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23

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1

[关键词]高中化 学教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发挥。在当前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仅就化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尝试谈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主学习,并非“全权”放下,教师“袖手旁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其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首先,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达到该目的需要掌握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化学必修一教材第四章中《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主要内容是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根据教学内容,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教师为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并制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生们接到学习任务,马上打开课本进行预习,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进行填空或交流。当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互相交流之后,一般就能自如、准确地回答教师预先呈现的问题。所有问题解决之后,对于物质性质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有时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s02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而给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呢?”这种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一步步地实现、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二、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尝试探究式学习的喜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本中设计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利用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使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组织教学。例如必修二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材安排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活动通过表格形式的呈现,为学科探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组织教学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材有些章节还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素材相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寓于具体情境中。学生借助学习情境中提供的素材发现或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这类学习情境与探究活动融合在一起,情境的创设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贯穿活动始末的大背景。对探究活动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展示了图书馆、超市里书籍或物品陈列的图片,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谈论和交流。认识分类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这节内容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和背景素材相融合,情境的创设贯穿于学习探究活动始末,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2

一、实施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注意对课后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学习的数学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外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设计教学步骤和内容上,要精心准备,通过设置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的小组讨论学习,也不是纯粹地提问式学习,更不是单纯地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将几种方式灵活运用,以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3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是通过发现问题、调查探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

一、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自由选择中发展了特长,增强了自我意识、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信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了解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亲身的体验,要关注他们知识的积累、探究的过程,要让他们在获得亲身体验的同时,形成乐于探索、努力求知、开拓创新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者、探究者,并尽量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适量的讲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须有一个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否则学生就会茫然不知老师所讲,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如果给学生思考后,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解决时或者经过讨论,对问题不能全面理解时,老师进行适当地指引、点拨,进行讲解或帮助归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也不能一味强调运用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学习中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真正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

1.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在教学班里,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中通过协商推举出小组长。小组长作为探究小组的召集人主持分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要把各组员的分工情况做好记录,教师作为探究小组的特别成员参与小组的组织、协调、探究、交流,是探究小组的指导员、咨询员,主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设广阔的舞台,架起成功的桥梁。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共享。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因为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可能会不一样,当各种观点相差较大时,小组成员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商讨、争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交流补充,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探究方案,以达到新的目标。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同伴是分不开的,大家荣辱同当。只有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尽快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全班展示交流

各探究小组在完成阶段性探究成果后,首先推荐一个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作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的同时进行口头汇报,征求别人的意见。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接着全班同学进行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都能逐渐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也就更加完善了。教师还要鼓励各个探究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各种手段、不同途径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就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拓宽同学之间的视野,增强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同学们探究积极性,让大家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探究学习

1.独立探究

学生数学学习不是对教师新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取,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究。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作出必要的评价和自我调整。当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提示和讲解,而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提出适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2.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要学会合作与分享,并指出小学3~6年级目标主要是在于培养合作意识和态度,乐于帮助同伴,具有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我注重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究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思考,做出判断,从而使自己理解得更全面。这样达到既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化学习的过程、科学的探究方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营造出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合作、勇于创新的氛围,使学生会学、乐学。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窒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合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1.1 歌曲、游戏激趣

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教学中,适时引进歌曲,以歌促学,以歌带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天地,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吸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26个字母后学唱《The ABC Song》,在学习日常用语时引进歌曲《How are you?》,在学数字时学唱《The Number Song》,在学颜色时引进歌曲《The Colour Song》等等。

游戏可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有利于初学者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对于英语中的对话,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如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可让学生把教室设计成超市模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可担,或为售货员,或为顾客。在自然的环境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都有收获,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树立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1.2 利用成功体验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同时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随时捕捉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把理论、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易于巩固。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外,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和简笔画等教学媒介,把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2 开展小组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知识。活动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营造积极氛围,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投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关键是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4 加强师生交往,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如在呈现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通常利用实物、图片、体态语和多媒体等手段设置一个情境,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语法或语言知识展示给学生,并进行操练。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让他们围绕特定的话题开展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将这三种学习方式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所进行的恰当组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他们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5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1-02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创设情境,有效质疑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入手,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活动情境。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如在数学教学中举行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夺红旗、争小花等,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辩答等,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提何种形式的质疑,得针对质疑点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4.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5.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题目:装修新房、包装礼品,最佳储蓄……让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课后,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开展价格大调查,在繁忙的路口统计来往的车辆数……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通过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6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自主建构

Abstract:Inquiry learning is a key problem in today’s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by teachers from classrooms. But as the curriculum reform developing in depth, there appears some puzzles and misleading. In some activities of inquiry, students only follow the programs and steps set by teachers, inquire the questions put forward by teachers and draw conclusions teachers require. The nature of inquiry learning is 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But the loss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inquiry learning makes the loss of the soul of inquiry learning. Therefore, the 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oint in inquiry learning , which requires our deep thinking of it.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students’knowledge;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一、两个探究案例

案例1:“请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开展探究活动!”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科目:科学(小学四年级)

地点:自然教室,每四人一小组坐在实验桌前,每桌上有烧杯、温度计、计时表、酒精灯、三角支架、加热垫、印有空白表格的纸、印有空白二维坐标系的纸各一个。

教师(打开自然教室前面的水龙头,用玻璃杯接了一杯水):同学们,玻璃杯中装的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这节小学科学课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板书: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研究一下,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首先,我要问问大家,用什么测量水的温度呀?

学生:温度计。

教师:对,用温度计。现在,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一测一杯水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同学们,温度计的使用有几条注意事项,同学们回忆一下。(略)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请每个小组都来探究一下。酒精灯的使用规范我们也已经学过,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略)

教师:我先讲一下探究的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测量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第二,把测量的数据填在空白表格内(教师展示了一下)。第三,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二维表格(教师展示此表)中标出相应的点。比如,5分钟时测到30度,那么这个点就画在这儿(教师示范)。第四,把点连成线,并总结一下温度的变化规律,水温的升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第五,把结论填在二维表格下的横线上。好,现在各小组清点实验器材,开始准备实验。注意,请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实验。教师巡视,发现与刚才要求不一致、不规范的地方就指出来,要求学生改正。学生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了结论。

案例2:“为什么我们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电烧水、煤气烧水,哪个更合算?

某市煤气涨价,家长纷纷抱怨。一同学(小学六年级)在小学科学课后问老师:妈妈说,煤气又涨价了,不知道现在烧一壶水用煤气合算还是用电更合算,老师,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能研究吗?

老师后来在班上赞扬并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请大家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回家后自己研究。同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务必请家长协助操作。但具体如何开展探究过程,以及探究方法是什么,老师没有给予指导。

各小组探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在班上交流,结果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有的说烧一壶水,煤气省钱,有的则说用电省。争论不休。

教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大家的结论并不一致,可是大家都觉得结论只能是一个,都觉得是自己的对。下面,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仅仅这样争论下去,只是都说自己的是对的,能最终得出结论、判断出谁对谁错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么怎么办,如何对大家的探究结论正确与否进行判断或评价?

学生A:大家都说一说,你是怎样研究的,把研究的过程讲一讲。

学生B:每个小组都把计算的数据给大家说一下,让大家看一看有没有计算错误。

……

教师:对,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们要讨论一件事,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就是无规则、无原则的胡乱争吵。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大家刚才都说了,要公开展示各自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统计的数据,让大家一起来质疑,来评价。下面,咱们各小组一个一个地说。

……

(每个小组陈述完后,其他同学提问,该小组答辩。教师也参与讨论,如不时地提一两句质疑或反驳的话,大多是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交流、对话、相互质疑和答辩。略)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各小组的过程、方法和数据展示,通过同学们自己一起来质疑、批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要公平地对比两种烧水方法的花费大小,必须注意一些探究的规则。哪个小组没有做好,自己总结总结,想好了就给大家说一说。

小组A:要注意烧同样多的两壶水。我们小组没有注意这一点,得出的结论就有问题了。

小组B:我们小组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只记录和对比了烧水所用的时间,没有计算和对比这些时间内所花费的煤气费和电费各是多少,就得出结论哪个更合算,对比的实际上是不同方法烧水速度的快慢,而不是不同方法的合算程度。因此,探究结论也出了问题。

教师:无论是从成功的探究中总结的经验,还是从失败的探究中总结的教训,这次经历给每位同学都有不少收获。这就是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价值。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自己的挫折和教训中得到的收获对自己的长进有时更有作用,更有影响,更有促进。体验并总结了失败经历,常常使我们长进得更快、更扎实。老师希望你们不要怕失败,要珍惜自己的教训,珍视自己各种各样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小组A:老师,我们打算回去再做一次实验。

小组B:我们打算根据电和煤气的价格,重新计算一下。

小组C:只是重新计算还不行,煤气费是根据烧了多少格算出来的,电费是根据用了多少度算出来的,你们只记录了烧水的时间,还是不行。

教师:很好。下节课同学们再一次交流实验结论。这里我在同学们亲历探究的基础上讲点探究知识:咱们这种以比较为主要目的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实验,其中有一些方面、有一些变量(如水的多少),在两组相比较的实验中应该保持一样,我们称之为变量控制。刚才我们保持一致的变量就是水的量(体积或重量),或者说我们对水量进行了控制。这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第一点。如果对比实验没有控制变量,结论就要出问题了。

第二点,我们要对比的是两种方法烧水的合算程度。对于合算程度,不应该用烧水时间来计算,而应该用烧某些水所花费的钱数来表示,这一点,我们叫统计或实验的效度。刚才同学们也都已经分析出来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实验效度就出问题了,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一定正确了。

同学们不必记住这些名词术语,在今后实验中只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探究规则就可以了。

二、分析与探讨

在上述探究式学习的实际情境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不同情形。应该说,上述探究过程中,结论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因此,二者都属于探究的范畴。

(一)案例分析一

在案例l中,整个探究过程的他主性、控制性较强,各个环节都被教师严格地控制着。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一些操作和记录,教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也作了详细规定,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死的程序做一些加加减减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水温变化规律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但这一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权是非常小的,学生自主的空间是狭小的,学生自主的思维是非常少的,学生从中取得的收获也是有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少,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社会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与教师知识的相互作用上。

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看,学生的兴趣、热情、积极性、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思维的张力,都十分有限。

当然,由于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少出错。即使偶尔偏离教师的规范而犯错,教师也都及时地纠正了。

教师按照教案中的安排,非常顺利地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进程与预先的设计甚至在时间安排上都基本符合,实际教学时对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大的调整。

总之,这种他主性很强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有探究的一系列步骤与外显活动(学生动手做了),但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空间非常有限。这样的探究设计仍未摆脱灌输的价值取向,这样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与外壳,而没有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核心与本质(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可见,只显示出科学探究的一系列步骤或操作,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这样只是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形式与躯壳,而没有学到探究式学习的实质与灵魂。

(二)案例分析二

在这个探究式学习案例中,教师充分地放,不再告诉学生要他们怎么做,而是帮助他们靠自己去发现。如在探究过程的前大半段里,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路,去尝试,去反思,去总结,从而为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以及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提供机会。

在这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是很强的,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权是很大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关于不同烧水方法合算程度的知识,而且通过亲历探究,以及事后的反思与总结,自主建构了关于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和实验效度的概念(最后由教师给出了概念名称)。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成为关注的焦点,给学生机会解释他们的探究过程、思维过程和方法。其中,教师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和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和最后总结时,运用自己的知识(教师知识)参与对学生探究的质疑和提升。如在学生讨论中教师也参与其中,不时地插入一两句质疑或反驳的话,最后,在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在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同伴知识、教师知识对每一个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意义和知识在社会互动中生成。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和反思性实践活动,凸显并强调了主体间性。新的知识是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社会性的协商与合作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集体的智慧影响着每个人的知识建构。

整个探究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去进行个人意义的建构,同时教师也认识到必须引导学生建构起一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意义或知识。因为,毕竟,作为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儿童必须像他们周围的成人一样在知识的生活里成长。教师的任务已经牢牢地确立,即与学生一起培养与发展起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与人类知识文化相一致、相适应的文化传统。

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看,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入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

错误被当成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把它当做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如果学生“出差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以不同于成人或专家的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一推理过程的原创性,帮助学生揭示和自我澄清脑中的“潜在认知活动”,用各种方法探索和表达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注意他们这些想法和推理的一致性或矛盾之处,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个人看法(学生知识)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的利与弊。

当然,教师预先很难进行详细规划,而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探究实际进程及出现的具体问题而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展开的可控制性、计划性较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

可以说,这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当然,仅仅强调教师要放手,仅仅强调非指导性恐怕并不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知识、教师知识的参与和影响,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恐怕也难以实现,探究式学习最终也将无法完成。

三、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探究过程中自主性的丢失导致探究式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无论是在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还是在探究结论的建构上,都会出现自主性的丢失,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核心,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层面的上位思考,从而为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

的确,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用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去适应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实践,结果就可能导致互不匹配的理论基础、假设与方法。如上所述,人们总是保持传统的惯性,新的理念经常被加到原来的设计框架之中,使之更适于课堂的实践和局限。结果,本应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式学习,变成了完全由教师独自把持和严格控制的探究活动。这种与探究式学习本质相对立的他主探究活动,是当前实践中的课程文化对新的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曲解。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授受式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范例: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环节非常完全──问题的提出、假设或预测的生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的构建等。相应的资源、工具、仪器等的配备方式也都符合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基础和要求。但在教学开展时,教师却受制于高度标准化考试、掌握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等主导课程文化价值观。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自主地对问题加以界定,不是自主地设计探究方案,不是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不是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结论,而是在教师详细限定的要求和控制内执行教师的命令──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执行教师规划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丢失了探究式学习强调自主性的基本内核,是一种异化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驯服了的探究式学习”。这种他主的探究也有人称之为过度“结构化”的探究。[1]

当然,探究过程之前和之中教师的过多指导与过分干预,的确减少了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

如在案例l中,教师总是想着、总是急于把正确的做法教授给学生。然而,任何人的思维都倾向于填补空隙,如果没有任何空间,思维往往不会产生,不会很活跃。因此,如果教师把每件事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或讲得太细、太全面,通常就无法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讲得太多就没有给想象留出空间。正如一个故事中没有期待的情节(和盘托出)是枯燥的,出人意料非常重要(当然,过多的出人意料也会降低人们的兴趣)。

在案例2中,知识靠学习者自主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来提供。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给出一种表达或形式,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反思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用各种方式展示他们的想法,并与其他人比较记录,从中学生发现了令他们高呼“哇”的情节。的确,一个好的探究教学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知道在学生建构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复杂问题,多少障碍物,要兜多少圈子,并设计了一个充满适度竞争与阻碍的动态系统。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探究式学习不是靠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在探究式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种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计划和产品的自我完善的空间,来创造意义建构、知识建构的领地。只有当课堂能提供一定的空间并给予一定的权力,从而使每个参与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时,这个课堂才会变成一种真正的学习文化的空间。

这里潜藏着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在探究式学习中,当学生自主建构他的知识时,如何对待学生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知识,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知识?这就引出了学生知识的合法性与教师知识(书本知识)的话语霸权问题。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权力、理由和责任坚持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加工体系?在共同体的规范与个体的建构之间我们应该给、能够给学生多大的偏离空间?

在上面的案例2中,教师通过鼓励社会互动、同伴质疑以及亲自参与质疑与讨论,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使概念变化,这就解决了探究式学习中将学生的个人建构与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知识、观念一致起来的难题与困惑──教师既要通过分析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独立性来对学生提出质疑和建议而不剥夺学生拥有个人世界观的权利,同时又要让那些在该研究领域里的权威知识及那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专家享有参与的权利。其结果是学生心服口服地、真诚地放弃了他们原有的“错误”信念,①获得(同化或顺应)了科学概念,书本知识、教师知识成为学生“知识财产”中的一部分。

在案例2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包容的、支持性的“学习文化”来呵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文化中,让每一个参与者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这是很有价值的。教师要帮助作为一个整体的学习小组成为自我批判家,从而学会何时和如何克服一些感知上的局限。不过分地说,从学习者的观点看来,没有错误概念的说法,只有差异和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或者在认识观点方面,或者在一个人的活动与这种活动所意想不到的结论或效果之间。在一个开展得较好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他能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概括、探索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样,最终教师会说:“我没有去教(讲),然而他们学会了。”当然,这很不容易──帮助别人靠自己做事比告诉他们做什么、怎么做要难得多。然而,正如②,好的总是难的。

以上案例展示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与不同情形,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如何对待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同伴知识与教师知识有什么影响与作用?如何对待学生知识的合法性?如何对待学生知识的不同方面?在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致与冲突)?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空间如何认定?教师知识真的能够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吗?……这些问题都可以被纳入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题的研究视域中。

总之,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是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更加深刻的上位思考。

注释

①这里引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可能坚持或放弃他们现有信念的条件是什么?

②皮亚杰在评论教学方法时所说的皮亚杰在《教育往何处去》一文中说,“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越好,教师的任务就越艰难,好的方法要求教师既要对他的学科和学生有高度专门化的知识,同时又要对他所从事的职业有真正的爱好。”

参考文献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来看,以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会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

生物是最适宜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学科。具体操作要领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生物课程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产、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开展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设置探究的情境,创建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我把学生按自然座位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探究时,指派临时负责人加强管理,按能力强弱进行部分分工,以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讨能力。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教材有筛选性的,全部或部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对一些内容较浅或容量不大的课程,可以全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自我总结――师生讨论――质疑――反思――共识来学习。对一些容量较大或难度较深的课程,尽量做到有侧重、有选择地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分组探讨,方式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或“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或“问题――例题――推导――讨论――结论”等。通过一学期的初步尝试,首先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认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勤于讨论、勇于试验、乐于探究,才能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其次,尽量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九年制学校)

自主探究式学习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什么是自主学习?我国著名的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常见的有“填鸭式”等。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课程始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数学,探究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数学老师,我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取得了一点成效,得出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主意识,激发主动性

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完成,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节数学课的灵魂,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能使他们乐于参与。为此,我们应当做好“绿叶”,更好地衬托出“红花”。当然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由,要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就要更多地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其次,要给学生提出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能够使用所学知识点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增强学生投入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椭圆的方程”前布置学生先预习,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1)什么是椭圆?(2)圆与椭圆有何关系?(3)如何画椭圆?(4)如何求椭圆的方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学任务,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中,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了空间,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适宜创设悬念,提高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从数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的推导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计算:1+2+…+10、1+2+…+20、1+2+…+50、1+2+…+100。在学生计算后,我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是否正确。“秘密何在呢?这些式子有何特点呢?你能快速地算出结果吗?”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我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三、创设质疑氛围,多元化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辩论,发表各自的观点,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问题教学法”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思维都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关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维多元化。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多方位拓展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同时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合理利用实验,有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

高中数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眼见为实”,亲眼所见往往比说教式及课本的描述来得确切明了,甚至可以体会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何实现这一想法呢?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技术如《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例如在指数函数性质的教学中,对于y=a(a>0,a≠1),底数a变化时函数的性质怎么改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很抽象,学生很难给出准确的概括。这时候可应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由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模拟作图,易得出图像,进而直观概括出相应的性质,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同时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的习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进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