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看作孩子

时间:2022-10-12 02:08:21

不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觉得他们什么都应该会,总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成人的高度来衡量学生,因此学生常常陷入达不到教师要求的苦恼中,而教师也会陷入对自身教育能力怀疑的深渊。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青少年期,有其自然的发育与成熟的过程。“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的这句警世名言常常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规则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和矛盾。

一、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犯错”

把孩子看做孩子,首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犯的错误。孩子就是孩子,单纯、好动,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因此,难免会“犯错”。这“犯错”不是存心,而是无意,正是在改正一个个缺点和错误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长。因此,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犯错”,就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正常需求和发展需要出发,客观地审视孩子们犯的一个个“错误”。如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错误”其实就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常态表现,我们也会收获一份理智和平静,生发一种智慧和方法。

有个孩子叫阳阳,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他好奇、好动的天性使他常犯些小错误。记得一次运动会前,我让阳阳负责班里运动员早晨的集训。每天晨会课开始,那帮小家伙准时满头大汗地回到教室,我不禁为他们的自觉而刻苦的训练感到高兴。可好景不长,一天,我刚到教室,就有同学反映:运动员们每天跑了两圈后就溜到墙角边打乒乓了。我很生气,决定把他们逮个现场。可驻足观看了小一会儿,我的气竟然不知不觉地消退了:他们大概是训练久了,对日复一日单调的训练项目厌烦了吧?前些天我在班里读了一篇同学写的打乒乓的小练笔,或许引发了他们的兴趣?我返身上楼,思考着待会儿该怎样询问他们。

晨会课刚开始,几个小家伙喊了报告走进教室。我叫住他们,询问他们这段时间的训练情况,最后好像不经意地问道:阳阳最近最近有没有去打乒乓?近期班里要搞一个乒乓球比赛。阳阳当时一愣,聪明的他一定意识到了其中的话外之意。

不久后的一次谈话中,阳阳问我:“老师,你是不是知道我们上次早晨训练时打乒乓的事?为什么没有批评我们呢?”我说:“那你们以后在早晨训练时还有没有再打乒乓?”“没有!”小家伙立即否认。“既然你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已经改正了,我何必再批评呢?”他笑了,带着些不好意思。我告诉他打乒乓是很好的兴趣爱好和锻炼方式,但要学会合理安排好时间。从此以后,大课间、节假日,学校乒乓球台旁、小区活动室里,经常出现他们几个乒乓爱好者的身影,而他们的训练、学习也没有被打乒乓所耽误。

心理学原理表明:“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正视学生道德意识、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差异,对学生的成长持乐观态度,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犯错”,用宽容的心包容错误,“顺应”他们暂时的失误,给他们一个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

二、用孩子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

有些教师常常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俯视孩子,当孩子一遇上什么问题,总是简单地训斥,期望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尽快成长。殊不知,有些东西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学得更好,如同我们与其费尽力气教孩子怎样走路的知识,不如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无数次,他就可以更快地学会走路。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可能会受些小伤,但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充满着自由和快乐。

小天天看上去很乖巧,很幽默,在班里有着极好的人缘,可就是这孩子一度弄得我和家长焦头烂额。还记得我第一次与他家长交流的情景。上午第一节课下课后,曹老师对我说天天肚子疼。我快步走进教室,只见他脸色苍白,双手捂着肚子,一副痛苦的样子,我赶紧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说别管他,一会儿就好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忍不住了,又打电话到他家中,他奶奶接他回家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那天傍晚,他爸爸妈妈带着他来到学校取书包。看到我,他爸爸就说:“老师,下次他说肚子疼别理他,他装的!今天的作文他就没有写。”想想也是,今天交来的作文本就少了天天的那一本――因为他突如其来的“生病”。以后几次,他又用了这一“伎俩”躲避作业,我明知其中有诈,但每次看到他满头虚汗的样子,总硬不下心来,每次他“生病”,我还是让他回家休息了。当然,没做的所有作业,第二天还是少不了要补的。也不知什么时候,他这毛病竟然不治而愈,可能是他发现用装生病的方式逃避作业已经失灵,也可能是他确实长大懂事了。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孩子小的时候,像一盘录像带,需要演示和体验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自满、受挫、爱恨等)与行为,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那时这些印痕就成了他们可利用的资源。这个过程很像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需要反复地强化。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一味地批评与指责,有可能从此遏制了孩子的探索欲望,或者形成逆反心理,故意重复同样的错误。

三、用孩子的要求正视孩子的差异

就像万事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会在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和丰富性,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快慢高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不应该把这种差异作为漠视、歧视学生的理由。如果让学困生长久品尝着失败的苦涩、同学的嘲笑、老师的疏远,他们的人生可能会蒙上一层阴翳。孔子早就教导过我们要因材施教,我们应该给孩子制定不同的标准,而不能用同一竿尺去丈量每个孩子。

对于学困生,我的教育宗旨是:学业可以不及格,但不可以自暴自弃,也要活得精彩。我对这些学生格外上心――放学送他们回家,有时带他们到我家吃饭、做作业。我班的文文家在外地,学习基础较差,考试总是不及格,每天到放学时总不能完成当天的课堂作业,回家作业就更马虎了。老师批评、同学歧视,使他总是愁容满面。由于他家离我家比较近,我就让他周六上我家做作业。刚开始只是保证时间让他完成作业,后来每次做完作业,就让他去我女儿的书架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看,渐渐地,他的学习进步了不少,字迹端正了,课堂上也尝试着发言了,课间活动时脸上逐渐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虽然毕业考试时他得了82分,仍然是全班最后一名,但是最令我欣慰的是他变得自信了,也爱学习了。放了暑假,他还主动给我打电话,要找老师帮助补课呢。

只有正视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要一味地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找到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即使一些孩子成绩上暂时不够出色,甚至落后,我们也要平等地看待他们,适当地放低要求,用适合他们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华建谊、吴丽琴,无锡新区硕放实验小学,214000)

上一篇: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新框架的创新与核心要素 下一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