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6:09:12

单元教学论文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单元教学不再停留在一篇课文的挖掘上,着眼点是“单元”,更注意思维的立体性、整体性。进行单元教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熟悉单篇课文,而应熟悉一单元或整册教材的联系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形成宏观的蓝图。

单元教学,教师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课一得上,而是把整体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知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这个“加工厂”里,与旧知识相交接、相撞击,而融合、理解,再形成能力,运用于读写实践中去。如此,知识将是链条,或网状的整体系统。

例如,教授初中第一册中第一单元时,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单元的整体思维目标:

①初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②学习抓人物形象特征,在叙事中结合抒情的写法。

③体会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平凡的事件,抒发浓郁感情的特点。

④理解关键字词、语句的含义。

⑤根据重点段,把握中心的写法。

⑥精心选材和倒叙的手法。

⑦写散文要选择既新颖又独特的最佳表现角度。

这样确定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丰富的,不再是单一孤立的。

教师在单元教学时,先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交代给学生,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具体操作时,教师抓住讲读课文的知识系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规律,处理单元中各种知识的层次性、联接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

①讨论法。《这不是一颗流星》可以让学生讨论课文多次写阿婆的手及熊皮手套的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将问题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也突出了单元目标的知识点。

②揣摩领悟法。揣摩《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样的语句。学生可以通过揣摩,明白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还有《背影》的题目别具匠心,也可以让学生揣摩,从中抓住作文命题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特点。

③系列比较法。教师可以将《这不是一颗流星》和《背影》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相同点:通过对人间真情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情感。再理解倒叙、人物描写、精心选材等知识点。通过比较,既找出文章的共性,又发现它们的个性,克服单篇教学的孤立性,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④遗貌取神法。也就是将整个单元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取出来,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像本单元的“选择新颖而独特的最佳角度写散文”的特点,就需要教师提取出来,教会学生深入体会。“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写文章选择最佳角度的重要性。《背影》的最佳角度是三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形成了艺术焦点,深深地抓住读者。而《这不是一颗流星》则用倒叙的方法,从看戏熊引出熊皮手套,新奇而行吸引力。

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中,还有一个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自读课文的学习。

自读课是学生实践的园地,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将讲读课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

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再布置写作训练,进行单元检测,就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迁移,也使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体现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规律。其中对部分的分析只是达到对学习对象整体认识的手段而已,“整体重于部分,整体有一种既来自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独立新质,这个新质就称为格式塔质。”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4.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也是完整的试卷的一个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开篇案例对于传热单元操作,可采用学生熟悉的氨的合成中脱除二氧化碳的生产工艺作为开篇案例。氨的合成中二氧化碳脱除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8]。一氧化碳变换后的原料气经吸收塔底部的气体分布管加入吸收塔,在塔内与碳酸钾吸收剂进行洗涤,出塔净化气经分离器把气体夹带的液滴分离后进入下一工段。吸收液由吸收塔底部引出,经水力透平减压后进入再生塔顶部。在再生塔顶部,溶液闪蒸出部分水蒸气,然后沿塔向下流,在塔内与再沸器加热产生的蒸汽逆流接触,同时被蒸汽加热到沸点并放出残余的二氧化碳。而再生出来的碳酸钾溶液经冷却器冷却之后并经泵加压后进入吸收塔顶部循环使用。选用此工程案例作为开篇案例是基于下述三个原因:(1)我校的化工原理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到云峰合成氨厂进行了生产认识实习,对此工程案例比较熟悉,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2)该生产案例中,涉及到三类换热器(再沸器、冷却器、冷凝器),与教学目标吻合较好;(3)该案例中,化工原理与化工工艺学紧密结合。提出此生产案例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简述整个脱碳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该生产过程中这些换热器的作用,流体之间的换热方式。然后,请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说明加以延伸,即可完成开篇内容:(1)换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换热器的类型,(3)冷热流体换热方式。之后,提出两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一是如何根据生产任务设计或选择一台换热器。二是这些换热器使用时间长了,换热效果不好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章节逐一解决。

1.2问题案例问题案例法,即教学中讲授某一知识点前先列举出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引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传热一章涉及知识点较多,讲授时可采用问题案例法逐一进行。例如,对于保温层的厚度问题,许多学生会习惯性的认为厚度越厚越好。为改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即可列举如下实例进行教学。假设一钢管规格,钢管外壁温度环境温度钢管外包热导率为的保温材料,以减少热损失。已知保温层外表面与环境的对流传热系数为保温层与钢管接触良好。求保温层厚度分别为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时,每米管长的总热阻及热损失。为节约时间,可将3-5位学生分为一组,每小组计算1个保温厚度对应的总热阻和热损失。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显示,在题设条件下保温层厚度由10mm增至30mm时,总热阻逐渐减小、总热损失逐渐增大;当保温层厚度从3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逐渐增大、总热损失逐渐减小。则保温层厚度从1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和总热损失均存在一个拐点,对应的总热阻最小、热损失最大。此点对应的保温层厚度称为保温层的临界厚度。计算表明,上述题设条件下的临界保温层厚度为28mm。原因可由热损失公式(其中为热阻)可知,当保温层厚度增大时,一方面是导热热阻增加,另一方面是对流传热热阻减小,因此保温层厚度存在临界厚度。当保温层厚度小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减小、总热损失增大;在此期间增加保温层厚度并非是越厚越好。当保温层厚度大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增大、总热损失减小。鉴于经济和管道体积的考虑,实际生产中需通过计算,再选取合适的保温层厚度。

1.3综合案例综合案例法即在每章(或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问题。在传热单元操作讲解的最后一堂课,提出如下生产案例:在某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中,混合液在分解塔中进行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移走,分解塔内温度将继续上升,会产生过量焦油。这不但会使产品质量下降,堵塞管道,甚至造成事故。国内该类生产装置大都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转移反应热(即塔内温度靠液体自身蒸发来维持,一般维持在88℃左右)。也有部分工厂采用外循环冷却的方式(将塔内液体用泵抽出,经塔外一双管程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后循环回分解塔)转移反应热。所用换热器主要参数为:壳径1m,双管程,换热管,换热管根数370根,总传热面积100m2。该厂欲将塔内温度降至60℃,这一改变要求冷却器热负荷增至4×105kJ/h。将此案例加以描述和说明后,让学生对这一案例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根据班级学生数,将学生按5-7人一组,课堂上用10-15min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阐述解决方案,其它小组可质疑和提问。经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如表2所示的四种方案。经分析可知,得出方案D是可行的。得到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案例分析就结束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从例到理”。此案例表明,考察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不能单纯只考虑其传热面积,传热面积和总传热系数的乘积KA才能真正代表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因为存在如下关系:A—管数或者壳体体积—流速—传热系数。因此,列管换热器的K和A值之间往往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传热面积过大往往由于流体流量的“不匹配”而导致K值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了。

2案例教学的启示

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案例一定要源于生产和生活,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案例中既包含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又暗含一定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并解决此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巩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完全替论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终总结归纳得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做到“从例到理”,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又要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工程案例,做到“从理到例”,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3结语

案例教学的引入可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案例的选择要恰当,且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不同。针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可采用开篇案例、问题案例、综合案例法。开篇案例能使学生明白该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采用的设备及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整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可采用问题案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个单元操作讲解的结尾,可采用综合案例法,可使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加强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87年开始,我县物理学科有计划地进行“单元达标教学”试验。所谓“单元达标教学”,就是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制订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单元教学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质量的目的。从1990年我县高中招生物理成绩看,试验班的优生率较试验前提高20%,较对比班提高24%。差生率较试验前降低25%,较对比班降低30%;近几年来,我县高考物理成绩一直在全区ll个县(市)中名列前茅。

我县的教改实验充分证明,实施单元达标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做法是:制订教学目标体系,建立统一具体的教学标准。在省课题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我县学生和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别制订了高、初中各年级各单元及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系和目标测试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明确的层次要求和测评措施,把原来抽象笼统的教学目的变成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变成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统一控制下,能动地主导教学,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够激发达标欲望,及时了解达标情况和调节学习活动;教学目标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我们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构建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目标,诊断补偿一展示目标,指导自学一依据目标,点拨讲解一紧扣目标,反馈矫正。具体他讲,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实施定向教学,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进行“引导自学,启发点拨,讲解归纳,达标练习”,构成环环相扣,秩序渐进的“小步子”教学序列。

快反愧强矫正,实现单元达标。在单元达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我们把反馈矫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诊断测试,实现课的反馈,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通过课堂提问和形成性测试,取得课堂反馈,及时发现缺陷和差异,进行矫正补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实现了当堂消化当堂达杯;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测试,师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单元反溃对未实现达标的学生,强化矫正补救措施,采劝个人自学、独立矫正、小组讨论,互相矫正;群体训练,变式讲授”等形式,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矫正补救后,再进行本单元的平行性测试,90%以上的学生实现达标,才可以进行下一单元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控制体系,把握着学生的参与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确保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尤其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老越多,较早地获取到了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果园机器人》,显而易见,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技,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和考察学生对自然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读物颇感兴趣,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上网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对日常上网行为有了更深度的认识。总之,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提出不仅重视课本知识的延伸,还将视角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发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要实现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还需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刻践行“大语文”观。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 教育教学工作。

1、 “科学”学科的教学。科学是新课标开设的一门学科,也是我区一惯的考试科目。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学科上。在教学中,我利用的是电子教案,在打印教案前,我已经对教案做了全面的阅读和局部的修改。在上课前,我要进行二次备课。能利用的利用,好的加上标注,不能用的要删除,不妥当的要加以修改。还要做到三个力求。力求走出课堂;力求做好实验和操作,本学期和教材配套的材料袋我要好好的利用,这个材料袋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弥补了学校教学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力求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每个单元至少用多媒体教学两次。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运用知识,在合作、探究、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掌握知识。教学后认真写教学反思。要善于总结经验,钻研教学方法,虚心向同行学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讲一节校内公开课,完成一篇市级以上科学教学论文。

2、“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我第一次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都比较生疏,我利用电子教案,学习她人的教学方法。我感觉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应该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教研科研,自身提高。

1、利用农远资源讲一节校内公开课。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评课,写四篇以上评课报告。

3、争取机会到校外学习、听课。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8节。

4、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写教育教学论文。

5、10月末参加自考的结业考试,争取完成自考的所有课程。

6、建立自己的博客,将工作计划、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及教育叙事、教育教学论文、评课报告在博客上发表。教学反思不少于4篇,案例及叙事不少于2篇,论文至少1篇,评课报告不少于4篇。

三、 远程教育接收管理工作。

1、按时接收远程教育播发的课程资源。做好接收,使用记录。

2、在网络上下载课件、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方便。

3、为学校打印各种计划、方案、材料。

4、负责电脑、打印机的护理维修。

5、做好多功能教室的卫生。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本期主持人:蔡明(简介见封二)

陈 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评优课二等奖,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次在苏州相城区、太仓等地开设示范课。现任教于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蒋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蔡明生态语文团队”成员。有多篇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等教育刊物发表。现任教于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赵凤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副理事长,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20多篇。多次在市内外开设展示课、观摩课。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现任教于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祝荣泉: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张家港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副理事长,苏州市中语会理事。在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等刊物多篇,两篇教学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在市级优质课评比等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常熟、苏州相城区、无锡等地开设展示课多节。 “广义阅读教学”思想的首倡者,“作文故事化教学”主张的实践者,担任过四个部级课题的副组长,成果获苏州市评比一等奖。现任教于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田耳凤: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苏州市“优秀班主任”,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德育能手”,张家港市“十佳”班主任,多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50多篇,1篇教学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6篇文章获全国论文竞赛一等奖。多次开设市级观摩课、展示课、交流课,在市级各类评比、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现任教于张家港市新塍初级中学。

周喜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核心成员,苏州市教坛新秀双十佳。多次在全市范围内开设语文公开课、观摩课。两次获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曾获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现任教于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郑雪梅: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多次在各级各类论文竞赛中获奖。现任教于张家港市新塍初级中学。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个人工作目标

成为清河中学政治工作室成员,是一份信任和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义务。以此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虚心接受工作室领衔人的指导,踏实工作,深入研究,钻研新教材,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工作室QQ在线交流研讨活动,解答教学疑难问题,学习传播教研教改信息。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促进自我的成长发展。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2.承担公开课和专题讲座。积极承担公开课和讲座。今年应承担校级以上评课6节(其中2节配有教案及评课稿),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2节、县级以上公开课(或说课)1节,承担县级以上专题讲座1次。

3.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的总课题为《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我的子课题是: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展研究,制订子课题三年实施方案,做到每学年有课题研究计划和小结,三年有课题研究总结。

4.参加工作室网站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工作室已经建立的网站做出一份努力,学习领衔人收集的当前教学热点文章,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5.参加工作室QQ流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工作室建立的QQ群所开展的网络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如研讨某课时备课或单元备课设想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

6.培养青年教师。今年因为本人在上杭通贤中心小学交流一年,所以包括该校在内的老师选定3~5个青年教师,他们是:吴凤英、郭晓薇、副奕敏、邱丽娟、刘兰玉,作为自己"传、帮、带"的培养对象,作为自己的合作、教研团队,带领他们参与有关教研活动,引领他们的专业成长。

7.撰写教学论文。撰写1篇教学论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等),力争在本学年发表1篇CN级教学文章。

8.积极参加外出观摩学习。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水平,扩大教育视野,发挥工作室团队先行研究、示范引领和成果辐射的作用,积极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全体成员到外地区参加的观摩学习。

9.参加成员所在县(市、区)开展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10.积极参加工作室成员"送教送培"活动。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物学教学 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学习一直是中学生物课堂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如何真正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2012年1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新修订的课标最有标志性的变化就是“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一时间关于重要概念教学的讨论迅速蔓延,其火热程度不亚于2001年的“探究性学习”一词,人人谈论并付诸实践,快速普及。

关于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其实早在1978年, 教育部颁布的《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掌握的生物学概念。此后关于概念教学的文章不断推陈出新。这么多年来,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到底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以2001年课改为标志,查阅中国知网2001~2013年4月的论文,输入内容中关键词为“生物概念教学”的相关中学生物教学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共查阅到论文182篇,其中期刊论文165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1篇。借助文献分析,着重从学段、论文内容性质两个角度,分析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从而为一线教师深入研究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1 论文统计分析

1.1 论文研究的学段分析

中学生物教学包括初中生物、高中生物以及中职学校三大类,对论文研究的学段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学段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普及情况。图1和图2分别从三类的数据以及年度所占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论文远远高于初中,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论文所占比例近13年来呈稳定态势,起伏不大。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则从零开始,2001~2008的8年中,只在2002年出现过1篇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论文。从2009年开始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从2012年开始上升趋势明显加快,上升速度甚至高于高中。

据此可以说明:① 高中生物对于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初中生物,这也许跟初中生物教学2001年课改倡导的理念有关系,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概念建构的知识性、系统性、重要性方面则相对欠缺。而高中生物面临的概念多种多样,诸如专业名词、生物术语、复杂的生理活动等,其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② 2012年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论文数据急剧上升,源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颁布,标准突出了重要概念的传递,这一变化引领了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促使一线教师重视对概念教学的研究。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性质分析

在查阅的中学生物概念教学论文中,按照论文内容的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课标》解读、前概念教学、关于概念题的试题研究、概念理论研究、概念教学的总结研究、概念教法研究。数据统计见图3。

图3表明,关于概念教学的论文研究方向多元化,但有“一枝独秀”的现象,概念教法研究高居第一位,远远超过其他方面的研究,说明课改以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的过程是课改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继续分析134篇的概念教法研究论文,发现这些论文的作者96.27%来自于中学教师,内容包括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概念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概念的辨析等几个方面(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教学策略的提炼高居榜首,占据66.67%,其次是关于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概念理论的应用实践。对这些论文研究发现,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图应用、情境创设、科学史渗透、直观教具应用、方法提炼、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概念理论的应用实践主要是奥苏贝尔概念同化理论和概念形成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概念获得理论、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则有些是论文作者自己创设,有些则是应用经典教学模式教学,比如5E教学模式等。

2 统计分析后的思考

综上分析,关于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的论文大部分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主要体现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提炼。这些论文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2.1 教学模式的提出缺乏前提的构建

文献中出现了8篇关于概念教学模式的阐述,针对不同的概念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有的论文提出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五部曲”:“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迎接挑战,尝试定义概念”――“互动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把握本质,科学记忆概念”――“变换情景,深刻理解概念”;有的论文摸索出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有的论文提出了“归纳式概念教学模式”、“多轮认知结构概念教学模式”等。然而这8篇文章没有对教学模式的构建前提做一些阐述,是从教学内容呈现、情境创设以及学生思维逻辑的角度?是从教学环节、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程序的角度?还是从概念内涵本身以及学生认知的角度?文章纯粹就具体概念而阐述教学模式,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嫌。其实,不同类型的概念决定了不同的内涵和性质,如果教师能研究教材体系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概念进行分类,“对症下药”的研究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

2.2 教学策略和方法界限模糊,混为一谈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可见,教学策略应该是指教师完成概念教学或实现概念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而教学方法只是指这些步骤中某一特定步骤。比如《先天和学习行为》这节课核心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是“分析实例,认识概念――资料分析,运用概念――资料分析,理解意义――探究实验,深化理解――案例分析,情感升华”这样一系列的步骤,而这系列步骤中的每一个步骤就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在论文阐述中却没能厘清这二者的含义,混淆在一起,界限模糊。可见,一线教师缺乏对概念形成规律、概念教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引导。

2.3 教学经验性研究文章居多,缺乏理论支撑

纵观所查阅到的文献,关于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大部分论文基本都是教学经验总结性文章,这类文章看似操作性较强,但真正其他教师模仿起来,却常常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有“东施效颦”之感。这类文章之所以难以推广应用,是因为论文作者只是阐述了操作的过程,却没能阐明背后的理论支撑或者概念的形成规律,因而一旦外界条件(如生源、实验室条件、师生关系等)改变,那么操作就失去了原来的效果。

2.4 零散概念的教学研究文章居多,缺乏系统阐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从现有的概念教学文献看,就个别概念开展概念教学的文章居多,缺乏从章、单元的角度去厘清具体概念与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和特点。可见一线教师对于教材设计的概念体系缺乏宏观理解和把握,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解两方面加强。概念教学的重点是把握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自己先要有清晰的概念框架,然后整理出各章节重要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逻辑关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其概念建构才能具有学科思维特征,才能真正建构系统的生物学概念网络。

2.5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较为薄弱

关于概念教学,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物将为高中生物奠定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近两年关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文章日益增多,概念教学关注点正逐渐地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事实性知识传递”转移到“概念性知识的传递”,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足的是初中生物概念性教学意识的普及性和迫切性还不够,亟需加强和引领。这里提几点建议:① 注意构建概念之间的关联,认识到知识框架对学生建构概念的促进作用;② 注意事实性知识传递向概念性知识教学的转变过程;③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④评价聚焦在概念性知识和学生的理解。

2.6 对前科学概念影响生物概念教学的关注度不够

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白纸一张”,应当考虑学生接受教育前已有的前概念,即前科学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直接影响到新概念的建构,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例证。

初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对生物有了不同的见解,如何利用和转变前科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一大内容,需要引起关注。然而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关于研究前概念(也叫相异概念、错误概念)影响概念教学的论文只有5篇,占据不到3%的比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

2.7 从学科思维和概念形成角度阐述概念教学的研究较为缺乏

学生的认知是从下而上的过程,即从表象到本质的归纳过程,需要有大量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进而从中抽象提炼出生物学核心概念。而生物学教材在传递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呈现方式上更多的是一个从核心概念不断分解到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演绎过程。对中学生进行生物学概念的传递需要结合二者的规律,从遵循生物学概念形成规律的角度出发,定位理科思维,帮助学生完成从记忆事实到理解和建立核心概念并能迁移应用的转变。从文献研究看,这方面的文章还很少,有涉及却不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阐述。

总之,要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记忆那些孤立的事实和概念,而应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以此角度,纵观课改以来这12年多的中学生物概念教学,教师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基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6(1):57-61.

[2] 张秋玲.我国生物概念教学二十年[J].教育科学研究.2006,(4):51-54.

[3] 缪仁票.近10年高中生物学概念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5,40,(12):35-36.

[4] 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43-45.

单元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备课组活动是老师们互相联系、互相交流教学信息、集思广益的好途径。备课组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老师们在每次活动中才能有所收获,青年教师才会快速成长起来,备课组才会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会时时刻刻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为此,我们从夯实常规教研着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备课和教学方面:

1、确定本备课组成员的单元教学内容。本备课组有二位老师,同时要求每位老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结合九年级体育中考考试内容教材,查找资料,制订出各单元教学计划,并参与交流,相互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九年级单元计划,并组织参加组内单元教学计划的评比。

2、本备课组备课重点:一是九年级中考考试内容教材,在反复研究09年体育中考考试评分标准的情况下,合理分工,备教材教学过程,备学生学情。二是重点备本学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体育课堂常规要求和09年初中毕业体育考试要求,根据各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尤其在学生的课堂管理上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如服装要求、出勤管理、学习态度等等),最后确定形成了第一次课时的多媒体教案。

3、学生的中考选项报名指导与实施。经过学生自己选项,体育一模、二模的阶段性检测,即时总结教学阶段成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体育中考选项报名中做好参谋,已确保每一位九年级学生在体育中考中获得最佳成绩。在09年体育中考中我校均分39.80名列全市前茅,创实验初中建校以来新高。

4、加强备课组的备课工作,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的备课活动,并且具体落实到人,根据体育中考的几大类项目,每次确定一个主讲人,每人都要针对自己在教学上的弱点与困惑,来研究,来解决问题。每人都带着问题去上一节研讨课,课后,大家及时地进行了讨论,发表各人的看法,让教研落实到实处,收到了最大的效果。这使活动内容充实了,同时,还提高了个人的业务素质。备课组还坚持定期检查教案,要求大部分老师以详案为主,教案编写要认真,明确教学目的,要突出重难点,并且要有教学反馈等。

5、在教学上,除了要求老师要认真上好每节课外,还要在备课笔记上留下课后记。教师每学期要有12节的听课记录,而且听课要详细,中间要有评课记录。此外本学期还要求每个教师开一堂公开课,并做好自评、互评活动。

二、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配合学校组织好九年级的大课间活动和新广播操的推广。此外,我们今年根据上级“长跑令”指示精神,开展的大课间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组织教师参加市里新广播操和武术的展演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九年级中考平时成绩验收中,我校耐久跑测试100%通过,并有85人通过加分标准。

三、备课组取得的成绩

1、袁建东老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省学科优秀青年教师。

2、袁建东老师在2011年常州市体育中考中被评为优秀裁判员。

3、2011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39.80,创实验初中建校以来新高。

4、辅导学生在省、市级体育竞赛中获奖,9人取得体育中考加10分资格。

5、袁建东老师被市教研室聘为第三批兼职教研员和体育学科中心组成员。

6、袁建东老师辅导九年级学生参加09年市迎新年长跑比赛获初中男子组第四名。

7、费一兰老师辅导生参加市育苗杯田径比赛获3金1银1铜好成绩。

8、袁建东教师成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还参与编写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师指导用书并出版。

9、备课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2篇在省级刊物发表,1篇获校高效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上一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下一篇:原则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