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意见范文

时间:2023-02-25 06:26:07

少数意见

少数意见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民族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拓宽干部来源渠道,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大力选拔和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延边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延边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以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引进、开发、利用为重点,扩大干部来源,加强教育培养,推进选拔使用,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经过五年努力,要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在数量结构上,要保持全州党政机关中少数民族县级、科级和一般干部的现有规模,始终保证少数民族干部在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人口比例。

在年龄结构上,要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干部合理的梯次结构。到下次换届,县级少数民族干部以45岁左右为主体,其中35岁以下的要占到4%;科级少数民族干部以40岁左右为主体,其中35岁以下的要占到10%。

在学历结构上,县级少数民族干部要达到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科级少数民族干部要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生以上学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逐年递增。

在专业结构上,熟悉工业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矿产林产资源开发、金融、旅游、外经外贸、法律等专业的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明显增加,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分布更加合理。

三、主要措施

(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

1.面向大专院校选育少数民族人才。多措并举,积极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据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每年选择50名有志回延边工作的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要注重在重点大学中选择,并签定定向培养合同,待其毕业后,按照在延边服务5年计算,由同级财政逐年支付学费。每年选派20名优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挂职锻炼1至2年。其中,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选派到副科级岗位挂职,具有博士学位的选派到副县级岗位挂职,并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挂职锻炼结束后,经考核优秀的,调任实职。

2.面向基层吸纳少数民族人才。立足开发本地人才资源,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基层少数民族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每年党政机关公开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拿出部分岗位定向招收少数民族人才,并在资格条件上给予适当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用本民族的语言答卷。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行业基层选调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到对口机关、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扩充少数民族干部来源。

3.面向州外引进少数民族人才。破除地域观念,采取调任、选聘等方式,积极吸引州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到延边工作,重点加强延边籍在外留学、工作人员的引进工作,并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妥善安排。按照我州产业发展和部门需要,定期到省内朝鲜族聚居地区公开选聘县、科级领导干部,并逐步扩大公开选聘范围。

(二)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

4.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制定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今后,每年要保证培训少数民族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各****人。要通过选派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到州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方式,着力提高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重点加大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整合少数民族干部教育资源。在充分利用延边大学、州委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主阵地的基础上,拓宽州外干部培训渠道,将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等作为培训基地,并逐步开辟境外培训基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需要。加强教育培训管理,落实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学分考评制度,切实保证教育培训质量。

5.重视实践培养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举措。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上级领导机关、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实践锻炼,及时发现和提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今后,州委每年外派、上派、下派挂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100人。

(三)注重少数民族干部使用

6.大力提拔少数民族干部。保证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本地、本部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要通过交流选配的方式解决。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对能力强、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要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培养,特别优秀的予以破格提拔。

7.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不低于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保证其数量能始终满足领导班子调整的需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有计划地加大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工作力度。要重点做好党政正职、年轻的和近期可提拔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注意选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中层领导职务,为领导班子提供充足的后备人选。

8.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力度。积极引导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和发展一线经受磨练,向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基层流动,丰富经验,提高能力。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到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中来,提高机关少数民族干部的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管理

9.完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少数民族干部信息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分级分类、跟踪管理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反映和通报制度,将少数民族干部始终置于党组织的爱护和监督之下。

10.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力度。坚持对少数民族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始终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树立和强化少数民族干部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认真执行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各项制度,规范和强化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注重加强领导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少数民族干部更快更好成长。

四、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或实施办法。主要领导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期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各级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政府人事、民委、财政等部门要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各级组织部门要负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加强沟通,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密切联系党内外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推荐人选。人事部门要密切协同组织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在经费安排上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需要。

少数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现代意见领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中西部发展相对不平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影响,受众信息理解和传递都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俗等影响,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对少数民族受众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大众媒介的强势介入而降低。因此,优化少数民族媒介、凸显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正确引导舆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有积极意义。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分类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传播学中“两级传播理论”的重要概念,由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他指出意见领袖在社会的任何部分、层面和人群当中都普遍存在。沃纳・塞佛林也提到“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职业的、社会的、群体的”。意见领袖区别于一般受众的特点,如思维活跃、在群体或社区中有较高的地位、社会交往面广,等等。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点,即“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能力(其人的知识)”和“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1]

根据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和罗杰斯《创新与普及》的观点,传统意见领袖的形成通常包括个人价值、信息源、知识水平、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因素。[2]在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指那些在少数民族社区当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具备一定能力和独立的价值观体系,并能在某一领域内可以为其他受众给出指导意见的人。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意见领袖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传统意见领袖,第二类为现代意见领袖。

(一)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

传统意见领袖指在少数民族社区当中有着较高声望的代表人物,他们是社区内有威望的老人以及宗教领袖等,如伊斯兰教当中的阿訇、藏传佛教当中的活佛等。他们生活于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在传统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某一领域内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很多人都愿意请教这些人,因此他们具有改变他人看法和行为的力量。

作为传统意见领袖,一部分人是主动去了解信息,乐于为他人提供意见,具有心理成就感。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或地方习俗等因素而无意识形成,并不是主动去传递信息,因此少数民族传统社区当中的意见领袖也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二)少数民族现代意见领袖

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部分少数民族接受了自己社区以外的新信息和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社区和群体,他们具有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认同,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原有社区带来一些新观念和改变。因此,这类现代意见领袖相对于社区原有的传统意见领袖而言,有较明确的目的。

根据习性相近原则和教育程度原则,这类少数民族意见领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意见领袖。他们通常与社区内其他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其受教育程度又高于一般群体,此外,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其他社区成员更多元。这类意见领袖大多在网络等新媒介中发表观点、表达情感,或为其他少数民族受众设置议论事项。

(三)区别

传统和现代的意见领袖都服务于少数民族社区,但形成原因、传播手段等不同,比较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

就信息传播活动而言,传统意见领袖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口头传播承担传播信息的媒介,如宗教活动中的演讲和其他人际传播活动;而现代意见领袖则多存在于虚拟社区中,善于利用媒介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和建议。

就信息接收能动性而言,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的信息接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比如家族中的长辈是在某事需要做出裁决时才进行传播活动,一部分宗教界人士也是在他人需要解答疑问时才进行信息判断和传播;而现代意见领袖则是主动寻求信息,或者在某事发生后直接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等来影响他人。

就信息获取手段而言,注重于人际传播的传统意见领袖偏重于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现代意见领袖较容易使用新兴媒介高速获取信息,其传播速度远远优于传统意见领袖。

就消息反馈来说,传统意见领袖对于传播后的反馈速度滞后,而现代意见领袖则相对可以得到较快和较多的反馈,他所带来的是信息循环往复的沟通过程。

当然,传统意见领袖和现代意见领袖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传统意见领袖面对更多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受众,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有权威的影响力;而现代意见领袖则对具有较高学历的社会群体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两种意见领袖在不同的领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意见的传递和引导,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意见疏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众媒介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少数民族传播事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语言类电视、报纸增多,有关少数民族的信息量加大,少数民族网站数量增加等等。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较广,且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信仰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的传播和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

意见领袖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权的差异或者将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然后进行表达;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甚至在涉及少数民族社区的突发事件时,一些官方色彩较浓的传播会被认为是“宣传”而引起一部分受众的排斥,但在此时,较权威的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所传递观点带来的效果,往往超越一般宣传所起的作用。[3]

可以说,少数民族意见领袖首先影响着少数民族社区舆论。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这些突发事件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关注并造成极大影响。在突发事件面前,“舆论场”加速形成,很多“场内”的受众在面对多路意见时较为迷茫摇摆,为了寻找相同的意见方向而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时的舆论往往是由于“随众”形成,而不是自我判断得出。在舆论导向面前,需要大众媒介充分发挥作用,在涉及地方性、民族性很强的问题面前,更需要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因此,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在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舆论方面有关键的作用。

民族地区问题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可以看做是“草根的意见领袖”,他们来自各个民族或者社区,代表不同的群体立场,明白群体内部需求和实际情况,所以既可以代表某群体发出意见,让社区群众明白他们的呼声可以通过正确的路径被传达出,又可以给出更加实际的建议,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对维护地区的稳定和谐、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较重要的影响。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

在评估信息价值取向、促进意见形成和优化民族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一个关键点。对于这些能够影响舆论的传统意见领袖又如何进行引导呢?

笔者认为,在提升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前提下,对社区传统意见领袖和社区现代意见领袖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危机面前的突击宣传更有意义。

(一)针对传统意见领袖

在少数民族社区中,传统意见领袖的意见传递较有威慑力。其中,宗教领袖为传统意见领袖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信息的传递往往结合和民族文化的解释。对于大多具有的少数民族受众来说,宗教领袖的意见指导是一种可以引起内心共鸣的理念传递,其影响力往往超过大众媒介。

针对传统意见领袖,可以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以科技和文化教育的提升促进信息理解的正确和传递,这也是将信息与民族信仰文化更好结合的保障。

文化是人类的知识遗产,也是人格的培养。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传统意见领袖的现代文化教育,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这对传统意见领袖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解释信息、传递信息也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意见领袖理解本民族文化、信仰,并将文化、信仰和信息传递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本民族文化进步和地区发展服务。

从2007年起,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就开始举办“阿訇培训班”。培训期间,依托兰州大学师资队伍和开放进取的办学理念,对学员系统地进行《伊斯兰文化史》《阿拉伯哲学史》《古兰经学》《圣训学》《教育学》《网络与传媒》《中国文化史》《汉语写作》《古代汉语》《伊斯兰法学》《中国民族史》等课程培训,并由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就“我国的宗教现状与政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特点”“世界伊斯兰教概况”及“伊斯兰如何面对分歧”等问题进行多次专题讲座。

虽然举办该培训班的初衷并不是完全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但其对宗教领袖这样的传统意见领袖的引导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在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方式。

(二)针对现代意见领袖

现代意见领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依赖性,并试图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先进理念,从而促进民族社区发展。现代意见领袖是一个具有文化基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引导,人文素质教育已不是关键,媒介特质和信息特质学习是引导现代意见领袖的一条路径。

对于媒介特质的学习,可以促进现代意见领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特征的理解;信息特质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现代意见领袖更加清楚地辨别媒介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甄别,以便更加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

如网络知识被贝斯特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与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后者指使用计算机程序完成任务。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传播时,就要求少数民族意见领袖不仅能够理解网络的特性,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其特性辅助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面对其他媒介亦如此。

另外,作为现代意见领袖,有条件和能力接触越来越多的外来信息,因此,提升其思辨能力是引导的关键:这既可以使现代意见领袖在面对信息时有自觉的甄别能力,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关乎社区稳定和社区中的整体情绪。

结语

少数民族社区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引导和培养少数民族社区意见领袖,对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区分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当中的传统力量和现代群体,有针对性地寻找优化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知识结构、强化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文化素质、提升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路径,是引导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可行办法。具体措施的实施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更需要我们在反复的实践中探讨。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向芬.基于不同平台的网络意见领袖传播特征初探[G]//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5.

[3]言靖.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少数意见范文第3篇

正确地对待青年内部的不同意见,首先要了解,进行工作,研究问题中,在青年内部出现不同的观点、认识和主张,议论纷纷,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之所以存在,第一,我国虽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经过了政治上思想上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阶级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同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人们的立场不同,思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必然不同。第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的逐步发展逐步深化的过程。由于人们的思想水平、实际锻炼、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对客观实际的看法和认识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不可能对特任何问题都是“不谋而合”,绝对一致。当事物的本质还不是显著暴露的时候,真理就往往难以为一些有片面观点的人所认识,以致遭到他们的反对。这是一种先进同落后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今天存在,就是在将来,“革新和守旧,先进和落后,积极和消极这类矛盾,都将不断地在各利不同的条件下和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出现。一切都还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注一)因此,设想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一拿出来,就是全体赞成,毫无异议;或者在某一个问题取得了一致认识之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分歧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各种不同的意见,无非是正确的、基本上正确的、基本上不正确的和错误的。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是对立的统一。没有正确,无所谓错误;没有错误,也无所谓正确。它们互相排斥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如同世界上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正确同错误,“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注二)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而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人们在一些问题上开始不一致,经过讨论取得了一致,工作前进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新的不一致。这样,在一定条件下由不一致到一致,又由一致到不一致,如此无限循环往复,人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提高,革命事业也就不断前进。因此,问题,不在有没有认识不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而在于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各种相互矛盾的意见,促进人们的认识由不一致到一致的转化,加强团结,推动工作。

人多智广。个人的思想往往由于经验、水平的限制,可能有片面性,必须依靠群众的集体的经验和智慧。群众的大多数是实际参加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斗争的,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智慧和才能,因此,在任何工作中,都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大多数,这是毫无疑问的。群众中任何时候都有先生、中间、落后三部分,他们的意见必然不同。我们必须善于倾听少数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耐心地听取和从容地考虑反面意见。其所以必须这样,首先是,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的反映。“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注三)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思想、计划,在刚刚形成的时候,常常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是否正确,同时需要补充,修正和发展。重视和善于听取少数人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意见,正是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暴露矛盾,放手让对立面来展开斗争,从而经过反复酝酿、争辩,来启发思想,打开思路,在“四方树敌,八面围攻”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以便于使自己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来丰富、补充和提高原来比较正确的意见,使之得到系统化、条理化,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臻完善,并且发觉和纠正一些原来错误的认织。这种自觉地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放手展开对立面的斗争的方法,也是使正确思想为广大群众掌握,使群众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进一步明辨是非,分清正确与错误,提高认识,使原来的认识不一致转化为认识一致,从而同心协力一致行动的方法。不同的意见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迥避、掩盖矛盾,在对立面之前缩手缩脚所能解决的。因此,如果我们不重视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就容易使我们武断地肯定那些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见和经验,使错误不能及时发觉和纠正,而造成更大的错误。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僵化起来。因此,同志告诉我们:“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注四)

其次,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同的意见,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是部分或大部分是错误的竟见,也往往可能包含着若干有益的合理的部分。善于听取不同的甚至反面的意见,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意见当然要加以否定,对于合理的反对意见则应当以从善如流的精神加以接受。对大部分是错误的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哪怕是一点一滴的,都应当以“沙里淘金”的态度加以采纳,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我们对待青年内部不同意见的原则态度。不仅如此,即使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们有充分把握证明对方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还要耐心地听取反面意见。因为你不让他说完,他的意见还是有的;你不听,就无法全面地考虑他的意见是对是错,还是部分对部分错,也就元法针对他们的思想症结所在,“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心悦诚服地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团结他们搞好工作。同时,了解了错误意见的内容、根源,还可以使我们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多方面地具体细致地进行思想工作,这也是必要的。

少数意见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支持民族工作为根本,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为宗旨,以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总体目标,做到多措并举,深化全社会关爱少数民族,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总体目标

通过“多措并举,深化全社会关爱少数民族”,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综合素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少数民族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感受祖国的温暖,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经济上扶持少数民族

1、使用好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

要充分使用好30万专项资金,做到认真调研,仔细谋划,重点扶持好各项目,加快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项目效益,改善少数民族民生。

2、指导基层建立扶贫基金,帮助少数民族脱贫

要指导好基层建立扶贫基金,发挥扶贫基金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扶贫,帮助少数民族脱贫,尽快走上致富路,享受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3、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少数民族掌握实用技术

要开展科技扶贫,落实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明确实用技术,制定培训方案,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少数民族尽快掌握实用技术,增强就职能力,广开致富门路,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

4、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增强扶贫实效性

要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增强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实效性,这里面要着重建立宗教场所负责人与困难少数民族家庭的结对帮扶机制。通过调研,筛选,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少数民族家庭,由宗教场所负责人负责结对帮扶,一期三年,每年每户500元。

(二)权益上维护少数民族

1、完善制度,有效维护少数民族权益

维护少数民族权益要靠制度保证,要完善“市里干部联系乡镇、乡镇干部联系少数民族家庭”的制度,切实做好维护少数民族权益工作。

2、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慰问工作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对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有着积极意义。要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慰问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工作发展。

3、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平台

要通过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平台,去维护好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今年重点做好企业一块工作,切实维护好少数民族职工在企业的合法权益。

4、主动服务,落实少数民族政策

在维护少数民族权益工作上,要增强责任性与紧迫感,做到积极、热情、主动服务,落实好少数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能力。

(三)政治上关心少数民族

1、鼓励少数民族入团入党

要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创造条件,鼓励少数民族中的优秀青年、先进积极分子入团入党,提升少数民族政治地位。

2、推荐少数民族人士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要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推荐少数民族人士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增强少数民族人士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

3、加强少数民族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

要努力挖掘少数民族的先进典型,加强对少数民族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重点做好民族工作“三进”的宣传报道,指导学校、农村、企业做好民族工作。通过对少数民族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激发广大少数民族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四)活动上烘托少数民族

1、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关爱行动

以心连心•庆“六一”民工子弟关爱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圆梦活动,让少数民族民工子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切之情,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

2、组织迎国庆民族风情汇演

结合国庆七天乐广场文艺演出,把反映民族团结、展现民族风情的优秀作品搬上舞台,利用群众大舞台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彰显民族团结进步风采。

3、广泛开展少数民族“创业致富”等标兵评选活动

通过开展“创业致富””标兵等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地投身到富裕、和谐、幸福新余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要加强领导,把多措并举,深化全社会关爱少数民族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紧抓好,纳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确保取得实效。

2、明确目标,完善责任

各部门、乡镇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完善责任,做到人人发动,人人参与,保证实施意见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开展,如期完成。

3、广泛发动,营造氛围

少数意见范文第5篇

我市现有4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5400多人;现有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2个、组3个。多年来,在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组基本脱贫,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少数民族仍有一部分在生活上还处于贫困状态,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全市的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以使少数民族尽快走上富裕之路。这是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实践,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努力在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少数民族的脱贫就没有全市人民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加快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逐步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领导,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年,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基本脱贫,60%以上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民族聚居地方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这是全省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目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快全市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工作,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生活水平不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是我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目标。从年开始,在全市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千户扶贫工程”,每年争取使现有的1644户贫困家庭中有500—600户脱贫,力争到年,使我市少数民族群众基本脱贫,60%以上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各县(市、区)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努力在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同等条件优先和适度倾斜”的原则,对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贫困户,要继续组织脱贫攻关;对刚刚解决温饱的,要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实现小康步伐;对已基本实现小康的,要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宽裕型的小康。各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始终把民族聚居村、组地方和婚嫁迁入我市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帮扶重点。同时,要关注城镇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在实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照顾。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建立全市少数民族扶贫基金,支持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区)要确保省拨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4号《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制定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确保民族教育优先或与当地教育同步发展。少数民族聚居村、组所在地新建、扩建学校(包括民办公益性学校),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除上交国家的税费外,免征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企业捐赠资金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纳税人向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义务教育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要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银发[]8号文件精神,落实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要充分利用小额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扩大对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的贷款规模和收益面。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对口帮扶活动中,要把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强化领导,增强合力

少数意见范文第6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10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以下简称《决定》),现就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比较低,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困难大。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多层次、多形式,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决定》,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对中西部地区要给予倾斜,以改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国家支持西部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确保《决定》中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的规定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在民族地区落到实处。

三、在组织实施有关职业教育的专项规划和项目时,对民族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各地在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和“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等专项规划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本着突出重点、优先安排、加强领导的原则安排确定项目,组织好、落实好专项规划在民族地区的实施,以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大力支持和推进以多种形式开展的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

四、推动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资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要特别重视关心来自民族地区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五、发展民族地区远程职业教育。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发展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民族地区远程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落实教学场地,解决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六、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解决少数民族就业难、工种差、收入低和保障差的问题。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并逐步加以推广,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技术人才服务。

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强化校企结合,努力扩大“订单”教育的范围,采取城乡结合、东西部联办的方式实行“1+2”、“2+1”、“1+1+1”等模式,使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二年后到东部或城市的对口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实习一至二年,促进民族地区的学生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

努力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证制”。优先安排民族地区部分农村复员退伍人员和民政救济对象到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从业技能,并在资金上给予这些职业学校相应的扶持。为民族地区每个贫困家庭培训1-2名懂一门至几门实用技术的人才,加快其脱贫致富。

七、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时,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的力度。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学历培养与专业进修培训,并在名额分配上适当倾斜。支持与鼓励专业教师向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流动,支持与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在民族院校开办定向师资培训班,为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到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通过中外师资合作项目进行相关培训。

八、大力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对口帮扶的力度,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使东部学校多招收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学生。鼓励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

九、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资金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对到民族地区举办职业院校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优惠。要推动民族地区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与创新,在整合和重组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要认真研究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和办法。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承担起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任,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督查工作。

少数意见范文第7篇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十三)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业发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影响力。发挥边疆少数民族人文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市场监管,清除各类非法印刷品,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盗版、接收、传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活动,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

(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少数意见范文第8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

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十三)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业发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影响力。发挥边疆少数民族人文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市场监管,清除各类非法印刷品,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盗版、接收、传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活动,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

(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少数意见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庸;包容;少数

根据现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表决事项时,多数人的意见生效,而少数人意见失效,多数人将代表全体表决者将多数意见上升为包括少数人在内的全体表决者的共同意志。也就是说,多数人覆盖了少数人反对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意见发表者所发表的意见总是代表自身或自身群体的利益,群众意见的统一集合,多是代表大众的共同利益。从这方面来讲,占了绝大多数的群众意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础地位稳定了社会公平,所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易被人接受,也常为社会各领域使用。但在“多数决”之后,少数者的利益是否受照顾?少数者的意见是否该保留?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儒家思想,相对于极端主张来说是折中的,它是一种调和社会或阶级矛盾的方式,还是一种伦理传统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少数派的包容。

少数服从多数最初以人为单位计量,也就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后来衍生出以资产、以能力等为计量。比如《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东持有股份多少为基础和标准,决定股东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具体在表决权上就是“一股一票”,而非“一人一票”,是按照“多数股”形成决议。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决”的形式呈多样化,但是以人头算或以物权计的多数法则是否就代表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而不能依多数人的意志来判定,所以,少数服从多数也未必代表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即时的看法,并不能对未来作出长远预测。历史上重大的真理都先由个人或少数人发现和掌握,然后慢慢转化为多数人和全体大众普遍接受,如果在真理发现之初由群众表决正确与否,大多数人仍会坚持原来观点反对新生意见,真理也必将胎死腹中而未成真理。

关于两派的对立意见,中庸提倡“和而不同”,就是虽然和睦相处,但不要求意见一致,不必完全同一。在现实中,人们的意见绝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根据多数意见作出决策后,“和”的大局基本确定,中庸在维护总体“和”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的存在与表达。若强行要求所有的人在思想言论上保持高度的“同”,而在表面的高度一致掩盖下的则是实际上的“不和”。 中庸作为一种调和剂缓解了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的对立的矛盾,它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接纳了来自双方的尖锐冲突,又在较长时间内慢慢消化,矛盾双方可以融合甚至过渡到对方去。在“和”思想的影响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对立的棱角越来越圆滑,人们本来难以接受的东西会被慢慢接受,当少数人持有的意见被多数人普遍接受,少数意见也将合法地成为全民意志。

中庸提倡的“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说,给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反映了君、臣、百姓对伦理道德的认同。现在人们也许感觉“三纲五常”过于封建迷信,但至少它指出了长幼尊卑,使社会大众拥有明确的身份和等级意识,这样才不会乱了伦理。在这种伦理影响下,群众在表决问题时并非少数服从多数,而是集体遵从长者、势者,这类少数者便成了现代市场营销学所谓的“意见领袖”。

众所周知,每一种新的理论都由精英首先掌握,若失去了思想上的包容和伦理上的遵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精英的新观点都会被嘲讽、谴责甚至颠覆,也只有等到这种观点由少数掌握转为群众认可时,新观点才成为“真理”。在没有中庸思想依靠的历史上,真理由少数人向多数人转化的过程中,若要坚定少数者立场,必遭非人磨难。秦孝文公支持商鞅强制推行一套变法,富国强兵,商鞅本人也遭非难;宋神宗迫于宗室压力而中止了王安石变法,虽保全了上下平安却未图国强。历代为后人所遵从的真理,多是让少数人的意见在多数人中实行的。

少数意见范文第10篇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的实质是决策主体行动的原则,不是思想的原则;是决定行动方案,不是讨论思想统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个以上的多数人在一个行动上怎样才能一致,并不是思想上怎样才能统一。民主原则是以相对多数或绝对多数表决结果来决定执行方案,其核心词是“多数”和“执行”,而不是“一言堂”和“统一思想”,因为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少数人的意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少数人仍然有权利保留自己的意见,但少数人的行为必须随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向,这显然不是确保意见的统一,而是保证行动的一致性。从这个角度说,试图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原则的酝酿操作达到“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意图的认识是有误区的,其做法是有悖于民主原则的精神实质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误解为思想原则的事例屡见不鲜,其运行的结果往往是“多数服从少数”,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重新解读民主原则的思考基点。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的价值取向是“合理”,而不是“正确”。这种合理的评价标准或参照系是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和协调利害得失。合理不等于正确。多数人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大多数人意见的正确概率会比一人或少数人意见的正确概率高一些,因为通常个人理性是有限的。即便如此,采用民主原则选择的方案是否正确,在决策之初还是难以作出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的,只有由后来的实践去检验和证明。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是不正确的,再一次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进行矫正。这种民主原则的重复使用,会使初始决策不断趋于完善,接近“正确”;即使有失误,也容易得到及时纠正,不会一错到底。认识这种“合理”的价值取向,其现实意义在于改变民主决策一定是“正确”决策的习惯认知和思维定势,确立决策需要不断完善的理念和行为模式。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最精彩部分是民主讨论的过程,民主原则的精髓是尊重不同意见。讨论是什么?讨论是多数人的事情,一个人不存在讨论问题。多数人讨论,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坚持“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理念,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是聊天或相互吹嘘,也不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表明态度或进行表决,而是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形成各种不同意见和多种选择方案。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意见或者只有一个方案,实际上就不需要讨论和表决,即便需要,也只能是形式而已。存在两个以上不同意见,是使用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原则的前提,如果没有不同意见,“服从”也成为多余。如果在“正确”和“错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结果很明白:或者拍马屁,或者“叛逆”,参加这种“单选”的人,有的盲从,有的违心,有的无奈。民主原则最精彩部分是民主讨论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启发,相互交换意见,思想共享,感悟闪光点。少数服从多数的价值不在于只有一个“正确意见”并围绕这个“正确意见”互相找出你对、我错或保持中立,而是在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当中发现有多少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案,并进行争辩和论证,然后进行表决。假如两个人争论,最少有四种意见的可能性:支持对方、反对、对方、折中、另提别的方案。如果三人讨论,那会有几种意见?有多少方案?这些方案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求合理性、可行性和价值性。至于自己坚持的意见经过表决是否成为多数人的意见,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并不十分重要,人们也不应该用多数人的意见来评判和孤立坚持自己意见的少数人。

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一把手”专横。“一把手”不等于专横,但在人们还没有进入民主讨论状态的时候,“一把手”最有机会接近专横,这种专横突出表现为用带有“正确”光环的“领导意图”去进行“酝酿”、“协商”,服从领导就是服从正确,酝酿和协商就是按照领导的“正确”意见达成一致;对不一致的,要反复协商,直到协商一致为止,这样的“一致”是虚假的一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虚假的一致意见必定是使用权力的结果。虚假的一致是对民主原则的彻底破坏,使民主原则失去意义。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原则,更是决策过程的行为规则和操作制度。切忌把它仅仅当成一个原则而已,更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誓言和口号,而是在民主执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程序和规则的设计、完善,使其有效地运转起来,堵塞一些现有民主规则和制度“空转”的漏洞,制度“空转”无疑是一种制度浪费,制度浪费不仅导致执行制度的经济成本上升,更致命的是伤害了人们对民主制度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追求。

上一篇:个人意见范文 下一篇:贯彻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