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52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1

关键词:烤烟;新品种;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1-009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1.023

Screening of New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I Jian-feng1,2,ZHANG Jian-kui2

(1.Quxian Forestry Station,Quxian 635200,Sichuan,China;

2.Tobacco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 Tobacco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Abstract: Eighteen indices related to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teen new bred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lines) in recent years were measured.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was done to these 17 varieties(lines)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By comparing with the cumulative variance proportion of the traits at 86.236%,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reflect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flue-cured tobacco were confirmed. The value of the major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given varieties(lines) were calculated to compare and select the good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 of the major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Jin80530, Gunyan No.2, Yunyan110, CF223, Jin80439 were higher, corresponding to their actual phenotypes. So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uld be used to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traits of the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 which w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improved tobaccos varieties.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 new varieti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烟草品种是烟叶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通过不断更新品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烟草育种以“优质、抗病、适产”为育种目标,对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等具有综合要求。烟草的农艺性状指的是具有与生产有关的特征特性,如株高、茎围、节距、叶数、腰叶长等,属于品种的重要遗传特性。烟草的化学品质指的是烟叶的化学成分指标,是评价烟叶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与烟叶品N有着密切的联系。烟草的经济性状反映了烟草种植的经济效益。由于烟草品种的评价指标较多,各个指标之间又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给烟草品种的综合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有关烟草品种的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分析,多限于简单的方差分析,较难全面正确地对烟草品种进行综合评价[1,2]。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个相互关联的数量性状综合为少数几个主成分,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数目较少且能控制所有变量的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法是由各个观测指标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并将多维数据降低为低维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作物数量性状分析中[3-7]。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内新近育成的17个烤烟新品种(系)的18个农艺、经济和化学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为烤烟品种的综合评价和筛选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烤烟品种共17个,分别为金80439、金80418、金80430、金80530、CF223、CF224、CF26HD、CF8704、CF8701、CF2687、CF9787、CF8799、贵烟2号、2010A4、云烟110、云烟116、云烟97。

1.2 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点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太和乡,海拔1 200 m。该试验为小区品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9.8 m2,行距1.2 m,株距0.55 m,每小区30株,2行区,3次重复。田地周围设两行云烟97作保护行,重复间留过道。所有参试品种于2010年3月7日漂浮育苗,5月15日移栽。栽培技术方案按当年、当地常规实施。适时打顶、抑芽。

1.2.2 指标测定及方法 按照行业标准YC/T 142-1998[8]调查农艺性状,测定指标包括株高(X1)、叶片数(X2)、茎围(X3)、节距(X4)、腰叶长(X5)、腰叶宽(X6)。

参照文献[9]和[10]的方法测定烟叶中化学成分指标,测定指标包括总氮(X7)、烟碱(X8)、钾(X9)、还原糖(X10)、钾氯比(X11)、氮碱比(X12)、糖碱比(X13)。

按常规方法测定经济性状,测定指标包括产量(X14)、产值(X15)、均价(X16)、上等烟率(X17)、上中等烟率(X18)。

1.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1)化学品质指标原始数据的转化处理。对烟叶化学品质来说,并不是各种化学成分指标的含量越高,其品质就越优,而是当其处于一定范围内其品质较优。对大部分化学成分,如总氮、烟碱、还原糖等来说,其含量偏高、偏低都会造成烟叶品质变差,而有一些指标,如烟叶钾含量,其含量越高,表明烟叶品质越好。一般认为,总氮、烟碱、还原糖、氮碱比、糖碱比为适中型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品质最好,偏高、偏低都会造成品质变差,它们的最适值分别是总氮含量为1.90%~2.10%,烟碱含量为2.20%~2.80%,还原糖含量为16%~22%,氮碱比为0.8~1.0,糖碱比为6~10;钾和钾氯比为效益型指标,其含量或比值越高品质越好[9-13]。

对于适中型指标,设该指标含量在[a,b]内品质最好,超出这个范围品质变差,则:

x′ik=■(xikb)

式中,xik为化学指标k的原始检测数据,x′ik为化学指标k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值,下同。

对于效益型指标,设该指标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则:x′ik=■,■为m个样本中化学指标k含量最大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上述农艺、经济、化学品质指标的量纲不统一,数量级差异也较大,因此, 为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对综合评价带来的不良影响, 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公式x′ij=■进行了数据转换,式中j为指标个数,i为每个指标的观察值,xij为原始数据(i=1,2,…,107;j=1,2,…,5),x′ij为变换后的数据,■j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Sj为指标的标准差,变换后使得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呈标准正态分布。

3)主成分分析方法。用 Excel 2003、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并对其综合评价。主成分综合得分为各提取主成分得分与该主成分贡献率的乘积之和。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化后的烤烟相关系数矩阵

对17个烤烟品种(系)的18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极显著相关的有株高与茎围,氮碱比与上中等烟率,钾含量与叶片数、茎围、腰叶长,还原糖含量与株高、茎围、钾含量,糖碱比与节距、腰叶长、腰叶宽,上中等烟率与产量、产值、均价,均价与产量、产值,腰叶宽与节距、腰叶长、上等烟率。由于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所以直接利用这些指标分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将会产生信息的重叠,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2.2 主成分分析

计算18项指标相关矩阵的特征根、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表明,前5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为86.236%,因此提取前5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其特征向量见表3。

由表2可知,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0.151%,叶片数、产值、产量、均价、上中等烟率有较大的正系数,与腰叶长、腰叶宽、钾氯比有较大的负系数,所以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这几个变量的综合指标。且第一主成分得分越高,其经济性状得分越高。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5.043%,其中株高、叶片数、茎围、烟碱、氮、钾有较大的正系数。第2主成分反映的是农艺性状株高、叶片数、茎围与化学成分烟碱、氮、钾的正相关关系;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803%,其中还原糖和烟碱有较大的负系数,反映的是烟叶还原糖和烟碱的指标;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532%,其中糖碱比有较大负系数,反映的是烤烟化学成分糖碱比的指标。第5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707%,反映的是烤烟化学成分糖碱比和氮碱比共有的指标。

2.3 优良品种(系)筛选

主成分的生物学内涵表明,上述5个主成分已较好地C合了烤烟品种(系)的主要性状特征,其代表性达到86.236%。由于主成分较多,单一主成分难以对各优株综合利用性状作出客观判断。因此,以表3中5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建立优良品种烤烟性状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F=0.349 6×facl+0.290 4×fac2+0.171 7×fac3+0.110 5×fac4+0.077 8×fac5

式中:fac1~fac5为各优株主成分得分值。

根据其烤烟5个主成分分值进行综合排序(表4),结果表明分值较高的是金80530、贵烟2号、云烟110、CF223、金80439。评价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在区试中的实际表现基本吻合,客观反映了该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特征。

3 小结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旨在利用降维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多指标的研究中,由于相关的指标个数太多,各个指标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就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各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通过少数几个综合的指标反映出来,使这些综合的因子之间尽量相互独立,而且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原指标的信息,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主成分分析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作物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中。

本研究以17个烤烟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它们的农艺性状、化学成分、经济性状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它们的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代表了烤烟18个性状86.236%的信息,是综合的相互独立的指标,且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烤烟品种的18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的5个主成分分值由高到低进行综合排序,结果为金80530、贵烟2号、云烟110、CF223、金80439、金80418、金80430、CF224、CF8704、CF8799、云烟116、CF8701、2010A4、CF9787、CF2687、CF26HD、云烟97。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也表明,金80530、贵烟2号、云烟110、CF223、金80439等品系在重庆山地条件下表现较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小渊,李小波,冉 茂,等.重庆山地特色烤烟新品种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134-138.

[2] 杨俊仙.多元统计分析在烤烟品种综合评估上的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03-105.

[3] 任志强,谭宏祥,潘文亮,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卷烟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J].烟草科技,2013(2):5-8.

[4] 肖良俊,宁德鲁,彭明俊,等.滇东北核桃优良单株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2):79-82.

[5] 郑新疆,朱晓平,陶志柱,等.陆地棉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1):12-14.

[6] 史跃伟,王志红,王 轶,等.烤烟新品种(系)主要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958-10959.

[7] 傅同良. 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5):46-53.

[8] YC/T 142-1998,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方法[S].

[9] 金闻博,戴 亚,横田拓,等.烟草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0] 闫克玉.烟草化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11] 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2] 刘国顺.国内外烟叶质量差距分析和提高烟叶质量技术途径探讨[J].中国烟草学报,2003(增刊):54-59.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2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质量 安全 预防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口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来源越来越多。检验检疫部门在对进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中,屡次出现质量、安全、环保和欺诈等问题,甚至个别进口产品质量低劣,包装泄露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为此,通过对2015年我国进口危险化学品情况及质量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提出提高进口危险化学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科学、有效检验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进口危险化学品现状

(一)进口贸易情况

1.进口量

以2015年度为例,全国进口危险化学品检验96460批次,9265.79万吨,货值522.27亿美元,重量和货值同比分别增长4.18%和-23.90%; 2015年度进口和2014年度基本保持稳定,但货值降幅较为明显,与全球大宗资源类商品贬值具有较大关系。

2.进口类别

进口危险化学品主要有三大类(第3类易燃液体、第2类易燃气体和压缩气体以及第8类腐蚀品)共994个品种(较2014年度1034种减少40种)。

3.运输方式

进口危险化学品采用海运、陆运、空运三种方式运输,其中海运有散装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两种形式。散装运输的进口危险品品种少、批次少,但重量大、货值大;集装箱运输的进口危险品品种多、批次多,但重量少、货值低。由于物流成本上的优势,大宗进口危险化学品基本采用散装海运方式进口,主要有硫磺(UN1350/2448)、丙烯(UN1077)、1,4-二甲苯(UN1307),苯乙烯(UN2055)、苯(UN1114)等几十个品种。包装进口危险化学品采用空运包装、陆路或海运集装箱运输,品种达900多个。

(二)进口来源和品种分析

1.来源分析

2015年度,全国进口危险化学品来源于90个国家和地区,较2014年度的132个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幅度的减少。进口批次排名前十位分别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保税区、法国等(除美国和德国之外,其余都是我国的周边国家),这十国2015年共进口76690批次,占全年96460批次的79.50%。

2.品种分析

进口品种批次排名前十为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硫磺、苯乙烯、1,4-二甲苯、正丁醇、甲醇、印刷油墨、2-丙醇、丙烯。进口品种以货值排名依次为天然气、1-4二甲苯、苯乙烯、丙烷、丙烯、甲醇、乙烯、硫磺、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

二.我国进口危险化学品质量安全现状

以2015年度为例,全国进口危险化学品不合格7533批次,432.13万吨,货值23.19亿美元;不合格产品来源于68个国家和地区。按不合格批次排列,从高到低的进口口岸依次为广东、上海、山东、天津、江苏。有大约50%的进口危险品品种存在不合格情况,不合格项目包括安全标识不合格、包装不合格、品质不合格、数重量不合格和其他不合格等五类。

(一)不合格种类及来源分析

1.不合格品种分析

2015年度,全国不合格进口危险化学品共涉及462个种类。主要不合格品种有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印刷油墨;含易燃溶剂的胶粘剂;聚苯乙烯珠体[可发性的];蓄电池[注有酸液];苯乙烯和硫磺共九个品种。其中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项和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进口批次最多,不合格率也最高,占总不合格批次的45.17%。由于这两个品种基本是定量小包装,加上货值偏低,由于部分国家地区尚未实施GHS制度等原因,造成危险公示信息等不符合我国规定要求。

2.不合格类别分析

第3类易燃液体、第2类易燃气体和压缩气体以及第8类腐蚀品均出现不合格情况,不合格批次最多的与往年一致,依然是第3类易燃液体。

3.不合格项目分析

安全标识不合格的主要品种有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和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包装不合格的主要有含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和蓄电池[注有酸液]。品质不合格主要有硫磺、丙烷和液化天然气等三个品种。

4.不合格来源分析

进口不合格产品主要来源国家(批次排名前五)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和德国,上述五个国家与地区也是我国进口危险化学品的主要来源国,2015年,共检出来自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不合格进口危险化学品5492批。

(二)不合格项目及原因分析

进口危险化学品不合格项目有安全标识不合格、包装不合格、品质不合格、数重量不合格和其他不合格等五类,不合格情况分别如下(为便于说明,同批货物有两项不合格的只计一项)。

1.安全标识不合格

共6303批次、139.36万吨、11.65亿美元。安全标识检验不合格项目主要有:一是未加贴中文危险公示标签或者未随附中文安全数据单,二是中文危险公示信息(标签和安全数据单)的格式及内容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要求。2015年,安全标识不合格批次占总不合格批次的83.67%。经分析,安全标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不少进口商对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不熟悉或进口商未将有关要求通报供应商,信息传递机制失效;二是国外供应商、生产商未对我国相关规定给予足够重视,考虑到贸易成本等因素,不配合转换格式或语言,不愿意额外承担人工加贴标签的成本;三是国内最终用户只注重进口产品的使用性能,对危险化学品安全标识有关要求不明确,造成进口危险化学品无UN标识、中文危险化学品公示标签不规范或者没有中文安全标签和安全数据单等不合格;四是各国危险化学品包装管理的程序和尺度、GHS制度的执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安全标识信息不合格等;五是由于GHS制度是我国对危险化学品标签管理的参照原则之一,但其和我国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有所不同,部分企业草率地将我国对于进口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要求完全等同于GHS、TDG等国际规则要求,导致化学品安全标签不规范;六是部分进口危险化学品,由于其生产企业多为跨国集团公司,其供货地遍及全球,为适应不同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要求,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标签管理系统。在产品进口至中国时,无法有效匹配我国的政策法规要求。七是部分国外发货人对其产品信息保护严格,为避免有效成分泄露造成知识产权被侵害,或供应商信息被获知导致损失,往往有意隐去部分信息。

2.包装不合格

2015年,包装不合格的共176批次、899.14吨、337.62万美元。包装不合格批次占总不合格批次的2.34%,较2014年的2.44%相比,略微有所下降。包装不合格项目主要有:一是未使用具有联合国危险货物包装代码的包装,而是使用了只适合盛装一般化工品的普通包装;二是进口的危险化学品包装在运输、搬运和储存等环节出现包装破损、渗漏、泄漏、变形和开裂。经分析,包装不合格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装、卸货过程的野蛮操作,并且未进行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导致包装破损,内容物撒漏;二是各国对危险化学品的归类尺度不同,执行GHS的进度不一,部分纳入我国《危险化学品名录》的产品在输出国属于普通货物;三是部分国外发货企业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或随意选择包装容器。

3.品质不合格

2015年,品质不合格共110批次、141.37万吨、货值2.96亿美元。品质不合格批次占总不合格批次的1.46%,较2014年相比,品质不合格情况下降明显。品质不合格基本全部属于大宗散货进口危险化学品,主要有硫磺、液化石油气等。产生品质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原料品质波动、生产工艺不稳定或对产品除杂和脱硫不到位,一般不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由于国内对相关进口产品具有一定的需求,对产品品质要求有所放宽,故在其品质能满足国内收货人的生产或贸易需要时,国内收货人多数选择让步接收。

4.数重量不合格

2015年,数重量不合格共142批、134.76万吨、7.46亿美元。数重量不合格情况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苯乙烯、丙烯等大宗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造成数重量不合格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外发货人在装货时候未精确灌装,且多数为少装,尤其是对于货值较高的化工原料,尽量按照下限控制灌装重量;二是装货港和卸货港地理环境、温度等不同造成密度差异,从而引起数重量的不同;三是对于衡器鉴重,在长途跨境运输中车辆本身自重会随着油料和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极易造成产品短重;四是部分进口产品在国外的装运计重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5.其他不合格

2015年 其他不合格共802批次、16.54万吨、1.08亿美元,其他不合格主要是申报单证问题、工业用途标识问题等。

三、提高进口危险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通过构建完善的进口危险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依法有效地对进口危险品进行合格判定和处置,可以降低品质、高污染、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拒之国门之外,为口岸执法把关提供科学依据。

1.明确危险品范围

当前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范围界定已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一是HS编码问题。如以海关HS编码作为实施危险化学品监管的依据,就会出现大量危险化学品未列入监管范围,而归类在同一HS编码下的非危险化学品大量被列入监管范围的问题。二是品名问题。如以危险化学品名称作为实施危险化学品监管的依据,就会出现品名与成分难以严格对应的问题。三是混合物界定问题。建议总局在《法检目录》调整时,将《危险化学品名录》的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全部纳入《法检目录》内,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补充《危险化学品名录》。

2.规范分类鉴别报告

《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是判定该货物是否为危险化学品及其危险类别、使用包装类别的主要依据,是口岸查验的基础。目前“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有近10种,不仅分类鉴别报告名称不一,而且出具报告的单位和内容格式也不尽相同。30号公告中涉及的《危险特性分类鉴定报告》、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出具单位的资质和法律地位未明确,可能导致在检验监管环节中,无法做到对相同出口货物的一致性管理。因此建议研究出台相关的规范文件,对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危险公示标签和安全数据单格式、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对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技术规范也需要尽快制定。

3.规范大型容器和TANK罐包装监管

企业提供的大型容器和TANK罐包装监管报告版本众多,有中国船级社检验证书以及不同版本及签发单位的TANK罐证明等;报告内容格式差别也较大,且普遍没有对于适用危险化学品包装容器类别的分类说明,以及拟装货物状态的说明,这都给口岸查验判定和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通过出台有关文件,规范大型容器和TANK罐包装的检验依据,明确证明证书格式要求,便于检验检疫机构开展有效监管。

4.加强口岸能力建设

一是口岸应调整和加强进口危险品的执法把关力量;二是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各个口岸的检验执法人员培训和交流活动;三是提高实验室的技术保障能力,解决“检不全、检不快”的问题;四是开展全国性的监督检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执法统一性。

(二)构建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

1.搭建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不同实验室引用数据库或采取实验方法的不同,国际危规号要求不同,在危险特性的判断上难以维持统一标准,目前还存在着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在不同实验室进行危险特性分类鉴别后,得出的危险品分类结果不同的情况,甚至在是否危险化学品或危险货物的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为此,建议搭建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平台,由各危险化学品分类鉴别实验室将已明确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样本共享。同时,在平台中持续维护更新国内外标准、法规资源信息共享、分类整合,建立完备的标准及法规数据库,实现相关标准、危险化学品数据资源、TDG、IATA、GHS等国际规章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数据的实时上传与查询。

2.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

围绕安全、卫生、环保和防欺诈,开展进口危险品的动态监测研究,全面收集、汇总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品种的进口危险品的风险信息并进行分析,及时向公众进口危险品安全、危险特性和预警信息。

(三)提升口岸检验监管技术水平

1.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合作

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涉及很多其他政府部门,如检验检疫、海关、海事、安监、环保、公安、交通运输部门等等。建议建立危险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口岸各机构对货物进行共同审核把关,实现信息共享,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

2.指导企业规避贸易风险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检验检疫部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信息优势,加强对国际危险品市场的规则研究,防止一些国家滥用经济壁垒阻碍国际正常贸易的行为,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醒收货人在进口前确认货物是否符合我国国家标准;三是要求进口企业尽可能在贸易合同中争取以到货港检测结果作为计价调整依据,以便在货物发生品质不符、重量短少等问题时,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加强重点环节检验监管

一是继续把好危险化学品安全标识。二是对于可疑进口货物(首次进口或混合组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成分/组分检测力度,验证是否与公示标签和安全数据单所示信息相符。三是重点关注3类易燃液体及危害等级高的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情况,检查其包装适用性,是否存在包装破损、泄漏等情况,是否使用符合规定的包装容器、使用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潜在危害等。四是加大对非法检商品的抽查力度,结合集装箱、木质包装检疫查验工作发现未主动申报进口危险化学品,防范进口危险化学品质量安全风险。五是加强进口危险化学品入境后储存运输管理,杜绝储放在非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或是存放仓库缺少与产品特性相适应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涛.中国进口原油研究与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8(12)

[2] 李东,亓秉哲,周波.山东口岸进口原油质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石油化工标准与质量,(2).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3

关键词:品牌文化 高校 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15-02

在校园生活日益丰富、多元的今天,今高校校园中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其活动的吸引力、教育性、参与度和影响力却参差不齐。一方面学校鼓励社团组织开发新项目,组织新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提升自我的平台,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在热闹的表象背后却也隐藏着大量主题不明、质量低下,组织者疲于应付、学生参与兴趣不大的活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建设优秀、先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则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如何打造有特色、有底蕴和有积累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不仅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期待,更是高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

1 品牌文化建设的内涵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品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的识别,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并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度。

在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品牌围绕在我们周围,伴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和选择能力的提升,各大品牌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如今,当我们在提到“苹果”时,联想到的不仅仅是其logo或产品,更是对于其创新、执着和关爱理念的认知和认可。因此,品牌在经常长时间的积累后,它将超越其定义中的名称、符号本身,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品牌形象、品牌识别、品牌个性、品牌资产等,而这些内涵将逐渐构成品牌文化,成为品牌的核心价值。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空间纬度和受众群体,这种特殊的空间和对象限制,让校园文化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特点,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高校的品牌文化应该是活动本身形成的品牌及其所内化的大学精神。一个好的校园品牌文化应该能够体现大学精神的引领、文化品位的格调、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不仅体现一个高校文化格调和形象的载体,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同样的,能否打造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品牌文化,对于共青团的工作而言,也是凝聚青年学生,增强高校青年对共青团的认同,打造共青团品牌吸引力和忠诚度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共青团品牌文化建设的需求和特点

品牌文化是消费者对品牌形成的精神认同,其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而且还要满足情感需求4,其文化内涵可以引发消费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使产品形象深入人心。品牌文化还可以通过传达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科技含量、文化价值观等,启发联想,引导愿景,帮助消费者建立成熟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审美品位。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共青团组织带领着广大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理想,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锤炼品格、发展能力、提高品位,保障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水平。共青团的品牌活动不仅能活跃团的工作,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团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它也是一面旗帜,引领广大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周围,开创工作生活的新局面。

正是基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高校共青团的品牌具有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要打造一个好的共青团品牌文化,必须要注重其所内含的品牌文化特质。

2.1 体现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沉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特质,反映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价值取向和进步方向。大学精神面向历史性,又指向未来,是高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因此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应该以大学精神为指导,具体体现和融入大学精神,通过品牌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进一步传播、深化和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使之融入到每名青年学生的血液和灵魂,成为大学发展和品牌文化建设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2 融入团的使命

高校共青团肩负着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青团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共青团的品牌文化需要突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旋律,以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明素质教育为主题,强化“诚信、爱心、感恩、奉献”品质。因此,共青团的品牌文化建设要从团的使命开始思考,充实活动内容,服务学生成长,使之成为凝聚学生、号召学生、带领学生的强有力阵地。

2.3 具有时代特质

时代的变迁会给生活带来天翻覆地的变化,会带来科技的创新、思想的变革,自然而然的人们的文化诉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时代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园活动的品牌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切实跟上学生的新需求、新想法和新潮流,不断丰富和扩充品牌的内涵,以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4 贴近学生需求

需求决定市场,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最终来源于他的需求导向。同样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提供的是“活动”这个产品,而只有从广大青年的需求出发,才能获得受众群体长时间的支持。现在很多校园活动的参与者不多、兴趣不高,往往就是没有潜心研究同学们的需求,而造成“为了活动而办活动”的盲目。因此,校园品牌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需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真正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建立起对品牌的忠诚度。

2.5 服务学生成长

大学的根本就是育人,因此,对于高校共青团来说,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成长,尤其要强调与育人功能的结合。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调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与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依托各自学科的专业优势特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活动,以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素养,从而实现大学的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

2.6 坚持传承发展

品牌文化是一个长期经营和沉淀的结果,因此,一个好的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过程。同时,在品牌文化形成后,也不能墨守成规,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不顾学生的需求变化。因此校园品牌文化既要坚持自己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又要紧跟新知识、新形式,不断的进行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宣传创新,通过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永葆品牌的生命力。

3 高校共青团活动品牌建设的路径

打造高校共青团文体活动品牌,其实质就是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活动中,提取、总结、凝练高校共青团活动的特色,经过重新的打造和经营,并加以包装、宣传和推广,从而形成贴近需求、寄教于乐、广受欢迎,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就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正是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在打造高校共青团活动品牌的过程中,我们要从高校共青团品牌文化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才能逐渐形成品牌文化,保持品牌的持续影响力。

3.1 以价值为目标,凸显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品牌的核心在于品牌的价值,而品牌的价值最基本的就是体现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上,因此,一个好的活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和内容,让绝大多数人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于高校品牌文化而言,提升品牌价值就是要求品牌建设与育人功能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发展成才结合,与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相结合。对与高校文体活动而言,这就要求我们的文体品牌活动与我们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结合,塑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和主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建立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是高校共青团活动的重要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和案例。以浙江大学为例,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黑白剧社、文琴艺术团、梵音剧社、竺可桢学院音乐剧等一系列文体活动,都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捧,而逐渐的这些品牌也形成了各自的品牌文化,并且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在高校共青团活动打造中,首先必须要明确的就是活动主题和内容是否真正体现学生对活动的文化和情感诉求,这将决定这个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持续的影响品牌的吸引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受众的品牌归属感

在活动品牌的创建过程中,要对受众进行精确的定位,并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改变“命令式”的活动任务布置,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特长、知识、能力和意志在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尽可能的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获得同学们的精神认同,提升同学们的品牌归属感和品牌忠诚度。

因此在活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一要充分调研同学们的需求,吸纳同学们的意见,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二要明确品牌价值,清晰品牌定位,并对品牌文化内涵和目标展开论证,对品牌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规划和调整;三要以学生为主,通过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评议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从而让更多的人建立起对品牌的归属感。

3.3 以创新为纽带,打造文化品牌的新载体

品牌文化的活力来自于源源不断的创新,这其中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阵地创新等,高校共青团要紧密关注学生的最新发展动态,时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和趋势,及时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维,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品牌活动。一个好的品牌文化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使品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断保持品牌文化的先进性。

高校共青团的活动,要充分梳理出活动的发展历程和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和打造良好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整合现有的资源,对融时代性、丰富性、广泛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校园文体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校园活动进行创新,并使之系列化、项目化。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参与,为学生充分搭建展示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营造有活力、有创新、有文化的校园活动品牌。

3.4 以个性为抓手,建立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品牌之所以差异化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品牌文化所内涵的个性和风格。有个性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品牌,才能让品牌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现在的校园活动中,表面上趋同化的活动看似热闹,但实质上并无法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更无法满足其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选择打造品牌项目时,需要调研和把握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断专业、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凸显个性的品牌想象、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从而才能在众多校园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建立起广发青年学生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与此同时,一个好的品牌活动还应该在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后,逐渐建立起自己品牌的识别系统,通过品牌符号设计、品牌理念宣传、品牌文化展示,不断强化品牌的感官形象设计,形成品牌的风格。高校共青团的活动还要重视品牌的宣传和包装,这是一个活动最初传递给学生的印象和概念,因此要积极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新创意和新潮流,开创品牌宣传的新阵地,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喜爱和参与。在品牌宣传和推广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品牌的符号和标记,树立品牌的形象,从而能使品牌的识别性和延续性更强。

3.5 以文化为传承,扩大品牌内涵和影响力

正如我们提到的文化品牌的特点,品牌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长时间品牌经营和沉淀的结果。因此在我们打造高校共青团文体活动品牌文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融入学校的文化和共青团的文化,突出青年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的需要,不断扩充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青团吸引、凝聚、团结青年的重要抓手,因此文体活动在品牌创立过程中,也要传承学校和共青团的先进文化,并在品牌实践过程中,充分贯彻和融入这些优秀文化。对于共青团的活动来说,尤其是要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注重品牌的美育功能的发挥与张扬,使品牌文化成为青年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他们大学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美丽回忆,从而建立起品牌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蕾,黄焕山.品牌文化释疑[J].商业时代,2007(7):20-21.

[3]Bhat,S.,Reddy,S.K.Symbolic and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Brands,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8,15(1):32-43.

[4]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1.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4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数字化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S].文物博发[2001]81号.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5

关键词:化妆品 研发程序 配方设计

人们对美容化妆品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也逐步发展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日化产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消费者的品质还要从最基本的产品的研发开始。

1 化妆品的配方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安全性第一的原则

人们天天要用到化妆品,所以要在安全性方面引起注意,这里所说的化妆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保证化妆品没有毒性、对皮肤和眼黏膜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任何的刺激,杜绝各种过敏情况的出现等。在对化妆品的配方设计的原料进行选用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化妆品卫生法规,对于禁用原料一定不能使用,在对限用联原料进行选用,要严格按照用量的要求进行,它的用量不能出现超标现象,有毒物质严禁使用。

1.2 稳定性第二的原则

目前,我国化妆品产品在保质期内如果发生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的情况,一方面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是产品发生析水、析油、分层、沉淀、变色、变味及出现膨胀现象等许多与稳定性有关的问题,以及这些的卫生安全问题。

2 化妆品出现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化妆品发生不稳定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配方设计欠合理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注意产品的稳定性,要对配方设计引起注意。一般的膏霜类化妆品配方的组成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排除油、水原料以外,还在某种功效的添加类剂、防腐剂、某种香精及某种可用的色素方面存在问题等,这与多相的分散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理论上讲,它还与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有关,还伴有动力稳定性及电力稳定性等其他的稳定性因素,从而使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相对的亚稳定性,在一定的保质期内,可以使这种状态维持平稳。

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如下原则,就是全面学习化妆品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相关的化学、化工知识,能够进一步熟悉各种化妆品的功能、应用、常见剂型及常用原料。尤如老中医了解各种中药的药性一样,对化妆品的不同原料与辅助原料做到熟悉。在使用时起到方便的作用,能够非常熟练地应用。再就是象老中医一样能够对各种常见病例的药方一样记熟,熟练地记住各种化妆品的常见配方及配方设计方法。

3 化妆品的开发程序及环节

化妆品的开发程序与环节有以下几种,由产品的创意开始到市场需求、科技动态,再细化到产品的配方设计,对产品做进一步的分析,得到它的剂型、基质、它的添加剂及生产工艺,对产品的研制做开发与实验,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还要在乎产品的包装,再到生产出各种产品,再到市场做进一步的销售。对产品进行设计,主要靠企业市场的推广部进行推销与策划,或者由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市场推销人员进行推销与策划,这些部门再进行市场调查,对国内外化妆品市场最热销最流行的产品有所了解后,对研发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再对企业的研发部门做充分的调研与了解,从而了解现在我国的化妆品的科技发展动态及信息。我国轻工业局对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轻工业科技发展项目做了具体布署,主要包括化妆品的行业发展趋势及研究开发重点,还要不断地降低它的刺激性,提高它的各种功效,明确各类化妆品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天然植物、中草药以及各种高科技生化制剂的引入,使化妆品的生产多样化,并且还提出第二代低刺激果酸的开发与应用情况。

4 化妆品的设计

4.1 防晒化妆品的设计

对化妆品配方进行设计时,第一是对剂型问题的研究。比如开发防晒化妆品,先要对其剂型进行确定,比如防晒油、防晒霜及防晒凝胶在对剂型进行确定以后,还要对其基质加以确定,在确定防晒产品为膏霜剂型时,根据这一条件对油相原料和水相原料及乳化剂进行选择。比如:在对防晒霜的抗水性提出要求时,还要注重基质里的油相原料的疏水性问题。防晒产品的主要添加剂是防晒剂,防晒剂的类型具有多样性,通过各种高新技术所制备出的超微细钛白粉,对紫外线的折光率、高散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因为它自身具有透光的特点,使皮肤不泛白,所以它不会堵塞皮肤的毛孔,主要是因为它的棒状或蝶状特殊结晶结构导致的,所以超细钛白粉主要用于高级防晒化妆品的防晒剂。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化学性的防晒剂,主要选用了UVB与UVA波段的成份,这些成分具有吸收好的特点,做出复合型防晒剂,再通过研制人员进行筛选。在设计好各种剂型、基质和添加剂后,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生产工艺的设计环节。化妆品不具备化学反应作用,在进行配制时,它的工艺算不上复杂,但是还具有许多复配的原则及经验,比如乳化的原则、溶剂极性相容原则及化学惰性原则。对原料的添加与溶解主要是受加入的温度和搅拌速度及时间的影响使产品的综合质量受到影响,所以生产工艺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美白化妆品的设计

美白化妆品的配方主要是达到美白去斑的效果,对美白功效原料做到合理地复配,对乳化体系进行选择,对必要附加的原料进行选择等等。

4.2.1 配方要求

对美白产品进行设计,主要是对美白的作用与效果加以研究,使其达到国家化妆品的标准与规定,并且符合不同的检测指标及要求。这就需要对配方中使用原料种类及配比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以及对其功效及成分做合理化的选择,如果只是对单一的美白活性成分加以选择,就会使得美白效果不是很明显,只有对多种成分的复配才能提高其作用。

4.2.2 美白功能性原料选择

可以用于美白去斑的原料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类的,主要是在天然植物中提取某些物质等。我们所选用的物理美白剂主要是物理遮盖剂,包括氧化铁,还包括二氧化钛再就是氧化锌等。这些用于美白只会产生表面的白感,也就是假白,这种物质还会使毛孔堵塞,导致皮脂腺等,使各种皮肤疾病出现等,使局部发生炎症及粉刺等。对于那些化学成份及天然植物的提取物主要应用于美白,主要包括各种曲酸及其自身的衍生物,也包括各处维生素C及其产生的衍生物,另外还有薏仁、芦荟及甘草的萃取液等。在大多数的成分中还要根据其优、缺点做出合理的选择,在使用过程中还要遵循科学的选择及搭配。

5 结语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刻,许多因互联网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已经远远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范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长期以来致力于外化环节,即思索如何利用网络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和取得最佳效果的需要,相对忽视了理论研究的价值生产和文化精品的提供”。[1]文化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通过高校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

目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以网络博文、网络视频、音乐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不高,未形成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气候,缺乏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1.创作主体:辅导员唱主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演配角,学生跑龙套

从创作主体来看,当下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承担。这支队伍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化的实践中,创作网络文化作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及各地举办的网络文化节,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的热情。其中,辅导员队伍成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大潮中的主角。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与创作素材;其次,辅导员多以毕业不久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为主体,这些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在精力、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再次,辅导员作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者,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实践者,创作网络文化作品不仅有利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促进工作特色及成果的彰显。徐川、饶先发、李萌等一批优秀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章都引发了较大的反响,也带动了各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平台撰写网络文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员,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也成为一部分教师尝试的方向,但并未成为主流。大学生则更多的是网络文化作品的接受者,在各级层面举办的活动及比赛中,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才偶尔作为网络文化中的创作者出现,而自发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并未成为常态。

2.作品内容:主流思想为主食,新瓶装旧酒,学生仍倾向快餐式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主题与内容,以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并以多种方式呈现:第一,通过对经典原著的重读,对国家政策、国家大事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情怀;第二,对最新发生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和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三,从学生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在当下这桌网络文化大餐中,一方面,作品的创作者是主厨,主流思想是主食和正餐,但食材的加工方式依然是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搬运到博客、微博、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缺乏新意,作品反馈度和影响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世界中形成的网络快餐,以流行性、娱乐性、趣味性、速成性等主要特征吸引着大学生,使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意味。因此,如何真正将传统食材烹调成学生喜欢吃的网络盛宴、网络大餐,是当前大部分网络文化作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传播方式:自媒体为主战场,单向推送占主导,学生参与感不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当下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主要通过微信、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自媒体由于在便捷度、自由度、精准投送度上的优势,成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首选的传播途径。虽然自媒体传播方式能够达到宣传投送的广泛度和精准度,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单向传播的方式,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足。[2]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让用户订阅创作者创建的公众号,确实可以将作品推送到用户,但是投放数能不能完全转化成阅读数,阅读数能不能完全转化成同等程度的反馈度,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确实形成了一股热潮,一大批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作品的发表和推送,但学生参与不足,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后,难以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

二、高校网络文化精品不足的成因探源

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已逐渐呈现出一定规模,但能真正称得上网络文化精品的作品并不多。所谓精品,不仅指作品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也指作品形成的影响力、号召力。网络文化精品的不足,可以从当前环境下作品的生产、传播、反馈各个环节寻找原因。

1.缺乏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被形容为“最大变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对、适应并运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与改变的过程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然而,受传统“网络工具论”思维的影响,大部分人只是把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相加,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未真正形成网络“社会化”思维,缺乏一套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首先,许多网络文化作品仅仅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搬到了网上,或是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深层环境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在多元共生的新环境下,旧有的传统话语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和引导被称为“网络原著民”的年轻大学生,缺乏权威性和吸引力。其次,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号召下,许多网络文化作品倾向从学生出发,但易走向空洞的娱乐或成为“心灵鸡汤”。这也是因为缺乏自身的话语体系,缺乏理论的深度支撑,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只能一味接地气,使读者出现审美疲劳。再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在没有改变这种旧有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又面临着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新环境,网络文化作品传播也呈现出单向灌输的特征,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缺乏互动性。

2.缺乏完善的传播平动性机制,作品的传播力不足

网络文化精品缺乏的另一个表现是精品的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呈现出一股股热潮,其中不乏优秀的精品,但许多优秀作品往往在海量的网络文化作品中被淹没,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缺乏完善的传播平动机制。许多师生创作的作品,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门户网站等平台发表和传播,但人的注意力往往有限,容易被各种信息分散。在多元共生、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场域内,对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过程而言,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送,需要形成完善的传播平动机制,将各种网络文化作品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通过建立一个权威而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将创作者生产的作品通过一条完整的传播链,顺利传送到接受者手中。

3.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作品的生产动力不足

作品经过生产、传播,最终得到评价和反馈,才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对作品的评价和反馈虽然是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同等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主体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承担,其中又以辅导员为主。创作者群体广泛性不足,创作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作品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目前,能产生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作品不多,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没有权威性的部门机构认定并给予荣誉奖项,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反馈,难以对创作者产生实质性的有利影响,导致作品的生产动力不足。对教师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还不能实现如等和职称评定进行挂钩;对学生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也缺少能够如其他比赛成果类似的评奖评优的反馈平台,这都和网络文化作品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的大环境有关。

三、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新的引导策略

随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愈发深入,“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推广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为改善网络文化精品不足的现状,我们可以从生产、传播、反馈三大关键环节入手,引导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

1.把握生产源头,打造原创精品的感染力

网络文化作品如何在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大环境中形成独特而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内部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一,坚持思想统筹。要有魄力、有底气、有能力主动掌握主流话语权、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建立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因此,要坚守网络文化作品的底线和方向,同时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体现作品的理论深度,增强作品说服力。第二,做好主题引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文化作品的内容取材应紧扣大学生的需求,努力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入手,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互动,更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中,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应该利用好以下几方面的资源:首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国历史文化中汲取作品的养分,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着手;其次,挖掘校园文化资源,从高校育人的环境与视角出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价值、有深度的主题;最后,把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资源,真正了解大学生之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需。第三,巧用表达方式。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应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要将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有效地表达,真正将理论、道理讲透、讲新、讲活,表达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网络文化作品不仅限于文字性的表达,还应以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无论选择何种形式,都应该注意巧用表达方式。首先,应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微文化,以简短简洁融入传统宏大叙事,融合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将艰深枯燥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予以体现;其次,吸收有利资源,进行有效的话语转化,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势,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话语体系;最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共情之法触人情、入人心。

2.重视传播环节,有效释放精品的影响力

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出来后,很容易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被淹没,因此,释放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自身蕴含的能量和魅力并使之产生影响力,是传播环节的重要职责。第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平台。聚合微信、微博、博客、QQ等自媒体资源,优化技术手段,调研师生真正需求,参与学生舆论场的建构,打造一个真正吸引师生且具有长期用户黏性的网络文化作品发表平台,而非简单地通过一个具体的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覆盖”。第二,组建团队,鼓励师生共建。扩大网络文化作品生产和传播队伍,有针对性地组建一支由网络名师、学工队伍、网评员队伍和学生团队共同组成的网络文化建设团队,并进行系统的培训。积极进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宣传和推广,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增加优秀作品的关注度,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三,精准投送,实现联动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作品的外部保障机制,对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通过建立传播平动机制,将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进行无缝衔接,实现最大程度的精准投送。

3.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创作精品的驱动力

网络文化作品经过生产、传播环节后,还需关注其评价和反馈。现阶段,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系统而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提升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提升创作网络文化精品的驱动力。第一,构建作品评价指标。对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认定,需要确立具体的考核指标,形成系统的评定体系。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作品存在着“网络的特殊性、附载环境的动态性和指标建构的差异性”,[3]因此,需要建构多维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第二,嵌入师生利益评定。在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基础之上,可尝试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作为权威性成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与师生个人利益衔接,进而增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内驱力,并作为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三,设立相关权威奖项。由管理部门牵头,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客观全面的评奖标准,聘请专业权威的评审专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类别下关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专门奖项,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使奖项的评定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唐登蕓,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问题与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2]梅月平,李久戈.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探究——基于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3]段洪涛,董欢,蒋立峰.优秀网络作品评定及其纳入教师评聘体系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7

Analysisof32AccidentsofHazardousmaterialstraortation

SunMeng,EngineerWeiLijun,seniorEngineerWuZongzhi,Prof.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mTechnology,StateEconomic&amTradeCommiion)

A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ausesof32accidentsofHazardousmaterialstraortation,thispaperconcludedsixkindsofaccidentreaso,thenputforwardrelevantcountermeasuresofaccidentprevention.

Keywords:Hazardousmaterials,traortation,accident,analysis,prevention,

我国石化企业十多万家,可生产化工产品五万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的危险性。为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

为预防事故的发生,不但要依法安全生产,依法监督管理,还要研究事故预防工程技术措施及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为国家的立法、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的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案和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对32起典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与分析,剖析每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进行归纳汇总,以期能吸取事故教训,为事故预防提供对策措施。

一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其原因往往是复杂的,多种的,而非某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可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或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不过这种划分有时不容易把握。这是因为,哪个原因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并不是绝对的。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分析,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这样划分事故原因,对于事后预防、采取对策措施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

为了便于事故原因的分类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制定,这里把事故原因的分类进一步的细化,分为管理原因、人的失误(包括违章行为)、设备设施的缺陷、环境方面的原因(又包括道路状况、地形、人群、天气状况(温湿度、风雾、雨雪、晴阴、时间等))、交通事故引发危险品事故、救援不当导致事故扩大等六类。

按照上述事故原因的分类,本文在对32起典型事故逐一分析的基础上,把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原因分成六类进行汇总分析如下。

一、管理原因

根据责任划分,管理原因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原因,二是企业方面的管理原因。企业方面主要指托运方(货主)和承运方(运输公司、个体运输户)。

一)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方面的管理原因

a.危险品运输资质的管理是薄弱环节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或运输公司没有危险品运输资质,驾驶员没有运输危险的的资格,因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缺陷、人员的违章、对运输的危险品理化性质一无所知,最终导致危险品事故的。

b.某些铁路道口的管理管理不善,设施不全

在分析的32起事故中,有3起事故是危险化学品车辆与火车相撞的。主要原因是铁路道口管理不善,设施不全,没有专人看管,甚至是无人看管的非法道口,因为种种原因存在多年,导致多起汽车与火车相撞事故。

c.修车铺、加油站等临时停车地点疏于管理

在修车铺、加油站等临时停车地点发生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对这些地点的从业人员也应该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危险品运输企业从资质认可到日常监管全过程控制,对涉及危险品运输有单位部门进行全方位控制,包括托运方、承运方、抢险单位、修车厂、修车铺、加油站、铁路道口等。

d.某些乘客或司机违章携带易燃易爆品

近年来,客车由于乘客携带、客车捎带或客货混装导致的危险品火灾爆炸事故经常发生,特别在春运期间尤其严重。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宣传,三令五申,加大监管力度,但仍无法杜绝这类事故的发生。

二)企业方面的管理原因

a.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国家的危险化学安全管理法规、条例的有关规定,无视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要求,把危险品等同一般货物运输,是这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b.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针对性的安全对策,危险化学品运输无章可循,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c.危险化学品的装载、包装不合格,如超载、超高、过量充装、混装、包装有漏洞等,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d.驾驶员及押运人员培训教育不够,没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可以从多个方面导致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加强对驾驶员及押运人员培训教育,严格持证驾驶,可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

e.在运输危险化学品前没有事先对道路、天气等进行调查,没有慎重选择路线,没有充分考虑到天气可能发生的意外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也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f.企业违章自制、改装危险化学品容器,使存在多处缺陷的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容器投入使用,也是导致事故发 生的一方面原因。

g.企业由于没有制定或没有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检查维修制度,没有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进行严格的定期全面检查、维护及日常出车前的逐项检查,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h.由于没有加强车辆中途活动的管理,也导致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中途随意改变路线,随意停车,在不安全的修车铺修车等,增大了事故发生的机会。

g.承运方(运输公司或个体运输户)安全意识淡薄,利令智昏,没有化学危险品准运证,仍承接危险品运输业务。也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二、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按失误者的身份可归纳为装车人的失误、押车人的失误、开车人的失误、修车人的失误等四类。下面按照这四类失误逐一归纳分析。

a.装车人的失误

装车人的失误主要有:超重装载;超高装载;过量充装;没对危险品容器采取紧固措施,使其在路上颠簸碰撞,甚至挣脱约束滚下车;危险品容器的阀门没有拧紧,以致发生泄漏。

b.押车人的失误

押车人的失误主要有:指使司机违章随意停车;搭乘无关人员;擅离职守,使危险货物失去监控,油罐压力升高不及时排放,最后导致超压爆炸,或货物落下发生事故等。

c.开车人的失误

开车人的失误即驾驶员的违章驾驶或失误。据统计,80的交通事故是由驾驶员的违章或失误造成的。开车人的失误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l驾驶

疲劳驾驶;或驾驶技术差;在雨天、雪天、大雾天、弯道处、路口等行车不慎,思想麻痹,车速过快;违章超速行车或超车。

l行车路线

行车路线选择不当,违章从人口密集处通过;或道路不熟,出现意外。

l停靠与搭乘

违章在人口密集处随意停靠。违章搭乘无关人员。违章客货混装,在客车上携带危险品。

d.修车人的失误

修加人的失误主要有:车辆维修保养不善,检查不仔细,使有缺陷、有隐患的车辆上路;电焊工违章在易燃易爆环境下动火修理运输危险品车辆,导致起火或爆炸。

人的失误大都与管理上的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失误都是由于管理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往往把管理原因作为一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人的失误,从根本上还是要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执法的严明,管理的完善,培训教育的重视等方面着手。

三、设备设施的缺陷

l设备设施的缺陷按直观的“车上、车下、车本体”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类,即车上的危险化学品容器或危险化学品包装固定的缺陷;车下的道路设施(包括公路道路设施和铁路道口设施)的缺陷;车本体(主要包括制动、转向系统、行驶系统(轮胎、拖挂连接处等)、发动机等)的缺陷。

设备设施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管理原因和人的失误造成的。主管部门监察监督不力,企业领导安全意识淡薄,致使出现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设备;司机及车辆维护人员思想麻痹,检查不认真,导致有缺陷的危险化学品车辆上路营运。因此,要减少因运输设备导致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首先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为合法车辆,危险化学品容器为合格设备。其次为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制定严格的日常出车检查和定期全面检查制度。其三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安全意识培训,提高责任心,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四、环境方面的原因

环境原因包括天气、地形及路况、人群、时间等几个方面。天气状况有晴、阴、雨、雪、风、雾、热、冷等;地形及路况影响车辆运动和司机视野,地形还影响到危险品泄漏后的;人群稠密影响到事故后果;时间主要是指白天或夜晚,影响到司机的驾驶和周围的人员活动情况。

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天气、地形、人群、时间等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使事故容易发生或事故后果容易扩大。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使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事故这时就容易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运输危险品时,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预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措施上的准备和设备上的准备。对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对已知的不利因素做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或消除措施,更加谨慎小心。这样才能保证危险品的安全运输。

五、交通事故引发危险品事故

这里说的交通事故主要指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两车相撞,一是车辆自行翻倒或车辆撞上其它东西。根据对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一半以上事故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由于罐车(槽车)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是液体,在行驶中液体随着车体的晃动而晃动,使车辆由于液体的惯性不易把握,更易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从“车辆、司机、路况”三个方面来分析。

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引发危险品泄漏事故,甚至危险品起火、爆炸事故。所以,控制危险品运输事故,首先要从控制交通事故着手,加强危险品运输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驾驶员的培训与管理,严格运输危险品车辆的车况检查,慎重选择危险品运输路线。控制了交通事故,必然会大大减少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

六、事故救援不当导致灾情扩大

在以上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中,有一些由于应急救援不当,又导致灾情扩大的事故,同时,也有许多成功的抢险救援例子。危险化学品泄漏税后,如果救援得当,就可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的力量较弱,或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七、结语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8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把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变动研究与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述评。提出了如下观点:以农产品价格在营销渠道中的逐级变动为主线,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渠道结构与渠道组织、渠道行为与关系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的影响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变动;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述评

一、国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国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中期),以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效率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Crowell.Franklin、L.D.H.Weld、Alderson、Barldston、McCammon和R.S.Butler等学者为代表。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研究以效益和效率为主的配销通路和农产品销售。第二阶段(20世纪中后期),以Alderson、Stern 和Brown等为代表的学者把渠道权力和冲突作为研究重心。这些学者将营销渠道看作渠道成员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联合体,从渠道的权力结构、渠道成员的依赖与权力的关系、渠道合作、渠道冲突的衡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重点关注农产品营销渠道关系与系统的研究,以Stern、Heide、F.E.Webster和Reve等学者为代表。研究者提出渠道战略联盟理论,主要基于渠道成员伙伴关系和以联盟为中心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整合,进行渠道成员(包括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等)合作关系管理的研究。第四阶段(21世纪以来),以Keng、Smith、L.M.Camarin、Hamatosd等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市场导向的营销渠道虚拟整合构建研究,提出如下观点:以一系列核心能力的合作“结点”组成虚拟一体化组织,由具有核心能力的各组织或个人为谋求市场机遇而结成非永久性的动态联盟,形成一个供应链来共同响应市场中的某一机遇。

二、国内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归纳起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流通与营销渠道基本问题研究(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代表学者主要有程国强、李岳云、李崇光、张士云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培育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的储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理论交叉研究、农产品营销观念、农产品营销组合和品牌管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农产品流通和生产领域。

第二,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和渠道组织研究。姚今观(1995)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购销形式变革等方面进行研究;周立国、罗必良、温思美(1999)相继提出了专业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加快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农产品市场中间组织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渠道组织和渠道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洪涛(2000)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销体系、蔬菜市场体系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规范市场建设,完善政府指导功能、加大宏观调控;陈涛等(2001)从绿色营销角度提出应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培育,并建立有序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李崇光、孙剑(2003)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渠道组织、渠道管理、渠道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探讨。何秀荣(2003)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期系统性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要加强交通和市场硬件设施建设、要提高渠道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产品市场法制规范管理建设。

第三,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与优化趋势研究。张巨勇(2000)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历史,认为它经历了从生产者之间的物物交换阶段过渡到生产者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传统阶段,然后再到商品化阶段的逐步演进;李崇光(2003)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历史演变的五个阶段是:农产品运销阶段、中间商销售为主阶段、垂直一体化渠道阶段、以顾客为中心的渠道发展阶段和渠道整合阶段;冷志明(2004)认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趋势为:渠道结构短化、渠道内部关系合作化、渠道系统一体化;杜岩(2009)总结了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五大趋势;胡华平(2011)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营销渠道演变经历传统化、组织化和一体化三个发展阶段,我国正经历由传统营销渠道向组织化营销渠道演变的重要时期。

第四,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策略研究。进入21世以来,我国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的超市化策略,用万方数据平台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个数据库中模糊搜索20002014年主题为“农产品超市”的相关文章,就有1573篇;二是农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策略,用万方数据平台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个数据库中模糊搜索20002014年主题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文章,就有1125篇。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其它创新性策略。

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变动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第一方面,理论研究。上世纪30年生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农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经济学家们寻求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理论解释,早期主要是从供给角度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其中最著名的是由Schultz,Tinbergen和Ricci提出,后经Kaldor和Ezekiel拓展成的蛛网模型。这个模型成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典理论,此后的经济学家又从农户预期角度,用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等理论对蛛网模型进行了评价、批评与发展,演化出了多种理论,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供给反应模型。还有的学者从需求角度对农产品价格变动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理论,如经典的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目前关于农产品价格变动研究的新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其传递进行分析,由此建立的诸如均衡移动模型以及更为完整的价格传递模型;二是随着世界一体化步伐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汇率波动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开始注重对外部冲击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假说。第二方面是实证研究,其一主要是对各种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如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计算蛛网模型中的具体参数;其二是采用各类价格数据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及传递进行实证分析。而实证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解释及传递路径的发现。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的农产品价格变动原因解释主要有供求失衡论、成本推动论、需求拉动论、季节论、气候学派、经济周期论、外部冲击论(生物质能源、汇率、金融资本)等观点。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978年以前由于我国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由政府决定,所以研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此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运用蛛网模型和供给反应模型等国外理论来研究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变动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农产品价格变动理论,大量研究都是应用国外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来对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特点与规律、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等方面。在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因素方面,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如何炳生、唐仁健(1995)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吴宗源(1996)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主要观点就是上述两大因素。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拓展了视角,如张筱红(2010)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因素、国际市场因素、通货膨胀因素;杨根全、李圣军(2011)认为,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供求因素、货币因素、国际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张利庠、陈秀兰(2012)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特征,提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快速城镇化、国际因素等是农产品价格波动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李显戈、周应恒(2013)分析了外部冲击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吴文彬、肖卫东(2013)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提出农业生产业发展滞后日益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势日益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波动变化的放大器、农产品的能源化趋势日益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波动变化的助推器等观点。

四、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变动与营销渠道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外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主要围绕渠道成本效率、渠道权力与冲突、渠道关系与系统、渠道整合等方面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国内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在国外取得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本问题、渠道系统和渠道组织、渠道发展与优化趋势、渠道创新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国外研究在渠道成本效率方面所涉及的渠道结构,渠道行为所涉及的渠道权力与冲突,渠道关系与系统所涉及的渠道合作,由此而带来的渠道绩效等热点,同样是国内上述几方面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热点。而国内外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成因、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特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等热点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举,国内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国内外在研究中都认为市场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但基本上没有深入到把农产品营销渠道因素作为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主流研究热点来展开。因此,国内外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都是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农产品价格变动进行的孤立研究,把农产品营销渠道与农产品价格变动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从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公开出版、发表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外都还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农产品中间商对农产品投机炒作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农户与农产品中间商之间利益分配不当导致冲突的发生,并引致农产品价格变动;由于农产品营销渠道过长导致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时价格过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农产品营销渠道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价格在营销渠道中的逐级变动为主线,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渠道结构与渠道组织、渠道行为与关系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的影响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岩.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9:1820

[2]黄丽,罗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及最新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9

[3]何炳生,唐仁健.农产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与宏观调控[J].中国农村经济,1995,(7)

[4]吴宗源.农产品价格上涨及成因分析[J].湖南经济,1996,(3)

[5]张筱红.当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及金融支持政策[J].审计与理财,2010,(6)

[6]杨根全,李圣军.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11,(2)

[7]张利庠,陈秀兰.新世纪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特征及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2,(10)

[8]李显戈,周应恒.外部冲击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

[9]吴文彬,肖卫东.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J].价格月刊,2013,(2)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云南省农产品价格变动与营销渠道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QN2013061。

作者简介:

方一如(1983-),女,云南玉溪人,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胡飞(1974-),男,云南通海人,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区域经济;

上一篇:线上教学的利弊范文 下一篇:财产保全若干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