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08 05:38:07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艺术 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朱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版),2002,(1).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经济发展

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是紧密相连的,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积累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但是随着众多外来文化的流入,我们的民族文化根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时,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云南省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的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寻找出更加适合本民族发展的道路,下面我们以文山壮族和瑶族为例,分析一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一.文山壮族和瑶族历史考察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是云南境内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个自治民族之一。作为文山境内分布最多最广的民族,壮族在全州八县均有分布,人口增长方面在建国后至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因壮族多分布在有河、溪、井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因此历史上壮族曾被成为“水边的民族”、“农耕民族”和“稻作民族”,在分布上也呈现大聚居、小分散、居地连片的特点,少数还保留着古代濮人部落的居住遗迹。

瑶族多分布在溪流密布,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其称谓由于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生活服饰等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变化,在建国后,经过民族归系统称瑶族。现居住在州境内文山的瑶族主要有三个支系,自称“们”或“金门”的,他称蓝靛瑶;自称“孟棉”或“龙棉”的,他称大板瑶、角瑶;自称“秀”或“亚”的,他称山瑶、过山瑶。相较壮族,瑶族经历过封建和半封建社会,受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和入境早晚差异,各地瑶族在经济和文化形态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解放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瑶族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均有所提升,开始融入市场经济轨道。受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性影响,瑶族人除了粮食生产水平较为稳定外,在林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面也有所发展,民族总体发展趋势较好。

二.壮族与瑶族传统文化艺术

1.壮族传统文化艺术

壮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唐宋时期,部分壮族有识之士采用汉字记音、记义和汉字切合的方法,按照壮语习惯发明了具有形、声、义规律的土俗方块古壮字,有象形字、会义字、形声字等,用它记载和交流民族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习俗、民情掌故。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政治与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壮族文献古籍有《骨刻历算》、《鸡卜经》、《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口碑古籍类有《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爱情长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铜鼓、壮锦、乐器天琴、壮剧等也是壮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铜鼓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纹图案,又有立体塑物,是雕刻艺术和立塑的综合体,是综合的艺术品,体现了壮族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极富感染力。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大体上可包括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在民间文化中享有盛誉。

2.瑶族传统文化艺术

文山瑶族民间珍藏的古籍,已发现的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信歌、新民歌16类,共150卷1000多万字。这些瑶族古籍,风格独特,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性、资料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具有瑶族风情的特殊乐器长鼓在瑶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1996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大获好评。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细致的花纹,称为“瑶斑布”,这种精巧技术,曾在国内享有盛誉;织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挑花、织花和绣花三种,明清之际就曾有“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记载,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改革开放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瑶族的编织工艺,主要有竹筐、竹篓、竹箩、竹帽、藤箱、藤夹等,雕刻艺术,主要有门匾、烟盒、吊楼,以及神像、神龛,以茶山瑶的水平为最高。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上刀山、过火海等,历尽艰苦考验,发展到现在,其中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表演的保留节目。在传统体育节目方面,抢花炮、抢柚子、打陀螺等体育项目也非常受欢迎。

三.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挖掘和保存传统文化精髓

文山地区壮族和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原生态文化特色,我们要努力挖掘濒于消失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载体,真实记录保存下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和载体传承下去。文山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包括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礼仪与节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医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以州文化局为主,地方政府为辅。要对文化局工作人员加强教育与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民族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工作,申报立项保护,引起国家和地方重视。地方政府可成立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培养传统民族艺人,实现技艺和文化的传承,配以多种奖励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在宣传工作中,强化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认识,培养其民族历史自豪感,并从中获得动力更好的完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2.加强文化溯源研究,做好保护与传承

我们要结合史料和已有成果深入研究,力求对文山壮族、瑶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促进对文山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源流追溯研究及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壮族和瑶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就已经做了基础性整理,我们要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联合文化局、古籍办等结构组织力量抢救古籍文化,进行整理和出版,在本土多培养一些民族学者,以便更好的完成整理和出版工作。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多渠道多项式挖掘、保护、传承与展示文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问题的重视,众多媒体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力度,比如2008年,由多家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及州政府共同合作拍摄的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上市,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的空白,其中《》一集,揭示了壮族的原生宗教文化和壮族的生态观,这对于宣传壮族文化,做好传承有着积极意义。2008年州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文山录制《见证与畅想》、《世外桃源》等纪录片,在央视节目播出,提高了文山的知名度,充分展示了文山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

3.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建设三结合

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少数民族村镇的资源开发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展示与少数民族村镇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州级政府要在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开发和文明建设,探索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民族实际发展情况,走最优的发展道路,比如麻栗坡县瑶族的老山第一村、马关县阿峨民间艺术之乡、文山县的姑娘寨、富宁县坡芽壮族文化生态村等,都是运作较为成功的村寨。目前,广西民族文化开发其实已经踏出脚步:如诗如画、永不落幕的山水实境演出“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都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康庄大道。包括靖西绣球、阳朔画扇等大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产品已经行销世界。

4.多方面合力共同促进保护与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国家曾经下达重要政策,主要以四种措施为主: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培养人才,包括各种大学、艺术院校培养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也包括培养和使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起传承作用的民间专业人士;对那些濒临湮灭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这四种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指导和提示,也是文山壮族和瑶族在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中应当遵循的重要指示和必然要走的发展道路。

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团,将极富民族特色的绝活儿进行传承,特别是传承民间技艺、民间绝技并进行市场化动作的艺术团,要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怒江地区的泸峰艺术团(传承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大南茂民间艺术团(传承傈僳族多声部合唱和傈僳民间三大调)就是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名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努力探索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的途径。比如著名词作家陈哲先生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兰坪举办了普米文化传承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普米族民间艺人,并在在兰坪县城开办了一个以宣传、展示普米文化为主的土风茶楼,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示、弘扬并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

总之,在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好新时代的传承,对于焕发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精神魅力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毅.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着力点[N]. 云南日报.2003-07-02 (C04)

[2]朝克.中国的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及学术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4).

[3]赵冬菊.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刻不容缓[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03).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3

关键词:多元化;传播媒介;少数民族艺术;传播途径

从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哪种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只有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当作艺术传播的载体,艺术才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来不断传承下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大大丰富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来接受任何信息,突破了过去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打开了信息传播的方便之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快捷。除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传播媒介,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杂志等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的手段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有感染力。也就是说,当前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感染力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要使其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传播。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播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局限,这极大的限制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多元化传播媒介实现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深思。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困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文化混合在了一起,经济借助文化来发展,文化要依靠经济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多元化传播媒介虽然促进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化思想的蔓延,使得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中被渐渐地遗忘和疏远,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使人们忘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的传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削弱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

当前,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中,新媒体占据了主要的传播地位。新媒体由于本身具有同步性和复制性,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截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艺术符号,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艺术的整体性和精神内涵的传播。最近几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多元化传播媒介的瞬间化、平面化和碎片化,使得这些媒介在传播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简单化、分解化、同质化,没有把民族艺术进行整体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艺术离现代的多元化传媒媒介特别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越来越远,很少能在新媒体中见到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已经被肢解成简单的文化艺术符号。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淡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仍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流行着文化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方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但这种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不是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许能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中得到一点发展,但是发展的只是一些数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被逐渐淡化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艺术的标准处在次要的地位,只要市场需要,再正确的艺术标准都不会被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就意味着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不断丢弃、不断否定,使得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内涵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在讲传统文化特色,但大都只是把传统文化特色当作了宣传的噱头,并没有实质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很多的少数民族艺术都已经面临着文化消费的问题。

(三)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娱乐性损害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严肃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性到处可见。当前的传播媒介虽然多元,但绝大部分都是把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动力。大众的娱乐需求有的是健康的、严肃的,但也有的大众的娱乐需求是庸俗的、搞笑的。现在的传播媒介有很多都是在满足大众这种庸俗的、甚至是低级的娱乐需求,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娱乐信息。少数民族艺术在被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一些严肃的艺术因大众娱乐需求而被扭曲、被搞笑,完全丢失了艺术的严肃性。例如,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进行了娱乐化、无厘头式地重新塑造,完全丢失了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精神意义,失去了艺术的严肃性。一部分少数民族艺术因形势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娱乐化,丧失了艺术的很多宝贵的东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出现的这些传播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二是新的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

当前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主要力量来自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49亿,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7.9%,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5.57亿,电视这一传统传播媒介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接入设备,增加了新的传播功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新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播媒介,极大拓宽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和手机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的传承,要与时俱进,自觉适应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主动寻求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新的传承发展。首先,要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理念。通过运用多元化传播媒介来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传播上的观念和思想。观念和思想上转变的标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带出少数民族居住地,实现少数民族艺术高效、高速发展。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是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丰富,保持了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一定要紧紧依靠传播媒介技术,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其次,积极寻求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新的传播途径。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的传播媒介不仅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也越来越先进,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播途径,民族艺术的传播有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紧紧依靠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寻求新的传播途径,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一)继续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

在新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促进下,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手段比过去更加丰富,传播效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电视、广播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同步直播,宣传途径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电视已经作为网络接入设备,功能有了很大地拓展,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电视观看功能。因此,少数民族艺术在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还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在这些传播媒介上多制作一些专题片、纪录片来大力宣传介绍少数民族艺术,也可以制作一些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等来宣扬这些艺术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少数民族艺术,使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得到更好地传播。

(二)成立动态的、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要想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就应该把这些民族艺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使这些民族艺术能够集中保存起来。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少数民族艺术集中在一起,而是要紧紧依托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建立一个以新的传播媒介技术为展示、保存手段的网络化、动态化的现代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能够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展示内容要具有民族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展示的内容要能够使参观者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要能够使参观者看到和听到少数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二是展示的内容要具有扩充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记载的内容要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不断地扩充。三是民族艺术传播的双边性。在过去,艺术的传播都是发达城市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是单边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通过新的传播媒介把少数民族艺术向发达城市传播,变单边传播为双向传播,使少数民族艺术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三是要能够实施市场化运营。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光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投资,实行市场化运营,运用市场运行规则来获取适度的经济利益。当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办少数民族艺术网上书店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在网上阅读。在网上买书和网上阅读都占到了网民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网上少数民族艺术书店也逐渐开办了起来。国内第一家以宣传和售卖有关清真文化产品的网上书店———清真书局也已经在网上开办起来。这家网上书店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整理有关伊斯兰研究知识的资料,传播伊斯兰知识的,售卖的图书也都是有关宗教、哲学等人文书籍为主,同时还售卖有关穆斯林文化和艺术的物品。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能够被制作成视频、期刊等后上传到网络上,能够被广大网民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再采用一些广告宣传方式,并和旅游、艺术研究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传播,提高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效果和质量。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巨大的方便性,可以使网民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料,而且在网络上可以借用多种网络宣传工具进行少数民族艺术的宣传,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少数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

(四)努力拓展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传播

媒介相关的产业链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是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传播媒介的相关产业开展了大量的支持行动,努力促进传播媒介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有关促进影视动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2008年,中央政府特别拿出了专项资金来扶持新传播媒介产业的发展。在中央的支持下,我国的动漫产业、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制作出了多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开发出了许多的流行网络游戏,在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阅读等手机网络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创造了几百亿的经济收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广告、手机网络文化创意已经成为了新传播媒介产业的主要支柱。但是,在这些传播媒介产业中,把少数民族艺术运用到这些产业中来还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艺术内涵深厚、形式多样,艺术价值大,艺术感染力强,在传播媒介产业开发中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少数民族艺术不仅可以在网上进行艺术产品、艺术图书、艺术服饰等相关产品的售卖,而且还可以把相关艺术元素运用到动漫设计、游戏开发等创意产业的开发中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在创意产业中加入民族元素,提高创意产业的民族化和新颖性,而且还可以起到大力宣传少数民族艺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内涵,艺术感染力强、艺术价值巨大,是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的。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有了更好的传播手段,一定要牢牢抓住新的传播媒介带来的传播优势,努力拓展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播途径,多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使少数民族艺术得到有效保存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4

美术院校的作用,一是传道授业,为社会输送高等美术专业人才;二是潜心科研与创作实践,参与美术事业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这两方面的贡献都可谓成绩斐然,并突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独树一帜。在教学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迄今已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包括绘画,设计、美术学各专业方向的少数民族高等美术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作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汇聚了一批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和青年才俊,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进行着卓有成效的科研探索和创作实践,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此次展览汇集了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最近几年完成的优秀作品,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高等美术教育50年的发展水平亦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从他们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其教学、科研发展时始终坚持的三种学术取向。

其一,立足传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创作中体现出良好的传统功底,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装饰绘画,都十分注重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钻研与运用,同时更注重对民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凝练和深化表现,在设计探索中十分有效地找到了从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传统工艺等民族传统艺术遗产中汲取营养的方法。

其二,面向现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学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采风这一环节,他们的作品无论以什么样的风格面貌出现,无不以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为创作构思的源泉,无不是在社会人生和大地山河里寻找构思的鲜活素材,无不是以自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实际体验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起点。这一点,一直是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因此他们的创作多能够超越简单的形式感转译,准确地表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形态和审美精神。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主题美术创作领域里,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为首的民族院校美术院系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其三,寻求超越。由于其特殊的责任和所承担的社会使命,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们的创作总是焕发着其特有的艺术创造力。可以这样理解,具有天然多样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其教学过程中逐渐对创作探索产生推动作用,艺术探索中的个性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良性影响,艺术创新的勇气与活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在他们的作品集里,异彩纷呈令我们目不暇接,无论教师还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在进行独立的艺术探索,成效显著,令人欣慰感佩。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传承;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59.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少数民族在进行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选择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自然传承已经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逐渐的衰落和无力。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依然是学校中接受到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在进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仍旧无法偏离这个主要的传承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主动的将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归纳到学校的教育轨道中,使得艺术的传承可以真真正正的成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目前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全球各个国家的音乐家以及艺术家而言,对本土音乐进行传承,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使其难以推卸的重要使命。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对每一个民族原来的艺术文化、音乐等都提起了相当的重视程度,并且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音乐、舞蹈课程。虽然这样的做法使得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现状下,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等待我们不断的去深挖、去发现。如果想要真正的将民族原本带有的文化内容以及本土音乐、舞蹈文化振兴起来,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以及音乐爱好者们为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表演以及研究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

众所周知的是,在众多的民族文化当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老一辈向下一辈进行口传身授或者是心领神会而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谋得一份生计,或者是自我的爱好、打发无聊的时间而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在我国,拥有的少数民族数量多达55个,其中大约有98%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语言,其中20%以上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例如东巴古文字以及维吾尔族的文字,所以,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是多么的多姿多彩。针对民族文化而言,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并且具有极为有限的区域限制,并且大多数内容系统、生硬,并且老套的传承形势在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的显得不稳定以及局限性。高校教育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而言,有着居住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以及时代交托给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使命以及责任。

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而言,而言,其大部分的来源,都是本族人民在进行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思想凝聚而成,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本身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能将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貌、生活方式、传统风俗以及思想价值道德情感等观念真实的体现,能够将该民族传承的民族精神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所以我们场所,民族音乐艺术以及舞蹈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强烈并且真实的民族情感力量、民族内涵。所以,民族地区内部的高等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这种具有不凡内涵的文化精华对每一代年轻人进行良性的培养以及塑造。

三、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内蒙地区高校案例

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长调是蒙古族一种特有的民歌,马头琴则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1959年,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昭那斯图应邀到内蒙古中专艺校授课,向师生传授长调的唱腔、唱法和艺术内涵。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民间大师,为蒙古族古老艺术的传承开启了一扇大门。之后,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继登上大学讲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开创了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硕士教育的先河。此外,蒙古族传统艺术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此外,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教学,学院现有北方少数民族艺术方向一个硕士点,并开设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的课程。2011年9月经过多番争取学院又开设了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专业,并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音乐类高校的首例。将此类专业设置在高等学校,是对蒙古族传统艺术传承的具体化,也是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由民间化转向专业话的尝试,它的成功开设,对于民族乐器制作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对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随着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知名度的提高,学习蒙古族音乐的人也多了,以马头琴专业为例,每年报考与录取的比例都达到10∶1,其中还有不少汉族学生。"

四、结束语

自从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以及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坐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停滞不前,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及良性的再创造。在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以古而古,而是必须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并把它融合在现实的土壤,去其糟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70-76.

[2]白红梅,春迎.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0-14.

[6]林锦屏,周鸿,何云红等.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云南丽江三元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5):78-80.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6

一、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颖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同时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开始进行分支研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舞蹈艺术创作各种变化的表现力也因各种现代化技术产品的引进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进行保护和如何促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是当时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20世界90年代开始慢慢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艺术的中心走去,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台的各种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2]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3]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来源: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 特征 发展 同化

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是历代艺人才智和创造的结晶,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无可比拟的精髓性。而今天,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大众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和提高,旅游业的蒸蒸日上,引领了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各国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这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正是如此,愈来愈多的民族工艺美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它们的各种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正在流失。

一、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当代的际遇

民族服饰形态受制于传统规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些独特的服饰除了具有继承传统和美学文化的延续功能及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标示作用――对外区分民族类别,对内表现本民族内成员间的关系等。人们以服饰和织物为具体表现载体,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于其中,通过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而在当代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美学符码被混合运用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交换价值。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仪式形态变得不再非常重要。这些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本身就给广大的消费群体以视觉与意识上的误导,许多传统意识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

二、 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虽然在封建王权的禁锢统治结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履行着区分他族、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坚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职责,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的生活面貌也不尽相同。 目前,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宗教已不再是指导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宽松的对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渐甚微了。当灵魂逐渐衰萎,肉体也会萎靡不振。从某种角度看,宗教力量的减弱解释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和工艺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 青年人对本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年轻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他们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老一辈,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各少数民族中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围中,经济、文化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愈是如此。发展下去,来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关民族文化教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外界的影响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以手工艺见长的工艺美术种类面临失传。

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萌发于当时具体生活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了曾经创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奢侈品被归类到欣赏陈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经滋养它成长的文化养分和环境,必然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四、消费群体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群体往往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少数个体组成的有意消费群体――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收藏民 族工艺美术品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还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感兴趣的文化特质。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不满足商店所提供的旅游纪念品,而更倾向于向当地人购买留为自用的“真正传统样式”的制品。对于喜爱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大众来说,他们更多地是被这些制品绚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所打动,很少有人会在欣赏和购买之余去深究它们的文化涵义。这些占多数的无意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又会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影响工艺制品的形式风格。这也就是传统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五、总结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也同样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危机――民族文化的自治权正在丧失,各种以高环境化或低环境化的文化为个性的多重外观被从浸蕴它们的情境之中剥离出来,掉进了广大的世界里。多民族文化的折衷主义也存在其中,这就会造成文化环境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状况就促使广大学者、普通大众和商业界人士对传统,尤其是正在消逝的传统有一份责任感和严肃的态度。文化部门和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对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进行大力度的保护和宣扬。不要因我们一时的疏忽、欲望和商业利润而造成历史永远的失落,留给子孙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篇8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 声乐艺术 音乐文化 价值

民族音乐都是本民族创造以及传承下来的,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创造,使其拥有了优秀而又独特的韵味。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他们根据其中的特性,创造出了拥有民族特点的声乐。少数民族声乐不仅有着独特的演唱技法,还体现出了艺术性,其中的精髓值得吸取和学习。对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大多数都是用美声唱法和汉族民歌的方式来进行传播的,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将民族风格特征忽略,失去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精髓。现在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教学中往往注重唱法技巧,或者用其它的方式来取代,使那些演唱者失去了风格纯正的少数民族韵味。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想要表达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性,就必须通过“唱”来进行。但是一般的人是无法将其艺术行为表达出来的,因为他们缺少了其中的特殊文化内涵,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才可以将其充分地表达出来。所以,必须了解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风格和习惯。

由于特殊的文化地理条件,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民族,同样构成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与别的西方国家相比,更是差着十万八千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没有单纯的审美艺术,往往会掺入一些传承知识、历史等文化功能在其中,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各不相同的现象。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其信仰传播的途径之一,他会通过音乐将其传给自己的族人。

少数民族音乐有着特殊适应性的文化特质,根据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传统,为少数民族在创造音乐的时候提供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内涵,这才使民族音乐文化有了独特的个性。

二、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的差异

因为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不同,所以其音乐艺术之间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在演唱上、嗓子上、润腔上都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关于演唱。演唱所用的发生器官,在生理结构上看起来是大体相似的,但是各个少数民族的发音方式和嗓音之间却是存在着差异。由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不同的语系所用的发音方式不同,习惯用的发生部位也不相同,这就使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之间出现了差异。

关于嗓音。少数民族声乐在用嗓的时候,使用的力量不同,真假声的配比也不相同,在共鸣腔的运用上也不相同。

(一)苗族的爆破音,湖南湘西的苗族,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文化、语言等原因,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生法。苗族在真假声的应用上比较在行,他们在用真音演唱时,声音会在喉咙上作形,从而就会发出一种独特的爆破音;假声演唱的时候,通过将声带缩短、变薄,使声带的边缘振动发音。苗族的爆破音就是造真声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局部振动和边缘振动而产生。

(二)土家族的打喔嗬。土家族在用嗓上声音高亢、音量强大、具有穿透性,所以就出现了打喔嗬。少数民族经常唱一些山歌,在山歌中就使用呐喊性的打喔嗬,让歌声嘹亮而久远。打喔嗬在用嗓的时候,将真假声和共鸣腔的运用相互渗透,随着声音的变化而产生。

(三)关于润腔。少数民族的润腔和汉族的“装饰性润腔”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特殊的音色和特殊的风格而形成的“特色性润腔”。在藏族民歌中,有一种跳音演唱技巧的“整固”,这就是具有特色的润腔技巧。跳音将音乐旋律逐渐的推进,使音乐的活力增加,利用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让旋律出现动态效果。

正是因为各少数民族在发音和用嗓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让音乐艺术有了大量的借鉴资源。同时也让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在什么形式上看,都具有独有的特色,它的独特风格和方式让其它声乐艺术体系无法替代。

三、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价值和发展

我们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关注得比较少,所以导致我们无法深入了解它,更是无法估量其艺术价值。物体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价值认识的意识却是少的很。现在,虽然有一些人能够意识到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但是经常用一些西方或者别的传统音乐理论知识来了解它们,有的时候甚至改造它们。

我们都应该承认不同的音乐都有平等的价值观,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更是拥有巨大的价值。1.对于不同的文化音乐,都是拥有着不同的价值;2.不同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价值也是不可相比的,因为它们的传统价值体系有着差异;3.衡量一种音乐为文化的价值,应该用它所采用文化价的值标准来进行衡量。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知道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所以应该投入到实践中来将其价值进行准确的定为。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是经过数千年才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其消失断了传承,要将其发展下去。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虽然具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文化,但是其发展却是有着局限性,应该借鉴一些别的发声技法,结合别的声乐艺术文化经验进行发展。

在今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应该抛去教条主义,与其他声乐艺术文化进行交流、大融合。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要适合现在的生存环境,在“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中寻求生存和繁荣。进行文化多元化整合,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

四、结语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还有着独特的演唱技巧等,这让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着足够的资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找出其独特之处进行借鉴,让其真正的走入我们的心中。只有将完整、独特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在内的中国多元一体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在世界中,才能进一步地促进我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管林编.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殷瑰姣,艾米拉古丽・阿不都卡德尔.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股票投资与投机技巧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活动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