肯定。然而,随后开展的跟踪访谈结果是,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学生对混合学习最大的教学效果却一致地认为是“过程的价值”。这种过程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自主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在讨论与实践中体验到源于对知识探索过程的乐趣、热情,一方面体现在只有这种过程才能长期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成效。

通过以上国内外大学管理层面与微观课程教学层面的实践显示,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不仅从客观的学习成绩、实践成果、人才市场的认可己被证明,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的证据也比比皆是。但是,仍有不少教师质疑混合学习课程的成效,他们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学习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够成功转变角色是混合学习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

四、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学习中是否能够实现角色转变

在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Stacey和Gerbic认为,教师开展混合学习将会面临教学角色、社会性角色、课程管理角色与技术角色四大类挑战。教学角色的挑战指教学设计在混合学习里面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社会性角色挑战指教师不仅可以拥有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的成就感,还可以随时与学生在线互动;课程管理角色的挑战指教师越来越需要投入到反思、评价、计划、组织教学和学习的结构化工作中;技术角色的挑战指不少教师对于技术实际上抱有“反感”和“回避”的态度,但是“技术”支持必不可少。

因此,教师们开展混合学习教学需要来自学校(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首先要拥有一个线上线下开放式的混合教学平台。比如,2015年8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做了一个“雨课堂”的混合教学平台。这一平台可以从多个方面帮助教师面对这些挑战,顺利引导学生开展混合学习。该平台方便教师获得和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既可以在线使用,又可以课堂使用,易于教学。同时,这一平台方便学生能够得到易于使用的在线作业,带有详细解析的答案和多媒体学习辅助手段。这样可以延长学习时间,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雨课堂通过把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的精华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获取两个世界最好的部分”。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的形式,在技术的催化下,课堂时间可以更加优化地配置,可以用于更好地增添面对面的互动。我们知道,“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云端的教育资源来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大脑。正因如此,国内很多公开课或慕课(MOOC)学习平台也将自己称作“云课堂”。而混合式教学恰恰是要把“在线学习”的资源从云端落地,实实在在地落到每个课堂里。从云到地,则是“雨”。从学习者独立学习的“云课堂”,变成了深度融入实体课堂的“雨课堂”。跟以往的教学辅助信息化工具不同,“雨课堂”利用了师生们使用率极高的手机APP微信、以微信服务号的形式整合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同时,雨课堂的教师端软件是以插件形式嵌入老师广泛使用的PowerPoint软件之中,大大降低了老师的学习成本。老师们可以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同时,随时插入讲义、学堂在线及MOOC视频、习题,将制作完成的PPT课件传到微信后,老师还可以增加语音,让学生边看边听。

在上课过程中,老师的课程开始后会自动生成本堂课程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描进班。教师课上的每一页PPT都会即时发送到学生端,帮助学生保存课件及课程回顾。另外,每页课件下方还有“收藏”和“不懂”按钮,学生可以把课程中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收集,教师也会收到匿名“不懂”数据的反馈,进而调整课程节奏及重点讲解。此外,老师如果把弹幕功能打开,还可以看到同学们的提问、观点,甚至吐槽。

“雨课堂”学生端软件提供课内限时习题、“不懂”按键、弹幕、课前预习、推送PPT资料等功能,帮助学生预习、巩固知识并反馈学习情况。在教师端,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可被自动完整采集,帮助教师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把握学生学习轨迹。

然而,基于各种强大功能的在线平台,教师仍面临混合学习课程设计的一大难点,就是混合程度难以把握,这需要教师采用更加复杂的教学环节设计与组合方法,平衡好线上线下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这也意味着比起传统课堂的教学,教师需要设计和控制更多的环节,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更高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是否初步具淞耸迪指加复杂的教学环节与方法的能力,以及管理这复杂环节的工作量投入,都是需要考量的挑战。

学生角色转变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从被动的学习者到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信息素养基础与学生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信息素养指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获取、评估、应用、整合和创造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包括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协作交流、加工处理、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即应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才能逐渐养成。从平均水平来说,信息类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电子等)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要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假如学生并不习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那么混合学习就反而会降低学习的质量。所以,教师在决策是否使用混合学习模式时,需要考量自身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或者是否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信息素养基础的积累。

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指学生在长期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所形成的与课堂、学习和师生关系相关的价值观、思维以及行为习惯。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已经对课堂、学习过程以及师生关系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但与混合学习遵循倡导的观念相冲突的认知。比如,应试教育容易让学生认为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通过做题能够提升考试成绩,从而就证明学得好,因此要多投入于知识学习与考试准备。当混合学习课程教师期待学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自学,并且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时,学生就会考虑,这些教学环节的参与能否提高考试分数呢?这种疑惑与不确定性就容易形成学生参与的阻碍。在清华大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也会阻碍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学生在上大学前均由高中教师或者家长代为管理日常学习安排,并未养成自主时间管理行为习惯,到大学后不会安排自己的自学时间,在混合学习课堂上不能交流。还有一位学生缺乏公共演讲能力,想口头发表观点却不知道该如何做,同时他也习惯性地认为没有思考清楚前不能轻易发表观点,因此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极低,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些现实的例子让笔者认识到,源于西方的混合学习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时间,更多的讨论与实践环节,但这些自学与研讨环节是以西方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时间管理、公共演讲、团队协作等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为基础的。中国教师作为混合学习的设计者与主持者,同样面临着学习心理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跨文化挑战。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5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高校;会展;教学模式

会展产业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受到政府与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而会展人才需求的激增,给会展行业抛出了难题,也给高校培养会展人才带来了挑战。会展人才要能迎合时代需求,满足行业市场要求,单靠高校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不断改变、优化会展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传统的线下课堂与新兴的线上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它们各自的缺陷,达到1+1>2的惊人效果。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融合,也重新建构了新型师生关系,使多元交互的学习理念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基于该模式的诸多优点,国内外许多高校开始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满足行业对会展人才不断提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校会展专业也在寻求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1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现状

1.1会展混合式教学普及度相对较低。目前高校混合式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也只占少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比例中,英语类占首位,达28.33%;其次是计算机类,占18.70%;再次是公共课,包括思政、体育类等课程,共占8.78%;剩余的44.19%分散在如《微生物学》《力学与结构》等以理科为主的专业课程中,而会展等偏文科的专业课程只占极少数。且混合式教学实践分布区域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过分集中,如上海、北京等,部分地区如广西、等却寥寥无几。从整体上来看,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存在普及度偏低的情况。1.2会展学生自学驱动力及学习自控力偏弱。从我国高校对会展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不高,且课前、课后的自学效果非常不理想[2]。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周围环境感到新鲜好奇,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且中学时期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偏差,被动学习不善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再加上会展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没有老师指导的前提下,会展学生较难通过自学去理解课程内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展学生的自学动力。1.3会展教师混合式教学意识及水平不高。很多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感到陌生,有的认为它是指各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有的认为是指多种不同教学材料的混合。只有少部分教师知道,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短,会展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从事会展信息化相关课程的教师不是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会展专业教师,就是对计算机技术较为熟悉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教师,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不了解和信息化能力的不足,很大一部分教师误以为让学生完成在线预习、复习和知识拓展等任务就是所谓的“混合式教学”,但其实它并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1.4高校混合式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资源等软硬件设施是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但目前很多高校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及相应的保障团队欠缺,信息技术设施落后,很多高校提供的普通电脑教室等硬件设备跟不上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的速度,且高校配备的教学资源软件功能不齐全,大都是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功能,与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会展操作软件相差甚远。高校提供的“大众款”教学设施,既不完善也没有专业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情况分析

2.1区域信息化程度影响会展混合式教学发展。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革新,普及混合式教学理念,但结果大都不甚如意。究其原因,发现线上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开发难度与成本投入较高,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这导致了混合式教学在一、二线城市的普及较广,在三、四线城市的普及度就明显降低[1]。会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线上学习依赖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区域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对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会展学生学习需求与课程的现实矛盾。高校会展专业的教学存在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思想行为矛盾、学生学习需求与课程教学现实矛盾的情况[4],这两方面的矛盾直接影响了会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深度学习的效果。会展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教育者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的,具有教学“共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会展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这对会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会展行业极强的实践性要求会展学生需要具备营销策划、现场管理、展台设计等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单靠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无法掌握的。2.3会展教师混合式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有效引导。2.3.1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师严道尊、等级权威造就了自上而下、主从尊卑的传统师生关系[5],使得长期以来的教学思维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传统教学思维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拿着书本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则是听众,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好坏显而易见。很多会展教师早已习惯了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概念、原理及结论的“填鸭式”单向教学模式,且并不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何不妥。传统教学思维扎根已久,传统教学方式信手拈来,很多会展教师故步自封,不愿走出舒适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2.3.2混合式教学行为缺乏引导。混合式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对会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包括网络教研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4],以及灵活有效地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能力。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会展教师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起来显然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他们需要同时兼顾两种教学环境,线下课堂的知识讲解与及时引导和线上课堂的在线互动与课程资源制作等。这些诸多方面的要求对会展教师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尤其是我国的混合式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6]。有关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会展混合式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会展混合式教学环境还不成熟,真正掌握混合式教学技巧的会展教师只占极少数。很多教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式教学并不了解,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摸索。2.3.3教学评价体系主次错位。高校相对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同,中学注重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教师的职业水平,而高校给教师评定职称的侧重点大多数是在科研成果上,如科研立项、课题申报、数量和质量等,而对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却明显欠缺。这种“重科研,轻教学”[5]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对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还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必须面临职称评定,为了能够拿出更好的科研成果评定更高的职称,很多会展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方面。然而会展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多时候并不依托课堂教学,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这就使得教师的科研内容和成果不能转化为课堂资源和优势,不能促进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力。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学应该是重中之重,占据主要地位,而科研能力只能是评价教师能力的第二标准。在当前这种主次明显错位的教学评价体系下,高校的会展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更难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2.4高校对会展混合式教学未给予足够重视。目前会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混合式教学无章可循,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且就目前高校整体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来看,物力、财力利用效率并不高,投入教育教学的经费份额远低于人员费和基建费。高校不重视对会展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投入,使得当前会展混合式教学建设受制于匮乏的软硬件设施。除此之外,会展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急需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方式。但一方面高校没有采取措施区分两者的不同,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调整;另一方面高校没有为配合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学生评价体系等,也没有从信息技术和教学科研管理层面对教师提供支持。会展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包含多种资源和条件的复杂的教学过程,高校不重视、不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是难以实现的。

3推动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发展建议

3.1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网络教学投入。信息化技术对辅助高校教学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关于高校信息化的建设经费,可以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首先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化基础设备配置经费;其次是要不断拓宽经费的筹措渠道,尽可能吸引多方的支持;最后可以运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建设的普及,增强高校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为高校会展专业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网络教学的投入。一是帮助构建支撑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系统和服务器等硬件系统,以及提高网络运行和维护水平;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激励高校和会展教师积极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配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另外,还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牵头指导高校会展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营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良好氛围。3.2尊重学生主体,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在开展会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学生中心思维。学生中心思维即是指会展教师在会展课程混合式教学价值链的上下游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会展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在会展学生初入会展专业时,采用问卷等形式进行学前调查,了解每个会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阶段、成绩层次、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由此明确每个会展学生适合怎样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同类型划分,然后在后续的混合式教学中精准配备教学资源和教师指导,实现从会展学生需求出发的个性化教育;其次,还可以让会展学生参与到会展混合式课程制作和教学设计中。将学生们的学习反馈、效果、需求通过整理分析,合理融入会展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载体选择、教学研发中,从而提高会展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最后,会展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为了让会展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导会展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目标,会展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学生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等制定近、中、远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提供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辅导,根据学前调查和学生需求,为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便捷性、有效性的互动和指导;第三,制定自主学习制度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对会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奖惩,确保会展学生能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进行高效的学习。3.3转变教师认知,开展针对性混合式教学。3.3.1基于会展特性,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会展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涉及会展项目策划与营销、会展现场服务、文案宣传策划等多个流程和环节,这就要求会展人才要掌握较为宽泛的会展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精通某项专业技能。因此,高校会展专业在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结合会展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使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面广而专深”,从而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会展人才。就目前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大部分课程的设计都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生硬且缺乏针对性,亟待进行有效调整。首先,以会展的策划、招展、设计、布展、服务、撤展等会展基本工作环节为课程设计背景,合理增改现有的会展课程体系,然后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必修能力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项目实训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再辅以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指导;专业必修能力模块则需要教师将部分课程内容转化为线上教学资源,并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会展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线上课程教学和在线互动指导;除了线上教学之外,教师也会根据课程性质安排定期的线下课堂教学,以补充解决线上教学学生无法理解消化的知识点;专业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主要是拓展一些会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任选三门,课程教学以自主学习和线上教学为主,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知识拓展和自我提升;会展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项目实训模块必不可少,它积极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会展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本模块包含展会策划实训比赛、校园自办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在进行实践课程任务的同时,会有教师开展在线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随时随地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这种基于会展行业特性、明确课程性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能够准确地安排会展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能有效培养会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必备能力。3.3.2创新培训形式,有效引导混合式教学。会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有清晰准确的认知。会展线上教学平台和技术的迅速更新,需要创新会展教师培训形式,有效引导会展教师灵活、高效地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推动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建立高校会展专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形式,本校对会展专业教师要进行基本的混合式教学岗前培训,如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课程安排、课程体系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让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基本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达到会展教师在校内培训后能够进行基本课程教授的目标。随后,逐步将通过校内培训的会展教师外派到国内混合式教学水平质量高的其他院校的会展专业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并与相关院校达成委培协议,保证校外会展混合式教学培训的质量。外派学习的会展教师回到本校后,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与信息互换、互动活动,如通过交流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实现校外培训反哺校内培训的目的。其次,要建设会展教师培训与教学服务相衔接的综合保障系统。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会展教师能更熟练地掌握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更好地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该系统的核心在于培训后期为会展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环节,它可以为会展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建议,帮助会展教师顺利开展会展混合式教学工作。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教师培训中心设立专门的服务咨询部门,定期开展培训反馈调查,集中组织会展教师开展研讨会等,全程跟踪会展教师培训实施进度,保障教师培训效果,解决会展教师的培训后续问题[5]。3.3.3改革教评体系,合理平衡“教研”关系。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重科研、重竞赛、轻教学的问题相对严重,为了让会展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势在必行的举措。首先,要健全高校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考核体系。明确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任务、课时、班级,加强对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目标考核、课程监督指导、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质量与绩效同奖惩挂钩;其次,要健全高校会展专业的科研、竞赛任务制度。要明确教学是教师的根本、首要任务,科研要与混合式教学考核协同发展,要对教学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而不是脱离教学自成一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会展混合式教学与科研评估管理。严格协调混合式教学任务量和科研任务量的比重,规范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管理活动。在高校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会展教师需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量后,才可适当增加科研、竞赛任务。可允许会展教师轮流申请学术进修,在进修时段中,教师暂时停止课程教学工作,利用前期的教学积累和思考,专心开展科研。这样不仅保证了会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分别专注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平衡了“教研”关系,还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3.4完善相关设施,搭建会展资源平台。高校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涵盖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和选择、会展混合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会展教学资源的共享,且会展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开展、混合式教学评价与监督等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资源平台的构建。会展混合式教学是依托网络教育平台产生的新兴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在教学成本上会相对增加。这就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财务预算及拨款安排方面有所倾斜,为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目前,对于很多高校会展专业来说,网络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很多高校甚至还无法实现全校范围的无线网覆盖。因此,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园无线网,为会展学生线上学习提供网络支持;还要加强会展资源平台的搭建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会展专业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为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媒介。各高校应重视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鼓励会展教师和会展学生参与到会展资源的建设中,如在线课堂录课、微课制作等。除此之外,一个成熟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条件。各高校的会展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会展网络资源平台,同时积极与其他高校会展专业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和共享。

4结语

大数据的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度融合都为会展产业和会展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我国各高校的会展专业应积极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弥补信息化教学的不足,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会展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还要加强对会展专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会展混合式教学的投入,构建一个以会展产业特性为基础、以会展人才为主体的系统化、高效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铭谦,梁英伟,张闻语.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137-139+148.

[2]刘志平.探析“微”模式在高职会展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会展展示设计实务为例[J].时代农机,2017(05):202+204.

[3]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8(12):44-48.

[4]吕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

[5]马健云.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及保障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6]罗绮琦.基于CDIO理念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极光,2015(09):153-154.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6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当今,网络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目共睹,随着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微课制作的广泛普及,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的改变正在不断深入——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就是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SPOC;教学改革

在内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既致力于改革传统业务,又在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以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是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这门课程所囊括的基本理论与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在商业银行课程面授课时量有限和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用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对操作性、实务性知识理解缺乏直观与感性认识,这与培养高能力、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宋晓玲,2011)。当前,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对商业银行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创新。一方面,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日渐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发展新趋势,这为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增强了学生对银行理论的直观认识和系统理解,促进其快速掌握并提高银行业务操作技能,这为实现商业银行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新途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当今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别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王奇等,2014)。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具、模型、幻灯、光学投影、电视等常规教学媒体融为一体,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媒体的融合;也可以是将各种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上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还可以是依托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课前导学、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环节的融合。而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模拟实验,实现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属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二)“混合教学”的涵义的发展

广义的“混合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混合,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习活动的引导、指导、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学媒体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的组合(杨昌红、韩伟爱,2008)。随着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概念的普及,在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福利的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比如在网络化学习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之下,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针对性的答疑和辅导,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得到倡导,并日益成为网络时代“混合教学”概念的主流界说。

(三)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2013至2014年,中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实践。在MOOC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反MOOC的呼声也逐渐响起。其中之一是,MOOC作为网络化学习方式之一,也存在如前所述网络化学习的不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比如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开展小组讨论等,在MOOC中都无法进行。后MOOC时代,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由于兼收并蓄了线上教学的多形式、高科技、可重复等优势和线下教学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定制化特点,势必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MOOC的三大特征(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和学习行为管理)相比,SPOC具有小规模、特定人群和在线开放的特点。有研究称,SPOC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但究其实质,其仍然是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至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这两个层面的概念由此也产生了更大的交集。

(四)本文对混合教学的界定

当前对混合教学的主流定义是基于在线课程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在线学习“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念,实现了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三维混合。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诉求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性。随着商业银行实务的日渐复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讲授清楚业务操作原理和操作细节,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国内部分高校在讲授财经类课程采用国外教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经典的国外教材之一是PeterS.Rose和SylviaC.Hudgins(2011)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该教材(以第8版为例)总共20章,如果要为学生构造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需要讲解12-14章的内容。同时,由于采用的是全英文教材,要与中国国情接轨,还需要补充大量的国内知识。此外,为契合课程应用性、实务性强的特点,需要讲解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并增加案例分析和课内外练习。最后,如果要切实提升教学效果,需要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进行一定的师生互动。达到这些要求,大概需要每周4课时的课时量。而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3学时。在面授课时量有限、没有模拟实验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情况下,就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以每周2课时为例,只能讲解十章左右的内容,而这难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框架体系,并且对于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无法深入讲解;其次,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视频音频短片播放,难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只能补充少量的国内商业银行知识,不利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国内外对比和结合;第四,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集中的习题讲解和答疑;最后,即使在课时充分的情况下,仅通过课堂面授的形式来讲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也无法达到模拟实验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操作和场景感受,业务实践部分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实地调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北京语言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周课时2课时,采用罗斯的《商业银行管理》(英文版)教材。作者对学生进行题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和收回了62份调查问卷。从提高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网络辅助教学、推行翻转课堂、开展分组讨论等多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商业银行课程的改革诉求。在对“当前商业银行课程最需要增加的实践教学内容”一项调查中,业务操作与处理、热点问题点评、案例分析、中国实践情况四项分别占比43.06%、23.61%、22.22%、11.11%。在对“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重要因素”一项调查中,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增加实务讲解”、“增加案例分析”、“开设模拟实验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三项因素,“增加实务讲解”分值最高(124分),其余依次为“增加案例教学”106分,开设模拟实验课程89.5分,增加课堂讨论20.75分,采取网络辅助教学9.25分。在面授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对实务内容的讲解是需要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你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吗?”一项调查中,91.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根据对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对商业银行提高业务操作性和实务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的需求比较强烈。

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

“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辅助教学平、模拟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三种教学模式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相互补充与映照,形成有机衔接,构建了“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一)课堂面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前期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课程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适度精简,利用每周2课时的时间讲解罗斯《商业银行课程》教材中12章的内容(见表1)。对于背景性资料可以放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节余的时间可以在课堂面授时适度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解析、热点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

(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1.平台选择

北京语言大学推出了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北语模课”在线学习系统。该平台由视频公开课、微课程、学习空间、资源中心四个模块构成,其中学习空间则是整个平台的核心,该部分支撑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的学习,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学习平台,并起到整合各类资源的功能。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开通了类似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平台支撑。

2.主要功能

(1)课程计划在学期初将课堂的面授内容、面授方式、面授活动安排等相关内容发放在网上辅助教学平台。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进度及计划安排等内容。

(2)在线集中答疑和非实时辅导针对每学期布置的课后习题,安排1-2次在线集中答疑;对于课堂学习中的遗留问题,学生可将其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教师进行非实时辅导。

(3)在线专题讨论问卷调查之问题“如果开展课堂分组讨论商业银行热点问题,你会____”,61.29%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4.19%的同学选择只听其他同学发言,14.52%的同学不希望有课堂讨论。学生对于课堂分组讨论的态度不一,使得开展集中的分组讨论有些困难。依托“北语模课”的“学习空间”,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案例分析、热点问题,组织在线专题讨论,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

(4)题库在线练习和成绩分析把商业银行课程题库放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练习,并根据练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

3.网络辅助

教学平台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8.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网络辅助教学,只有41.94%的同学赞成商业银行课程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推出网络辅助平台的试验期,可以更多发挥其辅助的角色,立足于提供一个交流沟通为主的平台。尽量不增加同学的课外负担,增加服务弹性,减少硬约束。随着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再逐步增加线上教学的比例。

(三)模拟实验课程

根据对当前高校使用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软件的调查了解,比较齐全的模拟银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包括:一是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主要有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各类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包括结售汇业务、外汇贷款业务等;四是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五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六是商业银行业务培训系统。在对各模块的需求测度调查中,要求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排名第6位赋值0.1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被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三个业务模块,这三个模块的分值分别是115.5分、82分、62分。其余模块需求情况依次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为41.5分,银行产品业务培训系统为35分,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为23.55分。在模拟实验课程建设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购置最重要的几个业务模块。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日益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新趋势。在商业银行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之下,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过以前,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相应提高操作性与应用性。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增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操作性、实践性的需求比较强烈。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构建“课堂面授+模拟实验+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以促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混合。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具有金融学科大多数课程的一般特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门课程在混合性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也对金融学科其他课程具有普遍示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玲.高校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王奇,李龙,谢秋菊.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方法探究[J].电子测试,2014(3).

[3]杨昌红,韩伟爱.“混合教学”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4]高晶.对翻转课堂中教学微视频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6(2).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篇8

【关键词】SPOC高职计算机专业混合教学模式

一、SPOC简述

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了SPOC教学模式(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该课程形式与MOOC相比,在课程规模上进行了限制,其中包括对线上学习人数有一定的限制,也对讲授者和课程内容了有限制的要求。SPOC它能根据教学的每个环节、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既能发挥MOOC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弥补MOOC的短板与传统教学的不足,是MOOC的继承、发展与超越。非常适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基于SPOC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1、实施对象与课程。本次混合课程改革的对角为我校2017级272名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在院系为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自从2016年9月,我院先后对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等八课程筹备开展基本SPOC的混合课程改革与研究,以学校引入的清华大学开发的优慕课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2、实施条件保障。为了满足开展基本SPOC的计算机专业混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多方引入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每门课程都提交了立项申请,并且请专家教师进行指导和答辩。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对实施班级都进行了有线网的架设,为学生实时在线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资金方面,学校出台了相关支持文件给予支持。3、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1)课前阶段。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任课教师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课程定位于侧重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准备学习资源。第一种方式引用网络上优质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第二种方式由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微视频、任务书、课件、课堂小测、拓展知识等资源。2)课中环节。有了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课中环节便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课中环节由内容讲授转换为“对话”环节。课中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同伴互评、开展课堂小测等内容,教师针对学习情况集体答疑和个别辅导。每门课程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教学环节。3)课后环节。课后分为教师和学生二个方面。教师根据本次任务进行总结和反思,归纳出本任务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最终根据上一个任务的实施情况下一个任务。学生进行知识的再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将重点难点问题都吃透,并且提交作业,进行在线测试等任务。

三、实施效果分析

上一篇:电工专业技能实训范文 下一篇:对翻转课堂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