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不微

时间:2022-04-26 08:35:2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2012年《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2013年全国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我们泰州的教育工作者也雷厉风行,积极开发“泰微课”,2014年9月近5万条微视频、12万条微测试在互联网正式上线,为学生建立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资源保障,创新了课后网络学习辅导方式。笔者也做了10多个微视频,其中有9个被评为A级,1个获得省级二等奖,1个获得市级一等奖。在泰微课的制作及应用中,深感“微课”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等专业技能提高的作用并“不微”。

一、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合适的微课教学主题

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构建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优势很明显:短、小、精,一个微视频主要突破一个知识或能力点,精心遴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其生动的视频呈现形式,增强了知识的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实现在线的自学、先学和协作学习。但因为微课的授课时间短、容量小、结构不够完整,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显得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利于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记忆、保持和提取。

如何发挥微课的优点并弥补其缺陷?实践证明:在制作微视频之前,针对学情和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多个合适的教学主题,制作积件式的系列微视频,可以提高微课的总体应用效益,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自学、补漏。

高中生物“必修三”有一个模块“稳态与环境”。“稳态”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为在生命系统各个层次上适用的学科观念。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等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观念。在第一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内环境稳态”概念、认识“内环境稳态”实质、了解其调节机制、建立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单个微视频制作一般5-8分钟,短小,碎片化。但是,学生的认知应该是结构化的,因此,微视频整体设计时要围绕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构思,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微视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思考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围绕稳态核心概念主题分析概念体系(如下图),制作微视频时则“化整为零”,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抓住六个重要概念:内环境概念、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重要性,分别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寻找支撑这些重要概念形成的最为恰当的生物学事实,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微视频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时顺序刚好相反,先提供生物学事实,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重要概念,并“化零为整”,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网络。

二、精心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

教学主题明确后,就要开始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典型素材(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制作PPT,然后录制微视频。录制比较简单,只要一台安装有录屏软件的多媒体电脑和一个比较好的无线耳麦就可以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讲解节奏得当。录屏软件可全程录制教师的屏幕操作与讲解,自动生成适合各种要求的视频文件。

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主要作用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生物学微课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学定教、目标明确、创意新颖、直观生动、启迪思维、主线鲜明、短小精悍、讲练结合,要让学生一看到微视频,就会被吸引,有动力往下学,而且很快就能学得会,学得轻松愉快。微课后还要附配套的微测试和解题指导,以检测巩固知识。如获得省二等奖的“内环境概念”微视频的设计有几个主要的步骤。(1)教学需求分析:①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对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血液的组成、组织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等知识基础上的,因为对此部分内容初高中学习间隔时间长,学生遗忘较多,需要加强回忆或重建。②学习内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③教学目标分析。描述内环境的组成,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列举具体细胞的内环境,分辨一些场所或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2)教学设计思路:出示装有草履虫培养液和血液(加过抗凝剂并离心)的试管,首先回忆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如何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类比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具体生活的环境,说明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提醒学生其他可能见过的细胞外液,如手或脚上磨出了水泡,挑破后流出液体,那是组织液。出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说明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组织细胞生活在周围的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高等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一般常见的为: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也叫内环境。内环境概念中的“内”和“外”相互矛盾吗?边讲边画示意图,画一个细胞,外面加一个大方框代表体壁。“外”是从细胞角度而言,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是相对于多细胞动物个体所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的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因此,这里的内和外并不矛盾。但必须注意的是,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泌尿道、生殖道等)应属于人体内的外界环境的范畴,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等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外液。而封闭的管腔、囊腔中的液体,如脑脊液、关节腔内的滑液等应属于细胞外液,是内环境的范畴。接着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加强理解。(3)教学反思:一定情境下形成的概念才会生动和有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对内环境这样微观抽象的概念,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手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沿“感知―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深化理解”的路径,促进概念形成。

微视频制作好了,要附关键词、简介,上传到“泰微课”网站,便于他人检索和选择使用,简介要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其中包含了为什么要裁剪此内容制作,对本内容的理解和教学处理,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获市一等奖微视频《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的制作。(1)关键词: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2)简介:通过图示讲解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中,为什么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而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易错点。本微视频难点抓得准,突破方法好。―是利用形象直观的毛细淋巴管结构示意图,将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的原理进行透彻、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二是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大背景下,帮助学生建立起内环境各组分之间是动态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印象,补充淋巴循环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组织水肿等现象的理解。两道例题的设计,一是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内环境各组分之间联系的概念图,考察学生理解掌握情况;二是联系生活进行“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的原因”现象的解释,考察学生对本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是否会应用。对具体题目的讲解,注意思路分析和规律总结。配套练习的选择针对性强,难度合理,有层次性。

三、尝试翻转课堂,加强微视频应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课内知识传授、课外知识内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翻转课堂,课外利用微视频进行知识传授,而课内教师现场帮助学生针对困难进行知识内化,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对“内环境稳态”的教学,我做了翻转课堂的尝试。(1)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发放学案,让学生晚上在家自主学习“泰微课”网站上我做的系列微视频,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检测,写下疑难问题。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齐学案交上来,利用课前时间抓紧批阅,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教学策略,增强上课的针对性、有效性。(2)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兵教兵”的方式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教师在小组间巡回走动,适时点拨指导。然后针对共性问题,创设情境,释疑解惑,并出示新的学习材料,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归纳总结要点,建构知识体系。错题订正,变式训练,巩固内化提升,有效达成目标。(3)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大部分学生课上基本能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于极少数尚存疑惑的同学,要求他们再反复回看微视频,或个别辅导扫除盲点。

实践下来,我深深体会到:第一,翻转课堂在各个环节都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第二,教学流程上的“颠覆”,能极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很好地组织学习成果展示、协作学习、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第四,课堂上的活动需与微课程形成互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聚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方法,而不是面面俱到,过于追求细节。第五,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科素养。

(黄敏,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上一篇:中国濮院毛针织服装移动互联网平台启动 下一篇:解开桎梏:从理解课程到创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