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23

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1

一、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广泛思考的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二、启动创新思维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我们知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

三、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目前借助多媒体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进行数学课的辅助教学已被师生们接受。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2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存在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新举措新办法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要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加强创新精神培养,借助大学精神的引导和促进,真正使创新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业教育 大学精神

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正式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了阐述,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一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正在酝酿积蓄。高校积极响应“双创”热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各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资金、政策、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各个高校积极制订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开发各类相关课程,聘请专家、企业家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建设大学创业园、科技园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服务平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创业率逐年提升,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存在一些急需克服的困难。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级各界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热情上涨,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大学生专业培养体系之外,成为一种临时性、非确定性的学习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学元分立,没有真正融入当前的教育体系。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平台丰富,有创新创业大赛、讲座、实践活动等,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指导,帮扶不到位,实际操作流于形式。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竞赛、讲座、活动等形式。第三,师生和家长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认知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的评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企业家、科学家,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业意识和业经验的教师队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依靠某个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部门,依靠部分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或者辅导员,部分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大多纸上谈兵,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不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第五,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落实不到位,往往将培养重点放在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身上,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或者培养部分有可能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忽视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处在各类信息的末端,听从教育机构、学校、老师的安排,成为被动的教育接受者。第六,大学生创业率低,科技含量低。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率平均每年达到20%,而我国只有其十分之一,且以科技含量低的创业活动为主。

二、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探究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新出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根据所学所识,勤于钻研、勇于突破、敢于失败,不断追求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绩。可以说,创新是创业源源不绝的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品质,积极乐观、百折不挠、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1]。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本领,不是鼓励所有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不是在短时间内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勇于面对挑战,在工作中创新,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更大的成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对于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大学生也很重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能仅以创造了多少家企业来衡量,要重视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长期投入,需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其作为‘全面育人,育全面人’的有效组成部分加以看待,切实改变创新创业教育‘自说自话,自办自事’的状况”[2]。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并提起价值关照。我们需要摈弃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观,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实践,增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大学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大学作为相对独立于社会的教育机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和再生者,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有学者将大学的责任概括为“钻研学问、育人启智、传承文化、推进文明”[3]。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特质,要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就要依托大学精神的引领和促进。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对大学精神的概括以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为著名。陈先生坚持独立、思想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为现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大学精神深藏于大学之中,是经过几代大学人的长期积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陈寅恪先生将大学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坚守独立自由的意志,探索真理,发扬真理的信念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供重要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历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积极做着调整,但是大学不应迎合社会,教育应有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办学思想,不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准绳。这个就是对人的思考,对真正的人思考,对培养真正的人的思考。弗莱克斯纳曾经说,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赋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想要的,而是社会需求的。大学不是社会的附庸者,应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目前,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数不胜数,大学正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的人才培养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想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创新是人的本质。通过大学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变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的去行政化要加快进程,推进教育改革,转变功利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不是大学的“员工”,学生不是大学这一工厂生产的“产品”,就业率更不能成为衡量“产品”是否合格,“员工”是否敬业的标准。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大学的服务对象,重新营造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好氛围。改革各类管理制度,简化各类考核,清减各类信息材料的填写,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和精神形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轻松和宽容的制度环境。

第二,增强大学人文关怀。长期以来,实用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学科的学习以是否有用,是否帮助就业衡量。同时,由于大学学科分类过细,文理工之间几乎没有交集,缺乏沟通和融合,忽视人文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上功利主义横行,成功学大肆兴起,金钱论、权力论横行,社会缺乏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大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精神的熏陶,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激励具有人文关怀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态度、客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正如“钱学森之问”,我国的大学可以培养出一流的工匠,却培养不出大师,可以培养出聪明的学生,却培养不出真正的人。人文关怀的缺乏导致人文精神带给人性的想象力、抽象思维、勇于创新、敢于失败的能力,只有摒弃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办学观念,加强人文和科学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大学出台各项制度为教师定下科研任务,确定数量和期刊等级,并以此考核教师,与工资福利挂钩,导致教师为发论文而发论文,为科研而科研,疲于应付,部分教师产生抗拒心理和倦怠情绪,致使当下科研环境普遍浮躁不安,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加宽容的环境,更加包容的心态,允许失败、允许等待。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态势,做好这项教育必然要求我们认清其真正的本质内涵,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体系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⑺劓.谈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69-72.

[2]刘玉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5(24):14-18.

[3]周耕.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及高等教育应有之维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204-208.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3

关键词:思维;兴趣;创新能力;实践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数学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而忽视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特色,也轻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数学教学丧失了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能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独立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持宽容态度,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的猜想、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好奇地发问都要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切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做研究者、创造者。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所产生的巨大力量,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存在种种弊端,如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等。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无法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形成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

多给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不要让学生养成什么事情都要依赖老师。如,教学第一册“拼组图形”的第三题时,老师课前准备了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多多观察,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各种图形,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找到贴近目标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2)以趣味性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无趣的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如,游戏教学法。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会把游戏融入教学中来,以玩的形式让学生记住知识,这样学生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3)以实际的数学应用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指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中,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运用到数学实践中,从而掌握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这既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和提升,也能锻炼学生能力,还是增强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数学知识的新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把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把学习中的事情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增加了趣味性。(4)以积极的鼓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时,我出示了一道习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50人,到某车站停车后,_______,又前进,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题目出现后,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进来。

五、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所阐述的评价目的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否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进行,是否是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充满个性的学习。所以,教师要通过改进课堂评价策略,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一、引 言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三、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师要用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这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会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展现,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究: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通过创新意识的引导,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从而有了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我们应该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细心呵护嫩芽般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课堂上,我常常会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吗”,“为什么很多房顶是尖顶三角形的”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单纯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动力,要勇于创新,要有恒心有毅力,并且不怕挫折,同时还要有对问题执著解决的勇气。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构思题型、精心设计情境、激活学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图形周长的计算”时,我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测,但圆就有了一定难度。当我看到有学生把圆“滚”到尺子上测时,我问道“任何圆形我们都可以‘滚’到尺子上测吗?”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并最终想出了“绳测”的方法。后来我继续向学生设疑,从而证明“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统一规律呢?这就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操作,并最终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问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学生要借鉴前辈科学家不断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又培养了技能,并且充分体验了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挖掘出来、创造出来。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小学生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观察物体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先有想象才能有创新,想象力是创新的起点,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想象开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乐趣,享受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为学生多提供一题多解的教学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000米,一人从甲地出发去乙地,10分钟后走了500米,问再过多少分钟能到达乙地?

学生列出不同算式:

(1)(5000-500)÷(500÷10)

(2)(5000÷500-1)×10

(3)5000÷(500÷10)-10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6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该领域的大量实践。第二,对实践的思索。要想在职业活动中创新,必须熟悉这种职业活动,掌握有关知识,了解有关信息。创新能力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结合,并能付诸实践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升华。职业能力既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付诸实现的载体。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现代中职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归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中职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勇于摒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和物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用以上对创新精神的认识,引导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开创如下局面:

第一、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在黑板上开车床,在书本上装电视,在教室里搞种、养殖等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致力于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还可能出现培养成的有创新精神的中职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有关部门因循守旧而遭压抑甚至排斥的现象。因此,社会各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包括家庭)都受到创新风气的熏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的用武之地。不断提供中职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年就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工作,恰当处理“一般”与“个别”,“内容”与“策略”方面的关系。

先说:“一般”与“个别”,在这里,“一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学校和应用技能各领域、品德和技能诸方面概莫能外,同时要遵循创新精神的一般规律性,“一般”具有普通意义,但如果缺乏着眼“个别”的具体措施的支持,很可能难以落实。因为,“新”是有层次的,而且学生年龄不同,所学专业各异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越能把握培养创新精神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越可获得有效性。

再说:“内容”与“策略”,创新是通过一定“内容”体现的。因此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至少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对象与创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获得信息与设计实验等创新的的常识。二是要大力开发“情境课程”,使现有的由理论课程(又叫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变成理论课程与情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联系的新体系。所谓情境课程是指面对真实的或模拟的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中职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说,以锻炼中职生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介入,中职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见多识广”,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发勇气方面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如:中职毕业生崔桂亮发明了维维豆奶。“铆工大王”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杨建华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中职生晓涵在考取了高级茶艺师证书以后,与同学合作,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麓开了一家茶艺室,以闻名于世的“龙井茶叶虎跑水”双绝招徕茶客,许多游客慕名来欣赏她的茶艺表演,人气旺、生意火。她说:“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华茶艺的魅力,展示我们杭州的魅力”等等,使中职生由自卑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竞争活动,激活创新勇气。经实验,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中职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在启迪智慧方面,基本点是引导中职生发现新关系,主要策略有二:

1.引导类比。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如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这方面的举措大致有:一是自我类比,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两个客体或概念作简单的比较(不必面面俱到)。其目的在于把实现的问题情境与另一情境作简单交换,以便出现人们期待的新关系。三是简略性冲突,类比者用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描述同一个客体。采用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结合的事物在性质上或时空上距离越大,中职生心理变通性越大,发现新关系的能力越强。

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至少要做到:其一,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理念知识融合进技术操作中,让实践能力在技术操作中逐步提高。不能扼杀中职生的创造力,正如新加坡记者亚历克斯.翁在回应沃兹尼亚克的评论:“新加坡无法制造出苹果电脑”时所说“底线是:创造力不能强迫得到,不能教授,也买不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实力竞争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能达到壮大民族,富强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为此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我认为历史教学 要敢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就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非智力因素对广大学生而言,指学习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这是一种内驱力,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正如美国教育家索里所说:“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的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典内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而创新精神真好属于这一意识范畴,它是人产生一切创造的直接动力。假使没有创造精神即使有了创造能力,也不会产生创造成果的,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究竟如何去做呢?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理智感的一种。对于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了。首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即创设意境、创设悬念等。这种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情境的设定最好采用逆向思维的、发散思维的内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倾向主动探索,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二线”负责引导。例如:第一堂历史课,我给学生讲地球文明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然后讲了四大文明古国,后随即提出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么为什么现在最发达地区却集中在欧美呢?又如分析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中国成为强国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了成功,这时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当时清朝官员,你将会怎样做?”问题一出,既使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心态。

2.端正和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空洞的说教不行,依靠诱发兴趣也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也正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历史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典型的重视教育的国家,并提问该国重视教育的结果怎样?过去的战争往往一打就好几年,成千上万人流血牺牲,失去生命。今后的战争则可能需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把一个国家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搞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国力强弱取决于科技,国家间竞争要靠人才,21世纪中国正需要具有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 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气氛是发掘孩子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敏捷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精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当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精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计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改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预先为学生设计的非常周密,甚至是学生改用什么样的句式,用哪个词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顺序都预先为学生准备好了,预案简直称的上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自己演示自己的教案,学生则被牵着鼻子走,只是被动的接受,不敢有一点逾越,答案必将是否定的,为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

1.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可让学生探寻历史上的名人、名师、科学家,大都是从对前人的质疑中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做法。古人云:“疑,思之始,学之端”。疑,就是为了新的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学生可同时开展质疑竞赛。通过这种鼓励性措施,促进学生畅所欲言,不断提出新的疑点,这样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又能激发创新的兴趣,长此以往,不断的进行类似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定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鼓励质疑,还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正因为有标新立异,科学才会突破某些权威的既定诊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对“标新立异”往往有一种抗拒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学生因循守旧。因此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应持正确的态度,要多鼓励、多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假如学生走进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多鼓励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有富有自信、富有创造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8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我就如何在实践阶段使学生在增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看法。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的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学生在观察感知的活动中,促进大脑感知区域和储存区域功能的发展,以获取经验信息,增长知识。

第二,要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在观察之前确定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还必须拟订出周密的观察计划,去完成这个任务。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避免自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

第三,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四,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中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提炼出本质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1)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提示矛盾;(2)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4)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多选一些综合性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索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住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7.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创新条件,如开放实验室、提供资料、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等等。

8.要创新就面临着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回,不断努力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化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7-104.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