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7:50

微课堂的概念

微课堂的概念篇1

摘 要: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是研究如何将微课应用于数学“四学”课堂模式中,优化“四学”课堂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学生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自学;导学;整合

自2011年春我校全面启动福建省改革试点项目“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来,学校充分重视,教师积极性高涨,勤学乐研之风盛行,出现了“校园处处有教研”的浓厚研究氛围,各方面研究条件成熟。在2015年10月26日这天,学校的教研室组织了省级课题《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正式拉开了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的序幕。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等设备,能方便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微课与数学课堂整合的研究。

“四学”模式是福建省教育厅2011年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我校“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申报立项并成功试行。“四学”模式是我校在吸纳了昌乐二中的学案导学、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等课改名校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创立的“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和小组互学为基本模式,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测学,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改革倡导的学习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点评与指导,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我们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有要求教师的讲要限制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低下。为什么呢?这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曾经研究过学生为什么学不会数学,他们并不都是缺乏正确的动机和意志力,也不缺少教师与家长的支持,更不缺少兴趣与学习方法,他们缺少的是对数学概念的支持。正确的数学解答有赖于对题目条件的分析,选择合理的笛Ц拍罟ぞ呓馐停依存于准确的数字运算验证,而数学运算和推理也是数学概念的延伸与应用,数学概念运用上的混乱会造成数学学习的崩溃。由此看来,数学概念学习构成了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不夸张地讲,它体现了人们学习数学的一种能力。

那么课堂上教师不讲,谁来讲数学概念呢?用电脑、手机来讲。这正是微课的切入点,也和我们“四学”模式中的“自学”相

一致。

用微课讲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并不复杂,所蕴含的知识点短小精悍,很适合进行微课设计,供学生学习研究。选择概念讲解型微课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这节微课既要能解释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又不能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现有的这类资源不是很多,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细心寻找或者自己设计。

现在的数学教材版本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例题设计的。我认为,例题学习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延伸,主要还是解决学生对概念要点的理解。运用技巧,用微课来演示例题是另一个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解题型微课应注重解题方法与数学概念的结合,体现概念的作用。另外,解题应注重展示方法的设计。这又与我们“四学”中的“导学”是相一致的

微课不适合在课堂上整合练习。它会剥夺学生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互动性差,不能很好地展示、解释学生产生的问题与错误。我们的“四学”中的“互学”,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错误展示出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问题解决,而在“测学”中就可以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操作方式:

1.课前翻转课堂,课上对学生提问――课前“自学”与课内“测学”

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国内外都有较多的实践研究案例,课前的学习相当于预习。通过研究班级在学校数学单科成绩中的排名发现,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受益较大,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互动研究;但学习较差的学生几乎没有效果,成绩依然在低分区徘徊。

2.课上一起看,边看边讲,然后再看――课内“自学”与“导学”

在这种方式下班级的学习成绩有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受益较大,分析原因如下:

(1)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概念性学习中知识点支撑不足。微课不能解释得面面俱到,边看边暂停提问,能够改变微课的互动性,能够解决微课设计中未能充分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2)教师暂停提问的介入,能够解决学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知识的要点。

(3)看完后的回放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与反思,有助于知识结构的生成。

关于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微课设计有待突破。在微课中,采用了添加背景音乐、娱乐休闲的元素。教师一成不变的干巴巴的讲课显然不是学生喜欢的,奇特的设计毋庸置疑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微课一播放,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关注点却不一定在教师所希望的那里。

2.应用方式有待突破,微课应当与导学案有更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四学”模式就是使用导学案的,那么这个导学案设计就要打上微课的烙印,更要在知识点上做更多深入的挖掘,突破微课知识点应用上的屏障,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去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

3.如何兼顾优生和学困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发达国家与国内发达城市,已经开始研究网络平台上实现大数据支撑的互动学习模式。利用数据来调整学生学习的进度及互动内容与练习题,利用计算机把数据分析运算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我们当下的环境中,显然距离这种利用网络实现互动学习模式还是有一定差

距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我也深深体会到:不要过于迷信教育技术变革,因为它没有颠覆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不会完全替代传统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技术也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一种成功的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都要做到简单易用,我要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俞勇.“四助四学”数学学习模式的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9):4.

微课堂的概念篇2

关键词:微课;对口单招;数学教学;应用

江苏省对口单独招生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一部分,为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间架起了一座立交桥,为中考未能达到普高分数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高校的道路,同时也为进入职业学校后逐步成长起来的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对口单招的学生吸取了中考失利的教训,求知欲旺盛,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也较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对口单招数学教学,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先进的网络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社会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教育自然不例外。自从“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新的一番教育技术革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眼下“微课”变得炙手可热,它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对口单招数学教学中更引发了一波波的“微课热潮”。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讲解知识点、考点或者作业题、考试题的一种微型教学方式,是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带来的变化是知识传授模式和载体,从现实空间课堂走进网络空间课堂。模式的变化引起理念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微课传授知识的功能,就要跳出现实授课概念的束缚。教师是教学知识点的阐释者,是教学基本资源的提供者,是设计生产作品的待选者。一门完整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是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汇集而成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点是碎片化的,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碎片化的知识点集成化、系统化成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

“微课”作为适应于网络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形式和载体,不变的依然是教学设计。那么对于职业类学校的对口单招而言,数学微课如何进行合理应用并发挥效益呢?

二、“微课”在概念教学上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数学教师觉得概念教学费时费力,往往花了很多精力,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正确理解并运用数学概念,恰恰是发展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能力的前提。概念课教学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

1.“微课”在预习和复习中的应用

“微课”是教学的需要,这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概念教学的“微课”可以课前供学生预习所用,可以是课堂实录,也可以是复习指导,模式不固定。比如“集合的定义”是学生在高中数学中接触的第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教师需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提炼出抽象的集合概念,因此这个微课显然是课堂上的应用。再如,后续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由于初中阶段已经有函数的初步概念,只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抽象出函数的概念,所以,可以制作微课在课前预习用,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有些概念,如并集、交集、补集、复数等,由于简单易懂,这些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前自学完成,把课堂时间做其他方面的学习,充分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优点。

2.“微课”集的应用

在讲“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记法、集合的交运算、集合的并运算、集合的补运算等要讲授的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集,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随时观看微课来预习、复习,掌握、应用相关概念,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做题需要运用概念而又不是十分清晰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再如,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得到一段椭圆生成的动画,加入教师的讲解,制作声情并茂的微课,相信学生对椭圆概念的把握定会“识微见远”。

在概念教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学生上课在用心笔记,却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有了微课,教师就不必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知识点,学生也不用记笔记,对概念不清晰的学生,随时可以借助PC、PAD、手机等终端重放微课进行学习和巩固,真正做到有求必应。

三、“微课”在公式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它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在进行数学公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把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看。前者太过唐突,而后者冗长的推导过程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效。公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需要重现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步骤,本身就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是不可少的。其实,让学生熟悉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公式,也能让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基本运算技能。

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的时候,课前制作微课“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展开式”,通过数学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是重现了低次的二项式的展开。接着再制作一节微课“二项式定理”,强调定理内容,突出展开式的特征。一旦学生知道二项展开式的特征,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显然就不会再有困难。

再如,在进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讲解的时候,制作微课,不仅能够突出公式的本身,更能体现公式产生的过程,能让学生知晓倒序相加法的应用,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微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课是对一节一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脉络,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深化理解,加深巩固。复习课往往内容多、跨度大、课时紧,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微课”运用到数学复习课上,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也能减缓课时紧张带来的压力。

1.“微课”在引导复习课上的应用

有的复习课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微课”进行复习。例如,在“集合的概念”的复习课前,教师则可以利用XMind等软件制作“集合”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通过“微课”进行概念的复习。

2.“微课”在自主复习上的应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那么,如何通过微课做到学生的自主复习呢?可以应用“四步法”来实施。第一步,在上复习课前,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整节或整章内容的知识结构画出来;第二步,在把书本内容进行温习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修改完善;第三步,在复习课上拿出来进行小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修改,最终形成一份满意的知识结构图;第四步,利用学生得出的最终知识结构图并录成微课,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所用。这个知识结构图由于是学生自己研究出来的,学生看这个微课的时候印象更深刻,更有效果,既达到了自主复习的效果,更学到了归纳的思想方法,这是一个个知识的碎片通过整合有序化、模块化、体系化的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3.“微课”在习题课上的应用

习题课是复习课的一种,一个习题的讲解往往要用到几个知识点,解题过程就是知识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这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常规教学的解题过程非常严谨,而知识点的重构只能靠语言表述来完成,不利于效率的提升。而通过“微课”,可以通过提示框、批注、旁白等方式来完成知识点的重构,提升解题的效率。一题一“微课”,收效却不小。

4.“微课”在试卷讲评上的应用

试卷讲评也是复习课的一种,最好的试卷讲评是由学生来进行的,可现实中实施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微课”往往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比如教师不妨挑选几个学生,把对他们阅卷的过程制作成一个个个性化的微课,犹如在面批,每个或者部分解题的点评,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格式的规范都在“微课”中体现。相关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自主通过“微课”进行试卷评析,这样的试卷评析效果不容小觑。教师可以这样操作,通过试卷批阅和分析,提炼出几个大家的共性问题,逐个制作成“微课”,分析错误、提供思路、纠正错解,供学生自主学习,相信一定是见“微”知著。

在这个“微时代”,以“微课”为标志的学习变革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它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微课”不仅仅是简单的PPT、思维导图的技术革新,它还拥有鲜活的形式、清晰的思路、创新的题材、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涵等优势。在今后的对口单招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时俱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2]徐章韬,丁致快.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发现的新视角[J].数学教学, 2007(10).

微课堂的概念篇3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75-02

收稿日期:2015-02-13

作者简介:

陈舒心(1978-),女,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广东 广州/510000)

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逐渐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推行开来。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的融合,它不但是教学资源的补充,更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手段。随着“微课”不断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被广泛应用到了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中。

二、“微课”概念界定

我国中小学广泛推广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提出的“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概念,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随着“微课”理念在国外的推广和应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认为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指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

三、“微课”与教学视频的区别

“微课”概念刚刚在国内被提出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微课”只是在时间上缩短了的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课堂教学视频中截取的一段有时间限制的小视频。但是,当我们深究其核心的理念,会发现,其与我们所熟知的教学视频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

教学视频是将整个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因此,教学视频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是详细和完整的。教学视频的制作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时候,为了将某些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技能过程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会把教学视频中相关的某一个制作过程截取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种小视频只包含了教学过程,但却没有教学设计,所以它所呈现的知识过程是不完整的。

而对于微课,它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但是它只针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某一难点或重点,因此它有别于教学视频,微课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样的特点使微课比教学视频更容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时间虽短,在整个视频教学过程中,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这点上它是区别于课堂上的小视频。由于微课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它比课堂的小视频在呈现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由于微课受到时间的限制,所以它的容量一般在几兆到几十兆之间,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微课资源的上传和下载。

四、“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可行性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分析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因此,计算机学科中的任教教师的年龄普遍比较年轻,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这个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不容置疑是非常强的。这些特征,使得微课的制作以及它的应用得以顺利进行。

(二)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注意力相对不够集中是中职学生的一个特别突出的学习特点。一堂课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完全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点知识。特别对于一些对动手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往往操作过程才刚解释完,学生就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因此,微课的应用对学生知识的学习非常必要。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而平时课堂上反应比较慢或者比较内向少问问题的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反复观看微课,以达到掌握知识重点,解决知识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首先,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项目驱动。课堂上,教师将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操作的步骤制作成为多媒体课件。而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课件进行知识学习,一步步完成项目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大程度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了。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只能按照老师的步伐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这些知识。到了课后时间,即使能再次回看这些课件,但是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也不知道从何学起。由于微课不但包含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有老师完整的讲解和分析,是现行教学模式很好的补充。

其次,由于就读专业的特点,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拥有电脑,这使微课在学生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具有持续时间短,展示知识内容全面和系统的特点,能够成为现行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自主学习。而中职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能力以及学校信息化多媒体环境的完善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将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话教育研究,2011(10).

[4]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8):33-36.

微课堂的概念篇4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深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微课应用研究。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抽象了的概念、符号、算式、推理、几何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可以通过精美的微课设计,再结合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如Flas、几何画板等可以使数学学习动起来。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进而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如Adobe Captivatel,此软件除了具有录屏功能之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交互性,可以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插入一些自主练习题,可以有效的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从认识心理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知即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的认识能力,创设学生可体验可感知的贴近生活问题的情境,好的课堂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亩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利用角边角(ASA)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课中,在教学设计时,如果直接导入课题,势必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微课中录入一个视频“几个朋友在玩足球,不小心打碎邻居家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碎成3块,提出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一块玻璃就可以配成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学生很惊讶,此时继续发问:到底拿哪一块就可以去配玻璃了”。我们知道只要拿有2个角和夹边的碎片就可以去配玻璃了,不需要拿全碎玻璃,利用这个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效果很好。

首先,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关注度很高,一看视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平时基础差,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也提起了精神,抬起头欣赏视频,对问题解决跃跃欲试,作为教师这样就很成功了!学生只要肯听就有办法提高学习成绩。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运动,特别是足球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很自然会想、会问到底拿哪一块玻璃才可以确定三角形呢?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学到了知识,而是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各项能力。

二、利用微课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和复习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好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其他一切皆是由最基础的概念扩展延伸来的,对学生掌握数学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很有帮助,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三、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完全掌握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难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中招考试的第22题探究题,部分学习者一遇到这类题目就害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不会思考,无从下手。而毕业班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一张试卷100分钟内完成,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学会观察―类比―归纳―应用等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微课对他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

四、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例如,初中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掌握,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步骤书写不规范,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教导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时间,放学回家之后,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就无法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学生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知识点,部分难度较大,可以反复学习,如果对微课程多次观看,本知识点依然无法被掌握,就可以记录这些问题,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并且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在复习阶段内,学生还可以再次复习那些遗忘掉的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通过把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和复习,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使得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顺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为数学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化教育研究,201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013,(10).

微课堂的概念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概念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悄然兴起。简单的说,“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进行问题解决。该模式的思想源自美国的西点军校,2007年初步成型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如今,美国萨尔曼・汗创立的可汗学院微课程风靡网络,让“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的热点。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一节中,概念多、难度大,如“染色体组”、“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的学习,即使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笔者所在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架构了“网络生态学习系统”,为实践“翻转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尝试“翻转课堂”下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寻求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突破,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妨从“云教育”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入手。

1 基于“云教育”理念下的网络教学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学习的地点和方式都可以发生改变,教师将教学资源推送到“网络生态学习系统”上,学生可以用便携的电子设备随时随地登陆、学习。当这个平台融入了教学、管理、交流等更多功能时,基于“云教育”理念下的课前网络教学便得以实现。

1.1 “微视频”点播,启动课前学习

这里的课前学习并不是传统的预先阅读文本,它的载体是网络共享的“微视频”。在这一节中,笔者录制了“染色体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异”、“染色体数目会出现怎样的变异”、“有趣的多倍体和单倍体”,“三倍体西瓜是怎么来的”等多个微视频供学生点播。这些视频时长不超过5 min,短小精悍、有一定的逻辑性,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密切相关。并且学习系统中的“动态演示区”除了有教师的视频讲解,还能实时同步播放课件、板书和标注。

这种“微视频”点播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的选择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觉的选择意识,学习活动也是一连串选择的集合,在选择中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力背景和情感背景,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认知基础。学生点播“微视频”,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播放自己感兴趣的微视频;可以选择学习进程,视频的暂停、回放功能。这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了学习空间,缩小了认知水平的差异。

1.2 提出“真问题”,了解认知障碍

传统教学中,能当堂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教师更多地是根据预设推进教学。“翻转课堂”则不同,课前学习视频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线互动区”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这节课中,多数学生就提出以下问题:“染色体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和基因突变中的缺失、增添一样吗?易位和交叉互换为什么很像呢?到底什么是一个染色体组呢?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一些羞于提问的学生则匿名留言:“染色体丢失片段能观察到吗?XY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无子西瓜怎么繁殖后代呢?……”这些问题不管复杂或是简单,都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真问题”。真实的问题才能反映出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帮助教师充分掌握学情。简单的问题可以及时在线解决,减轻学生课堂认知负荷;复杂的共性问题恰恰就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1.3 绘制“概念图”,搭建认知图式

“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不能止步于看视频、提问题。在“网络生态学习系统”平台中还有一个“作业区”,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图(图1)。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又有三种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其“逐渐分化”理论,学生如果有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课堂学习就可以从包摄性最高的整体性知识开始,逐渐掌握细节和内涵。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时联系到“固着点”上去,这种下位学习的方式最有效。建构主义的“鱼牛理论”同样告诉人们:学习的起始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结构,即使课堂上经历了相同的活动和探究,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2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的创新在课前,但关键仍在课堂。学生做好了认知的准备,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解构”和“合作”中深入学习生物学概念。

2.1 在“体验”中形成概念

抽象概念之间如果发生混淆,可能是因为符号表征时出现了相似。同样是“缺失”、“增添”,如果分别发生在DNA中和染色体中有什么差别呢?同样是“片段的转移”,易位和交叉互换又有什么区别呢?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对此疑惑不解。

笔者设计了关于染色体和DNA的模型活动:动手“去掉”DNA纸质模型中的数个碱基和染色体上的片段,对比观察这两种情况的差别;通过“移接”磁性贴模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比较“易位”和“交叉互换”的区别。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到了这些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别,从传统课堂的“旁观者”到翻转课堂的“体验者”,获得了感性材料的真切体验,才能有效的形成概念。

2.2 在“解构”中建构概念

“雄果蝇中的一组染色体就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这是课本给出的原型。究竟什么是一个“染色体组”?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概念也很难用“定义”的形式直接传递。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习得的概念内容包括原型、样例和核心成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原型和样例的作用,又要使之上升到准确的核心成分,才能对概念进行双层表征。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染色体组”的概念原型进一步解构:果蝇的中有哪几条染色体?(Ⅱ、Ⅲ、Ⅳ、X或Y)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各不相同)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只有提炼出这些核心成分,学生才能真正准确地建构起“染色体组”的概念。

2.3 在“合作”中探究概念

“翻转课堂”还实现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譬如“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探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小组成员各自发表观点、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彼此启发、经验共享。之后,小组安排代表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发言,要条理清晰地讲出小组的观点。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发言,并展开小组间的评价。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全班指导。

正是在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和师生互动中,“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这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学生:要把别人教会,必须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才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翻转课堂”下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翻转课堂”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先“学”后“教”。“学”是在多维开放、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开始的,“教”是在互动合作、体验探究的课堂中进行的。

信息时代下,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课本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乐于亲近电子终端,随时登录平台进行微视频学习,可谓是“学得积极”。“翻转课堂”的关键更在于“教得有效”,围绕问题解决,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有效的完成认知内化和知识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没有减少,教学标准没有降低,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完全契合素质教育“减负”的精神。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翻转课堂”必将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这种变革也许才刚刚开始,笔者将继续实践和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微课堂的概念篇6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微课堂的概念篇7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2]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S2):57,59.

微课堂的概念篇8

微课堂(Microlecture),简称微课,一种新型课堂教学视频模式,是在时间上相对于常规课的一种微型课堂,内容包括单一知识点或对突破某个教学难点的讲授,也可以包括教学反思,巩固测试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的系统。通常,微课用于本专业学生的课程预习,考前复习和自主学习。由于时间短,内容紧凑,微课能更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教学要点。微课在国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国内,近几年来也受到了各路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然而,微课的教学效果仍存在广泛的争议,国内外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国外对微课的应用已经完善,并完全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国内对微课资源的利用和建设仍处于探索之中。

一、微课的产生及概念

微课堂最早是在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演变而来的。其目的是让非专业学生在非正式的条件下也可以学习了解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顺应当今各学科相互交叉关联的形式,并能将其运用到其他研究领域。在其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教授Terence Kee安排学生对特定题目进行为时一分钟的简短演讲。他认为学生应具有在特定领域中总结并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以应对当今世界信息量知识量大爆炸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思考那些与主题相关,应被掌握的核心概念。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在网络在线课堂上,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为指导,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教授某个关键概念或主题的60秒视频或音频课程。微课不仅提供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和远程教学。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复习。

国内对于微课的概念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引进的,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即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

从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国外学者注重的是微课的作用和应用,国内学者则注重微课与常规课程、标准课程的结合。

二、微课与常规课的比较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微课相对常规课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凸显,下面介绍几点微课与常规课的区别:在授课内容方面,微课只讲授单一知识点,而常规课通常包括多个知识点;在授课方式方面,微课以教学视频、音频等为载体,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反复重现,常规课通常是面对面,而且无法重现;在授课时间方面,微课的授课时长一般为10分钟,一般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常规的时长一般都在40分钟以上,大学的常规课一般会持续90分钟;在教学场地方面,只要条件允许有足够带宽的网络,微课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观看,而相比较常规课只能在正规的教室进行讲授;在设备使用方面,微课只需要使用多媒体终端(如电脑、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常规课一般需要计算机、投影、黑板以及桌椅等;在对所教授知识点的针对性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针对性较强,会对单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常规课的针对性则较弱,不强调单一知识点;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方面,微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视频及音频的录制,剪裁及后期制作,相对而言常规课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较低,一般只需掌握PPT的简单制作。然而微课对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及师生的信息技术设备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确保微课视频和音频的流畅播放对校园网络的要求较高。对学生而言,在分析、收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上微课无疑也是一种挑战。然而微课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科,对于一些只需要讲清楚公式、规律、概念、实验和列举的知识点,微课无疑是相对较好的选择,而对于那些需要进行讨论和大篇幅详细解题过程的知识点,借助微课则没办法实现。

三、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

在信息,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较从前有了大大提升,高校教师很难再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传统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小觑,在常规课堂里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缺乏热情,学习被动、厌学、缺课、逃课,甚至辍学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高校教育授课模式亟待改革。

(一)国外高校对于微课的应用

在国外、微课是首次在胡安学院得到实际应用的,教师们首先将微课运用到职业安全、学术性阅读,兽医学等课程中。这种授课方式要求学生在常规课堂之前通过移动电子设备观看微课视频,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完成作业和实践活动,教师再根据学生上交的电子作业完成批改和反馈,最后在常规课堂上进行点评和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良好的评价,使学生们不仅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且留给他们更多的课余时间。在国外的高校中,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有卡通画、电子白板、真人演讲等,其内容短小精悍,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并配有字幕说明,便于记录和学习。国外高校的微课堂不仅涉及学科广泛而且内容十分精细,不仅从内容,主题和年级等方面分类,还进一步将知识点细化,如学习型、练习型、实验型等,功能用途分类十分明确。为学生的自主及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支持。

(二)国内高校对微课应用的现状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小学的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一些地区的广泛应用,然而,目前高校对微课的实际应用并不乐观,其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在高校教师方面,要想将微课视频制作得新颖有趣,对电子设备和电脑的操作技能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对录音的条件,录制视频的条件更是要求苛刻,教师凭个人能力无法实现。大部分教师对微课了解甚少,没有系统的概念及制作方法,感到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或者有的教师缺少电脑操作的能力。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在时间上无法去了解,学习乃至制作微课视频。第三,在硬件方面,微课随时随地可看的特点,要求一定区域里要有相当带宽的无线网络,或者是可以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免费计算机房,至今,大部分学校还无法完全提供这些设备。最后,从学生方面,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固定电脑、笔记本、手机或者MP4进行在线学习,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承担微课在线观看的终端视频设备。以上几点客观原因造成了高校微课堂发展缓慢的结果。

本文中作者仅对在高校教学中微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并提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方法。

1.制作微课。为了保证完成正规的教学任务,还能利用好微课,建议微课视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之后再用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参与活动。微课视频的内容要紧贴所教授知识的要点,并且最好有一定的难度富有一点挑战性,微课结束的最后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不可过多,最好是一个,确保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多角度的,这样才能保证之后学生的讨论气氛。制作微课时一定要图片清晰,要尽量避免教师人像展现时间过长,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尽量减少光标的使用,以免造成眼花眩晕,找不到重点。声音要清晰,符合常人的审美要求,要有创新和趣味性,要吸引人,可以使用一些动画,沙画等。

2.针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教学课堂的设计应该从微课环节入手。进行学生分组,观看,讨论,汇报等。其设计原则应该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分组时可采用相邻分组的方法,规定2-4人为一组,组型不可过大,不能超过5人,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效参与。规定讨论的时间不应过长,不能超过5分钟,因为有些小组短时间内就能得出讨论结果,有些小组长时间讨论也没有结果,如果时间过长会增加后者的挫败感,并且如果安排长时间的讨论会占用正常课堂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对于汇报阶段,可采用自愿形式,也可指定小组,当所讨论问题存在争议并难度较大的时候尽量采取自愿形式,当问题较简单,可以采用随机指定的形式。切不可一直采用自愿方式汇报,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学生置身事外,影响参与效果。

3.坚持每节课中应用一次微课堂。升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受到的是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育,这就会使一些学生最初不愿接受或者被动接受这种自主主动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尽量选择开放有趣,可以让他们自己表达观点和个性的问题,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对这种方式习惯,并产生兴趣。

4.建设校内微课资源。高校教师在微课教授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实践和测评,建议教师将受到好评的微课资源构建成校内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测评,建立校内学生提问平台,定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答复。然而,从现在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量上来看,这种反馈和答疑机制无疑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造成巨大的负担。作者建议采取师生共同承担的机制,让对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认同度,还会鼓励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答疑解决问题,这也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要求。这样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而且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授课效果,调整授课进度。这是在现今条件下微课堂教学中值得采用的模式。

四、结语

上一篇:小学教育专业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