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23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1

我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迅速提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凸显,然而与之相对应基础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引发部分用人单位的“雇工难”的问题也同样引人关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职业高中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近几年发展迅速,独树一帜。

1.1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上多有不同,职业高中重点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人员,职业高中分各种专业,而普通高中不分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差异,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高中在兼具普通高中教学科目的同时,重点关注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1.2 以实训为核心功能的校园功能空间

在普通高中的校园规划中,功能空间的主要围绕教学、活动、生活三个环节进行展开设计。而职业高中的校园规划中,重点在于实训这个重要功能空间的打造,无论是规模、复杂性都远超其他功能空间;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好实训、教学、活动、生活功能空间的区分与联系。

1.3 独特的人文关怀

普通高中的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大多还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职业高中学生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开始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成为了这部分学生独立进入社会的缓冲期。职业高中也成为了他们最早接触社会,走向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窗口,在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知识,训练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职业观,成为是职业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2 以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理念的职业高中校园营造

普通高中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打造严谨有序、大方活泼的校园文化气质,激发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而职业高中不同,在此基础之上,更应该传达一定的社会气息,将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衔接,形成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的平台,重点突出职业高中特有的职业窗口的作用。如何在校园气质和社会气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了职业高中校园环境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职业高中在延续和传播地域性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现代职业高中不仅培养各类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人才,例如烹饪、计算机等,还培养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如玉雕、紫砂制作等特色人才,这部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好,支撑了地方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为地方文化传播贡献了极大的作用。由此,探索以地域性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理念,指导职业高中校园坏境的塑造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职业高中教书育人、培养特色人才的精髓。

3 探索以地域性的传承与创新为理念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法――以云南省龙陵县职业高中校园改扩建方案设计为例

龙陵县职业高中位于云南省龙陵县县城的最南端,创建于1984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师资力量、招生规模不断提升,现在校学生约3500人,近年来一直就业率98%以上,为龙陵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学校规划未来完善各种专业实训室建设和教学用房、生活用房建设,能满足5000人规模在校学生的正常生活需求和技能实训需求。本次校园改扩建方案中,对原有建筑进行部分保留,对新增用地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全新校园形象。

3.1 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与城市和自然环境相融共生

校园用地范围内高程较高,且高程变化较为复杂,最高高程在原校园用地的中部位置,由中部向四周急剧降低,多有陡坎、挡墙及坡体。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性方面综合考虑,尊重现有地形,减少土方调整,顺应地形合理布局建筑,这种校区整体布局方式是对当地传统建筑依山而建依山而居的传统建筑理念的传承,在与当地城市建筑肌理和谐统一的同时,突出自然环境在整个校园重要地位,整个校区会形成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相融共生的新风貌。

3.2 创造符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的建筑空间形式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年降水约2300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称。由于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龙陵县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征,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由于海拔较高,日间温差较大,尤其中午时分紫外线强度较高。

基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一些空间形式,新建建筑空间设计中巧妙的运用了院落、骑楼、外廊、底层架空和坡屋面等设计手法,塑造了大量个性化的建筑室内外空间,为整个校园场景增添了人性化的空间要素,体现出校园建筑人文关怀的独特氛围。而在为保留建筑进行改造升级设计时,尽量保留原建筑的可利用空间形态,通过在运用对比、融合、衔接等方式创造新的空间形式使旧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新老建筑整体和谐却又惊喜不断,实现了改造建筑的重生。

3.3 合理运用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建筑语汇碰撞

云南民族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傣家竹楼、白族庭院、木楞房、藏族民居、 “一颗印”、土掌房等等诸多传统建筑形式,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地域建筑作为一种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地理、人文现象。万物流变无不互相关联而和谐,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过程中,不能简单一味的模仿传统符号,应始终理解自然环境美和建筑艺术美高度和谐统一传统建筑精髓,突出返朴归真、顺乎自然的同时,运用好现代的美学的设计元素,与传统建筑语汇交融碰撞,才能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地域性建筑作品。

在进行校园东侧主教学楼及广场设计时,布局形式汲取了龙陵当地随处可见的“一颗印”式合院民居特色,升级改建的主教学楼居于正房位置,与处于厢房位实训楼及博物馆共同围合出校园的大门及前广场区域。大量提炼了当地本土建筑的特色,巧妙运用骑楼、外廊、底层架空等设计手法,并将之与玻璃幕墙、金属杆件、木质格栅等现代元素碰撞,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重构,不仅延续了传统建筑严整有度的立面划分,更展现出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共同渲染出了传承与创新的校园建筑新意境。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价值功能;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实用功能,还要注重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力求创造出一个能够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场所。

1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体现

1.1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突出“以人文本”的理念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当根据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城市特征,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同时,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众所周知,历史名人最能够显示一个大学和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建设名人雕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名人雕塑能够体现高校的文化精神,凸显出校园建设的与众不同。校园景观的空间布置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设计。在景观区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与文化需求。在道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上下课的便捷,而对于车行道的设计,一定要避开教师与老师上下课行走的主干道路。除了在道路设计方面要体现人性化,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户外娱乐区,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在大学校园娱乐区,可以将湖、凉亭、长椅集于一体,并配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为莘莘学子营造出一个既适用于晨读学习,又适于放松心情的场所。例如,北大校园的“一塔湖图”景观,即未名湖和博雅塔,充分体现了燕园建筑的精髓,成为北大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

1.2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应突出“本土化”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校园内进行景观建设,既是对自然景观形态的合理铺排与设计,更是运用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将本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建设文化景观,能够为全校师生营造出属于本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同时,大学校园环境是比较开放包容的,各种先进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因此,设计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因地制宜,将本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精神理念都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例如,苏州大学在设计校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苏州的文化传统、文化区域特色,重点突出水乡文化,将江南水乡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2 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建设原则

在大学校园进行文化景观建设,离不开对场地的合理设置与运用,因此,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场地的生态条件,也就是说,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遵循生态性建设的原则。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山水鱼虫都属于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过于重视建筑物材质和造型的选择,而忽略了对场地生态性的考虑,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将生态规划设计原则运用其中,顺应原本校园的地质地貌,建设符合校园地形特色的美丽景观,并且运用自然材料或就地取材设计景观,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环境。

2.2 保留性原则

每个大学都有独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的可能是保存久远的古树名柏,也可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人雕塑,更可能是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纪念碑等。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坚持保留性原则,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保留下来。这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能够增加学校的历史厚重感,也能够弘扬本学校的精神。

2.3 安全性原则

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首要必须考虑的规划设计原则就是安全性原则,校园是全体师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才能使校园和谐稳定,校风积极向上,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体现安全性原则至关重要。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主干路上的路灯设置,照明度一定要符合标准,学生在晚间出行时避免出现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植物的选择一定要仔细选择,必须选择安全无毒害的植物。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建设中,要探究和分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及规划设计原则,力求为全体师生建设一个景色优美又具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 谢大伟,丁峻.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及规划设计原则[J].美育 学刊,2011(5)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3

关键词:高校环境;绿化美化;建设设计

高校不仅仅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给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因此,做好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对于提升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环境来说十分重要。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不单单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能够反映高校教学状态,科研状况以及文明素质。高校校园应该重视绿化工作,同时穿插有教育意义的造景元素,体现出高校与其它社会公共场所的不同之处。

1 高校校园中绿化美化环境的构成

和谐高校校园中的绿化美化工作重要就是指校园中的绿化、美化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其是高校校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客观环境。校园内的客观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对象化的产物,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_11。和谐的校园客观环境主要可以体现在3个方面:(1)优雅的客观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设计、排列和谐,布局结构规划整齐,教师或办公室内美化,室外绿化到位。(2)整齐的设施环境。包括校园办公学习设施设备,例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多媒体教室等能够做到齐全、整洁。(3)文化体现方式。主要包括特指的精神文化表现方式,例如,经过布置安排的教师、校内街道中张贴的标语、挂拉的横幅、墙壁上挂饰的名人名言、校内的雕塑、文物等。

2 校园绿化美化建设设计策略

2.1 以人为本,满足校园功能

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准确与审美标准进行人性化设计。校园内植物种类应该更加符合人的审美理念,争取做到春夏秋三季花开,鲜花的颜色要与树木加以联系、衬托,使人感受到美与和谐。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工作与学习之余得到放松,拥有缓解疲劳,呼吸新鲜空气的区域。因此,校园在绿化美化建设设计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2.2 形成鲜明特色,突出校园文化

根据对高等院校已有的绿化美化经营进行借鉴,形成校园鲜明特色,使得绿化美化工作与校园特色能够和谐发展。绿化美化设计需要根据校园内各个区域的绿化特点以及校园中活动对象的需求来开展设计。设计创新要新颖、实用,绿化布局规划要合理安排。校园建设要关注高校当地所在的历史、地理、民族等文化特色,充分展现校园当地的文化氛围。例如,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其可以利用独有的儒家发源地文化优势来开展校园美化设计工作。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文化氛围3个方面着手,让校园的景观设计成为学校对外的重要窗口,进而直接体现高校的文化类型与鲜明特色。另外,还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植物景观,来丰富校园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校园的代表,营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打造特殊的校园自然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独有的樱花每年都吸引众多人士前往观赏。

2.3 重视实用性,强调功能意识

建筑前后的绿化工作要关注低楼层教师与宿舍的采光与通透,不适合使用高大的树木,而是应该选择低矮的灌木丛。同时,校园内部的人口密度较高,绿化设计规划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路程的选择与疏散,给学生与教师娱乐、休闲的平台,因此,中心绿地需要具有一定的容量。周围应该选择常青的高大乔木,而校园内街道可以选择常绿、树冠茂密、可以遮荫的品种,例如香樟树等。在建造运动草坪绿化过程中,应该选择耐践踏的草坪,长时间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总而言之,在建设绿化美化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兼顾到设计的文化性与美观性,同时还要注重的实用性,将实用性与观赏性、艺术性与经济性有效地融合起来。

3 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4

关键词:高校、图形景观、表现形式、审美功能

图形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强大表现功能的视觉符号语言之一。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图形展开有效的组合,以此来实现信息的传达,沟通与交流;还可以借助图形设计和组合,来记载人类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表达不同的文化审美倾向。图形的这些超强的信息负载能力和空间创意能力,使其一直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今社会,各类图形设计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代图形设计早已超出传统的应用范围,走向更宽广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它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是二维平面的,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建设发展迅猛,作为一种景观元素的图形运用,在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也被广泛使用,以便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设计服务。图形景观在宣传高校形象,展示校园风貌及校园地方特色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校园景观元素不可比拟的作用。图形景观不仅表现力丰富,其表现方式也直接快速。然而图形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元素,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鲜有人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者也很少把图形景观设计真正纳入到校园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因此,尽管图形景观是校园景观设计一种重要的构景元素和手段,却常常是随机应用,缺少整体规划。本文旨在通过对图形景观的表现形式,表现特点和文化审美功能的初步探讨,为图形景观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整体性思路。

一、图形景观的界定

图形景观以轮廓塑造形象,以视觉形象传达文化信息,空间环境信息和审美价值。它在环境景观空间中通常具有一个或者两个视面价值,或者只有正面可视,或者是双面可视。它或与周边的环境空间构成整体的审美关系,或自成一体。

高校校园中的图形景观主要是指那些尺度较大,有一定规模和构成规律的平面形式的图形景观,以及校园中由构景元素组合而成的图案形式的景观。例如,有规模的校园文化宣传海报,重复性墙绘图形和植物花卉拼装图案,等等。这些图形景观在校园文化信息的传达,高校人文气质的塑造,校园历史的展示,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二、图形景观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设计者和策划者常常借助图形景观来表达他们的主导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图形景观还能促进文化理念的传达和弘扬。它们对高校人文信息的传达,办学理念和文化地域特色的展现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只把建筑物,雕塑,喷泉,树木花草等传统形式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很难将图形景观,特别是平面图形和图案列为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景元素。很多时候甚至是忽略了这些图形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通过对成都、西安、南京、海南、兰州等地高校的实际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图形景观不仅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而且表现形式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图形标识

图形标识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环境与道路标识系统。校园景观中的图形标识主要目的在于标志校园机能,提高校园运转的效率。它通常以标准化和易识别的图示,结合文字指示校园环境中的空间要素和文化信息,形成无形的视觉指引,引导人们自然而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图形标识在高校中都有应用,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园景观中的图形标识主要包括交通标识,建筑物标识,道路标识,具有引导性的指示牌和场所位置的导向标识等。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越是高水平的国际化高校,越是有高质量的校园图形标识。

由于图形景观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校园构景元素,因此,并不是每个高校都重视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和审美作用。它对高校形象的宣传价值更是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近些年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对自身形象的日益重视,图形标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才逐渐引起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的重视,并慢慢地被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纳入到高校形象宣传和校园景观的整体设计之中。

2.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

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地面铺装材料上的装饰性纹样,以及那些由铺装材料组合而成的图案形式。比如:地面瓷砖上的纹样,铺装材质拼贴的图形或图案等。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在现代各种景观设计中长期存在,应用广泛。但在现代校园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没有太多的讲究。设计者只是把地面铺装材料铺装在地面上,或是简单利用铺装材料表面自带的图案,而很少考虑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忽视了它们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这些地面铺装上的图案与校园的历史文化没有太多联系。因此可以说,设计者们基本不考虑,也不重视地面铺装与校园历史文化的联系,以及对校园形象宣传的作用。地面铺装仍只停留在单纯的功能使用上。除非特别的设计或者在特定景观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地面铺装的图形设计主用是实用性的,很少展现高校自身的文化和地域审美特色。

3.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

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校园建筑物的外部包装所展示出来的图形样式,包括传统或现代装饰纹样和连续性的建筑外墙图形等。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可以是一栋建筑物外墙上所展现出来的图形设计,也可以是多栋建筑物或成排建筑物联合展现出来的图形设计。这些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在校园环境景观中能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美感和整体性文化氛围。通常,我国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多是在功能主义原则指导下展开的,图形在现代建筑外墙上运用得并不多。很多高校的建筑物外墙都是由单一色彩刷成的,高校建筑外墙上很少有专门设计的图形样式。即使部分建筑外墙上面有装饰性的图形设计,那也多见于传统的老建筑物上面。比如,四川大学老校区的行政楼。这些老建筑物外墙上的图形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墙面、梁、栋上,不仅纹样复杂,色彩艳丽,风格样式也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风格模式,彰显着高校的历史与文化。这些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寓意的纹样在对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起到了有效而良好的宣传作用,是高校无形的文化资产。但除了这些老建筑物上的传统图案纹样外,在校园的现代建筑物外墙上很少见到图形设计,大多是单一,或是几个色块的简单搭配。

4.学校形象宣传类的图形设计

学校形象宣传类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宣传学校形象的大尺度Vl设计。它们置于户外,数量多而有序,主要包括校徽等学校标志,以及一系列宣传学校形象的视觉传达图形设计。通常,这类图形设计应用在展示校园的宣传海报上。严格来说,它们属于平面形式的图形设计,只是由于尺寸大而有序地排列在校园中,形成独特的景观。当然,这类图形设计更多还是在学校有重大节日之时出现,多作为临时景观来呈现一个特定的主题。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景观空间中,有些固定的宣传设计还能与其它景观元素构成一个整体景观,成为固定的构景元素。

近年来,随着各学校对自身形象宣传的重视,校园景观的设计者们就必须考虑这些平面图形对校园景观设计整体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校园景观中给这些图形留出展示空间。

5.壁画和浮雕类图形设计

壁画和浮雕是现代校园景观中最具艺术性和审美性,视觉传达效果也最强的图形景观之一。因而,浮雕和壁画在现代校园景观设计中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图形景观形态。

相较于校园景观中其它的图形景观设计,浮雕和壁画对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校园环境主题的营造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它们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校审美气质和寓教于乐等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浮雕和壁画在现代校园景观中很受到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的青睐也就理所当然了。特别是在那些受西方校园景观设计影响较深的学校中尤为明显。

6.动态形式的图形景观设计

动态形式的图形景观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的图形设计,一旦图形景观的载体静止了,图形景观就消失了。比如,喷泉在启动之后所形成的水态运动图形景观;校园节日期间点缀校园景色的霓虹灯所构成的图形景观等。这些动态图形景观对展示校园的形象风貌、节日文化传统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或节日时,这些动态图形景观既能增添喜庆气氛,也能提升校园形象。

三、高校图形景观的文化审美特点和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品的图形景观,它既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由于高校图形景观自身必然具有文化与审美特性,校园图形景观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设计,也是高校展现其独特的审美气质和文化历史的方法之一。

1.文化符号和信息载体特性

据调查,现代人获得的信息90%以上来自于视觉,并且人的视觉具有选择性。因此,图形设计,尤其是具有文化审美价值的图形景观,会使人们接收信息变得更为容易。固定而简练的图形符号比文字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富含有更多的信息与内容,它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直观体验。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图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传达无法用其他代码表示的信息”。图形符号作为一种信息代码,具有提供最大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图形由于自身独特的视觉形式,因而在校园景观空间中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和较强的认知性。如图形标识,校徽,各种校园招贴等,它们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都被有序而广泛地运用。设计者和高校决策者也会在高校环境景观中用各种图形景观来传达有关高校的各种信息,让其承担符号展示与信息传达的作用。

2.审美特性

图形景观也是一种审美艺术,具有所有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性。图形由于自身的第一特性,使得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始终。因此,图形景观集中地展现了一种文化的审美标准,审美传统与审美价值观念,尤其是那些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图形景观。它们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既能使校园文化别具一格,也能使校园更好的发挥其审美文化传承的作用。

图形景观在唤醒受众审美能力的方面,常常能发挥出其他校园景观元素无法比拟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可重复,规整而特色鲜明的校园图形景观,尤其能引发受众的视觉关注,对受众的审美感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形景观蕴含和保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审美习惯,是人类文化中重要审美形式。这不仅使得图形景观自身具备了两大特性,也使得它成为现代校园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构景元素和景观形式。若能使其更好地融入整体环境景观设计之中,图形景观则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它不仅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办学理念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言,还能满足人们审美鉴赏的需求。这些都能使图形景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

首先,强秩序性和重复率较高的图形景观可提高校园景观的整体性视觉美感。在校园景观中,那些从校园景观全局出发的图形设计能很好地展现校园整体的视觉形象。图形景观是校园景观中的较为独特的景观形式语言和景观实体。它们的造型,色彩,风格以及有效的组合使得校园景观多样而独特,并增强了校园景观的整体审美文化氛围。

其次,图形景观可加强校园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提高校园的场所精神,强化校园文化的整体统一性和识别性。不同的“场”,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校园作为一种场所空间而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图形景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和强大的视觉传达功能是许多其它景观形式无可比拟的。比如,在民族学校中,图形景观设计就必须尊重并体现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呈现其独特的认知效果。

最后,图形景观在打造具有文化效应的“校园品牌”,宣传学校形象等方面起着其他视觉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景观在校园环境中发挥着标识,导向和视觉识别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校园Ⅵ视觉识别系统”。这种校园Ⅵ视觉识别系统一旦转化成校园景观中的物质表现形式,就能成为校园景观中的一种景观形式,甚至最终成为校园整体文化,景观和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校园文化的表征,并使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人心。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5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从建筑的内涵及形象来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反映特定的文化,校园建筑群在满足校园育人环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校园建筑所体现的意蕴及精神来发挥其隐性建设功能.本文将从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载体出发,就其所反映的学生居住、学习场所,以及隐性的建设功能展开论述,并从校园建筑文化品位、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上来表现建筑的亲和力,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隐性建设;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TU244.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3-02

高校建筑工程是实现校园建设的基本场所,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校园景观设计上,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及价值,都是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陶独特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因此,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建筑的隐性建设功能,并从校园建筑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上来承载其使命,发挥其积极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座建筑是由其内部结构及功能所呈现的,而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通过建筑物及其构筑物的综合表现来形成.一个时代的建筑与其特色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文化世界里,对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一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是有文化的,其所彰显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对于人的身心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建筑是以外部轮廓及内涵空间为统一体的,既有物质空间,又是文化载体.建筑文化是通过价值的本质特征来体现,如环境设计的文化、背景文化,以及建构的发展空间技术等,所有这些文化都是融合了社会意识形态及技术规范准则等,并通过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来进行感知和反映.所以,对于建筑文化所存在的历史积累与延续,都与设计者的思想眼光息息相关.如法国学者雨果说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的环境设计所营造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对建筑文化所反映的意蕴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前对于校园建筑来说,如一些雕塑、纪念性雕像、以及一些碑刻等建筑构件,通常是以校园文化精神为承载体,并从中来隐喻特定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如果在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风格的配比及搭建中注重环境的多元结合,则难以发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因此,从建筑工程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及建设功能上,积极地从建筑结构的布局及协调上,以象征、抽象等方式来融铸文化,并从中来体现校园的意境及意蕴.具体来说,高校建筑工程在文化及建设功能传达上,应该注重四点:一是注重整体性及历史性,尤其是校园文脉的传承;二是要注重设施的现代化及功能的合理化,能够提升便捷性;三是材料使用朴实、高雅、大方;四是充分利用自然特色,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思.

2 高校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建设功能

2.1 校园建筑工程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来说,既要从物质性上体现文化,又要从精神性上蕴涵文化,而对于建筑工程文化的建设功能,则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和应用思路,在特定条件下来表现出建筑所特有的精神意象.对于建筑文化的精神性,则是建筑结构所承载的形式美,对人所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情绪的改善功能,如利用建筑结构的形式美来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调理人的环境情绪,增强对人的情感熏陶与愉悦等.建筑工程所记载的建筑史,以及对时代文化的记录,则是通过其横向而宽广的岁月历程来表现,并在纵横交织中形成建筑工程的独特个性及审美情趣.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文化性,还需要从物质环境中来渗透,依托物质环境来渗透校园的精神文化,从而达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对于某校园建筑工程来说,其独特的吸引力及表现力,能够从形式美学上给人带来精神、品格、涵养的升华,从而营造出神圣的艺术氛围.如对艺术韵律的展现,对科技文化的表达,对大学价值的传递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建筑物或标志物,能够从文化的感染力上发挥育人功能.如北大校院的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等,其精神内涵所展现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自身的物质意义.

2.2 校园建筑工程的激励功能

对于高校校园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赋予了深刻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精神品行来传播其思想内涵.诸如大学校园里的雕塑、各主要功能建筑,镶嵌校训的建筑空间,以及文化亭廊等都是文化标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求真创新的有效思想动力.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雕像,其对学子的激励功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另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宽大的平台,超强的稳定性结构,以一种雄浑的力量来折射出建筑的刚劲与挺拔;学校内的教学了欧,蜿蜒的姿态,贯通的长廊,既要从便捷性上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从建筑物所彰显的优越感、自豪感来强化师生的内心,激活师生的向上气质.

2.3 校园建筑工程的引导功能

从高校校园建设来看,校园群体建筑文化具有显著的规划特征,尤其是在群体建筑布局上,既要满足校园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还要能够从文化环境的构建上彰显精神氛围.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建筑群,其显著的秩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向往,也能够从建筑群中体会到校园建筑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远大抱负,肩负其为祖国勇做栋梁的决心.另外,从校园建筑群的特色文化渲染上,还能够从适当的色彩及几何结构中发挥引导作用.

2.4 校园建筑工程的审美功能

建筑审美是通过建筑形式美来传递,其美感主要有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建筑物内部各结构的比例、建筑物所体现的对称性及均衡性,以及建筑物外在色彩、质感及装饰性等方面.总的来看,建筑物的轮廓能够彰显建筑的总体风格,并从中来表达壮阔、华丽、宏伟及秀丽等等,并由此与周边环境构成统一的建筑景观.建筑物的美感具有正向性,积极的美感不仅可以创造美的环境,还能从建筑作品的美感上来赋予人的精神愉悦,从而打动人的内在心理,创造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在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当前高校各建筑群在建设上赋予了时代精神,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人文进行全面结合,以体现建筑工程的科学与人、科学与环境的和谐.

2.5 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建设功能

人文性是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硬件支撑.在高校建筑工程环境设计上,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对环境认知、审美的主体,在体现环境对人的审美意义上,环境所赋予的持久的身心感受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就是说,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性是满足人与建筑、人与历史、人与校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优势载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 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建设功能的举措和对策

3.1 注重科学规划,强化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在设计及规划上,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能够从建筑空间及环境保护上做到统一,既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还要从建筑区域整体发展上保持和谐性.如对于大学城等项目建设及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使命及文化精神,能够从决策上把握正确.作为区域重点建设规划项目,对于建筑群的构思与实施都要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上加以体现,避免太宏伟的蓝图超越自身的发展实际,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3.2 重视校园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适当发挥建设功能

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是首要任务,也是校园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建筑工程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既要从建筑中体现人文,又要从人文中构设建筑.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建设与设计,其使用功能是基本的,也是正确解读校园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前提.因此,对于当前人文思想持续发展的今天,某些高校建筑规划过分强调规模及投资,在人文性不强的条件下,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的建筑规划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还对其建设功能的意义带来了抑制.教学科研建筑工程是由其作用和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如对商业性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高校建筑规划中,使得高校建筑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缺乏一致性,不利于建筑工程所传递的思想引导意义.凸显建筑工程的地位及作用,从大学价值整体功能的发挥上,积极体现其文化功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3.3 注重对建筑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和谐

人文环境是高校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建设功能的展现上,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上,引领师生从校园建筑工程中增强审美理解和审美表现,以达到艺术美的水准.优秀的建筑工程所折射的人文价值,好像是一部立体的诗歌,无声的绘画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愉悦之美.因此,在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文化功能赋予上,更应该从建筑学的审美思想出发,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文化源流及特色,引入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采用独特的审美品质,锻造沉稳雄健的建筑艺术特色.

4 结语

现代建筑学及建筑功能学的发展,对于建筑的建设功能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高校校园建筑工程设计上,对于校园建设功能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广泛,如自然化风格、人情化风格、形式美、色彩美、几何线条美等格局精彩纷呈,也为优化校园整体美感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对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在校园建筑工程建设功能上应用日益增多,如利用建筑工程与环境所营造的心理效应,新技术、新观念所蕴藏的健康设计理念,都将人与自然、社会实现了统一.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校园扩建工程已经成为校园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文化环境塑造上,要从人的作用来构设积极健康的校园建筑布局,强化校园建筑的文化心理,促进高校建筑环境的科学设计,为渲染和培育建筑文化艺术功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翔.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2〕唐喜芬.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建设功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6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文化,生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乃至校园外面,因此校园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校园内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校环境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以及生活信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营造具有时代气息、互利共生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1.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就物质形态而言,道路、建筑、各景观节点等是构成校园环境意象的基本元素。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需要对这几个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整体性的校园环境意象。精神内涵则是指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它体现了反映了办学理念,展示了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同时成为发展学校价值的推动力。

1.2校园环境的作用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场所,承载着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高等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校园景观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景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设计师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环境做漂亮的问题,关注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上来,并由此提出了“大学校园环境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是整体景观的灵魂”这一设计目标。只有当校园环境具备能够激发参与者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2、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趋势

2.1更加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规划创造的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和一种情感。因此,校园环境规划应把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物质环境相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也是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现。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常以校园的建筑、景观等要素为主要载体表现出来,并通过道路体系、建筑组群的划分和围合,形成了功能不同、等级不同的环境空间,这些不同等级的空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景观区域。这些景观形态可以归纳为“轴、架、群、皮、核”。在校园景观中,其特色文化就是通过这五个空间形态给予表现。因此,“轴、架、群、皮、核”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此外,在校园环境空间尺度方面应注重营造富有亲和力、多层次的宜人尺度,创造多种形式的交流聚会空间,以此满足校园景观的空间特质需求。以达到“环境育人,环境陶冶人”的最终目的。

2.2生态型校园建设趋势

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生态校园建设的首要作用在于强调校园环境质量的改善,重视校园建设的和谐协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能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环境的这种育人性,使生态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的重要方式。

在校园建设中,不仅要从校园基地原生状态出发,建设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更应考虑室内外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使校园空间的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以促进学生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合理的场所。生态校园的建设,还应该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利用。例如,建筑装饰材料的应选用新型环保的材料,避免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选择性的将部分生态节能设施外露于建筑外部,并附以标识说明,以此到达宣传普及生态建设的作用。

2.3可持续发展趋势

高校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充满变数的过程。在有限的地块上展开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规划是进行校园规划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工程建设方面,“软件”设施建设则包括部分“硬件”之外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措施。“硬件”措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持,避免大量的挖填土方。要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对能源的节约和利用。这又着重体现在节水和节能上。学校节能设计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节约电费支出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能源只是用来表示环境品质的反面指标而已。可持续发展校园最基本的建设途径在于绿化。但绿化量的提高不应该单纯的只是绿化率的增加。因为近年来,有的学校为了盲目提高绿化率,设置了大量人工化绿地,导致植物物种日趋单调,有违生物多样性原则。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近年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建筑造型,忽略了最单纯的生态气候原理。新学校建筑日渐出现单面采光,大面积玻璃幕墙立面,导致学校越来越依赖空调设备和人工采光,从而消耗大量能源。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对校园文脉的延续,既精神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阔发展思路,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传承,才能在预防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文化的荒漠。

3.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许多政策、办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努力通过美学与心理学、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来追求“人、建筑、环境”的融合,从而进入社会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广阔领域。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文友. 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J].规划师,2000,02.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的场所。如何设计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兼具生态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空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校园景观主要分为校园自然景观和校园人文景观。校园自然景观包括植物山石、水景道路、建筑雕塑等,是以自然材料为载体的景观。校园人文景观是包含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和校园风气等,是以人文内涵为载体的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打造有灵魂的大学校园景观。

1.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设计

1.1高校校园建筑、水景等自然景观设计宜多采用乡土材料和本土设计风格

首先,乡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这样的景观空间富有地方特色,是对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传承,这与大学文化传承的宗旨一致,也能展现大学立足本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1.2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在各个区域应该各有区分

校园人口区是属于形象宣传和展示区域,植物布置应该选择植株高大、树形优美的常绿树种,保持稳定的外在形象。植物层次以草坪和大型乔木2层组成,植物分布以规则且舒朗的布置为佳,这样视野开阔,内外景观有沟通,营造校园内外交流顺畅、与社会接轨并融合的大学氛围;教学区需要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可多采用绿篱进行区域划分和行走路线的限定,让过路行人与教室保持距离,减少干扰,并且一定高度的绿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教学区的植物布置可以柔化建筑的线条,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但要注意教室周围的植物不宜过密,会遮挡光线;生活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多样化,体现在造型、色彩和层次等方面,营造轻松活泼的生活休闲环境,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在不同的分区可以选用1~2种骨干树种营造独特的景观,区别于其他分区。例如武汉大学除了享有盛誉的樱园还有桂园、梅园、枫园,利用樱花、桂花、梅花和枫香这几种植物将校园分为几大区域。春季樱花落英缤纷,夏季绿荫覆盖,秋季桂子飘香、秋枫似火,冬季白雪红梅,景色优美而特色鲜明,又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2.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

2.1以人为本的校园景观设计

在空间中人的需求(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是第1位的,这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物质需求是指空间使用中设施是否齐全、位置是否恰当、尺度是否适宜。心理需求是指在空间使用中能否让人感觉安全、舒适和心情愉悦。高校校园中的空间比较复杂,既有公共活动的大空间、宁静学习的小空间,又有热闹的运动空间和闲适的休闲空间。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加以区分。在公共活动空间中设计中,可以利用大型广场、大面积草坪来衔接各个建筑和设施,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建筑、设施等尺度应该相对较大,有利于形成气势恢宏的场景;休闲空间可以利用宿舍楼下、院系建筑前后的庭院等围河感比较强的小片区域,师生可以在这里小坐、交谈、看书等。这样的空间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小尺度,营造亲切宜人的氛围。多利用植物来塑造空间,具有自然气息。

2.2以学习为主体的校园景观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需围绕学习来进行设计,应该突出教学区的设计。教学区的设计首要考虑人流的汇集与疏散,避免交叉和干扰。可以通过道路分级和建筑组团来达到分流。一级道路可以行车,贯穿全校到达每个建筑组团,但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二级道路贯穿建筑组团,到达每栋建筑入口、出口,但与教室窗口保持一定距离。教学区可以利用植物围合形成半私密的学习区,也通过雕塑、小品、匾额、标语、宣传栏、学习角、阅读区、作品展示区等设置,营造学习氛围和交流环境。

2.3体现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需要提炼本校的办学特点,结合学校性质来综合考虑,也要体现本校校训和大学精神。如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军事院校、医科院校、艺术院校等,这些都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依据。军事院校强调规整严谨、庄严肃穆,农林院校植物景观为主、生态环保,师范院校体现尊师重教、无私奉献,艺术院校布局灵活、艺术感强。

2.4传承当地文化和本校文脉的校园景观设计

采用本土设计风格,选用本土特色材料和文化符号作为设计素材,采用当地的施工工艺等,都是当地文化的传承。本校的学校名人、重要校友,学校发展的重要事件、重大成果等,都可以纳入景观设计范畴。可增强学生和老师的集体荣誉感,更能展现高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篇8

关键词:人文景观 校园 文化内涵

高校景观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分析环境学理论认为:“环境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本文以校园主要使用主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对高校校园景观的营造及文化内涵的表达进行研究。

一、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主要目的

1 满足物质需要:绿化、美化环境

高校人文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旨在为人们营造一个绿树成荫、舒心怡人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良性循环的理想的生态环境,使人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高校的景观设计还兼具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死细菌、改善小气候、降低噪音、保持水土、监测环境、防火防震及增加收益的作用。

2 满足精神需要:提供室外宜人交往空间及场所

校园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的欣赏和解读,去领悟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尤其是景观营造的室外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场所,其中景观蕴含的场所精神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交往”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所以,交往建立的前提是“共同的需要”。交往是人际间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主要方式 ,进而促成人际关系的网络系统的形成。

二.我国校园人文景观现状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三、人文景观与校园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

人文精神是塑造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核心因素,其中行为方式、物质形态、规范制度等作为校园人文精祌的外在文化样式存在着,而人文精神的内涵则影响着校园人文环境中独有模式的建构,进而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营造。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校园景观环境对人的关怀

人文关怀的思想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是从普通师生的基本需求和体验出发进行设计,只有当他们在空间中驻足停留,而不仅仅是侧身而过,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称为人性化。对景观环境而言,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空间设计,包含生理人文关怀和心理人文关怀两方面。生理人文关怀指景观环境的一切物质要素应与人的基本习惯相符合,如景观设计元素的尺寸大小,颜色搭配等;心理人文关怀指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8。对校园景观环境的需求源于对活动场所的使用需求,当这种基本需求被满足后,继而上升至高质量的精神层面需求,随着设计的细致化程度逐渐加深,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成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理念的最好阐释,人自身尊严和生命价值也在景观环境的实现中得到强化。

2、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首先,校园环境是人们智慧的成果,是校内师生与学校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校园环境的受用者,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其人格力量也得到升华。当步入满载人文气息的校园,总有一股强烈的带有生命力的东西在触碰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激动和兴奋。这正是一所学校独有的精神因素与景观环境结合产生的化学效应。斯坦福大学别具一格的土黄石墙与土红屋顶,以及湖南大学的红墙绿瓦建筑,记载着百年学府的历史变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仅能唤起人们心中对母校的崇敬和爱戴,而且能够启发在校的大学生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然而这些校园的景观环境,从选址规划到建筑设计,都倾注了前辈们对教育事业的期冀。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讲到,长廊及美丽的圆柱,都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积极作用,它会给学生带来熏陶和美得享受。他的话得到了验证,斯坦福校园的景观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基于上面两点的阐述表明大学校园景观环境与人文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校园空间中。因此大学校园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将其运用于景观空间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够把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充分得以体现,

结语:

校园景观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和提供室外活动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促使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的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校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韩春妮.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景观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张园园.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李鸿葆. 当代大学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7.

[4]何允.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

上一篇: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下一篇:对高值医用耗材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