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57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1

关键词:案例群;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张九根(1963-),男,江苏姜堰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京工业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04-02

一、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内涵

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工科教学而言,工程设计教育改革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和主攻方向。[1]工程设计能力含义较广,一般而言包括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与人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工程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具体而言,工程设计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有较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及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第二,对专业规范有系统了解。对本专业主要规范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有全面了解,特别对强制性条文要深入理解。一般不必逐条背诵所有条文,只要做到设计时知道该查哪条规范即可。

第三,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能理解专业图纸所表达的内容,特别对图纸中施工具体做法,应结合施工图集加深了解。

第四,有较强的绘图能力。能熟练应用相关设计软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关计算,并绘制成符合规范的图纸。

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关键在于给学生创造联系实际、亲自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2]

二、案例群教学法的建设

1.建立基于案例群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思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于社会对电气工程师的要求,在制定培养计划、设计课程体系时,贯彻“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理念,确定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而制定出主要专业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目标与手段。在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各环节上,应用大量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2.构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案例群

考虑到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各高校一般都会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同时,一些课程也会引入案例,加强教学效果。[4,5]但研究发现,现有课程案例大都没有覆盖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且各案例之间因没有内在的联系显得很单薄、孤立,不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工程设计理念。学生易陷入“工程设计系统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与其他专业缺少配合”的误区。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构筑了贯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案例群。本案例群是指大量有内在联系、适合多门课程共同使用的案例集合。案例群构成要求:

(1)案例群包含数量足够的案例,案例内容涵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各核心专业课程。

(2)案例的类型,包括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平面图、施工平面图、系统图、设计计算书等多种类型。

(3)案例种类,包括专业案例与综合性案例两种。专业案例是选择一个完整工程设计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结合相关专业知识使用,如照明系统设计案例、消防系统设计案例等;综合性案例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包括相关图纸及计算书等,在讲授综合设计时使用。如表1所示。

3.案例选取与处理

在选取具体案例时遵循“真实、实时、适用、配合”的原则。

(1)真实。相关专业案例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本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均有着长期从事建筑电气设计的丰富经验,并拥有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两名。所选案例,均从教师所做实际工程设计中精心挑选;除按保密要求作出相应处理外,尽量保持设计的原汁原味。对于原设计中的一些错误,也尽量保留,但必须在讲解过程中明确指出并纠正。

(2)实时。电气工程相关规范近年来更新速度很快,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近年来都作了修订;同时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也应用迅速。针对以上情况,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修订并补充完整,以满足最新的规范要求。

(3)适用。案例群中的案例数量较多,在选取时,注意满足相关课程需要。选择典型工程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或全部子系统作为案例;尽量涵盖各种建筑类型,使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的差异。

(4)配合。工程设计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多注意各个专业间需要配合的部分,并重点讲解。要使学生领会:大到跨海大桥那样的超级工程,小到一栋房子,都需要很多专业的工程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哪个专业的设计人员,都需要有很强的系统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例如,一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等专业相互配合;同时,在电气工程设计内部,不同系统间也需要配合,如消防系统中,消防设备供电设计、消防联动控制设计、应急照明设计等,都需要统筹考虑。[6]

典型建筑的案例分类如表2所示。

三、案例群教学法的应用

1.应用原则

在具体教学过程组织中,贯穿案例分析这一主线,在案例群中精心挑选,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特别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使案例群的使用贯穿教学纵向、横向全过程:各主要专业课程都要用案例群,每门课主要知识点都要体现在案例群中。

2.应用方法

(1)案例讲解。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从案例群中选择相关专业案例讲解。讲解应遵循不同阶段对案例讲解的角度与深度不同原则:

1)讲授专业知识时,重点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场合与相关规范条文的讲解。

2)讲授知识应用时,重点介绍专业知识整合、具体应用方法及相关专业间配合等问题。

(2)组织案例讨论。对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的优缺点,讨论重点是规范的理解、强制性规范的执行、与其他专业间的配合等。对于原设计中的错误,也一并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分析错误所违反的相关条文并纠正。在学生纠正的基础上,给出实际工程中图纸审查单位对此问题的审查结论及原设计者的回复,以便学生比较。

(3)案例群维护。专业课程教师定期讨论案例群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交流不断熟悉相关案例,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对案例群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

四、教学效果

案例群教学法的引入,对提高建筑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明显效果。

1.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了解行业发展最新进展

通过案例群的使用,使学生大大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对本专业相关规范最新规定的了解,加深了对行业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应用的了解。

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的设计错误并纠正的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与规范条文的理解,比一般案例应用与讲解要深刻得多。

2.加强了学生系统认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大量有联系、有配合的案例使用,学生增强了系统认识能力,也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技巧与综合设计能力

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学生大大提高了读图能力,初步具备了图纸审核能力,了解并学会了大量的绘图技巧,了解了众多专业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施工做法,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九根,刘建峰,等.新形势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7-8.

[2]郝一川,苏小林.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75-77.

[3]刘建峰,张九根,等.土建类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实践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83-84.

[4]翁国庆,张有兵.“电气控制及PLC 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43-145.

[5]张勇,鹿晓力,路立平.工程案例在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55-157.

[6]孙伟民.高等学校土建类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指导与实例[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2

为满足战斗机日益增长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现代的任务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量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功能。系统设计者将面临着设计内容的增加,多变的新特征,模糊的设计参数以及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等大量复杂性设计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系统设计师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将直接影响到任务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目前,航空电子系统的设计都是采用瀑布式的结构化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和文档以文本形式进行描述的,虽有规范或标准加以定义和描述,但这些规范是否完整、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需求,同时这种描述的不唯一性和不可验证的方法常常导致系统设计与软件设计人员之间,以及系统与子系统设计人员之间产生不同的理解。运用传统的设计方法,由于对系统设计描述的理解不一致,或者系统本身的设计错误往往只能在系统综合和测试时才能被发现,随着工程阶段的深入,要修正这些错误或进行设计更改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开销将成倍增加,有时甚至会涉及系统方案的更改,从而严重影响系统的开发进度。

采用图形化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和系统建模语言(SysML)进行的基于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迭代式系统设计流程,它允许用户创建一个可视化的、图形化的系统模型,清晰、准确地反映指定系统预期的功能和行为,通过模型执行进行早期的、频繁的需求验证和确认,找到由于需求不明确而造成的代价高昂的错误,并尽早地在设计阶段中加以改正,确保所设计的系统是正确的、完整的和无二义性的。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和系统建模语言(SysML)的设计工具包括:SCAD、TAO和HarmonySE等多种如软件,本文以HarmonySE为例对基于模型设计方法进行描述

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模型

我们通常将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需由工程设计小组完成的相关的过程及任务。有许多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来描述这种开发过程,比如螺旋式、瀑布式、“V”型设计方法等,这些流程都包含了从最初需求分析到最后具体实现的整个系统设计过程。著名的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将系统开发分为需求分析与规范、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等几个阶段,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这种开发模型围绕着建模、可重用软件代码、自动化综合等出现了各种变化。目前基于模型驱动的“V”型设计方法在系统或产品开发过程中已逐渐被接受和应用。

“V”型设计方法包含了从自顶向下的系统设计到自下而上的系统综合的全过程,覆盖了任务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

“V”型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中,左边一侧对应于系统设计自顶向下的分析过程,右边一侧对应于系统验收测试自底向上的综合过程。系统分析过程包含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系统设计综合和软件/硬件分析、设计及实现等几个连续的阶段。其中系统工程的工作流是一个周期的迭代过程,并贯穿了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和设计综合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在HarmonySE系统设计方法中是基于用例(Use Case)来实现的。

在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我们并不关心系统的具体实现,主要是收集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归纳整理,转换为系统的计划和观点(即系统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明确地叙述成规范(即系统规范),我们只是关心系统需要做什么,需要完成什么。功能分解将规范中的系统需求表达成系统设计的抽象实体,实际上,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描述如何去实现这些功能。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将精力集中到系统的实时限制以及各种功能完成的先后顺序,我们仍然不会关心采用什么样的处理器或可用到的存储器等。在软件/硬件分析、设计及实现阶段,我们才关心诸如操作系统、处理器、内存等最终的具体实现。这四个步骤带给我们的是从概念化的系统到真正的产品。

在“V”型设计的系统综合过程中,包含了从软件/硬件的单元测试,到模块综合与测试,再到子系统综合与测试,最终到系统验收测试。这个过程体现了“V”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在系统分析/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为今后的综合和验收测试定义测试场景,并进行测试定义。

系统需求捕获和分析

系统需求捕获和分析是任务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充分理解设计需求是进行正确设计的重要基础。经过认真分析飞机的战技指标要求,并与用户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任务系统的使命,明确任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性能,将用户需求转化为系统需求。系统需求是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是把能力观点转化为以方案为基础的观点。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两个方面,功能需求是外部可观察到的系统的预期行为,非功能需求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约束条件等特性。为了保证可追溯性,将建立系统需求与用户需求之间相应的可追溯性链接关系。

需求分析过程将明确任务系统与电源、环控、座舱、起落架、机电等飞机系统以及与飞控系统、武器、操作者、地面站、体系外成员等之间的接口,确定任务系统的主要输入和输出。在任务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飞行员操作程序(POP)将是任务系统设计的一个主要需求,它需要对座舱人机接口设备的功能、信息显示和控制操作逻辑等进行了定义。

系统需求定义完成后,下一个重要步骤则是根据系统需求,将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组,确定系统用例。HarmonySE系统设计方法以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捕捉系统的需求,它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系统内部的一系列用例,它以一种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都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描述系统在功能上的特殊需求。每个系统用例描述了任务系统其中一个特定的系统操作流程,定义了由参与者感知到的行为以及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信息流。参与者可能是一个人、另一个系统或者是正在开发的系统外部的一个硬件。一旦系统级用例被确定,以及所有的功能性需求和相关的性能需求都被用例所覆盖且都被确认后,需要根据对系统架构定义的重要度对系统用例进行排序和分类,从而确定系统工程增量式迭代工作流的顺序,经过每轮设计迭代后,用例实现的优先级也许会发生变化。

系统用例应该分层次进行构架,遵循模块化、自顶向下和易于修改的原则是合理可靠的。首先从顶层系统用例开始,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给出对整个任务系统的一般定义,然后分解成第一层的用例,每一个第一层的用例又被分解成再下一个层次的用例,直到最底层。为了达到易于理解的要求,在用例分层的过程中,应遵循信息隐藏和解耦的原则,每下一层的用例都将包含比上一层用例更详细的功能,每个用例的描述不应含有其下一层用例描述的细节,并应隐含那些不会影响同一层其他用例和上一层用例的信息,同一层用例描述的详细程度也应是一致的。易于修改可通过检查用例结构的稳定性来验证,如果删除任何用例,仅影响要删除的用例和它所有的子用例的功能分配,而不需要对其余的用例所包含的功能做任何修改;修改功能应当仅影响含有该功能的用例和子用例;增加功能可用增加一个新的用例或在现有的用例中增加功能的方法,而不必改变现存的用例架构。

需求分析阶段的模型包含需求模型和系统用例模型。需求模型将需求分类直观化,系统用例模型将需求分组到系统用例当中,这些模型是不可执行的。

系统功能分析过程

当系统的需求明确以后,就明确了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和主要功能,为使我们能够理解、描述和设计这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将这些系统功能分解成具有层次结构的更简单部分,由此引出任务系统的功能分析过程。

在这个阶段,整个任务系统仍然是作为飞机的一个功能模块来考虑,即把任务系统当做一个黑盒。功能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转化为对系统功能或行为的一致性描述,这个分析过程是基于在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用例,每个用例将被转化为一个可执行的模型。

功能分析过程中,通过黑盒活动图、顺序图和状态图对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进行描述,每个图在描述用例行为的过程中都起到不同的作用。活动图描述了用例所有的功能流,将所有的功能需求以行为/操作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展示这些活动是如何相互连接的;顺序图描述了一个特定的用例路径,并定义了在操作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流。状态图集合了功能流和参与者相互之间行为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入到系统状态的内容中,并根据外部不同优先级别的触发条件加入系统行为。因为状态图是用标准的语法规范进行定义的,因此最终系统行为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可以通过模型执行来进行验证。

根据功能分析过程中建立的黑盒用例场景,通过模型的执行来对相关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生成的顺序是否满足要求,而并非验证用例所包含的功能本身。一旦用例模型和其包含的功能需求被验证后,可能需要进行“雨天”场景分析,专注于确定在初始需求分析阶段未覆盖到的系统故障或失效的场景。

如果在建模过程中确定了有新的或衍生出来的需求,那系统需求规范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并纳入需求管理体系。

最终,系统功能分析过程的成果是生成带基线的系统需求规范以及系统级的逻辑接口控制文件,定义系统与参与者之间的功能和逻辑接口。

系统的设计综合过程

在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阶段,任务系统都是被当做一个黑盒来处理,所有的行为都是系统的行为,未涉及系统内部的组成和架构以及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应完成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在设计综合过程中将解决这些问题。在系统设计综合过程,系统进入白盒设计阶段,工作的重心在于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分配至一个确定的系统架构中,该架构可以在指定的性能限制约束下完成所需的功能,这个过程包括了架构分析、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系统功能分析过程中定义了系统要做什么,但并没有确定怎么去做。架构分析的目标就是确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某个特定功能和能力的最佳方法。在架构分析过程中,首先定义关键的系统功能,确定候选的解决方案,明确评估标准和权重,将这些标准和权重分配给候选的解决方案,经过分析比较和论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确定解决方案。当所有的关键功能的解决方案都确定后,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合并,确定满足系统功能和能力的最佳的系统架构。

架构设计过程是将系统功能分析过程中所定义的功能和行为分配至系统架构中的相关的功能子系统里,这个架构可以是根据前面架构分析得到结果,也可能是一个给定的系统架构。这个功能和行为分配的过程是个迭代的过程,一般与各领域专家协作完成,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分配策略,不同的策略可能考虑不同的设计限制,例如在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取的性能和安全性需求。

详细设计阶段的重心在于定义端口与接口,以及在系统最底层架构中每个功能子系统基于状态的行为。在这个阶段,活动图将产生“泳道”,用来将系统的行为操作划分到子系统中,每个泳道代表任务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顺序图也会根据新的活动图产生,描述某个场景下任务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的信息交互。设计综合阶段的状态图,也不再是针对整个任务系统的状态,而是针对子系统的状态表述。

HarmonySE系统设计方法中用结构图(Structure Diagram)来表述系统层级关系及接口,包括用块定义图(Block Definition Diagram)来描述任务系统与其包含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用内部块图(Internal Block Diagram)来详细定义任务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即ICD。

系统设计模型的一个非常自然的预期读者就是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系统设计产物的交付对象之一。对于软件工程师而言,结构图形象化地表述了他们所熟悉的子程序:层次结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等。

模型的验证和确认以及文档生成

“V”型设计的一个特性是当我们沿“V”过程的左边向下进行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必须定义今后系统综合中使用的各种测试。按照我们的分析过程,这意味着在系统层次结构的每一层,在进入下一层之前,该层的模型必须经过验证和确认。

HarmonySE的模型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图,它是一个能进行仿真并生成代码的正式模型。进行仿真时,仿真器对设计图中处于激活状态行为和功能加亮显示,以此为设计者提供反馈。仿真时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人机交互面板,用于驱动或控制模拟过程,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仿真结果。此外,仿真器环境提供了所有传统的调试装置,如波形、监视器和调试窗口等。这样,系统设计者就能够分析确定系统运行是否正确,并获得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以后系统综合和验收时的测试。在验证过程中,各种激励和响应能被记录下来,这提供了用于综合的按照输入和期望输出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测试用例定义。

任务系统的设计最终要变成设计文档并连同设计模型一起提交给下一级软件开发和子系统承制单位,最终变成嵌入式系统的可执行代码。HarmonySE的文档生成工具能自动摘录包括图形和文字在内的所有模型数据,然后输出成为标准的或用户自定义的文档,便于整理和归类,这些文档将作为子系统设计者和软件设计工程师的主要的参考文件。

结束语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3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计价纠纷;化解

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现行计价规范为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13计价规范”)[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的纠纷与冲突频频发生。因此,分析导致工程造价纠纷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应的纠纷解决路径,提前规划好化解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造价纠纷造成项目进展滞后,同时对于高效管理促使工程项目有序的发展尤为必要。

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概念

1.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招标人自行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并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提供给投标人,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投标报价的计价模式。

1.2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定额计价模式不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具有特点:(1)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投标人依据招标工程量清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自主报价,经过评标选出中标单位。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下稳定发展,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2)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招标人将工程量清单连同招标文件的其他内容一并公开发(或发售)给投标人,投标人依据相同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3)量价分离,风险合理分担。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并对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报价,投标人只承担价的风险,对工程量清单不负有核实义务。

2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常见的计价纠纷

2.1工程量清单编制不规范不准确引起的计价纠纷

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是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调整合同价款以及办理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工程量清单是否准确和完整直接影响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准确性,导致施工过程中产生计价纠纷,从而给发承包双发造成损失。2.1.1在实际建设工程中,工程量清单编制的不规范不准确主要有几种常见情形(1)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各构成要件如项目编码、项目特征、计量单位等未按国家计量规范的规定要求进行编制。(2)同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或单价措施项目清单中某2项清单项目的项目特征描述存在重复内容。(3)某个清单项目的项目特征描述与招标图纸不一致。(4)对某个清单项目的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楚,存在歧义,可能会产生2种完全不同的理解。(5)某个清单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错误,与实际工程量差别较大。(6)工程量清单缺项、漏项。(7)某清单项目的控制价综合单价明显偏离市场价格。2.1.2工程量清单编制的不准确不规范主要原因(1)工程要求急,业主在设计图纸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就开始招标,招标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编制完成,从而导致清单漏项、工程量错误等情况出现。(2)编制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不足、对清单规范等的理解不准确、缺少现场施工经验等原因,造成编制的工程量清单不准确不规范甚至脱离实际。

2.2合同签订不规范不完整引起的计价纠纷

施工合同是发承包双方支付进度款、调整合同价款以及办理结算的重要依据,施工合同的不规范和不完整也会引起计价纠纷的产生,从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或价款无法正常计算。合同的不规范不准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有几种常见情形:(1)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与招标文件中的相关合同条款不一致。(2)合同无约定或约定不明。例如合同条款中关于变更估价原则的约定为:“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没有适用但有类似于变更工程项目的,可在合理范围内参照类似项目的单价”,但未约定判断类似项目的标准。发承包在处理类似项目的综合单价时针对什么属于类似项目产生争议,无法解决。(3)合同条款前后不一致,例如在施工合同的专用条款中针对同一事项存在2个条款约定不同的情况。例如,合同专用条款某条款“市场价格波动是否调整合同价格的约定:不调整。”另一条款材料调差:基准价按XX省工程造价信息2020年第6期执行,材料调差按施工当期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价进行调整,没有信息价的由甲乙双方市场认价。(4)合同条款描述不清楚,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应用。(5)合同中存在无限风险条款。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存在不属于以上2类情况而引起工程造价纠纷的原因,例如造价人员对于国家规范某些规定的理解不正确;投标价格中有某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严重偏离市场;实际施工条件与招标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施工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发承包双方引起重视,并在今后的招投标及合同签订过程中尽量避免,从而减少计价纠纷。

3工程计价纠纷案例分析

3.1案例一:X大型综合体建设项目承包人要求增加塔吊基础费用

案例背景:X大型综合体建设项目为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并确定了中标单位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本工程执行“13计价规范”及配套计量规范。工程量清单的措施项目清单中有“011705001120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清单项目,项目特征为:“1.机械设备名称:综合考虑;2.机械设备规格型号:综合考虑”。投标人依据项目特征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报价。结算时发承包双方针对塔吊基础费用是否可以按发承包及监理等各方单位签字确认的方案纳入结算产生争议。发包人认为塔吊基础的相关费用已经包含在“011705001120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清单项目中,不应重复计取。承包人认为塔吊基础并未包含在“011705001120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清单项目中,应按照几方签字确认的方案计取,理由是项目特征中并未描述塔吊基础的内容。分析:本工程为国有投资项目且计价依据是“13计价规范”以及“13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算规范”(以下简称“13房建计量规范”),招投标工程量清单应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从“13房建计量规范”的列项方式来分析,“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清单项目中并不包括塔吊基础的费用;而规范中的另一个清单项目“垂直运输”的工作内容为:①垂直运输机械的固定装置、基础制作、安装;②行走式垂直运输机械轨道的铺设、拆除、摊销。从工作内容可以看出塔吊基础的费用是包含在“垂直运输”清单子目中的。所以本案例中发承包双方的主张都是不成立的,而造成争议的原因是发承包双方对于规范的列项及每个清单项目包含的内容不了解。造价人员在使用“13房建计量规范”时不能只看项目名称和项目特征,也要看项目的工作内容以及规范中的一些注释,只有对规范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地使用规范,减少争议的产生。

3.2案例二:X市大型会议中心项目承包人向发包人要求

措施费用的增加案例背景:X市大型会议中心项目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并确定了中标单位,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本工程执行“13计价规范”及配套计量规范。原招标图纸中本项目结构形式为全现浇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发包人将原来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变更为钢结构屋架。此变更导致原施工方案中配置的垂直运输机械无法满足变更后的施工要求,承包人提出调整原施工方案,增加了200t的汽车式起重机。此施工方案经过了业主、监理等相关单位的签字认可,施工过程中各方也针对增加的机械办理了签证。结算时针对设计变更导致的措施费的变化能否调整,发包人与承包人双方存在争议。发包人认为招标文件有明确约定,垂直运输费按m2包干,投标人应自行考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垂直运输机械并进行报价,结算时不作调整。承包方认为是因设计变更导致原施工机械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必须增加机械才导致的措施费用的增加,且有经批准的施工方案以及现场签证,应当增加费用。分析:根据“13计价规范”第9.5.2条“新增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后,引起措施项目发生变化的,应按照本规范第9.3.2条的规定,在承包人提交的施工方案被发包人批准后调整合同价款”的规定,笔者认为本案例中垂直运输机械费用的增加是由于屋面的变更导致的,而此设计变更是在投标时作为有经验的承包人无法预见的,无法在投标报价中考虑,不属于招标文件所指的包干范围。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变更也会导致某些措施费用的减少,比如本案例中的模板费用以及脚手架的费用等,所以在发生变更后确定合同价款调整时应全面对比方案的变化,而不能只调整对某一方有利的部分。

4解决工程量清单计价纠纷的应对策略

4.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编制人员业务水平

(1)造价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新规范新定额以及配套文件的宣贯工作。(2)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编制人员业务水平,制定准确的工程量清单标准模板,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建立数据库,注重收集以往工程资料,编制工程量清单尤其是措施项目部分才有历史数据可参考,编制出的清单以及控制价才能更合理。(3)编制人员自身要充分理解现行规范及相关计价文件的规定以及清单规范和计价定额的区别和联系;在编制清单前要准确理解拟招标工程的情况、详细看懂招标图纸,在编制清单时要认真仔细,项目特征的描述要完整、准确、工程量的计算要准确。

4.2加强合同管理

(1)发承包双方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合同中对工程计量方式、进度款支付节点、工程和价款调整的原因及调整方法、索赔与签证的办理、双方应承担的风险范围及幅度、变更估价原则等与工程价款有关的事项进行约定。尽量减少合同条款的疏漏,这样才能源头上避免工程量清单计价纠纷的产生。(2)加强发承包双方的法律观念和合同意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合同,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认真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减少合同纠纷的出现。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4

【关键词】多元整合;职业学力;教学做评合一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现状

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开发出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又满足职业发展要求的教材。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用本科的“学科导向型”教材。这类教材忽视了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偏重于人类职业行动历史结晶中的“知识结构”,而轻“业务结构”。另一类是基于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人才培养模式,编写的诸如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此类教材混淆了教育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概念,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侧重于人类职业行为历史结晶中的“业务结构”,而轻“知识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工作过程化课程”中扮演的是“工具理性”的角色,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铺垫,“职业认知”缺乏渐进性和系统性,可迁移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二、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的出版

在中国即将迈入“十二五”之际,面对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制造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型。课程设计也需要从“专注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能力培养”,向“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突出‘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与此相适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的开发。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是在原有的学科型教材和现有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③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中国创造”之经济管理人才的21世纪新概念教材。教材以各领域“高等职业知识的纵向铺垫”为经线,以“业务要素”的“同步链接”或“横向穿插”为纬线,依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构课程的“职业学力结构”。

三、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我院编写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为例,介绍其基本思路。

(一)关注“工学结合型”教育所要求的“双证融通”与“互补”。

在把会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标准的同时,着眼于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提出了建构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为导向的教材赋型机制的更高要求(见表1)。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而且还能掌握适应产业升级、工作岗位变迁要求的7种职业核心能力,即“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能力有关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道德。

表1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的“职业学力”结构表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 职业学力 领域 内容

职业知识 专业知识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

职业核心

知识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详见本教材“附录一”)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 详见本教材各章后“单元训练”中“实训操练题”的“专业能力领域”

职业核心

能力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7种职业核心能力)。(详见本教材“附录二”表2-2-1-2)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

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一般职业

道德 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

职业作风

(二)紧紧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教材内容。

(三)“教学”、“训练”与“考核”环环相扣,“案例”与“实训”的比例适度加大,引入了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全面考评体系。

(四)以“问题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全书。

四、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了教材编写的体例,采用“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多元整合一体化模式。

每章的内容都由“学习目标”、“单元教学”、“单元训练”和“单元考核”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是指通过每章学习,要达到的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和实训目标。如第一章理论目标是:学习和把握会计的概念、特点、基本职能、对象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前提与基础,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等陈述性知识,并能用其指导“总论”的相关认知活动。实务目标是:学习和把握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利润计算、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及“业务链接”等程序性知识;能用所学实务知识规范“总论”的相关技能活动。案例目标是:运用所学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研究相关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特定业务情境中分析问题与决策设计的能力;能结合“总论”教学内容,依照“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的行业规范或标准,分析会计行为的善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训目标是:引导学生参加“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业务胜任力的实践训练。在其了解和把握本实训所及“能力与道德领域”相关技能点的“规范与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切实体验“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各实训任务的完成,系列技能操作的实施,《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实训报告》的准备与撰写等有质量、有效率的活动,培养其“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的专业能力,强化其“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初级),并通过“顺从级”践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守则”等行为规范,促进其健全职业人格的塑造。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包括“引例导入”、“教学环节”、“本章概要”三部分内容。全书以“引例”方式导入,共设计了9个“引例”,旨在为每章的单元教学提供“学习情境”。

“单元教学”的理论、实务、案例等教学环节,采用简洁、直白的方式,系统地展开各章“专业陈述性知识”、“专业程序性知识”和“专业策略性知识”。针对这些应掌握的各项知识,同步穿插了“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等栏目,为各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116道“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问题,旨在既有助于每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实现,又为章后的“单元训练”提供系统的知识铺垫和业务示范作用。“单元教学”最后部分“本章概要”,通过“内容提要与结构”、“主要概念、观念和公式”和“重点实务和操作”等形式,既对“单元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把握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对学生在“单元训练”中应掌握的重点提出了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单元训练”,通过“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和“实训题”四大类型的自测题和主观题两类题型的操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单元教学”的习得,促进其“学习迁移”,强化“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学力结构”的阶段性建构。受教材篇幅所限,每章“单元训练”只保留了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实训题的主观题部分。

第四部分“单元考核”,是对“单元教学”和“单元训练”成果的全面验收,旨在通过“理论考核”+“实务考核”+“案例考核”+“实训考核”的多元整合、突出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来评估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方面达到的阶段性水平。

(二)教材资源丰富多彩,“主教材+助学光盘+网络资源包”形式多样。“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除主教材外,还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助学光盘收纳了涵盖每章“单元训练”全部自测题在内的“自测及考核”系统和“课业范例”两部分内容。全书共设计730道自测题、20道课业范例。《网络资源包》包括PPT电子教学课件、《习题、答案与提示》(涵盖各章全部自测题、主观题)和各章学生考核手册三部分内容。大家只需登录到东财出版社的网站省略就可下载,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课后自学辅导、训练和考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助学光盘的“自测及考核”系统是东财出版社专门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随机组题、自动评分、显示答案和输出成绩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的课后训练、自我测评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解除了教师出题、阅卷之苦,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

(四)充分体现了“教、学、做、评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职教新理念。“课业范例”为每章“单元训练”中的案例分析题和实训操练题提供了示范、参照作用,化解了学生完成课业中的难点,为学生独立、顺利完成课业提供了帮助。

(五)教材各章“单元训练”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考核标准、题型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一致,有助于“双证书”制度的推行。

如何培养适应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兼备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如何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建设与我国的产业需求保持同步?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共享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还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许景行.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3]周雪艳.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4]梁胜龙.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1(09).

[5]沈海娟等.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5

本文通过定义的阐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法论问题做了初步的概括,依据“学”“用”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提炼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方法论研究的选择取向问题,最后探讨了行动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关键词:

案例分析;设计方法;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已经逐步被精神需求所替代,室内外空间配饰人才的短缺已经迫切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如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外空间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运用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设计方法论中“学”“用”的概述

设计方法论作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引导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理论基础,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辩证分析与判断。

(一)“学”的概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更易于接受,需要我们打迫实践课程较少的单一的课堂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和“工作室化教学法”等方法,逐步掌握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

(二)“用”的概述设计方法论作为一种行为科学方法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模式研究设计方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力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寻设计的成效所在、规范设计领域的乱向。“真实”作为设计的本体性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设计的形成与内涵。“利用”作为设计的工具性研究,旨在研究设计的成效原因与规范设计。

二、实施“项目引导”案例教学

“项目引导”是指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校企各方分别委派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专家共同担任教学培养工作,以企业设计师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工作模式,引用设计行业标准、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进行“项目化”教学。校企各方专家主持参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建设、共同开发应用教材以及“项目”的评价考核标准,打破传统的书本式教学,真正的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案例分析:作品名称《山水华庭》是“项目化”教学的处女作品,丰富的家居空间形体、材料变化,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倾斜墙面的处理,既打破了传统设计的呆板,又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突力。房屋内部结构的改造是设计成果体现的重要基础,设计三方根据甲方的设计要求,大胆的提出设计想法,经过反复的方案讨论与市场调研,最终去除了部分墙体,将客餐厅空间更好的利用起来。进门转角处的吧台设计充分体现了连续性与生动性。墙、顶、地材质的正确使用可以让整个空间增加灵动性,客餐厅的地面设计,即地板和地砖的结合;顶面的设计则采用顶面造型的分隔,真正从无形与有形中将客餐厅空间区分开来,视觉上的错位感,带来强烈的后现代风格。

咖啡色的地砖与木色地板的斜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增强了客厅与餐厅的空间感。主人卧室的背景同样采取斜铺墙纸的方式与客餐厅地面相呼应,不锈钢的装饰线条带来现代简约空间设计的无限张力。客卧的设计相比客餐厅与主卧则更简约明了,实现主次之分。与此同时还必须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设计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环艺设计教学中,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入理论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缘,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设计素养。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规划、安排。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但是这个概念太过于宽泛,属于形而上的设计哲学的讨论,其中需要涉及到科学、哲学、艺术、文化、历史、技术、理性等学科。概念设计的主要过程包括:概念设计目标(匹配、合适),提案比较参照系,设计方案存在的目标差,反馈信息传递,设计师改进设计,设计方案优化。

目标差从理论上说,是无法为0的,因为干扰一直存在,目标差无限缩小,概念设计逐步接近设计目标,是负反馈效应,意味着方案的改进顺林进行;同时存在着目标差放大的现象,是正反馈效应,意味着方案的改进还不如不改的好;另外还有理论上的周期性震荡效应,意味着方案改了等于没改。出现正反馈效应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反馈信息传递过程中,因为决策者的意见太多,参考系范围太广等原因,导致信息传递量太大或信息传递通道太长以及环节太多(信息经过的人太多),容易导致信息失真。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教学设计目的与成果体现的重要方法,只有当我们用实践的思维去审视教学设计时,才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还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当中进一步论证。我们相信,只有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采取“教、学、做”的形式,真正的实现“学”与“用”的有机融合。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6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7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 、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3、课题作业法。从众多的化学教学内容中精选基本、典型、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小课题,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运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实验操作、专题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究其本质规律的学习和探究。

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范例篇8

【关键词】项目实训 规范化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12-03

现今的本科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和操作型的脑力劳动者,而不是研究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它偏重于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而非学术性和研究性。项目实训是弥补校企差距、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别适合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出现的“两旺两难”的尴尬局面,即一方面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而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虽然项目实训已经在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存在项目实训简单化、实训内容不系统、实训案例不规范、过程管理不严格、考核指标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实训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收获的质量,因此,对项目实训进行规范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关于数据库课程项目实训

1.项目实训的内涵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订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实训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训,可以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同于实验教学的以验证知识为目的,实训教学应以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内容的“训”是项目实训的实质要求。

项目实训分为课程项目实训和专业项目实训。课程项目实训主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实践技能指标,采用项目案例进行集中实训,强化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训练;专业项目实训强调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升,大多面对高年级学生,实训时间相对较长。演练的操作方式也有多种,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程度不同,分为进入企业进行集中实训、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参与指导、企业参与案例制定、企业提供案例原型等形式。根据学生自主发挥的程度,分为自主式和引导式。自主式是指不同学生小组选择不同的项目,根据教师给定的项目模板进行自主分析和设计实施;引导式是指不同学生小组都选择同一个项目,指导教师严格控制项目进度,每个进度结束进行进度点评和考核,引导学生小组顺利完成项目。

2.数据库项目实训的教学设计

项目式教学强调项目的实用性、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其实训的形式、内容与传统实训课程有较大差异。数据库课程项目实训是指以技能训练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按照企业的流程进行数据库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任务单元的集中训练,以完成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专业技能。具体设计如下:(1)实训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进行数据库分析、设计、优化的思路和技巧,并能够使用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实施和测试,并能够进行数据库基本管理工作。(2)实训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测试、数据库日常管理操作,将数据库课程涉及的知识单元进行综合有效的串联。(3)实训周期。数据库课程项目实训周期为集中一周,安排在第四学期的小学期。(4)实训形式。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每小组3~4人,教师以改制后的企业案例模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训。(5)实训环节。分为项目启动、中期验收评价和项目完结验收答辩。

二 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1.实训案例规范化

部分高校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案例库的建设。绝大部分企业的原版案例体系过于庞大,不适于直接用于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准和课时安排进行变形和切割。另外,项目也可由教师进行自由命题。部分学者认为这样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和社会接轨。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因为学生学习的是分析和设计数据库的方法,而不是照搬案例项目本身。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实训目标的关键在于保证教师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及理念要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而学生在项目实训中能够理解掌握并将其灵活应用。在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实训中,指导教师以修订后的企业案例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小组的项目则由教师自由命题。教师需要提供多个规范的自命题项目,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定自己的项目。这样的案例选择方式既能充分发挥企业案例的优势,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

* 基金项目:2012年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实训案例规范化研究”;2014年度北京市教委专项项目PXM 2014_014207_000001资助。

第一,项目规模量化控制。本课程以15个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测试,最终问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反映,最终的全局概念结构设计中涉及的实体和联系的总数倾向于7个左右;业务操作包括对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总数应该在15~20个较为合适;逻辑设计中的关系模式总数为8个左右。教师在对企业原型案例进行切割和变形处理时,要在项目规模上进行把握;在拟订自由题目时,必须对每个题目进行初步分析和设计,保证项目的大小在上述可控范围内。

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图

第二,项目需求容易调研。项目选题要接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便于学生进行需求调研。不要选择研究型以及应用领域专业性过强或者应用面比较狭窄的项目,如番茄病害诊断系统、专利管理系统等。因为这类的项目或需求界定本身就不清楚,或者学生不容易调研和了解其需求。这样的项目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建造空中楼阁,实效性体现不够明显,容易挫伤学生的实习成就感。要选择通用型、应用型的项目,如实验室管理系统、超市仓库管理系统、学校运动会管理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等,这些项目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便于学生进行需求调研,容易明确项目的业务流程和需求目标。而且学生还可以完善其项目成果,对于优秀的成果可以选择小范围地应用,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获得更高级的学习体验。

第三,预留创新空间。一方面教师在项目选题上不要给出过于明细的期望;另一方面,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教师指导的方式也不要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数据库设计的结果无所谓“最优”,符合实际需求才是最根本的要求。实际需求有时会出现矛盾,如在设计数据库时的数据冗余设计和查询效力的冲突,维护索引的代价和查询效率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权衡利弊,结合需求目标进行理智的抉择。这种自主思考过程会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管理过程规范化

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需要有相应的实训质量监控机制实现项目实训的过程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落实小组工作制度。按照公司模式,实行组长负责制。为避免部分学生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供任务分工说明书,明确任务分工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将根据任务分工说明书进行检查。小组每天要上交出勤情况和工作日志,指导教师随时关注各个组的进度以及团队合作情况,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能动性,使其真正参与项目实训。

第二,严格界定时间节点。按照软件工程的时间管理方法,通过对项目的阶段验收、反馈、激励和评价,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意识。根据项目整体进度安排,界定最迟阶段绩效考核时间节点,并对小组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考核。检查时,由学生现场汇报设计思路、技术难点、实现方法、具体实现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还需要随机针对个别具体问题对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提问,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明确指出设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设计亮点。

第三,明确教师指导职责。指导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监控职责。一方面,对于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给出解决思路,对于技术难点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在指导方式上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回答或者进行家长式的帮助,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这种引导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真正自主探索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还需要掌控全局,能够全面掌握小组的工作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态度和工作量,并以此为据进行公正的考核和成绩认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的“恩威并重”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并在实训中真正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实力。

3.考核指标规范化

项目实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考核指标要体现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安排。考核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实训采用过程考核和项目验收两种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要评定学生的个人成绩和项目的阶段验收效果。项目验收要求学生按照既定流程进行项目结题。总评成绩由个人成绩、阶段验收成绩和项目验收成绩三部分组成,其权重分别为20%、30%和50%。

第一,个人成绩考核。具体包括个人出勤以及在项目组中的业绩考核。项目组的业绩考核由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三部分组成,评定方式包括自评、组员互评、组长建议及指导教师评价四个部分,最后对其进行加权计算。

第二,阶段验收考核。根据不同阶段是否按时完成任务及完成的质量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定。具体包括能否按时完成规定任务、有无重大设计缺陷、技术存档是否完备、小组分工和协作是否合理等方面。

第三,项目验收。为鼓励学生开展技术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以及保证考核的公开和公正,项目验收由指导教师和另外一位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每个项目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汇报和答辩,由指导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技术文档的内容和规范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三 结束语

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其具体实训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模式是相似的,都存在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几个基本环节。教师需要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明确规格,严格管理、及时引导和公正考核,规范项目实训。只有这样,项目实训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卫平.本科教育实训教学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2)

[2]文益民、杜飞明、李健.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项目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上一篇:绿色环境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农耕文化景观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