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3:04:31

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篇1

一、问题――今夜不知何处宿

我发现这样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学生,让他写小练笔、写日记之类的,往往会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可是每一次的单元作文很难看到一两篇有灵气的作文,令人似沙漠夜行,不禁生出“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

如我的一名学生在两年前写过这样一则日记,时至今日我还字字在心――

“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

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具有灵性的语言呀。可惜,到了课内作文里都变成了“屋顶像披上了一床棉被”、“公路像铺上了一层白地毯”,多是一些四平八稳、没有生命力的文章,更别说那些胡编、抄袭的文章了。

其实,不仅学生不愿写课本中的作文,老师似乎也不愿教课本中的作文。2009年我参加湖北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讨会,听了六七节作文教学课例,但是每一节课的作文题目似乎都是老师自拟的。我还发现,在常规习作教学中有的老师甚至不敢在学生提笔写作文前作指导,担心一指导,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人一面”。难道师生都对课内作文有“心理阴影”?

二、方法――只在芦花浅水边

只要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甚至《语文乐园》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虽然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安排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但本单元习作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当中。不要总认为单元习作如脱缰的扁舟,令我们难以把握,其实一切“只在芦花浅水边”。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典型的构段方式等。在课堂上,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我们会布置相关的作业。最后总评完了后,我们都不忘叮嘱一句:“在我们的习作当中,我们也要会用。”粗看觉得训练得很到位,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指向实在是太空泛了。等到学生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自己曾经学到过哪种表达方法。那么我们何不告诉他:“在我们写本单元习作的时候,可以用这种表达方法来写……”也就是尽量让本单元的课文成为单元习作的一个范例。这个范例可能是一种文章的结构,也可能是一种句式的表达方法,还可能是某一标点符号的用法。

如鄂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训练过,《给老师“画像”》就是。我记得当时有许多老师还出了许多拓展题目――《给自己“画像”》、《给同学“画像”》等。到了六年级又训练这类题目,也许有的老师仍然是强调要注意详略得当,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把一件事写具体。于是有些同学又把五年级时写过的那篇文章再“转发”一遍。但这又有何意义呢?可能有的老师就要反问了:“不这样教,怎么教呢?”

请看,这一单元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一话题同样可以延续在习作教学中,本单元中每一课要求学生领悟的写作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

如第一课《少年旅行队》,这一课由五个小标题串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标题的作用后,可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列小标题来写人。“你可以通过小标题来概括人物的特点,你也可以通过小标题把你写的几件事情串联起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用,但有一部的孩子是可以学会的。下面是我班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列的小标题:

“‘残忍’的小魔女;爱动物的小天使;幸福的小女孩”

“借笔风波;灌篮高手;恶搞专家”

“芦柴棒;游戏王;男高音”

……

只看这些小标题,大概就能猜到这位同学的特点了。

另外,这一单元还有许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法,同样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来写“我的同学”。如学习了“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小年旅行队》)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有学生就在作文中写道:“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拿奖吗?作文没有得表扬吗?英语听写没有全对吗?”如学习了“房盖被抬走了。”(《跟祖父学诗》)这种诙谐的语言,学生的作文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再如学习了“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夏午》)这种祈使句加感叹句的抒情方法,学生也会学以致用了:“瞧!她的书都穿上漂亮的外衣,在举行选美大赛呢!”

当学生把他在六年级这一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这一单元的习作中去的时候,他较五年级相比就有了一个提升的空间。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如果一个单元的语言训练点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习作来展开,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且不说语文本来就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其实一本书有八个单元,也就是说你至少可以有八个话题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另外,当学生真正在本单元习作中把一种表达方法用好了后,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后,他自己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单元教学篇2

一、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单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策略系统性提升的重要表现,有利于高中生以语文教材单元为中心,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同时,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重点与主题,在单元教学模式下,每一个主题与重点都被有效凸显出来。教师还可以将每一个教学单元连接起来,达到知识点的横向串联与纵向并联,不仅加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经过了多次修改与编撰,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繁杂琐碎,教学重点分散。教材内容单元化使零碎的高中语文知识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所有教学重点进行整合分类,方便教师在每一单元中进行深度教学,结合单元中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模式的改革,实现讲课方式的变换。

单元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高中文化课程数目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在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点讲授过程更加着重于对单元主体的深化以及单元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能够在单元式课堂上享有更宽广的教学资源。

同时,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片面的价值观念。而单元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单元式学习过程中享受更完整的语文资源,在课程数目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完善学习体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教学的作用

1.提高模块性

单元式教学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模块化,每一个单元即是一个教学模块。就高中学科课时安排来看,语文学科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既定课时,通过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单元化教学在提高课程模块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迁移,达到整体性的进步。

2.提升系统性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重点层次性越来越模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识点遗忘速度快、理解层次浅等现象。单元化教学不仅能够将知识点模块化,还能够将其系统化,提升学生的系统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习的整体性,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发展态势。

三、单元教学策略

如今,单元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仍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在进行单元化教学创新时往往没有教学模板来参考借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自主创新。

1.创新内容编排方式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单元化形式存在的,但是每一单元的内容设置与主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优越性。教师切不可生搬硬套教材模板,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来选择单元的设置方法,做到自主创新,自主编排,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把握。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它主要表达对青春的赞颂与热爱,单元内容的主题过于单一。因此我将其与单元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适当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享受青春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完善。

2.合理分配资源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课堂资源数目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在新时期语文课堂中面临如此多的学习资源,难以有效区分并高效实践。因此,为了强化单元化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学生懂得高效学习,融入到单元化的学习氛围中去。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第三单元的课文,合理选择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资源选项,深化学习方法体系。

单元教学篇3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五步:习作训练

单元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一方面是阅读、欣赏、写作和实践活动各自独立的序列,又一方面,又是各个单元彼此联系的体系,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依存性。单元教学要求发挥的是整体效应,便于提供相应的文体知识,便于揭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形成对本单元教学和训练的总体印象,因而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需要教师在弄清教材规律、整体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心理学告诉人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对事物整体的笼统的认识,然后才是细节的认识,结构的认识,最后形成在更高层次的整体认识。这是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基于这种规律及单元的内部结构,语文单元教学实施“总-分-总”的教学程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边试就其特点及操作方法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 总体统览全局,明确教学目标

单元授课时,教师应首先介绍本单元的体裁特点,各课教学的侧重点,然后根据需要介绍每课的背景或写作主旨,其中可包括文章出处及作者生平简介,而后根据单元特点,将每课课文的处理意见告诉学生,让学生学前心中有底。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一般都是以文体为中心编排的,在教学前,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该类文体的基础知识,讲解阅读该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给学生以钥匙,为学习课好理论准备。八年级上册四、五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单元。六篇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说明和描写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文艺性的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教学时重点使学生理解: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一道理,同时了解并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根据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这种认识,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就要有系统的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要点及方法。对说明文知识的介绍,常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把握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说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的。教学时除抓住这一特点外,重点使学生认识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同时了解说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的说明顺序,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

1.2 要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一般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各部分内在的联系,常常按照逻辑顺序。

1.3 要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用图表等。

1.4 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上。

根据以上知识点的提示、目标的明确,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才会清晰的掌握教材的结构特点和知识体系。正是因为胸中有“提示”,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语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融合的写法,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它的学习目标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明白,本课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等。明确了知识、明确了目标,单元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2. 分篇理出头绪,强化教学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确定一、二篇课文进行示范性的教读,这里所说的教读是从整个单元着眼,从具体课文着手,以单元“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单篇“教学重点”为准绳,安排好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做出示范。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借以优化教学效果。

首先是字词过关。认读是阅读的必要条件。认读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正确感知的能力。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所以每学一单元,首要的一步就是通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辨词明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对生字、难字不但要会谈会写,而且要知道它的多种用法、组词习惯,同时要有意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素推断语义的能力,过好认读关。以便在扫清本单元字词障碍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

再者是加深理解。字词过关后,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强调中学生朗读目标: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要做到眼、脑、口、耳并用。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好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强化认读效果,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语感。比如讲第四册第六单元时,我采用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个人专注朗读,小组竞赛朗读,优胜者对抗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时除了强调发音正确,还强调了融感情于朗读之中,置理解为朗读核心。

2.1 初读课文,把握作者思路,纵向联系,深透理解课文内容;横向联系,弄清文章材料的内在联系点。例如,苏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示范作用,考虑到单元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丽,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为此,应该从抓好作者的思路入手,感知教材,体会意境,感受情感。

2.2 精读课文,抓住关键的局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样是苏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在单元要求上,它的另一个要求是: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我们还是以《春》为例,如何既实施单元要求,发挥其示范作用,又能为略读课文提供借鉴。

2.3 重读课文,运用归纳这一思维规律,明确中心,完成教读任务。

教读课的任务,既是“单篇教学要求的具体化,又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的具体化”。通过初读、精读、重读,文章的结构、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相信不会是一件难事,我们还是以《春》为例,文章就是通过对春天的各种景象记叙和描写,生动的勾画出一副生机勃勃的图画,热情颂扬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给人以力量。简而言之,就是描绘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咏叹大自然,而这些恰恰就是单元提示的信息,就是教读篇目的中心,就是从教读作品中感受到的饿内涵,这一点总结到了,教学的饿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3. 做好单元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步,主要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为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创造条件。如果说第一步的知识提示是总体指导,目标是总的要求;那么第二步的教读示范是把总的要求分解为部分教学,化整为零;而第三步的单元总结就是把部分再综合成整体,化零为整,使知识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图表法等。

初中语文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关系甚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由浅入深,点点相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听说读写各有独立序列,但通过各个单元由点到面形成一个整体。我们通过“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有效教学,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并使之转化为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教学篇5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本单元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人文主题,以“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为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围绕语文要素,以“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为习作要求。怎样来确定这个单元目标呢?我们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一: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把一件简单的事写完整、写清楚的能力,四年级学生需培养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和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统编教材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落实训练目标,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呈阶梯式或螺旋式上升。

依据二:课文+课后题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第五单元习作主题是“生活万花筒”,围绕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两篇《麻雀》和《爬天都峰》,要求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两个版块是习作单元的灵魂,提示学生“顺序”的重要性。看图写话强调按顺序、抓一连串动作把过程写清楚。习作例文《杏儿熟了》按说杏、数杏、打杏、分杏把事情写清楚,《小木船》提示学生围绕主要事情来写,不记流水账。习作板块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关于课后题后面会有说明。

依据三:《课程纲要》总体目标  这是我们在制定单元目标时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因为单元目标要跟课程纲要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在编制单元目标时要认真研读课程纲要里的有关的目标。请看ppt红字部分,本单元写作训练的核心要素是把一件事写清楚。  依据以上三点,我们制定出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指向阅读),“写一件事,把一件事写清楚(指向习作)。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条目标来源于课后习题,同时这两条目标又在回应着单元目标的这一条。

二、课时安排  《麻雀》和《爬天都峰》各2课时,两篇习作例文一课时或两课时,《生活万花筒》一课时,修改习作一课时。

 三、单元教学反思    (略)

 四、课文分析  

 1.《麻雀》教学设计   《麻雀》一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a.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无畏精神写出来的。  板块一:  初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词语:  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庞大  板块二:  (1)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怎样写清楚事情的。  (起因、经过、结果)  猎狗发现小麻雀——老麻雀舍身保护小麻雀——作者唤回猎狗。(2)出示: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五自然短:  想一想作者怎样写老麻雀保护孩子的?  浑身发抖(看到的动作)  发出嘶哑的声音(听到的声音)  庞然大物(作者想到的)。(3)总结及作业:  a,《麻雀》一文,抓住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通过写老麻雀动作,声音,写出了了老麻雀的无畏和勇敢,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b,出示初试身手图片,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写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动作,听到的声音等。  

2.《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一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a、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b.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经过写清楚的。  板块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多种方法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二:学习写法  课文是如何把我写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a.出示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作者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爬山的艰难。  b.作者爬山过程中,还写了什么?还写了爷爷的对话。  出示4-5自然段和8-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和老爷爷对话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对话?  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各自的心情,及相互鼓励战胜困难。  板块三:总结及作业  作者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到顶后的顺序,既写了作者面对笔陡的天都峰,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地动作描写,突还通过作者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写出了他们复杂的心情,最终困难爬上顶峰,这样就把事情写清楚了。  出示:  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加上人物的语言。  

3.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是怎样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儿写清楚的。  b.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小木船把事儿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1)阅读《杏儿熟了》和《小木船》,回忆《麻雀》和《爬天都峰》,对照课后题,想想作者采用了两篇文章中的哪些写法,把事情写清楚的。

(2)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写法。  

4.《生活万花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写一件事,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过程:  (1)回顾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写法,点拨学生怎么把事情写清楚。

(2)参考课本72页中的题目,也可以另选其他内容,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  

(3)想想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出提纲。

(4)对照例文,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写清,最后同学互改。

五、课时安排

《麻雀》和《爬天都峰》各两课时,两篇习作例文一课时或两课时,《生活万花筒》一课时,修改习作一课时。

单元教学篇6

关键词:

一、单元分析

《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植物的开始单元,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将继续研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枫叶展示着火红的色彩,银杏叶闪耀着银色的光辉……秋天真是一个缤纷的季节。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时候,已经开始留意身边的大树和小草了。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观察孩子身边的事物——“大树”和“小草”开始了。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是具有以下特征: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材首先选择了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经历单纯用眼睛看,到对一棵树进行科学观察的过程,让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本单元的观察对象——大树和小草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成分对学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成分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感知中居主要地位;而另一些成分则被掩盖,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同时按顺序观察也是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有顺序地的观察,学生才能准确,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本单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只要认真研读这套教材就不难发现:看一棵大树——观察一棵大树——观察大树的叶——分辨不同的叶——分辨不同的树——观察不同的草——分辨树和草总结构的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不少有关植物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获得对生命体的体验,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思考与建议

    课前准备:把学生组织好,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到野外观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和小草,要求他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完整的大树——树叶——茎,完整的小草——茎的种类,使学生对于大树和小草的特征有比较深的了解。

    备学生: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科学,他们还不知道科学为何物,科学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初步感性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观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只停留在看的层面,通常是没有目的,也没有顺序的。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跟他们讲出科学的意义,上出科学的味道,讲清科学的道理。带领他们观察大树和小草时一定要注重他们各种感官的训练和体会。大树和小草开始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粗细、高矮、颜色、形状和大小等。不管观察什么都要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都要按顺序。学生参加观察活动越多,大脑接受的信息就越多,建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时候,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三、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七个主题,大概七至八节课,依次是这样的:(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里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概念方面:(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此目标贯穿在本单元每一节课中,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常见的植物“1.1”中。(2)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绿色开花植物还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此目标在第三课到第七课中都有体现。(3)植物都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种植物的个体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如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此目标主要在第七课里体现。(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后代。此目标主要在第六课和第七课里体现。(5)总结植物的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定的周期。这些也可以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1.7”和“2.1”中,在教材第一课到第六课都有体现。(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的观察、实验与操作的“5.1”和“5.2”中。在前六课都有体现。(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5.3”和“5.4”。在第三课和第五课中都有体现。(4)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此目标在第六课要实现。(5)、比较多种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此目标在第七课要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兴趣。此两个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3.1”和“3.2”中。(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的研究。(4)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追求结果的态度。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3.3”中。

   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此课需要认识真正的观察是怎样地看。步骤可以是看一棵大树的照片——回忆交流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按所规定的观察计划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是《校园的植物》,根据案例学习观察记录,学会拓印树皮,学会有效地提出问题,清楚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的方法是先整体再局部,后再回到整体。

   第三课时是《大树与小草》,教学步骤是认识常见的小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整理大树与小草的异同。

   第四课时是《水生植物》,教学步骤是(1)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3)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异同。

   第五课时是《植物的叶》,建议课前收集各种树叶,教学步骤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总结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是《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建议(1)讨论和观察植物有哪些变化及怎样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2)到校园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并指导记录这些变化情况。(4)总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七课时是《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建议(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交流比较得出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3)总结植物的共同特点。

单元教学篇7

相比牛津版英语教材,新译林版英语教材更突出“主题”螺旋式上升组织教学。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单元整体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达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一、整体入手,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由此可见,单元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整体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英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为实现整体的单元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组板块,划分课时制定目标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深入地解读教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板块重组,划分不同的课时,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例如,新教材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将单元板块重组成三个课时,即:Period 1:Story time/Sound time/Rhyme time;Period 2:Cartoon time /Fun Time/Checkout time;Period 3:Ticking Time。三个课时的主题分别为――Topic1:Lovely animals;Topic2:The animals I like;Topic3:I love Clifford。三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分别如下:【Period1】初步感知、体验、理解单词dog、cat、monkey、panda、like并进行初步认读和拼读;初步理解句型I like…,感知并学习句型I can…,Look at…,结合Look at…,I’m…等句型说说动物的特征、颜色、喜爱的食物等;通过课堂语境的创设,使学生沉浸在参观动物园的愉悦氛围中,感受动物的可爱。【Period 2】巩固单词dog、cat、monkey、panda、like的发音及含义,并能熟练认读和拼读;初步运用I can…,Look at…,I’m …,I like …等来复述动物的特征;让学生走近动物,熟知动物的特征、颜色、喜爱的食物等,并激发学生模仿、扮演动物的热情,让学生喜欢上可爱的动物。【Period 3】进一步巩固单词dog、cat、monkey、panda、like的认读和拼读;所有学生熟练认读和拼读,部分学生能做到拼背;运用前两课时所学Look at…,I’m …,I like…,I can …等句型完整描述动物的特征,会运用Do you like … Yes,I do. / No,I don’t;通过再构文本的学习、动物与课本人物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Clifford与主人感人的画面,拉近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把整个单元的教学划分为三个课时,话题分别是:Lovely animals、The animals I like和I love Clifford。在课时划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第一课时注重“初步认知、理解”、第二课时注重“初步运用”、第三课时注重“熟练运用”,层层递进。

三、单课设计,有效培养语用能力

(1)创设语境,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水平。相比其他学科,英语学科注重语言交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设计语境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从导入语境、提供语境以及开发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感知环境。明确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提供语言展示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并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2)文本再构,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语用能力。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朱浦老师指出:“文本再构必须体现教材原有的主题和教材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单元教学的整体。”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文本再构一定是基于教材的再构,要能充分彰显英语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教师需要明确文本再构的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文本再构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将实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融入到文本教材中。

(3)无痕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与情感体验。现阶段英语教学主要涉及文化习俗教学、风土人情教学以及生活特点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文化、陶冶情操,进而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单元教学篇8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习需求

二、教学措施:

1、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教学安排

二月:第五章

三月:第六、七章

四月:第八章

五月:第九章

六月: 第十章

七月:总复习

四、复习考试

上一篇:图形创意设计范文 下一篇:平面广告创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