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15 17:25:54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战略;马山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38-06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特别注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最新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整体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可控策略选择,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风情独特,众多传统的民族节庆与民族风情奠定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丰富资源与深厚基石。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解析,初步提出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寻适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需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重大挑战进行深度审视,找到问题与挑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的政策举措。

(一)工业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依存方式的挑战

工业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然而,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其保护与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也能给其保护与利用增添负面阻力和多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其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要求人口具有迁徙流动的自由,这就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与生存空间。这些变化导致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压迫式的内卷效应,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依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受到挤压,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工业化冲击,日渐萎缩和弱化。

(二)市场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控开发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市场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已成为社会共识,市场化是以市场作为解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复杂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市场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可靠保证。但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来调节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需要严格的外部约束条件以及对市场化效能的边际确定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过程往往因制度与政策控制的滞后,很难有效把握和掌控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的两难问题,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市场化原则与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县域范围出现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松散式开发与粗放式利用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城镇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的挑战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迁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现象与过程,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然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分化不可避免地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新的群际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精神符号等文化机制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实质上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交往交际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构成形态的变迁。少数民族建基于新型的依赖于商品交换、工业化生产与科技应用生成的利益互动关系不同于依赖于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乡土社会关系,使县域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意识与城镇意识的冲撞中,往往只能被动地调适自我人格心理与交往方式。

(四)网络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代际传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边界与视域,网络化销售、办公、学习、购物、交友等现代生活习惯的兴起,使网络化生存格局成为众多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人群体最为倚重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是在一定血缘与地缘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的地域文化,而网络化的盛行则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迅捷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使人们对各色文化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独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因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反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在弱化和下降,使得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渐渐失去关键的承载者与创造者。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统筹马山县经济社会全局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向,模式选择则是对马山县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类型、特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与发达地区或已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相比,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上应更加注重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积聚更多的复合动力,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行等渐进式策略。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决策、落实和执行之前,总体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提出符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提出这一目标,需要深入考量和反思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马山县域内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生发的民族风情文化来看,传统的民族节庆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壮族歌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达努节等内容和形式。壮乡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歌圩、抢花炮、赛鼓会、踩花灯是当地主要的民族风情,其中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则是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对以上传统特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我们初步提炼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独有特质:“西南百越风范、八桂壮乡特色、民族交融风格、民间艺术典范。”这一概括总体上精练出马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魅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马山县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顺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和提速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应可如下定位:建立适应马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确保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适度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实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获取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因其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马山县在整体交通区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中的县域,马山县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可具体操作的策略,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上提出“整体保护、丰富形式、再现遗风、延续场所”的“互推共进”模式,即保护与开发互为推手、传承与创新彼此推进的发展模式。

“整体保护”是完整地保护传统特色文化赖以依存的物质形态的人和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民族习俗、交往习性、生活习惯、地域方言,使其不致因某一载体的缺损影响核心文化的寄存与传接;“丰富形式”是原来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在市场社会商业文化的激荡下,通过升级和优化传统特色文化的内在功能和表现形式来恢复和提升传统特色文化生命力;“再现遗风”是充分保留传统特色文化的基因与内核,借助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再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延续场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不断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注重在城镇街区、街道的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方面与原有村落的居民生活方面保持延续性,保留传统特色文化得以施行和展示的场所。

三、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中实现理性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以适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在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框架和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乡村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接待、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县域居民在确实获得文化资源开发收益的情况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历史与人文的紧密圆融,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古韵新、返璞归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则。探寻和把握传统特色文化自身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来探寻新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特点与新途径,运用富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与县域特点的传统特色文化创新方式和载体,积极拓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融合。

(三)坚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群众参与、政府推动、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企业跟进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复合力量。在坚持县域内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向相关机构反映正当合理的文化发展诉求,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群众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商量办事,使各类参与、经营和服务主体均能够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各项权益最大化,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向合作共赢、和谐共处的方向有序发展。

(四)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县域政府在统一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不同乡镇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类型的异质化特色。统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全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开发、艺术人才培养、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标准;多样原则体现在满足不同文化类型的市场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与形式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五)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活动,让县域群众既能够共享传统特色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以及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够通过传统特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品质与内涵,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特色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四、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是其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客观条件,传统特色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区别对待。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县域文化发展的愿意来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覆盖进行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与修缮。马山县辖7镇4乡(其中瑶族乡2个),15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420万,总面积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1]。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道教、佛教文化形态,具体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音乐戏剧、民族建筑设施等方面,对此应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普查、整理与修缮,以比较系统、全面、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县域内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总量、数额、分布状况、覆盖范围等文化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全面落实执行国家与区市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宪法到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凡涉及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与具体条文,要分类收集、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职人员、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以增强县域居民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协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活动,相关机构要联合执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紧出台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划定重点文化保护范围。对于马山县境内入选部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要有具体政策措施加以实质性保护,在保护资金、人员和机构方面充分到位。其他各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按其类型、特点和现存状况分类加以保护,列出具体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濒临绝迹、消亡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实施强制性抢救保护,由专门机构与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勘查、检测和修缮。

4.组建县域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机构出面组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负责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委托相关专家对国内国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积极促进县域内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专家和咨询机构间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建议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也科学进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马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拟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龙头,把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文化交流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层次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构建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战略。

2.高规格投入。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马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形象推向市场,需要进行高规格、大手笔的资金、人才与政策投入。一是引入世界知名的影视机构与名人参与整体的宣传展示,突出高端效应;二是鼓励各乡镇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乡镇品牌,形成一乡镇一品牌的集约品牌;三是要精心打造马山独有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为核心标识的传统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借助大型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与经济盛会,将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行销到东盟与世界。

3.高标准建设。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质是集中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三产业以增强传统特色文化生存、传承、创新与发展能力的文化系统工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马山县必须在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模式、产业集群支撑上统筹兼顾;在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观念等更深层次完成“农民”向“社民”、“镇民”与“市民”的转变。随着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发展和完善以小集镇、大城镇为中心的文艺市场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工业及城镇交融、共促的进程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满足马山县各族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文化生活需要。

4.高品位经营。培育高品位低价位的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善融合,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影剧院、民歌音乐厅、民俗博物馆、民间歌舞团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演进场所和机构,是常年举办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传统特色文化演出的载体,以高品位、低价位的文艺演出为社会大众奉献精彩的文化套餐。通过精心谋划与布局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远景规划与经营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并共享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带来的增量效益与实惠。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2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 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工程、xx县新路湾镇夹路畈畲族精品村建设项目、xx市竹垟畲族乡罗墩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分别下达资金30万元、50万元、30万元。XX年,xx县东坑镇深垟村还争取到国家民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扶持资金80万元),云和的高畲村、景宁的伏叶村等8个民族村列入省民宗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

(二)提炼特色,开展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工作。我市民族工作部门从XX年底开始,按照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通过到贵州、福建实地考察畲族村寨、参考历史记载以及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该图集已上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委,发送到全省各市及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全省各民族乡镇,用于指导全市乃至全省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xx县深垟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立足石头文化,已建成“堂前天井堂后鱼、粮仓暖阁廊边栏、祖宗牌位居中座、南北无墙显民风”的传统畲族“石屋寨”。岗石、敕木山等村在民居墙体上注入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建成特色泥巴墙畲寨。xx区大港头镇利山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白色立面马头墙徽派风格的特色畲寨。景宁的伏叶村、双后降村、周湖村、金丘村和xx县高畲村、坪垟岗村以及xx市罗墩村的“畲族特色村寨”正在建设当中,并已初具规模。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突出亮点,指导景宁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人口1.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 19.8%。该县“xx”期间发展最快的是旅游产业。XX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开展了7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优秀的畲族传统文化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市民族工作部门指导景宁制订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规划确定到 XX年,投入3000余万元,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城镇郊区和主旅游景区、交通干线,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环敕木山一带的民族村,结合省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畲族乡村风情游;大均伏叶、东坑深洋依托大均畲乡之窗、大际风景区,开发 “畲家乐”;双后降、周湖、金丘等民族村依托城镇郊区地域优势,开展民族风情表演。景xx县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引导,统筹兼顾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全面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正在逐步成为促进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成效明显,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一是改善了试点村寨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工艺品和特色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崭露头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游、民族传统手工业,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四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引导了当地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还对周边村寨、农户的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我市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推进特色村寨建设的合力仍需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市还未出台专门的指导和规范在民族聚居区实施“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文件,导致各部门在项目规划上缺乏协调,尚未形成特色村寨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还导致有的地方按一般村庄的简单模式实施民族村寨项目建设,民族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

(二)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滞后,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农民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产业规模小、层次水平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难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普遍低于汉族群众,且有逐年拉大之趋势。村集体经济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现象较为严重,用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汉化流失,村寨建设特色不够明显。畲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畲、汉族群众的深度杂居,造成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和文化发展萎缩,面临湮灭的危险。原有的建筑风格已逐步汉化,部分畲族群众对彰显畲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较难付诸实施。在已进行旧村改造或村庄整治的部分民族村中建筑风格大多汉化,体现不出少数民族村居特色。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规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与畲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市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畲族特色村寨建设;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相关县(市、区)应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四)挖掘内涵,提升畲寨品味。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针对畲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畲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畲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复工作。要弘扬畲族文化,进一步融入畲族凤凰、彩带、龙角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畲族村寨特色氛围,在建设发展中彰显畲族文化特色,切实提高特色村寨的品味。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3

摘 要:随着新疆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新疆,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等原因的限制,仍然会存在有些人、有些地区对新疆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误解。因此,为了加强民族间的交往,增进民族关系,我进行了相关了解和调查问卷。

关键词: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特色文化

一、调查方法

这次我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不同人们的观点和想法,调查问卷是通过自己亲自去找人做问卷和通过网络找人来做问卷。其中也和一些人们通过访谈式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

二、调查对象

这次的调查对象主要以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共64份,其中包括疆内38份,疆外26份。汉族46份,维吾尔族9份,哈萨克族2份,锡伯族2份,回族2份,满族2份,蒙古族1份。

三、调查内容和结果

在这部分我会通过我调查的各种问题、表格、数据来告诉大家我的调查结果。

1、您的内地朋友、同学或者您去内地的时候,内地的人们会对新疆存在不了解或者误会的情况吗?

在问卷中对新疆存在不了解或者误会的情况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生活落后,没有现代化城市,没有高楼,新疆的人们都是住在草原或者山上。到处都是沙漠戈壁,普通人都骑马或者骆驼。有些人认为新疆缺水是没有水稻的。

B 认为新疆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程度很落后。

C 完全不了解新疆人们的生活习惯,认为都是少数民族、没有其他民族。

2、您来到新疆,认为和您印象中的新疆一样吗?

在问卷中认为跟印象中的新疆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

A 比想象中的辽阔,也是现代化的城市,城市很漂亮,和内地没有什么区别。

B 饮食很好,新疆的人们很豪爽、热情,治安很好。

C 城市相比内地城市小,气候干燥,但是要比想象中气候要好很多。

D 不都是少数民族,有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

3、您对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吗?

在调查问卷中对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主要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舞蹈、音乐、乐器、手工饰品、饮食、服饰、节日、风俗民俗习惯、文化、伦理文化。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锡伯族射箭。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的许多方面都感兴趣。

4、平时在生活中,你会和少数民族朋友在一起聊天,学习,出去玩等等?

5、如果条件容许的话,您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吗?

A.问卷中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原因主要有:

a个人感兴趣26人 b因为学习需要6人 c因为工作需要2人、

d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少数民族8人、

e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的环境中7人

B.问卷中不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原因主要有:

a没有时间,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太大没有多余的精力5人

b没有现代流行文化新潮、创新和吸引5人

c不感兴趣,觉得没有必要5人

6、如果您家周围举行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问卷中不会参加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的原因有:

A认为都是经常看过、参加过或者听过的活动9人

B没有创新、认为没有把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3人

C认为没有兴趣,觉得对自己的没有什么帮助4人

7、您认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现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认识新疆,从而加强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关系。

这道题是一道问答题,是自由发挥的所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多在中国内地进行有关新疆的文化宣传,不仅仅是宣传新疆的风土人情,还有新疆的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现在许多文化宣传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跟现在发展中的新疆是不符的。

B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让其他地区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消除距离感。

C开设旅游文化节,与内地建立对口旅游交流城市。

D要懂得创新,在宣传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创新文化,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并且喜爱它。

E举行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式化的东西,让人们对此活动失去动力、兴趣。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真诚的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

F建立门户网站,建立有新疆的网址,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商业相结合,拍摄好的有关新疆的纪律片,在报刊、媒体上加强宣传。

G各级领导多支持举行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提高组织者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基层单位更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沟通。

H在全国各个大学、大中专院校中可以设置“交换生”,让更多没有来过新疆或者对新疆有兴趣的同学到新疆的学校来学习,以此来了解新疆、宣传新疆。

四、对问卷调查的几点思考

在这次的调查中,虽然调查的人数、范围不是很广泛,但是我仍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了解到了,在中国大陆上存在许多人们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等许多方面的不了解和误解。“加强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关系”是需要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努力的。因此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我也一下的几点思考:

1.转变内地人们对新疆和新疆少数民族的看法和观念。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可以看出,内地的没有来过新疆的人们都会对新疆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观念,例如:生活落后,没有现代化城市,新疆的人们都是住在草原或者山上生活;认为新疆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程度很落后,治安落后;完全不了解新疆人们的生活习惯,认为都是少数民族、没有其他民族等等。这样不仅会不利于新疆发展,也会不利于各少数民族之间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了解。因此,我认为,政府机关多在中国内地进行有关新疆的文化宣传,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力推广旅游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新疆,知道新疆。

2.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们都对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感兴趣的,他们是想了解新疆的,大多数人们都会主动去了解有关新疆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但是为什么还会存在问题呢?我认为原因是有很多的,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各个民族间的交流是很少的,也很局限的。在现在举行的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中,有些人不愿意参加首先突出的原因就是认为都是经常看过、参加过或者听过的活动,其次是没有创新、认为没有把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还有就是各级领导的关注度不高和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还是较内地落后。在宣传上还是不够,总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跟现在发展中的新疆是不符的等等。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4

关键词: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缺失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繁荣与旅游业的不断进步,促使当今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驱使着人对领略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的身心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作为旅游业的附属品--旅游纪念品也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并且在地方民俗文化传播及推动与加速旅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纪念品的含义是产品本身有地方民俗特殊性并且拥有代表该地区独特记忆、有纪念意义的商品。这也是旅游纪念品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商品的不同之处,旅游纪念品不仅承载着旅游者对这一时期的记忆,而且它的存在可以映射出旅游地本身的民俗风情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极具独特性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代表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甚至是历史背景,它被看作是旅游地的缩影。就目前在国内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市场中举例,云南省在拥有地域、民俗特殊性的开发上做的相对完善,从行业规划到政府指导甚至是服务质量都在国内堪称一流,也是因此才有“七彩云南”这个品牌,而且对于这个品牌而言还有相当高的信誉度,让游客可以放心的购买这里的旅游纪念品并往往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直接推动了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还是有混乱的一面。在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基地”大多是私营性质的,而且大半是个体的小工厂以及个人来进行制作以及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制作生产出的形形的旅游纪念品,贴上制作好的地域标签发往国内多处的风景区或旅游景点进行贩卖。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以至于索然不同旅游地以及旅游景区虽然持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但旅游纪念品却从样式及其品种近乎雷同的情况发生。而且由于有这样的“生产基地”而导致旅游纪念品的无法得到质量的保证。无论是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生产,或者地方的经营方法以及管理都缺少行业规范。具有地方特色及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具有推动地方经济的作用,作为商品进行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它的存在会影响到地方旅游经济的收入,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虽然其行业在某些中国的旅游城市得到了重视,随之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相对的,在其他的一些国内城市,旅游业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发展,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类型也没有得到开发,所以这样的缺欠就体现在了旅游纪念品这一地域、民俗文化色彩浓重的特殊属性的商品上。从而造成了在“生产基地”制作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在少数的城市有着近乎全国属性的旅游纪念品,而且其造型设计与功能作用在本质上基本趋于雷同。在相当一部分的旅游景点见到相同或相似的纪念品,像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地方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旅游”的含义通常是作为地域性概念体现的,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制作,理所当然应该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然而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旅游纪念品市场真正缺少的正是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开发与设计。在通过调研了解后,可以看出在国内的诸多旅游城市、风景区、旅游景点,仍旧存在着许多由私人或个体经营的“生产基地”所制造的雷同或相似的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毫无新意可言。就像在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很多地方随地摆放着瓷器,儿童玩具甚至西安的兵马俑也位列其中。然而在内陆的旅游景区内,贝壳项链、手链、珍珠制品、玉石珠宝、钟表首饰随处可见。这样便使游客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时候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而像这样的情况的发生,致使游客对旅游纪念品提不起兴趣,这样恶性循环,游客对旅游纪念品逐渐失去购欲望,迫使旅游纪念品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在创作与开发拥有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的旅游纪念品中,嫩江流域拥有鲜明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其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他们在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嫩江流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进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使其更加有底蕴、更具地方特色、更能吸引游客,从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并推动地方经济这样就促使本文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中的影响分析

1、少数民族文化在政策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在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及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业仍属于新兴阶段,而且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针对这一部分的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也正是这一状况使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得到大力的支持。在这些法规与政策的支持下,使各地区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的地区生态、民族文化、人文资源以及独特的手工艺技法。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使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得到更全面的完善及支持。在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可以融合进更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底蕴的旅游商品,少数民族的独特手工艺技法也可以更全民的融合进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使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道路更顺畅,使生产出的旅游商品更加独特,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及韵味,变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商品,而且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可以起到推进作用,在旅游纪念品中融入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更快速的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振兴民族工业。而在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中我国对其经济政策方面也有优惠政策支持,使其在发展中得到资金的注入,更快更完善的发展起来。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资金注入在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就嫩江流域一大民族特色“克东满绣”来说,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就为其创办了锦绣手工艺品厂,从而可见在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扶持下,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可以从更多方面入手,更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宣传地方文化,此为在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政策优势。

2、少数民族文化在内涵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

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现如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及发展历史,在民族发展中很多地区都留有当时在民族所在地发生的故事传说等,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性。就嫩江流域而言少数民族就占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口比例,也有很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源,如萨满文化、站人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今天并不能使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如果在旅游业方面加以推广,将其理念注入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却能使得其更充实与饱满。而民族手工艺方面,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在嫩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有着浓重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手工艺制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蓝印花布,现如今存在世界上年数久远的蓝印花布也仅存在一些满族的年长者手中近乎绝技。还有典型的满族住宅“三铺炕”,大布染蓝靛等手工艺技。在嫩江流域的两个独有的民族鄂伦春的桦树皮手工艺技及赫哲族人的鱼皮画等都是在现在很难看到及发展的民族独有的手工艺技法。而恰恰是这些独有的手工艺技法如果融入到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研发中,可以使得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也可以在售卖的同时宣传这些手工艺技法。嫩江流域有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存在,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将其与文化资源相融合使设计本身更加饱满并富有文化内涵,不但在推广嫩江流域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带动地方及民族的经济发展,很多地域文化的渐渐消失是一种损失,将其带到旅游业并设计到旅游纪念品中去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很大助力,在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技艺都很难传承,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快速传播的途径,设计与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使其变成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的不可或缺的优势之一。

3、少数民族文化在资源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旅游资源被开发,而嫩江流域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有着天然的手工业材料,嫩江流域地处较为偏僻,很多资源没有被开发与污染生产多重绿色优质农作物,嫩江养育的这方水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食品之乡,而在嫩江流域更是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最基础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没有过度开发与污染的嫩江流域中有很多独特的材质都是绿色、天然、低碳、可降解、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在研发与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这些材料上的资源使得在研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地区特点,并且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传播少数民族手工艺技法。例如嫩江流域独有的鄂伦春民族的人们有特有的用桦树皮来制作生活中的很多用品,桦皮船、桦皮桶、桦皮盒等,在这些独特的制品上还有不同的样式的雕刻图案和颜色;赫哲族人民也有着独特的鱼皮手工艺技法,独特的鱼皮为材质在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时是别具一格的材料,鱼皮用来作画,做衣服鞋子在赫哲族人眼里都很平常,但作为嫩江流域特有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手工艺技法运用到旅游业作为推广,不仅使旅游纪念品独具风格,更在此同时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技法。经过调研研究发现鱼皮画在市场上被很多人所喜爱,但价格不一,上到几万十几万下到几元十几元都可以买到,从而可见鱼皮并不是很难获得的材质,同样桦树皮也如此,这些绿色天然、可再生降解并低碳的材质对于研究与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了材料绿色环保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综上所述,其三点影响在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都可以得以体现,政策上的支持使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更加顺畅,而具有历史底蕴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则作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助力使其更加富有内涵,最为关键的材质及手工艺技法也可以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提供优质绿色、可再生的自然物质资源。

三、结论

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和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元素,调研分析内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现状,分析游客对嫩江流域民族旅游纪念品的消费需求诉求点和消费心理,结合产品设计的具体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探索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嫩江流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现今大力弘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民族特色凝聚着历史积淀的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闪耀的艺术瑰宝。如若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与运用,那必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造出惊人的艺术价值。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高效平台,在不断的探新摸索过程中己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模式,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文化经济,带动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邢瑜骐 张建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燕.文化性与旅游纪念品设计[J].大众文艺,2009,(6).

[2]宇.《从文化结构反思中华文化特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7-19.

[3]邢义杰.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

[4]魏欣挺.提升旅游纪念品价值的设计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5

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和关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尤其在近些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保护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许多机构也开始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系统的发掘、征集、保护和整理。自觉强化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繁荣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及其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被本民族所认同(即通过视觉所能感知并在心里所能接受的)且体现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切形象符号。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简单地说就是华夏各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体现共同心理特征、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可视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包括外部形式、内部精神以及文化本源。外部形式指的是用以表达这种元素的载体的外表形态。内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及载体外表形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含义。文化本源指的是这种元素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受的中国文化的影响。”[1]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少数民族数千年以来在他们自身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和形成的。这些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往往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成为传统并流传下来。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而且通常也具有识别该民族特征的文化标示作用。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和图形样式往往是最先抓住人们视线的,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这些不同的视觉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以此来区分各民族之间的视觉差异。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通过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形态来识别其民族特征。就像西北回族的白小帽、黑坎肩,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囊坑、麦西来普、热瓦普,具有新月标志的伊斯兰清真寺,哈萨克族的毡房、奶茶,蒙古族的马头琴、蒙古包,藏族的转经筒、酥油茶、布达拉宫等,都是本民族的标示形象。说到馕,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新疆维吾尔族,说到蒙古包自然而然想到蒙古族,说到转经筒自然想到藏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实际成为各民族的形象代码,是我们通过视觉感受来认知该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各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成为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更是创作富有民族意味艺术设计作品的根基。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有三大类: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形符号。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本身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符号的设计是将概念性的语言转换为可视的视觉性语言的一个途径,是将设计内容的文字语言给予形象化、条理化,并建立起整套的视觉形象化符号。”[2]通过文字不仅能很好地传递、传承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含义,而其在表述内涵的同时也通过其自身的外在形式表现视觉的审美意义,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能效。

文字在设计中的适度和创新应用对于丰富设计本身,拓展其应用元素,增强视觉效果作用明显。色彩符号对于设计本身来讲是重要的手段和元素,色彩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所体现出的色调和色相、彩度、明度给人心理上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是各少数民族表达心理和审美的重要方式。如红色表示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黑色则代表稳定、庄重,也表示凄惨、悲伤、忧愁,像“黑色的星期五”,黑色在绘画、设计、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而白色在汉文化中与死亡、丧事相联系,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但也表示洁净,如伊斯兰丧葬中用白布包裹尸体就是如此。绿色是一切万物的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颜色,表示环保和希望,它可以代表生命以及生命的状态,等等。但不同的民族有时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和偏好。

图形符号本质上也是人类认识和审美情趣的外在表达和固化。与文字符号和色彩符号相同,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自然、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心理感受的审美表达,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精彩绝伦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家具、器皿、乐器、兵器、各类劳动和生活工具,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各类纹饰图案等等,都成为艺术设计中极具特色的民族图形符号。这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视觉符号。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

我国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华夏文明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当然也蕴含着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养分。“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3]由此可见,设计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人们在每天的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设想、构思、计划和打算,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需要预先的设计和计划,因此设计是未来的事,其目的是达到预期目标和为人们创造未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前面已经提到,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或者说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为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加以有效利用,使现代设计创作更具地域和民族特征或本土风格,不仅有利于我们华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发展我们民族本土化的艺术设计。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地域和民族,其优秀的艺术设计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类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要想成为设计强国,就需要自己的设计,需要具有自身特色或本土风格,如果一味跟从西方,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套路,那么必将失去自我。数千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大海,自然是我们设计发展和创新之路上可研究利用和吸取养分的源泉。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如很多织锦图案及抽象的几何构成纹样、造型、色彩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去借鉴的设计元素,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自觉加以应用,正确体现和把握好民族内涵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因此,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富有特色、极具创新,就必须走民族化和本土特色化的艺术道路。作为当代的艺术设计师,在设计中紧密结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的视觉元素,注重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素材和视觉元素的挖掘,积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无疑对丰富和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设计师的不断努力,利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的成果也得到世人的充分认可。如中国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成功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和奥运火炬上祥云图案的应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图案,甘肃武威出土文物“马踏飞燕”作为中国国家旅游标志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近年来以靳埭强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应用到设计制作之中,在设计界掀起了一场“中国人自己的设计”的一场革命,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东方神韵。日本是设计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把本民族独特的一些视觉元素,如武士道、茶道、和服、樱花、红太阳等糅合到现代设计中,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设计内涵,把传统日本文化意蕴、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同样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少数民族文字和图形符号在书籍封面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维吾尔族植物缠枝纹在服装、家具用品、建筑装饰、首饰上的广泛应用,云南苗族蜡染花纹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等。这一切都说明民族视觉元素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珍贵的艺术设计源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绝不是简单意义上对传统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样式和表面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色彩和样式的重复与堆积,而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根性之中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的融合和深入的挖掘、升华及创造。要想在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应用,大胆而科学的创新,除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以外,在实际的应用中,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灿烂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赋予本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文化内涵,必须对其理解透彻,避免因理解错误或者掌握不够深入而错误表达。只有正确深入理解其真正的文化含义,才能创造出富有新意和民族气息的成功之作。如对于彝族而言,黑色是其民族崇尚的色彩,黑、红、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颜色,而蒙古族对绿色、橙色、紫色则更偏爱,在服饰和各类日用品中广为使用。而新疆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则以蓝色为基调辅以红色、黄色、青色、绿色,相互搭配,视觉感强,极具民族特色,不仅在服装衣料设计中使用,而且拓展到其他领域。如阿克苏博物馆的外墙装饰就采用“艾德莱斯”色调进行装修,不仅标示清晰独特,且很有民族韵味。只有真正理解本民族元素的含义才能正确表达设计的风格和思想。

2.注重形式和内容、元素和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艺术设计中既要做到形式表达中视觉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也要做到表达形式与所要表达的内涵之间的和谐统一。前者来讲,应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必须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贯通,浑然一体,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元素的生冷堆砌。而后者来讲,更是要关注通过形式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防止出现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实质的现象。元素与元素之间、形式和内容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和高度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元素间完美的结合与重组。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坚翻译的《古兰经》封面“,综合运用了传统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视觉元素。浅绿的底色,白色的伊斯兰纹饰框型构图,白色的宋体中文书名、译者名,显得庄重沉稳,而富有鲜明特色的用阿拉伯文显示的书名和译者名,则给人强烈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视觉冲击力。”[4]既显示了汉字、阿拉伯文之间的审美协调,也通过文字、色彩、图形表达了与图书内容的高度融合,给人庄重、严肃、神圣的感觉。

3.在适度应用的基础上并准确把握其比例关系。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一定要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和受众的具体情况而定,并非越多越好。也要注意元素之间的合理匹配和比例关系。如地区建筑色彩的构成和比例就比较讲究,主色彩主要有红、白、黑、黄四种,大多横向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排列,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而又浑然一体,和谐与共,在高原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突出,极具风格。

4.重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如前所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蕴藏着极其珍贵和丰富的设计元素。但客观讲我们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挖掘整理还不够,特别是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更不够。因此,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提高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的认识,更加重视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再加工再创造的力度,在推进视觉艺术设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实现民族元素的彰显和升华,促进艺术设计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6

[关键词]可持续化发展 少数民族 服装 畲族 开发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9-02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心理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民族服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民族服饰的概念广义上指世界各地现存的民间传统服饰,狭义上则指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我国的东南部,以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内居多。本研究以位于浙江省内的湖州安吉县郎村畲乡为对象,该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安吉县西南、天目山北麓,这里物产丰富、环境宜人,山水清远、民风淳厚,地理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该村旅游发展速度严重滞后,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落后于安吉周边区域。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挖掘其畲族文化,已引起该村领导人及村民的极大重视。

一、课题研究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少数民族服饰是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和艺术,研究少数民族服饰发展演变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研究民族发展史,少数民族服饰是反映其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资料,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丰富多彩且内涵深邃,各民族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心理、艺术传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畲族妇女头戴“三把刀”习俗就是典型地反映畲族民族历史发展的服饰语言。相传在明末时期,倭寇时常入侵,为防御入侵者的侮辱,畲族妇女便在头发中插三把短剑,危急时可取下自卫,这种头戴“三把刀”的习惯就自然而然最终积久成俗。

(二)促进和发展旅游业的需求

少数民族服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 同时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先导产品。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而服饰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是否极其鲜明对它的开发影响是比较大的。

在当前旅游业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服饰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追求民族风情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必须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其中,代表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是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所希望看到的,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今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杂居,尤其是以散居为主要居住形式的畲族更是与汉族同化无异。安吉县郎村畲乡最富文化特色的是该村的畲族文化。郎村是章村镇的一个自然村,是环太湖流域惟一的少数民族畲族集聚地。郎村现有蓝、雷两氏族姓540余人(占郎村常住人口的1/3)。本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热情,为促进安吉郎村畲乡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和充实现代时装设计的要求

Patricia Field曾说过:“时装的未来火花,会在“生产地”出现。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与尝试,熟能生巧,一定会酝酿出新的时装技巧。包括新的面料、剪裁、结构、手工、图案等等,都会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中国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民族元素正吸引着众多设计师眼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以其独特民族风情为设计师们所钟爱, 它不仅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也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现代时装设计从传统民族服饰中汲取灵感,提炼民族服饰典型元素,通过借鉴重构应用于现代时装设计中,使现代时装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及时代特征。民族服饰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我们设计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对丰富服装设计师设计素材有重大意义。

二、畲族服饰现状分析

经过对湖州安吉郎村畲乡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畲乡民族服饰现存问题有两点:一是该村现有保存的民族服饰很少,色彩单调陈旧,款式不够丰富,不能确切地反映畲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现有保存的服饰展现于旅游者面前缺少展现畲族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吸引力;二是现有的畲乡少数民族人民着装与汉族人民着装无异,畲乡年轻一族更是不知道本民族的服饰特征,除了一些大型民族主题活动和民族节日外,畲乡民族服饰几乎被人民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该村畲族民族汉化现象程度较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外乎有民族变迁、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但畲族民族服饰的没落主要是老式的畲族服饰与现代生活节奏格格不入,更是因为现代化成衣业的高速发展促使依赖传统的手工刺绣、编织等大量手工缝制的畲族服饰慢慢被淘汰出局。

三、现代畲族服饰产品的开发思路

(一)提炼畲族服饰典型元素,重构艺术型畲族服饰

艺术美的“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决定了“艺术型”民族服饰的特殊要求:把握住原汁原味的畲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民族典型特征的民族符号是现代畲族服饰设计的关键所在。调研查询大量的畲族服饰资料可以获悉概括得知,畲族服饰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畲族妇女的着装“凤凰装”以及穿梭在畲族服饰中极具体现畲族人民能工巧匠的“彩带”。“凤凰”是畲族的图腾,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畲族的“凤凰装”极具特色:凤凰装的特点是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丰富多彩的畲族“彩带”是最能够体现畲族手工艺水平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另外,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用来送给心爱的情侣,这是最好的定情物。

(二)基于服装产业化生产模式,开发生活化畲族服饰

开发生活化的少数民族服饰原则:首先是能够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以手工缝制为主的少数民族服饰必须依赖于大量人力,现今少数民族年轻人更不愿意传承这些耗时间的精工细织,少数民族服饰的全手工制作必然局限于极少数的艺术型畲族服饰,因此畲族人民日常着装在现代化服装生产方式下可以采用工业化批量生产,服装上的图案刺绣可以进行精简,选取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设计出既尊重本民族服饰特色又方便现代劳动生活的便装,用现代科技来大批量解决少数民族服装中的刺绣,如电脑制图、机绣等。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制作成本,这样才能使畲族服饰普及化、大众化。其次经过开发生活化畲族服饰需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主流。畲族生活化要追求一种简洁、典雅、舒展的造型,选用面辅料要有直观美感,具有现代色彩和风韵,质地挺阔,辅之以现代纺织技艺制造彩带等。民族生活装既要保留传统服饰的精髓,也能够接纳现代服装面料的优点,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又能充分展现出各民族发展、进步的时代风貌。

四、畲族服饰的开发实践成效

(一)开发了“艺术型”畲族服装

以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旅游特色的风景区,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是吸引旅游者眼球的关键所在。此次服饰开发在原有的少数民族服饰保存较少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收集、意见反馈等方式挖掘畲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在保存原有服饰的文化精髓下,加入现代人的审美特色,开发了“艺术型”畲族服装,用于旅游景点的服饰展演、民族歌舞。图一是艺术型畲族服饰开发实例。

(二)开发了“生活化”畲族服装

原有的少数民族服装由于多侧重于裹、缠、绕、绑等着装形式,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提炼畲族典型元素,融合时代特征,适应现代成衣生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现代人的着装方式,开发生活化的少数民族服饰。遵从现代服装的经济、实用、美观三大原则进行产品开发。 经过开发的畲族服饰有以下特点:

1.款式简单化,便于穿脱,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传统的畲族服装是中国服装中典型的平面包裹型,整个前后衣片乃至袖子都由整块面料裁成,整体造型宽松,开发后的畲族服装运用平面与立体的结合,增加了各种省道,加上结构线的分割,使人体曲线更加分明且活动更加灵活自如,经过重新开发的畲族服装款式整体造型以简便、简洁、舒展的造型为主,局部造型上侧重于装饰效果、细节上更注重表达民族特色的典型特征。

2.色彩配置能够强烈地折射民族特色,同时能够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现代化的染织技术,使得服装色彩可以更加绚丽多彩。重新开发的服饰色彩配置更多倾向于运用民族传统色彩的同时兼顾现代人审美特征中的雅致而大方的配色,使民族服饰配色艳而不俗。

3.服饰材质的现代化和时尚化

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服装面辅料种类日新月异,品种繁多。现代服装面料色泽鲜明,质地挺阔,不容易褶皱,耐洗耐穿性能优良,手感柔软而舒适。而传统面料品种单一和容易褶皱,现在更是不再生产,用现代服装面料代替传统面料开发现代化的畲族服装使现代化的畲族服饰更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4.现代畲族服装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

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模式对现代化的畲族服饰进行流水线生产,畲族服装上的经过精简设计的图案通过电脑刺绣,装饰通过机械化织造的彩带,使得少数民族服装成衣化大批量生产。

五、总结

只有具备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随着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改良和开发少数民族服饰,把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和生产纳入到产业化的进程中去,设计生活化、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产品,才能适应现代生活,才不会随着时间年轮的前行而被遗忘在时光的隧道中。

【参考文献】

[1]萧家成――论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开发意义.

[2]李海平.关于弘扬畲族文化发展章村旅游经济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巴兆祥.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戴伯龙.细说中华民族[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5.

[5]雷法全.对畲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思考丽水学院学报,第29卷,第3期,2007年6月.

Sustainable Developed Exploiture and Practice to Minority Dress

――Take Shechu of Lang village Anji Huzhou as sample

Miao Yangyang

Digest: This research takes Shechu nationality of Lang village Anji county Huzhou at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practice object, through reviewing and surveying on the spot, carries out improving and re-exploiting the exist Shechu dress at this village, hoping to do some donation for seeking aft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ed minority dress, when passing on and developing na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being able to embellish a story for the scenery spot featured with nation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7

1.1风格呈现出不同地域特点的丰富性

在新疆居住着46个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此各族人民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如维吾尔族服饰绚丽多彩、哈萨克族服饰华丽粗犷、蒙古族服饰潇洒飘逸、塔吉克族服饰英姿飒爽、柯尔克孜族服饰华贵艳丽以及回族服饰庄重秀丽等,各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衣饰风韵。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在风格上各有不同,就是在面料和色彩的选择、图案的设计等方面也各有讲究,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因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的不同,而在服饰上体现出差异性。拿维吾尔族日常喜爱的花帽来说,吐鲁番花帽色彩艳丽;伊犁花帽造型上体现出扁浅圆巧等特点,配以简单纹样,以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库车花帽选择优质的丝绒作面料,配上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再结合图案结构等因素,形成了韵味独特的特点;喀什男性的花帽黑底上配以白花纹,色差上形成强烈对比,棱角突出,体现出较强的立体感。新疆丰富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1.2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服饰不仅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取向的表现。色泽艳丽、修饰精美、舒展大方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较高的审美观念。色彩是服饰的灵魂,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而且能反映出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少数民族大多喜欢艳丽夺目的色彩,这跟当地色彩单一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如维吾尔族在服饰上喜欢选择绚丽悦目、对比强烈的颜色;哈萨克族崇尚白色、蓝色,喜爱红色和绿色;塔吉克族喜欢红色、金黄、紫色等。在新疆少数民族的色彩观里,不同的颜色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维吾尔族认为,白色是幸福、善意、纯洁的象征;蓝色是吉利、福气和神性的象征;红色是胜利、幸福和快乐的象征;黄色是忧郁和苦恼的象征;绿色是生命、和平和富饶的象征;黑色和其他冷色都被视为凶色,有时黑色也常以高贵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出现。除色彩绚丽之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多以身边常见事物为主,且线条简洁明快。如游牧民族服饰图案以动物和花草为主,绿洲民族则以各种花卉、枝、叶图案等为纹样。此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如维吾尔族女性仅在绣制花帽时就采用平绣、刺绣、花绣等多种技巧,同时配以刺、扎、串、盘等多种方法,其制作工艺之复杂可窥一斑。这些艳丽的色彩和简洁的图案配以复杂多样的工艺技巧,更增添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情趣,使之更富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1.3跟服饰有关的元素与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民族为全民信仰一种宗教。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就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信徒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深深地渗进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服饰文化。主要表现在:

1.3.1服饰图案的设计

伊斯兰教禁忌偶像崇拜,人或动物的造型描绘在衣服和建筑物等上面是不被允许的。他们通过以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艺术创作表达对美的追求。加上新疆少数民族早期信奉的原始宗教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因此以大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成为新疆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主流。以各种花卉和生活43器物为图案纹样,并以各种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装点着各自的服饰,无不展示着独具伊斯兰浓郁风格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之美。

1.3.2服饰色彩的运用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也透露着宗教的痕迹。由新疆维吾尔族独创的,最受维吾尔族女性青睐的裙料“艾得莱斯”绸,其色彩以黑、蓝、红、绿、白为主,这与维吾尔族先民早期信奉萨满教有关。回族崇尚白色,是因为他们除了认为白色是洁净之色以外,还因为《古兰经》中说过白色最美,因此回族服饰最大特点是一顶白帽和一身白衣。

1.3.3穿戴习俗的选择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除了在图案和色彩上透露出宗教对它的影响以外,在穿戴习俗上也表现出浓烈的宗教色彩。新疆维吾尔族戴帽习俗源于伊斯兰教礼仪。伊斯兰教礼仪认为,在室外,不遮盖头部,是对老天的亵渎。这种宗教礼仪世代承袭,久而久之就成了维吾尔族的一种服饰习惯。维吾尔族妇女除喜戴小花帽外,还戴面纱或盖头,这也源于伊斯兰教礼仪。按照伊斯兰教规,妇女除手脚外,全身包括头发在内为“羞体”,除亲生父母和丈夫外,不能让任何男子看见,出外必须戴面纱或盖头。现在,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或盖头的已不多见,一般受宗教影响较深或宗教人士家庭的妇女多戴面纱或盖头。这些特点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使其更具魅力。因此,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更为必要。

2影响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的因素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现状是:边远地区比发展较快地区保护得好,农村比城市保护得好,年纪大的更愿意坚守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但随着新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将面临消亡、失传或自生自灭的危险,如不加以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命运堪忧。主要表现在:

2.1文化保护政策不完善不利于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主要依赖于新疆的民族文化政策,而在新疆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当前的民族文化政策更多地是考虑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社会效益,尤其忽略了对保护传承服饰文化起着关键作用的传承人的利益。在新疆民族文化政策中,对传承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利益分配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传承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上,即对他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分配,但在分配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而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价值才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同时在制订民族文化政策时,传承人的参与力度也不够大。忽视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将不利于激发传承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对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不利的。

2.2审美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人们求变的心理越来越强,对服饰丰富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各族人民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和打工,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对进入本地区的多元文化也不再采取抵制的态度,而逐渐把接受外来文化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相应的在衣着习惯方面也吸纳了外来方式,改民族服装为西装或现代装。我们在和田洛浦县和喀什克州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50岁以上的年长者大多仍保留穿戴民族服装的习惯。如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8%的和田洛浦县(2007年和田地区人口普查数据),日常穿维吾尔族服装的人近30%。作为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克州,穿柯尔克孜族服装的人尚不足20%。总之,随着新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层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承保护的文化氛围已经消失了,传承保护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异了,传承保护的受众群体已经难于容纳他们”。

2.3后继乏人制约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人们求富心理越来越强,为摆脱困境,新一代民族青年纷纷外出务工。而这些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后继者若远离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土壤,将不利于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部分长期在发达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现代城市多元文化的影响,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穿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服饰。即使对身处新疆地区的年轻人来说,由于受到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带来的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也缺少相应的重视,这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快节奏的生活使新一代民族青年不愿呆在家乡学习传统民族服饰技艺,而那些拥有民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人又不可避免地逐渐老去,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终将因后继乏人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2.4资金不足阻碍了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保障的,但新疆的经济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地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低,新疆地方政府很难拿出更多资金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加上民营经济不发达,很多民营企业也很难拿出更多资金用于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新疆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百姓们天天为生存四处奔波,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保护传承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与措施

文化产业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又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从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到十三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之一,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直接关系到新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的服饰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其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结合新疆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现状和经济发展实际,探究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对策,可以推动新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新疆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力,最终实现新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双赢。

3.1完善新疆文化产业化保护政策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经济基础。目前新疆的文化产业化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也都是围绕民族文化政策展开,因此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引导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也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重大意义。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完善新疆文化产业化保护政策时应突出传承人的核心主体地位,提升传承人在政策参与与政策协商中的地位,建立多元主体的政策参与和政策协商机制,以确保文化产业化政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2创新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方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找到了新的途径。通过科技手段创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方式,首先依托一些具有研发实力的科研单位,包括各民族文化研究院,通过建立网站,全面直观地展现新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以加深国内外对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其次借助研发平台,结合新疆服饰文化保护现状,通过开发软件和建立数据库等手段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最后通过构建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档案保护模式及档案资源开发网络体系,全方位地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为收集、整理、统一归类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便利条件。

3.3重视新疆服饰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新疆服饰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传承人作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保护传承人是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最直接有效的保护,也是保障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可以激发传承人的自觉主动保护意识和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和创新。除了对现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之外,还应通过各个层面的基地建设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新疆应在不同层面建设与民族传统服饰传承发展有关的传承基地,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平台和展示空间。可以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或学习班、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等多种形式培育年轻人才,使传统服饰文化延续发展。为调动传习人学习积极性,还可采取设立奖学金等激励形式,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服饰文化知识,掌握相关的传承技能。

3.4解决新疆服饰文化保护传承资金问题的多元途径

3.4.1多方筹集资金保护传承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的,即求得外援以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因此争取多方资金就是目前的最佳途径。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针对新疆亟待保护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应积极争取资金,在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挑选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向国家或省级文化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项目保护,以缓解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二是财政资金支持。着眼于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大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服饰文化项目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设立服饰文化的专项保护资金,同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增加比例不低于当年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结合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项目,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或者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及设立民间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社会基金等形式,以推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3.4.2通过产业化发展实现自强

民族传统文化仅靠外援求得保护不是长远之计,必须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属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即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通过整合资源、适当扩大规模,获取利润,以达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开发式保护的目的。通过把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推向市场,可以增加传承人的收入,让他们主动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进而摆脱目前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使得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持续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篇8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和意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指的是那些能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像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类元素,如藏族的文字;以及一些图形类元素,如吉祥纹案、苗族的头饰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可以指那些人们看到后会联想到某个少数民族的元素。它是一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下来的,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面貌和审美的象征元素,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标志着民族共同的记忆。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很多类,例如文字、器具、建筑、图形等等。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特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所形成的视觉元素必然也不相同。广义来说,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分为以下三类:

1.文字类型元素

在所有的视觉元素中,文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书籍的设计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意义的载体,文字不仅有着记录文化、历史的作用,同样具有承载民族感情的作用。它是一种抽象符号的化身,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基本标识之一。

2.纹样类型元素

图案纹样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少数民族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搜集素材创造和保留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例如:在建筑、服饰、生活用品等等方面。这些纹样给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从表现内容分类,可以将纹样分为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类。几何纹样是由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成的纹样图形。而自然形纹样则是由自然界中的动物、自然景物、植物、人物等图案组合而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我们又可以将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这是从纹样的平面图案属性划分的,其组织形式和结构组合各有不同。连续纹样是单独纹样的组合。

3.色彩类型元素

在民族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色彩同样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类型的元素其实都离不开色彩的烘托,纹样、文字的表达同样也需要色彩的衬托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想传递的信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性特征,不同色彩具有的色相、色调也都不同,因此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与少数民族在不同背景下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有关。所以,色彩的运用与社会意识形态、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结构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色彩是最强有力的表达情感的手段,用其表达情感有着超越语言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图书封面中的设计运用

(一)文字的运用

在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具有多方面的表达功能与价值。单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字可以直接表达出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重要信息;而从语言的民族性来看,文字则具有民族的族性和装饰功能。族性的体现,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书籍在设计的过程中辅以维文,能让人一目了然看出书籍的民族属性。再者,由于文字的结构和书法的特殊性,文字还具有装饰。例如朝鲜文、维文本身就可以体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设计封面不仅能很好地反映书籍内容与主题,而且还能给人以自然古典的美感。

(二)图形纹样的运用

图案纹样的运用是封面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纹样可以用不同形式手法表现出来,在设计时需将纹样的造型与书籍的类别以及书籍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纹样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情况息息相关的。而这些会造成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它们在艺术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使用这些纹样时,将纹样与书籍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则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图案纹样,如蒙古族的云纹、犄形纹、卷草纹;土家族的藤藤花纹、虎皮花纹;藏族的八宝纹、六长寿图、四和瑞相等。通过不同的搭配与变化,可以将纹样造型设计成各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每种纹样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元素,因此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意蕴,适合使用的背景与书籍封面选择也不同。而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纹样不仅要做到具有民族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与书籍的主题相吻合。而最为巧妙的是,通过纹样的设计表达出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纹样表达民族的内在气质,避免生搬硬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民族理想的追求。

(三)色彩的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是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的基本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的表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背景下有着千差万别。色彩的使用不仅像文字、纹样那样可以单独使用来起到表意和装饰的作用;也可以作为背景与其他视觉元素搭配使用起到载体的作用,即色彩的表形价值。因此,色彩的运用对于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恰当地使用色彩不仅可以正确地表达民族性,更关系到构图的品质与封面元素的和谐。不同民族有代代相传的色彩习俗。彝族使用最广泛的三种颜色是黑、红、黄。而彝族最崇尚的色彩是黑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孕育万物的颜色,同时黑色也象征了高贵和典雅;而红色象征火,代表了热情、勇敢;黄色象征阳光,是万物的本源,给人以幸福和光明。除黑、红、黄之外,彝族也比较喜爱使用蓝色和白色。纳西族在色彩观上与彝族有许多相似之处。源于对牦牛的喜爱,纳西族偏爱黑色,除了黑白两色,他们也同样喜爱红、黄、蓝三色。

(四)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图书的封面设计,具有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书籍封面设计兼具内容表达与美化书籍外在形态的作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可以说是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族类图书的封面不仅要与内容相关,还要给人以美感,这就体现出了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书名,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书籍内容,这是书面设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所谓民族类书籍,是指主题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种类。其独特性在于它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要求在尊重少数民族、表达出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要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并且要做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价值。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要将这些功能都结合起来才算完整。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从属于它的功能性,功能是第一位的,设计是以书籍为媒介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设计这种艺术形式来激发书籍的商业性价值。设计为人,目的是为满足读者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设计是一种服务,对于服务来说,人性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图书封面的设计,既要反映该类图书的内容,又要体现少数民族特性。所以,在设计中,要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的技巧,将民族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平面设计中,达到书籍内容和精神的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使封面效果达到最佳。

三、封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用于民族类书籍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些缺陷影响了书籍的品质,也会对书籍的销售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首先,缺少民族视觉元素的图书标志识别性相对较低,不能鲜明地表现民族类图书的特色。这是很多民族类书籍封面存在的缺陷,不具代表性的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并不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其次,民族视觉元素的使用方法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民族类书籍的封面中,虽然使用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但是生搬硬套,没有内容和创新,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创新是文化之源,创新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创新融合的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封面。再者,虽然封面运用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但是却使用了不恰当的应用,也会起到反效果,对读者产生误导。例如:错误地将一个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是将汉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少数民族的图书封面上;以及错误地运用视觉元素类型,将历史类的视觉元素用于经济类书籍中等等。最后,民族文化图形元素使用繁杂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即使使用了少数民族元素也要把握好量的尺度。

四、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运用于封面设计中的建议

(一)正确地运用民族视觉元素

书籍封面的设计和任何艺术的创造都一样会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问题。从理论方面来看,设计形式为书籍内容而服务,因此书籍内容对设计形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应用方面来说,实用是排在第一位的。设计师设计封面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解释书籍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对书籍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和创意,设计出艺术的作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协调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

(二)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民族视觉元素的创新与恰当

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设计者如果只注重视觉形式,则人们会逐渐感到麻木和无趣,只有那些新颖的、具有高度创新的视觉信号才能给人们以刺激,让人们产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并记住它们。而这些视觉信号,就是图形语言的表现。它们的设计和表现更需要独特的图式形式,而在表现形式的探寻和个性化创新则是设计师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三)体现少数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虽然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设计出创新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本具有艺术感的书籍,不仅要注重封面的视觉图形创意,更要注重整体的设计美感,这是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所缺少的,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例如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不同质感类型的纸张适合不同类别的书籍,纸张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图书风格的截然不同。不同质感的纸给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式。有些纸质粗糙、有些细腻、有些轻薄、有些厚重、有些坚硬、有些柔软,各种类型的纸质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不同类型的纸质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和肌理,配上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加入恰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同时也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方面增添一丝独特的民族特色。

五、总结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与书籍封面的融合确实可以提升民族类书籍的影响力。它的效果不仅仅停留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传播,促进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出版商还是读者都对书籍的质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在封面设计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给与了提高。所以说,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合理应用对于书籍整体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书籍整体的品质。而这也对书籍的销量和民族类图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设计者来说,通过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来丰富书籍形态和内涵、促进民族性及时代感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设计者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廉政教育专题研讨范文 下一篇:城市污水治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