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8:54:19

自主创新论文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产业政策;税收制度;公共产品

1政府政策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政策激励保险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效应,会伤害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的投入不应该完全由企业承担,需要社会和政府分担创新的某些环节。这两个问题都无法依靠市场自身来解决。

由于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局限性,因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风险问题。保险创新本身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如保险产品定价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将会造成保险企业在具体项目上怕担风险,从而缺少创新的主动性。第二,由于保险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将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诱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能完全保证保险企业创新成果的供求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创新的市场需求-价格激励机制难以实现。第三,市场的外部性,不能为保险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并不是市场本身能解决的。第四,市场激励机制将会使保险企业更多地顾虑自身利益,而很少考虑社会利益,从而容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政府政策激励的作用

政府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前序创新者和后序创新者之间,在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前序创新者的原创创新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扩散予以激励。

(2)超越单个企业的局部利益,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降低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

(3)对一些关键产业的保险产品开发的投资,由于风险大,往往是保险企业回避的,且是单个保险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政府可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农业保险产品、地震保险、洪水保险等等。

3政府政策激励的方式

3.1产业政策

(1)稳步推进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化,消除保险创新的制度障碍。保险产品与银行、证券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品竞争的问题。然而,为了维护金融安全,我国采取保险、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进行严格限制。这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同时也缓解了保险业所面临的替代品竞争压力,不利于保险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创新。相关市场中替代品的竞争面临制度障碍,压抑了金融创新动机。

(2)创新金融立法,支持发展保险企业集团,增加保险企业创新实力。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来看,金融混业、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保险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已经进入中国和准备进入中国的各国主要保险产品提供商大多是大型金融控股和保险集团,保险企业在自身经营的体制下,必须面对国际综合性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全方位的冲击,这将使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必须走集团化综合经营之路。

(3)适度放松监管,为保险创新提供宽松环境。在监管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中,如果监管机关只是被动地对创新进行反应的话,监管可能会成为创新的障碍。长久以来,我国对保险业在产品费率、条款、机构、人员、资金运用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管制,使得保险创新的空间相对狭小。为促进创新,监管机关应加大监管创新的步伐,按照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培育人力资本、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原则,引导保险机构向产品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创新等方向发展。

(4)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增大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空间。目前,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进入一些领域的框架性原则,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使保险资金能尽快进入按揭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更为广阔领域。

(5)建立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加强保险企业创新的正面引导。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下,衡量一个保险企业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保险费收入。在以保费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下,成本高、风险大的创新活动自然得不到保险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因此,建立一个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保险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则能对保险自主创新活动起到良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2财政政策

(1)完善保险税收制度。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强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税收对保险企业收益的影响看,税收政策是政府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税收政策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公平税负,增强内资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言,内资保险公司本来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幼稚的民族保险业本来更需要国家的税收保护。但事实正好相反,反而是外资保险公司享有各种税收优惠。公平税负,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超国民待遇”,让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增强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

其二,实行适度税收优惠,增强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若干意见》中提出:“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探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保险。”对创新型保险产品,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实行适度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新型寿险产品投资收益的营业税、部分减免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所得税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创新型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为,另一方面,也使得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能够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

其三,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为创新型保险产品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也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如改革目前对养老金产品保费税后列支的做法,实行国际上通用的税前列支政策,可以极大的增强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从而拉动保险企业开展这些领域的创新。再如,改变目前分红型保险的红利来自于保险公司的税后利润,而投资者所获红利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双重课税的作法,也可以为分红型产品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提供“公共产品”。通过为保险企业创新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激励创新,既能有力推动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又有利于保险新产品、新技术在行业内推广。我国保险业要加快创新步伐,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广泛利用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为保险市场主体提供从事创新活动相关的“公共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整合全行业力量,为保险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从保险经营的技术角度看,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组织。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是大数法则,只有积累大量的经验数据和风险信息,集合大量的同质风险标的,才能降低承保风险的不确定性,稳定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而单个保险机构受业务范围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对新的风险领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各级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学会,应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保险应用型研究,为保险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公共产品”服务,如寿险行业经验生命表的编制、重要险种保险标的风险因素信息库建设、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等等。其二,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创新型人才的供给。保险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单个保险企业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成为了当务之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供参考思路有两条:一是,由中国保监会或保险学会出面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内高校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若干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增加专门人才的供给;二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国际间的人才交流,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其三,建立创新风险的补偿和转嫁机制。创新本身蕴涵着风险,特别是的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创新者宁愿放弃创新,以规避创新可能失败的潜在风险。所以,创新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作为保证,以使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对称。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的设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税收优惠,使保险企业创新的成本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二是由各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创新失败导致亏损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三是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承担财务风险的再保险产品,从而为保险公司创新风险建立转嫁机制。

(3)其他政策手段。除以上所说的税收政策与提供公共产品之外,政策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政策手段来激励保险业自主创新。这些措施包括:①对政策性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鼓励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些险种的财政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②推广法定责任保险。政府以立法强制的方式推广责任保险,如公共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也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激发保险企业创新的热情。③政府采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本身对保险也存在较大的保险需求,通过保险的政府采购行业,尤其是对一些新型的保险产品(如新型公众责任保险产品)的采购,既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也能对公众的保险消费取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自主创新:保险企业发展的推进器[J].保险研究,2005,(12).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相对于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流,自主创新能力弱正在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有人曾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0%;有人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生命就此结束。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喻为阿喀琉斯之踵,无疑是在揭示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完成承担起“装备中国”的重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不自主创新,我们就会被西方国家压制在产品的低端水平。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其次,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财政应从现有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并视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的前期工作投入;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展示和使用首台(套、批)新型装备等专项补助或奖励。二要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自身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三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要发挥风险投资的嫁接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源得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购和订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世界各国政府采购都有明显的“产权保护”特征。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购协议)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其中,包括优先购买具有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对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如果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有关部门认定,政府应进行首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应用部门、制造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第四,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产业部门研究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缺位”。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无力支持共性、基础性及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要根据我国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科研院所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制定装备工业技术发展战略,对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应明确研究开发计划。对已经研制出来的技术,要加紧运用。注重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工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让高水平、高效益的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要合理选择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广泛开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引导企业开展联合开发,建立跨城市研发中心,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实现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队伍建设和企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财政政策方面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明确财政直接资助自主创新的主体与重点领域,正确把握税收激励自主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山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支持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06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06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要逐步增加政府采购额度,有效拉动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产品主动创造需求市场。要确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与行业,挑选出具有发展前景、对增强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增大创新成果采购份额,深化政府采购激励效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进行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据统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而国外企业一般都在4%左右甚至更高。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政策上或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所有制差别,削弱了政策应有的引导力。

2.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企业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3.在产业定位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4.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

(1)政府要加大财税扶持政策的力度,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

(2)由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贴息贷款、无偿资助或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并将为其进入产业化和商业性资本的进入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3)要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功能,及时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帮助和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商业信息中心,向小企业提供最新的企业硬件、软件和资讯方面的技术信息。例如,美国政府将集中于700多个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技术解密,以“扶持幼小的高技术工业,扩展国家经济基础”,这一带有鲜明产业政策色彩的科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

1.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和要素价格失真。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由于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假冒而侵占,因此,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就会减弱,而跟随与模仿的动机则会增强。正因为这种“免费搭车者”的客观外部环境,使许多企业惧怕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风险更小。

2.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据有关方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较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的渠道获得创新融资,缺乏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3.要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问题。

(1)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用法律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尽早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

(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因而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心理压力。从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3)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柔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使员工开放思路,敢于尝试,使创新成为社会习惯。

三、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4月12日在北京的《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瓶颈。“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等。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

1.就中国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1)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支持。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更少。因为中小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宁愿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创新只能依赖内源融资,这无疑会加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根本无从谈起。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3.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

(1)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以及为中小企业的科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贷、贷款担保等。同时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并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例如,增强对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开办保本理财业务、推广主办银行制度、开办租赁融资业务等。当然,其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中小企业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诚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

(2)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和人才问题。“人才是自主创新第一资源”,首先必须要在企业培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良环境,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鉴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能力较弱,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信息、实验、中试场所,并以较低的价格租给中小企业使用。尽快建立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努力提高中国产品质量档次。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甚至可以通过项目联姻,建立由高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结论

小企业数量众多,是企业的主体构成,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数目最多的就业岗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到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中国科技、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只有让中小企业“愿意创新”、“踊跃创新”、“能够创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参考文献:

[1]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J].求是,2007,(05).

[2]陈俊: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立法支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1).

[3]陈俊:企业研发创新的立法保障[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6).

[4]Christensen.C.M.TheInnovator’sDilemma.HarperBusiness,AnImprintof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

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危机的最好出路。要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让中小企业“愿意创新”、“踊跃创新”、“能够创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是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成功的融资。因此,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二、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等,既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企业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6.要特别重视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小型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相对而言更困难一些。金融系统要深刻认识中小企业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中小型创新类企业的金融需求,提高对中小型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意识,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通过对SCI、CNKI两个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发文数与作者数关系、以及论文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研究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不多,但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技术应用的程度和完善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的结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

1引言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信息高速传递的需求,提高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能力,未来科技必然会向提高信息传递给人的单位效率,必然会向人对信息的接收系统优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设计软件将会建立更加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或称灵境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电子信息技术综合成一套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1]。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人的自然感官(人体五官以及四肢感官)与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计算机环境模拟,生成实时的、动态的三维立体数据模型。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环境的影响和评价极为重要[2]。VR技术减小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隔阂,建立了人与数据之间的仿真接触系统,使人类可以在一个多维化的信息空间,对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方式进行创造、加工。虚拟现实技术从功能上来说,不仅作为人进行逻辑思维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帮手。景观设计不是只依靠灵感的一系列的发挥就能获得成果的,它是一个在发展中变化的过程。对于景观设计而言,虚拟现实的作用不仅存在于三维模型的实时编辑,突破二维的空间限制以及对形式的束缚,而且还能在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其它传统表现方式难以比拟的展示方式。与传统景观设计思维相比较,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的限制,表达出的景观、园林可以保留大量丰富的设计细节,不必为了信息传输的限制而放弃设计信息,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在日新月异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与表达之间的界线正愈加模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改变过去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方式,加强设计和展示的丰富细节;可实时编辑景观元素,实时调整的三维场景,以及景观动态漫游等技术为设计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交流界面,为方案的比较推敲和设计思想、设计特色以及相关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还有效的解决了设计中抽象思维与其所产生的实体间的联系问题,景观设计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更能够在前期设计阶段就与实际相结合,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3]。国内外目前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相关的文献数量还不多,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成为景观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目前相关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数据库数据来源包括两部分,其中英文文献信息来源于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文文献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时间跨度截止至2016年3月,总共搜索出163篇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搜索出120篇文献,SCI数据库搜索出43篇文献。由于汉语语境的“虚拟现实”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虚拟现实”在涵盖狭义概念的同时,还泛指一切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的软硬件,及其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如“虚拟环境”、“人工现实”、“赛伯空间”等。本研究所指为狭义的虚拟现实,在使用中文数据库时,使用“虚拟现实”、“虚拟环境”为检索词。在使用外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时使用高级检索公式为:“TI=,中文检索式为“TI=(虚拟现实或含虚拟环境)ANDSU=(景观设计或含园林设计)”。在检索后,通过导出题录进行文献筛选、剔除,以及对论文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操作。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高影响力论文情况、活跃作者以及论文研究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上个世纪有2篇相关文献发文至SCI,2000年发文数为0,2016年3月份内共发文2篇。其他年份发文趋势显示见图1,从2000年至2015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说明,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比较其它区间,2006年至2009年区间以及2012年至2014年区间有明显的连续涨幅。根据文献内容,通过各文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分类,将发文类型制作表格(表1)显示,论文研究主题分为如下8类:

①具体景观设计应用;

②景观设计教学应用;

③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

④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

⑤景观分析、评价应用;

⑥计算机软件选择;

⑦景观设计展示;

⑧其它。

根据统计,研究具体景观设计应用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6%,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内容的文献约占总数的21%,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的内容约占18%。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的具体设计方法、研发应用系统技术手段、对该领域的探讨和展望。经分析,这三类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学科基础上。根据洛特卡定律可以得知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成熟度。论文的作者频率与论文数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由列表2所示:洛特卡定律的公式表示为:f(n)=c/nx,f(n)表示n篇文献作者所占比例,x表示该研究领域的指数常数,c为依赖于x的洛特卡定律常数。也就是说,当f(1)越接近0.6,学科研究领域越成熟[4]。本研究相关文献作者总数150人,当n=1时,f(1)=93.33%,c值远高于常数,说明大部分该领域研究者未能继续研究,并形成研究团队。

4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如下:

①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的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②当下,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文献分析情况来看,该领域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研究者对设计学应用研究投入不高,缺少设计学应用研究;

③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完善,设计者与欣赏者互动的需求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必然越来越重要。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学者组成团队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设计学相关研究者针对艺术设计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建构全新的景观设计与设计展示、交互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7.

[2]叶敏青,张雷,王彦华,等.园林景观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2009:140-145.

[3]王荔,王明川.虚拟的诗意栖居———搭建传统园林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间的“方案桥梁”[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同济大学,2009:147-150.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72-195.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9月24日-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要内容包括:主旨演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中国的创新系统-优势与挑战、创新-中国企业的未来、复杂经济局面中的创新领导力、中国高新区二十年、自主创新与全球化、中国市场的创新机会、体制创新与人才成长等专题。本期《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栏目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成长”为主要编辑线索,辑录2011浦江创新论坛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呈现“创新驱动”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和发展模式的广阔视野。

一、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理解和期望,指导着发展的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行为和精神气质。

投资驱动的发展观把节约和投资当作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因;自由贸易驱动的发展观提倡放手让市场“把价格搞对”,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强调了发展过程是社会的、经济的、人的和文化的多方面发展的过程,把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可持续的条件;强调发展要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点上,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开辟出继续发展的机会;要求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勇于创造、求实、奉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观,实现创新驱动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节辑录蒋正华、丁磊两位嘉宾关于“创新的层次”、“创新作为艺术和技术”的主要观点。

创新的层次

蒋正华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

从方法论角度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和协同创新等。从内容言,创新应该包括运营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战略性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等各个方面;而运营的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与创投等金融业务结合的创新。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少不了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9个构造块。任何商业模式的新生代,都不过是这9个构造块按照不同逻辑的排列组合。统计表明,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比例大大高于技术创新,而且美国可以对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

国际上有个“四比”理念:“市场地位比市场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重要;知识产权比知识重要;盈利模式比盈利重要。”这是说:市场地位是长期的品牌效应所致,比一时半会儿的市场占有率重要。技术标准通常能对市场起到引领作用,且一个标准后面有很多技术专利支持,因此,会有“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龙头企业卖标准”的市场现象出现。另外,知识产权意味着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市场;盈利模式相对具体的盈利而言,意味着未来市场方向的把握以及可持续的市场占有额。

创新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丁磊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创新不仅是灵光闪现,更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避免关于创新在认识上误区。

1、创新不仅是聪明的点子。“点子”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要拉动产业,必须覆盖发明、工程转化、资本支持以及市场运作等众多领域,因此,“创新”严格来说是一个系统。

2、创新不是冒险。人们总能听说一些有关发明、创新的传奇故事,令局外人看来,创新充满冒险。其实,就业内人士看来(产业人、投资者),创新有严谨的实验方法辅佐,有严苛的测评判断指标。

3、创新并非总是有宏大规划在先。原先非常小的改动,最后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巨变。GM公司30年前启动氢能源化学电池研究计划,希望新能源替代石油;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至今,未全面投入实际使用。上世纪80年代,索尼的老总因为喜欢边打网球边听音乐,便让部下替他研制一个方便携带的听音设备,结果,索尼Walkman诞生。Walkman全球风行30年,占当年索尼盈利的三分之二,影响了一代人的收听习惯。

4、创新不总是小企业的专利。中国的大企业有规模,有人才集聚优势,应该成为支持国家创新计划的重要后盾。

5、创新不一定靠高科技。商业模式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组成。由于把握消费者需求心态,一杯星巴克咖啡,带来覆盖全球的产业。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用电气公司)的信用级别是4A,以4A资本兼并收购3A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大幅减少了后者的融资成本(所节省成本的利润几乎等同于3A企业的制造利润),从而恢复了3A企业的利润活力。G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

6、创新并不仅仅面向遥远的未来。

创新有七个特征:

1、创新首先应该创造经济价值。

2、创新其次应该谋求市场领导地位,而不单看眼前经济收益。以任天堂和索尼来说,前者主攻16位数码盒游戏机,市场占有率80~90%,几乎没有敌手;索尼尽管势头强劲,但面对松下、日立的激烈竞争;所以,资本市场看好前者,认定前者的市值会超过索尼。而事实上,在日本,任天堂的市值超过了索尼。

3、创新应该做自己的强项。有理论认为创新应该针对本公司的短板。其实,就创新企业而言,补短无法穷尽;创新领域快者为王。做自己的强项,开放,社会合作,短板自有战略投资者来补。

4、创新,要集中资源、能力,把事情做简单。因为创新形成产业、形成市场需要复制,简单的东西容易复制。

5、创新是顺水推舟。创新是以产品为工具,体现社会发展趋势,抓住社会发展需求。以脑白金为例,没有尖端科技,首先抓住三、四线城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能帮助睡眠,经过包装,受到社会欢迎。其次抓住三、四线城市的送礼需求;人们在送烟酒以外,还可以有哪些价格适中的礼物?――送健康,让巨人集团得到了发展。应该说,是市场感觉帮助史玉柱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6、创新是放弃原有市场,找到新市场。

7、创新的选择和真正的推动力是资本。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点。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良好的国家创新系统支持。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系统中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特定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包括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就业和国民福利改善等)是这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学习和创新上的投入和投入效率的结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怎样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本节辑录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徐冠华、高昌林、薛澜、姚维广、马俊如五位嘉宾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独到见解。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

高昌林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院务委员、科研办主任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是为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而设。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就开展了有关评价指标的研究。选择名列世界科技与经济前15位的国家作为研究比较对象,这些国家的最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主要依靠以科技投入、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为标志的创新活动来驱动。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创新能力评估侧重科技指标表现,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与应用、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创新指数。

从创新资源角度看,中国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就创新指数角度看,中国虽然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具有规模优势,但效率、强度、质量指标与科技强国相比相对落后,一些指标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方面排名有进步,但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出口拉动,对外国先进技术依赖程度仍较高。这说明,我国创新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级发展阶段,后续发展潜力很大。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目标。1985年提出创新激励;1998年强调体制调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落点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创新体系?中国的创新体系首先要符合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其次不能脱离中国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

创新活动有高度不确定性,创新交易市场因为充满信息不对称而不完备,创新投入者的介入成分非常高,非全心全意无法完成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都提出了体制性要求。比如在研究型大学,一定要为创新研究者提供政策、体制、环境的保护条件。

建设一个健康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当具备宏观、中观、微观考量。

宏观上,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曾经提出“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五大创新体系,回顾起来,我们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整合,重视政策的协调。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协同”,在某种程度上比分门别类更为重要。

中观层面,要以激励和约束两手,实现创新环境的营造和管理。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激励,但类似“知识产权保护”、“节能环保法规”、“反垄断政策”等约束性政策法规同样是营造公平竞争良好健康创新环境的关键。

微观层面,无论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组织使命定位”、“运行机制”、“治理结构”良性协同。

国家创新体系优化

徐冠华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圆珠笔“缺芯”折射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巨大创新空间。中国是圆珠笔生产大国,占世界同类产品生产的80%份额;中国的一个圆珠笔生产县,年产圆珠笔量达到7亿支。但中国没有笔尖、笔芯等核心技术,我们必须依靠引进材料,购买技术,然后投入生产。因此,中国产出的圆珠笔卖给美国厂商是1元人民币一支;而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是1美元一支。中国制造这一元人民币要用于购买材料、技术、设备、人力,最后所得仅为每支笔2-5分利润。因为在产品设计、物流、商业模式、品牌塑造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长久站在制造业利润的低端。

统计表明,在中国,目前传统制造业仍然比高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大;传统制造业解决了中国最大量的就业人口,提供了最大量的税收,所以,这一市场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大有作为的市场创新空间,我们要创新引领,提升软实力,尽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姚维广 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创新是什么?陶氏的观点是:不仅有创新的思想火花,更将其落实为有适用功能的新产品。

好的创新体系基础于良好的创新文化,这包括:鼓励创新、尊重别人的创新成果以及容忍失败;好的创新体系还基础于好的创新环境,这包括:开放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公平公正的评价。

怎样的评价体系属于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之外,陶氏更注重如下重要评价指标:

1、 新产品销售额除以研发投入的比例。

2、 新产品与五年前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价值高于5%。

3、 新产品在专利保护条件下销售的比例。

中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和不足

马俊如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教授

创新不是个人行为,也不仅是一群人的活动;创新要联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从而构成一种特殊且广泛的社会活动。

广泛的社会活动必然有分工,有各自定位;创新系统相应就是一种有序活动的结构体。

当年,国家提出的创新体系除了“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外还应该包括“宏观调控”。既然创新活动是有结构的活动,无论结果如何,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比没有结构好得多。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在缺乏宏观调控。

中国研发成功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集成电路,其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每单位300万美金。奇怪的是,国内国外市场都存在需求,我们的产品却卖不出去。最后调研的结果是:我们有了技术创新,却没有相配套的商业模式,最后失却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有一批企业经过打拼成为世界级企业,如华为、中兴。而当这些企业期望持续发展,环顾国内大学、研究所寻找科学技术储备支持时,他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兴奋点与企业一样,是成果产业化,是冲击市场。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各部门的使命定位不同,有的作用于战术布局,有的则作用于战略布局。如果所有部门都把着力点调到近期,科研部门放弃自己的长处去面对市场,原来系统中的梯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对手,将来必不利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持续发展,必不利于国际竞争力形成。

三、创新型人才成长

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中所出现问题的同时,再次将眼光聚焦到科研管理体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创新型人才到底呈现怎样的成长规律?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又有怎样的联动关系?本节辑录中国名校校长裴钢、朱清时、汪建的发言,并辅以必要的背景链接,以期部分呈现三位嘉宾对“人才”的定义,对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的人才培养贡献。

什么是人才?

裴钢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什么是人才?我认为人才是天才,但不局限于天才。人才是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对于人才来说,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人格是什么?包括社会责任感、爱好、理想。有知识、能力、人格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今天,中国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背景链接: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创校校长。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6月8日公布,“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总则。

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亟待改革。今天,中国大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旁听过一些课程,知道麻省的学生很辛苦,本科生没有一个敢在一个学期选三门以上课程,因为每门课的任务都很重;但那些课程真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记得那时旁听了计算机专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设计完成了自己的计算机芯片。尽管这块芯片比较简单,属于定制用途,但那是真正的芯片。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硅谷找工作,当然被硅谷留下来,因为它能证明人才的潜力。今天中国大学创新改革的实质性工作首先是重新设计每一门课程,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恰当,讲法先进,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体制机制改革。我在做中科大校长时就尝试做课程体系改革,但效果不理想。学校的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系统不体现对课程改革的鼓励,教授花很大功夫搞课改,结果没有成果奖,不能发表SCI论文,不能评职称,当然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南科大新建成,又有深圳的雄厚财力,我们希望将教改首先导向机制建设。如果设计得好,南科大有机会快速进入世界先进大学的行列。

多学科交叉中心。一、二百年来,世界科技领域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经典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专业、院系。但近50年来,随着科学发展交叉集成态势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不利于交叉、集成意识的形成,而且因为各部门资金、文化管理的壁垒阻碍当代科研的发展。怎样创新改变?世界一流大学流行的做法是,建设“多学科交叉中心”。

南科大多学科交叉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学科组织结构,其建设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传统的院系作为多学科交叉中心孵化基地。保留传统院系,作为基础课程和教师基本队伍的归宿;鼓励传统院系科研趋向,当跨学科研究的种子基本成熟,不同学科院系的教授可以共同申请建立跨学科交叉中心。第二,以多学科交叉中心作为高激发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处所。多学科交叉中心由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有学校和政府的经费支持,有计划地开展最活跃领域的前沿研究,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新专业课。第三,动态管理。多学科交叉中心每年需通过学校专项考评,一次不合格整改,两次不合格解散。解散后的人力资源回归原院系,进入常规水平运作。

经过近几年建设,南科大建立了多个具有前沿意义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能源研究中心,微软城市研究中心等。我们不仅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人才,还要求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能手。

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

汪建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背景链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有能力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任务带学科”的口号,这也就是华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对体制和人才的认识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基于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我们的科学内涵,来建立与之对应的体制保障和人才培养保障。这样,华大就有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人类基因组是未来生命科学的基础,从基础开始,这个观念早在90年代初就确定了。2007年成立以来,围绕我们的战略目标,华大从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并且实现了所谓“五个一”:每月一篇《Nature》和《Science》文章;一篇文章直接给华大带来一个亿的现金收入;一篇文章平均下来有100多个引用率;培育出一个非常年轻的创新团队(自然科学论文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26岁);此外是相应产生的一系列核心专利。

目前华大的科研项目以国际合作为主,一篇文章通常就搞定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国家;一个亿的现金收入肯定带来10个亿的潜在经济发展机会。华大如此高效的“任务带学科”运作一定要有创新体制保障,这个保障的简单表述就是: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

特别说说我们团队的人才培育。我们有个年轻人,原来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17岁时由父母亲和校长送过来。他今年19岁,直接管理着超过500万的科研经费,已经有两篇科研论文。还有一个年轻人现在25岁,管理着生物系1500名员工,有8篇科研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有6篇。另一个年轻人现在35岁,擅长科研,已经连续发表了38篇《Nature》和《Science》论文;并且具有管理才干,作为华大年轻的CEO,领导着5000名员工。

这些年轻人在我们的科研项目方面有着过人的敏锐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与众不同”。比如,有的曾经旷课,有的一度沉迷游戏,有的在校时因为英语成绩差,险些过不了关。华大的管理岗位不会论资排辈,华大关注人才的主流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多元健康的环境和机会。那个英语成绩不好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三分之一时间用流利的英语在世界各地讲学;那个17岁就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免试录取,直接从高中生跨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因材施教,创新驱动,项目驱动,这些年轻人都健康成长起来。

大家在议论我正式场合没穿西装,这并非代表我随随便便,我曾经认真研究过服饰问题。

上星期我在以色列和匈牙利演讲,我穿着红色的衣服,我代表中国一定穿红色。的时候我们都穿军黄色,被别人嘲笑。我演讲时全场70多个人全部穿黑乎乎的西装,这与当年的一片军黄有什么区别?全部黑乎乎的还有希望吗?而且明明不好看,为什么不敢脱?我们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果连服饰创新都做不了,那还成?所以,华大明文规定:任何人到华大来,不许穿西装,不许带领带。

我们在进行产学研综合性创新,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现行制度。我们的第一个态度是:遇到体制问题不抱怨;第二个态度是:不要等到好起来那天再行动。第三,理论上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就能够跨越体制;问题是多元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思想解放的障碍,所以,思想解放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体制下,对准这样的目标和理想,有这样的体制保障,有一个人才发展的模式,我们便可以驰骋世界。

2011浦江创新论坛历时两天,各方精英汇聚,纵论创新之道,为上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多元脑力激荡。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刚在贺辞中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将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和全球资源的过程。”韩正市长在贺辞中说:“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上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以全面提升城市的知识竞争力作为重要任务。期待‘浦江创新论坛’为上海,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很多年前,Richard Hodgetts 写过这样一首诗:

清晨,非洲的瞪羚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快的狮子,否则就会被吃掉。

清晨,非洲的狮子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饿死。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瞪羚,这都无关紧要,

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就开始奔跑。

今天,Richard的诗被认为辩证地总结了“创新”在高度竞争的全球化环境中的本质。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1.判明即将达到的最近创新思维发展水平,2. 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创新理论选修课,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3.学会用TRIZ理论对平时阅读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并加工成创新素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完成好本课题,将会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加工、服务打开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矛盾;辩证分析;有序化

前言

目前,研究生做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头脑风暴、试错法、结论。从创新方法看,此类论文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不强。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课题相近,创新方案设计不同,论文答辩评价有较大差距。同一类课题,不同的导师指导,创新方案设计不同,论文答辩评价也有较大差距。头脑风暴、试错法这类创新方法,具有不可描述、不可量化、不可管理的缺陷,不能量化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做创新论文所需的书本知识、文献资源是充分的,所缺少的是用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方法进行科学指导。

做创新论文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问题,二是创新理论和方法,其根本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弱点,其本质是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不足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分析出矛盾并彻底解决矛盾。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做创新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创新方法指导、反复推敲、辩证分析、找出矛盾、确定逻辑起点、对应的创新原理、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实验、修正完善、创新结论、结论等。

做创新论文的逻辑起点是科学问题,按先分析问题,后创新的程序,可以把书本知识、查阅文献资源、具体科学方法指导、创新规律等相关因素配合协调起来,才有可能做出创新论文。将应试教育所学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起来,需要TRIZ理论进行指导。

1 矛盾与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与哲学认识相比,具有实证特点;与日常认识相比具有创造性、系统性、研究性等特点。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1】。

科学研究的实际起点并不是“观察”,而是“问题”。科学问题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但还没有确定的答案。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1】。

爱因斯坦的问题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般来说,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矛盾中产生的科学问题。2.科学理论体系自身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3.不同学派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4.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提出的科学问题。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提出的科学问题【1】。

科学问题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冲突,我们要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就需要利用文献资源、TRIZ理论,先做一个辩证分析。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萃智”的核心思想。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是遵循着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既具有客观进化规律和模式【2】。

其次,各种矛盾的彻底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2】。

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2】。

创新就是:不断开发系统新功能,同时彻底解决系统内的矛盾

推动系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发展。

TRIZ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新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辩证思考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这会提高我们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

科研选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不是灵机一动、灵感一来就能完成的。有经验的科学家在正式确定选题前度做过大量分析、论证,进行了一些探索工作,从而给科学问题的正式提出和获得支持提供了有力条件,也为研究内容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创新论文,先辩证分析。

2 辩证分析文献资源开拓视野

把TRIZ理论引入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把应试教育所学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这是高校创新教育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就是要把学校想做的事做好。

是否可以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理论选修课,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提升学位论文创新的等级,这需要从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进行辩证分析选好科研课题开始。

根据TRIZ理论,你难题的80%在其他领域已经解决了,我们首先学习牛顿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所进行的辩证分析。

2.1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力学核心课题。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根据马拉车的现象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

牛顿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提出了物体的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辩证的从反面肯定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力学三定律的表述是:

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第一定律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以来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说法,消除了学科体系内的矛盾、冲突。从反面肯定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F=Ma。从数量上,确定了力、惯性大小、运动变化率三者间的矢量关系。

第三定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牛顿三定律从正、反、约束三个方面辩证地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因此,牛顿三定律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

此后,虽然马赫批判了牛顿的静止时空观,但是牛顿经典力学仍然适用于低速、宏观的运动物体。

牛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所进行的辩证分析是成功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2.2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一般地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辩证思考可以得出教育的三个原理。

教育第一原理:性相近 习相远

人不接受教育,根据心理学中的狼孩现象,人将保持动物本能。狼孩有点饿了,有好事者,同时给狼孩一块面包和一块金子任其挑选,呜呼,狼孩只会选择面包。又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不得不说,教育本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化的本源。

教育第二原理:学会和自已对话 心正而后身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一般来说,教育教学中有效的方法,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教学中所用的那样,一直鼓励学生“用新的方式,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关键是“你要学会问自己”。华罗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如果还能看得出书中的结论别人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么,自己也可以想出新东西来。”

具体教育问题其有效方法是,发而皆中节。单产千斤的肥沃土壤或单产不到百斤的贫瘠土壤中,必有一种养分含量最少,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了你的认知结构,提升了你的创新能力。

教育第三原理:教学相长

用人类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实行终生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用人类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实行终生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协同进化。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生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是弘道。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弘道,协同进化。

经过辩证思考使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有了一个全面认识,从而为我们以后正式提出的科学问题和获得支持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研究内容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想要推荐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理论选修课的意义,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所表达的意义相类似。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举例说明:有两个儿童,智力测验判定的智龄都是7岁,如果把这些孩子的解答测验往前推进一步,他们之间便出现很大差异。其中一人借助于启发性的问题(例题、示范等)很容易地解答了9岁组的题目,另一人却只能通过7岁半的测验题。说明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潜能,”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关键在于“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因此他指出,“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给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整个学说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

3 确定科学问题 选择课题

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来说,关键在于判明自我认知发展的动力状态,特别要判明自已即将达到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水平,学习TRIZ理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意义更重大。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是能动的、创新的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我们要把应试教育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促进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发展就是适合的桥梁。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发明家协会主席根阿奇・阿奇舒勒(Genrich S. Altshuller)【2】于1946年开始,花费1500人/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50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方法【2】。

劳动创造了人,创新是人的本能。创新教育训练:就是把人的创新本能系统化、理论化,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任务就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据统计,经过创新教育训练,人的创造力可以提高70%~300%,并且创造力高峰年龄可以从25岁延长到50岁,这就延长了创造力的黄金期。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程序,做创新论文的步骤大约是:观察现象、收集文献、创新方法指导、反复推敲、辩证分析、确定逻辑起点、找出矛盾、对应的创新原理、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实验、修正完善、创新结论、结果等。

做创新论文必须弄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问题,二是创新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根本要求是有较强的文献信息加工能力,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弱点,其本质是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既系统信息能量等级不足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分析出矛盾并彻底解决矛盾。

这里有一个问题常被忽视的问题,图书馆文献资源是他人的、过去的、高等级信息能量,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角度看,若不能把专家的观点、结论加工成自己所需的创新素材,就会受其左右或束缚。根据物理学功能原理,必须通过有效地做功,才能转化为我们现在所需的创新信息能量。不解决好这个信息能量提升问题,要做一篇有创新的学位论文,是困难的。因为,先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才可能有自主创新的成果。解决的方法是,对TRIZ理论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信息能量等级。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科学研究离不开查阅文献资源、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何配合协调形成创新能力,需要事先辩证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对于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虽然分析问题不会直接引出答案,需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明确问题条件,进而准确提出问题、定义矛盾和提出解决方案,才可能有彻底解决矛盾的创新,分析问题是成功地做好可行性方案的前提。通过做创新论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意义更为重大。我们要把应试教育所学知识与做创新论文连接好,促进最近创新思维发展区的发展就是适合的桥梁。

通过以上的大量分析和探索,我们可以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课题:用TRIZ理论培养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1.如何判明即将达到的最近创新思维发展水平,2. 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TRIZ创新理论选修课,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有序化程度。3.学会用TRIZ理论对平时阅读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并加工成创新素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完成好本课题,将会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加工、服务打开新的发展模式。

结论:

做好“用TRIZ理论培养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这个新的研究课题,这是高校创新教育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也是图书馆推广、开发自身资源的新方向,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就是要把学校想做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1]许为民.当代自然辩证法.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2011.8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赣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8日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集群以“块状经济”的形式出现在我国以来,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已被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证明,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是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正是由于产业集群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有集群特征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也存在大量产业集群。

赣州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特色产业集群已成为加快赣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赣州市正通过产业集群水平的大幅提升,把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支撑地方财税增长、扩大就业、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新平台。

一、赣州市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区域优势和集聚效应是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动因。在立足赣州市各县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基础上,突出区域经济的差异化,让产业结构由多元化向特色化发展,赣州市政府根据各县市的实际经济情况,为每个县市量身定做了各自的特色产业,正在抓紧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钨硬质合金和刀钻具、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铜材加工、稀土新光源、LED、氟化工、盐化工、生物制药、家具等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基地)12个以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稀土产业方面上已有赣州虔东实业(集团)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龙南龙钇得稀土材料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业,能生产氧化稀土、稀土金属及合金、发光材料、永磁材料等产品,形成了矿山开采、分离冶炼、加工贸易等稀土产业体系。

在有色金属产业方面,有崇义章源、大余伟良等知名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科研教育、工程设计等较为完整的钨产业体系,以及钨精矿、APT、氧化钨、钨铁、钨粉、碳化钨粉、钨条、钨丝、硬质合金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钨及钨制品生产基地。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已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9月,南康区有7,453户家具及配套企业,其中家具生产企业6,229户,油漆销售企业200多户,五金配件生产销售企业100多户,木工机械生产销售企业50多户。2013年南康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授予“全国实木家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具产业集群。

二、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一)自然资源的丰富和差异性。产业的区位选择内在原因往往是围绕着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是导致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赣州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热量充沛,湿润多雨,天时、地利兼而有之,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是中国商品林基地和重点开发的林区之一;同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62种,其中经勘查探明有工业储量的为钨、锡、稀土、铌、钽、铍、钼、铋等20余种。全市有大小矿床80余处,矿点1,060余处,矿化点80余处。全市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为赣州特色产业集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内在诱因。

(二)人力资源的充裕。产业的集群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赣州市人力资源的充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同时也反映在质量上。首先,赣州市下辖18个县级政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保障了各产业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同时,政府还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引进科技人才。2014年通过国家和省市鉴定的科技成果5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5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地区科技成果奖21项。受理专利申请3,652项,批准授权专利2,164项,这些都反映了赣州的高端人才力量不断提升。另外,辖区内的各大高校,如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都为赣州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和抚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网络更趋完善,“四省通衢”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使得区域范围内各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强了不同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了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较短。赣州市目前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初步加工阶段,多数企业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停留在单纯的资源买卖,对资源的深加工及较高的附加价值的产业链还未完整形成。产业层次的较低发展及产业链的短促,导致产业聚集的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劲,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同时,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未充分利用,极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2、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高。赣州市形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规模较小,规模效应有限,导致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缺少知名品牌,大多数企业集中为手工作坊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民营企业,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协作化水平不高。往往容易盲目地去追求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简单地模仿别人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导致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最终将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必然离不开相关社会配套设施提供的便利。目前,赣州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是非常完善,如物流、道路运输等方面。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企业还不够健全、政府的相关规范还未完善等都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创新意识不够。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创新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多数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在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方面重视不够,导致产品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由于大多数企业为手工作坊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民营企业,为节约短期成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甚至不愿引入高端人才。

(二)赣州市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对策

1、延长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各地区要根据各自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的上游及下游的相关产业,大力发掘资源的附加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的层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快速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企业具有辐射力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和衍生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集群的产业配套率。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另一方面对于已具备雏形的龙头企业,政府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继续朝做强、做大、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另外,对于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政府可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加大引进力度,吸引相关的龙头企业入驻。

3、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社会配套体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保持各企业间的相关联性,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布局。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产品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社会配套体系,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便捷。

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方面企业自身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构建大众创新的氛围,可通过参观学习、深造培训等形式,使得企业的不同主体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增加企业的创造力。再者,增加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入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的自主创新中,鼓励引进、吸纳先进技术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和技术交流,展开多方位联合攻关。可通过在高校建立科研基地,加快创新的步伐。

四、结语

赣州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也越来越重视。在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社会配套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其吸附和带动效应,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区域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结合起来,必会提升赣州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赣州市的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宇焕新等.江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6.

[2]王丽敏.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J].企业活力,2007.11.

[3]任延风.吉林省产业集群的识别和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明确活动主题,精心谋划科技活动周

为办好2009年科技活动周,市科技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早策划、早部署。一是明确活动主题。根据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的通知精神,以及省科技厅的要求,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开展多系列、多层次的群众性科技宣传、科学普及活动。着重突出“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和谐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开展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为此,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经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2009年*市科技活动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和谐发展”为主题。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三次召开研讨会,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座谈,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反复商讨研究,制定出了《关于举办2009年*市科技活动周暨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由市政府下发全市各单位。确定了全市科技活动周的总体方案和重点内容,明确了市及各区、县(市)开幕式议程、保障实施方案、责任任务分工等。三是深入动员发动。市科技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利用全市科普统计培训会议时机,召开了2009年全市科技(科普)活动周组织落实专题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家、省文件精神,通报落实*市科技(科普)活动周方案。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领导分别就做好2009年我市科技活动周作了动员讲话,并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发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中。

二、创新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科技活动周内涵

紧密围绕活动周主题,力求组织实施一批有特色、出实效的活动,做到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一是广泛征集。3月15日,市科技局向各区、县(市)和全市有关单位,下发了征集活动周重点项目的通知,利用网络、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征集有特色、有创意、重实效的科普宣传项目。截至4月20日,共收到社会各界创新创意科普宣传项目200多项。部分省外高校和高新企业也纷纷要求加入。二是创新形式。首先,在开幕式上,为大学生科技(科普)服务小分队授旗;向科普动漫创作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为新当选的*少年院院士颁发证书;为中小学生科学考察队授旗。并公映了科普电影。其次,组织了*市流动青少年宫、动漫机器人制作表演到广场活动中演示,还组织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展示科技成果和最新产品,组织各类检测机构、高校师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三是贴近实际。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立了为企业帮扶促调的在杭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指导员小组,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至5月底,市科技局组织机关干部职工130人次,走访企业170家,开展科技培训8次,培训企业2000多家,发放政策汇编、成果汇编等资料3000多份。收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近210件,其中110件有关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开展了食品药品检测、“药品不过期,健康无期限”、“食品安全进万家”、“科学快乐健身,共享品质生活”等系列活动,并做到“五进”(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整合活动资源,提高活动周社会参与度

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不仅调动了市、区、县(市)、乡(镇)各级的积极性,还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做到上下联动,横向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是发挥区、县(市)优势,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全面开花。上城区组织开展了“生活品质体验日”、“首届青少年科普动漫画创意大赛”和“家庭生活技能大赛”等八项开幕式科技(科普)活动,吸引了上百户家庭、上千名学生的参与。下城区“科普游园集市”、“新市民科学素质培训”、“放飞梦想—空模比赛”等一批创新科普项目脱颖而出,并刻录科普光盘200余碟,制作“预防甲流”图板210块,发放科普知识小册子40000册。滨江区以“科普动漫创作作品网络大赛”为主线,举办“科普动漫、动漫科普”衍生活动,为全区各部门、三个街道、三个太阳能科普画亭赠送了100块科普图板和2000余册科普书籍以及健康生活“五件套”。西湖区开展了《西湖区美丽赞•科普之美》宣传月、举办了广场群众科普文艺汇演活动、第七届社区科普图板展评活动,推进了科普形式和载体的创新。拱墅区组织科普知识讲座104场、科普知识竞赛44场,展出科普画板近1000张、印发资料13000份,青少年科普活动3000个项目,送科技下乡3次。江干区举办了《科普串串烧》小学生文艺演出、科学知识竞猜互动答问、高新技术成果展示、青少年科技竞技等活动,发放科普资料5000余份,受益人数4000多人。萧山区成功举办萧山区第五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竞技类项目大赛。同时还举办了创新论文、发明制作、科幻画大赛、校园科普展览、优秀创新作品巡展等系列活动。余杭区针对5.12“防灾减灾日”与“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举办了专场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了科技宣传上街下乡服务活动;联合浙江大学举办了“2009华硕杯第二届智能汽车竞赛决赛”。临安市开展“科技送下乡”活动,组织科技、林业专家前往板桥乡桃源村等传授香榧种植技术,开展科技知识宣传,带去科普资料近500余份,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建德市举办了科技知识游园、科普志愿者咨询、“科技引领未来”少年儿童绘画和科普图片展等活动,开展了科技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并以科技大蓬车的形式把流动少年宫搬进了偏远的乡镇、乡村学校。桐庐县开展了“产学研用”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举办了创意*设计大赛“分水杯”比赛和“清洁桐庐大行动,健康知识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富阳市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编制7万余册《地震灾害防御实训手册》并发放给市民,成功举办第二届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下乡活动。淳安县组织由省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省级医院等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下到乡村,为农民举办知识培训和咨询服务,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20000多份。下沙经济开发区针对外来人口众多特点,以“关注新*人的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新*人”的科学素质。

二是整合市级部门力量,密切协同,资源共享,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市科技局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与市直机关党工委联合选派10支大学生科普服务小分队,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科普宣传服务活动;与农工党*市委会开展“千名专家进百家企业”活动;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第八届*市青少年系列科考活动;与*电视台生活频道开展“节能环保家庭PK大联赛”电视科普节目宣传;与*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开展健康科普进机关和社区活动,派出医护人员发放科普小册子;与团市委联合举办第四届*市“青工五小”活动,以“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为主题、开展科技创新竞赛;与中国计量学院、*师范大学开展了“食品安全进万家”、“科学快乐健身,共享品质生活”等活动;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展了“动植物检验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科普宣传活动。

四、加大活动宣传,力求营造活动周良好氛围

上一篇:制度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产品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