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5 11:41:28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1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P879、10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学校教学楼;防雷保护;具体探究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楼内都配备了一些电子设备和建筑自动化系统,这些设备和系统易受雷电的影响,若不做好教学楼的防雷保护工作,会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并且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一旦发生雷击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损失将不可估计。将学校防雷工作做好是学校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1 雷电的破坏形式

雷电对于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主要的破坏形式是雷电波、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的入侵。如果是直击雷,破坏形式就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对建筑物进行入侵,产生电效应和热效应,导致建筑物出现受损。另外,如果建筑物受到直接的雷击,强大的雷击电流就会对人们的人身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具体的原因是电流会沿着接地引下线,接地后就会让电位瞬间提高,会产生极高的电位,这样就会造成电力设备的损失,甚至会引起人员的伤亡。

建筑物在受到雷电的攻击的时候,就会出现雷电感应,雷电感应是在雷电发生的时候,会在相关的导体上产生一定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金属部位由于摩擦就会出现火花。雷电感应既可以是来自对地雷击,也可以是来自云间放电。但值得一提的是,对地雷击的发生,会出现较大的感应浪涌,这样一来其电压就会增大,其雷击半径也会逐渐的增加,在500m这一范围内的设备都可能会被破坏。而云中放电的电压相对较小,但是其发生的概率也更高,雷电的破坏也会极强,因此,云中放电也需要引起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十分严重。

雷电波的入侵在雷电灾害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形式,这是因为雷电会沿着各种线路,如架空线路,或者金属管道等有导电性质的线路侵入到建筑内部。这样一来,将会对很多的教学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

2 教学楼及其雷电风险评估

学校的教学楼是用作教学科研用,一般教学楼内部的人员都相对较为密集。因此对教学楼的安全设计要求一般都会很高。现如今,学校的教学楼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设计一般要在五层左右,屋内要有电脑、语音室、图书馆和办公室,还要设置阶梯型的大教室,属于智能建筑物。

根据相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在进行学校教学楼的安全参数进行计算的时候,要计算出学校预计可能发生的雷击次数、有可能会对教学楼电子信息系统产生影响的雷击次数等一系列关于雷电风险评估的计算。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教学楼的防雷类别进行分析和确定,从而采取更好的防雷措施。一般来讲,教学楼往往会被认定为是二类防雷级别,教学楼里电子信息系统的发生防护等级要求一般是B级。

3 设计指导思想

设计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区域进行基本的划分,建筑物的外部主要是雷击的主要区域,发生雷击的时候,会出现损害,而且外部设备的危险较高,是直接与雷电发生基础的区域。这一区域是暴露区,暴露区是0区,如果是非暴露区,例如建筑内部,就要按照1区和2区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危险的程度来判断并确定防雷设计方案。

4 学校教学楼的综合防雷措施

4.1 防直击雷措施

学校教学楼按二类防雷级别保护设计。在教学楼顶部设避雷带,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均与避雷带可靠焊接。屋面避雷带采用F10mm镀锌圆钢,每隔1.0m用支撑杆固定。利用结构柱内两根F16mm主筋作为引下线,以焊接的形式从柱顶直通到柱底,与基础钢筋焊接相连,并与大楼基础钢筋、梁柱钢筋、金属框架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良好的法拉第笼。教学楼内竖向金属管道应每三层与圈梁的均压环相连,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相连。

4.2 学校教学楼的内部防雷保护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针对于网络系统的防雷,从可能引雷的三条途径:电源线路、网络线路、通讯线路,根据每一类设备的特性、需要的防雷等级程度,选用性价比合适的防雷产品,做到以合理的价格达到充分的防护,确保设备对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线路操作过电压的全面防护。设备集中的机房应设在顶四层以下。机房设备应摆放在房子中间,这里雷电电磁场最弱,不能靠窗口太近,不能靠楼立柱太近,不能离主地线及没有安装的外线太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4.3 电源系统保护

从总配电房开始,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设置四级雷电电涌保护器。在学校教学楼总电源配电柜安装一组低压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一级雷电电涌保护;在楼层分配电柜处安装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二级雷电电涌保护;在特别重要的校园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等配电盒处安装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三级保护。并且对网络中心主服务器采用防雷插座细保护。这些保护起到对从电源线上进入的感应过电压的拦截、泄放保护作用。SPD的三相分别并联空气开关后面相应的线路端子,中线接N端,地线接至配电线路接地排、机壳或PE端。

在安装SPD时应注意:第一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25,第二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16,第三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10。

4.4 信号防雷

学校教学楼里一般都会安装电视、网络、监控等设备,这些设备会接收一定的信号,雷电易沿着管线和信号传输途径而被引入教学楼内部。因此教学楼还应当做好信号防雷。一般要采取直击雷防护和屏蔽措施。为抗御直击雷和降低雷电电磁干扰,教学楼应采用法拉第笼进行电磁屏蔽。比较重要的信号设备机房须采取防直击雷措施,但不能盲目以高塔来避雷,传统的金属避雷针高高耸立在建筑物屋顶,这样反而会增加落雷的概率,造成对楼内及其周围更严重的感应雷击。对此,教学楼顶应该敷设避雷网做为接闪器,避雷网由不大于3m*3m的方形网格构成,每隔3m与避雷带焊接连通。网格由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交叉焊接构成。

5 结论

雷电灾害已成为破坏性日趋严重的灾害之一,面对日趋严重的雷灾,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特别是学校,在防御雷电灾害方面学生更是弱势群体,学生们肩负着家庭的期盼,肩负着祖国和社会的期待和希望,所以做好学校防雷工程,增强校园抵御雷电危害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对学生安全高度重视和负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宇舟,施宇旋.建筑地域性的“低技术”表达――龙潭中心学校教学楼设计[J].建筑技艺,2013(04).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途径

一、研究背景

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活动中忽视了科学方法的使用,例如,教师在教“正数与负数”一节的时候,仅仅是把“大于0的数为正数”“在正数前面加‘―’即为负数”之类的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了这些新知识与学生知识基础的联系,这影响了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教学理论,并将其迁移到教学中。由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有意义学习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有意义学习理论倡导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善于利用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由于具有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便能够将新旧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新的概念与定理。例如,在“角”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其内容同学生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即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角”的定义与作用,又将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学生的掌握与记忆。

(2)有意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的迁移体现的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知识迁移能够的提升对对其学习力和素质提高有积极的帮助。有意义学习理论关注初中生数学知识基础以及知识联系,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式加减”知识与“整式乘除”一章的“幂的运算”、“单项式相乘”、“整式乘法”等内容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在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下,能够有效巩固“整式加减”一章的知识基础,将其学习内容与方法迁移到“整式乘除”学习中。

三、初中数学教学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途径

(1)重视与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实现知识的掌握必须重视原有的知识基础,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形成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与巩固。例如,在“数轴”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数轴是一条直线”、“它用点来表示数”这些基本要点的印象,从而帮助他们巩固“数轴”的知识基础。又如,教师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在了解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设方程式和列方程。数学教师不能认为这些基本步骤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意义,学生只有在良好掌握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方能实现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进而丰富自身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策略。

(2)关注不同知识点的区别。有意义学习不赞同传统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主张学生在理解不同知识理论异同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学生由于正确梳理了知识,因而能够更有效选择适用于问题情景的知识。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不同知识点的区别,比方说,刚学习“方程式”时,一些学生有时难以区分它与“算式”的区别,不能很好掌握它的含义。教师可以对两者进行区分,明确“算式”为算式公式的计算过程,而“方程式”则是依据相等的条件求未知数。这种区分帮助学生打好“方程式”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其更为有效学习“方程式”的知识。又如,“直线”、“射线”与“线段”三者具有一定的差异,学生正确把握三者的区别是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关键。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列出三者的定义和区别,让学生对三者区别有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可以配上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正确把握三者的不同点。

(3)善于利用引导性教学材料。“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倡导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前向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平行线”是两条没有交点的直线,这一知识的学习涉及到直线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引导性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的定义与性质,并将其与“平行线”是两条直线的特点联系起来,即帮助学生巩固了“直线”知识,又促进其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性材料,先帮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通过引导性材料将教学重点引向“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有利于强化学生“方程”与“方程组”的联系,促使其更好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

(4)创造有利客观条件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只有具有了有意义学习的意识与动机,方能积极从事相关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掌握,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这一客观条件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契合。例如,数学教师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可以按照“方程概念――方程解法――实际问题解决”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顺序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促进其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开展。又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后让他们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标准。在他们掌握了概念与判断标准的前提下,数学教师再让他们了解相关的中考题目和数学竞赛题。这些良好的客观条件,避免学习材料超越学生的理解而给其带来学习挫败感,有利于其循序渐进提高自身数学水平。

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初中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应用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反思。

参考文献:

[1] 徐光考.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探索[J].数学通报,2005(10):24-27.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渠东剑.让数学活动设计更精当[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6):6-8.

[4] 何先友、罗显成.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再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15.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直线;双曲线;数形结合;GeoGebra

GeoGebra是一个结合几何、代数与微积分的动态数学软件,它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亚特兰大学的数学教授Markus Hohenwarter设计的,GeoGebra融合了代数与几何两大学科,做到了图形与代数方程的同步变化,实现了真正的动态演示。可以通过在下方的命令输入框输入圆锥曲线方程的方式(如输入“x^ 2+y^ 2=1”)直接画出图形,甚至可以用向量运算的方式输入(A+B+C)/3来直接显示ABC的重心点。

一、波澜不惊:常规教学在信息展示中传授知识

在介绍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思考题来探究:讨论直线y=kx-1与双曲线x2-y2=1的交点个数,并求此时k的取值范围。

代数解析不再赘述。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利用GeoGebra软件进行了下面设计:

①先在“输入框”中分别输入并回车:x^ 2-y^ 2=1,y=x,y=-x,得到双曲线及其渐近线的图象,可以很清晰地让学生理解相切与只有一个交点的区别与联系;

②在输入框中输入:y=kx-1,并回车,此时会弹出“创建滑动条”的对话框,根据需要产生一个关于变量k的滑动条(如下图所示)。拉动滑动条,可让学生与上面的代数式进行验证。

二、风波乍起:点滴疑问在拓展思维中放飞思想

1.一个学生的积极归纳:

2.一个学生的无意提问:是否所有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都可以利用上面的数轴来实现呢?

3.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尝试和探讨,教师可利用GeoGebra进行如下设计:

(1)先实现双曲线x2-y2=1及其渐近线的图象;

(2)在输入框中输入:y=tan(a)*(x-p)+q,其中a∈[0,3.14],p∈[-5,5],q∈[-5,5],从而形成过点M(p,q)的动直线d;

(3)在输入框中分别输入:y=(x-p)+q与y=-(x-p)+q,回车后形成过点M(p,q)的两条与双曲线渐近线平行的伴随动直线;

(4)可以拖动点M,让它位于不同的位置,再拖动参数a,观察动直线d与双曲线的交点情况。如下图1所示:

(I)先研究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形:将双曲线包含两个焦点的区域简称为双曲线内,含有原点的区域简称为双曲线外,如上图2所示。通过定位点M(p,q)在图2中的不同区域,可以观察到下列情形:

①当点M在双曲线内时,有两条与双曲线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

②当点M在双曲线上或点M在双曲线的渐近线上(除原点)时,有三条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两条与双曲线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和一条与双曲线相切的直线;

③当点M在双曲线外左(右、上、下)区域时,有四条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两条与双曲线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和两条与双曲线相切的直线;

④当点M在原点处时,有两条与双曲线渐近线重合的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

(II)利用检验直线快速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个数及此时所对应的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下面是点M在双曲线外左区域的检验图形及结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得到上面右方的结论,这也形成了解决直线与双曲线交点问题的几何法。

三、余波阵阵:大胆猜想在细致观察中迸发灵感

四、波光粼粼:兴趣探究在自我实践中彰显智慧

1.学生很好奇地利用GeoGebra软件进行抛物线的自主学习。

2.学生很成功地利用GeoGebra软件进行了双曲线与椭圆等轨迹方程的再探究。

郭沫若老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数形结合拓思维,代数解析定经纬”,这堂课借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大胆猜想、实践求证、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会了使用数学工具软件,并使之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詹文艺.过定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公共点问题浅析[J].学法指导,2013(41):95-96.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5

>> 基于Web的微格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 面向高校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评价 与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 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PHP的校园播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自主学习的新型微格教学系统构建与实现 基于HTML5的微格教学视频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数字微格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线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线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课程的自主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浅析广告监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线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数字图书馆在线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和尾文件footer.html。由于本系统由前台、个人中心及后台管理等三大子系统构成,不能一一介绍所有模块,因此,本章选择最重要的评价模块展开,在介绍反思日志管理时也会涉及个人中心模块。显而易见,这两个模块是本系统的重心。

图2 微格教学在线学习与评价系统首页

本系统中设计的评价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其他用户的客观评分,即量表评价;二是其他用户给予的主观意见,即文本评价;三是训练者的自我反思及其他用户基于反思给出的回复。评价模块在“教学实践”页面,界面如图3所示。个人知识管理功能在个人中心模块,这里仅结合反思介绍个人中心模块的反思日志管理功能。

(一)量表及文本信息评价

在量表评价环节,评价的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可以由教师或管理员用户在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添加和编辑。评价量表根据评价类型表和评价指标表中的相关数据动态生成。

当用户上传所需评价的微格教学视频信息之后,便在后台数据库中的视频信息表中增加相应的视频信息,如上传用户id、视频id、视频类型等。同时,在“教学实践”页面量表评价区中,系统将用户上传的技能类型、视频号、上传者及上传日期显示出来。

图3 评价模块界面

在相应的视频号上实现了视频信息在优酷平台地址的超链接,一旦浏览者点击视频号,直接跳转到相应的优酷网页面,进行视频播放。当浏览者观摩完视频之后,选中相应的视频,点击本页面的评价按钮进行评价。后台自动获取浏览者选中的视频id,评价者id可以通过session传值并获取。后台系统到视频信息表中获取该视频id所在记录的视频类型,并根据评价类型表及指标表中的信息自动生成评价量表。在量表下方,插入了文本评价表,主要用于用户给出训练中的优缺点及建议,作为对量表评价的补充。一旦浏览者点击单选按钮进行相应指标的评价,并进行了文本评价之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自动将评价结果插入到数据库用户评价表及文本评价表中。界面如图4所示。

图4 量表及文本评价界面

当用户在“教学实践”页面量表评价区选中相应的视频,点击“查看总的评价结果”按钮,后台系统将自动计算,将用户评价表中所有用户对该视频的评价信息中各指标的相应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累加并取平均值,最后以量表的形式将结果呈现。此外,将数据表中该视频的所有文本信息的评价结果一一呈现出来,以供用户浏览。

(二)反思及回复评价

教学反思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一个好的微格教学在线学习及评价系统应该提供学生反思的平台。用户进行反思评价的过程涉及两块,一个在个人中心模块,进行日志管理,即训练者在此添加反思类型及撰写反思报告;另一个是“教学实践”页面“反思及回复评价”区,可以浏览所有用户反思内容及其他用户对其反思的回复,浏览者也可以基于反思内容进行回复。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部分的实现过程。

1. 个人中心模块的反思日志管理

前面已经进行了介绍,个人中心模块主要是实现了个人的知识管理。在这个模块中,有一个反思日志管理子模块。在该模块中,将自动增加“微格教学反思”这一类别的功能,用户还可以设置反思日志的分类,如实习反思、微格教学反思等。

实现了反思日志分类以后,用户便可以基于这个类别撰写反思日志。撰写教学反思页面如图5所示。如果用户已经上传了微格教学视频,用户可以点击“查看”按钮,选择相应的训练视频撰写反思报告,当然,每一个视频号就是一个超链接,如果记不得训练过程,用户还可以点击视频号,在优酷平台再次观摩训练过程之后再撰写反思报告。

图5 微格教学反思撰写

当然,在个人中心的反思日志管理子模块中,也可以进行文章与回复管理,只不过在这里进行的日志回复管理,是针对其他用户对自己日志回复的管理,如回复内容的编辑保存或删除。如果需要浏览所有用户的反思及回复,需要在个人中心首页或教学实践页面的“反思及回复评价”区完成。这两个页面功能相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下面仅以教学实践页面的“反思及回复评价”区来介绍反思及回复评价。

2. 反思及回复评价

进入教学实践页面的“反思及回复评价”区以后,界面如图6所示。在该页面中,左侧包括最新文章、最新回复、日历等三部分,右侧则显示最新文章的内容。当用户上传了训练视频之后,在右侧最新文章栏目下方会出现“观看训练视频”超链接。点击“查看全文”链接,可以查看反思内容及所有回复,并可以在下方发表匿名回复。

图6 反思及回复评价区界面

此外,在“个人中心”模块提供了“我的微格教学”页面,提供了用户自己上传训练视频的所有的评价信息,包含,量表评价区、文本评价区、反思区及回复区等四个区域。这样便于用户倾听多方面意见,进行自我反思及提高。

四、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优势及发展展望

本系统完成之后,在2009级教育技术班的微格教学训练中投入了使用,效果明显。其中,有8名师范生组成了微格训练的学习共同体,长期使用本系统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微格训练。通过对这8名学生的调查及访谈,了解到本系统在微格训练中的优势。学生都构建了自己的优酷空间,上传了自己训练的视频,利用本系统能较流畅地进行视频的观摩及评价;定期对自己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及反思;“我的微格教学”提供了训练档案袋功能,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训练过程中的优缺点;能很好地从别人的训练及评价与回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及经验。作者也基于本系统,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研究,了解在线的交流与反思及教学共同体对学生实践性知识积累的作用。

基于播客平台及该系统基本能够实现课外微格训练的全部过程。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微格训练除了硬件及软件的支持外,还需要个人、团队的信念支撑。除了平台之外,个人的坚持、团队的合作都是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网络平台的使用效果需要训练者自己及其团队共同的发展愿景的支撑才能最优化。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6

论文关键词:读图能力,培养,提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学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地图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了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试卷,我认为读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现就初中年级地理教材有关地图的教学作出部分归纳,以便于和广大地理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地图

1.经纬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P5-8页“纬线和经线”这一框题,主要讲述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这节内容时,经常觉得学生难以接受,仿佛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课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讨,认为学地理犹如有一道“高门槛”。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就结合图1.10和图1.11这两幅图,重点分析经线和纬线的排列变化方向;记住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它们是分别取英文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结合地球仪详细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利用经纬网图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经纬网图的有关练习来训练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来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试卷,发现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而且分值也较大。可见有关经纬线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不可小看。

2、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P49-56页讲授的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师可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百叶箱、雨量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连续的气温情况,每个小组只要求关注一天的气温情况,最后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上课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气温变化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右图(图1),在这几天内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图1

在什么时候,最低大概什么时候、这几天气温有没有变化。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完毕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结合图,再结合实际生活,联系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发生,让学生自己归纳降水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最后分析总结一下一个地区的气候。

3、地形图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

②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材暂不作要求,则要求学生记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这一个规律掌握地形的陡缓。

(2)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如八年级上P22页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七年级下P6页6.7“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图2),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通过这个剖面示意图(图3),就能够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4、景观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观图片较多。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则是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双版纳地区景观图、北京旅游景观图、黄土高原的窑洞、七年级下册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过这些大量图片的展示小学教育论文,更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片,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5、结构图

这种图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如八年级下图6.28“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等。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6、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几乎每一节区域地理都有区域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地图,充分利用地图获得大量地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的内容,掌握本区域的知识要点。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图文结合

所谓“图文结合”,即地图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地图图像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图图结合

所谓“图图结合”,即教学挂图。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相结合。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无图不成课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如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加强地图知识应用的指导——地图随我行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尤其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据调查,我所教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地球仪,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少数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地图外再没有别的地图。看来地图是绝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文化用品。当拿到一幅地图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读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有图且会读图,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呢?据一次问卷调查,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学生要查阅地图,而54%的学生则是问别人怎么走,还有10%的学生跟着别人走。可见,能在平时自觉使用地图的学生还不够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地图的指导。当学生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时,53%的初一学生和82%的初二学生能知道绝大多数省区市的位置,其余的学生则只知道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市的位置。地图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来向学生提出这项要求是很必要的。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当然,要做好它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法,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网。

4.《试论地图学习能力的结构与评价》,蔡国霞:广州教研网。

5.《中学地理教学探索》,金正杨:上海教育出版社。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7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运用,为城乡社区教育的全面推广,在理念、手段与方式上赋予了全新内涵,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灵活、开放、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福建终身学习在线”运用现代互联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使学习型社区建设更具生机与活力。未来的行动策略,将进一步走向完善学习网络、丰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平台、贯通线上线下、培育专业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等路径。

【关键词】 移动互联技术;数字化学习社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1—0074—05

一、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推进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重要趋势

(一)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迫切需要社会成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E-learning)、新媒体移动装置学习(M-learning),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为广大学习者构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环境。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创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为社会成员的自主学习注入极大的动力。[1]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中国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见图1)。

图1 中国移动互联用户及上网设备比例图

据中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出版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定义,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全面融合的产物。随着3G、4G、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移动互联学习将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既有开放协作、去中心、自由、互动等特征,又具备了移动网络的移动性、可识别性、可控性、实时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性等特点,满足了广大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的服务需求。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采用三种形式:① B/S方式,即通过移动设备的浏览器访问网页;② C/S方式,即有联网功能的客户端如移动QQ、手机电视、手机邮件、音乐随身听等;③ Widget方式,即客户应用的部件,实现自动化和可定制化。移动计算设备(移动终端)实现了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学习,即移动学习(M-learning),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打破了学习行为在空间上的局限,近乎无限地扩大了教育平台的地域性,使学习者得到一个可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施教者与施教者、施教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主流手段。

二、“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推展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架构与模式

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或途径。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自身的办学及系统优势,整合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建设“福建终身学习在线”,以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应用带动全省城乡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各类数字化学习与培训。

(一)“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的技术架构与特点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于2009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其理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网上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学习服务,实现广大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

1. 平台的技术架构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基于.Net技术开发,采用MVC三层架构,并采用模板引擎实现自定义的个性化方案,引入Web2.0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平台自下而上分别为:① 数据层,包含系统数据库、知识库和资源库。该层通过各类数据的水平分割、纵向分割实现数据可伸缩。② 通用接口层,包含知识提供、创作、分享、搜索、聚合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通用应用接口,实现系统松耦合,也为子站构建或克隆提供必要的技术准备。③ 应用模块层,通过统一接口集成构建相应的模块,比如:教与学全过程模块、空间/社区模块、知识/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块、子站克隆模块等。④ 统一门户,用户的各类终端由此访问系统。统一的认证和统一的规范标准贯穿整个系统,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和平台可扩展(见图2)。

图2 平台技术框架图

2. 平台的功能

·以学习者为中心。训练能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提供一体化、深度交互、断点续学的学习方式。

·以知识为核心。根据知识学习需求,匹配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实现闭环控制和个性化推送。

·以互动探究为特色。实现人与知识互动,包括学习内容的探索、实验、训练、游戏、评价、协同合作、发现等,同时实现人与人互动,设置活动流程,配置活动型组件和学习资源。

·以移动终端的使用为手段。通过开放通用接口,最终将实现用户开发APP,订制用户个体的手机软件。

3. 平台的特点

·采用分布式管理系统

平台按照“一体设计,分层管理”的设计理念,采用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主站和子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同步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各个子站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设置栏目,支持多级栏目设置。平台为用户配置个人学习空间,实现社区(空间)、资源和用户的三位一体(见图3)。

图3 平台要素关系图

·汇聚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平台资源丰富,设置了综合资讯、课程中心、学习空间等栏目,为广大学习者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资源。资源动态更新,每个学习者也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目前各类学习资源已达4万多学时,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了纵向和横向全“覆盖”,即实现从儿童教育到老年教育各个年龄段的全覆盖和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全覆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

平台以学习者为主体,根据社会成员的学习特点,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系统管理。如查找课程资源,平台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可根据主讲人、课程分类或课程名称对课程资源进行检索;学习记录灵活,学习者在学习系统课程过程中,计入学时,还能查看每次登录系统的学时以及历次登录系统的累计学时;提供在线咨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在线进行咨询、师生互动。

·支持多样化的学习项目

平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如开辟了以“关注女职工身心健康发展”为服务宗旨,提高女职工整体素质的“女职工周末学习网”;将学习资源进行颗粒化、碎片化处理,使学习者可以用五分钟时间就能掌握某个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的“社区教育五分钟微课程”;集专业技术人员、机动车教练员、驾驶员、标准化考评员等继续教育与技能鉴定、学历教育、企业培训于一体的“交通人才职教平台”等项目。

(二)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1. 灵活设置栏目

平台根据需要灵活设置资源栏目,特别是针对各类移动终端对各类栏目进行扁平化设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较快地访问到需要的资源。

2. 颗粒化资源管理

平台所有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元,实行颗粒化处理,提供适应移动学习的微课程,微视频。

3. 模板个性化定制

各个站点根据需要自由定制站点的模板显示,同时也为移动终端生成多个模板。

4. 信息管理灵活

站点之间的信息互相同步,主站可以提取各个子站的信息内容,移动终端也能同步相关信息。

5. 智能答疑

利用短信、微信机器人实现智能答疑。用户通过手机将问题以短信息形式发送到答疑系统服务器,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将做出的回答发送到用户手机,完成答疑过程。微信机器人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及一定的数据逻辑和数据库实现在微信平台上的智能对话。简单的机器人如天气查询、交通查询等,高级的如陪聊机器人、对话机器人、智能查询等。

6. 设置移动社区(SNS)

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分享所见所闻,最终实现用户在网站中上传原创的课程、视频等,与他人分享,甚至可进行销售;在网站中形成用户之间知识交流的强大平台。用户不只可以当学生,也可以做老师(见图4)。

图4 平台个人空间

(三)平台推广应用的成效与不足

1.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成效

·确立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度发展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的建设是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电大建设成为福建省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和支撑平台”的战略要求,作为福建电大开展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平台已初步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福建省的8个地市、30个县市和2个村、4个社区开通了“终身学习在线”子平台。数字化学习网络的覆盖为社区教育深入机关、行业、企业、农村、社区奠定了基础,全省各地依托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了一条开展城乡数字化学习的有效路径。

· 提供全新的学习模式,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数字化学习社区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室式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提供随时随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环境,满足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同时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社区教育在固定时间、地点开展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局限与不足,引导社区居民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2]

·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学习项目

数字化学习社区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系统、开放、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环境,它整合了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不同进行资源分类,方便学习者在线搜索、系统学习。如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为开展职业认证培训提供了全面支持;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开展农村技术人员培训,把农村实用技术推送到农民手中。

·探索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平台引入“学分银行”和“课程超市”概念,按照学习者所学课程累计学分,达到规定量学分,由相关学校发给“课程证书”或“荣誉证书”。结合学历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对学习者在平台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时通过的课程考试,在参加学历教育时,可以免修该课程。如在全省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中,已经实现4门课程的免修免考,初步实现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借助“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在全省开展各类数字化学习与培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3年10月底,平台注册人数达17万,累计访问人次突破3710万,最高日访问人数达71万人次。平台开发的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培训、全省网络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告人员培训等20多个分平台,已培训各类从业人员达60万人次。

2.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存在的不足

·数字化学习社区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是以数字化的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因此不仅仅表现在平台建设上,还体现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建设上,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由于福建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社区教育机构和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目前,福建全省已依托电大成立社区大学、学院64所,开通“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分平台38家,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线上”建设东南部地区占65.9%,明显优于西北部地区的39.3%,占了总数的71%;全省69所电大分校、工作站已有64所成立社区大学、学院,“线下”建设基本覆盖全省,但东南部地区占95.1%,仍然优于西北部地区的89.3%,占了总数的60.9%。

表1 福建省社区大学、学院与“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分平台分布图

[

数量 地区\&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宁德\&龙岩\&三明\&南平\&合计\&电大分校、

工作站\&9\&2\&10\&10\&10\&7\&11\&10\&69\&依托电大已成立社区大学、学院\&8\&1\&10\&10\&10\&7\&11\&7\&64\&依托电大已开通在线分平台\&5\&1\&6\&10\&5\&4\&5\&2\&38\&]

·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已经拥有了4万多学时的资源,但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已有的资源中存在部分资源陈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更新、补充和完善。

·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有待于完善

目前,平台存在互动性偏弱、资源类型单一、兼容性较弱、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以及对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分析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学习持续性、有效性弱化,这些都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推进数字化

学习社区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它有利于消除社区居民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缩小城乡“知识落差”,满足信息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需求,推动社会成员的开放、远程与灵活学习。[3]

(一)完善数字化学习网络

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网络是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发挥政府的统筹领导作用,把其纳入当地城乡数字化建设规划,推动数字化学习网络的全覆盖;同时要利用遍布城乡的“线下”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推进“线上”数字化学习网络的建设,让数字化学习深入基层社区。[4]下一阶段,“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平台将通过建设遍布全省各市区县,特别是乡村与社区的分平台,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全省城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开展数字化学习、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核心。因此,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通过购买、合作与自建等方式丰富学习资源。要强化资源的深加工、碎片化,增加微课程、微视频的存量,满足移动学习需求;要加强资源的共建合作力度,挖掘社区自有和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开发出可供居民学习共享的本土化社区教育资源。“福建终身学习在线”还将依托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发挥平台的资源聚合功能,网罗多方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打造福建省终身教育资源高地。

(三)优化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

数字化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要优化平台的学习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简化注册程序,方便初学者参与;增加互动交流功能,让居民通过该功能将学习心得或碰到的问题与在线学习者相互交流学习;增强移动学习功能,学习者可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资源等。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已推出手机版移动学习平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拓展多终端应用,优化平台学习空间,重视学习者在移动环境中的学习互动与交流,引入“人人教”理念,实现学习者既是学生也是老师的功能,加强学习个体在平台中的参与度与粘合度。

(四)推进“线上”与“线下” 贯通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站建设,而是应该与现实社区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推动居民数字化学习。[5]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社区活动、社区培训等多种形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同时将该活动制作成相应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供社会居民共享,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互补互动。“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将利用平台无限覆盖功能,不断拓展终身教育线下活动,如开展“茶香进社区”、“人与茶--微生活”、 “终身学习课程进社区”等活动,将数字化学习推向社区,并建立长效机制,面向全省城乡社区推广和应用。

(五)培育数字化专业队伍

数字化学习平台管理、维护、运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队伍,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外引内培,加强社区数字化人才队伍配备,同时结合采用市场“外包”方式,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维护;要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选聘各社区大学、学院及社区内的技术人员,招募社区热心居民组成平台兼职管理和推广志愿者团队,协同做好数字化学习平台维护和推广工作。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全省各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的工作者组成,今后要不断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平台的管理与服务。

(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体制机制是保障。要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各级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数字化学习的可持续进行;要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如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互认制度、资源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展。[6]“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正在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学校非学历教育或学历教育相对接,实现学分转换,换取相应的继续教育证书或文凭,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 谢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1,(3):21-25.

[3] 严冰.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4):22-27.

[4] 关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终身教育专家各抒己见[J]. 发展论坛,2009:28-30.

[5] 张尧学.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19.

[6] 宋亦芳. 社区数字化学习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 2013-12-15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线性代数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9-01

现在,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由:(1)行列式;(2)矩阵;(3)几何向量;(4)维向量与向量空间;(5)线性方程组;(6)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7)实二次型;(8)空间曲线与曲面八个部分组成。

一、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各学校的个性不明显:课程教学的模式大体相同,但是其实授课能容不一样;第二,教学授课内容受实际教学环境影响较大,与工科实际问题的结合力度仍然不够,教学的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简单的课程放不下,难的课程没有讲解透彻。第三,学科教材良莠不齐,教材编写者对这些大学的教学状况关注得也不够,教材有的不适合教学,反而适合学术研究用;第四,教学中的应用性没有很好的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五,与时俱进做的不够,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力度不够,缺乏改革。

二、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思考

第一,线性代数课程应该注重和计算技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应用课件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趋势,但是个别学校硬件设施达不到或者老师水平不高或者其他的原因,使多媒体授课很难推广普及,在今天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时应增设这一方法。同时可以在教学中添加使用软件应用,特别要重视使用。软件使用的介绍力求简洁实用,不必讲得太过于繁琐,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践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显得更加规整,体系性一目了然,同时也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这一步对于引导学生做题思路很有效果。

第二,线性代数课程要注意实际应用,满足大多数学科的需求。这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将一些平时中遇到的问题,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进行分析,需找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亦可以把这些引入到数学实验,很多学校都有数学建模比赛,大家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参加比赛,拓展知识。

第三,最近几年,传统教学内容的变化较集中在行列式与矩阵的秩这一类,要改革教学内容。我自己比较赞同循序渐进的教学顺序即:先讲线性方程组,之后讲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简单的矩阵分块计算,可逆矩阵等,用矩阵等价标准形的唯一性,定义它的秩,再介绍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以及方程组解的结构,进而讲解行列式,再展开介绍向量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对角化)以及二次型,最后讲解空间解析几何部分。一个好的教学顺序,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

第四,要充实线性方程组解法。传统的教材只给出线性方程组有无解的判定准则和有解时的解的结构及解法,无解的线性方程组这方面都没有提及。事实上,在实际问题中是会遇到无解的线性方程组可以有最小二乘解的这类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这部分,我觉得这一块补上去应该比较好一些。这样,既完备了线性方程组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对实用有利。

第五,可取的做法是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结合。事实上,一般性的专业没有几何课程,解析几何的内容不是放在线性代数中讲就是放在微积分中讲,两者侧重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关向量、直线与平面和线性代数结合很自然,对代数与几何的融汇,相互影响是有利的。对于曲线与曲面部分,分析与代数的侧重点是有些不同,但并不矛盾。弄清二次曲面的方程对重积分积分区域的确定也有帮助,不足的是曲面的几何直观会有所削弱;在代数中不涉及极坐标。但是国外线性代数教材一般都注重代数与几何的关系,这是很大的区别。

第六,线性代数与很多数学分支都有联系,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这方面我们做的要差一些,平时的授课中我们注重的是讲授线性代数的理论知识,很少去结合其他的学科讲解,更不用说去结合具体的应用领域了。

第七,线性代数的需要进行普及推广。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一般大学的教学而言的。现在一般本科大学的线性代数课一般学时较少,学生整体素质也相对弱一些,按照重点大学的知识授课是不行的。但这些学校的学生一般人数不少,因而有一个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线性代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能只能是将“线性代数”通俗化,即简单化。对一般本科的学生我看主要是让他们知道矩阵及运算、逆矩阵、矩阵的秩、初等变换、如何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不包括基础解系)、行列式计算就可以了,重点难点书本后期的知识就不要讲解了,搞好教学的关键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来组织教学。

第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注意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把线性代数这一学科和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线性代数是基础性学科,注意授课内容的掌握,区别对待授课的学生群体,对授课的次序要好好把握,内容上循序渐进,对学生分专业对待,还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整理好课件便于学生更好的复习,要充实授课内容,要和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讲解,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和其他的学科一起应用。结合实际情况教学,讲师们注意交流沟通,尤其是和相关的学校进行学术的交流,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学术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本科生的教学要和研究生的区别对待,本科生的授课内容一般化,研究生的要加强力度,一些难点加深讲解。我国线性代数教学与国外教学理念及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路的普及,线性代数这门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明显。线性代数已成为本科工学、经济学各类专业的必修课。要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能够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雪家雄.中外大学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N].数学教育学报,1999.

[2]郑国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A3).

[3]李炜.浅谈工科线性代数的教学[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谭瑞梅,朱云.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改革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06).

[5]张新育,王锦玲,王树生,刘江国.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1998(02).

上一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范文 下一篇:公司缴纳公积金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