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52

线上教学的利弊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1

关键词: 教育考试 高科技作弊 诚信

2010年6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四、六级考试舞弊调查》,记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多所大学发现,贩卖答案现象异常猖獗。2011年1月16日,央视《焦点访谈――考研作弊调查》报道,吉林省四平市考区个别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在教育考试工作中,我倍感压力,如何还广大考生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考试呢?

一、教育考试作弊现象客观存在,作弊手段多样

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承办,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

《焦点访谈――四、六级考试舞弊调查》,记者在哈尔滨某高校教学楼附近发现,离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有20分钟,有人就接到了贩卖答案人员发来的考前答案。A卷快速阅读1―7题答案分别是ADCABCA。再往下看,听力11―15题答案是ABBCD,接下来陆续还有很多答案。记者在考前几天调查发现,通过贴在校园里的小广告购买考前答案,一份考前答案最低只要200元。考生购买答案通常分为考前答案和考中答案。目前由于监管加强,通过手机作弊很难。现在卖答案的不法分子会给作弊考生提供相应的器材,如格尺、手表、橡皮,这些作弊工具看起来很普通,但其中另有玄机。记者发现一种十分隐蔽的耳机作弊工具,竟然比绿豆还小。作弊考生只要把耳机放在耳朵里,戴上一副相当于接收器的眼镜,外面的作弊人员就可以把看到的答案发给考场里的考生。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弊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作弊手段日益先进,有组织和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现象频繁发生,甚至出现考试作弊产业化的趋势。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作弊惩罚的力度

考试作弊的原因种种,主要还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倡导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诚信为主的社会氛围,帮助考生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是诚实应对考试、防止作弊的根本策略。社会诚信受到挑战,考生诚信意识受到冲击。市场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中唯利是图思想冲击了社会,如滥发和制假文凭使一些人轻松获利,而单位用人的高消费和人才市场学历的高门槛都给学生错误的信号。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通过道德、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杜绝考试作弊是需要的,而倡导诚信、诚实应考是抵制作弊的重要措施。

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作弊惩罚力度。目前《考试法》还没有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法律位阶很低。在规范考试方面的法律严重缺失,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不足,从而无法有效遏制或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在工作中有些打击、报复、威胁等侵犯考试工作人员行为都不能得到有力的惩罚,严重打击了监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好的惩罚应该是在全国建立诚信档案,把诚信档案和个人生活、工作的每个环节联系起来,把考试作弊记入诚信档案,只要社会高度重视诚信档案,中国就将不再是制假大国。

三、多方面配合,发现、防止、打击作弊行为

惩罚作弊行为的前提是发现作弊行为,考试作弊方式多样,我总结如下:替考、考前答案、传统抄袭作弊、考试期间高科技作弊等。根据考试作弊方式,应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发现、防止、打击作弊行为。

替考行为分为考前报名时就替考和考试中替考两种,报名这种替考行为隐蔽行极强,但只要把考试和考试后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解决问题。如A参加高考,B去上学,只要把高考时的相片、指纹等信息提供给大学比对就可以解决。当然,在实际中,相片的参考价值不大,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相貌,加之大批量图像采集,不可能清楚,个人感觉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考试中的替考行为也应主要采用指纹、计算机容貌识别等高科技且唯一性的技术手段来辨别。

针对考前答案现象,应严格检查试卷各个环节,排除试卷外泄的可能。同时在制作试卷时不要只制一套试卷或AB卷,从技术角度完全可以一套题改变题号生成N套试卷,N应大于10,随机分发给考生,每套试卷配套对应的答题卡,答题卡上含有题序,阅卷时按照答题卡上的题序匹配正确答案,这样N套正确答案可以解决考前答案的问题。

针对传统抄袭等作弊方式,需要从增强考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入手,做到“三不”:不接受条子、不传递信息、不参与作弊,要切实增强纪律观念、责任感、积极性。

高科技作弊方式日新月异,监考老师已经很难发现。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重视高科技作弊,在提高防作弊的科技手段的同时,精细化教育考试环节,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要针对无线耳机等设备,配备无线耳机探测器,并做到每考场一台;针对笔、橡皮、尺等常用作弊文具,可以禁止考生自带,由监考老师统一发放;手表禁止带入,考试有统一考试时间,由监考老师提醒或设置考场时钟等措施解决。

此外,公安部门也要采用切实手段,打击作弊团伙的产业链,尤其是宣传渠道,主要从大学校园小广告、作弊宣传网站入手,净化校园和网络环境。

维护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需要教育考试部门、纪检、公安、无线电监管等部门通力协作,全方位监督、检查、打击,重点是营造诚信为主的社会氛围与严惩作弊两手都要硬,共同为广大考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和谐考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宗曦,李日波,李峥.高考中的高科技作弊及治理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彭婧.利用无线电监测手段查处考试作弊的几点心得[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3]舒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02).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2

1. 对考试中用于作弊的高科技产品监管的严重缺失。纵观历史,自从有了考试,作弊就如影随形,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考试种类的增加和考试规模的日益扩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考试作弊从传统的夹带、抄袭等手段,越来越呈现出花样不断翻新的发展态势,考场成了高新技术的“竞技场”。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无线电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有接收功能的钢笔、橡皮等这些新型通讯、传输工具被运用到考试作弊中。这些高科技产品使作弊现象更加严重,也更加隐蔽,增加了考试执纪的难度。考试作弊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严重损害了国家考试的信誉。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但代价太大或危险成本过高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合算,就不会有人去做了。而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这些生产、销售高科技作弊器材的不良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既卖矛又卖盾。一方面,生产销售高科技作弊器材谋取暴利,对买家承诺:我的“矛”尖锐无比,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另一方面,政府和考试机构急需大量反制这些高科技作弊器材的产品,这些不良企业又向政府大力宣传:我的“盾”坚硬无比,能抵挡任何利器的进攻。政府为了遏制考试作弊的日趋严重,为了扭转考试作弊之风愈演愈烈的局面,为维护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这些反作弊产品,如作弊克、手机信号屏蔽器、考场电子监控巡查系统、无线电讯号检测干扰设备等。仅吉林省2013年前投入反作弊资金就高达上亿元人民币,这仅是吉林省在反作弊方面的投入,那么全国范围内,国家又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几年前购买的手机信号屏蔽器已经不管用了,事实证明它对某些手机已经失去了屏蔽功能;作弊克对某些频段的无线信号也探测不到了。那么,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换代还需要资金的支持。2012年年底,政府又开始了对反考试作弊进行新一轮的资金投入。

当下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生产销售作弊器材的企业和个人,通常是和工商、公安等部门玩“你进我退、你追我跑”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各部门搞联合打击生产贩卖考试作弊器材的专项行动,只是在考试前的突击行动,不能常态化。而生产销售考试作弊器材被抓到也多以交额度不大的罚款和较轻的法律处罚了事,这并不能让他们以此为戒,收手不干。大家知道,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新加坡,就是以有健全、严厉的法律法规著称于世。这个弹丸小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严厉的惩罚制度,最古老的鞭刑在今天的新加坡仍然在使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以此为鉴呢?

我觉得,想从根本上遏制、利用高科技作弊,最有效的途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国家出台政策规定甚至是立法,来明确规范和限制对生产这些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资质限定,严控只有指定企业才能生产和销售这些产品。就像军工武器的生产销售一样,只能有指定的企业生产,并且只能销售给特定的部门和行业。因为像无线电对讲机、针孔摄像机等本来就不适合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对于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政策规定和法律条文的人,对他们处以天价罚款(足以让一个人倾家荡产、让一个企业倒闭)和处以最严厉的让人闻而生畏的法律制裁,就像对待贩卖和枪支弹药那样。试想,还有人会轻易以身试法吗?没人敢越法律的红线,政府、国家就会节省大量资金,把这些钱用在民计、民生上,岂不是更好!

2. 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及各级考试主管部门为加强考试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考试工作的正常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制度、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比如,我们常常强调将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挂钩。在我国,教育考试主要依托学校进行,其他类型的很多考试也是如此。作为考试管理主体的监考人员,一般由学校教师兼任,学校的重心工作是教学,校长、教师只是把监考作为临时的工作任务,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热情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自上而下建立、制定和完善详实的监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教育部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没有依据和标准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监考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到头来,“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挂钩”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立法的角度将监考纳入教师工作职责,出台相关法规,建立详实、有效的对监考教师选聘、考核和奖惩评价制度,真正把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工资调整挂钩,做到表彰有标准,处罚有依据。

另外,为了调动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奖励工作认真负责、执纪严明、爱岗敬业的考试工作人员。最近几年,省考试机构、国家考试中心曾先后多次开展评选优秀监考、考试工作先进个人等活动,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但考试机构评选的这一纸荣誉在评职、晋级中却不被认可,这类证书我个人有厚厚的一摞。只有教育部、教育厅评选的先进在评职、晋级中才管用。印象里,教育部只在2001年评选过一批招生考试先进个人,而省教育厅好像从来没有评选过招生考试先进个人或优秀监考。教育厅没有开展过这类评选活动,那么市、县教育局就更不会有这样的举措了。这也是监考对考试工作任务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3. 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依法治考我们喊了多年,但考试法千呼万唤至今没有出台,这严重影响了考试管理工作的公信力。为规范考试管理,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考试管理确实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行政法规和制度还远远不够,而且有些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长期以来,像高考、研考始终是社会的焦点、热点,需要许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成,高考甚至是举全社会力量来完成。现在虽然相关部门已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但责任追究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即使部门规章对某些责任的处理做出了规定,但由于法律效力较弱、约束力不强,使得处理缺乏力度。

这些年来,在国家级考试中发生多起利用高科技群体作弊的案件,从这些案件中我们看到,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精心组织策划,手段隐蔽、设备先进,考试作弊已经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社会危害极为严重。而对于作弊当事人,多数因为法律上的盲点、空白,被公安和检察机关以“无法律依据”为由,不予追究法律责任,致使国家考试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3

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

近年来,考试作弊事件不断发生。2006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间,湖北省一些不法分子兜售舞弊器材进行作弊,湖北省教育厅查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生舞弊1973人次。2008年6月,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副局长霍继刚等人有预谋地组织山东高考移民和山东籍考生替考。2014年6月,河南省开封市发生高考替考舞弊事件,有人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高考舞弊,多名大学生被开除学籍,部分被替考者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015年,云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期间,曲靖市监考人员盛某和作弊团伙何某等人串通,违规将试卷拍照发给考场外人员交由他人答题,并将答案发给其他考生,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后盛某和何某均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获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作弊的现代化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考试作弊从单纯的夹带小纸条、替考等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化、链条化,分工明确、环环相扣的一个产业。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当天,一作弊团伙事先派报名参加考试,几名进入考场分工做题,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迅速离开考场将答案汇总,通过无线电电台将答案传送到考场内。公安机关在宾馆内将该作弊团伙主要成员抓获,在宾馆内发现无线电发射器、传真机等大量通讯设备。

在该案中,作弊团伙呈金字塔式分布,分布在多个省市,组织严密。该团伙的顶端通过正当渠道购买无线电发射器、车载讯号台后自行加工组装,将作弊设备出售给下级商。下级商购买作弊设备后,从各大高校和考试培训机构中物色考试高手,组织报名参加考试。每个只负责一门考试中的某个板块,在完成板块答题后迅速交卷,将所答题目的答案汇总。三级商向考生出售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耳机、伪装成橡皮和手表的接收器材,在收到考试答案后,通过无线电的方式将答案传送到考生手里。

从作弊器材到试题、答案,涉及的考试从高考、英语四六级到法律从业资格、公务员考试,国家组织的考试均有对应的作弊网络。作弊团伙通过传单、校园广告等形式宣传作弊,甚至网络上出现了兜售答案的网店、论坛,作弊产业化的链条着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为何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因为现在的考试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检验功能,更是考试背后的种种利益。高考就不用说了,就连法律资格从业考试亦是如此。通过法律资格从业考试是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前提,是这些职业的门槛,没有通过法律从业资格考试,也就无法进入这些行业。另外,一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会将法律从业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条件,利益的驱使导致了作弊行业的不断壮大。

另外,受社会中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一些作弊者在考试前不愿意认真复习,指望通过作弊来通过考试。有些作弊者抱着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效仿着加入作弊者的行列,内在道德约束力的弱化,诚信体系建设的缺失,没有将考试作弊当成是诚信问题和人品问题。在《刑法修正案(九)》出台之前,没有对作弊者有清晰的刑法规制,除非作弊事件性质非常严重,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司法机关才会介入,考试作弊行为往往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即使作弊组织者被追究刑事责任,协助作弊人也会因为刑法的真空而被搁置。导致作弊的违法成本不高,很多人愿意用较小的代价来换取更大的利益。

在考试的监管上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一些考试命题人员的日常保密意识不够,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了考试试题,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在试卷的印刷、运输、保管等环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也让作弊团伙有机可乘。考场的反作弊科技手段较为落后,让一些高科技作弊手段多次得手。考场监管人员和作弊集团勾结,在考场疏于监考、传送答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不可忽视作弊的危害性

考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考试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明清时候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无一不承载着检验参考人员知识水平的重任。而且相对于其他选拔方式来说,考试无疑给了参考者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考试作弊会使得参考者的真实水平无法体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机会,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人可能因为别人作弊而名落孙山。这会严重干扰国家选拔人才,长此以往必将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试想,一个靠着作弊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人,能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吗?

考试作弊行为对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巨大的冲击。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在一些大型的诸如法律从业资格、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考生都会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但是考试作弊现象依然是屡禁不止。从表面上看,作弊者获得了一些利益,取得了一些行业的从业资格或是进入门槛。但是从长远来看,作弊者即使通过作弊获得相应资格,但是其真实能力与行业要求严重不符,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露出马脚,那个时候作弊者损失的不仅仅是相应的资格,更是信任的丢失。我们试想,一个通过作弊取得法律从业资格的人,有能力在工作中熟练的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吗?

考试作弊也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的教育秩序。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兴旺。国家之间的竞争其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考试是衡量教育成果的标杆,通过考试引导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考试作弊使得社会无法对教育的成果进行正确衡量。学校无法掌握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水平,也就无法科学评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没有准确的教育数据和正确的教育目标,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必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国家的发展也会放慢脚步。

考试作弊危害之大可见一斑,这一行为不仅践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加剧了社会信用危机。考试作弊不仅助长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更是对积极上进、诚实守信的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对考试作弊现象听之任之,将严重阻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弊入刑的威慑力

考试作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虽然国家对考试作弊明令禁止,由于之前没有刑法来规范这一行为,长期以来用行政处罚来应对考试作弊,完全没有应有的威慑效果。针对考试作弊这一行为,《刑法修正案(九)》用刑罚这一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予以规范,受到刑事处罚的人会遭到开除公职、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很不利的后果。在处罚范围上,不仅对组织作弊的作弊团伙进行处罚,还对参与作弊的考生进行严厉的规制。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替考案中,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并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做出判决,考试作弊的考生虎某和侯某均因代替考试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刑九”除了对作弊团伙和作弊考生进行处罚,还对与作弊团伙相互串通的学生家长、老师及教育行政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

“刑九”对作弊的处罚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以前对作弊器材的生产、销售者多用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的罪名进行处罚,但是该罪名的法定刑偏轻,仅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根据“刑九”的规定,为他人考试作弊提供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惩罚力度明显提升。

考试作弊入刑,一方面将国家考试管理纳入刑法的视野,提升了国家考试的严肃性,对考试作弊的规制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考试作弊入刑也呼应了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使得作弊行为有了罪刑相当的刑罚处罚。提高考试作弊的违法成本,将使得考试作弊行为受到极大的法律威慑。从民意诉求到刑法规制,国家考试进入法治模式。打击考试作弊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考试作弊入刑可谓是意义重大。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4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考试作弊;类型;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作弊手段种种

考试作为学习效果和资格水平的评估检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学业评估、官员选拔、职员聘用、升学、晋职以及工作评价等过程中广泛使用,在教育、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考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1]。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从其目的性来看,除了为取得学历学位所必须的课程考试之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入职考试。大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学位证,进行入职考试的目的是为进入理想的行业工作做准备,当然,大部分大学生只有先毕业才能就业。而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学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有的学校并没有作要求,但用人单位却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条件,因此,其到底属于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只是认识的不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不管是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其考试形式、难易程度、学生对其认识及思想重视程度,都会影响考生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浸染、滞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不合理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出现[2],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考试作弊破坏考试公平、侵犯其他学生的利益、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高等教育的公信度,甚至造成学风、教风、政风、世风的浮躁与恶化,因而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家庭等多方面关注。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趋于普遍日益成为共识,作弊的方式也多样。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包括偷看、夹带、传递、刻桌印/手记、代考/替考、违反考场纪律、手机作弊、换卷及其他类型,这些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存在于大学生的各种课程考试中。学生用这些手段进行课程考试作弊最直接的诱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手段很容易找到试题答案。而与之相对应的入职考试,从考试的环境、方式、内容等方面来看难度都大于课程考试,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趋于隐性化、智能化,通常使用磁共振耳机、骨感耳机、针孔摄像头等先进的作弊器材与外界传递试题及答案来完成作弊过程,当然,这些现代作弊手段使用成本高,但“收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冒此风险。总之,高校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采取不同的作弊手段:相对容易的课程考试,较多地体现传统作弊手段的“单打独斗性”;相对有难度的入职考试,较多地采取现代作弊手段,体现其协同趋势。

二、高校对学生不同的作弊手段采取对策

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出题、考试、阅卷和成绩登录等环节主要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组织,高校在遏制考试作弊的行动中更具主动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作弊的动因,提出了各种应对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普遍认为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来使学生不想作弊、不用作弊、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善考试体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监察力度,加强监考培训;规范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4]。上述对策建议的落实都会使得考试作弊问题得到改善,但大多涉及相关各方的思想问题,更具长远意义,很难“立竿见影”。加强诚信教育只是预防作弊的辅助手段,不可能杜绝作弊,而且当作弊带来的收益大于其风险时,诚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提高惩罚力度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处罚多么严厉,带有侥幸心理的应试者大有人在[5]。改革考试方式涉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战略工程。所以,从课程考试学生利用偷看、夹带、传递等传统作弊手段的特点来看,加强监考能使问题得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改观。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严密的组织工作让试图作弊者无机可乘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关键,就这一点而言,入职考试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与课程考试相比,大学生入职考试的组织更为严密,这体现在试题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号生成的随机性、座位编排的技术性、监考培训的重视性、防弊技术的先进性、阅卷及成绩登录的保密性等。尽管这些入职考试在考前、考中、考后等环节的组织更严密,但各种电台、网站频繁曝光的“高科技”作弊器材见证了这些作弊手段的隐蔽性、智能性、协同性,这些现代化作弊手段使用范围广、影响大,甚至可以异地操控,其危害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是考场内外的协同。考场内外协同作弊是一种组织结构复杂的作弊形式,它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试题获取、答题和传送答案,试题从考场内到考场外、答案从考场外到考场内的传送过程主要是使用经过高科技包装的橡皮、圆珠笔、眼镜、钱包、隐形耳机等作弊器材通过无线微波视频、音频来实现。这种作弊手段的隐蔽性往往使监考人员很难发现,所以,实践中主要通过使用屏蔽器拦截、干扰作弊信号的传递。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屏蔽技术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防止了现代化作弊手段危害性的蔓延,但随着作弊技术和作弊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防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 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2] 安玉发,郑培爱,卢兆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4] 裴丹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5] 游兰菊.考试及成绩管理过程中的防协同作弊技术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作者简介】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5

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其目的就是让涉及到高考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凝神聚力,今天这次全市高考工作会议。聚精会神把这项工作做好,实现平安高考,让更多的孩子考出好成绩,让更多的家长放心,也让我教育工作者不辱使命。刚才,教育、监察、公安部门负责同志做了工作布置,完全同意。下面,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目前市委、市政府集中全市力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两大主题中,教育是民生当中很重要的组成局部。现在高考早已超出了教育工作的自身,成为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做好高考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市的考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不能评价过高,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提升考试管理水平,确保高考工作圆满完成。

第一。各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尤其对涉及作弊器材广告销售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对作弊器材收缴打击不彻底,对考试公平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对考生的诚信教育还不到位。考生诚信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长和考生还存在侥幸心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流露出教风不严、学风不正的问题。三是个别监考教师责任意识还不到位。对自身要求不严,还没有完全负起责任。

第二。考试作弊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专门有研发、有生产、有销售、有市场,而且有效益。实际工作中,现有反作弊设备对非法无线信号干扰和压制效果还有一定局限,防范打击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高考工作是全省一盘棋,政才书记、儒林省长多次强调要做好今年的高考工作。随着电子监控系统,无线电监测、测向及压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考试过程的每个顺序都有据可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技术的升级,各地加大考风考纪建设,克服地方维护主义,让高考越来越公平,为我实现“平安高考”目标发明了条件。

二、突出重点。

第一。对教育水准、教育效果的一次检验,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必需承担起高考的主体责任,抖起精神做好高考工作。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教育学生不存侥幸心理、投机心理,调节不正常的心理,建立健康的符合法规纪律的规范的考试秩序,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树立良好的考试声誉。解决好考试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在教育部门,于参加监考的工作人员。监考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运送试卷人员要做到平安运送;招生办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教育局要全力以赴,减少造成问题的人为因素。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把家长的思想转变过来,就今年的考风考纪要求和电子监控巡查系统使用情况让家长知晓,别做无用功,白搭钱,家长如果不出钱购买作弊器材,就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再先进的设备也无处可用。各个学校要深入开展考生诚信教育和考试纪律教育,弘扬和树立“诚信考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观念。

第二。集中力量,协同做好高考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打击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专项整治行动。卫平市长要牵头负责,工商、城管、公安、文化等部门共同负责,做好打击工作。新闻单位要免费刊发有奖揭发销售作弊器材的广告;工商部门对校园内外的销售作弊器材广告进行认真清理,让那些销售作弊器材的违法人员在四平没有生存空间,净化高考环境;工信部门要及早介入,对重点地区进行电子监控、无线电监控测查,定位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从源头上防止作弊器材流向考场。这项工作一定要露头就打,让这些作弊工具在四平没市场。二是做好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和网络设备的调试、维护工作,一定要发挥作用。省、市、县、考点四级电子监控巡查系统要全部联网和在线监控。考试结束后,对监控录像进行回放检查,发现并查处违规考生和不作为监考和管理人员。三是完善防范和打击作弊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考试期间,工信部门要调集全部设备,对可疑无线信号进行全时监测和干扰。各县(市)政府要加大投入,每个考点至少有一台干扰设备发挥作用。考前,要请一些专家对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情况进行科学鉴定,系统评估,确保压制效果。四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考场周边可疑人员和车辆的清查,要确保考场周围的监控系统、摄像头都发挥作用,为我处置一些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第三。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积累了一些问题,个别教师利用人民赋予的职责和权利,谋取私利。这种现象必需根除。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公共事业,公共权利必需公共使用,做到用公权、守规矩。对此,要以这次高考为契机,进一步整顿考风、净化行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形象。

三、全力配合。

第一。要集中精力抓全程、抓组织、抓细节,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万无一失。各级公安、工信、工商、交通、电力、失密、广播、邮政、环保、卫生以及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照许诺的内容,抓好落实,形成源头预防、有效制约、严肃查处的监管机制。

第二。让考生和家长有更多的知情权,解招生政策、工作流程和申诉渠道,切实解决好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要坚决治理“高考移民”问题,教育、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资格审查和户籍管理力度。加大对照顾加分考生的审查和公示力度,并对审查结果负责,对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第三。对高考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考试期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分管领导要坚守岗位,及时协调和处置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现重大、敏感问题,必需在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妥善处置。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6

区政府成立区打击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协调小组。

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局,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目标任务

打掉一批破坏考试秩序的违法犯罪团伙,通过开展严厉打击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专项行动。依法惩处一批违法犯罪人员,取缔一批销售作弊器材的黑窝点,教育广大群众充分认清考试作弊对国家及个人的严重危害,促进打击、教育、防范、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净化考试环境,确保全区考试秩序健康有序。

三、方法步骤

对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公安、教育、监察、经济和工商等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区政府将适时组织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揭露考试作弊的危害,教育广大考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谨防上当受骗。公安机关要会同教育部门印发《致广大考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张贴《严厉打击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违法犯罪的公告》用强大的舆论,消除考生及家长的侥幸心理,震慑不法分子。深入梳理涉及考试作弊方面的线索,为严打整治做好准备。

形成整体作战合力。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考试作弊案件的侦破力度,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打掉一批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的违法犯罪团伙,依法惩处一批违法犯罪人员。案件侦查和依法处理上做到五个到位”涉案成员全部抓捕到位,所有作弊设备收缴到位,学生及家长教育到位,违法场所清查到位,公安人员依法打击到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对电子科技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发现无照经营以及涉嫌出售用于考试作弊电子产品的立即予以查封、没收,对没有入网许可证或“三无”电子产品,依据《产品质量法》予以处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教育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无线电作弊工具识别能力的培训。无线电管理部门要组织检测力量,对已划定的重点区域进行严密监测。考试期间要对涉嫌作弊的无线电信号迅速测向、定位,配合公安机关追查涉嫌作弊人员及相关设备。

区政府将进行全面总结,专项行动结束后。开展考核评比。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部门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尤其是考试期间发生作弊问题的要进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在全区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销售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切实提高对专项行动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保证专项行动部署到位,协调配合到位,信息沟通到位,打击力度到位。

(二)密切配合。落实责任。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责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督导。严肃纪律。要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督导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要及时总结;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行动迟缓的要及时批评;对违反原则,保护、放纵违法犯罪的要追究责任。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7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4-03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诚信为本,无诚信不以立人、立业、立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泛滥于大学校园里的考试舞弊行为。高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发挥着检验教学成果,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不惜违背诚信立人之准则,违背考试公平公正之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这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人深省,迫使教育者们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这一道德缺失现象引起足够重视与反思。

一、作弊行为成因分析

1.道德评判标准的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迈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成绩都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前途,这就使得考试本身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在很多学生看来,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考试成绩也只是自己达到目的的一种凭借。这种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考试本身所应持有的道德价值与态度。如果说中考与高考的严格性在很大程度上尚且抑制了学生们冒险作弊的冲动,那么相对管理不那么严格的大学考试环节便使得学生们的作弊行为有了萌芽的温床。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考试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所考的内容只不过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权威性,而这一价值判断则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作弊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降低了心理谴责底线,从而使作弊行为有了“坦然为之”的可能性。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学术界亦或社会各业界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事物往往无法透彻分析,考虑得比较简单,极易受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盲目跟从的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们则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更要学会适应其灰色的、消极的一面。尤其在当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时期,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是第一着重的要素。大学生们在重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很少有“改变”不良社会现象的理想与能力,相反的,对于社会上某些宣扬不劳而获,或是为达目的不惜借助旁门左道等各种途径的价值观却显得更加容易产生认同感。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愈发偏离正态标准的大环境下,处在初涉社会阶段的大学生们自控能力普遍较弱,往往更容易受到种种负面风气的影响。

3.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当今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缺乏因材施教和对学生个性的关注。课程考试则多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考试形式单一,往往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亦或是部分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产生厌倦情绪,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这样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上。然而当下整个社会虽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有其深厚的土壤,分数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业有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往往促使学生们不惜冒险作弊,通过这样看似捷径的手段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而这样虚假的分数实际上对于教学活动评价本身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根本无法正确反映教学成果的优劣与学习效果的好坏。

4.考试监管机制不完善。高校课程考试监考不严与巡查不利,往往也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监考教师及相关考务人员处在考试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如能切实按照考试管理要求,认真履行考场各岗位职责,加强巡查与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将作弊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监考教师责任心缺失,监管不严往往是导致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最直接原因。

二、大学生作弊心理解读

心理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人格。根据笔者观察总结,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侥幸心理。侥幸是一种依赖于外因获得欲求的心理,带有凭运气一赌输赢的心理因素。侥幸心理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少数学生平时不肯刻苦努力,在考试时就想尽办法钻监管不严的空子作弊,虽然自己明知道此行为已经违反了校规校纪,存在被严厉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的危险,仍然心存一线希望相信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差,或者觉得自己被抓的可能性比较小等。

2.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以虚假方式保护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直接关系学生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甚至是推荐保送研究生等重要环节。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尚可,为了想要取得更高的成绩,不惜冒险在考试时舞弊,以便取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成为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又一心理因素。

3.盲从心理。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作弊行为源于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尤其是当得知身边某位同学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好成绩时,从羡慕、认同到跟从的这一心理活动便容易得到激发,甚至有个别学生可能还懊悔自己为何没有一同采取这样的方式取得高分,完全忽略了这种取得高分的途径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将给自己的道德品格抹黑。一门心思只想着别人可以这么做,我自然也可以,随之就加入了作弊学生的行列。

4.义气心理。在考试作弊行为中还存在几种常见形式,包括传递答案、替考、交换试卷以及故意暴露答案以便同伙抄袭等。这类过程往往涉及至少两名以上学生共同作弊。究其原因,往往是本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于友情、哥们儿义气,想要“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这类学生往往是非观不成熟,他们并非不知道此等做法属于违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但不答应同学的请求又怕“得罪人”,怕影响同学关系,从而出现了协同舞弊的现象。殊不知此等心态不仅幼稚可笑,还害人害己。

三、反思与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以上几种心理因素都属于大学生对是非观认知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在看待考试作弊这一行为上,学生固然未必不知道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时在认知结构中也存在对考试作弊可能带来好处的认同。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学校、社会及家庭的深层次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良性向上的考试氛围。

1.扩大人才评价指标。无论何种作弊行为,最终目的指向都是为了谋求更高的分数,以此为在校期间的各类评优、评先、入党、保研,乃至将来的求职应聘等增加筹码,使得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权威指标之一。此外,社会在衡量人才时,也不应当盲目追求漂亮的成绩单、英语四、六级证书或是学历学位证书等,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很少综合考量,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重成绩轻能力,变相助长了考试作弊行为的蔓延。因此,根治大学生作弊行为,则必须首先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人才评价体系。

2.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另一个必须做出改变的是很多高校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课程考试多为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与实践运用。整体试卷知识面覆盖比较窄,以闭卷书面考核形式为主,且客观题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主观题。实行开卷、答辩、论文、操作及口试等考试形式的科目所占比例较少。这种课程评价体系是极不科学的,不仅与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还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产生通过作弊这一捷径获取高分的不良动机。

3.完善考试监督机制。监考老师监管不严格,巡考人员巡查不到位,以及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不给力等,都容易成为作弊行为滋生的土壤,间接助长了学生铤而走险的勇气与风气。在期末考试前,必须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岗位职责教育,增强监考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监考的具体工作规程与要求,要求监考教师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课程考试工作。同时还应加大违纪处分的执行力度,处罚与预防相结合,旨在增强学生对考风考纪的敬畏心理,共同树立良好的考风。

4.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引导。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特点,学校应将诚信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树立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第二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景明.高校考试作弊行为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10,(1).

[4]杨涛.发展性评价: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

线上教学的利弊篇8

关键词: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良信息;对策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是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考人数不断增加,考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已经突破1700万人次,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科考试,全部为在校大学生。由于这项考试项目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目前已经成为各级人事部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用人单位都很看重这项考试的合格证书。因此,这项考试社会关注度高,组考工作压力大,考风考纪管理难度大。其中,考试不良信息传播是考务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难点之一,如何遏制考试不良信息的传播是当前我们做好考务管理和严肃考风考纪的重要课题。

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良信息的现状分析

考试不良信息主要是指所谓的考试“试题”和考试“答案”以及在校内外如厕所、电线杆上等或互联网上张贴、的各类小广告,一般是考前或考试期间通过通讯工具发给考生或在互联网上公布、兜售甚至贩卖。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大部分是错误的,但是许多考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宁可信其有而冒险购买、传播甚至贩卖,严重影响了国家级教育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良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互联网上助考网站、QQ助考群以及网上论坛,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覆盖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二是来自校园小广告,校园的这种小广告在考前是铺天盖地,防不胜防;三是来自各类名目的培训班或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打着“包过”的旗号招揽生源,唯利是图;四是来自亲朋好友或同学,这些亲朋好友或同学可能来自本校、本省或全国各地,范围广泛。五是来自各类“助考”机构,他们安排人员进入考场把试题拍摄后传出考场,通过考场外的“高手”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做好答案再通过通讯工具发到考生手中。这些“试题”、“答案”的发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考生自带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进入考场,接收场外信息;另一种是由提供“试题”、“答案”方提供器材,设备可以藏在橡皮擦、手表中,接收场外信息。考场现有配置的防高科技作弊设备已经不能有效干扰这些信息的接收。至于这些“试题”、“答案”最终来源,也是无从知晓。据说,这些“试题”、“答案”的购买、发送都是单线联系,且是团伙作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目前《考试法》还未出台,在没有出现试卷失密、泄密的情况下,公安部门也奈何不了他们。

近年来,还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考生已到考试时间却未及时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而是利用笔试开考后,允许15分钟内还可进入考场的机会(相关规定)在考场外用手机接收有关信息带入考场作弊。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它们的知名度,聚敛钱财,专门招聘一批所谓的“做题高手”,如在校研究生或教师,专门负责研究考试题库、出题规律,进行押题,提高命中率。有的更是安排人员进入考场把试题拍摄后传出考场,通过场外的“高手”分工合作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做好答案再通过通讯工具发到考生手里。因此开考后15分钟内考生迟迟不进考场,在考场外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接收信息带入考场舞弊的现象。至于这些信息的正确率,则难以准确统计。

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良信息的防范对策

考试不良信息的出现和传播,在全国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不但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其他各类考试也很常见。考试不良信息的出现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但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而且给考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严重影响考风考纪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甚至导致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为了防止和杜绝考试不良信息的传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考务管理,加强考试监管,严肃考风考纪,做好考试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一是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尤其要加强对试卷保密室和试卷分发场所的监督检查,严格履行试卷、答卷交接手续,克服任何麻痹大意的思想,确保各项保密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强对备用卷的管理;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考生进行道德教育、诚信与法制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并在考前向社会公布;三要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监考教师考务规定及反作弊技能的培训,增强其责任心,经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方可持证上岗;四要采取人防和技防并举,考场管理中普遍使用金属探测仪、手机信号屏蔽仪、无线信号侦测车等高科技设备,有效阻断了作弊无线电信号的传输,严禁监考教师和考生携带通讯工具进入考场。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积极与公安、工信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利用高科技通讯工具舞弊、传播危害考试安全的有害信息等行为的联合防范和打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密监控、及时清理通过网络、手机、校园小广告等传播涉嫌泄密和作弊信息,打击兜售作弊工具、帮助考生作弊、诈骗考生的违法行为;五是要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步伐。随着四大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展开,依托它们,切实把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做实做好,为各项考试服务。尤其是对考风考纪薄弱考点,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尽快完成标准化考点建设。

上一篇:防踩踏安全演练方案范文 下一篇: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