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7 18:00:58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7-02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版本都采取主题单元来建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为了使主题单元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需对其教学流程进行探讨。

一、主题单元建构方式特点

主题单元建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进行同质或异质建构或有序组合。第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探索语文实践系列活动。第三,营造“对话”交流情境,引导思维碰撞。第四,高效整合信息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开掘单元主题。

二、主题单元教学流程与路径

怎样进行主题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需要我们全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和凭借,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进入单元主题概念以及对相关文本的浏览和吸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理解、感悟、反思,感受单元主题的内涵,领悟主题单元的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实施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在主题单元教学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学生所学是在单元主题下的多方面的、立体的知识,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就能让一个个单元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当前仍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教材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让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缺乏单元主题的统整和提升。也有教师对单元主题内涵认识不深,一味注重形式,丢掉文本间的组合以及单元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开掘。另外,由于在教材编排中,把“语文知识的落实”安排在每个主题单元后的“阅读链接”、“综合学习”等语文实践中,不同于以往教材放在文本后面,如“读读写写”等训练项目。这就造成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融入其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使用主题单元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主题单元课堂教学。根据多年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主题单元课堂教学必经如下流程。

(一)主题单元的课前准备

1.通览单元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明确主题概念下的教学内容。2.寻求有效落实主题概念的教学方法与路径。

(二)主题单元的课中关注

1.本课文本与单元主题有何关系?如何在文本解读和语言训练中落实单元主题?2.基于单元主题与本课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源还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

(三)主题单元的结课统整

1.回顾单元中各文本的作用,体现单元主题的人文内涵。2.弄清楚各文本语言训练点如何承载单元主题,体现单元主题的语言功能。

如冀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是关于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文化主题的,由三篇精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珍珠鸟》、《动物二章》和两篇略读文章《人类的朋友》、《大自然,你好》以及一个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和一个综合学习构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带给我们的小径新雨后的情景:小草、小白菊、凤蝶、云朵,雨后的清新、润泽、活力,让人神清气爽;《珍珠鸟》中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人类的朋友》描写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等,快乐追逐在草地上的兔子,公园里惬意凫水的野鸭,排队横过马路的大白鹅,人类创造的和大自然中其他物种融洽相处的感人画面……《大自然,你好》中海迪姐姐的那一声“大自然,你好”是人类对大自然久违了的问候,鼓励小朋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鸬鹚》和《鹭鸶》动物两章,一章描绘了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自然画面,一章则用诗的语言赞许鹭鸶的美丽,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不光在物质更在精神和心灵。阅读链接《藏羚羊迁徙之谜》以雌藏羚羊雄壮的迁徙为背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那么,雌藏羚羊为什么要克服种种困难,不远千里到可可西里腹地生育它们的下一代呢?”“科学家的猜想”引领孩子们走向科学猜想之门,“我也猜想”为孩子们提供了科学猜想和科学思考创造的平台。

纵观这一主题单元,我们不难发现,引领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自然之美,保护自然之美,创造自然之美,正是这一主题文化所在。那么,寻找有效落实这一主题的路径与方法,就成为这一主题单元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这样架构主题单元教学路径与方法:

一步路径,单元前整体预习。将单元主题概念外延与内涵打通、拓展,最大限度地接受本单元主题信息。

具体措施――单元前整体预习: 1.读一读本单元文本,了解本单元主题,将本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话写下来。2.将你喜欢的文章多读几遍,在文章中圈点批注,将你的理解标注在文章相应位置。3.搜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信息,读一读,整理分类,归纳信息资源,以此佐证单元主题。

二步路径,文本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主题教学,深化主题内涵,品味主题表达方式方法。

具体措施――调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1.文本中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的语言,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句(段)语言你最有感触或印象最深(语言点,字句解析,突出主题)。2.文本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插图点,想象介入,诗画主题)。3.你觉得文本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单元主题情感,有感情地读一读(情感点,感情朗读,感悟主题)。4.在文本反映单元主题上,你认为文本中的哪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借鉴。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写作点,品味朗读,内化吸收主题,感悟写作方法)。5.基于单元主题的表达,文本中哪些地方你觉得可以写得更好,提出你的建议,说一说,写一写(创造点,说说写写,拓展延伸主题,再创造主题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创造,甚至还可以发展经典的内涵,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从而模糊和消解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主题单元教学之美。

三步路径,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利用主题单元中典型信息与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再创造,升华单元主题,提升语言表达与创新素养。

具体措施――主题单元教学综合统整:1.回顾主题单元文本内容与思想,谈谈有何收获。2.由此单元内容延展开去,你又阅读了哪些文本,有哪些感想,说一说。3.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你想表达的内容有哪些,你都用过什么形式表达(读、说、写、唱、绘、弹、演等),整个单元学习之后,你现在还想表达什么内容,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进行表达,可以自己表达,也可以表达给别人听或看。

三步路径走完,学生们对单元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理解了有效表达单元主题的语言和方法,并且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相关单元主题内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融合。

关于热爱自然这一主题单元三步路径的教学中,学生们平均阅读了近30篇相关主题文章,阅读书刊有《海洋的秘密》、《奇妙的昆虫世界》、《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比安基科学童话精选》、《十万个为什么》、《守望家园》、《解码宇宙――新信息科学看天地万物》等,涵盖自然界动物、植物、矿物、天象等方面内容,完成了相关习作平均6篇,其中,创造性习作表达2篇,包括科学猜想小说、科学童话、诗歌等形式。其中,学生作品《蚂蚁搬家》、《巴西木花香》、《西瓜籽的太空旅行》、《我的来世与今生》等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大胆的想象被师生广泛传阅并发表。通过本主题单元学习学生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而宽广的认识与体会,学会了不断思考、联想、反思、拷问、创造,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完成了对自然与人类哲学关系的思考和初步实践,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2

一、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一元价值”

“一元价值”即以师生为本的价值,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教育的根本是成就人发展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师生成长的终身幸福奠基,其改革的原点由人的发展需要开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原点,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力、潜质、素养和文化进行全方位、可持续的培养。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灵魂所在,也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的灵魂所在。

学校是教师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职业幸福的乐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成功的主渠道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践行、实施、完善和提升,而课程体系践行、实施、完善、提升的过程,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态度、专业素养、业务综合实力及职业幸福,促使教师专业化不断向新的高度、深度与厚度推进,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及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

突显办学的“三元特色”

“三元特色”指学校的民族化特色、现代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这种特色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内涵、课程体系、师生的综合素养及学校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来彰显,并形成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以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涵养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构建,切实完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一是民族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承传和弘扬,而且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成长,用多元发展的理念,突显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让师生能够守根固本,用民族文化的灵魂成就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担当起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理念等,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命脉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现代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在突显现代化特色中形成现代化特质,突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支撑学校文化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的多元发展。数字化应用促进特色校园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国际课程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应用对学校发展、课程构建、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与融合,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突破的契机和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国际化特色。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使教育资源在民族化基础上,突显国际化品质,使教育的诸要素加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孕育,在公平竞争、激荡包容中,促进各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既满足了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又不断适应国际教育间的互补。三、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中的“五整合"策略

一是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对单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有效整合,不拘于一个单元、一个年级、一个学段,放眼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科内整合体现在单一学科的整体统筹规划和中小衔接中,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及科学合理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实践、探究和创新。

二是学科间整合。一方面,以单一学科为本位,以相关内容为纽带,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主题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以主题牵动全学科系列化整合,将全学科的相关内容以主题引领,有机有效融合,形成新的课程文本。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科教育资源的融合、整理、统筹,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三维目标”。同时,学科间课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整合构建与实施,将不断深入挖掘文化与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以实现不同学科间课程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

三是三级课程整合。课程改革启动伊始,提出了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

这种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基本框架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需要的不断变化,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更大胆、更有效地将三级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有机整合,充分拓展课程资源,使课程的构建更加立体化。

四是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课程国际化特色的核心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标准、格局,来把握和建构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国际化特质的时候,就要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促成三级课程与国际课程的相应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在世界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简约、清晰,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三大主流课程的优质资源有机整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在世界课程体系平台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且加以分享。

五是课程与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的新信息资源整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受诸多客观元素影响。而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信息的阶段性固化特质不足以超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课程整合要关注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中产生的新的信息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中。

如课程与自然资源整合,人类对自然的关注,由身边到区域到整个地球,现在已经发展到太空与外太空,而这些信息资源的变化是现有课程所不及的,以探究宇宙情怀、宇宙文化和宇宙经济等为主题的课程建构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并彰显中国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理念。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3

关键词:茶品德;高校教学管理;影响状况;教学思路

教学仅仅是知识传授、技能传递吗?或者教学的重点仅仅是关注学生自身的技能素养提升吗?远不如此,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立足学生全面成长这一基础视角,通过细化学生培养要求,融入时代特点,从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的最佳效果。当然,就茶品德的实质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元素,能够为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1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推进过程中,其核心不足在于缺乏思维理念的有效融入和核心表达。思维是一种意识,也是直接影响其状态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要素,通过对学生思维理念的内涵价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良好的思维理念,能够对学生培养起到终生影响。但是就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看,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客观知识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未能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融入合适的思维内涵,进而从本质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而在这一思维教育缺失过程中,其对学生品德理念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不仅整个品德教育机制不完善,甚至在一些品德教学活动中,由于其使用的素材内容,未能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关注点和成长培养点出发,从而使得学生品德教学停留在表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德。此外,在整个学生培养与具体教学时,忽略了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限制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底蕴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影响了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客观地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将礼仪、美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向学生讲述美德品德,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理念知识,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美德这一优秀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要要求。

2茶品德的内涵认知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茶品德理念内涵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及培养活动中。尤其是茶品德理念中所诠释的精神元素和思维体系,不仅具有包容性,更要引领内涵,从而实现茶品德与教学活动的体系化融合。茶品德是对中华文化中深厚的品德理念进行综合融入和最佳应用的品德机制,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品德文化的具体呈现。对于茶品德的具体内涵来说,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涵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必须融入的内涵要素。而茶品德中,最为推崇的就是耐心,精心,可以说,这正是目前整个社会所奇缺的理念。事实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任何一次优美的品茶活动,其根源都在于精心去品味其中所具有的趣味。茶品德不是茶与品德理念盲目融合,其实质上是品德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因此,在茶品德中,其诠释的是价值理念,尤其是完善而体系化的文化要素和内涵理念,所以,在茶品德内涵诠释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载体,同时更需要结合相关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茶品德,描述的实际上是通过饮茶从而所形成的成熟思维,尤其是对于多数饮茶者来说,其在饮茶过程中,想要品味茶的甘甜,以及茗茶的香甜,其前提和关键都是良好的心态,脱离了心态认知,其很难做到对茶,以及饮茶过程的准确认知。几千年的饮茶过程,成熟完善的向我们展现了茶与品德理念的融合与贯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为我们感知茶文化的成熟与内涵提供了重要帮助。茶品德正如茶的深厚底蕴一样,在全面诠释茶文化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人们倍感亲切。

3茶品德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影响

结合茶品德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看,茶品德是以礼仪、和谐等为基础思想内涵的体系内容。当然,从根源上看,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社会化生活发展状况而产生的。茶品德体系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包容性,所谓包容,就是在该思想体系形成中,通过对其他思想理念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从中挖掘到适合本体系传承和发展的内容,通过具体融合,从而为其整体思想提升提供帮助和支撑。就茶文化元素而言,其中所融入和诠释的品德内涵,对于现阶段学生培养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是从高校教学的特殊性看,其直接承接社会,学生自己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需要直接参与到整个社会就业之中。因此,学生自己是否具备了参与工作的能力,或者其能否独立处理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不断推进过程中,想要实现其整体改革发展的理想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完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丰富具体的教学理念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最佳效果。立足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实际看,完善借鉴多样元素,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其发展与突破的重要要求,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力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就成为当前该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方向。

4融入茶品德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具体思路

客观来说,茶品德不仅是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值得被融入和借鉴的重要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先进完善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其能够为学生思想理念的培养融入合适的载体,同时也能大大创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在当前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无论是教学机制的完善性,还是教学管理机制的具体实效,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与落实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相对于其他管理机制而言,高校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性。因此,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这一大的背景下,丰富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培养的客观实际,从而服务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学习技能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理念提升奠定重要基础,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而言,高校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其自身抗压能力,就当前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看,其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会遭遇相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其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超出其想象的难题和问题,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态,那么其就很容易从容不迫地去突破这些难题。当然,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其利益导向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如今社会中存在诸多浮躁现象,而“利益至上”的生活观,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品德意识就至关重要。当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和认知:如果单一的感知和品味道德理念,那么其不仅很难认识到这一道德理念的深厚,更会感觉道德理念的空洞,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道德学习,由此,选择和借助合适的品德教学元素,极为必要。

5结语

当然,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从而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整个教学活动创新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全面融入。结合茶品德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习惯理念,进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32-36.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4

一、声乐艺术的美学内涵

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是音乐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艺术用音符表达情感,包括具体的声乐作品,表演者的感情体验,完整的声乐艺术通过表演者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随着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不断受到重视,对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研究逐渐增加,丰富了整个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艺术的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声乐创作中的美学。声乐作品的创作不是简单的音符之间的叠加,声乐作品的创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才能整体把握整个作品的基调,整合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使其完美的融合,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创造出完美的声乐作品。二是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美学。音乐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美感,虽然简单,但却不失文学的魅力,加之优美的旋律,是很多声乐作品具有不衰的灵魂,能充分表达情感,整部作品的美学意义巨大。三是声乐表演中的美学。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审美艺术,在其丰富的表演中也具有强大的美学特征。声乐表演者具有美的体验,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演员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使作品更加饱满。另一方面,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向观众传达一种美的感受,对观众施以美的熏陶,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传达给观众。

二、美学视域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要借助人来表达,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特点之一就是借助人的演唱来表现一定的美学效果。一副好的嗓音就是一部完美的声乐作品,具有不可比拟的审美价值。另外,大多数的声乐作品都与文学作品有关,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背景,这样的基础之上,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就更加丰富,优美的文字能使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加准确,容易让人理解,深入广大听众的内心。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深入听众的耳朵,更加理解听众的需求。在民间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声乐艺术的美学意蕴更加丰富,对于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表演者来讲,美学意蕴的丰富扩大了他们表演的视野,对声乐艺术的诠释能更加完整。

三、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运用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具体的声乐表演,开展丰富的声乐教学活动等,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强化声乐演唱的方法,能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积极研究声乐演唱中的美学思想音乐作品被大众的认可以及欣赏需要表演者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将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因此。表演者要积极挖掘声乐作品中存在的美学思想,提高对音乐本身的审美能力,将丰富美学思想通过自身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学感悟力声乐演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美学感悟力,提高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作品演唱中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教师在具体的演唱教学中,分析音乐作品中包含的美学色彩,强调理解美学内涵对于演唱作品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理解到声乐演唱的美感与歌曲本身的基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解作品中美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三)声乐艺术的表演中注重乐器的配合使用乐器的伴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学色彩,在声乐表演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声乐作品中的乐器的配合使用,能为观众营造不同的美感体验,丰富声乐作品的内涵。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美感特色,运用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表现不同的审美。例如,笛子的音色欢快,可以为感情基调欢快的作品进行配乐。而钢琴的音色柔美,可以为感情舒缓的作品进行配乐等。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选用不同的乐器配合表演,会调动演唱者内心的情感,引导演唱者运用不同的美学思想与美学思维来诠释整个声乐作品的内涵。

声乐艺术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具体的美学视域中去了解和研究声乐艺术,会发现更多存在于声乐艺术中的美学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运用其美学特征去指导声乐艺术的表演,将声乐演唱与审美体验完美结合,促进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3]梁周全.略论学校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5):82-83.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6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5]宋新芳,孔艳,刘成新.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6(5).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7

一、阅读文本解读多元化,注重“文心”的边界

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关注基础,重点锤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选修教材关注发展,倾力濡染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如按传统的一元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是根本无法开展的。例如《外国小说欣赏》中多是西方现代小说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其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主题特点等各方面都与必修教材里的古典小说截然不同。该教材在“单元话题”中明确地提出小说主题的特点在于模糊性和多义性。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因此我们要多元化解读文本,要读出作品中呈现的复杂多义的世界。像《骑桶者》、《墙上的斑点》、《半张纸》这样的作品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解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其模糊性,因其模糊而更具有对人的生命状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时,如果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进行多元化解读,多角度地挖掘出小说的深层意蕴,教学才不会流于肤浅,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如何多元化、个性化解读阅读文本呢?文本解读的特点在于“有限中孕含着无限”。作为阅读的主体,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文本观,力求用时代精神去诠释它。其次要积极地发散思维,从文化、人性、社会历史等多视角去解读,从不同侧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显而易见,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文本势必使作品的意蕴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当然,多元解读文本不能够无界,个性解读不等于舍本逐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绝不会读出李尔王,更不可能读出奸诈的夏洛克。如果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内涵,启发学生在正确把握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去创造性阅读,那么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避免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文本要有审视的自觉,要注重多元解读与“文心”的边界。

二、阅读教学要点面结合,明确鉴赏的重点

现代阅读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所谓“点面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它是一种融“整体感知”与“重点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新教材作品的阅读,呈现出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步提高的总体特征,每单元都有各自的阅读目标,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的目标又彼此关联,体系严谨科学。

就单元教学而言,“单元教学”是“面”,要从整体上感知每个教材单元的教学方向;作品是“点”,要把单元目标融于每篇作品中重点赏读,如果每单元每篇作品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会集中火力,而不会面面俱到。例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时可围绕“景物”或反复诵读或分析鉴赏。

就每篇作品而言,“面”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感知,“点”指的是根据作品的具体教学目标而确定的鉴赏重点。阅读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熏陶、品味、感悟、积累。散文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写作思路与感情,“点”就是分散于文中的描写图景或细节及琐事;小说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点”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诗歌的“面”就是作品的感情,“点”就是富有内涵的词句与和蕴含情趣的景。

三、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握作品的“文气”

钱理群教授说:“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感悟每个细微的颤动。”因此,阅读教学要把握作品的“文气”,淡化作品的空洞分析,以学生的诵读积极感悟,从而体味作者感情。“以读为本”,实质就是“聆听”作者心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碰撞,进而领悟作品内涵。

目前阅读教学的积弊就在于喜欢寻章摘句,设置一个个知识点与能力点,从而使作品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文哪几句或哪一段或哪几段话最能打动你?”开始学生自读全文,然后有选择地赏读文句、赏读文段并自由讨论交流阅读的感受,最后齐读全文感悟作品的情感。采用多种方式诵读,学生悄无声息地领悟到作者对光明自由向往的思想主题。很显然,阅读教学必须走出因分析而肢解课文的死胡同,要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紧紧围绕“诵读体验”这一关键环节,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诵读体验要情景交融,形式多样。由于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体裁特点迥异,诵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各有侧重。诗歌的诵读要善抓关键词语,明确感情基调,理清写作思路,以至熟读成诵,以此带动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散文的诵读要紧抓文眼,结合具体图景、意蕴丰富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从而探索出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和戏剧的诵读重点应放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段反复诵读,着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文濡染是阅读不可或缺的元素,阅读教学究其本质就是“感化”人。春风化雨,多元解读,彰显阅读教学个性。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篇8

【关键词】深度挖掘;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一、适度讲解,引导学生初读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名言警句、谚语等内容,都属于经典诗文范畴,这些诗文大多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韵律整齐等特点,非常适合展开诵读训练。教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适度讲解,引导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朗读、多元赏读等方式,对经典诗文展开学习感知。教师在对诗文展开解读时,不仅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设计,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学生诵读基础、诵读习惯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需求设计有针对性指导方案。

在学习《古诗两首》时,教师对《江南春》诗句进行解读: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随处可见水村山郭,酒旗招展,好一幅春色图画。南朝统治者希望获得神灵的庇护,当年建造的四百八十座寺庙,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楼台之中呢?朗诵这首诗,要注意前面写景是铺陈,后面抒怀才是作者真正意图所在。学生开始朋读,教师矫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朗读古诗不可太急,要注意节奏变化,给人以寻味的余地。学生朗读渐渐找到感觉,朗读效果显示出来。

教师对古诗内容进行适度讲解,让学生明确古诗内涵,掌握朗读需要在哪些地方呈现起承转合。教师不断矫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适当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教师要从古诗内容方面展开教学突破,这对改变学生朗读习惯有重要帮助。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小学生诵读诗文时很容易陷入习惯认知之中。很多学生认为诵读就是大声朗读,要注意情感投入,甚至要“拿腔弄调”,这样会将诵读引入“死胡同”。为提升诵读引导效果,教师不妨多进行一些诵读示范,通过教师的亲自朗读展示,让学生产生更直观感知。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诵读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染。经典诗文都属于名家名作,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去诵读体验感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这也是诵读教学的重要选择。

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展开示范朗读,并给出具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中有三个人物,诸葛亮、刘备和张飞,他们性格特点鲜明,在朗读时要体现不同个性特征。学生展开朗读训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纠正。为提升朗读气氛,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朗读,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都给学生创设良好朗读情境,学生朗读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朗读训练自然进入佳境之中。这篇文章虽然是用现代文手法写的,但内容设计古文名著,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时,需要运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诵读认知。

三、拓展内涵,提升学生诵读品质

经典诗文诵读不仅要关注诵读技巧,还要注意拓展诗文内涵,探寻更多认知渠道,以提升学生诵读品质。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主题展开的,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统一的主题内涵,针对单元主题内涵拓展诵读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文内质核心。同一单元内容都有相似性,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都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组。教师从单元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诵读,学生会感觉有章可循,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

如,教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小儿垂钓》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然后组织学生对配乐朗读进行评价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朗读节奏快慢掌握很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也有的学生说:古诗朗读最讲究抑扬顿挫,朗读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完美,我们需要好好学习体会。教师给出观点:这首诗内容是写儿童的,朗读者读出了活泼、可爱、稚嫩的感觉。在学生展示朗读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的进步表现。

教师组织学生对范读进行集体讨论,就是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找不足,学习人家朗读的长处,这对提升自身朗读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诵读是一门艺术,让学生从不同维度展开认知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方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会安排比例相当的经典诗文,促使学生阅读学习感知体验经典的无穷魅力。小学生诵谚基础比较单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材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教材内涵,以便形成诵读感知基础。教师适当示范朗读、设课堂演绎朗读情境、展开诵读竞赛等活动,都可以提升学壁诵读感知体验,形成重要诵读成长力量。

上一篇:理财规划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小学概念课教学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