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13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美术培训;素质教育;美术高考;培训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5-02

近年来,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的趋势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视。家长们把目光转向了学校之外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特别是美术培训班就像是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又一年暑假将至,家长和孩子们如辛勤蜜蜂般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美术培训班中,至于成效如何?各有得失。通过学习美术完善孩子的品格,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面,结合我的理解,对美术培训现状进行分析。

1 对美术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是发掘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所谓的美术培训就是着眼于人才全面素质的美术培养,充分运用各种美术教学手段,从而切实达到提高少儿艺术素养的目的。其次,现阶段家长对培养孩子审美素质和艺术兴趣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使的美术培训市场越来越火热。最后,有句话说“艺术不是生活,但是艺术可以造就未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可以直接关系到智育的发展和德育的培养。因此,通过美术培训,从中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和自身文化素质,成为家长热衷培训的主要原因。

很多家长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画画”上 ,他们送孩子绘画班学的就是画画,“画得像与不像”成为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儿童美术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需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教学。儿童美术培训就是在规范孩子 的习惯,以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并让他们充分了解美术。这不仅仅在于技法方面 ,还应该包括鉴赏 ,体验等各种方式加以熏陶,让改造善于观察生活中的 美,并由衷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从而引领他们走上艺术之路。

2 对少儿美术主要实施素质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影响: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教育。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美术培训成为培养少儿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但是如何选择适合的途径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通常的理解上,人们更愿意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各种技巧,才艺展示便是素质表现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影响是催生了形形的各种培训机构。在“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愿望的驱使下,许多的家长们想当然地为孩子积累着中“素质”,例如画画、跳舞、弹琴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成为家长们的首选。

2.2 美术培训中素质教育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许多从业者,简单的操作和巨大的回报,使各种培训机构发展迅猛。现在美术培训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例如儿童水粉画、儿童国画、线描、写生、手工工艺制作、素描及色彩等科目。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全面发展的美育,中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绪,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术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而美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犹如校外的美术培训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整体。

3 关于当前高考美术热

目前,美术高考生人数逐渐上升,以河南和山东两省为艺术类考生的领头大军。出现这种美术高考热的原因:

(1)高考升学率的刺激;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一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低出很多,程序化的教学和培训能使学生短期内通过专业考试。

(2)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有部分考生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加入学习美术的行列之中,高考美术降低门槛进入大学,而不是出于兴趣和志向而报考美术的。

(3)社会需求增长的需要,就业相对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文化也有了新的要求。相对而言,在美术的诸专业中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去。这也给美术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以上三面因素造成了目前高考热的现象,很多孩子 都是因为“兴趣”而走上美术之路的。一般而言,这种“兴趣”会伴随其一生。所以,家长们不能盲目跟从,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的只为考学而学美术。家长可以不懂美术,但对教育要有所了解。每个家长对美术的认识与修养决定了孩子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而家长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与认同决定 了孩子的未来。

4 美术培训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社会上五花八门的美术培训机构和家长们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特长班,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培训,也各有利弊。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确实为国家建设储备了越来越多的美术人才,越来越多的孩 子的美术才能 得到了培养 和开发,有益于全民审美水平 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美术教育普及机构的一些美术培训班,过分的规范和集中使得艺术的个性遭到扼杀,特别是少年儿童在这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思维模式,对其审美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最后,在美术培训中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锻炼他们的虚心、细心、独立坚韧和自主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 ,不要把成人的世界强加给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面前的一切。学会以孩子的心理和目光去体会、去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因此,针对目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监管部门首先应在全社会推广美育教育,让家长们对孩子的美育培养“急功近利”的思想完全脱离,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让家长理解孩子的生理、年龄的特点,理解绘画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更要让家长真正理解美术,理解艺术,理解审美。社会各界美术教育者和家长们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要有长远眼光!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 朱晓飞.谈少儿素质教育与美术培训[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3] 王朝阳.浅谈校外美术培训中的审美教育[J].决策探索,2010.8

[4] 黄知秋.当前美术高考热现象的原因分析[J].文艺生活.2011.7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2

第一,智育,德育同时抓有的父母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家庭智育。他们只抓孩子的智商的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却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德育和智育是儿童素质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好,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相反,品德、习惯不好,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只抓智育这“一半的教育”,错过了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品德与习惯,将来纠正起来非常费劲。所以,德育和智育需要同时抓,缺一不可。

第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同时抓有的家长误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知识的学习,而对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培养,却很不重视,事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教孩子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如果孩子只有一些书本知识,不仅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就是在以后的独立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大困难。对社会和自然常识孤陋寡闻、知之甚少的孩子,是很难弄懂、学好书本上的知识的。因此,既要教育孩子读有文字的书本,也要引导孩子“读”社会、自然这“无字的书本”,多在生活中学习和锻炼。

第三,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抓 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总和,其中思维力是核心。有的家长平时只是注重培养、训练孩子聪明头脑,而忽略培养、训练他们的兴趣、爱好、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对于一个人来说,智力因素好比是“资源”,非智力因素好比是“能源”,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丰厚,也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第四,特长发展,全面发展同时抓有的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不惜花大本钱送孩子参加各种特训班,而忽视了孩子的一般知识的学习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出现了“单打一”的现象。任何一门特长的发展,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高度的文化素养为基础。知识广博、文化素养高,特长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个演员,如果不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只是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那他(她)只能成为一个“星”,而不可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同样的,学绘画的,只能成为“画匠”而成不了画家,只抓特长发展,而不注意其他方面的发展,是缺乏远见的,也是不可能使孩子真正获得一技之长的。

第五,生理保健,心理保健同时抓儿童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健康状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长把孩子的生理保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此时心理比较脆弱,难以承受来自外界的磨练和精神打击,同时也不善于处理自己的心理困惑,很容易发生心理疾病。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影响,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因此,家长应当既重视孩子的生理保健,也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促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培养 方法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兴趣和技能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

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更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健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学习中。因此,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展示和显露自己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感悟、动手、合作探究等,教师从中启发、点拨和矫正。营造这样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滋养,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2.注重在团队、班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班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队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活动的主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矫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结合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利用学生爱好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不致于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心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许多心理素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

父母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和孩子谈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与孩子应该建立一种朋友关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谈,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权利。通过谈心不但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为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作出指导,还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自愿的与父母配合,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反而会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应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

三、在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与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居住的社区环境和现代网络、媒体的影响。改善社会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现代网络和媒体的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变社会的负面影响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只有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1期

[2]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编著的《学生心理健康新概念》[J].河北教育; 2003年6期

[3]聂衍刚.论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与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1997年Z2期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4

各种成功者的经历证明,相比单一技能,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其事业辉煌的内在条件。可见,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一位期待成才的孩子成长环节中的大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而素质的提高,的确有章可循。

一、重视校内教育

国内学校大多侧重于教学计划内与应试相关的课程学习。为应对标准一致的考评,实行着严格、统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校来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应试评价体系下获得认可,以这种方式施教是必要、且无可厚非的。对学生而言,通过全部课程学习,也是对自身基本学习能力的印证。

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开放,国际化竞争已经波及到用人及人才培养领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弊端凸显(成才率低),改革已成必然。

基于教育规律,改革成果不会短期凸显。现行的教育模式仍会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继续沿用,通过应试教育体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必闯之关。如果家长不重视校内教育,孩子的成才难度就会被无限放大。

二、正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一切针对未来成才必备素质和能力所进行的扩展教育——不包括任何延伸校内教育的补课。就教育现状及成才需求而言,其价值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家庭的教子过程,是一个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孩子成才,除了要通过当下学校应试评价体系的认可,还必须得到未来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承认。如果说,学校强调智商(处理学习问题的智慧)的话,社会则更注重情商(与人交往的智慧)、美商(自我展示的智慧)、逆商(抗击挫折的智慧)。前者与课程学习有关,后三者与知识域、阅历、生活技能、身心健康等既综合素质有关。

学习能力有三要素:记忆力、模仿力及理解力。储存知识靠记忆,记忆力与天赋和后期训练有关;记忆力是有限的,过度使用会造成脑力伤害并殃及后来的学习。掌握、运用知识靠理解,理解力与知识域和阅历有关;理解力是无限的,知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正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语言的学习靠听力和声音模仿力、技能的学习靠肢体模仿力和身体协调性。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包括课程学习)的效果,而决定学习能力的要素中,后两项是与综合素质有关的。

熟悉学习内容(课程深度和广度)靠输入能力,验证学习效果(考试)靠输出能力。输入能力与记忆力有关,而输出能力与理解、应用力有关。单凭应试教育并不能培养真正的应试能力,而是相反。

常态下,即便只想取得课程学习的好成绩,单靠目前的校内教育也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家庭教育不仅是让自己的孩子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而且是要在未来的社会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三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下,要获得这些能力,更多的还是靠素质教育。

三、两种教育互补

现行应试教育模式是统一的,以学生能被上一社会层面认可为目标,宜于以量产化的方式培养应试人才。而素质教育模式却是多样化的,不同家庭可依照各自的成才目标、针对子女的应备素质进行选择,宜于以个性化的方式培养社会人才。两者各有特点、互为补充。

面对应试评价体系,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校内教育、没有相应的应试经验、不清楚应试范围,就无法得到成色好的敲门砖。面对社会人才竞争,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符合岗位个性化用人需求,想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很难做到的。

可见,为实现家庭教子的最终目标,必须同时利用好两种教育,实现全方位的提高。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被未来社会看成是一个竞争资质缺失的闲人,或是一个素养、能力匮乏的书痴。

为避免恶果,家长不应一味让孩子围绕学校课本内容无休止地补课,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地让孩子选学一些与课程学习互补的课外知识、技能,以提高其在当下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通过校内教育,使孩子熟悉应试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掌握相应的课程学习规律与应对考试的通关法则,拿到装有“敲门砖”的保险柜钥匙。

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鉴赏水平,丰富孩子的生命色彩,激活孩子的求知兴趣、求知欲望和求知潜力。确保孩子在进入社会后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校内尚在实行的模式化教育历史久远,受其影响,家庭的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被转化为未来子女成才的负能量。

“好老师必以学生好为己好”。许多家长据此把孩子全权托付于老师,教子问题更是唯老师马首是瞻。遗憾的是,长期处于应试体系下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体制的评价标准。

升学率带来的“荣誉”、体现出的“自身价值”,会诱导着老师专注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而不会顾及获得成绩的代价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专注于学生是否达到应试评价体系的考核标准,而不会考虑如何缩短孩子相距未来成才的差距。为了达标,老师可谓殚精竭虑,其代价,甚至是“竭泽而渔”。

家长不应以“孩子交给学校”为借口来省略孩子成长中素质教育的环节。切记,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内系统的课程教育,也包括课余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培养。

多数家长尚未觉醒,盲目跟风、追捧课程学习,不断将孩子的校内教育延伸至校外,痴迷于“恶补”。无度地挥霍、浪费着包括孩子的时间、精力在内的教育资源。这种付出,对孩子未来的成才来说,最多是“锦上添花”,更可能的是“助纣为虐”——最大限度地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降低了课程学习的效率。在糟蹋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后,换来的却是孩子成长梦想的泯灭、未来社会竞争力的下降。

素质教育承载着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任务。对此,当前的校内教育力所难及。家长必须对校内外教育给予同样的重视,结合两者,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求学途径,让孩子的现在所学,更多地转化为成长正能量和孩子未来的成才保障。

五、牢牢把握大方向

家长要明晰子女的培养目标,学会善待家庭的教育资源,因为钱是没有白花的,没花到正面,就一定花到反面去了。无益则害,没有折中。

通过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调查显示,家长普遍对这样的培养结果感觉满意:一是当孩子进入社会时能获得一个不低于家长当年的起步平台,二是拥有建立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的幸福。

凡是有助于实现上述结果的家庭教育过程,都是有效、有益的,相反则是无效、有害的。

事实证明,综合素质越高的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达到上述状态。可见,利用好校内外教育,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家庭教育成功的王道。

即便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如果家长能处理好校内外教育的关系,合理调配家庭教育资源,伴随孩子的成长,采用因才、因时施教的动态培养方法,提高积累效率,即可保证孩子课程学习的成绩,又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家庭教子成才的理想目标。

在课程学习方面,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在应对课程考试时有无“爆发力”。一用心就能考好,说明爆发力强,学习处于良性状态,须继续保持;一补课成绩就好,说明孩子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应强化归类总结能力;怎么努力也不行,说明学习的强度过大,有弹簧被压到底的可能,必须调整,不然会出大问题。

家长切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每一次小考和测验的成绩上,因出题者的原因,校内考试的排名,大多与考生“恶补”的频度有关,本质上与日后的社会大考(中高考)并无直接关系。所取得的成绩再好,相对社会大考也只能是“虚高”。

家长要把视野更多地投射到孩子进入社会后的时段。不只是在物质和体力上不惜付出,更要在思想、能力上与时俱进,像汽车拉力赛中的领航员一样,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帮助孩子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竞争策略。规避方向错误、控制前行节奏,顺利完成赛程,最终取得好成绩。这也是教子过程中最考验家长智慧的。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特殊成长期,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来拓展孩子的心理减压渠道、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增加处理各类问题(包括课程学习问题)的智慧,以避免子女因早恋、痴迷、青春逆反等成长中的问题转化成极端事件。即便不能将这些隐患消灭于无形,也会在出现问题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六、素质培养有章可循

培养综合素质,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强化生活技能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开发思考角度、完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层次的目的。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内在基础,综合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课程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越觉得好学的知识,就越容易学得好。凡是觉得好学的,都是与自己习惯性思维相近的。习惯于逻辑思维,就会觉得理科不难;习惯于发散思维,就会觉得文科好学;语言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外语好玩;肢体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体育有趣……

可见,只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弱项,就能发现其不习惯的思维类型,找到并学习对应的课外学习科目,就会使孩子在这方面课程的学习能力得到改善。对人来说,想法最重要。会这么想了,其他都是手段问题,通过正常的课程学习,大多可以解决。

对孩子来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学习、旅游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鉴赏水平;所增长的知识、增加的能力,会给孩子带来自豪、幸福感;提高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激活了进步的原动力,使“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素质教育科目选项的基本原则。例如,利用学习书法美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文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围棋,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提高其理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声乐,培养孩子的听力及语言模仿力,提高其外语学习能力;利用学习舞蹈或相应的体育项目,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及形体模仿力,提高其外在气质、运动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选择素质教育科目,最忌“以战养战”!用补数学来培养逻辑思维,会使原来不爱学理科的孩子产生更深层度的厌倦,也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彻底赶跑了。

综合素质积累,利在当代,功在未来。以“子女成才于社会”为目标的家庭教育,只要从提高子女综合素质入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课程学习的问题,治标治本、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何志成,范金鑫,赵宇明.家长是促升学生竞争力的终极助推器.中国校外教育,2011,(7):19-20.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少儿舞蹈; 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名家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舞蹈教育是以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有人把舞蹈称为形体艺术、人体艺术;人在运动中的美是最让人动心的, 所以,还有人把舞蹈艺术称之为“美的艺术”。

舞蹈艺术对儿童身体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良好体质、身体协调、想象力、创造力及智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在儿童时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舞蹈训练促进幼儿健康生理素质的形成

少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少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

再者,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

1.个性心理素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鼓励少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

首先,我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根据我多年教授少儿舞蹈课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少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少儿的自信心。

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我在舞蹈教育中让少儿经常上台表现自我。

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孩子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必须学会排队,队型的变化,以及上下课的礼貌。在舞台舞蹈中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孩子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少儿的社会性帮助将促进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可开发少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少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少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尝试改变模仿的教学形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儿童主动探索的活动。比如在教《鱼儿》的时候,我先创设情景:“一片蔚然的大海中、一群美丽的小鱼儿在水藻中穿梭,一个个都是童话世界中的人鱼公主,一下子就引来了很多孩子的关注……。”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就是一条美丽的鱼儿在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美丽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此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舞蹈教育可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有着奇特、美丽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多变的情绪,甚至我们常人乍看起来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正因为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才会对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编排舞蹈《年糕乐》的过程中,其中有两组幼儿手中高举年糕相互向对方比试、炫耀,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手持特大的年糕,众人羡慕不已。他会怎么做呢?我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充分展开了想象与创造的翅膀,随着音乐进行着夸张而诙谐地即兴表演着、讨论着,最后,大家达成一致,他炫耀后并没有独自吃,而是让每个人都品尝一口,将情节推向高潮。其他孩子都向他学习,你让我一口,我尝你一口,以动作与情感的交流抒发内心情感,从而表达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主题思想。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少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像舞蹈《洗手绢》所表现的爱劳动、《公共汽车上》表现的尊老爱幼、《一分钱》所展示的拾金不昧等都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幼儿舞蹈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少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少儿舞蹈有诗意的构思,有美的艺术造型,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少儿舞蹈艺术通过孩子们的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揉合,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它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着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从中去感知美、表现美。

1.感知美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闪烁着绚丽缤纷的光彩,少儿舞蹈在这如此丰厚资源的哺育下,正茁壮成长,期待着枝繁叶茂的明天。而今天,孩子们表演着具有我们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其意在于去感知美,为它添土浇水。如在排练《大团圆》时,力求表现以汉、藏、蒙古、朝鲜、维吾尔、高山族幼儿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团结友爱,共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排练中,每个孩子都为其表演的角色着迷,但又为其所表演的角色中舞蹈语汇内涵的感知所困扰,但孩子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学着、练着,始终不肯放弃。终于,汗水没有白流,劲儿没有白使,演出的成功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舞蹈的美,感受到了“付出”的美。

2.表现美

表现美是美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感知美,同时更要去表现美,使之升华为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例如我在编排舞蹈《世界真美好》时,通过舞蹈语言、服饰语言、道具语言描绘着花儿、动物及孩子们和平共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局面。在排练时,我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让孩子们尽快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让他们体验到花儿的娇美、动物们或优美、机灵或笨拙、憨厚等各自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小朋友们的健康、活泼与快乐。孩子们的思绪、情感被牵动到舞蹈语汇、舞蹈情节之中,最终达到表现美的目的。

七、结论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5]方可.舞蹈.儿童时期的素质教育,2001.52.48.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 幼儿语言 教育环境 综合素质

一、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促进温馨语言交流

幼儿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的和谐文化氛围,教学内容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能尽快做完的,不拖沓做完。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幼儿尽快熟悉环境,让幼儿很快能看到一个温馨而有趣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是幼儿教师的一种重要责任,否则幼儿对幼儿园只能选择逃避,给家长增添麻烦,越来越不想上幼儿园。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孩子们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发孩子们自由大胆地交流,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孩子,培养幼儿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能够积极应对的信心和能力。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幼儿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的和谐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幼儿未来文化素养的重要根本,只有基础牢,一切效果才有保障。所以,确保基础扎实,工夫一定要下到实处。幼儿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适宜情境,同时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尤其使用一些先进的游戏器材和室内装备时,需要特别小心,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基础。实现安全教育有效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教师要用心与幼儿沟通,激发表达欲望。幼儿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时,自身素质一定要强,业务水平要高。现代社会需要人们“能说会道”,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幼儿教师要多下工夫、多动脑筋,用心与幼儿实时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幼儿教师一定要耐心回答孩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以耐心、和善的态度倾听孩子把话说完,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也不要批评,而要采取鼓励与积极引导的方式,予以纠正,进一步调动幼儿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激发游戏好奇心理,培养求知学习欲望

教师应该在阅读和游戏活动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幼儿搭建学习知识和快乐游戏的平台,通过有效启发,在阅读和游戏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在辅导阅读时切记不能指导幼儿仅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这样不利于促进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应该多选用一些配图的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加强趣味化阅读教学,以一个字或词为延伸点,结合生活实际,多途径引发孩子们大胆想象,然后进行组词造句的反复训练。笔者通过和一些幼儿园教师的谈话了解到,教师如果经常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并且容易理解的小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渴求新知的欲望,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字词组合来进行文字游戏比赛,既可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起到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积累词汇,逐步丰富语言。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精心设计游戏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决不能把孩子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改成向应试教育方向发展的枯燥型课堂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减轻幼儿的识记压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教师要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经常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和孩子们探讨幼儿喜欢的玩具,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最好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倾诉自己哪怕很幼稚的想法,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述,面对幼儿的自我表述或不停发问,最好不要随意打断,更不能显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三、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培养幼儿综合素质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训练孩子说话的机会很多,关键看教师能否把握住。比如:每天放学前,可以让孩子讲一讲他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每天入园后,让孩子们简述一下在幼儿园的见闻,对那些比较有特色的新鲜事和趣闻让几个小朋友一起讲,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表述得最清楚,看谁讲得最生动。教师可以一边听,一边给孩子们修正表述不清的地方,对那些讲得生动形象的孩子给予进一步鼓励。同时可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技术,让孩子们集中观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教师引导幼儿复述动画片的内容,并且鼓励孩子们围绕某一兴趣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另外幼儿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差异,为每位孩子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如让有的孩子学说绕口令,有的孩子背诵优美的精短诗文,有的孩子学唱歌,有的学讲故事等,另外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讲故事、编故事、一起玩文字趣味游戏等活动。这样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能使孩子在学习说话时,随时获得启发和辅导。通过多渠道反复锻炼,孩子说话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辅导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幼儿的兴趣化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幼儿教师一定要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并且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丰富幼儿教学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而幼儿阶段是一个人非智力因素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和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

一、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其影响是终身的,从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成才有很大帮助。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在性格、习惯初步形成阶段,在这期间培养其良好的意志,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一)以正面事例激励孩子

很多时候,正面事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导向,能激励、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应列举榜样事例有目的地激励孩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的故事;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海伦.凯勒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鲜活生动,感人育人,孩子从小就在心里产生顽强拼搏的意识。

(二)以反面事例教育孩子

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意志不坚强,遇到挫折就后退的事例。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入一些类似事例或者故事,教育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讲讲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小朋友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放弃的现象,让孩子们对此现象进行评判,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进而在无形中教育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以严格要求规范孩子

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诱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大班孩子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教师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等来警示他们,使孩子们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孩子不爱动脑筋,教师要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二、用实践培养孩子娴熟的生活技能

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与家长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

(一)做好课堂实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要重视对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小实验、手工操作的作用,在幼儿园大班中,可以合作进行“扎气球”“我用磁铁去发现”等课堂小实验,使每个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与探究中,体验同伴之间合作的快乐。

(二)模拟社会实践

幼儿园的孩子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通过模拟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孩子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模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实践游戏活动,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教师要让每位孩子都参与进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动手、动嘴、动脑,不断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现实生活实践

对幼儿园孩子来说,生活是最大最好最生动的课堂。幼儿园教师要配合家长,让每个孩子利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实践。比如入厕、盥洗、排泄等等生活实践,教师要抓住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孩子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三、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教会孩子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手、动脑和初步学习的过程。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幼儿园大班孩子对预习方法掌握还不够,需要教师认真加以指导,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会孩子听课方法

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来说,教会其听课的方法相当重要。因此,在听课方面,教师要教育孩子课上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练习,听教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教会孩子复习方法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要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素养,就必须在孩子小时候开始着手,家庭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站,我们老师或许鞭长莫及,但是幼儿教育是我们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好,做满,做到位。幼儿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龄儿童,提高所有孩子们的基本素质,为他们今后接受更高的教育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相关问题。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不是个人英雄的时候。如今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学会团队合作,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取胜。在幼儿时期,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相互帮助,比如在进行值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每个人做一件事,共同完成值日工作,让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人没有完成工作的时候,其他人要去帮助。让能力相对强的孩子去帮助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一同进步。在课下活动的时候,老师要观察幼儿的娱乐活动,让他们能够友好相处,引导他们朝着友好、和谐的角度来发展,教育他们从小形成学会关心朋友、关心家人、帮助朋友等优良品质。

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很多新事物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所以,笔者以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是从小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的最好时机。对于幼儿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来进行,任何人,包括教师和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不要以为讲某个事情时孩子听不懂你对他的讲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懂得去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让孩子们从平时的生活中、娱乐中.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白,对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不难,多说一句话,多问一个问题,多教孩子延伸一个动作,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活点滴。就会给孩子带来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非常强。我们在很多时候可以发现。他们会先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和一些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事物,往往都是他们指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幼儿喜欢想象,喜欢新颖的东西,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本特点。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本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想象本就是丰富的,联想本就是发散的。但十分可惜的是。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反而被丰富的知识和生活学习上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取代。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素质中最根本之一就是敢于大胆质疑,质疑是培养想象力最好的途径。

当然,在幼儿开发创造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培养,让他们在挫折教育中明白我们的生活今后也会充满曲折,只有敢于前进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四、加强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幼儿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在他们上面涂上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应该是首当其冲的。结合前不久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和冷眼旁观,已经说明如今这个社会最最缺乏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为什么现在大街上老人摔倒了没人上前去扶起来?为什么有的想扶的人也要在有人拿手机录像的情况下去做呢?人们从思想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劣根性,所以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这种思想,就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加强对孩子们进行良好、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否则以后人们相互之间会更加冷漠,更加缺乏感情。

五、注重幼儿在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预防医学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