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5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 防治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61-1

中国是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遭受到极大的威胁[1]。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100亿元。

1地质灾害勘察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实施步骤:

由此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勘察与地质灾害防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不能等同,相互之间也有区别[2]。首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之前必须先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也就是说,地质灾害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阶段,是灾害进行防治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进行了地质灾害勘察并不一定都要进行防治。

2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与应查明的问题

地质灾害勘察工作的目的:(1)查明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主要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结构等因素;外在条件是指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震等因素。

(2)为治理工程服务,在拟布置工程部位应重点勘察。地质灾害的含义是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伤亡,经济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人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的地质事件[2,3]。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查明以下这些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为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有效的预防、避免、减轻地质灾害:对勘察对象的基本认识,是否属于地质灾害?是否需要进行治理?是什么类型?查明其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成因、机制以及规模等;

(3)威胁和危害对象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在灾害点影响范围内会遭受破坏的一切事物,而且应对此次灾害的灾情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

(4)拟采取的防治工程方案,准备如何防治?这是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任务之一,即提出防治方案措施,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研究其形成的条件、成因、机制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防治方案,两者相互结合。

(5)勘察工作布置方案,即具体如何勘察?如采用哪些手段?如何布置钻孔?勘察工作量的确定。

3地质灾害勘察设计中暴露的问题

近些年来,地质灾害研究在学术、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专家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4],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很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当作一般的勘察来实行,地质灾害勘察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阶段,这是它的特殊性,显而易见,当作一般的勘察是行不通的,因此,本文就勘察中存在的不足归纳如下:

3.1野外踏勘工作不实

(1)灾害点的基本情况认识不清:包括灾害类型、规模、基本特征、稳定性(稳定斜坡和不稳定斜坡)或活动状况;

(2)不同程度的忽略了防治工程的初步设想及现场实施条件调查:包括地形条件、交通条件、水源条件等;

(3)危害对象及当地政府对危害对象的规划情况不清楚。

3.2测量工作布置不合理

(1)测量工作量远远偏大:包括测图范围、盲目的多种比例尺测量、基准点的引导等;

(2)剖面图、立面图不实测:投入了大量的测量工作量,对灾害体剖面、立面和工程布置部位却不实测而进行图切,造成这些极为重要的部位实际地形的歪曲。

3.3勘察工作布置问题突出

(1)重实物工作(钻探、物探等)轻调查和测绘;

(2)勘探手段大而全,针对性不强、依据不够明确和充分;不论勘查对象如何,不加区别,也不论所上方法手段是否有效,解决什么问题;

(3)勘探工作量盲目加大:包括钻孔数量和深度;物探探测深度、点距;试验数量和内容;

(4)图面混乱:平、立、剖不对应;缺乏地质概念,表达方式不符合地质图规范。

3.4防治方案针对性不强

(1)是否具有施工条件;

(2)滑坡采取1级支档还是多级支档、支档位置的选择依据不充分;

(3)危岩采用清危、加固、拦档还是综合措施及适用条件和治理效果;

(4)泥石流以拦为主、排为主,还是拦排结合及是否具备条件和合适的位置。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根据地质灾害勘察结果提出的,与地质勘察结果的好坏有关,所以认识到勘察过程中以上的不足,合理的布置勘察工作量、以及勘察设计对地质灾害防治极其重要。

4结语

本文指出了地质灾害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阶段,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同时还叙述了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以及归纳了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意识到这些问题,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有极大的帮助,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 1-8.

[2]孙广忠.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291-294.

[3]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9,4:42-4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2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预防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就我国的地质灾害而言,存在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重等特点,从而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不良的实践活动更是给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人为条件。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人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积极进行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预防的探索。滑坡作为我国最为常见、危害最广的地质灾害之一,对其勘查和预防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一、滑坡地质灾害的相关概念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只要是指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其受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力而产生,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危害。目前比较普遍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等,

(二)滑坡概述

滑坡地质灾害在根本上是土体失衡而导致的位移灾害,也称“走山”。其是指斜坡上的土层或者岩石层受到作用力的影响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坡向下活动的现象。这里的作用力一般指雨水冲刷、浸泡,地震,人类实践活动等。在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对邻近斜坡产生迁移式的影响,从而造成灾害发生的面积较广。在通常情况下,滑坡所产生的危害与其所发生的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发生的位置不同,造成的危害也在一定程度存在差异。

(三)滑坡的成因

由滑坡地质灾害的概述可知,造成滑坡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

就自然因素而言,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岩土类型、水文条件等方面。地质方面,地质构造松散、甚至出现裂缝、断层的斜坡。地貌方面,山体的坡度及整体坡型状况,如坡度在10度至45度之间,且中间平缓,上下部陡峭的坡型。岩土方面,存在软土、风化土层甚至断层。水文方面,降水量大、低下水多等。上述所描述的几大状况均是滑坡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值得说明的是岩土的类型特征及雨水的冲刷是造成我国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多数的滑坡均是在雨水冲刷改变其岩土性能的的情况下发生的。

2、人为因素

人为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不良的人类建设活动,主要表现在山体植被的过度砍伐、过度、不合理的开矿取石、坡体上不合理的建筑设计等方面造成坡体失衡,从而加剧了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可能。

3、内外动力

该处的内外动力主要包含地震、暴雨、暴雪、以及地表水对斜坡的冲刷等。另外一些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滑坡的发生,如大风暴、海啸等。

二、滑坡地质灾害勘查

(一)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内容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各大方面:(1)勘查地区滑坡的分布特征、(2)勘查地区导致滑坡产生的具体原因、(3)勘查地区滑坡的发展趋势走向、(4)带勘查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造成的相关危害进行综合评价、(5)根据勘查区域的具体特征对滑坡的预防治理方案进行合理选择。

(二)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技术

在滑坡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勘查地区地质条件及成因的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勘查技术进行勘查。因此,根据勘查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勘查技术是切实做好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基础。下就相关的勘查技术进行简单陈述:

1、钻探

钻探技术主要是在中型滑坡的勘查过程中进行使用,其具体操作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钻孔取样,从而查清地下地质状况。其主要目的是勘查滑坡的范围、岩土的组成和厚度,以及通过样土的相关的实验和分析来明确地下水的相关状况。

2、物探

物探技术是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的一种探测技术,同样也是在滑坡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广泛运用的技术,其主要有浅层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GPS物探法等。其主要是根据仪器设备探测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岩层的物理性质状况,从而实现对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的了解和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相关勘查技术的过程中,要将多种技术的综合使用与同一种技术的多次使用相结合,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详细、准确的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数据,为以后的工作进行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三、滑坡地质灾害预防

(一)加大滑坡地质灾害的相关宣传

在滑坡地质灾害预防的过程中,首要做的是加强人们对于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等方面的认识,在根本上提高人们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只有在广大群众防范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提高滑坡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报纸、宣传资料的发放等。在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滑坡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的培训班或讲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人们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提高其预防能力。

(二)加大工程措施

有上述可知,我国的滑坡地质灾害大多数是在雨水冲刷导致岩土性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因此,在工程措施中主要包含对水的治理、加强岩土性能两大方面。

1、对水的治理

对水的治理方面,其根本的目的是减少或者消除水对坡体的不良影响。对于水的治理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方面。①就地表水而言,首先要对的地表水进行拦截、旁引,防止其进入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其次是防止地表水的过量下渗,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种植大量的地表植被、或者在山体修建引水沟进行地表水的旁引等。②对于地下水而言,就是要将地下水进行适当的排除,以减少其对岩土层等的影响。在排除的过程中要根据滑坡区的具体地质地貌、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排除。排除的方面具体有垂直钻孔、支撑盲沟、水平钻孔、竖井抽水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自身具有隐蔽性和流通性,因此要注意对滑坡区的低下水进行适当的疏导和阻拦。

2、加强抗水性能

加强滑坡区的抗水性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于易发生滑坡的山体地段,进行人工修理,从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斜坡的走势,提高斜坡的稳定性。②对于已发生滑坡的山体地段实施加固工程。例如可以在较陡的位置相应的支撑工程如胡强、抗滑柱等,从而提高其平衡性和稳定性。③根据滑坡区的岩土特性,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岩土的性质。如爆破灌浆法、焙烧法等。

(三)加大管理力度

滑坡地质灾害的管理,主要分为滑坡区的管理和预防工作的管理两大部分。

1、滑坡区的管理

滑坡区的管理主要包含:①滑坡区及防护区内相关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的管理,确保各预防措施均执行到位,达到预计的状态和目标。②禁止在滑坡区及防护区内从事不适宜的人类活动的管理,如开矿、砍伐、修建工程等。

2、预防工作的管理

预防工作的管理主要包含:①在预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完善的滑坡灾害防治规划,在规划中分步骤、分轻重缓急,并根据规划切实执行。②建立滑坡灾害监测体系,加强对滑坡区的观测、预警、预报等相关工作的管理。③建立应急预案,并在预防工作开展中及时进行完善处理。

结束语: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在充分掌握其概念及成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勘查的力度,切实做好滑坡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从而降低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罗明,郭国平.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探析[J]. 江西建材,2014,10:237+23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3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4

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十一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

第十三条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第二十三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四章地质灾害应急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六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七条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第三十二条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第五章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十四条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治理。

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确定,应当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规模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四)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七条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责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

第三十九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地质灾害预报的;

(五)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证书的;

(六)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三)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四)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5

【关键词】泥石流;勘查;防护措施;地质条件

1 勘查目的任务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承德市东南部,燕山山}东段,长城北侧,属承德市管辖。宽城镇中村福满家园前山泥不稳定斜坡灾害点位于宽城镇中村福满家园住宅小区东南侧。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根据福满家园前山不稳定斜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科学合理地选取勘探手段,完成必要的勘查工作量。

勘查的主要任务:

(1)查明不稳定斜坡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其影响范围,据此划定不稳定斜坡危险区范围,确定受威胁对象;

(2)查明不稳定斜坡的变形迹象,危岩结构特征,危岩体的空间形态特征,岩土物质组成,分析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机制;

(3)查明不稳定斜坡区地下水类型、埋深、径流条件,分析水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

(4)取得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水文地质参数;

(5)结合不同工况,分析在暴雨、地下水等影响下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

(6)调查工程治理区的水电、原材料供应、施工道路、作业场地、工程占地拆迁等施工条件;

(7)提出治理工程防治方案。

2 勘查区工程地质环境

勘查工作区燕山山脉东段,地貌类型主要为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标高302m,相对高差35m。灾害点所处斜坡坡向300°,坡度上陡下缓,斜坡上部坡度60~80°、相对高差15~20m。岩体表层风化程度较高,表层岩石被上述节理、裂隙分割成碎块状,块石直径0.3~1.5m不等,表层岩石在降水和地震情况下易发生剥、坠落。斜坡下部为残坡积土,岩性以含碎石土为主,下部斜坡较缓一般20~30°,植被较发育,主要以杂草、灌木为主;坡脚处有一人工干砌石挡土墙、墙高2~3.5m。干砌挡墙下方紧临福满家园住宅小区。

3 工作内容和勘查方法

本次勘查工作内容为:通过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及取样室内试验等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查手段,查明不稳定斜坡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各类岩土层的岩性或物质组成、分布范围,各类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危害程度,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及堆积厚度等,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处治措施方案建议。

勘查方法

(1)地形图测量:勘查时需进行1:500的地形图测量,测量范围应包括可能对其稳定有影响以及直接危及的区域。

(2)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主要对危岩体及其运移路径、拟建工程部位进行测量。

(3)专项地质灾害测量:明确测量范围、测量内容、测量精度,对不稳定斜坡范围及影响区域内进行实地测绘,查明不稳定斜坡形态、特征、滑动方式、机理、危害等,对拟建工程部位进行实地测绘,查明拟建工程部位地质情况。

(4)勘探工程:本次勘查工作拟采用探槽来进行勘查,共设计9个探槽,不稳定斜坡体探槽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坡体与下覆岩层之间的关系和岩体裂隙发育情况。拟建工程部位探槽的目的是为了查明该部位地层厚度及分布情况。

(5)室内试验及简易试验。

4 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基岩,节理、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呈碎块状,在风化、降雨冲刷下易脱落。在雨水作用下,对下方住户造成威胁。考虑该处斜坡汇水面积较小,影响坡体稳定的主要为瞬时降雨,需做好排水。因此考虑以下防治方案:

方案一:拦挡墙+局部削坡

在不稳定斜坡前缘根据不同危险程度分区域布置重力式挡土墙,防治坡体局部下滑,从而保证下方住户安全。对坡体局部较为陡峭的部位进行削方。

方案二:拦挡墙+排水

在不稳定斜坡前缘根据不同危险程度分区域布置重力式挡土墙,防治坡体局部下滑。顶部部位设置拦截水工程,防治顶部坡体水入渗对顶部坡体稳定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岩土工程勘查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6

关键词:地质灾害 膨胀土 软土 缓变形地质灾害

Abstract:The approach about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ocusing on expansive soil and soft soil to judging if it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expansive soilsoft soi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工程建设的增多,以及全球气候波动加剧、地壳运动异常增多,地质灾害频发,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第394号令,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此后,地质灾害评估更是作为用地审批的前置工作之一,成为工程地质建设中的一个必备项目,大规模进入勘察建设行业。

由于地质灾害评估主要自2004年开始展开,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相关的规范,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作为国务院令,对技术细节无法面面俱到,故在操作过程中,包括地质灾害评审专家,不同人对地质灾害的许多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理解,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

在学术上地质灾害的定义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二是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三是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四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变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按致灾地质作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等;4.矿山和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和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砂土液化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11.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学异常,如水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泉水干、地下含水层疏干。

国外对地质灾害的也不尽相同,其英文表达为“geological disasters"和“geological hazards",日本和美国的地质灾害概念都包括地震和火山。

而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则规定,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据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缩变形、大堤渗透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的对象。

另据网上一些公开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材料,如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依法管理和监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规划》经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审查,由蚌埠市 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致灾特殊土(膨胀土、液化土、软土)变形类缓变性地质灾害和滑坡、采空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

上述规划中提出的特殊性岩土(膨胀土、软土等)等缓变型地质灾害是否属于地质灾害的种类之一呢。

笔者认为,作为广义的地质灾害概念,软土、膨胀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较广义范围内的类型之一,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已有专门的章节对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专门的阐述,但在地质灾害评估及勘察过程中,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不应纳入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原因。

1防治条例罗列项目不包括软土、膨胀土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罗列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项地质灾害。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山体崩塌、滑坡、危岩、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宁夏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田火灾、地面陷落、地裂缝、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疏干和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水渍、水浸、水淹等灾害;天津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建筑基坑变形等;辽宁规定,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塌陷、变形、泥石流、海水入侵和砂土液化等;均未包括软土、膨胀土地质灾害。

2软土膨胀土灾害易防易治

在软土和膨胀土地区,房屋和道路的开裂也并非普遍现象,事实上,按照相应的规范和处理手段,如采用堆载预压、砂井、塑料排水板、掺石灰等处理手段,或是通过合理的基础型式、适当的基础深度的选择,软土和膨胀土对房屋建筑和道路的危害和影响几乎可以全部控制。

在实际工程过程中,软土及膨胀土地区出现工程问题的,基本上都是由于未严格按规范操作、施工偷工减料(如插板深度不够)、工期不足(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预压时间)等原因造成。

3与勘察报告内容重复

软土、膨胀土作为工程上的常见病害之一,在相关勘查规范中已经有较详细的勘察手段和处理规定,是工程勘察报告的常规和重点部分,只要按照规范进行仔细勘察,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处理,则工程现状上不会受其影响,工程建设也不会对其引发或加剧。

避免软土、膨胀土灾害问题,只需落实相关规范规定,按照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文件要求,严格施工管理即可,在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没有必要再次重复相同内容,建议相同的处理方法。

综上,笔者认为,在地质灾害勘察及评估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各地国土资源部门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勘察及评估即可,软土及膨胀土不应作为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11;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2003,12;

部分内容来自各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的公开规划及资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防治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

1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1.1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空气和瓦斯进行混合以后,在遇到高温时产生的爆炸。瓦斯爆炸本质上指的是氧气和甲烷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剧烈的反应。瓦斯爆炸不仅会造成重多的人员伤亡,而且还会破坏相应的器材以及设备,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爆炸时产生的有毒气体,也容易导致人们中毒。这种灾害大多发生在煤矿中,相关人员在这些矿山进行开采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火源以及瓦斯的浓度,才能降低爆炸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此类灾害对人们造成的损失。

1.2地面变形

在矿山中,地质的天然运动有时会在地下形成特殊的空洞。另外,人们在进行矿石开采时,也会人为的挖掘一些空洞。这些空洞叫做采空区。在施工中,人员和设备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掉入空洞内,而遭受巨大的伤害。这是施工中需要极度重视的地方。采空区由于是在地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并且空间分布的规律也比较差,所以极难进行勘测以及预防。如果采空区出现地面变形的情况,矿山中的作业人员就很有可能因为矿区的塌陷而被困在井底。

1.3矿坑突水

这种灾害主要是指工人在对矿山进行开挖以及采掘的时候,突然有大量的水流进地下的洞穴的现象。矿坑突水是一种和矿山的采矿有密切关系的灾害。它的原因主要是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贯通了导水、富水结构或者是山洪暴雨的水源,而使地表水或是地下水流入了坑道内而产生了突水现象。坑道内是否会有突水,主要是和地下水排泄、径流的部位,采矿时对围岩造成的影响有关。当地下的富水性比较强或者是岩溶水积极交替的时候,就会导致突水的强度以及次数加大。

1.4岩爆

岩爆是岩体中一直以来积聚的变形势能突然释放,造成岩石弹射以及爆炸的现象。在岩石的高地的地方,硐室在开挖时发生爆炸主要是由于围岩因为接受不了过度集中的高应力造成的破坏以及失稳的现象。

2地质灾害勘查技术

2.1全球定位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也叫GPS技术,它具有高精密性、全天候以及全球覆盖的优点,而且可以实现用户的无电源工作,而且设备重量、体积都很小,耗电性也比较小,不仅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价格也比较低廉,因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野外对矿山的环境进行调查的时候,勘察人员经常会使用GPS仪器来对现场进行地理定位以及数据采集的工作。

2.2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也叫GIS技术,它本身具有多种信息的叠加复合技术以及对空间进行分析操作的技能,因而具有对矿山的地质灾害实现动态模拟的目的和要求。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矿山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构建矿山的地质环境的各专题图层,包括地下水、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接着进行空间的操作和分析,定量评价矿山的地质灾害。

2.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也叫RS技术,主要是对大面积的地质区域进行宏观的解释,形成不同比例的航卫片来对勘测的结果进行解释。利用这种方法对勘测结果解释,不仅有真实准确、实用性强的特点,而且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工作质量以及效率。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3.1灾害监测技术

目前,我国的地质监测网络正在逐渐建立,不仅可以对地质的环境进行监测,而且也可以对地质的灾害进行监测以及调查工作。对于每年出现的那些地质灾害,可以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一些地质比较活跃的地点,可以进行重点的监测,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3.2灾害调查技术

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调查时,主要是国土资源部、矿产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对自己单位所管辖的矿区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经常发生的区域以及类型。在调查中,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制定灾害的防治规划以及方案。

3.3防治坍塌技术

对于地表塌陷的地质灾害,最常用治理方法就是充填或是复垦的方法。充填法是用粉煤灰、煤矸石等材料充填塌陷的地方。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附近有足够的充填物,并且材料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塌陷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且能够解决一些矿区废弃物的安置问题,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

3.4防治突水技术

要防治矿石开采中的突水现象,首先要检查工作面的断裂情况。相关人员在矿区的断裂处要进行重点的检测和防护,及时处理断裂面的一些隐患,防止突水现象的发生。其次,突水现象中,水压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开采中,一定要对水压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减少水压对岩层的压力作用,从而预防突水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开采中,开采人员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开采工作,严禁非正常的开采以及违规操作的发生。

3.5提升开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尽全力的提升企业的开采水平,保证企业开采过程的安全、顺利的进行。国家和企业要加强矿山的科学研究以及环境保护,在开发中要科学的处理矿业的三废,将废品进行回收以及科学的利用。在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新技术进行开采,真正实现了无废物的开采。开采技术的先进和完备,能够极大减少地质灾害,并且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结语

政府和企业在地质灾害发生前一定要进行地质的勘测,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的进行灾害的治理,以防止灾害的扩大。在灾害防治中,企业以及政府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及时对灾害进行控制,利用已有的物力以及人力尽可能的对灾害进行治理,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危害。

参考文献:

[1]刘飞,魏强.浅议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J].价值工程,2011,(06):28.

[2]林永生.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J].科技资讯,2012,(01):241.

[3]杨进友.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1,(10):54~5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8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 交通 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 历史 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 自然 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 经济 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 科学 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如“6·8”灾害后,四中后山的山体滑坡整治,由市国土部门提出结合房地产开发的治理方案,经市政府同意招标拍卖,不仅为政府筹措到了3000多万元资金,同时整理出来的100多亩土地得到了集约利用。

上一篇:农业培育技术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