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课文分析

时间:2022-10-04 02:36:55

《西地平线上》课文分析

尼采说,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而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比较起《江南的冬景》而言,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实为天地之间朴实无华之大美,20年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高建群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因为那片土地上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西部的落日之美之所以被誉为世间之大美,因为它既是雄伟的自然之美,也是崇高的英雄之美,更是西部历史人文之美。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作者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作者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眼里,西部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高建群作为一位西部作家,他要用苍劲的文字让我们从西部的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比较起记叙文、议论文等高中阶段重点训练的阅读和写作文体,写景散文的阅读难度和写作难度都可谓更胜一筹。所以我这堂课的重点是解读落日的三层含义和这篇文章对于写作的指导。我试图通过解读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散文的三个阅读要点――文、知、情,即文章中起到点睛作用的语句,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联想和穿插了哪些文学意象和历史文化,表达了哪些永恒的人类情感话题。然后再通过作比喻的方式,解读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课堂练笔的方式,引导同学熟悉散文的三种常见艺术手法――动静结合、先抑后扬和虚实相生。

按照三次对落日的描写,我首先把文章分解成三个部分来解读,这三个部分分别是:

一、 落日是多情的女子,文学似一把折扇

二、 落日是庄严的逝者,文学似一根琴弦

三、 落日是惊世的英雄,文学似一幅山水

一、 落日是多情的女子,文学似一把折扇

(一) 点睛语句赏析

1. “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这样的句子是在写辉煌的落日吗?好像不是,作者在这里模拟了一场我与落日的别离,落日仿佛是柳永笔下那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多情女子。作者和落日都不忍相互别离,而只能执手哽咽、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 “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这时落日已然西沉,兰舟已催发,那位多情的女子消失在水波盈盈处,刚才的绮丽、温存、柔美、多情似乎都恍若梦境。我与这位多情女子终究各据天涯。

(二) 艺术手法赏析

这一部分的文字风格就如同中国文人所嗜好的风度道具――折扇,有着动与静的完美结合。那一段静态落日的描写若折扇轻轻打开之时,柔和的画面让人感到美丽而安谧,这一段动态落日的描写若折扇层层折叠之时,让人对美丽画面的骤然将逝,生出无限留恋与感慨。

文学似一把折扇,因为它的美就在于瞬间即永恒的生命表现。瞬间的美好与失落都会留给我们永恒的记忆,这常常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一个个令我们为之心动的瞬间在生命中无规则地绽放,便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人生。当生命中的美丽瞬间如眼前的落日般揉揉眼睛便已作别,你会以为那是一道风景,抑或一场梦境呢?

(三) 课堂练笔

请以“瞬间与永恒”为题,结合所学文章,写一段感悟。

示例:星星的闪烁是瞬间,而它的美丽绽放是永恒;《边城》中那只嘹亮了一晚的歌声,却在翠翠心中回荡成了久久的缠绵;《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最后一夜杏仁儿般苦涩,却化作了如大海般无边无际的相思;《虞美人》中故国的一夜风雨,却淋漓成了李煜一生的亡国之泪。

二、 落日是庄严的逝者,文学似一根琴弦

(一) 点睛语句赏析

1. “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在放着。”

音乐也许是最为抽象的艺术,总是把任何具体而繁杂的现实条件滤净,纯酿出血液、呼吸以及情感的律动,纯酿出人人都不会陌生的美。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影片中那些高贵的灵魂在死神面前表现出的尊严。

船长史密斯不假思索地说:“让妇女和儿童先行”!接着他又低沉而坚定地补充道:“我跟船走。”虽然这个过分自信的老人,在多次接到冰山警告后,仍命全速航行,但在死亡来临的一瞬,他没有利用职权逃生,而是以自己的镇定和刚毅表达了他的忏悔和尊严。

当知道没有获救的可能时,世界著名管道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没有绝望,他穿上了最华丽的晚礼服,对随从说:“我即使是死也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他给太太留下的遗言是:“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为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牲,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落日是太阳面临的一次生死考验,较之日出,它更庄严、更神圣、更富有悲剧感。而这种洞彻心扉的悲剧用音乐去诠释是再完美不过的了。

2. “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文学必然要表现苦难。文学只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充满自由精神的。唯有这样,文学才能返回人类的心灵,取得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没有的精神和力量。台湾已故知名学者傅伟勋教授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多次引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下的定义:“人是‘向死的存在’。”傅教授曾说:“‘生活品质’与‘死亡品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太阳的升起会让人热血沸腾,太阳的落下同样会摄人心魄。一个人死亡品质的高下,不正是他生存品质优劣的最好浓缩吗?

(二) 艺术手法赏析

这一部分的文字风格就如中国文人所嗜好的抒情道具――琴弦,有着抑与扬的顿挫笔调。那一段写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太阳如冷冷的硬币一般停驻西天,就如同抚琴人在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这一段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日头庄严神圣地落下,让人顿生庄重昂扬之情。

文学似一根琴弦,因为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命若琴弦。西方人关注的是“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而中国文人关注的则是“何以求生?如何就死?”

(三) 课堂练笔

请以“生命与尊严”为题,结合本文,写一段感悟。

示例: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老子讲得也很有道理: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罗布泊的落日不正是在昭示我们,死亡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作为炎黄子孙,当生存和尊严之间需要抉择,犹豫便已丧失了尊严。

三、 落日是惊世的英雄,文学似一幅山水

(一) 点睛语句赏析

1. “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

匈奴民族最早生活在阴山和河套一带,在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伟人:夸父。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夸父生活在“大荒”之中。一年,酷日当头,举国大旱,颗粒无收。夸父为救百姓决定干掉火热的太阳,他追过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追到一个叫禺谷的地方,眼看就要抓到太阳了,突然头晕目眩,赶紧坐下来喝水。追了一路,实在太渴了,夸父喝干了黄河、渭水还不够,又往北走,前往大泽喝水,还没走到就渴死在路上了。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每一个民族都是从不可思议的传说和神话中走出来的。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对自然以及作为自然化身的神灵的热爱。匈奴人,因为得罪了太多的农业民族,他们的族源因而被附着了太多的挖苦和嘲讽。只有太史公说了句公道话:他们是夏后氏之苗裔,是炎黄的优秀子孙。

(二) 艺术手法赏析

这一部分的文字风格就如中国文人所嗜好的写意道具――山水画,有着虚与实的相生技巧。这一段写“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便是接着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英雄背影来写这隐入火烧云背后的辉煌落日。

文学似一幅山水,因为中国的山水画更注重写意,追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笔简而意丰!文学更为高明的艺术手法也如此,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三) 课堂练笔

请选择一首诗歌,赏析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示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课后作业

赏析下列诗词: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动静结合)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先抑后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虚实结合)

[附]板书设计

一、 落日是多情的女子(柔美、安谧),文学似一把折扇(动静结合)

二、 落日是庄严的逝者(庄重、神圣),文学似一根琴弦(先抑后扬)

三、 落日是惊世的英雄(惊世、骇俗),文学似一幅山水(虚实相生)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2)

上一篇:《史记》描写人物外貌“尚奇” 下一篇:一个父亲对一个父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