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1:01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回顾与发展

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新老城市的建设与美化势在必行。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这对环境设计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其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论基础,所以说是一种挑战,而环保与生态的融合更是现代环境设计者所缺乏的重要设计理念,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城市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同时这也是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

1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1.1建国初期的建筑装饰设计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经济条件极为艰苦。1949年至1952年属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此期间开展。规模较小是当时项目建设的显著特征,但见效快是其明显优势。我国在五十年代是建筑设计人数仍处于较少阶段,设计力量整体上呈现薄弱的现象。旧中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及营造厂商是室内建筑设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仅能做到对建筑的简单加固,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化与设计。建筑项目主体缺乏,整个建筑行业处于未出未起步阶段。

1.2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室内设计

1.2.1建筑室内设计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国民经济建设逐渐开始复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沿海地区,例如深圳以及广州等地属于改革开放较早的区域,在不断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提高对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因其港澳信息以及市场优势较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开始展开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与设计,在这种大趋势大背景之下,许多现代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土木建筑工程应运而生,对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进行有效的满足。这种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发展与影响,最终实现该类公司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现象出现。这属于我国建筑设计刚刚起步的阶段。

1.2.2建筑室内设计的探索与竞争

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建筑装饰主要由建设系统、轻工系统以及经贸委系统共同组成,现阶段我国有已有该种类型的公司上万家,共有十余万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其中不乏有专业经验的老设计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成功实现对一些成熟作品的创建。

1.2.3建筑室内设计的规模与壮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国外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引进,上海的波特曼大酒店、北京建国大饭店以及凯宾斯基大酒店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建筑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朝阳产业。国内外设计师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大部分设计人员还是存在整体素质较低的现象,引起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基础教育与系统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1.3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

1.3.1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发展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提高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同时展开对开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与改革开放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一定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与国外之间频繁的交流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广场以及建筑全体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促使室内建筑师的工作不在局限于工程项目之内,而是面临全新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设计工作只需要对环境设计意识进行满足,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实现对是生态理念以及人文设计等的有机结合,同时该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人为因素。

1.3.2可持续发展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跨世纪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共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从建筑室内设计中脱颖而出的。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从单纯的产品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的转换。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位置。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设计,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并发起的首届“为中国而设计”大奖赛和高峰论坛,全国设计精英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一些年轻新锐的优秀设计师也在此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对中国奥运会建筑与环境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上海浦东新机场环境设计、深圳万科第五园和长城脚下的公社居住环境概念设计及全国大型城市的主体广场和景观大道的生态环境设计等产生诸多影响。此期,中国的环境设计师开始了把国际化水平作为追逐的目标。特别是在后奥运时代来临之时,中国当代建筑将以中国精神表达中华文化,而过渡到将中国智慧融入到当代建筑环境之中。

2展望

回顾过去,中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十大建筑”装饰风艰难起步、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室内设计的曲折探索、反思前行的生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大发展的历程。如今,设计将成为人类对未来追求生活、生存质量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融入了文化。探索本土设计的发展,形成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即“继承、创新、发展”将是未来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与取向。如何全面理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并在承担这一使命过程中,推进中国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文化的发展。为此提倡绿色低碳设计,与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风景园林师通力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再生能源,以人为本,按照生态美学要求,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城市广场、建筑环境、人居环境、园林景观以及工作娱乐休闲场所等进行空间、形态以及人为环境的综合设计,营造和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健,马奥洋,瞿义.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9):95.

[2]刘志民.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简述[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258.

[3]刘平.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6(8).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2

【关键词】 地表水环境质量 超标因子 变化趋势 污染负荷

1 前言

泉州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工业不断发展,人口城市化、集中化程度加剧,导致泉州沿海地区部分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且污染有加剧的趋势。

2 水质监测断面设置

晋江是福建第三大江,泉州第一大江,在晋江及其支流水系上,共设置31个水质监测断面(泉1~ 泉31),其中省控断面13个,市控断面18个,另有入海河流九十九溪、洛阳江、大盈溪、黄塘溪、林辋溪、菱溪、坝头溪,除九十九溪设监测断面2个,其他河流于入海口处各设1个监测断面。泉州境内地表水监测断面共39个,其中有11个断面为2003年增设,监测断面通常设置在不同行政区划、河流交汇处,以及入海河流入海口。泉州境内地表水水系见图1。

3 河流水质现状

泉州市地表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有机型,超标项目基本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部分河段出现挥发酚超标。

晋江上游及其支流水系地处安溪、永春、德化县境内,属山区丘陵地带,人口较少,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所占比重较小,且该区域地表水水系丰富,又接近水系源头,因此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南安位于泉州中部,其南部的电镀和造纸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受其影响,作为主要纳污水体的九十九溪和大盈溪污染有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在枯水期,水质状况明显属于重度污染。

泉州东部地区晋江市和石狮市逐步发展成为以鞋服加工和纺织漂染为主导产业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惠安县继续保持石材加工业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泉港区依靠福建炼油厂的基础条件,形成以石油化工、炼焦、天然气能源等为主体的多个石油生产周边产业,泉州中心城区建成涵盖服装加工、五金机电、工艺品生产等多个领域4个工业园区,加上人口增长,导致该区域的人海河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详见表1泉州市地表水水质类别统计。

4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变化趋势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

监测项目单项指数Ii=

Ci――某河流或河段监测项目年均值;

Si――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

污染综合指数Pi=Ii

n――参与评价的监测项目数。

根据“十五”期间泉州市地表水环境污染主要超标项目,结合“九五”期间超标因子石油类,因此,本文选取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挥发酚和石油类六个项目为代表,计算泉州市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指数,及五年来秩相关系数,分析泉州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污染指数排序,晋江东溪、西溪、干流及其上游支流水质最好,五年污染指数均小于0.5;其次是菱溪、坝头溪、黄塘溪、晋江南、北渠及洛阳江,污染指数也基本上保持在1.0以内;而九十九溪、大盈溪、南渠石狮段和林辋溪水质较差,水体污染严重。

五年来,北渠污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晋江西溪、干流、晋江上游各支流水系及坝头溪存在污染上升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晋江东溪、南渠、洛阳江、黄塘溪、林辋溪和菱溪水质有所改善,趋势也不甚明显;南渠石狮段污染指数呈无规律变化,无法进行趋势分析;九十九溪和大盈溪的3个监测断面由于是2003年新增设,无法计算其污染指数的秩相关系数,但可看出它们的年均污染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两条河流水质逐年恶化。

5 主要污染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从超标因子中,又筛选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3个污染负荷比较大、超标频次较高的污染物,重点分析它们五年来污染变化趋势。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河流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氨氮反而出现上升的趋势,而生化需氧量趋势变化没规律。其中晋江东溪和坝头溪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下降趋势显著;而晋江西溪和上游支流氨氮污染显著上升;晋江干流生化需氧量显著上升,南渠和坝头溪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余河段无法明显看出其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

6 主要污染源分析

根据“十五”监测数据,泉州市地表水环境氨氮污染负荷比最高,林辋溪、南渠石狮段、大盈溪和九十九溪等重度污染水域首要污染物也均为氨氮;影响水体环境的污染因子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磷和挥发酚。大部分流域都出现由高锰酸盐指数污染向氨氮污染转变的趋势,生活污水仍是影响全市地表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7 对策

7.1利用专项治理资金,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

7.2 建立行之有效的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机制,鼓励上游地区的环保积极性。

7.3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效削减城镇生活污染源。

7.4 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沼气净化以及生态处理等方式,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7.5 加强对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监管力度,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7.6 严把环评审批关,不再批准重污染、高水耗、高能耗建设项目,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7.7 强化排污许可监督管理,实施污染源远程监控。

7.8 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8结论

“十五”期间,晋江及其支上游流水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7.0%,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水平;晋江下游支流及部分入海河流水质普遍受到污染。

晋江东溪、西溪、菱溪、晋江干流及上游支流,Pi≤0.5,水质基本能够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菱溪、坝头溪、黄塘溪、晋江南渠、北渠、洛阳江,0.5 <Pi≤1.0,水质未能完全达到功能区标准;九十九溪、大盈溪、南渠石狮段和林辋溪,Pi>1.0,水质污染严重。

五年来,晋江东溪、南渠、洛阳江、黄塘溪、林辋溪和菱溪水质有所改善,但趋势均不显著;南渠石狮段污染指数呈无规律变化;晋江西溪、干流、晋江上游各支流水系及坝头溪存在污染上升的趋势,北渠污染上升趋势明显;九十九溪和大盈溪水质逐年恶化。

泉州市大多数河流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氨氮呈现上升的趋势,高锰酸盐指数与氨氮并不总是存在正相关关系;晋江干流生化需氧量显著上升,而南渠和坝头溪生化需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泉州市环境监测站.2001年~2005年泉州市环境质量分析报告书.

[2]泉州市环境监测站.2001年~2005年泉州市环境监测年鉴.

[3]魏文飞等. 福建省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 福建环境,1998,15(3):11~13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3

关键词:酒店行业产品商品球模型商品整体概念

随着工艺技术及创意设计的提升,我国一些酒店除了关注服务质量外,关注酒店设施设备、酒店文化氛围。在酒店实践中,小部分优秀酒店开发商及运营商开始关注酒店的内装饰、酒店建筑及景观环境的整合。从酒店整体进行竞争,创造了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酒店产品,一方面促进了酒店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单一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使酒店行业的发展进入较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本研究从商品学角度提出一个完整的酒店产品构成,这对正确认识我国酒店产品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商品的构成分析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商品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商品学课程并开展对商品学的研究。经过漫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对商品概念模型的认识。引用比较多并对理论与实践发展有较大启迪作用的模型分别为—商品球模型和菲利普•科特勒归纳的商品整体概念。

(一)商品球模型

商品球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商品的功能/效用,指商品为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的、必需的职能或效用,是商品概念的核心。因此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效用。

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商品的功能/效用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结构所决定的,其中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又决定了商品体可能形成的形态结构。因此,商品体是由多种不同层次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是为满足商品流通(运输、装卸、储存、销售等)需要、消费(使用)需要以及环境保护需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

(二)商品整体概念

商品整体概念主要包含核心商品、形式商品和附加商品三个部分。核心商品是指顾客购买商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商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形式商品,也称有形商品,是指具体形态的商品体本身,是核心商品的物质载体。附加商品又叫无形商品、延伸商品,是指顾客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

由上可知,商品必须具有核心的功能/效用,这也是商品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同时,商品必须具有一个承载其功能/效用的载体或有形实体部分。商品的这个载体或有形实体部分的发展及其发展趋势具有时代性、演变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也是商品提升竞争优势和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重要突破点,对其关注则是以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基础的,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技术进步的重要反映。因而在实践中,不同产业、行业、企业的产品在设计、开发和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其载体或有形实体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趋势。

我国酒店行业产品的建设与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完整的酒店实体产品由以下方面构成(见图1)。

(一)酒店景观环境建设及发展趋势

景观环境的建设实际上是为酒店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环境,在表象中起到美好的视觉效果,也可以提供多种酒店户外活动,起到提升酒店品质和吸引力的作用。目前,酒店的景观环境建设及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与自然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风景。第二,与人文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酒店建设与发展相依存的古镇及乡村、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等,关键核心在于生命力、活力。古镇及乡村的风俗人情因为有人的痕迹和活动,而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因为有神僧宝物而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也为酒店带来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客源,使酒店得以更好的发展。第三,与田园风光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第四,自行创造设计的园林景观等景观环境,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这类酒店景观环境主要是通过水、山、花木、建筑小品、石、灯光来营造的。

在实践中,酒店也可以与多种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这些资源越多、越独特,酒店风景就越有竞争力与吸引力。

(二)酒店建筑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及功能的改善与创新,也为酒店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酒店建筑应体现鲜明的、有创意的形体符号、装饰符号。在酒店实践中,在有一定历史文化氛围的地域中,酒店建筑应融入当地的人文特色、文化符号,反映当地的社会环境,注重场域文化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吸引力,这样也提升了酒店的品质。很多酒店在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酒店的社会功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满足旅游者生理生活需要的一个场所,即往往看重酒店的核心功能。

在酒店实践中,也不可忽视建筑遗产、建筑文物,比如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文化活动场所遗存的价值。

(三)酒店内装饰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星级酒店标准对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进行了规定,实际上也是对酒店内装饰的一个规定和指导。酒店内装饰可以提高消费环境质量、舒适度,同时也可以提高酒店的品位和产品质量。目前,酒店内装饰除了艺术化的设计,同时也有将景观不断内置的倾向。酒店内装饰也逐渐改变了比较单一的设计装饰理念,对各种酒店内建筑构建,比如地板、墙面、窗门、楼梯、建筑物连接通道等,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计,使之更具有特色的表达、创意的布局和吸引力的尺度。在酒店建筑内装饰的实践中,内装饰材料品种越来越繁多,同时加上各种织物、布艺、装饰物、家具、照明灯具等,使酒店内装饰设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然而,酒店内装饰不应该是豪华、漂亮的装饰材料和用品等的简单堆积,在装饰过程中应该呈现出一定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意义和情感,能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共鸣。在酒店实践中,应该既体现风格和形式,同时也体现形象和意义,其着重要点为色、声、形。

(四)酒店功能及服务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酒店的核心功能为住宿,满足旅游者或当地社区偶尔住宿的需求。酒店也有一些传统的辅助功能,比如餐饮、咖啡厅、酒吧等,酒店功能的多少也构成了酒店规模尺度大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国家星级评定标准对不同档次的星级酒店类型的功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店与其他产业的产业融合,借助能满足客人住宿的重要功能,以及酒店良好的景观环境、建筑形式、内装饰、活动设计、拥有资源情况等,也成为能满足客人其他辅助功能的重要场所,拓补了酒店住宿主营业务,甚至一些酒店的辅助功能成为酒店的招牌、卖点,比如温泉酒店、娱乐酒店、会议酒店、Spa酒店等,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直接带动了酒店主营业务的发展。酒店功能加之以服务构成了产品的基本形式,酒店服务的重要性在于构成了酒店功能与客人之间的交付使用、使用过程等的沟通桥梁。酒店为了提高酒店档次及品质,也不断地完善和创造着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酒店的功能及使用状况、服务水平是构成酒店品牌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但酒店品牌的塑造与酒店功能、服务数量的多少无关。

(五)酒店设施设备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酒店的设施设备是影响酒店功能和服务水平及状况的重要影响和决定因素。酒店所需的设施设备是购买已有的设施设备进行组合,因而,酒店的设施设备水平及状况也反映了目前酒店设施设备相关行业的设计及发展水平。不同档次的酒店会选择不同品质和种类的设施设备,也会根据自身的内装饰设计理念,选择适宜风格的设施设备。

在酒店实践中,一些酒店非常注重自身的功能,尤其是核心功能或具有独特市场影响力的其他辅助功能,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优势,酒店也会积极地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要。在酒店实践中,一些表现优异的酒店非常注重酒店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使酒店客人能在设施设备运行良好的状况下,享受消费并获得满足;同时,也非常注重酒店设施设备的节能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酒店建设及发展的根本竞争点除了满足客人对酒店功能的需求和对功能价值的认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为客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温馨的实体产品消费环境,关注客人的体验价值。在酒店实践中,酒店产品的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都是不能偏颇的。一方面需要对酒店所承载的文化挖掘及传递进行探究,着力点在于对所使用文化层面、片断的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传递与表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酒店有形载体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情景、意境。同时,要关注物境、情景与意境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物境直接来源于酒店景观环境、建筑及内装饰等外在形式;情景则为酒店客人对外在形式的内在感染和情感激发层面,向“外在形式”外射,进而获得的心理层面上的美感;所谓意境则是酒店客人与酒店营造的氛围、景观等的情景交融,同时更是所获得的精神、心理感受的超越,从而也获得自身精神层面上对生命形态的再创造。

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实体产品所营造的意境及氛围不单纯是静态的,应该营造出动态的氛围,同时也应该设计各种能让客人主动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提升酒店的整体吸引力;酒店所设计的动态活动要依据各自的资源状况所定。

参考文献:

1.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编.国际品牌酒店[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蔡强主编.酒店空间设计(第1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庄志民著.旅游经济文化研究(第1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万融主编.商品学概论(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气分析;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5-02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既包括人口的聚集,也包括产业的聚集,还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聚合,形成了缤纷的城市世界。随着建设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一夜之间上百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这座城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崛起的新型园林城市,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那样,包头变的美啦!包头变的洋气起来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包头市的未来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经济亮点?包头市的城市绿化事业是否已经到了饱和阶段?笔者就这一问题,利用景气分析这一统计实物,浅谈一下园林绿化在包头市的发展前景。

一、包头市园林绿化的渊源及景气分析的产生背景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北纬40°14′36″至42°43′49″,东经109°10′12″至110°26′25″,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原、山地和平原组成。自然气候属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治区西部。解放前夕,在东河区南门街只有63株行道树和转龙帐街百余株树。为了防沙治沙建设包头、美化包头,开展了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普遍绿化,集中栽成片林,造一片绿一片的方针,上下齐动员开展绿化工作,园林绿化从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包头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容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1:

从统计表不难看出,园林绿化事业在逐年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类广场孕育而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成为人类追求文明,崇尚文明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出现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的人文景观。为了珍惜现有成果,推测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必将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经济背景。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平衡,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取得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而给社会提供的生产物一般却不通过售卖阶段,得不到价值补偿,因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的,但它却有着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主要看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效能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背景。传统的统计通常是对发生过的现象做出描述。如何对现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现象进行描述,既是市场经济对统计的要求,也是园林统计发展的自身要求。正是从这种要求出发,才产生了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预期走势,描述园林生产、经营现状和预期发展的景气分析。(3)决策背景。广泛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者对宏观形势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期、对园林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综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进行总体判断并指导园林生产,既是宏观决策的需要,又是园林规划决策的需要。(4)环境背景。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给城市居民创造自然环境,提供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大量的广场、行道树、小游园及部分拆墙透绿的公园,只有投资建设,而无法收回投资,人们享受它的环境效益并不付出代价,只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人们欣赏享受,因而也就产生了环境背景。(5)社会背景。园林绿化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它要产生大量的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人们公共使用、公共享受的文化事业,它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或是社会公益事业性质,起到了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色彩和生机的作用,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利用景气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园林绿化是利用绿色植物,城市中创造自然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替代不了的,有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的城市设施。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城市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1)园林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不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要目的,社会需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事业。(2)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任务在于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轻城市污染,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游览、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为城市创造防护功能和公益效能。因此,评价园林事业的发展要从三方面进行,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正确反映园林绿化实际效益。

众所周知,景气分析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同样能全面地反映园林绿化发展状态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它的意义体现在综合评价,采用一种用以综合反映调查总体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景气指数,包括:(1)宏观景气指数是学者对园林发展的信心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对当前宏观园林状况进行态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学者对宏观园林状况的看法和信心。(2)园林综合状况景气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和游客对当前园林绿化状况以做出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园林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园林事业的发展全过程,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抓好园林工作,才能造福于人民。

三、利用景气分析预测包头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前景

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包头市园林绿化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不仅美化城市,而且也给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经营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决策者脑中,市民整体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从绿化角度来看,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笔者将近五年的城市绿化状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见表2:

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看出,包头市的绿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绿化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社会效益来看, 2007年在广场、公园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游客呈现出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对1045名游客进行跟踪服务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社会对游客的调查情况来看,游人量增加,呈现出游客对公园广场的评价良好,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看好的态势。2000年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园林风景学会上调查的结果看:对参加会议的74名学者进行了包头市绿化美化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调查,98%的学者对包头市的绿化美化给予肯定,对未来发展表示乐观,4%的学者对包头绿化美化,提出了政府在资金上投入力度不够,对未来发展表示一般,1%的学者认为由于包头市近几年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城市绿化出现近乎饱和的状况,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1~8月,来包头旅游人数1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速度54%,旅游收入达7.85亿元,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占GDP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主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通过上述景气分析不难看出,园林绿化的发展必将成为包头市新得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旅游事业新亮点。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态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就需要决策者大胆构筑,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包头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戚少成.企业景气调查概述[J].中国统计,2000,(9).

[2]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J].中国统计,2000,(11).

[3]包头市统计局.我市旅游业又有大发展[N].包头日报,2002,(9).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5

环境统计工作涉及数量庞大的污染源,数据库是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筛选的基础和依据。做好环境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明确指出全省的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找出年际间环境统计的变化趋势,对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和评价概况

2010年,湖南省参与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有3929家企业,汇总工业企业总产值6521亿元,这些重点调查单位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各县(市)排污总量(指该县(市)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或者将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6.1%。全省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核算,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9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82%和1.26%。2010年,湖南省废水排放总量2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7.2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8万吨,而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8万吨。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1.0万吨,工业废水中:氨氮、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汞、镉、六价铬和砷排放量均较上年减少,其中: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和六价铬下降幅度明显,湖南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672.8亿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80.1万吨,烟尘31.2万吨,工业粉尘39.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773.35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6.6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4797.3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1.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6.4万吨。湖南省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COD和SO2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湖南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工业污染物指标的代表性,选取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气、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工业SO2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汇总并分析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污染情况,基本上能反映全省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状况,能够反映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能确定全省工业废气、废水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区域及主要污染行业。

3湖南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评价现状

3.1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目前湖南省环境统计调查范围包括工业、生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等5类,大量的排污单位没有纳入环保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机动车尾气、农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统计未纳入。

3.1.1环境统计数据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湖南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各行业差异很大,不确定因素多,需要复杂的监测技术支持。凡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按照总局要求进行比对实验并合格的)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据作为排污量数据;未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现场实测法计算排污量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全年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经同级污控、监察、监测等部门共同认定。

3.1.2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细则要求进行审核环境统计数据严格按照审核细则,对数据的完整性、突变指标、规范性、逻辑关系和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选择两年以上数据,对数据变化量大于10%的指标进行深入查询,具体追溯至点源。重点检查同向或反向的指标间的逻辑变化趋势、重点检查主要指标和重要衍生指标的取值合理性[2]。

3.1.3环境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1)行政干预近年来环境统计日益与环保责任考核,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政绩评价等工作密切挂钩,部分环保部门为应付各种考核,实现各种达标创建评比活动,人为修改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存在报喜不报忧等问题。(2)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基层的数据质量监控主要还是人为管理,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环境统计中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上靠企业自报,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和科学审核,企业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3.2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现状

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最常用的技术是Daniel的趋势检验。全省汇总的工业污染源资料,仅对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评价[5],评价的方式采用的是等标污染负荷法。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污染物年排放情况进行趋势分析,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工业固体废物分行业和种类产生情况进行趋势定量分析。

3.2.1环境统计工业废水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要求及全省环保“十一五”规划中确定总量控制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因子,选择COD、汞、镉、铅、六价铬、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和氨氮等共10种。评价标准采用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见表1。

3.2.2环境统计工业废气评价方法、项目和标准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依据《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其建档技术规定》中所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见表2。

3.2.3环境统计综合分析时效性有待提高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统计分析只能针对上年度的数据做事后评述和趋势分析,后期开发利用少。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处在较低的水平,缺乏专业的研究开发,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综合分析改善建议

4.1改善数据质量建议

4.1.1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各种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范围,不仅要学习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还应对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如气象、地质和生态知识等。培养一批掌握辖区内排污单位状况、擅长污染源管理和数据分析运用的环保管理人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2拓宽环境统计范围,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在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实施总量测算制度。工作中建立环境统计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关系,科学估算宏观总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1.3加强统计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统计指标的原始范围、口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及时更新统计指标的涵义,做好指标的解释指导工作;培训基层的统计人员明确指标涵义,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4.1.4加快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局域网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污染源动态基础数据库,保证网上数据传输的畅通无阻。软件系统应有强大的查询、汇总及兼容功能,紧扣报表内容,开发环境统计、总量控制、在线监测、新建项目等一体化管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模块,实现全省污染源数据网上申报、传输、查询功能,并满足国家环境保护部数据上报的要求。降低统计数据在人为计算、存储、传输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逐步提高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4.1.5开展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环境统计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计划和考核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依据。开展数据联审工作,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既有利于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2提高综合评价分析能力

4.2.1把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结合起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密切相关的两项重要内容。应将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结果和环境质量指标相关联,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4.2.2选用恰当的综合分析表征手段[3]综合分析表达的主体是文字及图表,且不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图表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以图代表。在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时,尽量选用拆线图;在进行年际横向对比分析时,多选用柱状图;在进行行业分担率分析时,尽可能多用饼图。综合Powerpoint、Photoshop及绘声绘影等多种软件技术,实现声、像、文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印象深刻。

4.2.3加强数据解释技术,强化综合分析要点环境统计人员应进一步对水、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定期对辖区内污染的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种类等分布情况结合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污染趋势分析,提出控制辖区污染的对策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因果、预测和决策分析。

4.2.4加强分析全省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在了解湖南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集中率[4]和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变化特点。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全省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计算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5]。综合评价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小,环境效率越高。

4.2.5加强全省特征污染物的分析汞、镉、铅是湖南省特征污染物,根据重金属污染物行业分布特点,确定特征污染物,进行趋势分析,加强对行业节能减排和项目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准确的预警提供真实完善的环境信息和决策依据,更好地履行监测单位的环境保护职能。

5结语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6

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地关系;演进趋势;驱动因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121-07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冲击及其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以及被改变的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是既涉及自然过程也涉及经济社会过程的综合性概念,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核心[1]。自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以及强大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着各地区经济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人类对资源的掠夺、生态的破坏、环境质量的降低以及空间的占有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加剧了人地矛盾[2-3]。中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十”报告特别强调生态和环境保护,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背后是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在哲学层面上是对人地关系的不恰当认识,研究人地关系的演进趋势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公众和政府普遍意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成为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注的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地关系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探讨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提出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强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区域结构,主张对人地系统各部分的解剖和各部分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即通过“结构”研究而认识“系统”[4-8];②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发展研究。探讨全新世以来、历史记录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区域的“人”与“地”相互作用的强度、潜力、后效和风险,并根据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和潜力,预测人地关系未来趋势。涉及测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碳分布等考古学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理论、地理要素演变、文明产生扩散等视角开展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GIS技术空间叠置分析、耦合度模型、地理熵、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定量评估方法[9-13];③人地关系的空间分异和地域类型研究。探讨协调型、拮抗型、磨合型、耦合型等4种类型人地关系的空间分异规律,涉及山区、湖区、海水入侵区、熔岩区、干旱区、绿洲、流域、旅游区、矿业型城市、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等主要地域类型[14-18];④人地关系整体调控途径与对策研究。运用多学科综合交叉方法,开展典型区域人地关系动态优化调控示范研究,探索人地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从空间格局、实践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机理[19-20]。

国内外学者对人地关系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取得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得到较好的发展,但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和反思的问题,例如缺乏对于“人”与“地”相互作用的机理与一般规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人地关系空间格局研究较多,而对于时间尺度的人地关系评估和驱动因素研究较少,全球、国家、流域、村域等宏观和微观尺度研究较多,但省域等中观尺度研究相对较少。另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对相关驱动因素定量研究也较少涉及。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研究近20年来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和驱动因素,为人地关系演进与驱动因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人地关系互动演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重视宏观性和基础性指标选取,构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 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3)》、《山东省统计年鉴(1992-201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1-2012)》,《山东省环境年鉴(1991-2012)》以及部分年份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计算1991-2012年山东省碳排放量。

2.3 研究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和资源环境水平指数。

(1)人地关系协调度和耦合度模型。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要素之间或者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计算模型,构建“人”与“地”的耦合度模型。其中,计算公式分别为:

(2)人地关系响应度模型。借鉴经济学中的点弹性定义,构建资源环境水平对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度模型。如果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水平之间存在一元响应函数y=f(x),则可以定义响应度函数为:

式中,I为资源环境水平对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度,dHAtdDSt为t年份资源环境水平分量对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导数,HAt为t年份人类活动开发强度指数,REt为t年份资源环境水平指数,在公式(4)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人类活动强度对于资源环境水平的响应度V,V计算公式如下:

当V越大时,表明人类活动强度对于资源环境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反则越小,具体的I和V的含义在表3中予以具体表述。

3 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分析3.1 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水平呈反方向变动趋势

3.1.1 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

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0.410增强到2012年的0.819,表明90年代以来因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强。其中,1991-2000年,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低,年均增长速度为2.78%,2001-2006年,伴随着山东省的重新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经济增长的不断提速,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40%。2007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左右。

3.1.2 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

山东省1991-2012年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0.736下降至2012年的0.537,近年来资源环境水平下降趋势逐渐放缓,变化幅度较小甚至出现平稳不变态势,这主要是由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环境监管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有效的缓解了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2012年山东省资源环境水平相比较1991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山东省资源环境改善的压力依然较大。

3.2 人地关系协调度和耦合度不断提高

山东省人地关系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状态,近年来协调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整体上依然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这与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有关。山东省人地关系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0.573提升至2012年的0.678,1991-1997年期间,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达到0.82%,1998-2012年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48%,特别是近年来综合发展指数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与此段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水平的变动趋势有一定的契合性。1991-2012年山东省人地关系耦合度不断提高,从1991年的0.741提升到2012年的0.814,从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进,但目前所处的耦合状态还处于高水平耦合的初级状态,因此还需要在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水平高位协调运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地关系耦合度。

3.3 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增长的响应度持续降低 利用SPSS19.0对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和资源环境水平指数(DS)进行曲线的估计与拟合,得出两者的最优响应函数方程:

响应函数曲线为三次曲线方程,并且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显著性效果较好,进一步对公式(6)求导得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函数。

根据公式(7)计算1991-2012年山东省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指数以及响应度。从总体来看,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产生不断缩小的胁迫效应,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的持续提高对于资源环境水平的影响变化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连续性。1991-2012年人类活动强度始终对于资源环境水平表现出负响应特征,但是负响应的数值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由1991年的-1.309提高到2012年的-0.193。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产生“胁迫”效应,导致了资源环境水平的整体下降,从响应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类活动强度对于资源环境水平的“胁迫”效应不断减弱,下降幅度逐渐缩小,特别是2005年以来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由1991年的1.309下降到2012年的0.193,表明山东省区域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见图2)。

随着山东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产生明显的胁迫影响,但是胁迫程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固然是人地调控中所期望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2012年0.193的响应度指数也处于相对较大的状态,山东省当前所处的人类活动强度压力依然较大,那么如何实现响应度指数降低或者实现响应指数由负值到正值的转变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就此判断未来人类活动强度对于资源环境水平的胁迫影响日趋弱化或者两者能够很好的实现协调发展,原因在于两者相互关系复杂,影响因素多元化,在区域发展的进程中会面临着诸多的资源环境的新问题和新的约束性条件,因此两者的胁迫、约束与促进的关系面临着极大的波动可能性。

4 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分析

综合考虑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中的驱动因素以及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和模型构建的需要,本文认为造成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增长对资源环境水平胁迫的影响程度不断缩小的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结构、开发效率、经济结构、环境规制强度、资源环境利用技术、区际关系、环保投入增长、发展环境等因素,从理论上这些因素也与响应度指数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验证和测度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响应度指数变化的影响特征及其大小,确定V为因变量(y),需求结构(x1)用人均GDP表示,开发效率(x2)用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表示,经济结构(x3)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示,环境规制强度(x4)用环保工作人员数表示、资源环境利用技术(x5)用单位能耗GDP产出表示、区际关系(x6)用进出口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生态环境支出(x7)用生态环境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发展环境(x8)用市场化指数(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并以1991-2012年数据为基础作回归分析,构建线性回归方程为:

式中:y为根据自变量x计算的估算值,a0为常数项,a1、a2...a8为x1、x2...x8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运用SPSS19.0软件对基础数据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过计算形成回归模型,得出解释变量参数(表4)。

模型1-模型8分别用x1、x2...x8作为单独的自变量,与y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得出各个模型均已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y与x1、x2...x8呈负相关,拟合优度基本上都在0.75以上,与前面理论分析假设基本一致。其中,发展环境(x8)也就是市场化程度对于响应度指数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具有相当高的解释力,相关系数为0.930,另外开发效率(x2)、资源环境利用技术(x5)、生态环境支出(x7)对响应度指数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是影响响应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需求结构(x1)、经济结构(x3)、环境规制强度(x4)、区际关系(x6)等因素对于响应度减小也具有推动作用。

模型9为进一步用x1、x2...x8作为共同的自变量,与y进行多元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模型8相一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1991-2012年区域发展环境(市场化程度)是响应度减小的主要因素,对响应度减小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区域开发效率也是响应度减小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山东省近年来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近年来在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也在逐渐提高,人口与产业在单位面积的集聚力和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却不断下降,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对于资源环境水平胁迫度的相对降低。因此,加快完善市场化制度,提高区域开发效率,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引导公众需求结构的绿色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环境规制措施,研发改善资源环境高新技术,增强区际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适当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支出,实现响应度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或者实现响应度由负值转变为正值,促进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互动演化得到积极正向调整和改善。

5 结论与展望5.1 基本结论

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在全面梳理人地关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人地关系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得到较好发展,但缺乏对“人”与“地”相互作用的机理与一般规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较少涉及省域尺度的人地关系动态演进趋势、轨迹评估及驱动因素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人地关系演进趋势方法。

(2)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人地关系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状态演变,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状态;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3)当前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的压力依然较大,如何实现响应度降低或者实现响应度由负值向正值转变是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建议从优化调控“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作用强度、空间结构,提高“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安全调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5.2 未来展望

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是复杂性的系统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细化与创新人地关系相关研究:

(1)强化人地关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创新。进一步构建科学化、体系化和实用化的指标体系,例如在“地”的评价中增加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指标,推进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定量到研究区行政单元中,以最大程度的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同时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区域人地关系进行深度解析,以全面准确分析人地矛盾的限制性因素。

(2)强化不同地域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区域的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地域类型、不同时空尺度下各个影响因素对“人”与“地”相互作用的影响方式、作用强度的一般规律,以揭示人地关系作用机理和人地失衡的限制性因素,推进不同地域类型、不同时空尺度下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研究。

(3)强化对人地系统资源环境安全监测和预警研究。在对区域人地矛盾和驱动机制综合解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地”的资源环境安全状态,采用3S技术、GIS与环境模型的耦合、EISGIS联合系统等憧憬人地系统未来可持续发展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与资源环境冲突的可能,为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调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1-6.[Wu Chuanjun. Study on Geographic Key: Manearth Relationship Areal System[J]. Economic Geography, 1991, 11(3): 1-6.]

[2]张江雪,蔡宁,杨陈.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增长的指数计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40-45.[Zhang Jiangxue, Cai Ning, Yang Chen. Impact of Environment Regulation on Green Growth Index of Industr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 40-45.]

[3]樊杰,周侃,孙威,等.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47-160.[Fan Jie, Zhou Kan, Sun Wei, et al. Scientific Values and Research Innovations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2): 147-160.]

[4]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Lu Dadao. Theoretical Studies of ManLand System as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2): 135-145.]

[5]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87-347.[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1,46(4):387-347.]

[6]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93-206. [Fan Jie. The Strateg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3,28(2):193-206.]

[7]Jones S. No Man’s Land: Globalization, Territory, and Clandestine Groups in Southeast As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12,66(1):90-91.

[8]Gao C, Lei J, Jin F. The Vulnerability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about ManLand System of Oasis City in Arid Area[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3,7(4):406-416.

[9]丁哲澜,陈东,樊杰.基于区域均衡视角的中国县级财政地域差异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3,29(2):20-25. [Ding Zhelan, Chen Dong, Fan Jie. Spatial Defferences of County Fiscal Revenu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 Equilibrium[J]. Economic Geography,2013,29(2):20-25.]

[10]Yangling O U. Evaluation of Manl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t Village Scale in th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 Belt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A Case in the Muzishan Village of Aohan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11,(5):35.

[11]哈斯・巴根,李同N,佟宝全.生态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4):12-19.[Hasi Bagen, Li Tongsheng, Tong Baoquan. Manland 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Regions[J]. Economic Geography,2013,33(4):12-19.]

[12]Mayes R, Pini B. The ‘Feminine Revolution in Mining’: A Critique[J]. Australian Geographer, 2010, 41(2):233-245.

[13]李小建,许家伟,任星,等.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J].人文地理,2012,(1):1-5.[Li Xiaojian, Xu Jiawei, Ren Xing, et al.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Along Yellow River[J]. Human Geography,2012,(1):1-5.]

[14]张耀光.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J].地理科学,2008,28(1):6-9.[Zhang Yaoguang. Regional System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Evolves into Regional System of Mansea Relationship[J]. Scientia Geographical Sinica,2008,28(1):6-9.]

[15]钟祥浩.加强人山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山地科学研究[J].山地学报,2011,29(1):1-5.[Zhong Xiangha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Mountain Sciences as the Core of Manmountain Areal System[J]. Journal of Mounta in Science,2011,29(1):1-5.]

[16]张洁,李同N,王武科.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733-739.[Zhang Jie, Li Tongsheng, Wang Wu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upling Statu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real System in Weihe River Basin[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0,29(6):733-739.]

[17]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8.[Lai Fengbo. Effective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IT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y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4:1-8.]

[18]Bruvoll A, Medin H. Factors Behi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 Decomposition of the Changes in Air Pollution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3, 24(1): 27-48.

[19]陆大道,樊杰,刘卫东,等.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12-15.[Lu Dadao, Fan Jie, Liu Weidong, et al. Chinese Geographical Space, Fun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ese Land Press,2011:12-15.]

[20]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J].地学前缘,2003,10(4):629-635.[Fang Chuanglin. The Optimal Control of Regional HumanEarth 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3,10(4):629-635.]

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especially emphasiz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ire distributions. The coordination of manearth relationship is important issu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coordination degree, coupling degree and responsivity model, and explores evolution driving factors of menland relationship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In 1991-2012, Shandong Province’s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was gradually rising, from 0.736 to 0.819;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level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from 0.736 to 0.537. ②Coordination degree of human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evel was over 0.959, Which was at the high level of coordination and evolved from friction phase to high level of coupling phase. ③The respon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evel to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had allelism and continuity, which showed a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effect; however, the range of stress effect was reduced year by year, Marketization degre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 wer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Shrink of negative effect.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to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menland relationship evolution trend and driving factor.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7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三角模型;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6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5.057

Abstract: Using Fengdu Coun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as object, the system with evaluation index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social acceptabi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Weight determined by entropy and the index of average obtained through weighted arithmetic means was used. A triangle model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engdu County from 2003-2012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tilization was unsustainable before 2005. But 5 years later, the situation was changed. The land utilization came up to the standard of gene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2011. During the 10 years, the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ccording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in Fengdu County was on the rise. The trend of general development was smooth.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trends including strong sustainability and general sustainability owing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this area.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repl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Key words: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method of entropy; triangle mode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延伸到土地利用方面以来[1],各国逐渐开展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2],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3]。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评价[4-6]和综合研究[7-9]等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李新举等[10]利用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张雷等[11]从农业土地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杨庆媛等[12]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从生物量供需平衡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现有的评价方法虽各有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在具体区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13]。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和中国特大峡谷型水库[14],大约85%的库区面积分布在重庆市范围内。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水库建设导致自然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15],百万移民安置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合理利用库区土地,促进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构建三角模型定量评估丰都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三峡库区县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库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市中心地带,长江横穿县境47 km,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整个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呈“四山夹三槽”地貌格局,以山地为主,面积2 900.86 km2。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丰都县是三峡库区重点淹没县之一,2001年三峡水库共淹没丰都县陆地面积30.47 km2,耕地面积894.83 hm2,房屋面积229.36 hm2,移民安置和建设新城占用了大量土地,加剧了丰都县的人地矛盾。经历了三峡移民和后三峡时期,10多年来丰都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丰都县统计年鉴,2012年总人口 84.29万,城镇化率达到37.91%,地方生产总值 111.07亿元,占重庆市的9.60%。随着渝利铁路、涪丰石高速公路建成贯通,渝安高速、丰石高速等加快建设,丰都还将成为三峡库区腹心的综合交通节点,融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 三角模型介绍 三角模型是国内外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用来分析土壤类型的方法[16],后在工程学、环境科学以及区域经济学、土地评价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7,18]。三角模型以直观性、简明性著称,能够反映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及趋势。本研究利用三角模型,从经济可行性(EI)、社会可接受性(SI)及非生态安全性(NESI)三方面指标来测度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发展趋势。采用熵值法求得指标权重,得到各指数分值,利用Grapher9.0软件生成三角模型图(图1)。图1为正三角形,EI位于最高顶点,NESI位于右下顶点,SI位于左下顶点,相应的,X、Y、Z轴分别代表SI、EI和NESI,每个坐标轴分别沿逆时针方向从0到1,且每个轴分别平均分为5个范围,0~0.2:“非常低”,0.2~0.4:“较低”,0.4~0.6:“一般”,0.6~0.8:“较高”,0.8~1.0:“非常高”。三角图内分为5个区域:A、B、C、D、E表示相对可持续性状况(表1),同时根据3个指数的相对比例变化,确定T1、T2、T3、T4、T5、T6、T7 7种相对可持续性趋势[19](表2)。

1.2.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丰都县土地变更数据库、《丰都县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重庆市水土保持公告》等。

2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21]。丰都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的集约化及生态保护等问题。本研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目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代表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的27个评价指标(表3)。

2.2 原始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各指标量纲、性质不同,且极性不一,相互间没有可比性,必须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值在[0,1]之间。本研究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i为年份,即从2003年到2012年,I=1,2,3,…,12; j为指标数,j=1,2,3,…,27;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Xmin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对各指标赋上合理的权重。本研究采取熵值法确定权重(表3)。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所含信息的有序程度来确定权重[22]。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该方法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假设有m个评价样本,n个评价指标,可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Y={yij}m×n。

式中,ej为指标的信息熵,dj为信息效用值,Wj为指标的权重。

2.4 综合指数计算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指数的数值。

式中,X为指标的标准值,Wj为权重。

根据上式可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的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性指数(SI)和生态安全性指数(ESI)的分值(表4),根据三角模型的性质,选取EI、SI及NESI作为评价指数,构建三角图,其中:NESI=1-ESI。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从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可行性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0.099增长到2012年的0.710。丰都县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来,丰都县开始全力投入交通建设,2012年全县通村通畅率提高到了60%,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铁路相继贯通。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名山景区升级改造,澜天湖景区开发大规模推进,2012年丰都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53.4%,商贸旅游的日趋活跃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10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甚至稍有下降,说明丰都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②社会可接受性指数稳定上升,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丰都县特色农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收入,带动了就业率;公路通村通畅率的提高,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指标上来看,城镇化率、社会需求满足度、道路通达度、城镇、农村居住面积等都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表现出社会可接受性的提高。③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是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0年间,丰都县生态安全性指数有升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经过调查,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丰都县新增长江两岸绿化4 000 hm2、公益林1 000 hm2,这些举措对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有积极的影响。丰都县万元GDP指数不断下降,说明丰都县能源利用效率在增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发展。10年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61.00%降低到53.00%,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指数为62.96%,水土流失治理颇见成效。但是与重庆市水土流失指数48.54%、三峡库区48.64%相比,仍然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另外,单位种植面积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这是由于农民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而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都会恶化农田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

3.2 评价结果状态与趋势分析

在软件Grapher9.0导入表4所示的数据,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与趋势图(图2)。

3.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分析 结合图2、表1及表4可知,丰都县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经过了几个阶段:2003-2005年处于E区,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EI、SI数值为0~C0.2,而NESI指数大于0.8,虽然各项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生态安全性的水平均处于不可持续水平;2006-2010年处于D区,即弱可持续状态。这4年间,EI、SI指数仍持增长态势,但是NESI指数有升有降,2006-2008年间NESI指数都较高,分析指标原始数值发现,2006-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53.00%增加到66.00%,而环境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值却从0.038下降到0.021,这说明丰都县的经济发展有一部分是以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代价的,重视经济、忽略环境是NESI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导致丰都县土地利用水平处于弱可持续状态;2011-2012年处于C区,即一般可持续阶段。EI、SI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NESI指数也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丰都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各方面的提高使得丰都县土地利用进入一般可持续状态。

3.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分析 整体来看,2003-2012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从不可持续状态发展到一般可持续状态。具体来看,10年间,丰都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比较平稳。2003-2007年呈现T2的趋势,即强可持续性发展,EI、SI增大,NESI减少;2007年之后为T1,即一般可持续态势,EI、SI、NESI的发展趋势为增大、增大、减小。与上一阶段相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所减慢,主要是因为丰都县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比之以前有所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使得生态环境非生态安全性指数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危险因素。2010-2012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速度又有所上升,丰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朝着可持续的趋势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选取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度指数(SI)及非生态安全性指数(NESI)三方面的指标构建了三角模型,对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角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能够直观、清晰的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及趋势。

通过模型分析表明,2003-2012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不可持续水平进入了一般可持续水平。10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由于生态安全性不稳定,期间发展趋势有所减缓。针对分析的结果,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可反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丰都县第三产业比重在10年间无明显增长,因此应该以旅游业为依托,发展新型工业、效益农业,促进商旅联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②丰都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其重要,而丰都县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8-199.

[2]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R]. Canada:Plenary Parpers,lethbridge,1993.

[3]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袁 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27-133.

[5] 赵 艳,濮励杰,张 健,等.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

[6]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7] 蒙吉军,周 平,艾木入拉,等.鄂尔多斯主题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2,33(9):1674-1683.

[8] 吴健生,冯 矗黄 力,等.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 33(9):1767-1769.

[9] 赵 旭.基于模糊灰色关联法的湖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44(6):1287-1291.

[10] 李新举,赵庚星,李宪文,等.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27-34.

[11] 张 雷,吴克宁,吕巧灵,等.郑州市郊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8-112.

[12] 杨庆媛,王兆林,鲁春阳,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134-138.

[13] KRAINC D,GLAVIC P.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3(2):189-208.

[14] 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23-326.

[15] 赵岩洁,李阳兵,p景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草堂溪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44-945.

[16] USDA Soil Survey Staff. Soil Survery Manual[M].USDA Handbook No.18.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1.

[17] 戴俊骋,周尚意.基于三角模型的中国城市动漫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12-1618.

[18] 史兴兴,冯忠江,刘云亮.基于三角模型的河北省正定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2):206-210.

[19] 张 健,濮励杰,陈 逸,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49.

[20] XU F,ZHAO S,RICHARD W D,et al. A triangle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status and tre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logical Modeling,2006,195:327-337.

[21] 姜 英,聂光华.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61-62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创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04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作为一种集成了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突破了传统机械和电子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特别是在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集成各种新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在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渊源及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在新环境下的创新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渊源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起步发展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与传统的机械技术交汇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此后,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向机械工业领域渗透,机械和电子已不再彼此分离。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正朝着以实现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技术要求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制造产业发展的主导,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引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欧国家。日本在智能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制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西欧则在研发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及管理于一体的柔性系统,以实现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美国也在更新自己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实现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一体化的新型加工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在先进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处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些年来,在微电子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新时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趋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加工领域,需要机器完成更加复杂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推理判断、自主决策。智能化的发展主要与机器人技术联系紧密,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将更好的取代人,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2.2 机电一体化系统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别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体系化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通过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及丰富的扩展接口,机电一体化可以将机械、动力、环境及人等各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这将极大释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潜力,增加其应用的对象范围。

2.3 机电一体化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加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这就要求相应的加工设备能够微型化。同时,微型化的设备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能够集成实现功能的复合扩展。考虑到各种微型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传统笨重的机械电子设备将朝着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中具有智能、动力、运动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将逐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表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过去,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王斌.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略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9):45-46.

上一篇: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范文 下一篇:足球的教学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