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关键期范文

时间:2023-10-27 14:04:26

孩子的关键期篇1

1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的。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动物的某一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最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

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再过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怎么接触,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把小鹅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容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发展某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后来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里,个体基本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现代科学家在研究人的智力、能力、习惯时,发现也有发展的关键期。

每位家长都会深切体会到培养孩子成长的艰辛,也很重视孩子的发展。但是,通常情况下,还比较盲目。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是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哪些问题,进行哪些科学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岁零3个月是建立是非观的关键期;

2岁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这阶段的孩子多见任性、发脾气、不愿上幼儿园等问题);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和点数、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

3岁至8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整个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6岁至7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的80%以上,是感知、记忆、注意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6岁至7岁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它是建立课堂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常见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

8岁至9岁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这时是孩子学习障碍问题最多的年龄段,那些在早期仅发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则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纪律更差,不爱写作业等);

9岁至10岁以及13岁至14岁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9岁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10岁至11岁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期(一些孩子学习开始跟不上了,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问题);

整个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

11岁至12岁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这个时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除了学习问题外,又有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与异性同学的交往问题等等);

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2

我对习惯培养研究了30多年,我的研究结果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给家长以下建议:

家长要特别重视教育的“关键期”

关键期对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就如同炼钢工人掌握火候一样,错过出炉的温度再出炉就是废钢。关键期最重要的就是温度。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已认识到孩子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朱熹认为要及早施教,他说:“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十分强调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前人的忠告不要忘记,关键的关键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孩子小,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铁水冷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教育孩子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孩子的工作一定要抓早、抓小、抓紧、抓好。

不要搞过度的超前教育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只有当身心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具备了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时,这种学习才具有可能性。因此,不要搞过度的超前教育,不要把小学甚至中学的知识硬塞给婴幼儿。

关键期除了家长要重视外,更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要让孩子知道关键期的重要性,要让他明白小时候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奋发图强、苦练本领的时期,切不可放任自己,不可过分贪玩,贻误了人生学习的黄金年龄。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这时他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思维敏捷,正是长知识、练本领,打下坚实基础,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能积极努力,不仅能为终身发展,为今后有所建树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开发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促进自身素质提高,早日成才。

翻开古今人类历史,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名家伟人在这生命的春天里,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播下了收获的种子,让人生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因此,这一时期,每一个孩子叹息不得,停留不行,慢步不可,切莫让“黄金时光”付水流,而应牢牢掌握成长之舵,趁风华正茂的时节,鼓起竞发的风帆,恐后争先,勤勉学习,勇于探索,努力克服前进途中的种种困难,沿着成长的方向去推进自己的成长步伐。当孩子懂得这一时期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就会把握住关键期,勤奋、刻苦地学习。

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不要太迷信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人的研究不可能像对动物的研究那样搞生理实验,因此,上文列出的这些数据不可能那么准确,而且有些是国外的数据,国情不同,我们只能作参考,不要绝对化,不要太迷信。

孩子的关键期篇2

人类关键期的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其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期一词是由洛伦茨研究鸟类的印刻现象而提出来的,所谓关键期就是:学习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期,在关键期内,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比别的时期都大。

二、儿童关键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在儿童关键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知识水平有限,容易受到各种关键期教育机构宣传的影响

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关键期,如果不充分利用好这些关键期,将会导致大脑不再增生,某些学习将不再有效果这些片面而又夸张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蛊惑着家长。家长由于对儿童关键期的认识不充分,片面地认为此时不教育孩子更待何时,错误地主张在孩子的关键期学得越多越好,让孩子参加各种早教机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2. 家长之间的攀比强烈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促使关键期教育误区产生。家长会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和学习班,但不会考虑孩子喜欢什么,不考虑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家长认为孩子学得多,分考得高就优秀,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因此,家长要辩证地看待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不能盲目随风。

(二)社会中在对儿童关键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利益的驱使下,早教机构踏着时代的潮流蜂拥而至。社会上开办了很多早教机构、亲子乐园等。这些机构为了牟取利益而肆意宣传,提出类似如果宝宝在某个阶段得不到相应的训练,会使得某些能力无法发展这些夸张的宣传,因而诱惑家长跳入商家的骗局。

(三)学校在对儿童关键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承担着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责任,然而有的小学教师表现出对儿童关键期教育的意识的淡薄,甚至没有意识到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具体问题有三点:

教师在儿童的关键期内注重知识传授;教师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只关注整体,没有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三、关于转变关键期教育的策略

(一)应对家长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关键期的发展规律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具体做法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的讲解让家长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儿童关键期的;制作一些宣传单或者光盘分发给家长,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孩子是重要的;利用一些电视访谈栏目来向大众宣传有关孩子关键期的教育。

(二)应对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为了治理这种不合理开办补习班的问题,多方人员需要做出努力。首先,教育机构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转变只为牟取利益的理念。其次,家长要擦亮眼睛,一定要弄清楚哪个教育机构值得孩子去学习,要经过调查和深思熟虑再做决定。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审核开办的条件和资格。第四,对于各类培训机构的执教人员要把好关。

(三)应对教师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在脑科学研究中表明,人的大脑有兴奋期和抑制期,过度地用脑会使大脑疲劳,单调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教师要改变单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让儿童广泛地接触世界,开阔儿童的眼界;让儿童参加实践创作和实验,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兴趣。教师要注重利用丰富的环境刺激来促进儿童在关键期的发展,在学校中设立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

儿童在关键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注重更多兴趣,为儿童创设丰富的环境,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不单单是关注儿童学会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要辩证地看待儿童的关键期发展。正如普鲁塔克说的: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要激发幼儿可贵的求知欲望和他们对知识探索的兴趣,让儿童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进步,在玩中成长!

孩子的关键期篇3

究竟哪一个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有教育专家指出:人出生后六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八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十分重要的。

专家指出,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力。习惯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孩子的品德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知、情、意、行,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

    说教并不是教育。许多老师都拿这样的事作例子,经常有许多父母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讲要抓紧、要讲效率,但是行动上对孩子并不总是这样要求。经常有一些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讲话时要说“请”、“谢谢”,一方面看到学生作业完成的不好,就一把将作业扔到地上。更有一些父母一边斥责孩子没有学习的好习惯,一边每天在做作业的孩子旁打扑克、搓麻将。还有的父母在家中商量如何欺骗自己的父母,转身又训斥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孝顺。

    因此,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

采编自《服务导报》

孩子的关键期篇4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来势汹汹,“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一时间,新一代父母们一片焦虑!

3岁,也成了父母心灵中一道深深的界限。一定要赶在3岁之前让孩子学会……否则将延误一生!

“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到底怎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和发育?

深度访谈

“关键期”的3个关键解读

受访专家

小泉英明: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首席脑科学专家,曾获2005年诺贝尔奖提名,197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在1976年发明了偏光原子吸收测定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小泉英明先生还发明了现在医院及实验室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以及可以在教室里测试大脑活动的光导测试仪。现为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

⒈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父母必读》:“关键期”的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宝宝今后的发展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吗?

小泉英明:说到关键期,首先还要从小鸭子的故事说起。小鸭子刚刚出生后,看见离自己最近的、活动的较大物体时,它会误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母亲,便紧随其后,片刻不离。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把这种现象叫作大脑的“印刻现象”。研究者曾使用玩具替代动物作了实验,发现印刻现象只在小鸭子孵出后的21小时~24小时之内存在,以后便不再出现。所以,人们把这段时期叫作“临界期”。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印刻现象”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从而提出婴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的理论。

但是,后来,我们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代替了“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说法。这样做恰恰说明了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我们知道,脑是通过对看、听、触摸等行动的反应来学习和发育的。通过学习,脑细胞之间会建立起新的连接。过了所谓的敏感期,连接的建立确实会变得相对缓慢一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关键期之外,孩子学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谓的“脚步放缓”了,并不是一个很尖锐的曲线,而是逐渐放缓的过程。而且,更不能说,过了关键期以后,脑的发育就停止了。

还有一个误解,是因为“敏感期”的提法是从视觉的发展得出来的结论。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是过帐篷生活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孩子对斜线就特别敏感。这是因为帐篷的屋顶、柱子的斜线特别多,孩子从小就接触了以后,他的视觉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适应。但是这种情况是否存在于视觉以外的感觉当中,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现在唯一可以说的是,除了视觉以外,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

⒉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越丰富。

《父母必读》:既然这些感知能力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那么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发育呢?

小泉英明:要给孩子提供平衡、丰富的刺激。首先,平衡和丰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各种感觉的刺激都要有,不要有所偏失。其次,他还指某一种感觉的刺激也要尽量做到丰富。拿宝宝的听力发育来说,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呢?是听听钢琴曲还是带孩子到自然界当中,去体验一下风和波浪的声音?实际上,自然界的声音他的波长是多种多样的,相比之下,钢琴的波长就显得比较单一。如果每天只是给孩子听电子音的话,很难培养孩子在听力上丰富的感受性。再比如从视觉刺激来说,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植物、动物等自然界的颜色,很多都是非常微妙的颜色,但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染料就显得很单一了。同理,其他方面比如形态、质量、味觉、触觉,包括香味,也都是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是越丰富的!

⒊越早给孩子塞入错误的信息,无可挽回的损失就会越大。

《父母必读》:人脑不同皮层的发育顺序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是否也需要准照这个顺序来进行?

小泉英明:大脑学习的过程,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把应该后输入的东西先组装进来的话,肯定要退回到前一步重来。特别是幼儿时期,是给大脑的认知系统的建构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如果不尊重大脑的学习顺序,错误地输入的话,以后脑的认知系统的构建就有可能发生问题。有一些事例证明:越在成长发育的早期,错误地输入不自然的信息,对日后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深刻。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孩子天生具有自然成长的强大动力。只要父母不拼命地拗着孩子的自然的成长动力做一些不自然的所谓“培养”,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比如:孩子还没回学会走路就使劲教孩子认数字,减少孩子与大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而通过录像和电脑学习等等。对于妈妈来说,拥有识别这些不自然行为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是说应该完全放任孩子。父母用心呵护是很重要的。但是父母的呵护是否变成了过分地保护和干涉,是否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是否把父母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对此,父母要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反思一下。

大家看法

是能力的敏感期,而非知识的敏感期

廖丽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专家)

“敏感期”主要是指人的基本能力的获得。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种习得,是天生的,而不是我们教会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让他的能力能顺利地发展起来。

然而,有些父母会过于心切,很早就教孩子学知识,锻炼他的记忆力。其实,在宝宝小时候,并不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有一个名词叫作“童年性遗忘”。也就是我们学前期让他背的很多东西,大部分他到后来是记不住的。然而,对于能力来说,比如各种感觉能力、语言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则是急需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要弄清孩子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也正是敏感期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另外,敏感期的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其实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1~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你给他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言,和他更多地说话,让孩子愿意说话,愿意表达,有机会表达。这个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给”他什么、“教”他什么。如果我们要去追究一个功利的结果的话,只能说它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同时,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除了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以外,还要注意保护孩子愉快的情绪、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和你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其实是孩子发展最明显的标志。

迷信录音机的国度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

我们曾经和德国、美国、希腊等几个国家搞过针对3个月孩子的联合研究。我们在中国一共选择了20个家庭。奇怪的是,在听歌谣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是通过录音机来放歌谣给孩子听。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出现。

其实,听歌谣本身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换成了用录音机代替你去给孩子念,那么,它的刺激是相对单一的。如果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着孩子,在听歌谣的同时,他还会看到我们的表情,学习与我们交往,或者我们在歌谣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肢体活动,这可能对孩子更有好处。所以,不要拿录音机代替了你和孩子的交流,或者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跟孩子的交流。

“录音机事件”让我突然想到实际上,中国早期教育方面,辅助的东西特别多。比如各种早教班、早教书籍、早教光盘等等。其实,我们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识,肯花点儿功夫,花点儿力气,用最自然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宝宝就是最好的!

敏感期,不过是对你善意的提醒

林菁菁(知名艺术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和被收藏,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和孩子一起享受创意》等专著)

我认为,有些父母对敏感期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面。实际上,当初之所以强调这一概念是想纠正大家一个错误的观点:3岁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育。敏感期的提法实际上是让你意识到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以及你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你家庭的整体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从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在我们重视宝宝0~3岁教育的同时,也不要被3岁搞得过于焦虑。

有些父母认为3岁前我把孩子送到一些早教机构或者兴趣班里面就表示对他进行教育了。不是这样的。教育和人是一个很整体的东西。是你作为父母去呵护另外一个生命,包括把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影响给他的一个过程。包括一些早教课程,他的初衷也是为了帮助家庭寻求一种很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已。

另类观点

各类信息靠边站

在各种教育信息呼啸而来之时,我们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成了信息的俘虏!在你的脑子里,甲、乙、丙、丁各位专家学者的说法也在疯狂地打架!该怎么办?

孩子的关键期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孩子的管理工作,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然而,有些幼儿教师对于儿童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学前教育的内容就是看管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和需求没有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学前教育影响人的品格发展

社会化的人格品质在个人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学前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能够让儿童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而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对于个人一生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品格有着关键影响。在六岁之前,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六岁之后的儿童,大多数都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性格特点。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依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经调查显示,许多成人以后触犯法律、犯下无法挽回错误的人,都与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学期教育和早期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关联,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学校和教师的忽视,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形,最终犯下重大错误。因此,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引,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能够良好适应学生生活,从而出现叛逆、厌学等状况,在长大成人以后也很容易出现性格扭曲、行为过激等情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重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学前教育影响人的认知发展

学前时期是人的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奠定人一生认知能力的基础。多项研究显示,学前儿童的学习潜力较大,接收能力较强,是形成正确认知的重要时期。三岁以下是培训孩子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五岁之后的儿童学习能够较强,对于语言和数字有着较强的敏感度。而且,学前时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和求知欲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养成的非智力品质通常对于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学习潜力,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要利用好关键阶段,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将无限可能性变为现实,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指的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品质和心理特点的结合,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总和。在一个的心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个性就会逐渐形成。然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不仅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缺乏造成的,还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紧密关系。机械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学前教育时期是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确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另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家庭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还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分宠溺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是非观念,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学前教育时期是形成个人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社会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幼儿园和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科学途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琳琳.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

[2]秦春杰.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个性发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11)

孩子的关键期篇6

关键词:兴趣

――有利于多种兴趣的培养

假期里,少儿节目精彩纷呈,父母上班鞭长莫及,爷爷奶奶又管不住,孩子很容易就被这些动画片抓住眼球,往往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一天,百害而无一益。一些暑期托管班,不仅有针对孩子学龄段的兴趣课程,而且还有定期的主题活动,比如:种菜、游泳、看电影等等。小朋友们集在一起,互相讨论,互相影响,很容易就培养出多种兴趣爱好。

关键词: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规的托管班一般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活动安排也很规律。孩子上托管班后仍能够像上幼儿园或小学一样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不像在家时那般自由散漫,生活毫无规律。这可避免孩子在假期结束、重新回到学校后出现不愿意上学或者精神面貌不好等现象。另外,很多托管班是混龄班,不同大小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年龄小的孩子会向年龄大的孩子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玩伴

――能与更多的伙伴交往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很多,父母都非常紧张孩子,不放心老人带孩子外出。结果,孩子整个假期被困在家里,很难接触到其他伙伴。托管班聚集了很多小朋友,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在熟悉环境后,孩子总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建立朋友关系,帮助孩子克服假期的“伙伴危机”。

关键词:性格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的关键期篇7

51.孩子在每一个关键年龄都需要有关键能力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的某些潜能就会长期被压抑甚至终身丧失某种能力。

52.3岁前后(尤其是3岁之前)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天真无邪的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他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没有边界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不接受任何禁忌。

53.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54.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55.孩子3岁前后,父母需要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三个关键教育。一是语感的教育。二是情感教育。三是感觉教育。

56.在孩子9岁前后,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三个“父亲的课程”:一是自食其力的独立教育。二是严慈相济的规则教育。三是劳逸结合的情绪教育。3岁前后的教育更多地显示出成长的自由与自然,而9岁前后孩子的教育更多地显示出“成长的残忍”和“成长的壮美”。

57.13岁前后的三个关键教育是,第一,精神独立,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第二,学会自学,鼓励孩子以课外自学的方式走在老师的前面,让孩子学会“超前”学习。第三,设计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尝试“职业生涯规划”。

58.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放任型父母,不要对孩子构成太多的控制和干涉;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权威型父母,让孩子因权威而建立规则意识;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父母,让孩子独立思考、亲自决策。

59.9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的关键。9岁前后的孩子开始出现比较明晰的自我意识,这是孩子走向“懂事”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能否形成某些好习惯和改变某些坏习惯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父母想改变坏习惯,会比较困难。

60.在孩子3岁前后,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历史上有不少寡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重要人物”,但很少有重要人物是由“父亲”一个人带大的(除非这位父亲能够扮演母亲的角色)。但是,孩子9岁前后,父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61.在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与其他人合作或者相处,在权威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决断能力,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成为适应能力最强的人,他们能够自己做决定、遵守规则、善于与他人合作。

62.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最敬畏的人。好家长就是让孩子既“敬畏”又“喜欢”的那个人。坏家长就是只让孩子畏惧而不让孩子喜欢的人。一两“威信”,胜过一公斤“说教”。

63.给孩子的成长留出自由的时间,不要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不要用太多的“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挤满。农民种庄稼,他们会让秧苗有足够的空隙,并享受充分的光照。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隙,又没有享受充分的光照,秧苗长大之后,只能结出干瘪的谷穗。自由的时间不仅对孩子的成长重要,它对所有人都重要。

64.一直忙碌的人是可耻的,腾不出时间娱乐的人,早晚会被迫腾出时间生病。

65.除了带领孩子亲近自然,也要让孩子亲近他的同龄人,让孩子寻找自己的玩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卢梭则把爱弥儿带到了乡村。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力之前,不让孩子有过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66.不要借口“人是理性的动物”,也不要借口“非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就让孩子处于无休止的思考与训练之中。除了思考,人必须过不思考的生活。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67.除了玩和活动,最好以美好的文学艺术培养9岁前后孩子的情趣生活。不重视情趣、文艺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缺乏情趣、文艺含量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

68.过审美的生活,就是过有情趣的生活,过休闲的生活。

69.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儿童遥远的精神导师。童话是孩子建立健康人格的“成长之桥”。

70.不要小看童话的价值。童话让孩子领会如何成为受人欢迎的人,童话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好人”的标准形象。

71.如果说孩子9岁前后的教育是严慈相济的规则教育、劳逸结合的情绪教育和自食其力的独立教育,那么,这些教育在13岁前后的孩子那里则聚拢为比较彻底的独立生活,尤其独立自学。

72.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73.在孩子13岁前后,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如果在孩子9岁前后纵容孩子,而在孩子13岁前后严格要求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力反抗。给青春期的孩子定规则是最危险的事情。

74.父母最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

75.一般而言,孩子长到13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13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如果孩子成长顺利,13岁之后,就不需要再接受父母的教育,他自己会往前走,父母只需要站在孩子的后面,看着孩子走向远方。对于那些在13岁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的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76.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即男人(男孩)和女人(女孩)的差异。

77.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与其急于改变,不如先坦然地接受。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气质。

78.长善救失或扬长补短是有意义的,但是,“长善”比“救失”更重要,“扬长”比“补短”更重要。不要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长项而长时间地郁郁寡欢地补救自己的短处。特长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和“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发展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79.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鼓励孩子,但不要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恐吓孩子。勤奋是必要的,但不必过于刻苦。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奋;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

80.所谓的“片面发展”不仅不是成长的障碍,反而是成长的基本秘密。家长和老师需要考虑的教育思路是:如果孩子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特长。在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引导他顺便学习其他的科目。如果孩子尚未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发展“多方面兴趣”,通过“多方面兴趣”逐步聚拢、聚焦,从“多方面兴趣”中选择一项或几项兴趣,作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81.智慧的父母往往给孩子提供三种“赏识”:一是关注;二是赞扬;三是信任。表面看来,最强烈的赏识是表扬,实际上,信任的赏识效果可能最强烈且最持久。

82.赏识孩子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赏识并不与批评或惩罚对立,赏识的反面不是批评或惩罚,赏识的反面是“不善于赏识”。赏识是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父母善于赏识,掌握了赏识的技艺,就完全不必考虑所谓的批评或惩罚的问题。

83.作为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赏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真诚而及时地给予赞扬,而且多赞扬孩子努力的过程或方法而不是赞扬他的结果或运气。二是以关注和信任为主而以奖励为辅。三是以赏识孩子的生活习惯或交往行为为主,而不要仅仅赏识孩子的学业成就。

84.男孩的身上的雄性激素使男孩天生就喜欢破坏、冒险,具有攻击性,他必须处于活动之中。女孩与男孩不同。女孩可以整天逛街,她们愿意在百货商店里来回穿梭。

85.不见得一定要采用所谓“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办法,出色的父母只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

86.由于双性化的人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他们在各种情况下能应付自如。在学业优秀的小学和中学生中,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比例最高,而学业不良者中未分化特质的个体占了绝大多数。双性化特质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不少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中担当学生干部。

87.正当的家庭教育虽然显示为“性格――身体本位”,但是,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尤其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强大的自学习惯。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讨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语文、数学和外语学习的自学习惯。

88.有效的语文学习往往显示为三个特点:一是课外自学。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上课认真听讲”,更多来自学生课外大量阅读。二是整体学习。语文出色的学生很少来自课堂教学中的细读、精读,更多来自课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整体泛读。三是有主见的学习。语文出色的学生不仅因为大量阅读,而且因为大量写作,以写带读。

89.有效的数学学习往往显示为三个特点:一是超前学习,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学习数学,最好走在教师的前面自学数学,不让自己因偶然的开小差而掉队。二是整体学习,尽可能进入“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状态,尽可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俯视具体的数学问题,尽可能经由超前学习之后而回头来理解前面的简单数学。三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尽可能使数学显示为生活数学,同时又需要建立稳定的“数感”,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90.学习外语的第一个秘密是“听领先”。学习外语的第二个秘密是,不仅“听领先”,而且“整体地听”。如果期望孩子学会外语,家长或老师所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寻找适合孩子听的外语材料(最初最好是视听材料而不是纯粹的录音材料)。让孩子在看外文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听纯正的外语。

91.所谓“问题儿童”,常常是正常儿童,只是因为成人的某种偏见而对某些特别的孩子贴上的标签。而且,恰恰是所谓的问题儿童,他们的身上可能蕴含了人类的最宝贵或最高贵的元素。

92.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有游戏精神的人。如果家长没有引导孩子以古典的方式展开学习生活或以古典的方式展开游戏生活,那么,孩子拥有网络游戏的生活,也好过那种没有任何游戏感的乏味的生活。

93.即使不必提倡恋爱从小学就开始,但至少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情感教育”课程,包括爱异性和爱一切他人。从初中开始,就应该为孩子提供坦然的、科学的“性教育”课程。既让孩子了解“性”的美好,也让孩子了解“性”的危险。

94.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那些夫妻关系混乱、家庭生活异常的孩子容易发生所谓的“早恋”,那些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爱的孩子容易发生所谓的“早恋”。如果一个女孩在家庭中享受了足够的父爱,她就不会因为某个男孩轻轻触碰她的头发而发生触电般的兴奋和颤栗。如果一个男孩在家庭生活中感觉足够的天伦之乐,他就不会轻易在别的地方寻找慰藉和温暖。

95.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尽可能带孩子游览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开阔眼界。让孩子从小积累“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体验。视野开阔的孩子会逐步领会: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等待的,而且,只有那些有见识的、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只有那些视野狭窄的人在说话或做事时才会容易走极端。

96.轻度的“自闭”不仅不是某种疾病,相反,它是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在以“躁动不安”、“心浮气躁”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适度的“自闭”即便不是拯救现代性的唯一出路,至少也是一个悬隔杂念、维护宁静的重要方案。

97.自然的,就是好的。比较自然的,就是比较好的。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当人类对高科技依赖成瘾之时,灾难将接踵而至。科技越高深、高速发展,人类越灾难深重。

98.警惕转基因食品。即便我们无法避免,也最好尽可能少吃转基因食品。

99.生病很正常,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会在某个时候生病。生病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吃药,更不意味着一定要看医生。因为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绝大部分疾病。由于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时间就成为治病最好的医生。人生病之后,需要的主要是等待而不是吃药。时间能够医治绝大部分疾病。如果希望孩子健康,那么,最好让孩子多运动,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和运动是最好的营养品。

孩子的关键期篇8

关键词:关键期假设;二语习得低龄化;母语;外语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36-02

一、关键期假说

(一)关键期假说的前身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前身为神经生物学家Penfield与Roberts于1959年提出的“最佳年龄”(The Optimum Age),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10岁以内,此阶段人的大脑保持可塑性,只要被适当外界条件激活,潜在的语言生理机能就可转变为实际语言能力,因而语言学习最为有效,过了这一时期,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将大大降低。

(二)关键期假说的正式提出

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 继承并发扬了Penfield与Roberts的理论,于1967年正式提出关键期假说。其主要内容是: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左右)之间,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影响,可以自然的学习语言,LAD只在关键期内起作用,过了关键期的青少年和成人不再拥有自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三)关键期假说的生理依据

关键期假说的生理依据是大脑侧化(Brain Lateralization),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而右半球支配着非语言的声音感知和视觉空间技能。认知和感知功能分别位于大脑的某一半球上被称为侧化。侧化的过程是一种发育成长的过程,此过程在基因中已安排好,但需要时间逐渐实现。在青春期之前,侧化未发生,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参与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比较容易;青春期之后,人脑发育成熟,侧化逐步实现,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就越来越困难了。

K.Stromswold在对脑损伤患者观察实验中发现:青春期前左脑受过伤或做过手术的儿童恢复很快,而且很少引起语言紊乱或失语症,而成人就不行。这表明:青春期前,大脑神经具有高度可塑性,此时适当环境刺激会出现对脑神经中枢发育和正常语言获得至关重要的“神经精细转折”(neural fine-turning)现象,这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并且处在语言环境中才可能发生。“狼孩”正是由于关键期内被剥夺了语言交互环境影响,青春期后,即使回到了正常语言环境,也只学会一些简单词汇,却不能最终习得该语言语法体系。关键期过后,大脑及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很可能关闭了语言习得的“机会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

二、对“关键期假说” 的质疑

很多专家对于关键期价说提出了各自的质疑,他们对于是否真的存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尚未达成共识,认为Lenneberg的依据并不能证明青春期之前进行二语习得具有优势。

(一)Krashen输入理论的质疑

Krashen提出输入理论(input hypothesis)来质疑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习得的差异与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关,是由语言机制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他提出,只要有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合适的情感过滤程度,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习得目标语,而且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成人比儿童进展更快,大龄儿童比低龄儿童效果好。

(二)来自其他方面的质疑

Rod Ellis也提出,年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有证据证明年长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高。他指出,有些儿童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很小但最终没取得成功,这也是关键期假说所不能解释的。

Bialystok,Hakuta, Eubank与Gregg 完全否认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他们认为,关键期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关键期结束后二语习得没有明显的断层,关键期内也不能排除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所以关键期假设并不成立。Bialystok提出,关键期内儿童学习外语有优势只因为他们学习外语的时间,环境好,动力强,是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而不能证明语言学习就存在一个敏感时期。

对于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真的存在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外语教学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过分迷信关键期理论潜藏着不少隐患,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有背初衷。

三、二语习得盲目低龄化的危害

(一)英语学习过分低龄化不利于儿童母语的学习和母语文化的认同

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在语法、句式上差距甚远。过分追求儿童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而忽视母语的学习,必定会影响儿童的母语基础。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具有优势,在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时就中英文一起教,甚至使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比重大于中文。但瑞典语言学家Malmberg对于母语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若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在非母语环境中进行的,那么孩子的母语掌握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是不利的。

儿童的逻辑思维是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分强调二语习得低龄化很有可能会造成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缺陷。很多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表达有明显的外语迁移倾向,成人都如此,儿童就更容易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产生混乱。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对所学语言附带文化认同的过程,如果盲目强调外语学习低龄化,势必会影响儿童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

中西方对于事物的思维角度,对于世界的看法及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人对于狗这一动物没什么好感,进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而西方人则认为狗是人的朋友,因而有了“lucky dog(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说法。再如,中国重集体,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则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儿童在学习语言之始就过量的接触英语,认同西方文化,那么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就必然会打折扣。这一方面背离了我们英语教学的初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适应社会。

(二)非正规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幼儿将来英语水平的发展

低龄儿童的英语学习一般是在家庭、幼儿园或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中进行的。有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担任起了孩子的英语教师,而家长中只有极少数受过正规的高校英语专业学习;幼儿园的教师学历和英语水平都相对较低,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合格的老师;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更是以赚钱为目的,雇佣大量既没经验又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在校学生担任辅导老师。

低龄儿童的英语学习需要优秀专业教师的指导,需要语言习得与使用的自然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形成纯正的语音和扎实的基本功。而不正规的英语学习不仅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对孩子将来的英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这一点在英语语音的习得上特别明显。从理论上说,习得英语的年龄越小,将来这门语言的语音就会越纯正。但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不正规甚至是错误的语音,会造成孩子的错误语音定型,就算上学后再接受正规的英语学习也很难改正,这样将来的英语学习就会愈加困难,反而不如那些原来没接触过英语的孩子。

四、结论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语习得具有关键期,Lenneberg提出的也不过是个假说,不能当做定论来不加批判的执行。我国幼儿英语学习缺乏正规的环境与优秀的专业教师,非正规环境下低龄二语习得的弊大于利,如果不能在母语与外语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分追求二语习得低龄化必然会影响儿童母语的学习和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外语学习不能一味过分追求低龄化,应视各个孩子和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庭有条件可以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能接受最正规的英语教育,并且教师可以平衡好孩子英语和母语的学习,那让孩子早一点开始学习英语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要过分压低孩子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可以让孩子上学以后再开始正规成体系的学习英语,如果教法得当,同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振前.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2):158-172.

上一篇:火烧赤壁原文范文 下一篇:微课程学习范文