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之“微”

时间:2022-08-22 01:02:43

近年来,校内外微型课大赛层出不穷,课时多是15分钟。要求教师们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教材处理到位,教学方法选用合理。但就因为是浓缩课型,在讲授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也谈一下有关微型课的几点思考。

一、微型课不是说课

说课重在“说”,包括说课题,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总结等。微型课是讲课,重在“讲”,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艺术。虽然两者课堂同样都没有学生的参与,但说课强调静态的课堂,解决的是如何上好课的设计问题;而微型课是动态的课堂,解决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具体实践问题。

二、微型课,讲究一个“微”字

微型课有着时间限制,授课时间大多只有15分钟。微,恰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中梁实秋形容梁启超先生的“短小精悍”,短小为其形,精悍乃其神,两者互为表里。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小。一篇课文承载的教学资源丰富,一节15分钟的课,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就会失之肤浅。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其次,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深。讲课如撒胡椒面似的多点开花而不深入,是教学的大忌。小并不意味着浅,确定教学目标,向文本的深处挖掘,才能品味甘甜。

教学目标设定的小而深,体现着微型课的“短小精悍”。笔者以两位教师的同题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目标设定为例,加以说明。一位教师设定的目标多而浅,包括作者简介、传主简介、课文朗读、人物形象分析、作业处理等,多达五六项的目标,教学过程为完成如此多的任务而匆匆忙忙,一节课多在架空分析,完全脱离了文本的解读。另一位教师的目标设定小而深,紧扣题目“演讲“设置两个目标,一是讲什么,二是怎么讲,课堂教学只处理第一个问题。梁启超的演讲包括三个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就围绕这三个内容展开,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对梁启超之所以选取这三者的情感揭示思路清晰。听了这两节同题课,高低立现。原因不全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差异,而是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短小精悍”,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学生缺位的课堂处理

没有学生的课堂,怎样上好课,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难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角度,分析一下微型课之“虚假课堂”的授课情况。

“虚假课堂”的特点。一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选择了“用教材教”的教学方法。“用教材教”,教学对象应是真实存在的学生,它重在借助教材的载体,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共同达成新知的建构。在微型课上,由于生生、生本对话的缺失,只有师生对话一种途径来完成“用教材教”的使命,而这个“生”又是缺失的,只有靠设想虚拟学生的存在,这样的课堂是虚假的。突出表现在课堂设置过多的师生问答,师生问答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由头,而不应成为课堂的主体。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充斥课堂,讲课的人痛苦,听课?的人难受,假戏真做,真亦成了假。二是教学语言的空白。—位教师教学中设计了自读课文一分钟,他居然给出了一分钟的时间,自己一言不发;在设计的问答环节,他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一分钟,又一言不发一分钟。把假戏当真了,就太假了。语言的空白即意味着思维的空白和苍白,这可以辩解说是教学设计的留白,但与不自觉的虚假课堂是脱不了干系的。而有不少教师把微型课上成了虚假课堂,引人深思。

其实,微型课虽然没有学生,时间短暂,但它并不是一般的展示课、说课,更不是虚假课堂,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教师把握教材重、难点的能力,对教材文本进行梳理的逻辑能力,深入解读教材的水平。

最后,借用韩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老师。”那么,微型课的教授可以极好地再现了一位教师对于教材感性的认知水平与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微型课之“微”足见教师之“大”。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讨 下一篇:打开物理学习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