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10-31 22:09:34

自主招生推荐信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1

我是XX同学的班主任,很高兴能够通过这种严肃、正规的形式向你们推荐我最优秀的学生。我推荐的理由,主要基XX同学以下特点:

高三(X)班XX同学就是一位品质好、能力强、学习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极为突出的学生,该生对英语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每天不间断的阅读原版书、看美剧、听英语歌等等。在我校的大小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总是位列年级前XX名,在刚刚结束的月考中,又以XXX分列年级第X名。

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她虽然外表清秀,却热情奔放,不乏男孩的大度和豪爽。她喜欢轮滑、篮球同时还是X国的忠实足球迷。

思想健康,品德高尚。XX同学从小培养了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逐步健全了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从不要求过高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不良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高中阶段从未发生操行扣分现象。

勤学好问,学有余力。在学习上,XX同学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培养了爱问的习惯,利用一切机会问老师、问同学,直到弄懂为止;二是善于整理错题,及时对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三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尽管她的学习成绩并非特别拔尖,但一直保持在年级较前列,同时我深知她有着极强的钻研探究能力,还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视野开阔,思维活跃。XX同学还有一个有别于一般中学生的特点,就是十分关注政治和经济形势,善于思考和探讨,常常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综上,我认为XX同学是一个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前景可期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用之可贺,弃之可惜!

各位老师:自主招生为全国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学子打开了另一扇大门,XX外国语大学更是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发掘出更多不可多得的人才。XX同学对贵校心驰神往,情有独钟。希望这封短短的推荐信能让你们对XX同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助她如愿以偿。我深信,如果同学能在贵校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她将会以更加阳光、沉稳的心态和扎实、有效的方法融入到系统化、专业化的高校学习,并从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成为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也必将为母校增添荣耀。我诚恳的希望你们能给我的学生XX同学这次难得的机会。不胜感谢之至!

推荐人:XXX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2

您好!

我是XX中学XX班的班主任,经历了近三年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我对班上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作为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我希望能把我的优秀学生推荐给优秀大学。XX同学是2007年本校初中部直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他阳光快乐、开朗自信,沉稳不乏活泼、聪颖不乏勤奋,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其优秀潜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德端正,积极乐观。他踏实认真,积极向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入高中不久就由本人申请班级投票推荐进入雅礼青年党校学习,连年获得三好学生等光荣称号,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坦然处之,具备 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潜能。

二是热心公益,充满爱心。2007年南方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冰灾,在学校无法上课的情况下,他不顾天寒地滑毅然走进社区和大家一起打冰扫雪;课余闲暇之 时多次和同学一道深入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长沙创建文明城市之际,他带领同学走上街道清扫卫生,当义务宣传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服务意识。

三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彭奕龙同学学习稳定成绩优异,他属于学习方法得当、花时不多、效率较高的学生,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课后认真复习轻松完成作业,面对问题往往能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题,思维开阔具有创新意识。在遇到难题时,他还能与同学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是团结合作,兴趣广泛。在高中三年期间,彭奕龙能和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在学习上生活上给同学无私的帮助,得到同学们的信赖;在接受学校和班级的工 作后,能够和大家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个善于组织善于合作的学生。同时他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吉他、篮球、羽毛球是他课余时间娱乐锻炼的喜爱项目,在校园电视台他是电脑编辑,在社团节活动中能看见他作为摄像师的身影,每一时刻他都能找到自己的精彩。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才俊辈出之地,有了湖湘文化的浸润,有了雅礼的启蒙,经过贵校的培养,我相信XX同学将能成为优秀乃至杰出人 才。因此,我郑重向贵校推荐,希望贵校给他以机会,让他充分展示才华,也衷心祝愿他能顺利通过贵校的选拔,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

推荐人:文秘站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中招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初中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化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促进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

(一)建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相关制度,客观反映和评价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表现。

(二)健全完善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逐步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三)健全完善中招工作公示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主管部门网站以及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健全社会监督,确保招生考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落实“阳光招生”工作要求。

三、招生计划、报名、考试、录取工作

2009年本区初中毕业生报考人数约为4560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计划达到98%以上,普职比保持大体相当。

(一)招生计划。

1、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我区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分本区中等学校招生计划和外区中等学校招生计划。本区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由区招生工作委员会、区教育局编制并上报市教委,经批准后下达;外区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由市教委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后下达。

(1)区教育局根据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区实际,编制本区中等学校招生计划。

(2)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班额控制在每班40名左右(中职校艺术类专业限额按相关专业要求设定),由区教育局根据本区生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状况确定并公布。

(3)各类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区招生办和各招生学校应严格按照计划招生,如需变更计划,须经市教委批准。

(4)本区中等学校2009年招生计划编制情况如下:*中学10+2个班(含6名体育特长生,10个班在全市招生,其中外区招生按市教委规定比例执行;2个班为新疆班);华师大三附中8个班(全市招生,其中外区招生按市教委规定比例执行,另加7名体育特长生计划);张堰中学8个班(另加7名体育特长生计划);上师大二附中8个班(另加1个国际班);枫泾中学5个班;朱泾中学5个班;亭林中学7个班;民办交大南洋4个班(含一部分外区招生计划);*工业学校本区招生计划1*0名;食品工业学校本区招生计划350名。

2、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职校部级示范专业“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

(1)今年本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继续招收“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计划数由市教委平衡后下达。

(2)*中学和华师大三附中自荐生招生计划分别为40名和32名,如预录取数小于计划数,未完成的计划投放到统一录取阶段。

(3)*工业学校机电专业推荐生招生计划为该专业招生计划的30%以内,面向各区县分配。本区推荐生计划为每所初中学校两名,统考录取总分不低于当年全市中专学校最低控制线。

(4)*工业学校和食品工业学校部分招生名额,继续实行自主招生。

3、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区教育局将本区*中学和华师大三附中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数,平均分配到各有关初中学校,并根据市规定的“名额分配”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和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外区县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由市教委平衡后下达。

4、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部分招生名额面向全市(不含学校所在区县)提前录取(简称“零志愿招生”)计划。

(1)*中学和华师大三附中各有10名和8名“零志愿招生”计划面向外区县分配。

(2)*市回民中学的“零志愿招生”,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市久隆模范中学的“零志愿招生”,录取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

5、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计划。2009年公办普通高中(不含综合高中、转制高中,下同)继续实行招收择校生的“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政策,加强对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计划管理,各学校择校生计划数不得超过本学校招生计划数的15%。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基〔2002〕1号)的精神,严格执行《*市教育委员会、*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本市公办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的通知》(沪教委财〔20*〕24号)的有关规定。

6、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实施新生专业奖励和帮困助学制度。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35号)规定,对选择就读*城市发展急需、紧缺专业的中职校学生,实施专业奖励,满足*产业发展对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在籍在沪就读的在校生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并对其中的农村、本市海岛生源学生和城乡低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制度。

(二)报名工作。

1、2009年中招报名实行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办法见《*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09年*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78号)。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考生必须符合报考资格(见附件1)。各学校要做好非沪籍初中毕业生报考资格的审核工作。不符合报名条件的非沪籍初中毕业生,应回户籍所在地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已在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就读的学生不得重新报考。

2、初中毕业生材料袋内应提供规定的资料(见附件2),以利于全市统一管理和招生学校的择优录取。符合本区报考条件的非沪籍考生材料袋内必须提供考生和家长签名的承诺书。

3、2009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报考志愿表(样张见附件3)。

(1)提前录取志愿: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市回民中学、*市久隆模范中学跨区县提前招生“零志愿”(1个志愿)。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志愿(1个志愿)。中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提前招生志愿(2个志愿,由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填报)。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提前招生志愿(3个志愿,由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填报)。

(2)统一录取志愿: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校统一招生共设置15个志愿,供考生选择填报。取得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预录取资格的考生须将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

各学校中考考生填报志愿工作必须由校长负责。为贯彻教育部、市教委、区教育局、区招生委员会关于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精神。统一录取志愿的填报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这一精神,各校中考考生填报本区中等职业学校志愿的填报率需达到区教育局、区招生办的有关要求。

4、志愿填报的注意事项。

(1)考生须慎重填写报考的学校志愿。考生按报考志愿顺序被录取后,不得放弃已被录取的志愿;一经录取某一志愿学校,其后面的志愿自然失效。

(2)报考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考生的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成绩要达到“合格”以上(含“合格”)。

(3)不填报“提前录取志愿”,或填报“提前录取志愿”未被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后面15个志愿的投档和录取。

(4)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志愿和其他志愿一样,作为一个单独志愿填报,按录取总分与志愿顺序依次进行投档、录取。考生及家长在填报时要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考生被所填报的“择校生”志愿学校录取后,不得放弃该志愿,不得顺延至其后的公费高中或其它学校志愿。

(5)考生须认真填写志愿表,由本人和家长(监护人)签字认可,初中学校打印考生志愿,考生在校再次确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考生志愿表上报区招生办后,任何人不得更改志愿。考生在填写志愿表时,招生学校的代码(5位数)与学校简称必须对应一致,录取时以学校代码为准。

(6)区招生办和各学校要做好志愿填报的辅导工作,加强升学和择业指导,要尊重考生的志向和自主选择权。考生志愿填报和信息输入工作由各初中学校在区招生办统一安排下于2009年5月底前结束。

(三)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

2009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的考务工作,要认真贯彻《*市教育党委、市教委、市国家保密局关于加强教育招生考试中保密工作的暂行规定》(沪教党密〔2001〕2号)的精神和*市教委《关于2009年*市初中统一学业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09〕15号)以及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本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考务工作的有关规定。在区招生委员会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牢固树立依法治考的观念,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要切实加强对招考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监督机制,确保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工作安全、保密、规范、优质运作。

1、学业考试科目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化学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体育7门。

2、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和化学(理化合卷)等5门科目考试时间均为100分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科目考试分值均为150分,物理考试分值为90分,化学考试分值为60分,5门科目考试总分值为600分。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科目实行开卷考试。考试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计。

3、继续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科目考试分值为30分,计入总分,于2009年4月底前举行,具体实施方案以《2009年*市*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为准。

4、上述各科目学业考试由市统一命题,区统一组织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科目考试实行全市统一网上评卷。

5、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局关于部分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入学考试免予外语听力考试的通知》(沪教委基〔20*〕27号),经检测认定的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参加2009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试行免予外语听力考试。

(四)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建立完善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初中毕业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要求实施。

2、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市和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少先队员”等先进奖励称号,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予以记载,作为各学校评议推荐推优生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2009年中招工作仍实行奖励性加分政策(具体项目见附件4)。

(五)招生录取工作。

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两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为“提前推荐自主录取”;第二批次为按学业考试成绩和志愿顺序录取,分为三类:(1)提前录取志愿(含“零志愿招生”、“名额分配”招生和中职校航空服务专业招生、艺术类专业招生);(2)统一录取志愿(普通高中、中职校);(3)征求志愿(普通高中、中职校)。

招生录取过程须按照投档批次和类别,规范操作程序,结清一批、再启动一批的要求进行,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

1、“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批次。

(1)“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要求。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为该学校招生计划的40%,分为两部分,初中学校推荐生计划为30%,自荐生计划为10%。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和中职校部级示范专业、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两类“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计划分别下达,分别推荐录取。招生预录取工作在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之前进行。回户籍所在区(县)报名的考生如符合市“提前推荐自主录取”的条件,在就读学校进行推荐或自荐。

招生学校要成立“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并公布“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方案。招生方案应规定招生人数、招生范围、考生条件、招生程序和录取原则,经区教育局同意后分别报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和职业教育处审核,审核后由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备案,在网上和相关媒体上公示并实施。

本区各初中学校要做好本校学生推荐(自荐)工作。学校要制订学生推荐(自荐)工作要求和操作程序。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被推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指标应达到“优良”),经师生民主推荐、领导集体审核、征询本人意愿、校内张榜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校长签署推荐意见等程序,填写《2009年*市应届初中毕业生“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推荐表》(见附件5,以下简称《推荐表》),产生推荐生人选。初中学校推荐总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具有2009年*市中考报考资格的在籍且在读应届毕业生数的7%;其他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特长情况,填写《2009年*市应届初中毕业生“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自荐表》(见附件6,以下简称《自荐表》),经班主任签字后在校内张榜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经校长同意后实行自荐。考生应根据招生学校的方案慎重选择参加学校推荐或是自荐,被推荐的学生不再参加自荐,参加自荐的学生,学校不再推荐。

学校将本校推荐生和自荐生名单(连同《推荐表》和《自荐表》)报区招生办审定,由区招生办报市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学生方可填报“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学校志愿。

符合本市中考报名条件的应届返沪考生,可结合自身特长及高中学校招生要求进行自荐。学生填写自荐表(该表可在“*招考热线”网站或)下载或到报考区招生办申领),由就读学校盖章审核,并将该表送交报考区招生办审定。区招生办报市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学生方可填报“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学校志愿。

报考高中学校的推荐生和自荐生可根据“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和招收学校,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定情况、兴趣特长和报考志向,在规定的时间登录“*招考热线”网站,按照推荐和自荐两种类别分别进行志愿填报,每位考生可自主选择填报2个志愿。推荐生还需填写是否愿意调剂录取。

被推荐进入中职类学校的推荐生可填写《2009年*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入学志愿表(中职类)》(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监制)。志愿表上可填报2个志愿,并填写是否愿意调剂录取。

“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的投档和预录取原则。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根据“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志愿顺序分别进行投档。招生学校根据事先公布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按“规则在先、程序规范、阳光透明”的原则进行操作,经集体讨论,择优确定预录取名单,做到公平、公正、守信。必要时,招生学校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填报本校志愿的推荐生和自荐生进行面试,但不得进行其他形式的考试。

推荐生预录取应遵循以下规则:当推荐生第一志愿投档数大于计划数,招生学校应根据事先公布的录取原则择优预录取,当投档数小于计划数,原则上应如数预录取,同时按照规定的程序招收第二志愿的推荐生。如在面试过程中发现确有不符合推荐程序的学生,招生学校可上报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及时予以处理,取消其推荐资格。

按志愿未被预录取且愿意调剂的推荐生,由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和区招生办负责进行征求调剂录取工作(未被预录取的推荐生可根据分本区招生计划的余额填报1个调剂录取志愿)。经调剂仍未被预录取的推荐生,则进入统一录取阶段。

自荐生预录取应按以下程序进行:网上填报志愿后,考生可向填报志愿的学校投递个人材料;学校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和提供的相关材料,确定面试人选,进行综合评价;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将自荐生预录取名单报区招生办审核同意后,由学校通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签约;考生须承诺不得重复签约,一旦发现有重复签约现象,则取消该生预录取资格;招生学校签约的预录取学生数不得大于计划数,签约后的预录取名单分别报市中招办和区招生办备案。

被预录取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考生不得要求放弃预录取学校;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后,招生学校根据预录取名单进行正式录取。被高中学校预录取的考生,其考试成绩不低于市统一划定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方可被正式录取。未被正式录取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的考生,则按志愿表进入下一阶段录取程序。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自荐生,由学生自荐并取得预录取资格后,将学校填报在志愿表统一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按志愿和学业考试成绩由招生学校择优自主录取。食品工业学校继续在本区范围内试行自荐生招生,招生计划和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保障措施。各学校要根据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和区教育局、区招生办的有关规定,认真制定“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操作办法和程序,做好“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的各项公示。“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推荐产生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本区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计划数和学校推荐人员数额必须在初中学校全额公示;推荐和自荐学生名单须在学校醒目处张榜公示5个工作日,如公示期间发现有不符合“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要求的学生,则取消该生的推荐或自荐资格;“提前推荐自主录取”预录取工作结束后,被确定为高中预录取的学生名单在“*招考热线”网站和*教育网站上公示,接受考生和社会的监督。

区教育局建立“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跟踪反馈、检验和奖惩机制,确保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材料真实可信。

“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是中招工作的组成部分,招生学校要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和时间节点有序开展工作,不得提前招生,不得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校长是学校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如出现违纪违规问题,按照本市2009年中招监察有关规定处理。

2、按学业考试成绩和志愿顺序录取批次。

(1)提前录取志愿。“零志愿”(即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市回民中学以及*市久隆模范中学提前招生录取,下同)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得少于学校统一录取招生计划的15%。

区招生办按照统一规定的招生录取工作日程(见附件7),根据考生思想品德科目考试成绩,按录取总分(语、数、外、理、化、体育共6门科目学业考试成绩+政策性或奖励性加分,下同)和志愿,以学校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实行投档录取。

*市回民中学的“零志愿招生”,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市久隆模范中学的“零志愿招生”,录取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即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将部分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的招生方法,下同)。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由区教育局严格按照本区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在籍且在读人数比例,将*中学、华师大三附中的高中招生计划数12%的名额,平均分配到本区各有关初中学校。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中学、上师大附中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由市教委平衡后下达。

各初中学校须向考生公布“名额分配”招生的所有信息(包括招生学校、招生人数等),由考生根据分配在本校的高中学校和名额,自主填报志愿(须填写在“提前录取志愿”栏中的“名额分配”志愿)。

全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结束后,由区招生办根据全市规定的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按照“名额分配”计划、考生的志愿和录取总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录取。

中职校艺术类专业、中职校航空服务专业的提前招生工作,按市教育考试院有关文件(另发)执行。

(2)统一录取志愿。统一录取按考生录取总分和志愿顺序依次投档,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在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民办高中(不含“公立转制学校”)在招生计划的范围内可参照本市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等情况,自主确定学校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报学校所在区招生办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学校20*年实际招生人数和最低录取分数线须一并公布),根据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进行录取。面向全市招生的民办高中自主确定的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由区招生办报市教育考试院中招办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民办交大南洋的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由学校和区招生办协商确定并报区招委会领导同意后,公布实施。

2009年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文艺特长生,按《*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文艺特长生工作的意见》(沪教委体〔20*〕2号)的规定执行。

经市教委批准2009年招收文艺特长生的学校,招收*市学生艺术团重点团(队)的优秀团(队)员,在该校录取分数线下20分内送档录取;招收一般团(队)优秀团(队)员,在该校录取分数线下10分内送档录取。

2009年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仍按《*市教育委员会*市体育局关于20*年本市普通高中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的意见》(沪教委体〔20*〕3号)文件精神执行。

经批准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应在学校所在区招生办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招生,投档顺序与统一录取学校批次相同,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列入学校招生总计划。

招收外区(县)体育特长生,应通过考生所在区招生办办理招生录取手续。

未经区招生办集中公示的文艺、体育特长生,区招生办不予投档,招生学校也不得录取。

(3)征求志愿。按志愿考生未被录取,可由区招生办在征求考生志愿的基础上,统一投档。

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含公办普通高中、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可在招生录取最后阶段,在区招生办的统一安排下,对考生进行征求志愿和录取。

在区招生办统一投档后,招生学校(专业)录取人数低于20人的,将停止本年度招生。由区招生办和招生学校负责进行调整,并做好有志愿考生的调剂工作。考生要积极配合招生部门做好调整后的录取工作。

(4)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规定。

(5)考生先进奖励加分和政策性照顾降分录取政策项目(见附件4)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09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9〕13号)的规定执行,加分名单由区招生办和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公示。

(6)初中毕业生材料袋内应提供规定的资料(清单见附件2),以利于全市统一管理和招生学校的择优录取。

(六)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保障考生合法权益。

1、招生学校的招生简章、招生广告等宣传材料内容必须真实,文字表达必须准确,并由学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区招生办应按学校招生计划投档。若按招生计划数录取的末名有多人录取总分相同,则比较语数外三门总分,再比较数学成绩,后比较语文成绩。还是相同的,看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个别特殊情况,由区招生委员会讨论决定。

3、严格执行“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任何学校不得录取线下考生,不得招收无档案和无投放计划考生,不得跨越区招生办自行招生录取。

4、继续坚持和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公示制度。区招生办以及各学校,必须按市教育考试院《2009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公示项目表》(见附件8)中所规定的项目,向考生和社会适时公示。

5、及时公开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录取的相关情况,不得在公布考试成绩和录取情况时以任何形式向考生收取费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

四、初中毕业生升学和择业指导工作

健全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和网络。区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对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和择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职能,要全面宣传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升学目标和成才途径。教科研部门要承担对初中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研究,指导学校开好升学与择业指导课。区招生办要加大招考信息公开、公示的力度,建立专题网站或招生栏目,向考生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招生改革情况,介绍各类招生学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介绍社会就业情况的各种信息。学校要开好升学与择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求。

任何招生单位未经区招生办批准,不得进入本区学校进行各种招生宣传活动,初中学校只接受具有区招生办发放的《招生宣传准入证》的招生单位入校进行招生宣传活动(包括家长会、班主任会上的宣传)。

初中学校不得与中等职业学校搞各种形式的联合办班或以提供生源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否则,一经查实,取消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当年在本区的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终止其以后在本区招生。对初中学校的违规行为,由区教育局作相应处分。

五、管理和监督

2009年本区中招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明确区教育局、卫生局、环保局、公安分局、安全保密局、城管部门、电力部门等职责,明确区招生办、区教育局有关科室、区教师进修学院及各学校的职责,规范各项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保证中招工作的顺利进行。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4

一、初中学校根据本校的“提前招生录取”操作办法,组织推荐工作。获得推荐生资格的考生名单应在校内张榜公示5个工作日,由区招考机构上报市教育考试院提前招生录取资格库后,学生方可填报推荐生志愿。符合本市中招报名条件但未获得推荐生资格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含返沪应届生)可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填报自荐志愿。

二、考生可在5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00至5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00登录“上海招考热线”(shmeea.edu.cn)网站,上网填报志愿。首次登录时可凭中招网上报名时所使用的考生报名号或本人证件(即网上报名时的身份证或其他证件)号*和密*进入系统。如忘记密*,本市应届初三学生请与就读学校联系,应届返沪考生可通过系统“找回密*”或与报考区招考机构联系。进入系统后,请首先修改个人密*,并将密*保存至6月4日(星期一)提前批预录取结束。密*必须由本人保管,不得告诉他人,否则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三、考生应仔细阅读本说明和各校提前招生录取的招生计划、招生方案后,进入2018年上海市高中提前批(推荐生、自荐生)网上志愿填报志愿系统主页面。在完成志愿填报的正确操作后,点击“保存志愿”,页面会显示学生所填报的志愿学校,同时会显示“志愿流水号”,说明本次志愿填报成功。推荐生和自荐生均可选择填报两个志愿。考生须牢记流水号,志愿填报界面可保存打印。如要修改志愿,可点击“返回继续填报”即可。

四、“提前招生录取”考生志愿填报成功后,可以在填报志愿时间内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修改所填报的志愿。如未修改,则系统默认所填志愿;如若修改,在规定期限内以最后一次修改的志愿为准。5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00以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撤销志愿或补报志愿。

五、考生还须在5月14日(星期一)14:00至5月15日(星期二)16:00对网上填报的志愿进行书面确认,只有经书面志愿确认后才能参加投档录取。本市应届初三学生书面志愿确认在就读初中学校进行,应届返沪考生到报考区招考机构进行书面志愿确认。书面志愿确认只核对志愿信息,不得更改志愿或补报志愿;未在规定时间进行书面志愿确认的考生,视作自动放弃本市高中提前招生录取。

六、推荐生选择填报的两个志愿按第一、第二志愿的先后顺序进行投档。“推荐生”可于5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00至5月27日(星期日)12:00,在“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上查询第一、第二志愿的预录取结果,也可通过就读学校或区招考机构查询。未被预录取的“推荐生”可于5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00至5月30日(星期三)12:00上网填报征求志愿(要求同上),如果考生在5月30日(星期三)12:00前不填报征求志愿,则视为自动放弃。

七、自荐生选择填报的两个志愿不分先后,同时投档,由招生学校根据填报志愿情况自主确定面试及预录取名单。预录取考生必须在5月26日(星期六)12:00至5月29日(星期二)12:00与一所招生学校现场进行网上签约(具体签约时间以学校通知为准)。签约时,由考生本人和家长到招生学校,输入填报志愿的密*,并在网上签约确认书上签字确认,即表示自荐生预录取成功。

八、6月4日(星期一),市教育考试院将在“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公示高中学校“提前招生录取”预录取考生名单。

九、所有“提前招生录取”的预录取考生均须参加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并须达到市统一划定的高中“提前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方可被正式录取。若预录取学校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则考生还须满足一个条件,即思想品德科目考试成绩为“合格”及以上,方可被正式录取。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5

【关键词】校长推荐制 问题 原因 对策

尽管人们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制既有支持之声也有反对之音,但它还是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推行了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人们的质疑中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预期的效果,但是校长实名推荐制所存在的问题也在推行过程中暴露无遗。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有效解决,不但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有序推进十分不利,而且还会加剧高考不公平,需引起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倾向重点学校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为全国高中毕业生提供一个推荐入学机会的一项自主招生制度,对于每一所高中学校与每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获得推荐名额和校长推荐的机会理应是均等的,然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推荐名额分配不均、过于倾向重点学校的问题。在2013年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行过程中存在招生对象过于倾向东部重点地区的问题,详见表1和表2。2013年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的276所高中。这276所高中共拥有417个推荐名额,其中北京的19所高中就拥有45个推荐名额,占到全国推荐名额总数的10.8%。与此同时,在获得推荐资格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里,有湖南桃源县一中、北京牛栏山一中等一批县级及农村中学以及新疆华山中学、拉萨中学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中学。由此可以看出,2013年度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严重倾向于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1]

2.推荐标准不够合理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给那些学科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一个推荐上名校的机会,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推荐标准不够合理的问题,致使这一目标成为空谈。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的条件,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2009年11月8日的《 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 》上说,“由校长以实名形式向北京大学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而在2013年11月4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的《 北京大学2014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 》中则提出推荐对象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文理科类分列,特长异禀者,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可适当放宽标准)的高中毕业生。[2]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绝大多数校长为了避免社会上的质疑而走上按分数推荐的老路,推荐的学生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叶翠微校长当初提出校长推荐制的设想出发,“实名推荐制”旨在给特殊人才开辟一条升学渠道。很多人也都期待校长们能够推荐一些“怪才”和特殊人才,就像20世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拘一格招揽了罗家伦、张充和、叶曼、钱钟书、朱自清等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天赋的人才一样。然而,在被推荐学生的名单下来以后,所有人发现,这些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他们即使是不被推荐也能上一流的高等院校。[3] 的确,“学科成绩突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的推荐标准使得校长在推荐学生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分数,造成“唯分数论”的现象的出现。

3.公众质疑之音强烈

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了高考选拔体制的弊端,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公众质疑之音强烈的问题。国内改革采用的惯常路径是,依据自主招生政策设计出各种招生方案,通过试点寻找到有利于合法地发挥高校自主招生权利的、最合法可行的招生录取方式。但是,因为受制于所谓的国情实际和社会舆论,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难免折衷与妥协。[4] 肩负着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弊端的“重要使命”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也同其他教育制度一样,自其颁布之日起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浪网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出来之后,就对广大网友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参与讨论的10.8万名网友中,67.5%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对多数人产生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5] 近年来,对于现行高考制度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而校长实名制是为创新型、拔尖型人才建立的“绿色通道”,是重点大学破冰招生改革的一个善举。然而,为什么公众却普遍反应谨慎,甚至反对之声高于支持之音?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疑问多于信心。由于公众普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持质疑的态度,社会公信力不够,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问题归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推荐对象过于倾向重点学校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所造成的。从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至今,在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中,以城市重点中学居多,并大多集中在沿海省份。而农村中学却很少,少有的几个也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这就造成了推荐只是“优中选优”,并有违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6]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优中择优”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于学校而言,基础设施的好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生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着天壤之别,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有着云泥之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因此,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获得的推荐学校和推荐名额所占比例甚小,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在申请推荐资格时,其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的学校相提并论,从而使得在学校申请推荐资格与分配推荐学生名额时,东部地区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造成了在分配推荐学校和推荐学生名额时存在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

2.高考选拔制度约束

我国传统高校招生一般是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自高至低录取考生。在此过程中,大学与中学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理性对接的渠道,大学只是凭借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录取,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何,大学并不清楚,而作为最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中学却没有发言权。[7] 校长实名推荐制正是给特殊人才开辟了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也为改变这种高校与中学缺乏沟通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契机。然而,由于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三十多年,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分数这一因素,在确定推荐标准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试想,如果真的有哪个校长推荐出一个“怪才”来,比如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其他方面都很差,可能很难服众,估计多数人也很难接受。[8] 因此,由于高考选拔制度的约束,分数的硬性规定对于严重偏科的怪才而言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校长推荐制最终也只能凭分荐人,这与高考“凭分取人”的功能无异。[9] 这就使得校长推荐制难以达到其最初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的目的。

3.制度本身不够细化

校长推荐制在刚刚提出时并没有对推荐标准作出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对招生对象进行定义时提到过,即北京等13个省的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因此,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可看作是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标准。而2014年的推荐对象则描述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文理科类分列,特长异禀者,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可适当放宽标准)的高中毕业生。[10] 从推荐对象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标准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的推荐标准使得校长在推荐学生时有较大的暗箱操作的空间。[11] 此外,在审查申请高中的资格时其标准是什么、获得推荐资格的高中学校如何选拔推荐学生、由谁来选拔推荐学生等问题上也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公众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给校长权力寻租制造一个良好的机会,也正是校长实名推荐制里这些模糊的概念和标准使得公众对其普遍持一种质疑的态度。

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解决策略

1.扩大推荐对象范围

针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首要解决策略就是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让贫困地区、非重点中学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权利。就目前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行现状来看,其招生对象来源主要是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可以依靠“实名推荐”资格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进而招收更多更好的学生来发展自己,而普通中学却只能越办越差。为了成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对象,学生大多往有推荐资格的重点学校挤,使本来就竞争激烈的重点中学竞争更加激烈,走后门、高额择校费等现象更加严重。而没有钱、没有关系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中学就读。[12] 那么对于这些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而言怎么才能享有入学推荐权呢?“实名推荐”所体现的公平性又在哪里呢?这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笔者认为,校长推荐制要解决上述实行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改变推荐对象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排除重点中学的影响,让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参与推荐,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享有通过推荐入学的权利,做到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相平衡,以保证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2.制定科学推荐标准

要改变我国目前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唯分数论”的推荐标准,就必须制定完善的推荐标准,保证推荐标准的多元化、科学化。首先,要进一步细化中学推荐学生的可操作性标准,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考生推荐标准。[13] 笔者认为“志向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发展潜能”等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应尽量减少这种欠缺可操作性的标准。在确定推荐标准时,应加大学生日常各方面表现的比重,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考虑,保证对于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推荐制度,力争推荐方式多样化,评价学生方式多元化,切实保证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机会。此外,在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的同时,要加强推荐程序的透明化和公开性,确保推荐自始至终都阳光透明,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力图摆脱高考选拔机制的束缚,实现推荐入学的最大科学化。

3.完善落实监督机制

由于制度本身不够细化,使得社会各界对推荐制的信心不够,公众普遍持质疑的态度,从而致使推荐制发展缓慢,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在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过程中,推荐制在实施程序方面不够细化,尚缺乏明确可行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公众担心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助长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出现权力寻租等问题,难以保证推荐制的公平与公正。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完善和落实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管理推行过程中弄虚作假等情况,使人们在对公示有异议时能够有地方申诉;另一方面,要将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公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使整个推荐工作在阳光下完成,接受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避免滋生腐败。在实施过程中,促使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推荐标准的科学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够真正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入学选拔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14]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要不断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保证教育公平;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保证推荐程序的公开化;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不断解决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平稳健康运行,推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2YJC88017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编号:2011jytq08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名单[Z].2013-11-07.

[2][10]北京大学2014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Z].2013-11-04.

[3][5][7]阚仁建.浅析“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与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

[4]郑莹,宣力亢.“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1).

[6][11][12]郭明富.论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8]刘海峰.校长推荐制,能否打开另一扇窗[N].中国教育报,2009-12-16.

[9]欧颖.关于高校自主招生中“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2(2).

[13]方泽强.中学校长推荐制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2012(4).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6

一、公众质疑之音强烈

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了高考选拔体制的弊端,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公众质疑之音强烈的问题。国内改革采用的惯常路径是,依据自主招生政策设计出各种招生方案,通过试点寻找到有利于合法地发挥高校自主招生权利的、最合法可行的招生录取方式。但是,因为受制于所谓的国情实际和社会舆论,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难免折衷与妥协。肩负着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弊端的“重要使命”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也同其他教育制度一样,自其颁布之日起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浪网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出来之后,就对广大网友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参与讨论的10.8万名网友中,67.5%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对多数人产生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近年来,对于现行高考制度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而校长实名制是为创新型、拔尖型人才建立的“绿色通道”,是重点大学破冰招生改革的一个善举。然而,为什么公众却普遍反应谨慎,甚至反对之声高于支持之音?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疑问多于信心。由于公众普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持质疑的态度,社会公信力不够,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问题归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推荐对象过于倾向重点学校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所造成的。从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至今,在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中,以城市重点中学居多,并大多集中在沿海省份。而农村中学却很少,少有的几个也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这就造成了推荐只是“优中选优”,并有违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优中择优”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于学校而言,基础设施的好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生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着天壤之别,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有着云泥之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因此,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获得的推荐学校和推荐名额所占比例甚小,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在申请推荐资格时,其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的学校相提并论,从而使得在学校申请推荐资格与分配推荐学生名额时,东部地区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造成了在分配推荐学校和推荐学生名额时存在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

2.高考选拔制度约束我国传统高校招生一般是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自高至低录取考生。在此过程中,大学与中学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理性对接的渠道,大学只是凭借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录取,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何,大学并不清楚,而作为最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中学却没有发言权。校长实名推荐制正是给特殊人才开辟了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也为改变这种高校与中学缺乏沟通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契机。然而,由于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三十多年,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分数这一因素,在确定推荐标准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试想,如果真的有哪个校长推荐出一个“怪才”来,比如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其他方面都很差,可能很难服众,估计多数人也很难接受。因此,由于高考选拔制度的约束,分数的硬性规定对于严重偏科的怪才而言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校长推荐制最终也只能凭分荐人,这与高考“凭分取人”的功能无异。这就使得校长推荐制难以达到其最初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的目的。

3.制度本身不够细化校长推荐制在刚刚提出时并没有对推荐标准作出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对招生对象进行定义时提到过,即北京等13个省的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因此,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可看作是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标准。而2014年的推荐对象则描述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文理科类分列,特长异禀者,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可适当放宽标准)的高中毕业生。从推荐对象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标准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的推荐标准使得校长在推荐学生时有较大的暗箱操作的空间。此外,在审查申请高中的资格时其标准是什么、获得推荐资格的高中学校如何选拔推荐学生、由谁来选拔推荐学生等问题上也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公众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给校长权力寻租制造一个良好的机会,也正是校长实名推荐制里这些模糊的概念和标准使得公众对其普遍持一种质疑的态度。

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解决策略

1.扩大推荐对象范围针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首要解决策略就是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让贫困地区、非重点中学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权利。就目前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行现状来看,其招生对象来源主要是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可以依靠“实名推荐”资格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进而招收更多更好的学生来发展自己,而普通中学却只能越办越差。为了成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对象,学生大多往有推荐资格的重点学校挤,使本来就竞争激烈的重点中学竞争更加激烈,走后门、高额择校费等现象更加严重。而没有钱、没有关系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中学就读。那么对于这些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而言怎么才能享有入学推荐权呢?“实名推荐”所体现的公平性又在哪里呢?这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笔者认为,校长推荐制要解决上述实行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改变推荐对象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排除重点中学的影响,让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参与推荐,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享有通过推荐入学的权利,做到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相平衡,以保证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2.制定科学推荐标准要改变我国目前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唯分数论”的推荐标准,就必须制定完善的推荐标准,保证推荐标准的多元化、科学化。首先,要进一步细化中学推荐学生的可操作性标准,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考生推荐标准。笔者认为“志向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发展潜能”等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应尽量减少这种欠缺可操作性的标准。在确定推荐标准时,应加大学生日常各方面表现的比重,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考虑,保证对于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推荐制度,力争推荐方式多样化,评价学生方式多元化,切实保证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机会。此外,在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的同时,要加强推荐程序的透明化和公开性,确保推荐自始至终都阳光透明,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力图摆脱高考选拔机制的束缚,实现推荐入学的最大科学化。

3.完善落实监督机制由于制度本身不够细化,使得社会各界对推荐制的信心不够,公众普遍持质疑的态度,从而致使推荐制发展缓慢,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在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过程中,推荐制在实施程序方面不够细化,尚缺乏明确可行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公众担心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助长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出现权力寻租等问题,难以保证推荐制的公平与公正。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完善和落实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管理推行过程中弄虚作假等情况,使人们在对公示有异议时能够有地方申诉;另一方面,要将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公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使整个推荐工作在阳光下完成,接受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避免滋生腐败。在实施过程中,促使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推荐标准的科学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够真正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入学选拔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要不断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保证教育公平;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保证推荐程序的公开化;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不断解决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平稳健康运行,推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7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2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35号)精神,现就2009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中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本市中招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化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促进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的命题、评卷和评价等制度,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完善中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贯彻落实“阳光招生”工作要求,加强监督,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报名、考试工作

(一)报名

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09年*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78号)的要求,本市高中阶段学校的报考实行网上报名方式,报名工作在2009年3月8日前完成。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籍学生不得重新报考。

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初中毕业生都应参加本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学校切实做好学生报考工作,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非沪籍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资格的审核工作。不符合报名条件的非沪籍初中毕业生,应回户籍所在地报考高中阶段学校。

(二)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完善*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

学业考试科目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化学及思想品德、体育、理化实验操作技能等。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化学、体育考试成绩采用分数制,总分为630分;思想品德和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采用等第制。

1.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和化学(理化合卷)等4场考试时间均为100分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考试分值均为150分,物理考试分值为90分,化学考试分值为60分。

以上科目考试定于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和6月21日(星期日)举行。

2.思想品德科目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为70分钟。考试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计。考试定于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举行。

3.2009年本市继续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科目考试分值为30分,计入录取总分,于2009年4月底前举行,具体实施方案详见《*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09年*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体〔2009〕3号)。

4.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按“合格、不合格”计。考试于2009年5月底前举行。

5.上述各科目学业考试由市统一命题,区统一组织实施。各科目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和要求另行公布。

6.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局关于部分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入学考试免予外语听力考试的通知》(沪教委基〔20*〕27号),经检测认定的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参加2009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实行免予外语听力考试。

7.2009年继续在部分区县进行初中毕业生外语(英语)听力与口语能力考试试验。具体方案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市教委备案,向社会公布后组织实施。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建立完善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初中毕业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要求实施。

2.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市和区县“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长”、“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先进奖励称号,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予以记载,作为各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2009年中招工作仍实行奖励性加分政策(具体项目见附件),2010年中招加分项目将进行调整。

四、招生录取工作

2009年本市初中毕业生为9.2万人左右,高中阶段录取率预计达到98%以上,普职比保持大体相当。

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

(一)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

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按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进行。

1.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中招计划的宏观管理,加强对本市初中毕业生的生源预测和对各区县中招计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审核和协调。

2.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地区实际,编制本地区中招计划。

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班额控制在每班40名左右(中职校艺术类专业限额按相关专业要求设定),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区生源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状况确定并公布。

4.各类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学校应严格按照计划招生,如需变更计划,须经市教委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和部级重点中职校、中职校部级示范专业“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录取工作

试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和部级重点中职校、中职校部级示范专业“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办法。在初中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荐的基础上,由招生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推荐(自荐)意见自主择优预录取。

1.计划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40%,其中推荐生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30%(原则上其中的二分之一招生计划面向外区县招生),自荐生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10%(面向全市招生)。

中职校部级示范专业“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计划为该专业招生计划的30%,招收推荐生。部级重点中职校部分招生名额面向全市实行自主招收自荐生,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10%(其中首次实行自主招收自荐生的学校不超过5%)。

“提前推荐自主录取”计划根据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郊区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原则进行分配。招生学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特色,制订面向全市推荐生的招生计划,经市教委协调平衡后下达到各区县。

2.录取

(1)本市各初中学校要做好本校学生推荐(自荐)工作。学校要制订学生推荐(自荐)工作要求和操作程序规范,经公示后严格执行。初中学校推荐生人数不得超过本校符合2009年中招报考条件在籍且在读应届毕业生数的7%,推荐生名额应事先公示。被推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指标应达到“优良”,其他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发展情况和招生学校招生要求进行自荐。被推荐的学生不再参加自荐,参加自荐的学生,学校不再推荐。经公正程序产生的推荐生和自荐生名单应由学校公示无异议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由区县报市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学生方可按规定填报相应的志愿。

(2)各招生学校要成立“提前推荐自主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并公布“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招生方案。学校按照招生方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经领导小组集体讨论,自主择优确定预录取学生,预录取学生名单应公示。被确定预录取的考生须参加2009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被高中学校预录取的考生,其成绩不得低于市统一划定的“提前推荐自主录取”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否则不予录取。

(3)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学校要建立推荐(自荐)生跟踪反馈制度,不断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探索优秀学生培养的途径与机制。

(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录取工作

继续实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将部分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简称“名额分配”)的招生方法。

1.计划

“名额分配”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12%(其中2%原则上向市郊区县倾斜)。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区县管辖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数,平均分配到各有关初中学校,招生学校及计划应事先公示。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中学、上师大附中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由市教委平衡后下达。

2.录取

(1)考生根据分配给本校的高中学校和名额数,自主填报志愿。

(2)考生必须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生成绩不得低于市划定的“名额分配”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由各区县招生部门根据考生志愿和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录取。

(四)统一招生录取工作

1.“零志愿”招生录取工作

继续实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部分招生名额面向全市(不含学校所在区县)提前录取的办法(简称“零志愿招生”)。

(1)计划

“零志愿招生”人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学校统一录取招生计划的15%,由各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自主确定,经市教委协调平衡后,将招生计划下达到各区县。“零志愿招生”工作应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郊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市回民中学的“零志愿招生”,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市久隆模范中学的“零志愿招生”,录取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

经市教委批准的部分区县重点高中和综合高中可划出一部分招生计划,面向外区县招生,但不列入“零志愿招生”计划。

(2)录取

各区县中招办根据考生“零志愿”和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1:1的比例进行投档录取。

2.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工作

2009年本市公办普通高中(不含综合高中、转制高中,下同)可继续按规定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计划管理,各学校择校生计划数不得超过本学校招生计划数的15%。

各区县和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基〔2002〕1号)的精神,严格执行《*市教育委员会、*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本市公办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的通知》(沪教委财〔20*〕24号)的有关规定。

3.民办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

(1)计划

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向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当年招生计划申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办学条件(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食宿和后勤服务设施、师资配置等)和教育教学办学质量审核评估的基础上,核定学校当年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面向全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学校,须具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学生宿舍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

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定的民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须列入当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上报市教委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学校20*年实际招生人数和最低录取分数线,须随学校2009年招生计划一并公布)。

(2)录取

民办普通高中根据本市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自主确定招生录取标准(最低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在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内择优录取。

民办普通高中在按考生志愿录取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可在招生录取最后阶段,在市和区县招生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对考生进行征求志愿和录取。

4.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工作

体育和艺术特长生招生按《*市教育委员会、*市体育局关于20*年本市普通高中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的意见》(沪教委体〔20*〕3号)和《*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文艺特长生工作的意见》(沪教委体〔20*〕2号)文件执行。体育和艺术特长生均须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后,招生学校方可录取。

5.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

(1)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实施新生专业奖励和帮困助学制度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35号)规定,对选择就读*城市发展急需、紧缺专业的中职校学生,实施专业奖励,满足*产业发展对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在籍在沪就读的在校生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并对来自农村、本市海岛生源学生和城乡低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制度。

(2)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录取工作

本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航空服务专业招生报名工作和专业考试于2009年4月进行。考生均须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在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由招生学校根据事先公布的招生计划、招生要求和录取办法,按考生的考试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择优录取。

6.*市盲童学校(以下简称“盲校”)和*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聋青技”)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工作

(1)盲校、聋青技要制订并公布招生计划、招生要求和录取办法,于2009年5月份起受理考生的咨询、报名和资质审定工作。

(2)本市盲、聋哑初中学校的毕业生报考盲校、聋青技,由招生学校组织入学测试,市教委教研室提供命题服务。学校根据事先公布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办法,择优录取。

(3)本市各初中学校随班就读的盲、聋初中毕业生,在参加本市统一组织的学业考试后,未被各类学校录取,但符合盲校、聋青技招生规定要求的,经本人同意后,可在招生录取后期,由盲校、聋青技根据事先公布的招生计划、录取办法和要求,择优录取。

(六)报考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考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要达到“合格”以上(含“合格”)。

(七)初中毕业生升学和择业指导工作

健全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和网络。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对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和择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职能,要全面宣传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升学目标和成才途径。市、区县教研部门要承担对初中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研究,指导学校开设好升学与择业指导课。市、区县招生部门要加大招考信息公开、公示的力度,建立专题网站或招生栏目,向考生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招生改革情况,介绍各类招生学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介绍社会就业情况的各种信息。学校要开设好升学与择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求。

五、管理和监督

2009年本市中招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明确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部门及学校的职责,规范各项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保证中招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切实做好中招的信息公开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招生学校等应通过本单位网站及其他各种途径,及时公开招生相关信息。

要进一步加强中等学校招生监察工作,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招生监督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报考、招生考试、阅卷登分、投档录取、信息公开等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做到“岗位落实、责任明确、人员到位、措施有力、全程参与、依法治招”,具体要求另发。

自主招生推荐信篇8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通道

与社会性招聘相比,校园就业通道有“安全系数高”、“针对性强”、“成本低”、“成功机率大”等优势,大学毕业生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住校内人才双选会、网络招聘会等机会,积极有效地开展就业求职活动。

一、高校人才需求信息的收集

1.通过高校用人单位信息库收集信息。各高校就业部门都会建有一个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获取某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

2.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获得信息。这些部门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比较了解,对社会劳动力、人才需求情况比较清楚,有较强的指导性。高校就业部门通常会通过信件、电话、邮件或拜访等形式与这些部门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

3.通过媒体获得信息。高校就业部门一般都会订阅《中国人才》、《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杂志,并从中收集筛选相关招聘信息。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会经常关注电视、广播等媒体传递的就业信息,随时记录汇总,并及时通知毕业生。

4.通过网络获得信息。高校会设专人对网上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细致、严格的审查,在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后将其出来。

5.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获得信息。高校就业部门积极加强与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合作,收集相关的人才需求信息,逐步建立起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

二、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实现渠道

1.校园招聘会。⑴大型人才交流会。高校一般会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4月举办由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单位参加的大型人才交流会。大型人才交流会规模大,选择范围宽,就业信息丰富,就业机会较多,是毕业生择业求职的重要途径之一。⑵专场招聘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会根据某一家或几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组织专场招聘会,参加对象是某一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就业洽谈室或专业教室等场所举行,规模较小,但针对性强,成功的几率较高。

2.建立“校企结合,定向培养”模式,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通常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关于教学培养目标与就业录用协议,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培养和输送业务性更强的专门人才。

3.通过高校就业信息网推荐毕业生就业。高校会将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在就业网站中公布,供用人单位选择。同时,高校就业信息网还会与社会专业就业网站建立链接,使毕业生能够顺利登陆这些网站搜寻相关招聘信息,投递电子简历,开展就业求职活动。

4.借助国家的就业优惠政策,推荐毕业生就业。中央有关部门和高校出台了众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选调生选拔工作,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途径,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借助高校就业有利条件,积极有效开展就业求职活动

1.关注学校的就业信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信息具有真实性强、安全性高、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毕业生应该随时关注就业信息栏,登陆就业网站,定时观看校园电视直播,收听校园广播,为打赢“就业攻坚战”收集“情报”资料。

2.积极参加校园招聘会。相对于由社会力量组织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具有竞争小、推荐力度大、针对性强、成功率高的优势。同学们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招聘会,特别要重点关注专场招聘会,抓住每一次机会积极推荐自己,争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3.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开展就业求职活动。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高校就业网站自己的求职信息,等待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可以通过学院与社会专业就业网站建立的链接投递个人简历。

4.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响应国家号召,面向基层就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改变观念,开阔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借助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不断增长经验,提高能力,在谋求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昌信:《毕业生就业推荐方式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01.3。

[2]杨 松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林 森、靳 旭:河北行政学院。

上一篇: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诗歌投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