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1 16:05:25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1

夏博辉

    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1995年10月26日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①1996年4月19日,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在内的会计监督体系。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②随后财政部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从1996年6月17日起实施。③同时,理论界也就会计监督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举措无疑对加强会计监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乃至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还没有把握住其本质和立足点,因而影响了我国会计监督的规范。所以,要彻底改变会计监督不力状态,会计监督理论必须重新思考。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

   监督是特定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对客体的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需要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和存在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案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

   (一)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授权”概念,因为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有经授权才能进行体现授权者意志的会计监督。比如,在企业,企业领导作为授权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其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领导的意图,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不应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会计监督的授权者也不应再是会计主体所有者或其他外部利害关系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唯一代表,为了集权控制的需要而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结果造成了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和在工作过程中的两难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取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实现会计人员回归会计主体。④因此,会计监督的授权者,应由所有者转变为会计主体领导。

   (二)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会计主体,即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个人、家庭,还可以是政府机构。这里的“经济活动过程”既包括着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现象,也包括着同这些经济现象相联系的经济关系。至于资金运动,是由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因为会计的基本工作就是将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统一尺度进行计量,并把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具有综合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会计监督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物价、税收、财务、工商行政、金融、财政和劳资等各方面经济政策在会计主体的执行情况,最终都将反映在会计上;二是表现在会计监督的价值信息的综合性上。会计监督的全面性,是指凡涉及到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事无巨细,大到会计主体长期投资、筹资决策,小到差旅费、办公费报销等都必须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连续性,是指会计监督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它是伴随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即在实施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就进行了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及时性,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同时需要及时地取得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反映、监察和监促。

   (四)会计监督的依据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现在许多人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认为会计监督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二是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补充规定;四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五是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其实,这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理由有二:一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其基本前提是合法,即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这样一来,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本身就包涵了前面所述的三项依据。二是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进行自我约束的机制,而国家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准则,都是对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所以,进行会计监督不应片面强调依法,而应该是依据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预算、计划等。一切违背了这些合法制度的经济事项,将得不到经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承认。

  (五)会计监督目的。会计监督的直接目的是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最终目的是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

   由于会计按其报告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所以,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两个组成部分。

  (一)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对特定主体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以提供正确、相关、可靠和可比的财务报告为目的;二是以公认会计准则为标准;三是以复式簿记系统为基础;四是坚持以实际交易价格为计量属性。因此,财务会计监督寓于财务会计核算中,核算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核算的内容就是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这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主要应当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节约原则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2.对会计帐簿的监督。会计帐簿是会计主体的重要经济档案,是会计主体系统归纳、积累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工具,对于特定范围内划清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会计帐簿的监督,主要是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合规要求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和登记会计帐簿;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帐簿或者帐外设帐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及时报告,并配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处理。

   3.对实物、款项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合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其目的在于认真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分清责任,保护会计主体财产的安全、完整。

   4.对财务报告的监督。财务报告是会计主体外部利害关系人进行合理决策、评价管理当局受托经营责任、评估和预测未来现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和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以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正确、相关、可靠和可比。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及时报告会计主体外部利害关系人,并配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处理。

   5.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点:一是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二是对违反合法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该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单位领导人应当在接到书面意见起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三是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应当向会计主体利害关系人报告。

   6.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是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单位必须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按照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不得示意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

   (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三个部分。即,经授权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制定预算和计划前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相关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预测手段,制定备选方案,供管理当局选择;在预算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通过连续不断的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执行中与原定目标(或标准)的偏差,立即向管理当局反映,并提出建议;在预算和计划完成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根据各种核算资料,分析预算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并向管理当局提出改进意见。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2

一、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根据省财政监督检查局20*年工作要点,和我局的年初工作计划,为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收支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建设,并坚持监督与改革相结合;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与时俱进,促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贯彻实施《会计法》及相关法规的重要手段。也是财政监督的最基本的工作职能。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财政监督检查的基础。为了全面加强我县的财政监督工作,按照省和我县财政监督检查及财务管理方面掌握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的确定了具有代表性行业检查项目单位,对2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从总体来看被检单位当中,绝大部分都比较好地执行《会计法》及财经政策、遵守财政法规,会计处理比较规范。但有个别部门存在违纪问题,我们本着检查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顿纠正,最终实现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益相结合的目的。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

围绕财政监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针对性的开展专项资金检查。一是良种补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二是开展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三是开展粮食直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发放情况检查;四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检查;五是津贴补贴清理情况自查。为断强化财政支出监督力度,即要监督资金的安全完整,更要注重资金的绩效监督,使财政监督和财政管理更紧密结合,防止截留、挤占、挪用。根据《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规定及有关通知要求,我们对进一步深化我县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在内查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非税收入及票据使用检查

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建立建全各项收费、基金和检查力度。严格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近些年来,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由于管理制度不建全,预算外资金混乱,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通过检查规范了单位的收费行为和票据的合理使用。

二、20*年工作安排

根据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吉财监函[20*]88号工作要点和我局的统一部署安排,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促进财政收支检查和会计监督为重点,以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和规范基础性工作为保障,坚持检查与理论调研相结合,配合稳健财政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积极有效地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一)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强化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

强化非税收入监督,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是对水利建设资金征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对本级重点非税收入进行监督检查。

(二)强化会计监督,规范预算管理

结合财政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及预算管理情况检查,重点为财政拨款单位、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和部分企业。统一部署,制定周密的检查计划,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来维护财经秩序。

(三)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突出财政资金“三性”监督

按照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关于“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我们将强化财政支出监督力度,精心组织好财政专项支出监管工作。

(四)深化内部监督检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根据财政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要继续做好县直单位内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搞好局机关业务科室的内审工作;在关注财政政策执行程序健全、资金使用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稳健财政政策贯彻执行,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效益评价机制,努力提高内部监督质量。

三、提高基层财政监督质量的几点对策

财政监督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

加强财政监督,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已逐步成为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但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财政监督检查特别是基层财政监督检查职能存在着范围狭窄、方式滞后、手段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财政监督检查质量的有效提高。作为最基层的财政监督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才能确保监督得力。

(一)加强会计监督检查执法的工作力度

1、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财政监督等执法部门再去查办。由此可见,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法律制约权力。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等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会计法》的实施,也为从事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使有关人员工作起来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说真话,办实事,为事业高度负责。

2、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使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通过明确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责任人确定有效的处罚手段和方式,提高法律的严肃性。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落实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特别是乡镇的领导)认为自己是一把手,财务上的事情一个人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责任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再者,为了适应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需要,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必要之时,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也要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基础财政学习和培训,以其提高单位责任人的财政管理水平。

作为最基层的乡镇财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财政体制、基础管理、干部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致使乡镇财政经常出现一边是资金紧张,而另一边却大量浪费资金的“怪圈”,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造成乡镇级财政执法监督不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内部原因上讲,乡镇领导对财政执法监督工作认识不够。乡镇财政干部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致使财政执法工作难以落实,乡镇财政干部的执法素质有待提高。从外部因素上看还存在着监控不力的情况。上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部门的执法情况没有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

(二)加大会计管理工作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

要重点以落实“收支两条线”和“财务集中核算”为突破口,加大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监督检查力度;以编制单位预算、部门预算、项目工程预算等财政改革为契机,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以审核批复预算单位和企业决算为手段,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制度,重点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定期抽查,并向社会公告;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动力,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质量,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公开性、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和督促单位领导和财务会计做到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大对基层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既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的需要,也是提高财政监督检查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加大对本级财政收入的监督力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开展三个检查。

1、对本级预算收入征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看有无应征未征、越权减免等违纪问题。

2、对预算收入征收部门解缴预算收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看是否及时足额入库,有无截留、隐瞒、坐支、延解、占压预算收入和擅自开设收入过渡户等现象。

3、对本级预算收入体制结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看有无采取调整税种、改变级次等手法截留、挖挤县级收入等现象。

通过有效开展三个检查,避免资金不合理流出,着力提高本级财政收入质量。

(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加大财政支出管理力度

落实《政府采购法》,加大财政支出管理力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个治本之策。《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监督部门要在准确理解和掌握政府采购法各项规定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硬化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支出质量。

1、要加大年度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力度。财政监督部门要积极参与制定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准确核定政府采购项目计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确保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科学合理。

2、要加大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在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重点是监督各部门、单位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和要求进行采购,有无超计划、超预算和无计划、无预算,擅自扩大支出规模和不按政府采购目录规定的范围进行政府采购的现象,杜绝不合理的额外支出。

3、要加大政府采购效益的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各部门、单位在执行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时,或在实行政府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程序不到位,采购质量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和浪费采购资金的现象。通过监督,有效提高政府采购质量,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高效。

(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加大财政内部管理的监督力度

1、加强对财政内部各单位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以及财政政策、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监督,看财政内部各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规定,有无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等违法违纪行为。

2、加强对财政内部各单位政府性基金(票据)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看有无乱收、乱填、乱开以及丢失和随意挪用财政资金(基金)等现象。

3、加强对财政内部各单位负责人的年度或离任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看年度和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纪律和重大决策失误的行为。加强财政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对财政内部的监督检查质量,杜绝各类违纪现象的发生,做一个能经得起考验的财政干部。

(六)加大业务培训学习,提高财政监督干部队伍的素质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服从于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监督各项财税政策的贯彻执行,切实履行好财政监督职责;通过日常化、制度化的财政监督管理,及时、正确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财政依法管理的水平。

二、管理机制

在财政内部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紧密融合的财政“大监督”长效管理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财政内部共同履行监督职责的原则。财政监督是财政各业务处室和财政监督机构的共同职责,要实现财政监督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专门监督与日常监督的有机融合,把财政监督有效地融入到财政管理中去。

(二)财政监督为管理服务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督促整改、建章立制相结合,从单纯查处问题转到规范管理上来,从临时性事后检查转到经常性的全过程监控上来,从个别问题的查处转到规范全系统、全行业的财务管理上来,切实服务和促进被检查单位规范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依法监督原则。通过完善财政内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依法实施监督,促进被监督对象加强财政、财务制度建设,按法律法规办事。

(四)内外并举的原则。内外结合,统筹兼顾,既要重视对部门预算单位的监督检查,又要重视对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分配过程的监控,实现“查外促内,查内促管”。

四、财政监督体系

逐步建立以“财政内部监督、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会计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四大财政监督体系。

(一)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位一体”的内部监督体系。形成业务处室日常监督、监督机构专门监督、业务处室与监督机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关联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监督框架。实现财政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核证相结合,涵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财政收入政策制定、执行、管理的收入监督体系。重点是对农税征收和收缴财政性资金的部门征管质量进行再监督;对非税收入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的监督。

(三)财政支出审核、调查、跟踪管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支出监督体系。重点加强行政事业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及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特别是对重点项目、大额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规范和高效。

(四)会计人员、机构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对各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以遏制会计造假,规范会计秩序,服务宏观管理,维护公众利益为目标,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严厉打击造假行为和扰乱会计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逐步健全会计监督社会化体系。

五、财政监督职责划分

财政“大监督"的核心理念是在财政机关内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良性监督工作格局,确立各业务处室和监督机构共同履行监督职责的工作体系,充分体现新形势下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高度融合的特征。各业务处室与监督机构应共同参与、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对财政管理活动事前审核、事中跟踪监控、事后检查和评价的多层次监督,使业务流、资金流的每个节点都能得到有效监督。按照上述财政监督的四个体系,将业务处室与监督机构的具体监督职责划分如下:

财政业务处室主要履行以下监督职责:按照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规定,认真履行财政管理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作用,按时进行预算指标和收支执行情况的核对,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预算单位具体了预算收支和财务管理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财政资金(资产)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牵头制定完善财政资金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办法。

1.收入监督。主要是对农税收入和非税收入的收入政策执行、收入进度、收入结构、征收措施、征收质量以及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拨付、票据使用等情况的日常监管、专项检查、执行情况分析等。

责任处室:

(1)农税收入征管监督—办公室(农税征管)、预算处。

(2)非税收入征管监督—预算处、经建处和收入管理相关业务处室。

2.支出监督。主要是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专项资金等的支出结构、支出范围、资金流向流量、使用效益的监督。涉及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产管理情况、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情况、决算管理、支出标准、银行账户管理、支出绩效考核等。

责任处室:预算处、行政事业处、经建处、企业处、办公室(农财职责)和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处。

3.内部监督。主要对各业务处室的制度建设、内控机制、指标分配、资金拨付、预算追加和履行职责等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等。加强财政内部业务流转环节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

责任处室:预算处、行政事业处、经建处、企业处、办公室和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处。

4.会计监督。主要是对单位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情况、会计账簿设置规范性、会计资料真实性、会计核算合规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情况及会计记账机构执业质量等进行的监督。

责任处室: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处和相关业务处室

局监督检查机构主要履行以下监督职责:按照职责和工作流程规定,认真履行财政监督职责,对全局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范程序,对重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配合相关业务处室实施监督检查。

1.负责全局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的统一制定、组织实施、总结考核等工作。

2.负责财政监督制度建设工作。包括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规范性操作制度、处理处罚协调操作规程、建立财政检查法规库等。

3.负责对检查结果整改情况的牵头并促进落实。

4.联合相关业务处室开展重点专项资金检查工作。如:围绕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选择教育、社保、科技、农业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开展专项检查;对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六、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局各业务处室和单位应根据财政监督内容和职责分工,主动开展各项监督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明确如下:

各业务处室要强化对预算单位日常监管工作,将财政监管工作延伸到财政“资金链”的末端──用款单位。一是每年对所有预算单位预算、决算编制情况进行核查。二是每年对部分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或部门预算综合检查。三是对已完工的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查。四是每年组织对部分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各项专项资金检查要形成专题检查报告。年终,各处的监督检查工作要形成综合监督检查报告,专题检查报告与综合监督报告报送局领导的同时抄送监督检查部门。

(二)办公室(农税征管)每年组织对农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和票据管理进行稽查,并达到一定的覆盖面。

(三)预算处在国库集中收付、财政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环节的监督必须全部覆盖。每年组织对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票据管理稽查,并达到一定的覆盖面。

(四)国资及绩效评价(会计管理)处不定期组织对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检查。

(五)办公室(财政监督职责)配合业务处室完成年度确定的专项检查计划,并督促全局检查计划的完成。

七、实施步骤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09年上半年,在全局进行财政“大监督”理念宣传,统一思想,使每个财政干部自觉把财政监督融入具体的财政管理工作中。

(二)设计制度、进行试点。2009年下半年起,各业务处室应按业务流、资金流设计管理与监督制度,认真履行财政管理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的作用,制定或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确定1-2个处室进行试点工作。

(三)制定目标、全面推进。2010年,全面推行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确定年度监督目标任务后,各处室按各自职责履行财政监督任务,形成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财政监督大格局。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局成立“财政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余各位副局长任副组长,各业务处室和国库支付中心、契税所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财政监督部门)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主要是审查并通过财政监督的重大制度、确定年度财政检查的重点项目、听取年度财政监督情况汇报、研究财政监督重要问题的处理处罚等。各业务处室和支付中心契税所必须指定一名相关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

(二)制度保障。

1.完善配套制度。根据《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的有关精神,各业务处室应结合局内部行政执法工作规程制定并完善相关财政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制度,办公室(财政监督职责)、企财处(税政法制职责)应进一步细化、规范具体的监督检查操作规程,完善有关配套制度。

2.建立监督检查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财政监督依法检查、有效检查,防止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真正使财政监督工作融入财政管理中。

3.建立财政监督通报、公告制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应予公开的事项,进行通报或公告,纠正单位长期不规范的行为,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又可以发挥财政监督的警示效应。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4

一、财务制度执行的现状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评价、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监督、内控与风险管理、财务信息化、财务组织架构与队伍建设、资产收益分配管理等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国有企业集团规模大、管理层级多、基层单位分散且管理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财务制度执行遇到较大挑战,主要现状如下:

(一)企业领导群体思想素质有待提升

少数企业领导人员思想素质方面,财务管理制度和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尤其是有的主要负责人认为当今社会开放,有些财务支出内容项目不必在报销凭证中体现,凭证无其他经办人也无所谓,自己签字就可以报销,单位班子成员和其他同志也不好意思多说。所以,一些业务招待或物品购置等支出凭证,无经办(审核)人、何类用途大去向也不明,内容不完整。另外,办事公开意识也有欠缺。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监督意识不强

当前,国有企业集团财务人员多缺少监督意识不想或不敢监督也难以监督。有的财务人员认为,反正领导经手业务事项较多,他自己签字知道凭证业务内容,财务规章也了解,不必去多说;即使明知一部分凭证手续不全、不符合会计法规制度也不敢坚持原则予以指出,更不愿按规定退回补办手续或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可能因说多了得罪不起,又加上在本单位利益相关。

(三)没有建立足够的急迫感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找出一些方式来沟通财务执行情况,特别强调迫在眉睫的财务危机、潜在财务危机和机会,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实际上,单是开始进行财务监督的计划,就需要许多人大力合作,没有这样的工作动机,大家很难愿意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财务工作的效力也将大大降低。然而,当前不少国有企业集团的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缺法警觉与认知,多数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获得。这种心态展现出当前国有企业员工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的漠然态度,以及企业内部拒绝面对财务真是情况的现实,是逃避现实的心态与文化。

总体而言,不学习制度、不依照制度办事、违反制度代价低等是当前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执行面对的主要问题所在。实际上,财务制度并不仅是财务人员执行,还需要各业务管理层人员执行,然而当前各业务管理层不执行,财务人员由于企业架构和地位限制也不能有效督促。另外,因为是国有企业,也存在着基层制度执行人员忧患意识不强、压力不大,执行力度较差等问题。

二、加强财务制度执行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认真落实到企业财务收支管理等各个环节,能否增收节支,杜绝漏洞和浪费、乃至违纪违法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财务制度执行而言,其范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检查与评估财务及营运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及用以辨识、衡量、分类及报道这等信息的方法;检查现有制度,以确保重大政策、计划、程序、法令及规章的遵循;检查保全资产的方法,验证资产是否存在;评估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有效;检查营运或财务专案计划目标的达成,以确定其结果是否与既定目的及目标一致,以及是否照原定计划进行。

财务监督的性质在于寻找事实,再就财务制度执行与监督结果加以评估的过程。这可评估财务制度的妥当性与有效性及营运活动的绩效。另一方面,监督工作也可暗示企业内内的所有各项活动,均为财务监督的范围。财务监督是企业内的参谋而非直线的功能,即有建议而无指挥的权利,以各管理阶层为顾客,提供加值服务。总体而言,财务监督的目的在于检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及衡量营运的效率,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确保该制度得以持续有效实施,并协助国有企业集团的管理阶层确实履行其责任。旨在提供有关被执行与监督作业的分析、评估、建议、咨询及信息,促进以合理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以协助企业的管理阶层成员,有效解除其责任。

三、加强财务制度执行的思路

(一)加强制度宣传工作,严查违法乱纪行为

一是重视财经法规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财务通则》和地方部门财会规章制度,以知法守法,树立正气。二是认真查处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严肃财经法纪,并健全完善企业行政业务和工资福利等经费支出和设备材料(大宗业务商品)采购及预决算等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效率,有关监督组织参与重大事项的全过程监督,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切实维护法纪的尊严,减少和杜绝违法乱纪事件。

(二)加强财务监督员工队伍建设

第一,执行与监督团队的整体构建。一是优化执行与监督团队专业结构,在确保财务执行与监督专业人才规模适当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进入执行与监督团队;二是财务监督人员在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以及分子公司之间的轮调培训,使其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三是必要时可临时外聘有丰富产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专家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执行与监督工作;四是建立和培育敬业、公正、创新的执行与监督文化,为增加企业价值、提供高效率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执行与监督人员专业能力提升。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增强财务监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分程度、分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特定的培训,强化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财务监督理论和相关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三是鼓励和支持财务监督人员加强持续的后续专业教育,从而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

第三,以人为本,提高财务监督团队的综合素质。对财务制度执行与监督品质的提升应该以“人”为本,从“人”开起,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品质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财务监督团队,适应执行与监督工作不断创新的需要,这是提高财务监督品质的重要条件。

(三)完善财务监督的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控制体系应包括三部分:一是管理制度类,作为财务监督基本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监督纲领性制度(明确财务监督的定位、职责与权限)及执行与监督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二是工作规范类,分为一般性规范与专业规范。一般性规范作为开展财务监督工作共通性制度,包含财务监督企业管理、财务监督人员管理、实施财务监督专案的共通性管理规定、信息统计、保密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专业规范作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执行与监督专案的专业性管理办法,包含经济责任执行与监督管理办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执行与监督管理办法等。三是实务指南类,是根据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为了更好地执行财务监督工作而制定的针对执行某专项执行与监督工作的实务指南或财务监督技术类工作手册。并且每年由财务监督部门统一规划,结合年度执行与监督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以前年度执行与监督专案经验积累,制定年度实务指南建设计划,对实务指南不断进行补充与更新。

另外,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品质控制制度是加强财务制度执行控制,提高财务监督品质的保证。做好这项工作又需具体做好: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财务监督品质的考评制度和品质控制的责任制度等工作。就财务制度的执行与监督的程序来看,具体应包括如下及部分:一是制订执行与监督计划,做好执行与监督前调查,编制可具体执行的执行与监督计划;二是做好执行与监督证据的品质控制,规范执行与监督人员书面记录;三是加强执行与监督报告的品质控制;四是重视执行与监督结论的落实,做好后续执行与监督和执行与监督回访工作;五是提高执行与监督覆核层次,加强执行与监督督导。

(四)提升财务信息化程度

就提升财务信息化而言,其范围比会计信息化大得多而且重要。国有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合并报表等领域。当前,多数国有企业集团均通过软件系统将最基层的数据层层汇总合并,形成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集团合并报表,大大提高了报告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财务信息化不同于会计信息化,应当涵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财务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推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估制度建设。

四、小结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企业财会 问题 对策

我国企业的财会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财会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挣脱传统财会制度模式,接受现代化的财会监管方式,使企业的财会工作符合企业经营方针,使财会信息成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的可靠依据。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职能及财务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对优秀财务会计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财务职能及财务工作组织状况并不理想。企业财会人员分工不明确,并且缺乏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职能和重大投资活动的分析、评价及决策建议职能;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会计人员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监督权,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此外,中小企业普遍以亲情、亲信为用人标准,不注重才能,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是因为关系招聘的,缺乏正规培训学习,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原则错误、技术错误,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经营成果反映失真。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行为不规范。第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也不能严格认真执行。第二,会计核算行为不规范。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书面文字规定,部分记账凭证没有附原始凭证;随意结账、入账,缺乏有效的监督;账目混乱,会计资料失真等现象不胜枚举。第三,内部会计监督失效。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导致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发挥。

3.管理资金不到位。第一,货币资金管理松懈,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没有编制货币资金收支明细账及收支计划,无法了解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有些中小企业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第二,往来款缺乏应有的控制。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方面往往无专人负责。对各项应收款没有进行账龄分析和计提坏账准备,缺乏有效的客户信用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收款管理政策等,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回收困难。

4.财会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后。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财会信息对于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有效的财会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效,是对自身经营的进一步规划和对市场变化作出的反应决策的依据。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财会工作仍未脱离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计算机悲哀地变成办公室的摆设。企业不懂得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不鼓励财会人员运用现代化的财会软件,财会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企业管理者不懂得依靠财会信息做出决策和规避风险,财会工作信息化的步伐十分落后。

二、解决财会相关问题的对策

1.企业财会制度的建设

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企业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会制度,按工作内容明确划分各个分部门的职能,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依法规范财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然而,要保证财会制度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财会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工作的认识。

2.提高企业财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该注重对财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培训,使财会工作者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制度并达到在工作中熟练应用的程度。教育财会工作人员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整,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避免企业陷入法律误区。

3.完善企业财会工作的监督机制

企业应针对企业的财会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使各部门在整体规划下相对独立地运行,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并相互制约。首先,要保证财会监督部门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使监督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影响,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其次,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保证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经营管理的监控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应该重视财会工作监督机制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加企业预见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4.加强财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1)财会信息透明化。企业管理者应提升认识,重视财会工作的信息化,对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财会工作脱离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运用现代化工具实现财会信息的透明化。企业可以设置专门人员企业的财会状况进行跟踪监管,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完整的了解企业整体的财会信息及资产资本运营情况,做到财会工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使财会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引导企业发展。

(2)打破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实现财会信息的管理独立化。企业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财会信息,赋予该专门人员一定的权限,脱离上级部门领导个人因素的制约,减少财会信息受外来因素的干预,使财会信息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财会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对财会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计算机对财会信息系统精准的整理,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一目了然,从而能够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和成本核算、资金核算、销售评估以及利润预测。

三、结语

我国企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领导者的财会意识分不开,只有企业管理者充分重视企业的财会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在财会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企业的财会工作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在企业的发展决策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凌译.中小企业理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2]张志宏.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6

 

一、坚持财政监督的职能不动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财政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如何调整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如何转变财政职能的实现机制,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监督主要以行政监督为主,通过行政法规的制定和检查,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财政资金的运行和财务活动的进行以及财政政策、会计制度的执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财政监督具有了新的内容,它既要体现以国家为主体财政分配关系的监督要求,也要反映以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为特点、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监督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性质,要求对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进行监督,通过国家分配政策、财务制度以及相关法规的颁布,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同时,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要求通过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监督,维护按要素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运行秩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财政监督要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转变财政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运用经济、法律方法监督地方、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使其收支行为、分配方式、资金营运、上交利税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和市场准则,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分配的正常运行,维护国民经济运行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财政在收支过程中统收统支、大包大揽,不讲经济效益的指令性分配方式。国家财政分配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分配方式上变统收统支分配体制为明确事权、划分税种、确定收支的分税制机制。二是在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变单一按劳分配方式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三是在国家财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分配关系上,变预算内、预算外分配双轨制为逐渐向预算内单轨分配转变。财政监督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事无巨细、一统到底的直接监督,变为依法监督和间接监督,通过《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条例》等财政法规,监督财政部门内预算编制情况和预决算执行情况,监督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汇集、解缴情况、纳税对象的完税情况,以及各财政部门非税性财政收入收缴上解和使用情况。并通过社会监督机构,监督企事业单位资产运行过程和财务会计活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企业出资人利益,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保障。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财政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财政监督更加必要。

二、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

财政监督是对各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寓监督于整个管理之中。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专门的监督机构要和其他业务机构合理分工,专司监督的部门应该牵头抓总,对整个财政监督工作、检查工作安排部署。第二,各业务部门要按照监督部门的要求进行监督。这要研究专司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工到什么程度,怎样分合适。第三,正确运用检查的权力,对各种资金进行监督检查。事后要有核准报告制度,要由监督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查、认可,使监督寓于管理之中,通过各项业务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第四,体现财政监督的功能。结合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改造传统的支出体系和信息系统。在支出改革过程中,必然要触动传统的模式,旧的方法不行了,新方法要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财政监督部门要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制度建立的时候,就考虑到监督的职能,在新的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中资源共享,数据透明,预算确定下来后,必须进入信息系统,执行到什么程度,授权限于哪些人,在关键处行使监督职能。

三、转变财政监督职能的实现机制

在财政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及时转变财政监督职能的实现机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财政监督内容和监督对象,把对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对企业、单位的监督检查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必须从传统的以企业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的监督模式,转换为充分运用财政部门综合管理财政收支的职责特点,在开展对企业执行财会制度和预算收入解缴情况监管的同时,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本级预算收入、划分、留解、退付的监督上来。

2.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并重上来。通过财政收入监督,可以达到增加收入,防止财政收入流失的目的。但财政支出方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等,都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的财政监督职能的实现机制,必须逐步建立从财政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

3.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为主转变。没有事前、事中监督,根本谈不上监督体系建设。必须有一套办法规定,由专司监督的部门利用其所处的地位和职权来调动所有业务科室,对这套办法进行检查。

4.要从大检查突击性监督向日常全方位监督转变。十几年的大检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带有突击性质,并且检查对象多是企业。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检查转到日常全方位的监督。财政监督不只是简单的查,要查、督并重,甚至监督应该更重要。重点不再是企业,而应是财政资金,真正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5.由监督检查转变到监督服务。财政监督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检查与管理服务相脱节的做法。变单纯的监督检查为监督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把监督检查与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结合起来,达到为加强财政管理服务、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

6.从对外为主向对内为主转变,强化内部监督。财政部门手中的“财权”决定了有必要在内部建立起强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自身队伍建设,制度规定的建设,行使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工作透明度、规范自身行为。内部监督应该做好内部审计、专项检查和离任审计。

四、坚持财政监督职能,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坚持财政监督,健全财政职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就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理财氛围越好,财政监督职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层层设立进入政府“内阁”的财政监督机构,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监督执法公正性的组织措施。目前,机构改革正在进行,财政监督机构要保留,并应按照财政部的模式成立财政监督局。财政监督局业务上归口财政局,对外作为独立的执法主体。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卫生计生;财务;监督;模式;优化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又一新常态,身体健康关系着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程度,“医改”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之一,而在“医改”的背后,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但要国家财政资金发挥应有的效果或被高效地使用,则需要加强当前的各级卫生计生单位财务监督体制,通过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对权利进行全面约束,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监督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对财务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切实保障国家财政资金为民所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首先阐述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系的具体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继而在得出的启示中,提出优化我国县级卫生计生单位财务监督体系的具体办法。

一、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系的启示

(一)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的基本方法

财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体系,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规划,才能保障监督的有效施行。远观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系的管理办法,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监督职责。监督职责主要为相关监督部门对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工作流程、相关财务工作等进行监督,同时定期检查各部门所提交的财务报表、票据证明等,并对监督检查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与调整等。第二,保障监督效率。为了保障应有的监督效果,国外行政事业单位会保障监督部门的执法独立性,且监督专员、财务监督与会计管理模式等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保监督工作高效进行。

(二)对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督体系的解读

从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中可以看出,第一,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较为重视监督效率。监督效率是确保监督制度被有效执行的保障,是体现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确保监督权利的独立性与有效性,监督措施的相互制约与相互结合,才能保障财务资金使用的高效性与安全性。第二,国外财务监督体系较体现权利分配的重要性,平衡监督管理的权利是确保财务资金被公平有效使用的必要因素之一,要保障监督效率,需要根据相关利益方,制定相应的权利约束机制,确保权利的有效运用。

二、卫生计生工作财务监督机制模式的优化

在国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系制定的原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县级单位卫生计生工作的财务管理实状,提出以下优化县级卫生计生单位财务监督机制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检查力度,规范财务管理

县级卫生计生工作所负责的辖区众多,主要包括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卫生院、妇幼保健卫生机构、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各级血液中心、疗养院等。这些卫生机构其内部组织机构存在一定的区别,大型医疗机构及县级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较为规范,而镇、乡、村卫生院及疾病防控中心等,由于其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或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给县级卫生计生对财务工作的统一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卫生计生工作要优化财务监督机制,需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管辖区内的各单位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自查自纠工作,并由卫生计生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对财务管理“重灾区”进行重点检查,同时对其他单位进行抽样检查,主要核查各单位财务票据管理、药品盘存、财务凭证等,对未按规定办理的票据、未按规定签字确认的凭证等,限期让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再次对整改内容进行检查,对再次检查仍办理不到位的项目,追究其相关责任人及经手人相关责任,并让检查工作成为新常态。

(二)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成本监测与监审

健全县级卫生计生管辖区内卫生机构的内部价格管理机制,改变以往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根据当地消费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制定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并进一步推动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收付费方式。加强对各卫生单位医疗成本的监测与监审,建立卫生机构价格成本报告制度,对报告中体现的部分因地域、当地经济、环境等原因出现的卫生计生工作完成较好,但财务困难的卫生机构,应给与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对部分非营利性卫生机构对其出现的政策性亏损现象,基于适当的财政补助,切实保障各卫生机构的经费支出。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县级卫生、计生机构应紧密结合国家相关预算政策,根据政策契机,结合自身单位发展规划,建立预算项目库。严格控制预算编制、分析、审核、执行、考核、评价等流程环节,确保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合理、有效。预算的编制工作需结合相关预算理论及计算机计算软件进行编制,应避免参照以往预算情况,进行经验性式的预估方法,切实保障预算的科学性。预算的执行过程应进行有效监督,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按标准支出及超额支出等应进行及时干预、及时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过程应严格按照预算成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并全面推进预算决算公开,预算考核应与各预算执行部门奖金挂钩,鼓励各部门合理合法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健全财务报告制度,落实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有效的外部审计制度,县级卫生机构的内部审计是对卫生机构的财务工作进行第一道把关,外部审计则更能保障县级卫生机构的财务工作合理合规地开展。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措施主要为,第一,各卫生机构定期向其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加盖单位公章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书等文件。第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各卫生机构的半年度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监督抽查,并根据监督抽查情况,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并将其作为评价各卫生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监督梯队

监督机制的最终落实关键在人,县级卫生计生单位对其下辖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需要监督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及内部审计知识,并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培训计划及严格的人才选拔计划。县级卫生计生单位应根据财务监督工作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人才选拔方案,对人才进行选拔后,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开展卫生计生经济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并做好高素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单位打造出一支学习能力优秀、专业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责任意识感强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级卫生计生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众多,优化卫生计生财务监督机制,需要全面梳理县级卫生计生财务监督工作流程,根据现有的具体流程,找出影响工作效率的环节,对流程进行精简与再造,再根据再造流程进行监督体制的设计,主要从预算监督、财务报告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监督、成本监督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完善,切实确保县级卫生计生单位财务监督工作能规范、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牟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加强财务管理,推动卫生计生财务工作见实效[J].财税,2015(05).

[2]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重新中央管理的卫生计生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Z].财税[2016]14号,2016-02-26.

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军队财务 监督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军队财务改革,使军队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广泛,要建立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优化制约手段,这就使财务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军队财务监督还存在力度弱化、方法僵化、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使军队财务监督在军事经济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其“免疫”与“治病”功能,确保国家和军队的财经方针政策在各级得以正确贯彻实施,有必要对军队财务监督进行深入研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财务监督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增强财务监督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当前军队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监督难度加大。

1.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地方操作不规范。当前,在军队财务部门仍把发票视为经济活动最有效的证明,而市场上已出现了专门经营发票的个体户,即使是在国营商场里,有时售货员也会主动提出“开多少”的问题,发票的要素随着客户的要求填写。这样就产生了投机取巧、多开多报、张冠李戴、金钱至上等消极现象。传统的财务监督,面临冲击。单纯地依靠财务人员实施监督已是无能为力。

2.有些制度规范滞后。上级的一些规定不可面面俱到,会出现规定可开支的一些费用概念模糊,尤其是缺乏定量界限,定额标准,执行起来差异很大,财务人员难以实施监督。

3.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如今90%以上的经费都是以货币形式保障,所需物资可直接到市场上采购,从目前市场实际情况看,同一类商品价格差异由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且品种繁多,仅凭财务人员在办公室事后审发票就报销了事,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财务人员自身要求不严,监督力度不够。

1.部分财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监督执行不力。一是现任财务人员大多数都是战士提干后,经过简短培训上岗的。他们往往对现行财务法规制度把握不准,不能辨别经济活动的真伪,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二是部分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面对不正之风不敢坚持原则,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三是有的财务人员不重视业务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修养,观念陈旧,总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财务监督仅限于日常收支业务,对单位较重大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缺乏监督能力。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重视不足,使财务监督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2.领导违法乱纪现象屡禁不止,监督环境复杂。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违法乱纪,财务监督丧失效力。在资金使用上为自己大开绿灯,损公肥私,侵吞国家财产。收不入账,私设小金库,领导干部带头私分公款,指使财务人员隐藏收入、转移资金,财务人员畏于权势,丧失原则,共同作弊。此类案件大多是有领导授意,下属承办。有些时候还买通财务人员,有些时候干脆直接打招呼,财务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办。

(三)军费总量大幅上升,监督任务加重。

1.经费量增加。虽然经费分配仍以计划为主,而物资流通领域却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形式,经费供应量不断增加,通用物资基本由各单位自行就地采购,使经费开支数额剧增,财务部门审查监督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不仅要对经费物资计划和资金运用实施监督,而且要对发票和实物进行审查验收,还要对钱物使用效果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军队不经商后,经费的绝对数量也相应增加,尤其是事业费和机动费增加的量大,经费的总量增加,开支量加大,给经费的监督带来难度。

2.业务量加大。过去,财务部门的业务少,主要是审查收支凭据,而现在军队实施零基预算后,对经费项目、经费需求都要全预测,近几年,总部的新制度不断出台,比如,军人保险、住房补贴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全由财务部门来负责贯彻执行,业务量不断加大,而人员又未增加,给军队财务的监督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要求标准提高。上级领导机关和单位领导对财务监督要求越来越高,纪检、保卫部门处理经济安全以及部门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审查都要财务人员参加,从而使财务监督任务更加繁重。

二、强化军队财务监督的原则

财务监督涉及面广、影响大,关系到部队的稳定,对使用经费、提高经费管理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财务监督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原则性”和 “灵活性”相结合。对财务监督是对军队内部财务活动合法性的客观评价,无论是监察与督导,都必须以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军队的财务法规为基础依据。在制订相关的监督制度时,应明确规定各级监督主体必须坚持原则,大胆进行监督检查,坚决作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监督机构和人员必须吃透政策精神,划清各种政策界限,把握好财务监督方向。

2.“单一性”和“多样性”相协调。财务监督工作本身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监督体系涉及到财务法规建设、方法体系建设、财务人才建设等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系统易形成固定的问题解决机制和思维方法。军队财务监督体制经过长时间的规划改革、发展完善,也初步具有了稳定的组织结构、组成人员和较为严密的责权划分。监督系统稳固单一的特点,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监督工作的动态性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军队财务外部工作环境和内部管理要素的发展变化要求财务监督内容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预算制度的改革,军人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财务监督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把“抓单项与抓整体,抓一阵子与抓长远”的关系衔接起来。正确处理好监督系统“单一性”和监督内容“多样性”的关系,用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入实现财务改革的动态目标。

3.“广泛性”和“专一性”相统一。财务监督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保证经费供给。它的主要对象包括了预算经费的计划、分配、请领、划拨、开支、结算及使用,预算外经费的收入、分配、支出、解缴、使用以及财经纪律执行等行为。在进行财务监督时,面临比较广泛的监督范围,要紧紧抓住资金运动这个关键,从中入手,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监督,从“解决问题”、“服务基层”的高度出发,对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使监督范围的“广泛性”和监督客体的“专一性”相统一。

4.“公开性”和“严肃性”相一致。在实施财务监督时,应将新的财务法规、经费标准规定和法规试行办法等文件、规定及时下发到下层部队财务部门,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新的标准,提高管理效益。对财务监督检查结果,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及时向上汇报和向下宣布,使财务监督透明化、公开化、公平化。在公开监督检查结果的同时,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对照监督检查结果和相关标准,应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对责任领导的监督,一个单位若发生会计制度混乱、监督不力等问题,在追究财务人员责任的同时,更应追究财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是对那些丧失党性、、缺乏职业道德的财务部门领导予以坚决撤换。三是查找出的问题严肃处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纪律,谁就受惩罚。四是完善监督奖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奖惩分明,维护监督检查的“严肃性”。

三、加强军队财务监督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监督手段和统一的法规体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军的财务法规也逐渐完善。但是财务法规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突出一点就是“权大于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收入的增加,各级有了一定的财权,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某些人的法制观念淡薄给我们财务监督带来困难。应进一步完善军队财务法规,强化法律的约束能力。一是健全各项财经法规,特别是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法规,使财务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也能规范财务监督行为。建立的财务监督法规应注意财务监督法规的预见性、严密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执法工作。对于违反财经纪律、法规以及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者除行政处分外,应负相应的经济责任,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对财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严格按照法规的规定处理,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改变财务监督的被动局面。

要提高依法理财的观念。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特别是财务部门领导的财会知识和财经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财经法制意识和依法理财的观念。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提拔使用财务干部,各级领导班子中最好配备一名懂财务的人员,使他们知法守法,并带头执行财经法规,积极支持财务监督人员的工作。其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者和监督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要主动从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监督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监督者既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主动当好领导的参谋,决不能借监督之名,行管卡之实。其三,实行财务主管任免报批制度。财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本级党组织研究提名,报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单位领导任免,避免用人上的随意性,保持财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2.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加强执法独立性。所谓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总部财务管理机关或由其他授权委派机关向其所属单位统一委派财会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调遣、培训、考核、奖惩等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财务监督和管理,客观真实地反映军队各级单位的经费管理情况,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

任何与被监督单位有利益关系的监督都是不完整、不彻底的。近年来,地方一些省市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监督效率低下的问题,相继实行了财务人员委派制,有力地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鉴地方会计委派制的经验,军队财务监督也要实行独立监督,即把财务人员从所在单位独立出来,把原来的突击性、阶段性、专项性、事后性的监督变为通过委派会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和经常性、普遍性的监督,对于不合理的费用、不和规定的凭证、单据以及弄虚作假行为予以制止,重大问题随时向委派者报告,从而及时采取对策措施,从根本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

3.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新形势下的财务监督,向广大财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知识,做到懂财务、会管理、善监督、出实效。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指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具备的遵守社会公德和军队会计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现实工作意义重大,一个道德品质不好的财务人员,即使其知识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也不能使用。否则,会给军队财务工作带来损害,给部队带来灾难。因此,必须在坚持原则、不询私情、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勤俭节约、讲求效益等方面进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平时财务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充电”的机会,要定期集中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熟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提高法规政策水平;要学习掌握财务分析与监督的方法和技术,为党委当好参谋,提高分析与监督能力;要具有创新精神,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新思想、新思维、新办法。此外,还要有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增加财务监督者的动力。财务部门是党委的理财机构,财务监督是为了保证资金的高效运行,为了更好的理财。再者,财务监督涉及的范围广、政策行强、关系复杂,除了财务部门尽心尽力,各事业部门密切配合以外,单位党委、首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做好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领导重视财务监督工作,哪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作的就好。

5.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评价标准。军队财务监督标准是衡量财务监督工作质量的尺度,是监督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对考核财务工作效能,体现监督成果,提高监督质量有重要意义。应该建立健全以下标准:

(1)监督人员标准。要求执行财务监督的人员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和经济法规;具有较高的综合水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监督依据的标准。要求证据具有真实性,是证明被监督对象业务真相的凭证;有相关性,是证明与监督结论有联系的依据;具有充分性,提出的监督结论有足够的证据。

(3)监督报告的标准。要求书写的监督报告规范,能客观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成绩,并提出结论和意见;报告评价要准确,能考虑被监督单位的实际情况;报告在上交前要经有关领导同意,并征求被监督单位和有关个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雄智,李士心主编.军事经济监督学[M].海潮出版社,2000.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下一篇:建设方的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